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XX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政府两办调研组
11月29日—12月9日调研组深入到农综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新农村办等6个涉农单位和溧河、樊集等相关乡镇,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解剖典型等有效形式,初步理出了明年农村经济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以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突出重点,狠抓特色,扎实工作,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壮大了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优质皮南杂肉牛生产基地、花生生产基地。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206万亩,顺利通过了第二次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复检。全县新建养牛小区5个,规范完善5个,新建母牛专业村9个,新增母牛1200头,肉牛存栏量达到28万头,其中皮南杂肉牛12万头,已有8家养殖企业通过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并获得商检注册出口基地,5月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皮南肉牛肉品鉴定暨新闻发布会,被确定为全省40个畜牧业生产重点县。棉花和油料生产双双进入全省20强和全国100强。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培强壮大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嘉元脱水食品公司、郑州广安饲料等龙头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充,嘉元食品公司等6家企业进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完善了养牛担保协会等协会组织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龙头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另外,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响了无公害蔬菜、皮南杂肉牛等产品(产业)品牌。
三是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率先在全市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三年实
施纲要》和《实施细则》,明确了工作重点和初级目标。20个县级示范村的沼气建设和“四
清”等阶段性工作成效明显,农民卫生习惯有所改变,村容村貌得到初步改观。
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坚持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通过政策
引导、项目带动、机制创新、部门联建等办法,较好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县新打
配机电井219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06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8
万亩。尤其是去冬今春我县的植树造林工作实现了新突破,造林面积达到94万亩,共新植
幼树920多万株,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
五是创新了农村工作机制。注重靠体制和机制创新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创新了投入机制、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等,不断激发了农村工作活力。在基地建设上,采取
反租倒包、转包经营等土地流转方式,实现了规模经营,特别在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上,积极
推行股份制和个人私营为主导的经营机制,实现了贴身、贴心经营。在林业生产上,突出“
两权”拍卖,大力推进非公有制造林。在农村公路建设上,引入村民议事机制,充分依靠群
众力量发展公益事业,较好解决了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问题。
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县是平原农业县,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农产品优势比较明显,近几年全县的农业和农
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有差距,农业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
和制约因素。
1、结构因素。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相对偏大;蔬菜、畜牧产业链条
仍不够完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而有的加工企业与基
地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
2、市场因素。现有的县内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作用发挥不够,管理较
为混乱,县外销售窗口明显萎缩,致使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在市场开发上还没有完全走出
去,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仍然滞后,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打响,优质不
优价的问题较为明显。
3、机制因素。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
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需求。
4、资金因素。目前,我县乡村两级经济实力也普遍较弱,90以上的村
负债运行,支农乏力。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
和投放额还难以
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
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
5、客观因素。近两年中央新政策的相继出台,在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
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表现在部分干部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
式还不
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乡村组织原有职能在逐渐弱化,对农民的约束力较差,组织工作难度
较大。
三、2007年农村经济工作的思路、重点及工作措施
我县2007年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农村建设统揽
工作全局,以调优农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
件为目标,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扩大基地规模,培强龙头组织,完善服务体系,打
响产品品牌,实现工农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把推进工农一体化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产业化经营上实现
新突破
进一步强化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思路抓农业的思想,工农业捆起来抓,用农业产业
化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1、着力提升基地建设水平,破解产业集群度不高的问题。把基地建设作
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引导农民根据技术、资源等比较优势,积极调整优化结构,着
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布局,集中建设规模化的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优质皮南杂
肉牛产业带和优质棉花、花生产业带。
一是蔬菜基地建设。按照“突出主导、优化布局、规模发展、提升水平”的要求,重点巩固提高设施菜面积,扩大甘蓝为主的大路菜规模,建设设施精细菜基地、大
葱生产基地、甘蓝、土豆生产基地、春瓜秋菜基地等蔬菜基地,形成主导产品优势,同时,积极探索高产高效棚菜种植模式,巩固提高原有设施利用率,不断提高产出效益。
二是畜牧基地建设。坚持“皮南牛为主,集约化经营”的方针,重点以发
展养殖小区和母牛专业村为突破口,引导乡镇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发展母牛专业村,提高
