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的对策与建议
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的对策与建议
2010-7-7 出自:《中国市场》杂志 作者:龚晓菊 刘君君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确定了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路,即“构建农村流通网络”。2008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作为工作的重点。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的工作目标。中央还提出“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2009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
针对我国农村市场中消费品流通渠道的类型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健全现代农村消费流通渠道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有四种类型。
农村集市贸易市场是农村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和推动器
我国农村集贸市场一般分为三类:传统的农村集市、在乡镇政府驻地开办的集贸市场、企业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办的市场。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农资流通的主渠道外,我国农村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化交易主要是通过城乡集市贸易零散完成的。农村集贸市场是农村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和推动器,对扩大农村消费、繁荣农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超市、连锁店等新兴业态的迅速崛起,个别地区的农村集贸市场的数量及成交量均有所下降。但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发展进程中,集贸市场将长期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其作为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将长期不变。
尽管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集贸市场的模式、营销及服务方式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一系列的发展障碍:农村集贸市场规划布局建设不合理,农村集贸市场往往沿交通干线布局,形成以街为市的线状发展,既影响了镇容街貌,阻碍了交通,也不利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地方农村集贸市场缺少,建设简陋,容量不足,基础设施缺乏,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集贸市场在监管上存在权属不明确问题,由于《城乡集贸市场管理办法》未明确规定集贸市场的法律地位,因此大多数集贸市场由于没有土地使用手续仍不能登记注册,因而其法律主体资格非常模糊。此外,集贸市场开办者责任未落实,开办者对市场经营者的内部管理责任得不到落实,市场设施落后、卫生状况差、划行分市混乱、商品质量低劣等问题一直长期存在;农村集贸市场还缺乏特色和专业化,特色农村集贸市场有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但在目前,由于农村集贸市场建设资金短缺,管理不规范,导致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以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为主,且综合性层次低,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应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难以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个体工商户和农民经纪人是农村流通体系最基层的主力军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最基层,是以从事农村商品运销的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农村经纪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为主力军。个体工商户的形式有直接面向农村的路边店、游商、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经营户、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最终销售、农机维修保养,其数量众多,已经成为农村流通产业中不可或缺和替代的力量。他们为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村市场发展、联结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经纪人应运而生,他们熟悉农村和市场行情,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农民经纪人正在试图把营销规模做大,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我国农民经纪人数量众多,据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农产品经纪人600多万,加上季节性的从业者则高达1000多万人,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也已有2609家。各级协会及农产品经纪人每年直接收购和帮助农民推销农产品近万亿元,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城乡市场繁荣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作为新生群体的农民经纪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诚信问题。如压级压价行为,有些农民经纪人还以区域为界,相互勾结,不仅压级压价,而且还存在区域垄断,阻止其他区域经纪人的进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流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又称农业合作社,是农民,尤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及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流通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打破了区域界限,实现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加快了市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闯市场的能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服务,把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连为一体,把龙头企业和农户这两个经营主体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再次,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各类经济组织都根据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了生产和销售合同,形成“订单农业”,这就减少了农民的市场风险,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目前由我国商务部牵头实施的“万村千乡”试点工程,在农村建立了以农产品为纽带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供销合作社创新机制,改造和整合农村传统商业网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大大提升了农产品品牌声誉并增加了附加值。
农村消费品零售大都采用以连锁经营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
我国农村消费品连锁经营自从2005年商务部发出《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的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兴流通业态,大都采用以连锁经营为主体的现代流通方式,并用现代流通方式构筑县、乡、村三级农村市场服务网络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消费环境。
据商务部制定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预计到2010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将覆盖85%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全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3.5万亿元,年均增长约10%,初步形成以乡村零售网点为基础,以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各类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中型农村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市场体系。随着新兴商业业态和经营方式进入农村日用消费品销售领域,与之配套的销售服务体系也迅速发展起来。连锁店等新兴业态通过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送货上门服务,通过有组织的安装、维修队伍为广大农民提供免费安装、上门维修等服务,为农村消费营造了良好的消费环境。另外,服务于农村日用消费品销售的市场中介组织近几年发展也很快,市场中介组织对优化农村日用工业品的销售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现阶段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存在的问题
第一,流通形式单一。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没有成规模的超市,农村消费品的流通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原始的集贸市场和落后的个体代销店、“夫妻店”等,由于其规模较小,经营方式陈旧,采购成本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弱,商品的质量也没有保证。对于像冰箱、洗衣机、电视、电脑、空调等这些大宗消费品,在农村消费市场的销售渠道非常有限,农民往往需要“进城”购买,满足不了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第二,经营秩序不规范。经营者素质偏低。商品活动最核心的因素是“人”,而经营者是整个
商品活动的中枢和纽带。而在当前的农村消费市场中,农产品经营者多数是个体户,经营素质普遍不高,对商品、品牌、质量、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经营不规范;加之农民鉴别真伪商品和品牌的能力差,对散、乱、差的商品流通状况不放心,这都不利于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的畅通。
第三,监管乏力。由于整个农村消费品市场监管薄弱,假冒伪劣商品大量流向农村,各种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查获的不合格消费商品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农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力。以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个体经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农贸市场,要想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严格控制监察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成为管理部门的头等大事。简陋的销售场所不具备良好的卫生条件,初级农产品又极易腐败变质,造成农产品价格、品质和交易行为规范性等都得不到保证,消费者的购买风险成为农贸市场采购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因此,现在打击非法市场行为、大力整顿市场秩序的活动,有相当部分是针对这类销售渠道展开的。
第四,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尚未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规划有机衔接,布点选址存在随意性。基础较好的村居,网点发展势头很好,而偏远农村由于自身地理位置和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网点建设则相对滞后。业态间发展也不平衡,表现为:日用消费品网络发展较快,而农产品购销流通网络、农资配送服务网络、再生资源流通服务网络、农村供求信息网络等建设尚未形成规模。
第五,配套建设问题较为突出。虽然国家、省、市都对现代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给予了一定的优惠鼓励政策,但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和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我国长期以来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一直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而在农村工作中则“重生产、轻流通”,致使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配套体制没有完全到位,这都限制了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的健康发展,商品双向流通不畅,农民买难、卖难等问题仍然突出。
