第一篇: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型与途径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型与途径 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前途和未来,新疆地理位置及气侯条件决定了新疆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盲目追求经济目标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该文分析指出新疆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领先大开发与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思维方式,改进发展思路,挖掘资源潜能,增强发展能力,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通过科技先导,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从根本上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疆;途径
前言:
在现代化进程中 ,随着经济发展 ,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可持续发展作为谋求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持续协调问题的唯一途径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1]。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由于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 ,较好地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结合 ,近年来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力关注。不仅发展中国家 ,即使发达的石油农业国家 ,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理解也不断加深。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2]。
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属荒漠绿洲,一方面水资源不足,一方面农业灌溉的水资源利用率仅为50%。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干旱,自然条件独特,高山与盆地相间的地貌特点对干旱区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弃耕地面积达33.4万平方公里,潜在弃耕地面积达40万~50万平方公里。有关专家统计分析,人类自己造成的作用率为85%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改善灌溉条件的途径中不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没有把整个农业看成一盘棋,各自为阵、急功近利。近年来,新疆各种灾害频繁、危害日益严重[3]。2009年,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和提仔那甫河流域出现严重缺水,导致部分农业大户绝收或放弃种地。同时,由于在病虫害防治中过多使用化肥农药等,而忽视了农防和生防,农田病虫害频发,毒害了野生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支撑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生态系统是复杂的系统,需要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为支撑。但目前农业生态理论研究滞后,系统研究更少。因此,新疆农业生产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措施,更是提高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新疆农业的发展现状
1.1农业生产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剧
新疆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本来就极其脆弱,加之长期以来人为地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超载过牧等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全区农业生产资源的严重破坏
[4]。主要表现为:
1、沙漠化趋势加快。目前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99.5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其中沙丘地43.04万平方公里,戈壁占32.64万平方公里。据资料,近40多年来,全疆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了5万多平方公里,87个县(市)中已有53个直接受到沙漠化的影响和威胁。
2、森林植被锐减。新疆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少的省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为1.68%,仅相当于全国森林覆盖率的1/8。天然林中平原荒漠林所占比例最高,然而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使分布在北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灌木林和分布在塔里木地区的胡杨林,到80年代末的30多年中分别减少了68%和84%。全区平原荒漠林与河谷次生林减少了23%,森林的锐减,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异常,许多珍稀动物面临灭绝。
3、草场退化严重。目前,全疆草场严重退化面积达1.3亿多亩,近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20%,草场鼠害、虫害面积从1982年的1.31亿亩发展到近年的2亿多亩。90年代同50年
代相比,新疆天然草场鲜草量减少了40%,草原生产力普遍下降30%~70%。
4、水资源时空配置差,而人类利用中的不合理不协调更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新疆绿洲生命之源的水资源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水资源从总量上看是丰富的,但水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新疆土地资源的利用。其二,目前全疆地表水引用已超过480×108m3,引进程度并不低,但由于灌溉工程不配套,防渗条件差,平均渠道利用系数大多为0.35~0.45,亩均毛灌定额800~900立方米(不少地区高达1000~2000立方米/亩),比作物生育期实际需水量约高2倍,水资源损失浪费十分严重。其三,流域内水的利用不公平。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上游过量引水必然造成下游绿洲萎缩、河流缩短、河谷林衰败、湖泊干涸、绿洲周围土地沙漠化[5]。
1.2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农业上过量地施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目前我国化肥施用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997年新疆每亩耕地平均用量达39.7公斤。但由于化肥不合理使用,化肥有效利用率极低,只有25%~35%被作物吸收,大量残渣存留在土壤中,致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酸化现象日趋严重,造成地力衰退。“八五”期间新疆每公顷耕地平均用药量2公斤左右,近年来施用量逐年增多,特别是牧区灭蝗,使很多农畜产品中农药含量严重超标。由于地膜已由瓜果、蔬菜向粮食作物扩展,故地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1997年地膜覆盖面积达37.7%,但地膜回收量却寥寥无几,使大量碎膜残留在土壤中,因难以分解导致土壤通气透水性降低,甚至使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二是来自农业外部。由于城市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牧区蔓延,各工厂矿山和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量也大幅度增加,使生态环境由点污染向面污染转变。大量的“三废”一时还难以有效地治理,将增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压力,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致使许多重污染工业区周围的农田和草场因工业“三废”污染而失去了农用价值,许多矿区也因不合理的开采而引起沙漠化和地力衰退,直接影响着农畜产品的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
1.3 人口快速增长给耕地、环境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
新疆素以“地广人稀”著称,“地大物博”也曾是新疆人的自豪和骄傲之所在,然而,在这片164×104hm2的广袤土地上,沙漠、戈壁、荒漠的面积占到60%以上,可供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绿洲经济区仅为7×104hm2,分布在两大盆地边缘。95 %的人口集聚在占总面积4%的绿洲上,按绿洲面积计算的绿洲人口密度约为277人/平方公里,是按全区土地总面积计算的人口平均密度的26倍,比全国人口平均密度13人高出264人,其中部分城市,如:喀什市、石河子市、乌鲁木齐市等绿洲人口密度高达千人以上。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的限制,新疆耕地面积自1960年以来始终在310万公顷左右,虽经历年不断垦殖,也只抵消非农占用耕地之所失,没有明显的增加。随着人口递增,人均基本农业生产资源量持续下降。全区人均耕地占有量由60年代的0.4 公顷,减少到目前的0.18公顷,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一些人口密集的绿洲,如吐鲁番、和田地区人均耕地分别由1960年的0.26公顷、0.28公顷下降到0.09公顷、0.14公顷。
另外,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很低,也是制约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疆12岁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为15.5%,6岁以上人口初中、小学人数占80.4%,高中、中专人数占14.6%,大专以上仅占2.6%,这种文化构成将严重影响先进技术、先进知识的传播和接受。
1.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脆弱,缺乏后劲
据统计,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在新疆基本建设总投资中的比例,以1978年为最高,达15.58%,1994年下降到2.3%;又如新疆财政支出构成中,1981、1982年农业比重分别为23.65%、17.68%,而1995年和1996年为8.8%和8.4%。农牧民个人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再加上农牧业比较效益低而缺乏投入的积极性,将农业生产要素逐步向高效益的非农产业转
移。由于农业投资减少,造成农田水利等设施老化失修,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干旱与洪水交叉、交替出现成为影响新疆农业生产的心腹之患[5]。构建生态农业的实践模式
2.1治理开发型
这是一种通过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利用“ 四荒 ” 改造 ,实行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相结合 ,达到全面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代表类型:新疆沙漠绿洲生态农业 ,青海省民和县生态农业建设 ,江苏省海安县生态农业建设等[6]。
2.2 示范引导型
这是一种通过建立农业生态示范园(场)区 ,吸收传统农业精华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以多种技术类型装备农业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合理组织生产的农业生态系统。
代表类型:新疆“ 红色生态农场 ” 模式、城郊型生态农业模式、旅游观光型生态农业模式等[6]。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片面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环境效益 ,因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未来农业发展的道路。各种替代农业生产方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等相继提出[6]。