养殖规模和经营水平。每个乡镇(除城关镇)都要新建一个养牛小区,至少新发展
一个母牛专业村,到年底全县建成13个养牛小区,其中建成2—3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新
增适龄母牛5000头以上,把新野建成全国优质皮南肉牛生产强县。
三是棉花基地建设。主要是稳定规模,主攻单产,强力推广无土育苗移栽
技术,提高植棉水平,使全县植棉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建立10个以上万亩大方,培育20
—30个2000亩以上棉花专业村,为棉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
四是花生基地建设。继续扩大花生种植面积,优化栽培模式,引进优良品
种,重点建成王庄、沙堰、前高庙、施庵等沿唐白河区域的优质花生生产基地,使全县种植
面积达到28万亩。
2、着力培育龙头组织,破解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坚持走
农区工业化的路子,紧紧围绕我县蔬菜、畜牧、粮油等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贸工
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一是培强加工企业龙头。把培育加工龙头企业放在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核心
位置,重点扶强扶壮嘉元食品公司等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项目资金倾斜、落
实优惠政策等有效措施,加快其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促其扩张规模,增强实力,尽
快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和新建1—2个牛猪
肉等精深加工企业,催生和培育一批有较强带动能力的蔬菜加工、肉类加工、粮油加工等产
业群体,尽快改变我县农产品特别是畜产品以“原字号”外销为主的局面,解决优质不优价的问题。
二是培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研究出台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扶持措施和
管理办法,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促其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
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鼓励农民能人大户、涉农服务部门、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其逐步建成有经济实力的法人实体,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大力推广养牛担保协会的经验,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种植(养殖)”四位一体的新型模式,切实解
决农民种植、养殖贷款难问题。
三是培强农业市场龙头。积极培育市场营销主体,重点抓好县蔬菜批发交
易市场改制,巩固提高现有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优势农畜产品区域性批发市场和专
业市场建设。大力推进现代流通网络和配送中心建设,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和各
类营销组织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参与农畜产品流通,实现货畅其流,产销衔接,全方位提升我县农产品外销能力。重视和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建设,筛选和培育一批农村经纪人,解决生产与市场的脱节问题。加快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充分
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推进“三电合一,信息入户”和“
金牧阳光”工程,搭建农业信息有效传播平台,确保农民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3、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破解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问题。根据市场准入的原则,千方百计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
一是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农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加强对蔬菜、畜牧等大宗农
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规范实施力度,指导生产者、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
产和加工,提高产品分级、包装、加工的标准化水平。新制定日本钢葱等2—3个品种的无公
害生产标准,实行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种养过程、市场销售的全程监管,确保农畜产
品的安全生产与销售。建立农业科技人员分包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制度,强化指导和示范,提
高农民标准化生产的自觉性。
二是积极推进品牌战略。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名牌
产品和驰名商标,对获得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奖励。积极开
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认定工作,重点围绕畜牧、蔬菜等优势资源,扩大注册主导品种数
量,力争再认证2—3个新产品及认定1—2个产地,打响区域农产品品牌。对已认证的无公害
产品和认定的基地,县蔬菜办、畜牧局要制订出无公害标志使用办法,张贴无公害标志后销
售,打造绿色优势品牌,从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竞争力。
(二)把借助外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在农业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
破
进一步强化农业和农村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各级领导干部走出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研究招商、抓招商。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改进农业生产条件,支撑农村经济强势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性项目争取力度。用足用活国
家产业政策,立足本地实际,重点抓好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农业部标准化
养殖小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循环经济、农村沼气生产、生态林建设、“村村通”公路、河道堤防整修等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里的计划盘子。
二是加大扶贫开发项目争取实施力度。重点抓好36万亩世行项目申报争取
工作,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2000人以上;积极做好1—2个整体推进村扶贫开发项目编制申报
争取工作。同时,加大在建项目实施力度,完成王庄、樊集两乡镇24万亩世行项目建设任
务和王庄镇新品种“花生—甘蓝”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科技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省、市世
行项目办和扶贫办验收。
三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整治力度。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建设的新方法,采取政策引导、以奖代补、典型带动、现场督导等措施,加快农村水利体制改革的步伐,组织和引导各方面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搞好以节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稳步推进雨洪资源开发利用,改以排为主为灌排并重,实现雨洪水和过境水资源化。进
一步抓好林业生产工作,以扩大林权拍卖为抓手,重点抓好围村林建设和农田林网建设,巩
固提高平原绿化达标成果。在做好新甸铺围村林建设试点的基础上,每乡镇自然村均要培育
成一个围村林建设试点,并全面铺开,集中力量实现平原生态县。
(三)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点,在新农
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要紧紧围绕“四有、四通、四化”的发展目标,按照“抓试点,办实事,上产业,增收入
”的工作思路,加大投入,建好试点,稳步推进,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