健全现代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的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健全和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是当务之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连锁经营,提高农家店的综合服务水平,促进农商对接
大型龙头连锁经营企业,是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主力军。要加强对国家、省、市已经出台政策的宣传、研究和贯彻,把重点放在流通网络项目包装和资金争取上,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规范化程度的连锁经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其布点速度,提升配套能力。通过
择优扶持,重点引导这些企业利用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规模优势以及进货体系、配送体系、管理体系、信息体系等,实现对各个门店的店名、店貌、商品、服务、采购、送货、销售、决策、经营的专业化,商品销售、信息汇集、广告宣传、员工培训、管理的规范化,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要增强农家店的综合服务功能。第一,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以村、乡镇为基础,进一步引导城市连锁和超市向农村延伸,鼓励有实力的流通企业改造“夫妻店”、“代销店”,发展特许经营、销售代理;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利用品牌、配送、管理等优势,通过投资或加盟连锁的方式建立或改造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支持各类中小型企业自愿结合,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物流中的作用,利用其点多面广的优势,提升连锁配送网络在农村市场中的功能,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二,大力推进网络使用多样化,进一步扩大农家店的覆盖面,积极拓展农家店经营服务范围,逐步实现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进超市等“一网多用”功能。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邮政报刊、科技信息、电信及代收代缴等新业务。第三,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集购物、文化、技术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引导农资流通企业逐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电话咨询、农业科普、农机具租赁与维修等功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多样化服务。重点支持改造一批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和农资网点,扩大农资连锁店覆盖面,提高农资统一配送率。
要积极搭建农商对接平台,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设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的产业链系统和物流配送体系。支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超对接和品牌化经营。着力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强化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的商品采购、储存、加工、调运、信息服务等功能,增加统一配送的商品品种,净化农村商品流通渠道。同时,积极引导生产企业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商品。规范农村市场秩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要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打击损农坑农害农的虚假违法广告行为,健全农村消费者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农村交通、电力和通信事业,改善农村生活用水、排水系统,为家用电器、通信和卫生洁具等产品进入农村市场创造更好的条件。要支持面向乡镇的农村集贸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改造工程,加强对农村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的技术改造和规范管理,改善市场环境。积极开展符合农村特点的节假日消费和旅游消费活动,不断创新消费形式和消费内容,为农村居民提供多样化消费需求实现的途径。
加强政府领导,统筹建设规划
商品流通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政治意识,用行政资源、政策资源、管理资源把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摆上日常工作议程,纳入对基层政府的考核中;其次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根据统一部署,明确职责分工,通力协作,形成全力支持、齐抓共管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作局面。
同时,要做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规划制定工作,按照现代流通发展的要求,把相关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供销合作社、农产品专业协会、农村经纪人队伍等纳入规划范畴;加强农村商业网点的发展规划与分类指导,对现有商业网点资源进行整合,使商业网点形成布局合理、业态较齐、功能较全,逐步建成以县城为龙头、以乡镇为骨干、以村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制定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建立信息化、金融服务等配套措施
要实施以电子结算为核心的农村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批发市场信息数据库和集团协同管理信息平台,集中批发市场的有效信息,强化各批发市场间的横向联系,通过信息流带动物流、商流,协同管控,将批发市场连锁起来。
要推进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和资源整合工作,协同利用客户、结算、配送资源,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白糖现货交易、流通平台。除食糖外,下一步还将拓展茧丝、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市场。
要启动数据中心建设。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客户信息、业务信息、交易信息、市场管理信息等进行收集、储存、传输与整合。同时,将数据中心与各批发市场互联,将农产品流通中的批发节点管理扩大到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管理和价值链管理,为批发市场提供资源共享及业务运营支撑平台,统筹各批发市场业务发展,发挥网络体系的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客户数据、业务数据的整体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地优化系统内资源,从而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
要积极争取金融服务支持。在发挥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加强与开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合作,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探索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第二篇:对策与建议
有的以中国名言警句的形式提问,如:“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随令而不从”,此句话的内涵?你的启示?内涵就不用说了,启示肯定是关于辅导员岗位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2、有的直接问:如温家宝在做任何工作的时候都要遵循“舰队理论”的原则,请问温总理的“舰队理论”你的理解是?你的启示是?
对策与建议:
面对第1种题型,建议多看些与思政和德育相关的名言警句和理论书籍,大多数都是关于为人处世、为人做事方面的内容。在回答启示的时候,要从教育、宣传、制度、法律、管理、网络等方面的思路与作答。具体的语言自己面试前好好用笔在纸上写写列出提纲。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一语,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所谓“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意思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历史的车轮驶至今天,改革开放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在坚持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然而,像历史上所有的改革一样,我们今天坚持的改革、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必须改变既往那些不合理的制度、政策,这样势必会触及少数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因此,在中央政府决心要将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的关键时刻,那些既得利益的保守分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一己之私,必定会暗中对改革进行抵制。这是中央政府今后施政必须要承担的压力。
综上,温总之所以提出“三不足”论,无疑是要告诉人们,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是不可逆转的,中央政府有决心、有能力、有信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决不会因为少数反对势力的阻挠而停止改革、走回头路,九百多年前的那场改革,不会再在中国重演
高校辅导员工作很辛苦,地位和待遇又不是很高。结合自己实际谈谈你为何要参加我校辅导员岗位的应聘?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哪些主要任务?
2、如何“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为: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4)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对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概括为:(1)深入开展社会实践;(2)大力建设校园文化;(3)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4)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5)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高校辅导员必备的素质:(1)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2)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3)广博的理论知识素质、(4)良好的心理素质。辅导员面试经验和笔试试题集合: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 通过这六年在不同学生工作岗位上的实践,我有了丰富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素质教育活动的经验。也培育了我对学生工作愈来愈深厚的热情和激情。在组织学生活动的同时,我也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项文体活动,努力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虽然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占据了我很多时间,但在学习上我从来没有放松过,我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的掌握知识要领。.....。在学习工作之余,我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曾六次参与暑
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五年获得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通过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我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处世态度。去年12月我参加了.....。如果我能被录用,我一定投入百分之百的工作热情、发挥全部的能力、利用所有的资源,为学院的学生工作做出贡献。◆ 为什么要做辅导员
1、职业规划的阶段目标。到今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在学生个工作的岗位上已经努力工作了六年了
2、兴趣和热情。我是把辅导员工作当作我兴趣爱好的职业化、当作我的事业来经营的。六年在学生工作上的付出,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看出我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和激情。
3、能力问题。通过六年的学生工作的经验及在各级学生组织的锻炼,我对胜任辅导员工作有充分的信心。◆ 竞争的优势是什么?