“生态农业”一词最初是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1年提出的,1981年英国农学家M.K.Worthingt on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系统[3]”。此后美国又提出持续农业的概念。1991年联合国粮食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上通过了“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宣言提出“持续农业发展”(SARD)的新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以后,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在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7]。
我国农业的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我国传统的有机农业中就孕育着生态农业的雏形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就是生态农业的实践[4]。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8]。
加强环境保护是实现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从目前情况看,新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少数地区矛盾尖锐,已经严重影响着新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走综合治理的路子,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牧区环境保护执法监督机制,强化环保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把农牧区环境保护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二,有效控制城市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要加强资源与环境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坚决控制新的污染源,实行新上工业项目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老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限期治理和关闭那些工艺落后、管理不善、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而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牧区扩散的势头。第三,搞好水源、森林、草场等保护,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用地膜使用和回收管理工作,减少“白色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组能力[9]。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农业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甫宁.农业政策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2] 黄志斌,吴椒军,张本照.当代产业的知识化与生态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3] 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和实践[J].生态经济,1998(6):5.[4]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5] 阿德力汗.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新疆农业, 2007.[6] 陈贤银,胡家英,韩正清.论可持续农业的制度障碍和创新路径[J].生态经济,2005(5):9559.[8] 万伦来,黄志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生态经
济,2004(6):25-27
[9]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第二篇:浅析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
浅析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作为新疆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如何对新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新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就现实情况看,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矛盾。
一、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人口快速增长给农业可用资源带来沉重压力
新疆沙漠、戈壁、荒漠面积占到60%以上,可供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绿洲经济区仅为7×10HM,分布在两大盆地边缘。95%的人口集聚在占总面积4%的绿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的限制,新疆耕地面积自1960年以来始终在310万公顷左右,历年不断垦殖只是抵消非农占用耕地,没有明显的增加。随着人口递增,人均基本农业生产资源量持续下降。全区人均耕地占有量由60年代的0.4 公顷,减少到目前的0.18公顷,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另外,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很低,也是制约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农业上过量地施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二是来自农业外部。由于城市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牧区蔓延,各工厂矿山和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量也大幅度增加,使生态环境由点污染向面污染转变。农业环境污染一时还难以有效地治理,将增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压力,严重地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引起沙漠化和地力衰退,直接影响着农畜产品的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
(三)农业生产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剧
新疆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本来就极其脆弱,加之长期以来人为地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超载过牧等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全区农业生产资源的严重破坏。一是沙漠化趋势加快;二是森林植被锐减;三是草场退化严重;四是水资源时空配置差,而人类利用中的不合理不协调更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作为新疆绿洲生命之源的水资源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水资源从总量上看是丰富的,但水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新疆土地资源的利用。其二,目前全疆地表水引进程度并不低,但由于灌溉工程不配套,防渗条件差,平均渠道利用系数大多为0.35~0.45,亩均毛灌定额比作物生育期实际需水量约高2倍,水资源损失浪费十分严重。其三,流域内水的利用不公平。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上游过量引水必然造成下游绿洲萎缩、河流缩短、河谷林衰败、湖泊干涸、绿洲周围土地沙漠化。
(四)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主要表现在:
1、种植业比重偏大。
2、畜牧业产值比例太低,也与新疆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称。
3、林业产值所占比重过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未能彻底改变。
4、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二、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一)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国策,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资源的消耗加快,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行为增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所以,新疆需要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多胎生育,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教
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工作尽快转移到以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加强环境保护是实现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必须走综合治理的路子,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牧区环境保护执法监督机制,强化环保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把农牧区环境保护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二,有效控制城市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要加强资源与环境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坚决控制新的污染源,实行新上工业项目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老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限期治理,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遏制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牧区扩散的势头。第三,搞好水源、森林、草场等保护,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用地膜使用和回收管理工作,减少“白色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组能力。
(三)保护农业资源,节约利用资源
新疆资源环境脆弱,一经破坏难以恢复,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并重,才能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农业生产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新疆农业发展要以维护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和功能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互协调,彻底改变过去对耕地“重用轻养”、“超载过牧”等错误做法和短期行为,要采用人工措施促进耕地、草场、林地等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维护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并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利持续利用。
