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业分类
浅谈农业分类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部门,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类型。
(一)按生产对象分类 依据农业生产对象的不同,可将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世界主要的农
业地域类型,基本上分属种植业和畜牧业;有些情况下,农民在自己的田地上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这样的农业称为混合农业。
(二)按投入多少分类 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这样的农业
称为粗放农业。它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产的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出,这样的农业称为密集农业,现代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
(三)按产品用途分类 如果农民生产的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这样的农业称为自给农业。自给
农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如果是以销售产品为目的来进行农业生产,这样的农业成为商品农业。商品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四)根据农业用地水分条件的差异以及对水资源的利用特点,可以分为:
水田农业:在降水和热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的地区,以种植作物为主的农业。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分单种水稻或水旱轮作(如水稻和小麦轮作,水稻和油菜轮作),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美国南部沿海、巴西东南沿海等区域。旱地农业:在降水稀少而又缺乏灌溉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和易旱的半湿润地区,主要靠降水和采取旱作农业技术措施,以发展旱生或抗旱、耐旱的农作物为主的农业。以种植小麦、棉花、粟米等为主,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东欧平原、中亚、美国中西部地区等。
灌溉农业: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水源灌溉来发展的农业。种植耐旱作物如小麦、棉花、椰枣等,如我国的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中亚的锡尔河、阿姆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尼罗河沿岸平原等。
绿洲农业:指分布于干旱荒漠中有水源灌溉、土地较肥沃地区的农业。一般呈孤岛状、串珠状或带状,如我国塔里木盆地、天山山麓地带的绿洲等。
(五)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可分为:
立体农业:广义的立体农业是指对同一块土地或水域最大限度的实行多层次立体种养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我国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狭义的立体农业是指地势起伏较大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由于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垂直差异,使农林牧生产由低到高呈现多层次、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的特点。如我国西南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是典型的垂直农业区。
生态农业:又称有机农业,是指主要或完全依靠生物的有机质来提高作物产量的耕作方式,他的最大优势在于避免了“石油农业”对石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又减少了污染,保护了土壤,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北京大兴县留民营村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农业新村,被誉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石油农业:是指依靠大量的石油、化肥、农药等无机物来提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他的最大优点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成本高,且对环境破坏严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最典型的石油农业区。
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人们物质精神需求的增长,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比如,以海洋生物为资源和浮游生物为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海洋农业,又称蓝色农业;随着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彩色农业;还有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作为旅游资源,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让游客从事农耕、售货、采集、垂钓、饲养等活动,从而享受回归自然乐趣的观光农业,又叫旅游农业等等,
第二篇: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及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有限,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结构不合理,生态安全问题突出,这些基本国情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决定了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突破资源约束,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
一、农业科技成果分类
(一)企业技术。企业技术商品性较强,如良种、新型肥料、饲料、疫苗、农机具及配件等,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独立性。所谓排他性是指该技术只要被某人消费,其他人就不能消费,例如生产上用的玉米杂交种,某农户采用后,其他农户就不能再使用。对于这类技术,必须经过支付技术价款和转让费后才能应用,技术持有者能够独占技术的产权。竞争性是指在使用技术时,如果数量一定,某农户使用多了,其他农户就使用少。独立性是指,在使用技术时,不会对他人带来外部影响。企业技术包括良种、苗木繁育技术,肥料及配方技术,农药配置及使用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农用航空技术,生长调节剂使用技术,饲料及配方技术等。
(二)公共技术。公共技术多为公益性的非物化技术,如作物栽培方式等农艺技术、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等,具有非竞争性和不可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该类技术为所有农户等量消费,每个人的消费量与社会的总消费量相等,个别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总供给量,不存在消费量上的竞争限制。如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某一农户的采用,并不影响其他农户的采用。不可排他性是指所有的农户可以平等地使用技术,且每一个农户的边际成本为零,在技术的使用上,没有竞争限制。这一性质决定了技术用户可以不经过技术持有人同意,不用支付技术价款,就可以应用,技术持有人难以保守技术秘密,不能独占其产权,要想阻止没有付费的农户使用该技术的行为是很难的,即使勉强去推行,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很难消除所谓搭便车问题。公益性技术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
(三)准公共技术。准公共技术具有排他性和非独立性。非独立性是指农户在应用技术时,除农户本身外,还对其他农户产生外部的影响,如果是促进了他人的效益,即为外部正效应,如对农户的技术培训、防疫技术等。如果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则称外部负效应。这类技术包括技术培训、防疫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和培训服务等。
二、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