1、对工作的热情和激情 六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培养了我对学生工作越来越深厚的热情 这是我最理想的职业选择,我会付出全部的热情和能力来做好这个工作。
2、学历背景优势 来自文科院校。能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带来新鲜的血液,我做过社团、研究生会、学生会、在团委实习过。对学校各个层面的学生组织都比较了解。可以很好的将两个学校的成功做法契合。
3、能力优势 具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是什么,对发展有什么打算?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就是在学校系统里从事行政工作,同时不断的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更好的为学院和学校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未来发展的打算,短期内就是做好一名辅导员,当学院觉得我能在其他岗位上做出更多贡献的时候,我也服从调动和安排,然后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辅导员工作的意义(为什么重视辅导员工作)
1、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辅导员工作,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
2、学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辅导员开展大量细致的日常工作,使得许多不稳定因素被化解在萌芽状态中;也正是由于辅导员们在关键时候冲在最前面,使得一些影响稳定的事端及时得到平息。
3、辅导员工作平台是为高校锻炼高素质人才、储备人才的平台。我们在坐的都是现在是或是将来是学校党政管理干部或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大多现在是或者曾经是优秀的辅导员。◆ 辅导员的职责是什么?角色定位:思想问题的解惑者、专业学习的指导者、人生发展的导航者、生活心理的关怀者
1、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将矛盾和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好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2、做好服务育人的工作。服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指导,创造便利条件,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创造环境。
3、指导学生党支部和学生组织建设,使其一方面成为学生锻炼的平台,另一方面成为为学生服务的平台。
4、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就业。◆ 如何做好党组织建设
1、严格按照发展程序考核发展党员。吸收政治品质优秀、个人能力突出的同志加入党组织。
2、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通过开展组织生活会和组织一起策划实施活动来加强组织间的联系,增加组织内部成员的凝聚力。Eg:刘芳艳 特殊党费 支部奖学金。
4、团结关心群众同学。形成党员一帮一,一带一的优良作风和习惯。◆ 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业务能力
1、要具备“三心”细心、耐心、爱心。同时要有工作艺术。将爱与智慧交融为学生服务。
2、对专业基本知识的了解,成为学生专业的指导者。
3、分析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掌握大学生的发展动向,从而为学生更好的服务。◆应聘学校的校训及释意 ......新校训涵盖了德育、智育、发展科学、与时俱进等方面的内容,合乎办大学的理念,具有现代高校校训特征,与我校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相融合,与我校发展的理念相一致,雅俗适宜,多数人能明其意,而且能找出相应出处,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现在学生思想状况有什么特点? ★正面:读书改变命运一类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 ★负面:就业压力带来的浮躁、社会现实带来的功利、生存环境带来的心理负担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有个性,自私,维权意识增强等 心理健康的问题,社会交往的问题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多元化 ★面对这些挑战,现在的辅导员该怎么做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树典型、立榜样物质精神奖励。◆工科学生的特点,如何开展工作 ★特点
1、学风严谨,态度塌实、学习压力大。
2、为人朴实、稳重。
3、学生活动敏感度不高
4、竞争进取意识强
5、对男生多、女生少。学习任务很重,平时参与的活动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机会,特别是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因而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开展工作:
1、学习仍是重心,思想政治培养是根基,素质教育是支撑。
2、继承中发展:在维系活动品牌的同时,创新发展
活动。比如:a、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活动,变废为宝,环保时装秀暨垃圾艺术品展 b、专业学术沙龙和学术年会
3、创新活动形式 a、发展专业型社团组织。一方面,成为学生自由学习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吸引其他专业的同学参加,促进不同学科同学之间的交流互进。b、社会实践:注重锻炼同学的实践能力,以专业特色为出发点,在实践中发展同学们的专业素养。◆文科学生的特点,如何开展工作 ★特点
1、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
2、大胆前卫,实践意识强。
3、第二课堂活跃度高 ★如何开展活动
1、维系原有品牌的同时发展品牌 比如:慧源读书社 辩论队 专业学术讲座 学术年会
2、社会实践◆ 如何做好辅导员,有什么规划?首先:换位思考,知学生之所需,想学生之所想。熟悉每个人的名字 家庭情况 性格特点 优势特长。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特点。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以生为本”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才能有效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抓好两个群体:要抓好学生干部这个群体,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三感”: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即在干部选拔过程中注重干部的责任感,在工作过程中注意满足干部的成就感并给予干部应有的荣誉感。只要能把握这三感,一个学生组织就能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能发挥出1+1〉2的效应。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领头羊,他们在学生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也有不同的群体身份。如果能抓好党员这个群体,就能掌舵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风气、心理状况、精神面貌等各方面。让党员成为学生中的一面领航的旗帜、一座坚强的战斗堡垒。在这两个前提下。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就业等各方面来教育学生。学风:党建带学风、班风促学风、宿舍建学风◆特殊专业的学生,文化成绩很差,也不想学,如果你是辅导员,怎样提高他们的兴趣与成绩。
1、树典型、立榜样
2、物质精神奖励
3、思想教育◆如果调动工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协调他们学习与工作的关系。1 领导重视、宣传学生工作的意义。2 抓典型、树品牌,使学生工作深入人心。3 开展丰富的与专业相关的学生活动,调动积极性、吸引更多人参与。4 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给与培训,提高素养;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 给与适当激励◆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工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公众对教育的投资热情降低,读书无用论充斥校园,作为辅导员怎么办?这涉及到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但是看现在本科及研究生就业率不如职业院校和大专的形势,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技能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辅导员我们在今后的管理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学生对求职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求职现状的了解。突发事件处理:
(一)学生早恋自杀怎么办? 微观:
1、找学生谈心,启发。
2、引导他参与其他的社会活动或学生活动,转移注意力。
3、安排好友陪伴,学生干部、党员留意关心。宏观:
1、从学校的爱情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爱情观
2、建立危机预警机制,以寝室为单位。以党员为突破口。
3、家庭教育在这方面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需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辅助教育与学生沟通启发。
(二)学生沉迷网络怎么办?微观:
1、先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各方面。
2、以朋友的身份找学生谈心交流,启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3、引导其参与其他的社会活动或学生活动,转移注意力。
4、安排学生干部、党员留意关心宏观:
1、从学校来看,在校园内要营造正确使用网络的氛围。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对学生进行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和健康的网络大赛。
2、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3、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及相应的长效机制,以寝室为单位。以党员为突破口。
4、家庭教育 智商与情商教育
(三)学生宿舍失火怎么办?