(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速优势产业的形成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一是要调整种植业结构和生产布局,改变单一粮食生产为主的格局,因地制宜扩大棉花、甜菜、油料等农作物面积,使全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向较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二是通过调整大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改变畜牧业“短腿”状况,使新疆畜牧业真正成为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三是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贸工农、技贸农一体化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服务为手段,通过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使多元经济利益主体结成共同体,较好地解决了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专业化分工、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的计划性和有序性、农户的市场风险抗避能力和预测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和市场交易成本降低等问题,使农业生产经营者也有条件分享工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农业产业化能较好地平衡农工商的利益关系,防止农业生产要素超速超量流失,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不会使农业过早衰竭,有利于推动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新疆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较大,与其它行业相比,其稳定性较差。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保护。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前提下,要加大农业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范围,建立国家、信贷、集体、农民投入为基础,及横向吸收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全方位重视、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来源的农业投资新格局,为改善落后的生产条件,增添发展后劲提供资金保障。
三、农业发展的部分对策与建议
(一)稳定绿洲规模和耕地面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中低产田改造
新疆因自然条件的原因,干旱与土壤次生盐碱化成为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林业及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土地沙漠化威胁干旱区绿洲的稳定。另一方面,新疆区棉花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所以应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改造中低产田,切实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质量,改善农田内外生态环境,确保新疆农业的持续发展。
(二)强化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强化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是新疆在经济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水平都较低状况下的有效措施。应把新疆建立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通过应用农业“六大精准技术”和“十大主体技术”技术的配套组装和大范围推广,提高区域农业综合水平,将新疆建设成为全国高效农业的典型样板。
(三)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高起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新疆远离国内外市场,运输成本高的缺点不可克服,大大消弱了新疆农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就地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降低运输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是新疆农副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环节。龙头企业的培育,要面向市场,坚持高起点,采用新技术,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品牌意识,抵御市场风险。
重点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争取中央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省级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加快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以此带动新疆畜牧业的发展,改变新疆畜牧业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促进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优惠政策,牵线搭桥,通过组建棉纺工业大集团企业,促进东西部棉纺工业的联合、引进外资、发展合资企业等,使新疆成为集团企业棉花初加工生产基地、部分精加工产品的专业生产基地。
(四)实施名牌战略
新疆农业的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进行,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实施特色名牌战略。
1、各级政府应积极建立商务网站,发布市场信息,介绍当地产品情况,实现网上贸易,极大地减少交易成本,消弱空间距离对新疆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制约。
2、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意识,有计划、分步骤地选择重点产品,利用各种媒体发动宣传攻势,提高、扩大本地品质优良的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知名度,形成新疆名牌产品。
第三篇: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
(新疆师范大学化学院工学院环境科学11-5班庞冬20111702141003)摘要:
由于当前新疆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农业对新疆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本文对新疆在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农业的优劣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根据国内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对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可行性建议。最后,建立了一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对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性做出系统、客观的评价。
关键字:
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引言:
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是指从新疆实际出发,在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在注重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效益的发挥,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发展新疆现代农业。近年来,在新疆农业的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当前新疆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也是进一步加快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新疆要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农业,必须坚持走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的道路。
1.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1.1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破坏日益严重,绿洲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日益下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如果,从均衡、协调的角度出发,建立复合新疆农业生产的绿洲生态—经济型农业,将有利于从新疆经济发展全局出发,解决新疆农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改变目前我区农业生产中所忽视生态建设的现状。既符合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又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将传统农业生产技
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遵循农业生态系统内在自然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克服环境制约,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共赢。对提高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新疆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新疆是中国典型的干旱区,在干旱的生态环境下,人们进行繁衍生息与经济活动的绿洲载体是有限的。新疆绿洲面积为16.44xl04km2,干早区占绿洲总面积的72%,占新疆国土面积的8.6%。已开辟的人工绿洲7.07x10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5%[1]。因此新疆的绿洲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然而,建国后,由于历史政治原因,人口增长压力,科技落后的制约、政策性因素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的影响新疆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粗放利用资源阶段(建国 20 世纪 50 年代末)2.掠夺利用资源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70 年代末)3.剥夺利用资源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2]。使本来就比较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新疆农业发展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沙化面积扩大、水土资源利用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能源消耗过量等问题的严峻挑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转变新疆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已势在必行。
2.新疆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的优劣势分析。
2.1新疆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型农业的优势。
新疆发展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型农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及生态优势。水资源极其丰富:全区有大小河流 570 多条,地表年径流 884 亿 m3,地下水可采量252亿 m3,冰川储量为全国冰川储量的 50%,水资源极其丰富[3]。土地资源增地潜力巨大,全区农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 1/10 以上,还有大量的可利用草场和可垦荒地,耕地后备资源 0.15 亿 hm2,增地潜力非常巨大。近年来,自治区重点抓好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加大了良种良法以及一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强了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得到显著提高[4]。显然,新疆已经具备了依托大基地、实现大发展、形成大产业的条件。新疆是我国通向中西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