(一)政府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发展的历史中,政府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一直占有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农业推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强了组织体系建设,成立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颁布了全国及地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及条例,使我国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有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今年8月,为了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其推广主体是自上而下,由各级政府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事业拨款。推广方式有:按项目推广技术;按技术承包责任制方式推广技术;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科技示范园;技术市场、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
(二)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农业科研部门、教学单位,是农业技术的主要供给源。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中,有的与地方政府或农村合作组织、农协通过合同或协议方式,建立比较稳固的关系,进行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活动;有的直接将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中的科技成果物化为实物,通过科技市场流通过程,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机制,将农业科技成果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进入农户;有的与产业主体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在经费来源上,有多种方式,包括政府拨款,从科委系统、农业部门、教委系统等争取推广项目而得到支持等,单位自筹资金,科技贷款,协作单位出资等。在推广方式上,采取有偿技术转让,直接出售科研产品,如种子、化肥、新型农机具等。
(三)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经济合作服务组织为中心的推广模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民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自发组织起来的,以农民为主体,吸收部分科技人员作顾问,以农民技术人员为骨干,主动寻求、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品种,谋求高收益的经营组织。由于其不断引进、开发新技术和快速而有效扩散技术的运行机制,适应众多农户的要求,加快了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在经费来源上,一般由会员集资,或通过活劳动的奉献来解决。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借助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方式,凝聚内部和外在技术力量,规模在进一步扩大。
(四)以公司或企业作为主体的推广模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企业,包括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及一些经营生产资料的企业,由科研院所转制而来的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由于企业是以获取盈利为目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所以比较注重经济效益。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为了确保所需原料的供应,实现企业利益,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研制和试验,以优质品种投入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服务于农户。一些经营生产资料的企业,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增加利润,向农民推广有关技术,如农药、农膜、农机具、新型专用化肥、增产菌等。这种模式的经费来源,完全由企业自身负责筹措,多以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可以迅速开发新技术为主。
除了以上几种推广主体外,供销社、群团组织、专业大户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不同主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
(一)公共技术的推广。由于公共技术是难以物化的技术,知识产权制度又很难得到保障,非竞争性和不可排他性的特性,决定了所有的用户可以平等地使用这些技术,难以消除“免费搭车”现象,市场无法提供最优状态的科技投资量。因此,对此类技术的研制与推广,是由政府负责投资,或政府采取一定的手段,让受益部门返还技术改进费或技术服务费等措施,来筹措资金。
(二)准公共技术的推广。准公共技术是介于物化技术与公共技术之间的技术,由于其具有排他性,在运作上,可采取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式,由于其又具有非独立性,具有“外溢效益”,由政府资助,进行技术的研制与推广,就可以使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使边际社会成本等于其边际社会收益,所以,必须通过政府的行为来调节,达到最优的农业科研成果的供给水平和推广水平。因此,对于这类技术,在推广应用上,应采取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对农民举办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就可采取补贴和收费相结合的办法,向参加培训人员收取部分费用,其余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各种田间作业在不断地提高机械化水平,如耕地、播种、施肥、锄草、收割、脱粒、烘干、储藏、加工等,对于这些机械的使用,必须经过培训,农户才会学会操作和维修,可由销售农机的企业承担费用,或农户自己承担培训费用。
(三)企业技术的推广。由于企业技术一般是可以物化的技术,或知识产权制度相对可以得到保障的技术,科技投资具有较高的内部回报率,技术的研制与推广部门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就愿意投资于这些技术。根据中国科学院黄季焜等人1998年对世界上378项有关农业科研投资效益研究做的比较分析和汇总,结果表明农业科研投资的内部回报率世界平均达到49%,其中亚洲国家为67%,拉丁美洲为47%,22个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平均40%,非洲37%。对中国种植业科技投资的回报率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国农业科研投资的内部回报率也高达56%~60%。因此,对于这类技术,可以采取鼓励政策,并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通过市场公平交易的规则,由市场组织,如企业、农民技术经济合作服务组织、供销社等,进行新技术的研制和推广。
第三篇:农业行业分类及供应链关系
1.1.行业分类一般农业行业分为大农业与小农业之分大农业即包括农林牧渔业属于三大产业之的第一产业小农业为种植业。本文所述之农业即为大农业具体分类借鉴申银万国研究所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综合等子行业。农业各子行业之间是紧密相联的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为农产品加工业、饲料行业提供种植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而饲料为渔业提供养殖原料。饲料业、农产品加工业中的禽肉加工是同属于养殖产业链条。1.2.上下游行业关系 农业的上游行业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下游行业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食品加工、饮料酒、茶、果汁等、造纸、纺织、建材等行业。农业为这些行业提供原料。而下游行业尤其是农产品