(四)学生打架闹矛盾
(五)学生作弊微观:
1、对该学生的教育
2、对其他学生的教育 座谈 宏观:
1、注重诚信教育:环境学院举行此次“诚信宣誓仪式”目的是向同学们强调按时还款的重要性,强化同学们的诚信意识。希望和学校、银行、社会一起构建一个诚实守信、按时还款的良性循环体系。
2、考试及教育体制。
3、考前教育 说教 以作弊为题的辩论赛
4、班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面试题目: 1.请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大家请注意了,这里说的简短的意思并不是要你把名字、性别、毕业学校、专业等一说就完事,而是提醒大家要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内把你自己的优势、特点都说出来,你为什么来应聘,你凭什么来应聘,说清楚这些也就差不多了。)2.你觉得你在应聘这个职位上有什么优势?(有些考官会把这个问题和上面的自我介绍合在一起来问,有些却分开来问,有的如果觉得你在前面的自我介绍做得不好的话就干脆不问。所以,聪明的我们,都要尽量把前面的自我介绍做好了,可以的话尽量把自己的优势在这部分也说了,这样就不会死等着考官问自己,也不用冒他已经不耐烦提问你的这个险。)3.说说你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认识。(这里主要是考你对这个岗位的认识和以后的工作设想。这些都可以事先准备好答案的。说说高校辅导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重要意义,还有就是你将怎么养做好你的这个工作,比如说要密切联系学生啊,加强自身的文化与素质的修养啊等等的。)三:无人领导小组讨论:你认为下面的选项哪个是最重要的?请选出三个你觉得最重要的,然后进行排序。(1)思想道德素质(2)能与周围同时友好相处(3)具备正常的人际关系(4)积极的工作态度(5)边工作边学习的能力(6)能与领导很好地相处(7)具备正常的工作能力我当时选的是(1)(3)(4)。步骤一:时间,先由每个人对自己的选项进行公布和说明理由,每个人发表讲话时间为2-3分钟。(步骤二:等你们小组的每位成员都发表完毕,进行到第二步骤:小组讨论,时间为25分钟。讨论过程及最后你们要统一小组成员的意见,然后派一位代表上去发表你们小组的总结发言,时间位5-7分钟。代表发表完后,考官会问谁还要补充的(最多可以两个人补充),然后这个面试过程就结束了。大家请注意了,这期间,一旦拿到试卷题目,领导和考官就不会再发问一句话,也不会提醒你们时间快到了,更不会叫你们抓紧好好准备该怎么准备,他们只是旁观打分,不过时间到了他们就会马上叫STOP,然后你们就进行发表。完全考大家的努力和合作了。这种面试一个是看个人的能力、反应速度等,还有就是看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高不高了!现在哪个单位招聘都很重视这个团队合作精神啊,所以大家在面试碰到有这种形式面试的话,要小心对待,不适过多地、滔滔不绝滴说,因为这样会给人一个急功近利、抢风头的印象,也不过不说,你总不能一屁股坐那里意见也不发表吧!希望大家把握好分寸,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才能!高校辅导员岗位面试实例解析能够拿到面试的“门票”对求职者来说十分可贵,一旦成功地把握这个机会,他的一生将因此而改变。但是,看似一场没有波澜起伏的面试,实际上却暗藏着涮掉约50%—80%应聘者的“重担”。面试一般包括自我介绍、命题演讲和考官提问。前面的两个环节应聘者可以提前准备,而第三部分则取决于个人的临场发挥。能够拿到面试的“门票”对求职者来说十分可贵,一旦成功地把握这个机会,他的一生将因此而改变。但是,看似一场没有波澜起伏的面试,实际上却暗藏着涮掉约50%—80%应聘者的“重担”。为最大限度地区分人才的等级,度量人才的综合素质,面试官在这一环节往往出其不意,想出一些令应聘者瞠目结舌的 “怪问题”,进而为本单位选择最佳的人才。前些天,笔者作为书记员参加了所在学校的“学生辅导员面试”。有感于应聘者在面试问答环节中突闪的智慧和凸显的败笔,我在这里节选了部分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做一个解读。“曲高和寡”:套话说得多,心里话说得少面试官(以下简称“J”):建设和谐校园,从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开始。请你谈一谈对这个观点的理解?失败的回答(以下简称“F”):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当前的一个重大主题。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建设和谐校园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要公平公正地给予每个学生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如奖学金评比、“三好”学生评比,参加社区劳动等。总之,要从各个方面体现出公平公正。成功的回答(以下简称“S”):我觉得不管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构建和谐校园,都要体现出公平公正。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该这样(公平公正),如果是评奖学金,就不能偏心,不能说谁贫困就评谁;选班干部,就要让学生去搞民主选举;不管是谁犯了错,都要批评和处分。只有大家都觉得公平公正了,就不会有抱怨和过激的行为,学生之间也会相互尊重,学校的氛围才会健康,这样才能建设和谐校园。点评:对于面试官给出的一些较正式、规范和严肃的命题,应聘者往往会掉入条条框框的“陷阱”,给出来的观点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套话”。但面试官想听到的不是这样的回答,而是希望应聘者“返璞归真”,将这些“僵硬”语句转化为生动而具体的例子,体现出你的实际应用能力。反客为主:中心观点弱,次要观点篇幅大 J:有些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认为“学风建设重在管理”,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F:因为良好的学风是一个学校很重要的外在形象,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学风建设的管理。我所理解的优良学风包括具有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有较完整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学校也能为学生提供科学文化、社会实践和其它素质教育活动的载体,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状况也非常好。对于学风建设的管理,我觉得应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S:作为一名在大学生活过七年的大学生,我赞成学风建设重在管理。学风建设包括校园学习氛围、学生管理规章、教育载体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我觉得要确保这些效果,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实施,有管理才能形成相应的约束机制。学生打架、旷课等违纪需要管理;学生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管理;健全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也需要管理。点评:应聘者在回答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听清主考官问的题目,或者因为紧张而导致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这是一个致命的“自我伤害”。这名应聘者将回答的重点集中在“什么是”学风建设,而不是“重在管理”,以致反客为主。
建议应聘者在回答问题时要认清问题的落脚点,就问题而说问题,以免本末倒置。千篇一律:内容雷同,表达方式单一 J:辅导员岗位要求你在大学期间有非常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你能否举一件最难忘的事,以及其中的体会? F:我在大学期间做过校排球协会的主席。记得那是2004年10月,我组织了学校首次新生男女混合排球赛。为了确定比赛时间、地点、对立双方等,我们做了很多很琐碎的工作。在所有的准备结束后,我和其他成员都松了一口气,认为万事俱备了。但后来还是出了很多乱子。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凡事都要做两手准备。(笔者注:后来的三名应聘者同样讲述了自己做学生干部时举行的大型活动,都采用“记流水账”的方式表达。)S:我虽然做过学生会主席,但这期间并没有发生过让我难以忘怀的事情;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前把我开除的一个社团,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小的社员。我们部长让我去做一条横幅,让我先去悬挂地点测量一下宽度之后再去制作横幅。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所以就随便目测了一下,最后却大了很多,还让社团亏了100多元钱。我觉得干什么事都要讲个态度,态度决定成败。点评:有时候面试官喜欢问同样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可以让“普通人”落于俗套,而他们真正需要的人则会“脱颖而出”。对于上述提问,很多应聘者都以自己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所策划的大型活动作为最难忘的事,且多采用“记流水账”的方式表达,而忽略了一些最能说明问题的小事。这样终究导致了在内容上的雷同,表达方式上的单一,尚失了新意。贪多求全:观点不集中,内容太发散 J:请问怎样克服紧张情绪? F:紧张情绪是人们因为各种原因而引起心理焦虑不安、神经紧张的一种心理反应。引起紧张情绪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工作压力、情感变化、身处险境等等。为了有效地克服紧张情绪,我们首先要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紧张,然后要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深呼吸、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适度的紧张情绪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可以转化为我们的动力,而过度的紧张则是有害的。S:现在看着这么多的评委我就很紧张。我想还是讲一下我刚才在“候场室”是如何克服紧张情绪吧!首先我做了一个深呼吸,让自己的呼吸通畅,然后冷静地分析了一下我紧张的原因,并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不要紧张,不要紧张,这次不成功还有下次”。虽然我现在还是很紧张,但已经好好多了。点评:为了对提出的问题有充分而全面的解释,有些应聘者在问答中首先会对提出的问题做一个解释和铺垫,然后再具体到问题的细节,完了之后会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自认为这样的回答很全面。其实不然,这样会让主考官产生“你没有听清问题”或者“针对性不强”的联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建议最好就问题而说问题,要集中“火力”,体现出强有力的针对性。贪大求多,可能适得其反。只褒不贬:好话说得多,坏话不敢说 J:如何评价你所在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总支副书记,他在工作上有哪些不足之处? F:我所在学院的总支副书记叫张建和。他在学生工作上突出一个“严”字。首先他是对自己要求严格,严于律己,躬亲示范,每项工作都不打折扣;再一个就是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像学生旷操、宿舍卫生等例行工作都要亲自检查,抓到了还要严肃处理。至于有哪些不足之处,暂时还没有感觉到,感觉他的工作做得挺好的(笑)。S:我们的书记岁数比较大,在我们学生眼里是个德高望众的学者。他对学生十分和蔼,学生有什么困难也会想方设法地给予帮助;在治学上,他十分严谨,学生写的论文要是有个错别字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不过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太保守,不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心里想法,还不喜欢男女生谈恋爱。点评:面试官提出这样的评价性问题,是为了试探你的是非判断能力。如果考生为了规避风险而只说好听的话,评委就看不出你在对待人和处事上的态度和观点,甚至还会觉得你这个人世故圆滑,喜欢耍小聪明。建议在遵循事实真相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大胆表达你的观点,让面试官觉得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蜻蜓点水”:停留表面,未能彰显高度 J:通俗解读经典是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请你结合“易中天、于丹现象”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F:我觉得通俗解读经典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一般来说,经典文化都采用文言文写作,而且有些内容晦涩难懂,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根本看不懂。加上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电脑的普及,人们已经开始冷落经典文化作品。像易中天讲的三国,内容通俗易懂,还能结合实际举一些有趣的例子,观众都十分喜欢。从这个角度上说,既然观众喜欢,那就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S:我认为通俗解读经典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在一定的层面上可以称作“大众文化”传播的一个途径,其重要特征是思想内容扁平化、接受形式感官化,在不违背基本事实的原则下“着上”现代文学的色彩。近些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迫使一些经典的文化作品“沦为”少数专家学者的“阅读专利”而远离了大众。通俗解读经典尽管表达方式通俗、表述语言时尚,但其思想内容绝不浅显、更不时尚,传播和接受形式则完
全是理性的。好听又看好,何乐而不为呢?点评:面试官提出的这个题是一个辩题,这就需要应聘者选择自己的立场并提出相关的论据来予以支撑。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立论”的高低,这也是面试官区分的关键标准。对于“通俗解读经典是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个问题的回答,后者的立论明显高于前者,一语道出了“大众文化”的本质,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了展开。在面试的问答环节,一些通病还有:语音语调自始自终都相当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不能体现演讲与口才的水平;知识不全面,对所学专业的相关领域不了解;回避难题,花很多时间阐述一些浅显易懂的观点,影响深度观点的展开;缺乏对招聘单位基本信息的了解,在辩题的解答上选择与招聘单位相反的立场等。(曾维康)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开展辅导员工作