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等 8 个国家接壤,是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具有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突出优势。中央近年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政策必将对新疆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实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战略影响。
2.2 新疆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型农业的劣势
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原因,与发达省区相比,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相对滞后,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新疆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环境,是中国多种自然灾害群生的典型地区,沙尘、大风、干旱、洪水、雪灾、寒流、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给我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制约了新疆生态型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5]。水是农业的命脉,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很大比例,耕地面积增加导致农业用水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对于干旱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非常不利。新疆施用化肥量呈递增趋势,化肥施用量增加虽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有机肥施用不足、养地作物规模小,农业用地的土壤质量较以前明显下降。农药的施用不当,不但造成农产品污染,而且使害虫的抗药性逐步提高。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我区农业节水、增产增效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又引起残留在土壤中的废旧地膜污染日趋严重,致使土壤生产能力下降,对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地盐碱化、荒漠化、沙漠化趋势加剧。面绿洲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以上因素都制约了新疆的生态—经济复合型农业的均衡、协调的发展。
3.如何在新疆发展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
3.1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对新疆的启示
目前,各国都非常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问题也将得到持续的重视和推进, 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和谐、绿色和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作法:(1)政府立法与民间团体共同推动。(2)建立推动环保农业的市场机制[6]。(3)以科技开发为突破, 追求产业创新。(4)以 “可持续”为本, 注重发展 “绿色农业”。(5)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6)多种渠道的资金支持。根据国外经验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符合新疆区情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具体做法为:(1)建立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支持
体系。(2)坚持科技创新, 提高资源利用率。(3)改善农业产业结构, 拓展收益渠道。(4)重视环境保护,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5)加强立法, 通过法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3.2我国的三种生态农业模式对新疆农业生产模式的启发。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建立了县、乡、村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食物链型、时空结构型和系统调节控制型3种类型[7]。但发展生态农业要根据当地环境、资源、科技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因此,新疆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的三个基本目标:(1)粮食持续增产安全目标。(2)农村综合发展消除贫困目标。(3)资源和环境良性循环目标
[8]。3.3对新疆发展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的建议
发展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要综合考虑新疆地区的整体因素,解决好各方面的突出问题,才能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以下几点:(1)科学制定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以发展节水农业为中心开展绿洲生态农业建设(3)加强生态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4)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中生态因素的比重;
(5)完善生态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6)减少生产经营中的短期行为[10]。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出发的可行性建议。[9]
4.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4.1采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
首先对各子系统内的指标做主成分分析,确定主成分权重,并根据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FiWiYiji1,2,,n;j1,2,,p[8],计算各子系统的系
统得分;然后对三个子系统在做主成分分析,确定主成分权重,并根据上述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可持续发展总指数。
4.2计算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
[8]协调度A=1-S/Y(Y为某一样本的各子系统 得分的平均值,S为其标准差),A
越大,泽各子系统之间配合的越好,反之则各子系统缺乏协调性。
5.结论
新疆绿洲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性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和渗透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效地减少农业资源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农业是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 张军民,新疆绿洲的生态环境特点及区域开发规律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报,2004,14
(1):1-4
[2]宋彤,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研究,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18-21
[3]陈 宏,建国以来新疆农业发展与生态问题[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9,8(3):8-19
[4]甘昶春等,生态型现代农业是新疆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4(1):401-405
[5] 杨德刚,烟 彬,吕晓云.新疆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则与对策[J].干旱区地理,2000,23
(2):159-164
[6] 王海英, 董锁成, 国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政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4): 15-18
[7]黄进勇,生态农业及其模式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376-379
[8]张丽,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新疆社会科学,2006,6(1):30-35
[9]红金,新疆发展绿洲生态农业的对策与建议,农业与技术,2006,26(6):10-11
[10]苏树军,新疆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4(1):26-
31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建立均衡、协调的绿洲生态——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
学校:新疆师范大学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环境科学11-5
学号:20111702141003
姓名:庞冬
日期:2013年12月21日
第四篇:浅论新疆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甘肃农业 2007 年第 1 期(总 246 期)
摘 要: 通过对新疆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和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保护、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推广先进灌溉技术与生物技术、因地制宜开发水资源方面提出了实现新疆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利用程度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也直接影响着大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年降水量约400mm,而蒸发量达 3000mm,干旱少雨,每年 6 月~7 月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根据国家遥感普查统计,新疆水土流失面积达 103 万㎞
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 28.1%。同时,新疆地表水资源量 794 亿 m3,由于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春季河流径流占全年 10%~20%,夏季占年径流的 55%至 70%,所有地表水灌区都存在着春旱缺水问题。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 352 亿 m3,实际可开采量 152 亿 m3,现已开采 94 亿 m3。而且随着区内经济发展,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量加大,以及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水污染和水质恶化现象日趋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一、新疆水资源形成及分布的特点