一是巩固提升“四清”工作。严格按照村容村貌整治目标任务,典型引路,加快进度,全面铺开。重点抓好柴草堆清理、垃圾处理、村道平整、外墙粉刷和违章拆除等
工作,把村庄和街道的变化延伸到庭院。科学确定垃圾存放和污水排放点,建立定期清运制
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星级文化户评比,实现村容村貌根本性改观。
二是搞好“四改一建”。在“四清”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示范村“四改一建
”工程,全部实现入户道路水泥硬化,达到户户通自来水,同时,各示范村要确定1—2个村
民小组,全部进行改厕,实现圈养和人畜分离,各示范村建成1个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文体
广场。
三是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引导示范村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实际,围绕“五种
模式”(工业发展型、特色养殖型、园区基地型、生态循环型、商贸流通型),确定适合本
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并制定出发展规划和措施,力争每户都有种、养、加工等致富项目。
四是注重农民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司法部门职能以及文化中心户作用,采
取集中培训和巡回讲解相结合、正反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做到
依法办事。借鉴兴办科技示范园区、成立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等经验,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
质培训工程,通过专家讲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导等手段,强化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劳动技能、就业能力各方面的培训。鼓励扶持农民购置必备的通讯和网络设备,善于通过有线电视、互
联网等媒体捕捉市场信息。
五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联建单位帮扶示范村考评机制,使联建单位在协会、规划、帮解困难等方面发挥作用,形成县、乡、村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健全多元
投入机制,通过发动群众自筹、整合扶持资金、县直单位帮建、动员社会力量帮扶、设立财
政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等途径,为示范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进一步规范完善示范村动态
管理机制,解决基层干群“等、靠、要”思想较为普遍的问题。
(四)把激发农民生产投入热情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落实党在农
村的各项政策上实现新突破
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强
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一是抓好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按照“已经实行政策不变、已给农民实惠不减
”的原则,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确定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资金,确保农民得到实惠;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适时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
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的环节进行补贴;继续加大对农村小型基础设
施、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补贴力度,探索建立农民补贴的长效机制。
二是抓好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筹资、筹
劳行为,加强涉农收费项目和文件审核,切实规范涉农收费管理。加大专项治理力度,继续
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建房、农村土地、殡葬、计划生育、农民外出务工、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的专项治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格规
范村级组织收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研究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好方法,切实防止新增加农
民债务。工作中要坚持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卡、专项
审计、项目审核与监测等制度,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确保农民负担不
反弹和农村大局稳定。
四、进一步改变农村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1、着眼转变工作职能和作用,探索新形势下发挥乡镇党委、政府作用的新途径
。
一是大力创建示范引带服务载体。充分借鉴樊集乡成立乡村钢葱协会、上庄
奶源基地等实体服务运作模式的做法,探索实行承包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同制等形
式创办“园区服务”、“基地服务”、“典型服务”等多种模式的示范引带服务载体,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在新形势下示范群众、服务群众和组织群众的作用和功能。
二是鼓励党员干部带头探索发展新的致富项目。继续深化“三级联创”、“
三帮一扶”活动,大力实施双强工程,教育和鼓励广大党员干部争当示范群众、引领群众的典型,靠自身的实践影响群众、带领群众。坚持把党员干部所负责的产业、项目发展的成效
与各自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紧密挂钩,并探索入股经营等形式,连接好干部切身利益与产
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增强党员干部服务于民、示范于民的责任感。
2、着眼于激发工作活力,大胆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创新农村工作机制。
一是创新投入机制。积极推广养牛信用担保协会的经验,加快农村金融担保
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切实解决“贷款
难”的问题;引入市场机制,对蔬菜园区、畜牧养殖小区和水利设施、集体林地等集体经营
性项目,利用拍卖、租赁、出租、承包等形式,推向市场,拉动社会投资。
二是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健全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机制,抓好农村土地使用交易平台建
设,在法律框架内,创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土地使用经营制度,使土地逐步向种植大
户、龙头组织集中,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三是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我县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培训资源;进一步抓
好示范园区、基地建设,以新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带动、辐射、影响全县农业的发展,使园区和示范基地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外商投资的载体。
3、着眼改善乡村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法制和村民自治作用。
一是加快农村工作法制化进程。加强治安防范网络建设,加大严打整治力度
;充分发挥法制在农村社会关系调整中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快法制乡村建设进程。
二是优化农村事务管理途径。完善农村民主决策机制,大力推广歪子镇棉花
庄村“夕阳红”民调小组的工作经验,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形式和程序,保障农民群众的决
策权与参与权,实现基层政权的有效运转。
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
评选活动等一些行之有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搞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
正气,构建和谐农村。
4、着眼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精干高效的党员干部队伍。