一、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素质开展辅导员工作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已经决定了它是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学生政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行政管理、班集体建设、学风建设、党建工作等等,我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前提下,侧重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设好一个强有力的班委会和团支部队伍。这是班级学生工作的关键,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前提。班委会和团支部作为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其成员的个人素质和工作作风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对于全班风貌的形成是很重要的。
2、建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基础。学风建设是班风建设的核心。通过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和无补考寝室的评比活动以及科技大比拼等多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动手能力。以事实告诉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真正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
3、加强党建工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提供保障。
4、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5、对后进同学的个别教育也是提高大学生素质不可忽视的一面。通过与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式,适时适地的开展个别教育,通过分析考试成绩、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的方式,及时找出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问题之所在,在班级里选拔那些成绩优异、热心助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同学配合老师工作,一起来帮助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这样通过树先进、抓后进、带中间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同学们都健康成长。
二、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1、关心爱护学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都说辅导员工作是个良心活,的确如此。首先要发自内心的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自身特长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优势,也是我体会最深的地方。
3、良好的自身形象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帮手。
第三篇:建议与对策
建议与对策
1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农民工收入。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收入是影响新老两代农民工
消费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民工汶人是增加其消费的根本前提。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对两种户口的工人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参照全社会、全行业的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家庭总体小康生活标准统筹考虑制定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农民工工资也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增长。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为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新观念,特别是对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进行更新。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农民工大多数的收入水平与以前相比较都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他们的消费观念依然都留在“勤俭节约”的时代,过分抑制自己的需求,因此要对他们进行观念更新,让他们了解消费并不是浪费,而是合理的理财与享受人生;对于新一代的农民工也要对他们宣传理性与绿色消费观念,杜绝盲目消费与盲从消费,分清消费与浪费3 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工消费的后顾之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负担较重是影响老一代
农民工消费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要在农村中普及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要研究和制定适合农村特定条件下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制度,使农民工的未来负担有所减轻;要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设身处地的为农民工着想,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取消不合理制度,打破户籍限制和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农民工以及城镇居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在制度层面上为农民工设计出权利保障之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之可以放心消费、大胆消费。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为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更有保障的环境,为
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帮助,维持社会的稳,加强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重视与对应对策,保障农民工的合法利益。因此,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对农民工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支持。建立健全适合农民工的娱乐,学习等公共场所。如低价电影,夜校,公共免费图书馆
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工在城市,心灵却难以栖息;在创造城市繁华的同时,也品尝了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寂寞。特别是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对于精神消费的需求渴望度比较大,还有的人甚至希望上免费的夜校,学一些科学致富、生活社会等其他方面的知识。
6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而且多注重非盈利的农民工培训机构的建设,减少无技
术的农民工成本支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有很多的农民工培训机构,但是绝大多数的机构是私营的,基本上都是盈利性质的。所以开展以国家投入,对农民工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是解决农民工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另外,对于一些大型公司也可开设一些技术培训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品,特别是对新一代农民工的培训,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品相对较高,接受能力强。
第四篇:农村两委关系现状与对策建议
农村工作实践证明,村党支部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简称“两委”)关系虽小,但直接影响到党在农村战斗力能否有力发挥、影响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能否有效开展。这是困扰当前农村、制约今后发展的一大难题,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农村两委关系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共调查了14个乡镇176村,共有支部书记176人,村委会主任175人,其中支
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5人,支委兼村委会主任28人,支委兼其他村委47人。2003年换届前,两委班子关系协调的村91个,基本协调的村58个,不协调的村27个。村两委主干(即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关系协调型的村99个;包揽型的村27个(其中支部书记包揽村务的19个,村主任包揽村务的8个);游离型(村主任与支部书记各自为政)的村30个,对立型的村13个。
两委班子关系协调的主要原因:
1、两委班子成员素质比较高。结构、气质搭配较合理,工作中相互沟通,注意协调,遇事多商量,班子成员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较强,在群众中的威信较高,有一定的影响力。
2、重大村务实行公开,有关制度比较健全,并且能够比较好地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好党员、村民代表这两支队伍的作用,加强了民主决策,真正让党员、村民代表参与村务管理。
3、明确党支部在村级各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支部书记、村主任能够摆正位置,各负其责做好本职工作,自觉带头做讲团结的表率,互相尊重,取长补短。
4、一些两委主干有多届任职经验。支部书记领导能力强,办事公道正派,能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5、发展经济思路明确,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稳定的村财收入,收支比较清楚,财务制度能得到执行。
6、挂钩村的乡镇领导能够比较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
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1、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好。支部班子战斗力不强,个别村主干软弱无能,个别村主干揽权霸权。宗族、宗派势力干预村务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村家族势力、宗族宗派势力比较盛行,他们拉帮结派,各立山头。
2、一些村委会成员不服从支部领导,出现村两委“两张皮”现象。表现在:一是有的村委会干部以为自己是村民选的,任免由村民说了算,党支部管不着,只讲对村民负责,不讲对党支部负责,甚至与党支部闹独立,唱对台戏;二是个别村委干部为达到长期担任村干部的目的,不惜用国家和集体利益交易,放纵村民不履行法定义务。三是个别党支部班子不善于领导或不敢领导村委会工作,致使村两委形不成合力,甚至产生矛盾,各自为政,相互拆台。
3、关系不协调村的两委干部素质普遍较差,个人私利较重。个别村的一些“泼皮混混”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当选,这些人平时不务正业,喜好赌博,为人凶悍刁蛮,并且大多不热心于村里的工作,甚至有的扛着村集体的旗号倒行逆施,胡作非为。
4、村财收入较少,收支不平衡,有关制度不够健全,并且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一些村干部无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有关要求,长期不公开村务尤其是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一些村财务管理混乱,坐收坐支,滥收滥支现象严重,两委干部互相猜忌,工作互相推诿、扯皮。
二、近年来协调村两委关系的成功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协调所辖村的两委关系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突出党支部在村级各配套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建设坚强的战斗堡垒。通过组织村级班子成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民政厅联合下发的《福建省村级组织工作暂行规定》,让村干部明确党的领导是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是《宪法》所规定的。村民委员会及其他配套组织应当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村党支部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指导村级班子工作中,要求村党支部书记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不越权、争权,要充分听取村主任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村民自治的有关规定,村里的重大事项应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来决定,不独断搞“一言堂”。村委会主任虽是村民自治组织的负责人,但也应摆正位置,做到谦虚谨慎,主动争取支部书记的支持。