物流、食品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1.3.农业行业生命周期分析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增加值增速一直在 36区间徘徊并长期落后于 GDP 增速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从理论上来说我国农业处于成熟稳定期。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用各种指标所衡量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由于农业人口仍然是中国人口的主体, 中国依然是农业大国, 农业仍然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各种贡献依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4.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农业作为解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产业,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尽管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在下降。应当明确,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与生俱来的, 是由农业的产业功能决定的。农业的最大功能是解决人们的吃饭等基本生活问题, 这是任何其它产业都无法替代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进而导致对农业的多种需求越来越高, 从而要求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1.4.2.农业占 GDP 比重下降趋势难改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58%同比去年下降了0.73个百分点。从近30 年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走势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过程中在从改革开放初期曾略有上升1978年第一产业占比为27.94%到1983 年达到最高点32.88%主要原因是1978 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第一产业的产值迅速增长在GDP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经济建设的重点缓慢向工业部门倾斜国家对工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开始持续下降随着服务业等新兴 产业的不断兴起产值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进一步下降并且基本保持每10 年下降10 个百分点的速度。1.4.3.农业从业人员持续下降200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065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9.6%第二产业21109万人占27.2%第三产业25717万人占33.2%。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14041万人。农业从业人数稳步下降但从业人数占比仍居三大产业之首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做出突出贡献。1.5.农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我国农业第一要务是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主要为老百姓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 产品类型属于生活必需品。从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来看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小在1978年1990年这一区间农业增加值与GDP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1611说明存在较小的正相关关系但在1990年2008年这一区间农业增加值与GDP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仅为-0.0433可见农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农业并不会随经济周期的起落而相应变动多年来农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增幅一直徘徊在36之间。
第四篇:农业综合开发(定义与分类)
目录 1农业综合开发..........................................1
1.1定义.................................................................................1 1.2任务.................................................................................1 1.3项目.................................................................................2
1.3.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2 1.3.2项目管理............................................................................2
1.4投入.................................................................................4 1.5土地治理项目.................................................................4
1.5.1中低产田改造项目.............................................................5 1.5.2生态综合治理项目.............................................................5 1.5.3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5
1.6产业化经营项目..............................................................7
1.6.1产业化经营项目管理和资金安排的原则...........................7 1.6.2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分类设置和扶持对象...........................8 1.6.3扶持方式............................................................................9 1.6.4立项条件..........................................................................10 1.6.5项目管理的基本程序.......................................................11
总目录
1.3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
1、土地治理 项目 包括: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粮棉油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土地复垦等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草场改良、小流域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生态林建设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2、产业化经营 项目 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的产业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双低”油菜、“双高”糖料、棉花、蔬菜、畜禽、名优经济林(果)、茶叶、名优花卉、蚕桑、水产等。1.3.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2、规模开发,产业化经营;
3、依靠科技,注重效益;
4、公平竞争,择优立项。1.3.2项目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行自下而上申报。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正式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开发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应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2、各级农发机构应依据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正文
制定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治理项目库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库。