一是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发挥县校合作共建优势,引进一批科技领导型人才
到县乡兼职;借助村村大学生计划的落实,向村级充实一批有知识、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
加大县乡干部下派和在企业家中选人力度,通过任职、兼职改善队伍结构。
二是创新干部培训手段。适时组织乡村干部参观考察,引导干部实现思维转
型;挑选部分优秀干部送到科研院校和培训基地进行中长期培训,满足现实知识需求;抽调
职能部门干部组成培训团深入农村进行新时期农村工作普及性培训教育;探索保留干部职级、按比例发放工资,鼓励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进行2—3年务工,到期可以回乡原级别任职,也可以续签终身在外务工。
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干部动态管理机制、奖罚激励
机制,保障和促进乡村干部在开展农村工作和上项目上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和支持乡镇机构
改革中下岗干部职工的优化组合,参与创办产业和发展致富项目,给群众做示范搞引带,推
动乡村经济发展;继续发挥好能人党员作用,组织和鼓励有能力党员领办创办各业致
富联合体和党群共建股份合作公司、各类协会和中介组织,为农业农民提供有效服务。
第二篇:关于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XX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政府两办调研组
11月29日—12月9日调研组深入到农综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新农村办等6个涉农单位和溧河、樊集等相关乡镇,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解剖典型等有效形式,初步理出了明年农村经济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以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突出重点,狠抓特色,扎实工作,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壮大了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优质皮南杂肉牛生产基地、花生生产基地。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206万亩,顺利通过了第二次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复检。全县新建养牛小区5个,规范完善5个,新建母牛专业村9个,新增母牛1200头,肉牛存栏量达到28万头,其中皮南杂肉牛12万头,已有8家养殖企业通过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并获得商检注册出口基地,5月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皮南肉牛肉品鉴定暨新闻发布会,被确定为全省40个畜牧业生产重点县。棉花和油料生产双双进入全省20强和全国100强。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培强壮大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嘉元脱水食品公司、郑州广安饲料等龙头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充,嘉元食品公司等6家企业进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完善了养牛担保协会等协会组织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龙头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另外,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响了无公害蔬菜、皮南杂肉牛等产品(产业)品牌。
三是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率先在全市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三年实
施纲要》和《实施细则》,明确了工作重点和初级目标。20个县级示范村的沼气建设和“四
清”等阶段性工作成效明显,农民卫生习惯有所改变,村容村貌得到初步改观。
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坚持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通过政策
引导、项目带动、机制创新、部门联建等办法,较好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县新打
配机电井219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06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8
万亩。尤其是去冬今春我县的植树造林工作实现了新突破,造林面积达到94万亩,共新植
幼树920多万株,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
五是创新了农村工作机制。注重靠体制和机制创新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创新了投入机制、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等,不断激发了农村工作活力。在基地建设上,采取
反租倒包、转包经营等土地流转方式,实现了规模经营,特别在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上,积极
推行股份制和个人私营为主导的经营机制,实现了贴身、贴心经营。在林业生产上,突出“
两权”拍卖,大力推进非公有制造林。在农村公路建设上,引入村民议事机制,充分依靠群
众力量发展公益事业,较好解决了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问题。
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县是平原农业县,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农产品优势比较明显,近几年全县的农业和农
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有差距,农业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
和制约因素。
1、结构因素。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相对偏大;蔬菜、畜牧产业链条
仍不够完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而有的加工企业与基
地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
2、市场因素。现有的县内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作用发挥不够,管理较
为混乱,县外销售窗口明显萎缩,致使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在市场开发上还没有完全走出
去,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仍然滞后,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打响,优质不
优价的问题较为明显。
3、机制因素。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
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需求。
4、资金因素。目前,我县乡村两级经济实力也普遍较弱,90以上的村
负债运行,支农乏力。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
第三篇:关于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XX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政府两办调研组