㈠大气降水是新疆水资源形成的总来源 新疆地形封闭,外部河流入量少,大气降水是水资源形成的总来源,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是大气降水的转化。新疆年降水总量 2429 亿 t,每年由降水形成的水资源总量为 878 亿 m3,其中 793 亿 m3为地表水资源,85 亿 m3为独立的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如果加上由国外流入的水量 91 亿 m3,则新疆的地表水总径流量为 884m3。地表水资源的组成为:冰川融雪补给占22.5%,山地下水转化占 34.4%,山区降水直接补给占43.1%。新疆地下水可开采量为 252 亿 m3/ a[1]。
㈡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衡首先,新疆降水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新疆各地降水从时间分布看,主要集中于春夏两季 4月~9 月份,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 4 月~9 月的降水占年总降水量的 75﹪~90%,盆地南部地区占 80﹪~90%,阿尔泰地区占50﹪~55%,伊犁地区占 55﹪~60%。阿勒泰和伊犁地区 10月~3 月降水比重较大,且以降雪为主,阿勒泰地区降雪占年降水量的 30%以上,伊犁地区约占 20%,积雪对地面具有保温保墒作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从空间分布看,降水主要集中于山区,平原区很少。新疆年降水总量为 2429 亿 m3,山区降水占84.3%,平原区占 15.7%。新疆降水总的分布情况是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其次,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衡,从时间分布看,大部分水量集中于夏季,6 月~9 月水量占年径流量的 70﹪~80%。
这使作物生长期供水较充分,但由于春季径流量少,约占年径流量的 17%,影响作物早期需水供应,造成春旱减产明显。从水资源分布看,南疆约占 /2 3,北疆约占 /1 3,但从单位面积所拥有的水量或者用平均年径流量来比较,则北疆比南疆大 1 倍。从河流发源地的分布看,北疆有大小河流 337 条,东疆 89 条,南疆 144 条。所以新疆河流分布特点是:北部多于南部,西北部多于东南部。若以策勒-焉耆-奇台划一线,分新疆为西北和东南面积大致相等的两半,则西北部占全疆产水量的 93%,为 737 亿 m3,而东南部仅占 7%,为 56
亿 m3。这造成一些地区水多地少(,如额尔齐斯河流域和伊犁河流域),而有相当部分地区则水少地多,水土平衡矛盾较为突出,对充分发挥水土资源潜力是不利因素,需修建跨区调水工程才能发挥其潜力。
㈢地下水从属于地表水, 二者相互转化, 具有多次重复利用的可能性 总的来讲,新疆地下水不是独立的水资源,它是从属于地表水的。新疆独立的地下水资源量不大,只有 85 亿 m3,绝大多数地下水是地表水的入渗,并转化为地表水补给河流。除此之外,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具有稳定性,这对灌溉农业十分有利。
二、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浪费严重, 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管理 由于缺少全面的整体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充分,同时存在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综合效益差。在一些用水集中的城市和工业密集区以及农业用水高峰,由于缺少水资源统一管理,各自为政,用水无计划,无定额,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新疆农业作为用水大户浪费严重,由于灌溉技术落后,部分灌区采用大水灌溉,致使地下水位上升形成渍水,加剧了土壤盐碱化。
㈡水质污染加重新疆河流、湖泊自净能力差,在人类活动区易受污染。一般而言,山口以上河流水质良好;河流进入农区后,农药、化肥残留物、城市垃圾、厂矿废水、废渣等使河流水质受到污染。据估算,新疆每年大约有 46 亿 m3农田排水。这些高浓度盐碱水本不应排入下游河道或蓄水体造成灌区盐分的恶化转移。但由于重灌轻排,或排水工程投资高、管理难等原因,地区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可以说农业对水资源的污染是环境劣变的敏感因素。另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三废”排放量增加造成了水污染,如乌鲁木齐每天有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近郊河流, 使该地区浅层水体大部分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加剧了城市用水困难。主要污染行业有石化、冶金、电力、造纸、机械、纺织等,这些行业废水排放量约占 53%,严重污染了水资源。㈢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新疆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40%,森林和草地被破坏,加剧了山地侵蚀,大量泥沙下泄带来水库被淤、库容减少、调洪能力降低,洪患日趋严重。近四十年来,新疆各地共发生大小洪灾 166 次之多,冲蚀草场耕地约 450 万 hm2,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水土流失更加恶化了新疆的生态环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造成大面积的干旱,导致生态脆弱,沙害严重。干
旱的气候,疏松的土壤表层与强大的风力相结合,形成了严重的风沙危害;灌溉农业形成的绿洲区面积 2.9 万 m2,仅占流域面积的 2.8%,盆地内沙漠面积达 36 万 m2,沙漠每年向南移动 10m~30m,和田地区被流沙吞没的农田达 2 万 m2,沙化形势严峻。㈣现有水利工程维护及配套差, 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新疆地区有不少水利工程修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或更早,设计标准低,配套不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往往仅考虑单一目标,综合利用率差,致使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许多大型灌区缺乏调蓄引控能力,工程设施老化,农田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全疆水库总库容 58 亿 m3,已淤积 11 亿 m3。全疆农用机井 3 万多眼,完成配套的只有 2.5 万眼,一大批劣质井需要更新。由于水利工程不配套,管理措施不力,长期未能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水资源利用效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都低。水资源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也给新疆农业带来了不小的问题。从新疆各地州产水模数来看:最多是伊犁地区;最少是哈密地区。巴音格楞蒙古自治州与和田两地州水资源总量虽分别列全疆第二、四位,但因行政区广大,其产水模数均较小,分别为
2.334 万 m3/km2、3.699万m3/km2,这两个地州因水资源不足而引起的生态境问题较突出。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和哈密是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这些地区水资源短缺,需考虑跨流域调水。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坚持可持续发展
㈠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一是以河系划分,实行按流域统一管理的体制;二是按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分级管理相结合,对水资源统一管理;三是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应体现在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取水许可、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在分级和分部门开发利用时,必须注重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㈡加强水资源保护治水要治本,要有明确的方向。应加强从上到下水环境的意识,把治水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制订治水计划和远景目标。加强水文水质及污染源调查监测工作,根据该区的特点,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要,除调整和完善现有水文水质监测站外,还应展开各种水文水质及污染源综合调查工作,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调查,密切监视一些市(县)水环境及污染源变化情况,全面掌握该区河流水质状况和排污情况,为提出主要污染物总体控制目标,有步骤地削减污染物入河排污量和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奠定基础。
㈢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对涵养水源、降低土壤中的盐分、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新疆现有植树造林 166.7 万 hm2,其在境内流水系中可降低由流水带来的盐分。据《 新疆土地资源》一书介绍:林木可净化空气,每公顷林木可吸收灰尘 3.6 万 kg, 吸收 CO21000kg、SO2720kg,放出氧气 730kg 事实证明,林木具有抑制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功能[3]。总之,生物系统可以给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所以要倡导人人种树,年年造林,利用生物系统工程改善环境条件、保护水源,提高水环境质量。
㈣ 推广应用先进灌溉技术和生物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灌溉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滴灌、喷灌、低压管道输水、覆膜灌溉等灌溉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功效。改大水灌溉为水畦灌和沟灌可节水 20%~50%,喷灌可节水 50%~64%,滴灌可节水 34%~74%。此外,应推广运用先进生物技术,培育耐干旱、盐碱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及野生植被,以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应实施灌区实施水利枢纽节水改造工程,加强渠系防渗工程建设,提高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加大灌区改造工程的力度,实施水利枢纽节水改造工程;加强排水工程的建设,降低灌区地下水位,控制土壤盐渍化的发展,逐步减少盐渍化面积。㈤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 由于新疆地表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北疆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应以地表水开发利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天山北坡经济带、吐-哈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应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建立节水型农业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机制;南疆重点是合理调整灌区灌溉系统,加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实行渠灌、井灌相结合,防止土壤盐渍化,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另外,针对流域内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保证下游有充足用水的基础上,应该制定出在一定时期内各个不同地区适用的用水、取水量定额,经过论证之后使之法规、条例化,以此来约定各地区水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水平,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全流域内水资源开发的无序化和严重浪费,缓解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紧张趋势。
参考文献
[1] 新疆水土资源开发研究编写组.新疆水土资源开发研究.乌鲁木齐: 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1.[2] 冯国华, 尤平达, 刘涛.新疆年降水量多年变化分析.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4, ⑵.[3] 张捷斌.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对策.干旱区地理,2001, ⑶.