3、存入项目库的项目应达到项目建议书的要求。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1)土地治理项目 开发的必要性及条件,建设范围、规模及主要治理措施,投资估算及来源(含农民筹资投劳计划),效益预测。(2)产业化经营项目 建设条件,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项目建议书经省级或地级农发机构实地考察合格,可存入项目库,拟扶持项目从项目库中择优选择。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或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1)土地治理项目 1)项目背景,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现状; 2)水土资源评价;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4)治理范围、地点、规模; 5)工程量及主要工程、农艺措施; 6)项目区现状及工程平面布置图; 7)投资估算及筹资方案; 8)经2/3以上农户签字同意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农民筹资投劳计划及自正文
愿开发证明材料; 9)综合效益评价; 10)组织实施和运行管理。(2)产业化经营项目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效果评价,项目组织与管理。
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单位一般应在上申报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扶持对象:符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扶持方式: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经营采取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方式,以贷款贴息为主。1.4投入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应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投资政策。1.5土地治理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农民。其主要特点是,按区域统一规划,按项目进
正文
行管理,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综合配套,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土地治理项目具体可以分为三类: 1.5.1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以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着重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和粮棉油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等; 1.5.2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以保护项目区生态环境为目标,着重改良草场、开展小流域治理和土地沙化治理等;
1.5.3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着重结合中低产田改造,为不低于5万亩、不超过30万亩的灌溉面积提供水利灌排保障,直接改善项目区的水利灌溉条件。
土地治理项目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农村集体和农民筹资(含以物折资)投劳。
用于土地治理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全部无偿投入。
财政部依据各地财力状况分别确定各省地方财政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配套比例。
农村集体和农民筹资(含以物折资)投劳,严格按照‘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进行筹集,并纳入村内‘一事一议’范畴,实行专项管理。
土地治理项目管理分为四个阶段:
1、前期工作阶段
主要是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规定编制开发区的总体规划,进行
正文
项目前期准备,编制项目前期建议书,建立项目库,按照规定编报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由相关机构组织进行评估审定。
2、申报批复阶段
主要包括下达投资指标、编报项目实施计划、审批项目实施计划三个步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下达中央财政投资指标和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编报通知,省级农发机构据以编制项目实施计划。
国家农发办主要批复土地治理项目实施计划的开发范围、任务及投资额等。
省级农发机构根据国家农发办的批复向下批复项目实施计划,并报国家农发办备案。
3、项目实施阶段
该阶段项目实施管理工作与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同步进行,具体程序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有关资金和项目管理规定执行。其中:
(1)土地治理项目主要单项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主要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实行公开招标。
(2)主要单项工程的施工,由具备相应资质或能力的单位进行监理。(3)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及农村集体、农民自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应推行公示制。
(4)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财政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
4、验收管护阶段
主要包括项目验收和工程管护。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情况,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经济技术
正文
指标完成情况,主要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到位及农民筹资投劳情况、资金使用和回收落实情况,工程运行管理和文档管理情况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般由省级农发机构进行验收。国家农发办对项目竣工验收每3年进行一次考评。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验收后,应当明确管护主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管护主体应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保证项目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1.6产业化经营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扶持,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从1994年开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切出一块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1.6.1产业化经营项目管理和资金安排的原则
1、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以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指导,突出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按“五个统筹”的要求,科学规划,精心布局;
2、规模开发,产业化经营
以‘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连片开发、规模经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依靠科技,注重效益
以科技为支撑,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增强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
正文
益的有机统一;
4、公平竞争,择优立项
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完善竞争立项等市场机制,实现择优选项,提高产业化经营项目质量;
5、效益优先,兼顾公平
以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任务为依据,优化资源配置,适当提高沿海经济较发达、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等地区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资金比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保证其它地区必要的投入力度,实现共同发展;