11月29日—12月9日调研组深入到农综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新农村办等6个涉农单位和溧河、樊集等相关乡镇,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解剖典型等有效形式,初步理出了明年农村经济思路和重点。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以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会议精神,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全局,突出重点,狠抓特色,扎实,农业农村各项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壮大了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优质皮南杂肉牛生产基地、花生生产基地。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206万亩,顺利通过了第二次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复检。全县新建养牛小区5个,规范完善5个,新建母牛专业村9个,新增母牛1200头,肉牛存栏量达到28万头,其中皮南杂肉牛12万头,已有8家养殖企业通过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并获得商检注册出口基地,5月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皮南肉牛肉品鉴定暨新闻发布会,被确定为全省40个畜牧业生产重点县。棉花和油料生产双双进入全省20强和全国100强。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培强壮大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嘉元脱水食品公司、郑州广安饲料等龙头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充,嘉元食品公司等6家企业进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完善了养牛担保协会等协会组织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龙头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另外,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响了无公害蔬菜、皮南杂肉牛等产品(产业)品牌。
三是新农村建设试点稳步推进。率先在全市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三年实
施纲要》和《实施细则》,明确了重点和初级目标。20个县级示范村的沼气建设和“四
清”等阶段性成效明显,农民卫生习惯有所改变,村容村貌得到初步改观。
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坚持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通过政策
引导、项目带动、机制创新、部门联建等办法,较好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县新打
配机电井219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06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8
万亩。尤其是去冬今春我县的植树造林实现了新突破,造林面积达到94万亩,共新植
幼树920多万株,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
五是创新了农村机制。注重靠体制和机制创新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创新了投入机制、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等,不断激发了农村活力。在基地建设上,采取
反租倒包、转包经营等土地流转方式,实现了规模经营,特别在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上,积极
推行股份制和个人私营为主导的经营机制,实现了贴身、贴心经营。在林业生产上,突出“
两权”拍卖,大力推进非公有制造林。在农村公路建设上,引入村民议事机制,充分依靠群
众力量发展公益事业,较好解决了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问题。
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县是平原农业县,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农产品优势比较明显,近几年全县的农业和农
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有差距,农业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
和制约因素。
1、结构因素。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相对偏大;蔬菜、畜牧产业链条
仍不够完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而有的加工企业与基
地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
2、市场因素。现有的县内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作用发挥不够,管理较
为混乱,县外销售窗口明显萎缩,致使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在市场开发上还没有完全走出
去,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仍然滞后,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打响,优质不
优价的问题较为明显。
3、机制因素。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
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需求。
4、资金因素。目前,我县乡村两级经济实力也普遍较弱,90以上的村
负债运行,支农乏力。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
面和投放额还难以
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
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
5、客观因素。近两年中央新政策的相继出台,在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
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表现在部分干部的方法和思维方
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沿袭着传统的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乡村组织原有职能在逐渐弱化,对农民的约束力较差,组织难度
较大。
三、2008年农村经济的思路、重点及措施
我县2008年农村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新农村建设统揽
全局,以调优农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
件为目标,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扩大基地规模,培强龙头组织,完善服务体系,打
响产品品牌,实现工农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把推进工农一体化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产业化经营上实现
新突破
进一步强化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思路抓农业的思想,工农业捆起来抓,用农业产业
化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1、着力提升基地建设水平,破解产业集群度不高的问题。把基地建设作
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引导农民根据技术、资源等比较优势,积极调整优化结构,着
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布局,集中建设规模化的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优质皮南杂
肉牛产业带和优质棉花、花生产业带。
一是蔬菜基地建设。按照“突出主导、优化布局、规模发展、提升水平”的要求,重点巩固提高设施菜面积,扩大甘蓝为主的大路菜规模,建设设施精细菜基地、大
葱生产基地、甘蓝、土豆生产基地、春瓜秋菜基地等蔬菜基地,形成主导产品优势,同时,积极探索高产高效棚菜种植模式,巩固提高原有设施利用率,不断提高产出效益。
二是畜牧基地建设。坚持“皮南牛为主,集约化经营”的方针,重点以发
展养殖小区和母牛专业村为突破口,引导乡镇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发展母牛专业村,提高
养殖规模和经营水平。每个乡镇(除城关镇)都要新建一个养牛小区,至少新发展
一个母牛专业村,到年底全县建成13个养牛小区,其中建成2—3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新
增适龄母牛5000头以上,把新野建成全国优质皮南肉牛生产强县。
三是棉花基地建设。主要是稳定规模,主攻单产,强力推广无土育苗移栽
技术,提高植棉水平,使全县植棉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建立10个以上万亩大方,培育20
—30个2000亩以上棉花专业村,为棉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
四是花生基地建设。继续扩大花生种植面积,优化栽培模式,引进优良品
种,重点建成王庄、沙堰、前高庙、施庵等沿唐白河区域的优质花生生产基地,使全县种植
面积达到28万亩。
2、着力培育龙头组织,破解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坚持走
农区工业化的路子,紧紧围绕我县蔬菜、畜牧、粮油等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贸工
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一是培强加工企业龙头。把培育加工龙头企业放在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核心