第五篇: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范文)
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宋
岭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摘 要: 要保证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当前首要是抓紧可
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这种能力建设的要义是: 技术能力的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社会资本积累的强化;政府 作用的加强;等等。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能力建设;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F1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820(2004)01-0006-05
一、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新疆作为资源大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依靠 资源优势开发与转换战略, 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 时期, 经济总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人们日益享受 着工业文明的恩泽和雨露。然而, 科技进步和经济 发展使得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的外部性问题, 却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破坏因素。可持续发展不是不要发展, 而是在发展 中采取积极的措施, 调整发展战略, 减少向自然界 的征服或索取, 增加对自然界的投入, 改善自然资 源的供给条件。新疆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 的形势要求我们应审视度势,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 过度消耗资源、损害环境为代价, 单纯追求经济数 量的增长, 一味以强调发展经济来赶超发达地区、缩小差距的传统发展模式, 走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 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个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 用状况决定着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增长 与环境保护之间应该表现为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提高, 对环境改善的投入也会增大, 完全可能提高环境资 源的总量水平。新疆目前的发展趋势恰恰是经济在 持续增长, 但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越来越恶劣, 环境仍在继续 恶化。
新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具有现实的必
要性, 而且具有国家政策实施的紧迫性。西部大开 发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做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它与国内外 传统的开发模式不同, 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把生态环 境建设和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提到了突出的位 置。国务院在部署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时, 明确要求 从保护和改善生态入手, 切实把发展经济的指导思 想转到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上来, 转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上来, 以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经济社会繁荣。在西部大开发 中, 新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然而现阶段的突出 问题是, 资源优势还难以充分发挥, 生态破坏和环 境问题积重难返, 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要求我们不 可能继续沿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只有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 统筹规划, 通盘考虑, 以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开发建设的根本点, 把人
口、资源、环境纳入大开发的总体规划, 科学把握环 境与发展的关系, 以此作为推进新疆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指导思想。中央于2002 年11 月8 日召开的党 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明 确指出: “..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 地位, 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 国策..”,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 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才能有效地促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由于可持 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 强调人的实际生活福 利的提高, 强调发展的后劲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 对人类生活的支持作用, 关系到子孙后代, 而这一 切都依赖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改善和提高。因此为 确保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转变 传统发展模式为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二、能力建设是新疆实施可持续发展 的制度和技术保障
新疆资源环境突出特点是新疆自然生态系统
2004 年3 月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 2004 第32 卷第1 期Jo urnal of Xinjiang Univer sity(So cial Science Editio n)Vo l.32, No.1..收稿日期: 2003-10-14 作者简介: 宋岭(1943-), 男, 新疆塔城人,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的生物存量少、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易遭受破 坏并难以恢复, 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加之人们在长期拓展绿洲进程中, 缺乏对生态系统 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 那种不合理、不科学地利 用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使新疆生态系统继续恶化;新疆长期以来流域规划落后, 随意截流引水造成下 游水环境状况改变, 导致绿洲萎缩、湖泊消失;过度 砍伐造成山区天然林资源锐减, 对平原荒漠林的破 坏也十分严重。据新疆生态环境现状首次调查结果 表明: 绿洲扩大、沙漠扩展、土地次生盐碱化面积增 加同时并存。森林覆盖率经历了锐减到提高的过 程, 但森林分布及生态功能下降的趋势仍未扭转;草地严重退化, 草地面积仍在逐年减少;水域缩小, 河道断流, 湖泊萎缩;农药、化肥、农膜使用量逐年 增加, 残留地膜对土地的污染日益严重;矿产开发 对土地破坏和水资源污染已逐渐显露;新疆生物种 减少。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沙尘暴频发使绿 洲内大气降尘居高不下..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 由于新疆缺乏合理的资源管理体制及存在环境外 部性所致。而环境外部性和公共资源管理问题被普 遍认为首要的是产权问题。产权作为经济制度的核 心, 涉及到经济活动的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作为监 督实施产权的国家管理等。没有合理的经济制度和 明确的产权关系, 就无法确定经济代理人的经济利 益、责任和行为准则, 对于向公共资源开发中的“搭 便车”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源低效使用等问题的 解决便无从着手。明确了产权, 国家必须有效地行 使、监督产权的实施, 因而必须建立一套规范和规 则, 以便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由于能力建设 强调制度建设, 强调体制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作 用, 由于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以便维持经济运 行的稳定性, 同时必须有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使 其能适应和及时解决由制度本身在新的环境下产 生的问题。由于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 础, 它的利用程度和水平决定于知识和技术发展水平, 一般而言, 知识和技术水平越高, 自然资源利用 的多样性也越大, 从而为区域分工开拓着越来越广 阔的领域。同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通过信息 及控制技术能有效地改造一个地区资源组合特征, 强化其优势资源的地位, 从而实现区域分工的深 化,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对于依靠优势资源开 发利用与转换战略的新疆来说尤为重要。经济发展 过程中为了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需要改进生 产技术, 及时掌握新技术、吸收新知识的高素质人 才, 并需要由良好的机制来获取技术、知识信息。因 此, 知识信息的获取能力、学习能力、技术吸纳消化 能力、信息快速处理能力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 天, 对国家、地区的发展是最基本的因素。如果新疆 缺乏能够适应社会进步的人才库, 就很难最终实现 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需要 投资, 也就是需要强调教育的作用, 强调对人才的 引进和培训, 因而需要有效的体制发挥培养人的能 力和发挥人的能力。然而, 不容乐观的是, 新疆存在 严重的“孔雀东南飞”现象。据有关统计, 改革开放 以来, 新疆流失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 人等就有21 万人, 相当于现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 术人员的1/ 3;自1990 年以来, 新疆每年考入内地 大专院校的1.2 万多名学生中, 回到新疆工作的不 足20% [2]。另外, 新疆人事部门总结流失人才呈现 的特点表现为: 流失的专业技术骨干多;从南疆和 边远地区调往内地发达地区的多;考取内地院校的 研究生、大学生留在内地的多, 人才外流意愿趋势 越来越强。当然, 这与不良的用人制度是分不开的。因此, 人力资本的投入直接关系到新疆可持续发展 能力建设, 没有足够的人才, 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 依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 这一点。