2、选准配强村级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两个主干。以村级班子换届为契机,在换届准备工作以及候选人酝酿过程中,乡镇党委对各村的实际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充分考虑村两委班子成员尤其是两委主干在年龄、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搭配,多方听取群众的意见,为配好村级班子打好基础。同时,及时发现村两委班子成员间的矛盾,能调解处理的及时调解处理,不缓和的在换届选举时另择他人。在村级班子的调整配备中,引导党员群众将文化素质较高、年纪较轻、能力较强、事业心强的人选进村级班子,通过“两推一选”等形式,把群众威信高、肯做事、会做事的党员选进支委会。2003年换届后,所调研区域内各村两委班子关系有了比较好的改善,班子协
调的村增至137个,基本协调的村30个,不协调的村降至9个。村两委主干关系协调型的村增至138个,对立型的村降至4个。
3、强化对村级班子工作的监督,加强工作指导。乡镇党委、政府作为农村最基层一级政权组织,对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协调负责直接的领导责任。近年来,所调研区域内各乡镇党委实行了党员乡科级领导挂村担任驻村党建联络员,乡镇
干部驻村协助村级班子工作的制度,加强了对村级班子工作的监督指导。各驻村领导注意加强与村级班子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利用驻村工作的有利时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意愿,帮助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还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谈心、交心活动,注重做好村主干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为村集体事业做奉献,努力为村民办实事,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及时发现和化解村班子成员间、特别是两委主干之间的矛盾,做到防范在先。同时,还注意引导党支部改进领导方式,支持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各乡镇党委还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村两委干部进行考察了解,发现工作不协调、互相推诿的,追究责任人并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按照有关程序予以调整。
4、严格村级各项工作制度,实现制度管事、制度管人。我所调研区域内各乡镇在抓村级班子建设的同时,认真指导各村进一步健全村级班子的办事、议事规则、程序,规范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其班子成员的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推进民主决策进程,坚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增强村务工作的透明度,村里的大事均两委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做到做事有商量、多通气,维护班子的团结。同时,加强村财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落实村财务有关制度,使村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财务开支都公开、透明,努力清除产生两委班子不协调问题的温床。许多乡镇还完善了乡干部下村有关规定,严禁乡干部下村吃喝,控制村级招待费支出,减少村主干负担,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三、完善村两委关系的建议与对策
虽然各地近年来在协调村两委关系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农村两委关系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有些村仍然存在两委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因此,完善村两委关系还需要继续努力。
1、强对村级干部的培训教育,认真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加大对村两委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抓好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的学习,切实提高村两委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帮助他们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纠正对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级组织中地位、作用等问题上的错误认识。认真学习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福建省村级组织工作暂行规定》。依法规范村级组织的工作运行机制,推进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还要把定期的培训教育与经常性的教育引导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及时化解和消除相互间的矛盾。
2、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保障村两委的协调统一。一是明确两委干部的职责。明确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支部掌握决策方向、把握全局,村委会落实具体的事务工作的原则。二是明确两委干部的权力行使。对村两委干部行使的权力进行明确规定,确保村党支部在重大问题决策中始终处于领导地位,确保村委会成为村民自治高效运转的工作机构,从而实现两委决策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三是建立对村两委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深化村务公开工作,加强民主监督,将村务工作管理权和监督权明确分离。完善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配套的有关村两委在村级组织、村级事务中的工作职责、权限范围、工作程序等可操作性的法律规定;有关村委会成员罢免的条件和程序以及破坏村委会选举行为进行约束、惩罚的法律规定。
3、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激发基层组织活力。首要的是加强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增强党组织感召力。以“两推一选”为主要方式,把党内民主与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把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党员选为“领头雁”,从而提高村党支部成员的群众公认程度和整体素质,为党的领导打下坚实的干部基础。致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党组织的渗透力,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其他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影响力。其次,严把入口关,在村级班子换届过程中,坚决把村痞、地霸堵在“两委”班子外,避免把流氓作风和习气带入班子。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不断为村级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对于一些历史遗留的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且一时难以疏导的,可以借鉴各地下派县(市)乡干部驻村挂职、下派村级科技助理员的做法,改变村级班子的结构,逐步化解矛盾,增强基层组织活力。
4、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矛盾。村级班子的不团结,工作难开展,往往是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或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就要求乡镇党委、政府要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原则,正确处理农村各时期、各阶段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倾听群众呼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针对农民群众普遍反映的村集体财务管理的问题,严格村财的收支与管理,严格控制包括招待费等非生产性项目开支。同时,努力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总量,从而为完善协调村两委关系提供物质基础。
5、落实村级管理各项工作制度,防范矛盾于未然。一是民主选举制度。村党支部要在有关民主选举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做好村委会选举的领导、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确保民主选举的顺利进行。建议农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应先进行党组织的换届选举,在此基础上,由党组织领导和组织村委会的换届选举。二是民主决策制度。对事关本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依照党支部或村委会各自职责,在广泛征求党员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由党支部或村委会提出决策意见,再经支部书记主持的村两委联席会或有村其他配套组织负责人参加的扩大会讨论形成草案,最后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付诸实施。三是民主管理制度,在依法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基础上,重点建立健全村务管理制度和以村财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四是民主监督制度,通过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村委会向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一述双评”考核村级班子成员制度等等,落实党员、村民对村两委的监督,完善激励和惩戒机制,提高村级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6、发挥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保证村级班子的团结统一。乡镇党委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也是协调村两委关系的直接责任者。乡镇党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乡镇领导干部应转变领导观念,创新领导方式,维护和促进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和村委会自治作用的有效发挥,依法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活动和村委会各项职能落到实处。通过乡镇领导驻村挂点,下派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等行之有效的形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与村干部多谈心、多沟通,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掌握村级班子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村两委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保证村两委关系的稳定协调。同时,注意引导村级班子成员正确处理好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冷静思考分析问题,凡事都要做到公平、公正,切实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
村民自治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受到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村两委关系问题仅仅是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正确处理和解决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村民自治必将不断走向成熟,村两委关系也必定会走上健康运行的轨道。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与建议
张持平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乎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个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浪潮。现在两类转移方式正相互交织、方兴未艾,已经形成了一支两亿多人的劳动大军。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资料分析,农村跨乡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已经达到23.2%,接近四分之一。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四川、重庆、安徽、湖南、江西、河南和湖北等七个中西部大省,这七个省的农村外出劳动力大约占到全国的65.8%。