位置,重点扶强扶壮嘉元食品公司等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项目资金倾斜、落
实优惠政策等有效措施,加快其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促其扩张规模,增强实力,尽
快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和新建1—2个牛猪
肉等精深加工企业,催生和培育一批有较强带动能力的蔬菜加工、肉类加工、粮油加工等产
业群体,尽快改变我县农产品特别是畜产品以“原字号”外销为主的局面,解决优质不优价的问题。
二是培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研究出台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扶持措施和
管理办法,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促其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
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鼓励农民能人大户、涉农服务部门、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其逐步建成有经济实力的法人实体,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大力推广养牛担保协会的经验,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种植(养殖)”四位一体的新型模式,切实解
决农民种植、养殖贷款难问题。
三是培强农业市场龙头。积极培育市场营销主体,重点抓好县蔬菜批发交
易市场改制,巩固提高现有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优势农畜产品区域性批发市场和专
业市场建设。大力推进现代流通网络和配送中心建设,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和各
类营销组织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参与农畜产品流通,实现货畅其流,产销衔接,全方位提升我县农产品外销能力。重视和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建设,筛选和培育一批农村经纪人,解决生产与市场的脱节问题。加快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充分
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推进“三电合一,信息入户”和“
金牧阳光”工程,搭建农业信息有效传播平台,确保农民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3、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破解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问题。根据市场准入的原则,千方百计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
一是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农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加强对蔬菜、畜牧等大宗农
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规范实施力度,指导生产者、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
产和加工,提高产品分级、包装、加工的标准化水平。新制定日本钢葱等2—3个品种的无公
害生产标准,实行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种养过程、市场销售的全程监管,确保农畜产
品的安全生产与销售。建立农业科技人员分包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制度,强化指导和示范,提
高农民标准化生产的自觉性。
二是积极推进品牌战略。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名牌
产品和驰名商标,对获得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奖励。积极开
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认定,重点围绕畜牧、蔬菜等优势资源,扩大注册主导品种数
量,力争再认证2—3个新产品及认定1—2个产地,打响区域农产品品牌。对已认证的无公害
产品和认定的基地,县蔬菜办、畜牧局要制订出无公害标志使用办法,张贴无公害标志后销
售,打造绿色优势品牌,从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竞争力。
(二)把借助外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在农业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
破
进一步强化农业和农村招商引资,鼓励各级领导干部走出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研究招商、抓招商。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改进农业生产条件,支撑农村经济强势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性项目争取力度。用足用活国
家产业政策,立足本地实际,重点抓好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农业部标准化
养殖小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循环经济、农村沼气生产、生态林建设、“村村通”公路、河道堤防整修等项目申报争取,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里的计划盘子。
二是加大扶贫开发项目争取实施力度。重点抓好36万亩世行项目申报争取,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2000人以上;积极做好1—2个整体推进村扶贫开发项目编制申报
争取。同时,加大在建项目实施力度,完成王庄、樊集两乡镇24万亩世行项目建设任
务和王庄镇新品种“花生—甘蓝”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科技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省、市世
行项目办和扶贫办验收。
三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整治力度。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建设的新方法,采取政策引导、以奖代补、典型带动、现场督导等措施,加快农村水利体制改革的步伐,组织和引导各方面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搞好以节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稳步推进雨洪资源开发利用,改以排为主为灌排并重,实现雨洪水和过境水资源化。进
一步抓好林业生产,以扩大林权拍卖为抓手,重点抓好围村林建设和农田林网建设,巩
固提高平原绿化达标成果。在做好新甸铺围村林建设试点的基础上,每乡镇自然村均要培育
成一个围村林建设试点,并全面铺开,集中力量实现平原生态县。
(三)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点,在新农
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要紧紧围绕“四有、四通、四化”的发展目标,按照“抓试点,办实事,上产业,增收入
”的思路,加大投入,建好试点,稳步推进,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第四篇:关于汝城县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汝城县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袁鑫方
为推进农村科学发展,笔者对汝城县近几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总结如下管窥之见供决策参考。
基 本 情 况
汝城县地处湘南边陲,与粤、赣两省交界,是一个“老、少、边、穷、库”山区县。全县辖23个乡镇、309个行政村,总面积2424.96平方公里,总人口37.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44万人。近年来,汝城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农村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寻求科学发展途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上升