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并存的条件下, 各国与 地区间经济实力较量的背后, 是科技实力的较量, 而科技实力较量的背后, 则是教育和人口素质的较 量。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要借鉴发达国家和 地区成功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开 发人力资源, 实施人才超常投资战略, 从而增强新 疆的人力资本、自我积累能力, 盘活存量。惟此, 才 能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从资本的增值 速度看, 人力资本的增值速度远高于物质资本的增 值速度。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用比较成熟的计算 方法对1900—1957 年间美国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的收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计算和分析。发现 57 年中, 美国的物质资本投资额增加了4.5 倍, 而 同期收益值只增加了3.5 倍;人力资本的投资额仅 增加了3.5 倍, 其带来的收益值却增加了17.5 倍, 大大超过了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值[3]。同时人力资 本理论认为, 人力资源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 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即人 才资源才是一切资源中头等重要的资源。然而新疆 教育投资力度明显不足: 1998 年新疆教育事业费为 251 205 万元, 占新疆国内生产总值2.25% , 占新疆 财政支出总额的17.2%, 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但由于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国内生产 总值1.4% , 财政支出仅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 1.9% , 使得新疆财政中的教育事业费在全国仅排
第22 位,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人才资源的有效开 发与合理配置是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的关 键,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可持续发 展的内涵来看, 可以概括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
第1 期宋 岭: 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7 社会持续三者的统一。三者能否统一, 则取决于人 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资 源的素质, 以及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控制能 力, 只有人力资本才能从根本上调整三者关系以达 到平衡。
新疆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着双重挑战: 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经济, 同时另一方面又要保护生态环 境。物质资本的积累只能够促进部分问题的解决, 但在时间上始终是“滞后”的和被动的。这一切都是 对能力建设的挑战。然而对于经济高速发展是以部 分损害和牺牲自身生存环境的新疆来说, 要实现可 持续发展, 强化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 重视能力的 人才建设, 无疑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础和 前提。
三、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现实途径
就新疆来说, 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 重点及其实现途径主要是:(一)要重视技术能力的提高
技术能力是影响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及市
场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 技术和 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20 世纪 初期, 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 科学技术对国 民经济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仅占10%-15% 左右, 而到20 世纪中期则上升到40%, 70 年代以后又上 升到60% 以上, 80 年代上升到70%-80%以上。90 年代又上升到85%以上[ 5]。技术能力建设将对一个 国家或地区产生结构的优化,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人口素质等发挥重大作用。然而, 新疆的技术综合能力建设相对比较低, 综合实力在全国尚处于落后地位, 科技事业的发展 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 在着一些阻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利因素, 相关政 策尚未能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合力, 企业还没有真 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 大 部分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还游离于企业 之外, 科技资源的配置还没有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 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不健全, 导致科 技成果产业化速度缓慢;科技投入的总量小、增长 慢, 科技融资渠道不畅, 科技队伍结构和配置不合 理, 人才不足与人才积压的现象同时存在, 高层次 人才流失严重, 研究与开发人员尤其是学术、技术 带头人较少, 缺少聚集人才的设施和重大项目。例 如, 新疆2001 年用于科研与开发经费支出仅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0.22% ,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09%, 同年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5 万 人, 万人拥有量仅为205 人。直接从事科学研究与 开发的科技人员6 500 人左右, 占社会劳动力总数 仅0.06% 左右, 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 12。而环 保系统的科技人员则更少, 全区仅有372 人[4]。可 见, 技术能力建设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影响 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提高新疆的 技术能力呢? 第一, 技术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 知识和信息积累能力的反映。因此, 对于新疆, 要有 强的技术能力, 必须使之建立在知识不断积累和储 存的基础上。这主要表现在技术的获取、消化、吸收 与二次创新等方面。对于新疆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 量的应该是二次创新, 主要是做好新技术的获取消 化和吸收工作。同时, 要努力克服新疆科技投入过 低和社会科技力量分散, 分布不合理以及企业科技 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第 二, 技术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 资本的积累, 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即进行投资(如教育、培训)后形成具有一定技能、技术水平和 熟练程度的劳动力, 也就是转化为人力资本, 才能 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本的存量越 大, 即劳动者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 劳动力的质量便越高;劳动者质量的提高, 一方面 会提高劳动边际生产力, 另一方面可提高要素更有 效率的组合和运用的效率, 还会改变物质资本生产 效率, 减弱或抵消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 将使 资源在既定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人力资 本是技术能力的活载体, 只有保障新疆人力资本载 体足够大, 质量足够高, 可持续技术能力建设才成 为可能。
(二)要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人, 内核是国民素
质。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全体民众的艰 苦努力去实现,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也要依靠全 体群众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无论是管理体 系, 还是法制体系、教育体系、科技体系以及公众参 与体系, 都是由人来建立, 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同样是为了实现新疆地区每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 人既是目标 主体, 又是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 人的思想、观念与 行为贯穿于可持续发展全过程, 因此公众的可持续 发展意识、觉悟和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 正因为如此, 《中国21 世纪议程》在加强能力建设 的综合措施中突出强调了全民参与的问题。因此, 在新疆可持续发展中建立公众参与体系很有必要, 如加强公众意见的法律地位, 建立环保民间团体, 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真正做到充 分发挥各种团体以及公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 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与机制, 促使每一个人自觉 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并将之从伦理层面上升 到全民自觉的行动,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8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在制度上保证他们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及 其实施过程。与此同时, 政府官员首先要强化可持 续能力建设的意识, 确保政府官员在执行可持续发 展过程中, 有更大的动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 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三)要强化社会资本的积累
社会资本在某种意义上是制度资本的扩展或