6、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以农业主产区和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突出扶持优势主导产业,同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要求,突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兼顾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较大的中小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7、集中投入,不留缺口
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严格选项,宁缺勿滥,同时,科学确定项目投入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保证项目需要,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发挥效益一个;
8、奖优罚劣,激励竞争
以创新投入和管理机制为切入点,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奖惩政策,打破基数,克服平均主义,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1.6.2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分类设置和扶持对象
1、项目分类设置(1)种植养殖基地项目
正文
主要扶持建设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发展畜牧水产养殖等。(2)农产品加工项目
主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粮油、果蔬、畜禽等主要农副产品加工能力。
(3)流通设施项目
主要扶持建设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市场流通设施。
2、扶持对象
重点扶持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含省级农发办事机构审定的龙头企业),同时适当扶持正在成长上升、确能带动农民致富、较小规模的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1.6.3扶持方式
现行的扶持方式有三种:
1、有偿无偿相结合
原则上对具有一定规模和条件、资金需求量适中、经济效益较好、能够按期归还财政有偿资金的项目单位,采取有偿无偿相结合的扶持方式。这是目前中央财政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主要方式。
2、投资参股经营
原则上对投资规模较大、企业基础较好、带动能力强、资金需求量大、愿意国有资本参股的项目单位,采取投资参经营的扶持方式;这种扶持方式从2004年开始起步,已取得明显成效。
3、贷款贴息
对融资能力较强、能够从金融机构取得一定规模的固定资产贷款、符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要求的项目单位,一般采取贷款贴息
正文
的扶持方式。1.6.4立项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三种扶持方式,都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
2、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原材料供应有保障;
3、开发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销售方案切实可行;
4、技术方案先进可行,技术依托可靠,工艺路线合理;
5、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户数量多,加工项目向农户采购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
6、项目建设用地符合规划、合理节约、手续齐备;
7、低耗节能,符合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
8、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
9、预期效益好,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财政有偿资金还款有保障。
2、项目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了解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愿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服务;
2、经营期在两年以上并连续两年盈利,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
3、近两年资产负债率小于65%,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
4、财务管理规范,资产状况良好,不欠税、不欠发工资、不欠社会保
正文
险金;
5、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6、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与农户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7、具有较强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在稳定和平抑市场物价、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等方面,为国家分忧,为消费者减负,社会形象良好。
3、项目单位法人代表应具备的条件
1、法人代表的社会形象和诚信。有偷税漏税或者违反社会治安等不良记录的,实行‘一票否决’;
2、法人代表的知识结构、能力等综合素质。不仅自身具备完成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能力,而且应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1.6.5项目管理的基本程序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三种扶持方式,项目管理程序基本相同,但也各有侧重,大致梳理如下:
1、有偿无偿相结合的扶持方式
1、国家农发办发布项目申报指南→
2、项目单位通过当地农发办,逐级申报至省级农发办→
3、省级农发办建项目库,进行初步筛选→
4、国家农发办下达申报项目通知、指导性投资控制指标→
5、省级农发办进行重点项目申报,组织对一般项目评审→
6、国家农发办组织对重点项目进行评审,下达立项通知和正式投资指标→
正文
7、编制初步设计,并由省级或地级农发机构组织审定,或委托相关技术部门审定→
8、省级农发办编报重点项目计划和一般项目备案材料→
9、国家农发办批复重点项目计划,提出一般项目备案意见→
10、项目实施→
11、统计、项目验收、验收考评。
2、投资参股经营方式
1、国家农发办发布项目申报指南→
2、项目单位通过当地农发办,逐级申报至省级农发办→
3、省级农发办进行初步筛选→
4、国家农发办下达申报项目通知→
5、省级农发办进行项目申报→
6、国家农发办组织评审,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评审可行的项目进行资产评估→
7、国家农发办下达审定意见→
8、国家农发办与省级农发办签订委托监管协议→
9、国家农发办下达参股资金→
10、省级农发办授权资产运营机构进行运营→
11、资产运营机构独立实施资本运营。
3、贷款贴息方式
1、国家农发办发布项目申报指南、下达项目申报通知→
2、项目单位取得贷款(或取得银行同意)后,通过当地财政(农发)部门,逐级申报至省级财政(农发)部门→
3、省级财政(农发)部门进行审查、核实,对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汇总,正文
填列《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项目审核汇总表》报国家农发办→
4、国家农发办进行审定,并下达立项通知→
5、项目实施→
6、原则上一年后,凭立项通知、借款合同、借款凭证等,按要求实行县级报账。正文
第五篇:循环农业项目计划书循环农业模式分类
循环农业项目计划书
循环农业符合国家农业发展路线设计思路,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将农业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要素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形成了依靠提高要素生产率而不是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的集约型内涵增长方式。
2016年9月28日,《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由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发布,自2016年9月28日起施行。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具体循环农业项目点的设计思路从两方面思考1寻找供给侧循环农产的设计,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现场具体环境设计符合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亮点2客户需求侧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入手。