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上升,农林牧副渔业稳定发展。去年以来投资300余万元,修建排灌水渠1.5万米,农用道路5000米,种子晒坪1500平方米,建起了千亩两系杂交稻父系母种生产基地和5千亩两系制种基地。2008年尽管受冰雪,洪涝灾害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县优质稻、优质水果、商品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依然扩大,全县种植业产业结构仍在优化。今年结合扶贫开发,动工新建通村 公路10条36公里,维修村组公路46公里;新修水渠5700米,维修24500余米,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930亩;扶持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面积19227亩。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撑下,农业迅速恢复上涨,春夏收粮食产量2449吨,同比增长16.6 %;生猪规模养殖增长42.11%。上半年实现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现行价)40008万元,同比增长1.36%(可比价)。
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是基地优势日益明显。近年相继建成10万亩小水果基地、4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5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3万亩朝天椒生产基地以及万亩茶叶生产基地和万亩杂交制种基地。今年成功申报为全国绿色食品(朝天椒)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技术20万亩,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个。田庄乡25个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种蔬菜11.2万亩,每天逾40吨旺季时鲜蔬菜“下山”,促菜农人均增收340元。二是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先后引进、培植了龙丰生态、三江源公司、双友果菜公司、深圳海运通实业公司等14家蔬菜生产营销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有农业企业14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4家,县级11家;有林业加工企业87家,其中省级3家。繁华、双友、康华等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带动,发展蔬菜面积达2万多亩。龙丰生态公司发展优质稻订单1万余亩,吸收劳动力就业265人,年产“龙丰”牌系列米粉3000多吨、创利税702万元,实现了企业增效、林农增收、财政增税。三是协会带动订单生产。组建了田庄乡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马桥花豆协会、三星大蒜协会、岭秀生姜协会等12个蔬菜协会组织,吸纳农户2万多户。通过“协会+基地+农户”模式瞄准沿海市场,巧打菜市“青黄不接”的时间差,引进订单科学种菜,抢占上市“优先权”,从根本上解决了蔬菜销路和价格问题。在协会带动下,全县23个乡镇100多个村签订“订单蔬菜”7.6万亩,2万多户菜农通过种植高山蔬菜走上了致富路。据统计,今年我县农民从出售农产品中得到的人平收入80.9元,同比增长16.72%。
三、农民收入与消费需求同步增长
2008年我县克服年初严重冰灾的影响,全县农业收入同比增长13.24%,其中第一产业人均收入1234元,比上年增长3.85%,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3.06%;非农产业收入同比增长25.24%。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过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安置
或自主创业,县域农村劳务经济稳步发展,较好地弥补了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民外出劳务收入的影响。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18.46元,同比增加77.23元,增长9.18%;其中二、三产业同比增长11.0%,农民本地劳务收入同比增长33.71%,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5%,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数2个百分点。另据调查统计,08年全县农民人均总支出2010元,比上年增加44元,增长2.24%;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6元,比上年增加99元,增长7.08%。今年一季度在家电下乡等促进农村消费政策的拉动下,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97万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现金支出为644元,同比增长11.7%;其中生产费用支出增长6.5%,生活消费支出增长9.4%。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县家庭经营生产费用人平支出198.7元,同比增长0.44%;生活费用人平支出724.35元,同比增长13.29%,高于同期收入增长水平,其中食品消费同比增长4.21%。这些数据说明,农民住宅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增速迅猛,转移性支出快速增长。
四、农村社区环境进一步优化
截止今年5月止,财政对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教育、交通运输、工商金融等事务支出分别比2000年增长89.09%、18.27%、41.27%、8.44%、204.68%。整合资源新建了城郊中学(县六中),新建了职业中学实训楼一栋;投资1594.6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15所学校27个建设项目的维修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卫生基本建设全面加强。6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工程全面动工,建筑面积3229.23平方米,投入资金316万元;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30.563万人,参合率为91.82%。今年9月份,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的政策机遇,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年内投资1292万元改造1534户5369间76700M2农村危房,成为全市危改规模最大、启动最早、进度最快的县(市、区)之一。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启动了联江村、宽量村、涧布村等8个示范村的“空心村”改造,完成改厨改厕1260户,入组入户道路硬
化1.02万平方米,墙壁亮化100栋,庭院绿化2400平方米,建立信息服务点11个。农村环境设施日新月异,文、教、卫事业繁荣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链条短,利益联结机制仍显松散,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依然不强,产业经营活动盲目性依旧较大,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精深和高附加值加工者少,经营管理水平和层次尚须提高,辐射带动作用仍需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等一系列工作没有跟上,产品市场拓展能力不强,规模效益有待提升,品牌尚待进一步打响。
(二)科技兴农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少,带头人少。农民掌握市场信息相对封闭和滞后。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设备陈旧落后,职能弱化,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三)乡村集体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乡村集体债务繁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也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甚至农村基层政权巩固的一大隐患。
(四)生产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适应现代产业化发展要求的能力依然相当薄弱,近几年洪灾、冰灾造成农业损失巨大就是印证。
(五)农民增收有待进一步均衡。农作物产量不稳,增收幅度徘徊;农户收入不够均衡,收入差距拉大。偏僻地区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仍旧比较突出。
(六)农资市场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不稳,管理欠规范。农资价
格每年约以8%的幅度不断攀升,国家各项支农、利农、惠农政策被抵消不少。
几点思考与对策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运用各种力量解决农业资金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培训、推广、检验检测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加快农产品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农民搞好政策、信息、科技、加工、流通渠道等方面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发展能力。