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流向,反映出三个“集中”的特点:一是向东部经济发达省份集中,根据公安部的资料,2004年在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务工的外省农村劳动力就有4528万人,几乎占当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的60%;二是向大中城市集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推算,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有62.4%的人选择了去地级以上的城市打工;三是向劳动密集型行业集中,劳动部门的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大约有64.5%的农村外出劳动力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行业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伴随着这场史无前例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的转移,我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1、在勇敢冲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伟大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又长期实行严格的城乡分治的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化,会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0%左右。以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为发端,启动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到今天1.2亿农民“离土又离乡”连同随迁的1900多万农民工子女,走进地级以上城市,大大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延缓了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步伐,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与此同时,产业工人的队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90%以上的采矿工、80%以上的建筑工、70%以上的纺织工等,都是来自农村的新工人;面广量大的餐饮服务业的服务员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现代信息产业也有不少农民工介入。各行各业的人员构成、整个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
2、在建设城市、繁荣城市经济的同时,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城乡经济的大发展。十多年来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 工就业,丰富了城镇的劳动力资源,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不足,有效地抑制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速度,为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城镇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的林立高楼、宽阔大道、繁荣商业、旺盛人气,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等,所有这一切的城市新景观、新气象,都凝聚着广大农民工的汗水和智慧。据测算,目前全国平均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的GDP是2.5万元,1.2亿农民工创造的GDP就是3万亿元,相当于2004年全国GDP的23.1%。我国经济连续多年9%以上的高速增长,在高速增长中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改革开放之初三次产业4 :4:2,变为当前的2:5:3,这一切也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努力,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的辛勤劳动。
3、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约有两亿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改变了以往农村单一的就业结构,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就业空间,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获得了新的渠道。全国平均推算,每个农民工一年的收入是5444元,农民外出就业的收入已经占到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并且呈继续增长趋势。这不仅为农民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提供了条件,还增强了农民自身对农业的投入能力、为改善生产条件提供了可能。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不仅为城市发 展增添了新鲜血液,而且为缓解农村资源承载压力、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创造了前提。
4、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大批新农村的建设者正在茁壮成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年龄在16~35岁,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各方面素质基础较好,是农村中的“精英”。从相对封闭的农村走向比较开放的城市,在与现代化大生产相融合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组织意识、生产技能;在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的过程中,开阔了他们的人生视野、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经验以后,不少人萌动了创业的冲动。他们有的在落脚地成了当地企业的骨干,有的自立门户当上了“老板”,还有的人,一旦时机、条件成熟,就带着资本、技术和多年形成的商业网络,回到自己的家乡经商办厂,扩大非农就业,发展当地经济,成为播向家乡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文明的种子,以一种新的方式回报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方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通过对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估计、劳动力的供给、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城市就业容量以及城市的劳动就业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未来十年,跨区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将继续增加,但增幅趋缓。我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 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持续增加,而符合转移质量要求的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则相对稳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劳动力的短缺,势必推动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与此同时,沿海向中西部、大中城市向周边地区、同一省区内部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将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将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产业的梯度转移发生变化,转移的方向和方式也将更加多元化。东部各主要输入地的输入数量将继续增加,增长趋势会比较平稳;开始出现农村外出劳动力更趋理性的选择,并有向中西部地区、经济起步市县回流的苗头。
再过十年,全国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农村劳动力流向发生更加理性的变化。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将有很大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快,亟需得到年轻人口的补充,随着农村职业教育的普及,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将大体平衡。目前主要向东部地区城市流动的趋势将会停止,代之以本区域内的农村劳动力向当地城镇的转移,由“孔雀东南飞”到逐步“凤还巢”,即在东部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之后,原外出打工的本地农民回到自己家乡创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形成更多的小城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当第三个十年到来的时候,城乡二元结构可能将不复存在。如果政策得当,体制理顺,加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经济社会发展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新型工业化的构架基本成型、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基本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将成为历史,劳动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有价值、最具活力的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发展的需要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充分、自由地流动,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能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及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将对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就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候”,但从一开始就伴生着一系列的问题,尽管国家高度关注、因势利导,在方针政策上作出规定,但时至今日,外出务工人员受骗上当乃至人身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问题愈演愈烈。
1、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劳资纠纷明显增多。在城市和工厂里,企业主随意让农民工加班加点,劳动强度过大,用工管理不规范,生产生活无保障。农民工成为伤亡事故主要受害者,近年屡发的煤矿工人死亡绝大部分是农民工。劳资矛盾增大,围绕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纠纷增多,农民工为此采 取自焚、杀人等极端行动的报道屡见不鲜,群体性事件大幅度上升。而在亲商、富商、爱商的氛围下,有的政府部门在处理此类纠纷时,站在资方一边,偏向业主利益,漠视农民工权益,使劳资矛盾转化为农民工与政府的矛盾,使经济矛盾尖锐化而引发政治矛盾,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
2、转移方式无序,存在较大盲目性。目前劳动力市场很不规范,中介组织很不健全,农民外出就业仍主要依托血缘、地缘、人缘等传统关系网络。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的只占10—30%左右,大部分处于自发状态。输出地不少党政部门没有认真组织农民外出就业工作,输入地也往往没有负责做好外来人员的安臵就业工作,已经就业的农民工既没有组织管理,也没有自行组织起来或加入工会。缺乏有效的组织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无序流动的重要原因。
3、培训机制不健全,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目前,农村外出就业民工初中和初中以下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占70%左右。农村进城劳动力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由于工作环境差、职业声望低、工资收入低,常受城里人鄙视。而近几年来,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在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非农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就业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
4、职业性转移为主,定居式转移存在严重障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转移劳动力大部分在当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农民身份固然改变不了。而时至今日,许多农民进了城却依然改变不了自己的身份。目前城市只容许投资移民、技术(人才)移民,不允许在城镇就业多年的农民工迁移定居成为市民,更无享受城市居民所有待遇的权利,户籍问题一直未有重大的突破。
上面列举的问题是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其主要原因有:
1、歧视农民的思想意识。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城乡隔离的政策,在人们的意识中,城市和农村壁垒森严,城里人和乡下人泾渭分明。由于城乡发展的巨大落差,从领导到群众,思想深处或多或少存在着轻视农民的想法。农民流动就业开始时被称为“盲流”,公共汽车上碰到农民工总有人躲得远远的,民工一年挣不了几个钱,春节回家交通部门还要涨价。歧视农民是造成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我国大规模的“民工潮”,从一开始就是在城乡巨大的收入差距背景下产生的,农民外出打工只是为了“挣钱”,输出地领导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劳务经济的概念上。多年来,政府对流动人口的政策导向,定位并固化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点上,政策措施主要放在清除流动就业障碍等方面,没有认识到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农民市民 化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换的中心环节,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当前流动人口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看,做好对流动就业的管理服务工作是必要的,但政策导向应由收入导向朝着流动人口迁徙定居的城镇化导向过渡。