一、项目的简要介绍
按照完整的循环农业链条进行项目设计,项目建设原则上须包括 1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农副资源综合开发、3标准化清洁化生产这三部分内容,同时兼顾资源利用的多样化和废弃物处理的不同方式,每个项目地点根据自己实地的实际情况,农场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发展适合自己农场自身特点的循环模式。
二、项目的内容
1、立项依据:循环农业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它改变了传统农业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外延型增长方式,形成现代农业依靠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内涵型增长方式。
2、项目意义:循环农业是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未来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
3、项目的内容
循环农业定义是:在循环经济指导下,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资源减量消耗,农产品多级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闭合循环生产模式的工业性农业。要按照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链条进行项目设计,生产时要达到清洁生产不污染环境,项目建设原则上须包括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三部分内容,同时兼顾资源利用的多样化和废弃物处理的不同方式。在具体项目设计时,项目单位可根据区域和自身条件,围绕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关键技术,进行选择和搭配,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类型
(一)基于产业发展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类型
1、生态农业改进型,以现有生态农业为基础,从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改进生产组织新式和利用方式,通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及消费服务业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构建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改进生产组织新式和利用方式,通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及消费服务业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构建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2、农业产业链延伸型,以公司或集团为主导,以运销或加工企业为龙头,实现企业和基地农户有机联合,企业通过技术改进提高效率,提高了附加值,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3、废弃物资源利用型,以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牲畜粪便能源化利用,通过做为反刍动物饲料和食用菌基质料和生产单细胞蛋白基质料,通过作为生活能源和工业原料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途径,提升农业运行的效益。
4、生态环境改善型,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业多样性的保护,将其看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基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循环农业模式类型
1、微观层面—以单个企业、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为对象,以科技创新和技术带动为纽带,引导企业和农户发展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形成产加销一体化链条。
2、中观层面—生态园区型模式,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充分利用为目的,构建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的经济体系。
3、宏观层面—循环型社区模式,以区域为整体单元,理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耦合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及农业产业化升级,构建区域闭合的循环农业经济圈打造全体人民参与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循环农业的驱动力是经济效益,要延长产业链,实现工、农、商之间的交叉利用和共同发展。农业产业化体系是是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的具体形式,我们可针对公司已建成的农业项目,按照循环农业的设计思路,把它们交叉组合在一个循环型区域经济圈内—循环区域的农业开发构想,从宏观社区层面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耦合关系入手,思考中端生态园区各循环农业企业处于循环链的位置设计思路,到微观单个循环体的内部循环设计,构建发展区域循环农业经济的思路,设计好中端循环农业经济链中各循环体如何搭配构建成可以相互利用的构建生态园区类型模式,其中可引入公司已经建成的田园园综合体,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等已经建成的项目,同时加入健康板块药食同源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设计一个企业内部建设项目的循环经济圈的系统。
三、项目发起人、股东方、管理和技术支持
1、项目发起方的背景: 华夏五维企业集团
2、项目发起方的业务,包括近三年的财务报表: ⑴项目发起方的业务情况 ⑵项目发起方近三年的财务报表
3、项目发起方的主要股东和管理人员的简历。
四、市场和销售安排
1、市场的基本情况: ⑴该产品的主要用途 ⑵本地、国内和出口市场的目前容量、增长率,价格变化等。
2、该项目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单位销售价格、主要销售对象,和预计市场份额: ⑴生产能力及生产成本 ⑵单位销售价格、主要销售对象 ⑶预计计划份额
3、产品的客户情况,销售渠道的安排: ⑴客户情况 就客户的情况进行说明。⑵销售渠道 介绍销售渠道的安排情况。
4、目前市场竞争情况: ⑴其他现有生产厂家 列举出其他生产厂家的情况,以及最具有威胁性的地方。⑵计划新上的类似项目,替代产品的情况 列举出这些厂家的类似项目,替代产品的具体情况,指出其对现在项目的潜在威胁。
5、影响产品市场的主要因素: 就能够影响产品市场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五、技术可行性、人员、原材料供应和环境
1、项目计划采用的生产工艺:
2、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安排:
3、项目的人员培训和关键技术的保证: ⑴人员培训 就人员培训进行阐述。⑵关键技术的保证 就关键技术的保证方面作出阐述。
4、当地的劳动力和基础设施状况: 就通讯、交通、水源、能源和电力供应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5、生产成本和费用的分类数据:
6、原材料供应的来源、价格、质量:
7、计划生产设施与原材料供应、市场、基础设施的关系:
8、计划生产设施与规划与现有同类生产设施的比较:
9、生产设施的环境因素和应对措施。
六、投资预算、融资计划和效益分析
1、项目投资和资金安排:
2、项目的资金结构: 就股东的股本投入情况、股东贷款情况以及银行融资数额进行阐述。
3、希望国际金融公司与银团的参与方式,股本、贷款或两者兼有:
4、项目的财务预测: 就生产、销售、资本和负债、利润、资金流动、效益的回报进行预测。
5、影响效益的主要因素。
七、政府支持、管理和审批
1、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对项目的影响:
2、当地政府对该项目可以提供的鼓励措施和支持:
3、该项目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4、该项目需经过的审批手续和时间。
八、项目准备和进展的时间表
1、进行项目分解:就项目的实际情况将项目分解成几个比较小的模块。
2、里程碑事件:列出该项目可能经过的几个里程碑情况。
3、时间安排:就项目的具体时间安排进行分配。
4、经费安排:就项目的每个周期以及分解情况进行经费的分配。
5、人员安排:在各个项目模块以及时间段的人员安排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