(二)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程度。把发展名、优、特、新品种和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产品作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农业,提高经济作物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和畜牧养殖业,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依托企业壮大基地,做强优势产业和品牌农业,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三)强化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素质。采取村组推荐、政府出资等方式,按计划、分批次,加大力度培养引进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乡村致富能手。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和农村“两新”组织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力量,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造有利条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四)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务工技能培训,规范有序输出劳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保护农民利益,使农村土地向种植能手有序集中,提高
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和整体效益。
(五)完善公共事业,促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继续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侧重向教育、卫生、交通、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基础领域倾斜。抓好农村公路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村级卫生室覆盖率,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造优良环镜。
(六)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建立健全农补政策法规。根据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逐渐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扩大粮补、良种补贴及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满足山区农民需求出台小型农机具补贴政策,使财政对农业补贴成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政策,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坑农害农行为,维护农民权益。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调查与思考
零陵区凼底乡农业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凼底乡人民政府乡长全永红
(2009年11月5日)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乡,零陵区凼底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水利条件和土地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乡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一、全乡概况
凼底乡地处潇水河畔,位于零陵区东南部,距城区25公里,乡域国土面积83.5平方公里,东与富家桥镇隔江相望,南接双牌县五里牌镇、平福头乡和茶林乡,西与菱角塘镇接壤,北与朝阳办事处相邻。境内多山地,潇水、桴江河、双牌水库右干渠纵贯全境,水利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零陵区的主要产粮基地,盛产优质稻、杂交水稻制种、杂交油菜制种、甘蔗、柿子、萝卜、香芋、黑美人西瓜、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全乡辖20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小组。有5350户,20772人。现有耕地面积20130亩,其中水田17900亩,旱地2230亩,人均0.97亩。2008年,全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几年来农业开发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现有土地、水利条件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油菜制种、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保面积、调结构、增定单,重优质稻种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08年全乡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产量1200万公斤,产值2500余万元;杂交水稻制种25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油菜制种6000亩,产值265万元;其他玉米等经济作物1820亩,产值160万元。我乡的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08年共组织各种培训12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25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46场次,培训农户180人。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有利水利
资源和条件,积极争取区发改委、开发办、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开发,整合土地资源,形成了优质稻种植和杂交水稻制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2008年争取开发资金300余万元,对凼底、袁十万和黄皮等村的连片水田立项改造,形成了近千余亩的优质稻高产区,从而推动了我乡水稻种植等优势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的水利条件虽然较优越,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如贯穿我乡冷山、长田、易家洞、凉水井和涯次渡等村的三斗渠,多年来塌方、渗漏严重,由于距离远、工程量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乡财政无力承担。造成下游各村农地缺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凼底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羊公滩、高桥无公害蔬菜基地,长田、凼底、大桥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乡万亩优质稻基地,油山岭、欧家坪、涯次渡油菜制种基地,江边、伏塘、杳塘萝卜种植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依托我乡现有资源,重点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优质
稻、无公害蔬菜、油菜制种、萝卜种植等主导产业,一是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在长田、凼底、大桥坝等制种区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扩大制种面积1000亩。二是发展优质稻种植。在全乡20个行政村重点是袁十万、黄皮、伏塘、凼底、易家洞、晓江和凉水井等7个村推广发展高档优质稻,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品种结构。三是发展油菜制种。落实宣传好国家有关油菜制种补贴政策,重点抓好油山岭、欧家坪和江边等3个村。四是发展无公害蔬菜。利用羊公滩、高桥两个村有利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发展无公害蔬菜3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到我乡发展加工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售专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结合乡情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