超出经济学范畴的一般性概念, 它是指一系列的规 范、网络和组织, 为人们接近决策资源提供便捷的 途径。作为“共同行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能力 建设, 不能离开社会资本和积累。强化社会资本的 积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和保障。因为, 社会资本包含着信息获取途径的畅通及信息交流 与共享机制运行, 良好的合作与参与机制可以提高 经济部门的决策效率, 它就像一个社会稳定器能够 自动建立一种强化机制以保证那些涉及互动或共 同行为的期望能够实现, 社会资本包含了集中决策 的机制, 这是提供公共物品和管理市场过程外部性 的一个必要条件, 公共物品上的“搭便车”问题可以 通过集中决策, 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最大限度地 提高个人、团体和组织的生产力。社会资本具有渗 透和溢出效率社会资本如同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 人力资本一样, 其价值在于与其它类型资本的结 合, 使其它类型资本及其生产力的结合更为有效。世界范围来看, 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社会资本积累 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新疆社会 资本积累能力相对其他能力更低。因此, 吸取他人 的经验, 新疆必须在确保完善的市场机制, 合理的 制度安排, 科学的法律框架有效率的政府组织前提 下, 为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而 加快新疆可持续能力建设的步伐。
(四)可持续能力建设必须强化政府的作用 在自由资本主义运行方式下, 人们通常信奉小 政府, 也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 政府不应过多地 干预经济事务, 而应尽可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 功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 政府的作用应该加 强还是削弱? 总的来说, 人们普遍认为, 在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后, 政府的作用将不是削弱, 而是加强。因为, 一是可持续发展是合并生态效益的高效发 展。即某项经济活动的收益应扣除环境与自然资源 的损耗, 这就要求重构传统的价格体系, 进而建立 起合理的环境与资源价格体系, 然而单凭市场的力 量是不够的。从世界经验看, 资源价格的确定, 在多 数场合下的资源使用费只能通过政府实施。此外, 与环境和资源价格体系有关的资源定价、资源核 算、环境资源管理监测等任务只能由政府承担。二 是政府在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投入方面可以充 分运用税收和补贴杠杆, 有效地抑制所谓高消费、过度的资源耗费型的经济活动, 对浪费资源和造成 环境污染的各种经济行为给予高额税收, 而对于产 生积极的外部经济效果的经济活动应给予奖励。新 疆在资源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环境资源 教育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投入不足。其重要原因之 一, 就是税收制度的薄弱。三是由于环境与自然资 源通常是公共物品, 而要做到对自然资源的资产化 管理, 使社会各主体对环境与资源的有偿使用要做 到合理, 其重任只能由政府来担当。政府在形成维 护、共享和共建公共物品的社会经济机制方面的功 能是其它任何力量所不能替代的。而这些又都是可 持续能力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一个力量 薄弱的政府是难以承担此重任的。总之, 在一个可 持续发展的社会里, 政府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6]。(五)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需要全社 会的长期共同努力, 也更需要有一种预先安排或设 计来为全社会所遵守,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社会经 济发展规划时, 把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融合或渗透在有关的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和经济政策中, 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 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 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在制订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 都是这样做的, 这对于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可持续 发展战略实施和增进可持续能力建设具有重大意 义和指导作用。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和兴起之前, 中国政府 实际上已将一些包含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容纳入
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如今, 《中国21 世纪议程》已 在“九五”计划和2010 年规划的制定中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 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 并对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 环境和生 态保护等规定了具体的指标和要求。
新疆在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虽然也体现
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但总体上看, 体现在发展规划 中的融合和渗透力不足, 目标不够明确, 过于原则, 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新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 候, 不可利用的荒漠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占60% 左右, 森林面积很少, 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4% , 新 疆水土资源的空间组合不平衡, 新疆水资源主要集 中在西北方, 而和田、东疆和天山北麓大量缺水, 新 疆绿洲荒漠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趋严重。针对新 疆封闭性、干旱性和脆弱性的特殊生态环境, 加之 新疆人口增长过快, 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加大的特 点, 新疆必须制定具体的, 带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 并在实施和落实中, 不断提高新疆可持续建
第1 期宋 岭: 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9 设能力。
结合新疆的区情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
求, 增强新疆可持续能力建设, 制订社会经济发展 规划时应该充分体现以下内容:(1)大力发展科学 技术, 实施“科教兴新”战略, 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科 技支持能力。同时, 要在新疆研究开发清洁生产工 艺和产品, 促进循环经济。(2)应用经济手段保护资 源和环境。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 制定合理的自 然资源价格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 作用。(3)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促使资源优化 配置, 制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计划, 提高废物资 源化水平,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节约原材料, 制定出 积极开发新能源、新原料, 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治理 环境污染的具体措施。同时, 要加大对自然环境的 投入, 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科技问题, 缓解 由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制约和压力。(4)建立健全有利于可持续发 展的地方法规和经济政策, 加强与可持续发展有关 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 促进可持续法律法规 的实施。新疆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法律, 制定地方 环境与发展的配套法规, 以完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 的立法体系。要有效地正确处理、协调可持续发展 战略实施中的各行为主体错综复杂的关系, 必须依 靠法律加以规范。(5)在国家人口政策的大框架内, 确定新疆适宜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使人口自然增长 率不超出区域的资源承载能力。与此同时, 要加强 各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公众参与能力, 确保人 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 李隆超.加快乌鲁木齐市人才资源开发为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服务[ J].改革与发展, 2002,(8).[ 3] 徐世义.2020 年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M ].乌鲁木 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4] 新疆统计年鉴.(1997-2002 年)[ Z].北京: 中国统计出 版社.[ 5] 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6] 赵丽芬.可持续发展战略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1.[ 责任编辑: 刘志友] Xinj ian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 ity and the Means of Real ization SONG Ling(Col leg e of Economics and Manag ement, X inj iang Uni ver sity, Urumqi, X inj iang , 830046)Abstract: The cha ng e of eco nomic development m ode to sustainable develo pment one is to ensur e the aim of ov erall w ell-off society to be r ealized in Xinjiang.At present, what is to be done is to build the ability o 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ability means the uplifting o f techno log ical abilit y, the reinfo rcement o f public par ticipation, the str engthening of social capital accumula tion, the streng thening o f go ver nment functio ns, and so o n.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ilding o f sustainable dev elo pment ability;means o f r ealizat ion 10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