3、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曾规定公民有迁徙的自由,但1975年修改宪法时取消了这一权利,至今未能恢复。在我国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今天,1958年国务院制定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仍在全部或部分地执行,影响根深蒂固。近年来虽有所松动,但城市户籍仍附着不少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方面的福利待遇,这是阻碍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不少农民工在城市已工作多年,有的已成为技术骨干甚至劳动模范,户口问题仍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些地方讲的城市化,是市场开放、社会封闭的城市化,只让农民进城打工,把所创造财富大部分贡献给企业、城市,又不许他们在城里定居,社会成本转嫁给农村,这只能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计算人均GDP时农民工人数不列入分母,造成GDP信息的虚假和浮夸,并加深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大量的农民工流动就业,使城市和发达地区无法建立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最终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不完善的公众利益诉求机制。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工们具有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维护基本尊严、获取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利益诉求渴望。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没有一个真正能为自己说话、争取自身权益的“代言人”,缺乏较为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一方面,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能维护农民工利益的工会;另一方面,根据目前的法律诉讼制度,他们没有精力也难以承受诉讼的成本与风险。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来宣泄,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5、政府管理的缺位与法律制度的缺失。目前庞大的流动就业人员,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对这一特殊的人群都缺乏有效的管理。输出地政府对他们的管理“鞭长莫及”,输入地政府也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市民看待,政府部门和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很难渗透到这些人群中。我国至今没有建立对农民工统计的指标和体系,缺乏对农民工完整和科学的统计信息。可以说这一群体绝大部分仍处于“两不管”的“漂泊”状态,成为城市和农村的“边缘人”。在当前的劳资关系中,损害农民工权益的情况非常普遍。这既有现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原因,又有监督不力、执法不严的问题。在诸如工资、劳动合同签定、生产安全防护、技能培训等方面,国家已有的法律如《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得不到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全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对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权益作出规定的法律。
三、对策与建议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努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于保证新的五年规划顺利实施,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切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继续稳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指示精神,在今后的5~10~20年内,逐步将现在的城乡人口比例由4:6转变为6:4。并且力争在2020年到2030年基本实现城镇化,为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2、善待农民工,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的问题,农民工是我国农民中的精华,在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已占相当比重,应明确农民工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取消“农民工”的称谓,代之以从事职业的称谓,与城市职工同等身份,同等待遇,同等地位。参与城市所在地的政治社会生活,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农民工应公平地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最低工资制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严禁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和随意无度加班。加强监察工作,发现问题严肃处理,问题严重的应严加惩处。从长远看,农民工工资待遇不能只是维持简单再生产,而应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并不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立工资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
3、实行制度创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首先是户籍制度创新。从长远讲,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的权利不平等制度,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居住自由和择业自由。近期,要降低城市户籍门槛,分层次放宽入户条件。在大中城市,对拥有合法住所(包括有租借房屋)、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允许进城定居,登记户口,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可先对受过高中、中专教育,参加一种社会保险三年以上的,或企业要求留下并为之承担责任的,或自办企业雇请员工纳税五年以上的,准予户口迁入。小城市、小城镇,户口全部放开。特大城市,可施行居住证制度。
其次是土地制度创新。土地制度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从长远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并根据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适当放宽土地的宏观控制,以适应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中西部域区经济的发展。可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创新土地制度。最近,广东省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实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进 入市场。江苏等省实行“股田制”或建立“土地银行”变地权为股权等,都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为农民的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再次是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从长远来看,城乡劳动者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近期,应根据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流动人口的不同情况,建立多层次、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一部分长期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并定居的人员,可纳入城镇的社会保障。对于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针对他们的迫切需要,先搞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降低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的门槛。交费基数、交费年限要与他们实际工资相适应,并与所在企业按比例分摊,让更多的农民工年老时能领养老金。允许企业为农民工在农村交纳养老保险,农民工可以到当地社保部门参保和退保。建立方便合理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不论他们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交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凭卡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
4、建立和健全培训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首要的是抓好基础教育,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更多关怀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和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要充分利用和增添城市教育资源,让他们接受正规教育,不得强制收取借读费、择校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调动输出地、输入 地、用工单位和劳动者本人的积极性。整合培训资源,每个市、县、区都应确定或建立几所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青年都能掌握一、二项专业技能。有些地方对初、高中毕业生再增加一至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实施3+1或3+2教育,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这种做法值得推广。要改善培训管理,走市场化培训之路,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大力推广“定单式”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5、加强领导,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地转移。第一,要把农民工的问题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广大农民工进入城市十多年来,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有些问题已相当严重,但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此往往认识不足。建议从中央到省、市、县都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导小组”或“城乡统筹就业协调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吸收发改委、财政、劳动和社保、民政、公安、农业、教育、卫生、计生等职能部门参加,全面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包括规划、安臵、培训、户籍、维权和劳动保护工作。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得来,留得住,有保障。输入地要实行属地管理,避免管理和服务的缺失。
第二,建立健全法制。鉴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全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建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以及各省、市、区人大、政府,及早制 定涵盖农民工的有关政策、法规,例如:“就业法”、“劳动力市场管理法”、“培训法”、“劳动保护法”、“最低工资法”、“安全法”、“社会保障法”、“新户籍法”等等,做到有法可依,推动和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
第三,增加公共财政支持。中央和各级财政要在预算安排执行中,将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支出。在建立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增加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的安全及使用的效益和效率。
第四,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工作,应以输入地的属地管理为主、输出地为辅,并建立规范的协调工作机制以节约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建立农民工组织。有些地方已纳入工会组织。根据目前农民工流动性大,职业不稳定的特点,各地也可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和企业成立农民工协会或建立农民工工会,代表广大农民工参与有关经济、社会、政治活动。特别是有关就业、工资和土地、财产的管理、流转、分配的谈判、签证工作,以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在条件成熟时并入城乡统一的工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