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研究

时间:2019-05-12 19:2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研究》。

第一篇:关于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研究

一、农村信息化存在问题

第一,农村信息化的物理网建设成就显著,但信息服务网特别是内容的服务严重不足,导致农村信息化仍停留在“架桥铺路难行车”的状态。

第二,农村信息网缺乏统一规划,各部委缺少联动,运营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已建成的网在信息传输上很难互联互通。

第三,基层电信运营公司的领导干部和

员工,缺少对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认识,缺少对农业、农户的基本了解,因此,很难找到有效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手段,运营商在这方面的培训严重不足。

第四,中国农民对通信与信息服务的承受能力仍很脆弱,村通工程仍处在国家花钱,村民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关键问题

第一,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理论支撑。

目前,关于农村信息化研究的部门很多,但大都基于物理网的建设上,缺乏对农民需求的了解,因此,诸多报告都在提议加大宽带投资、加大网络、基站、设备投资,使舆论界单纯地认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落后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不足造成的。但是,基础设施之所以投资不足,关键是因为地方政府、乡镇、农民没有真实地感受到农村信息化可以带来的好处,于是,搞点形象工程,应付上级检查,买几台电脑做个样子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可见,科学、客观的舆论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农村信息化要分清不同层次信息化内涵。

农村信息化的内涵应是以信息技术和设备,以信息服务改变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提升社会文明和物质增长,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出能力的过程。

在研究实践中,一定要科学区分农村、农民、农户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特点和地位。

第三,农村信息化建设不能一刀切,应循循善诱,让农民看到实惠和好处才可能大力发展。

渐进式的、以点带面式的农村信息化推进途径,对于可持续性的提高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既是一个紧迫性的问题,又是当前必须尽快实施的重大举措。

第四,在目前的国情下,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投入为辅,农民不付费、少付费,中间环节消化费用,是建立农村有效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

目前,农村信息化的推广模式大至有以下四种,即:政府主导模式,如宁夏政府在2332个乡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如中国电信在1000个县级和10000个村级示范试点,中国移动开展的农信通工程等;行业联合会/合作模式,如北京大兴区庞各庄西瓜产销联合会;特许权经营模式,如英特尔、四川电信和商务部:1000个乡村市场项目;私营部门模式,如联想:300个信息化体验中心,广东培训50000人。

在目前的国情下,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投入为辅,是重要的投资手段,要使电信运营商拥有投资积极性,必要的普惠模式和商业模式须双管齐下,在内容提供上,支持公司化、市场化的内容提供商的发展刻不容缓,而服务收费的多元化,特别是农民不付费、少付费,中间环节消化费用,是建立农村有效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

第五,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要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没有地方政府的配合及相关的区域规划,农村信息化将处于无地生根,无水之源的状态。

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及诸多体制性因素使工信部、电信运营商的规划在一定范围内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行为,这在沿海基础网的建设中已日趋明显。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对策操作问题,要找到一条地方政府有积极性、工信部及国家政策能够到位,运营商能够有效安排建设投资及有效提供服务的对策。目前,能够看到的成功案例,均是电信运营商与地方发改委、农委、地市县政府的协同作战完成的。

第六,改善农村通信网建设的竞争环境,加强监管和规制建设。

可以做出的基本判断是,未来3-5年内,中国一定会出现新的中小型运营商,并在局部地区与主运营商展开竞争,同时,在3g发展进入成熟期后,还会出现一批虚拟运营商,加上不同运营商的竞争,近期农村通信市场的竞争会呈性竞争激化的趋势,对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如何制定有效的发展经济规划和竞争策略,是拓展农村新市场的关键问题,也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对于无线市话,诸如phs、cdma450、scdma等系统在农村的作用,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和管制政策。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问题

政策方面:一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政策原则和政策依据;二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化条件;三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国家扶持、补贴及普惠政策;四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国家扶持与市场推进的协调机制;五是充分利用开放政策,消化、引进

第二篇: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新事物、新概念逐渐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1999年,区信息化办公室为推动农村信息化工作,在全区建立村级科技信息站,我村成为首批示范村。我们领导班子意识到,随着形式的发展,信息技术将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农村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信息化的路子,经反复研究,我们决定从村级管理信息化入手,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以信息化带动全村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村几年来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提高认识勇于实践 我们村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是从99年下半年开始提出的,当时我们村的企业金锚公司已经实现微机办公,利用互联网信息开展电子商务,将自己的产品宣传到世界各地,吸引了很多国际上知名的大经销商来洽谈业务,公司的业绩也蒸蒸日上,这对于我们观念上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认为信息化不是某个行业的专利,农村的发展同样要依赖科技进步,在村里已有部分工作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应用问题,例如财务工作,很多地方在推广电算化,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完成其他管理方面的工作,党支部经过研究,一致同意开展村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管理和办公方式,寻求农村基层工作管理的新模式,引导村民走科技路,提高生活品位,提高全村在经济发展上的竞争力。我们把这项工作列为全村工作的一件大事,由支部书记负总责,确定村委会刘殿霞副主任负责抓这项工作,并招聘了三个大学毕业生专门从事信息化工作。村务管理信息化说起来好说,真正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没有一个完整可以借鉴的方案,通过与软件公司多次研究,明确了既然要上,就高起点,别人已经做的我们借鉴,别人还没有做的,我们也要做的思路,编制出一套具有村务管理、党务管理、财务管理、地理信息、煤水电收费、物业管理、合同管理、信息公开等十大模块,涵盖了我们村级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的管理软件。其中村务管理是最核心的部分,该模块内容包括人员信息、计划生育管理、劳动力管理、土地和住宅、绿化卫生、参军管理、村委会选举任职管理、幼儿园、合作医疗等多项内容。通过这套软件应用套软件,可以完全实现村级管理信息化。结合新办公楼的起用,我们采用了网络版的设计思路,办公大楼内进行了局域网布线,建立了中心信息站,在中心机房购置了曙光数据服务器和以太网数据交换机,各个科室配置了联想微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在一楼大厅安装了触摸屏,实行村务公开。2000年为我们量身定做的神州之星村务管理系统在我村开始试用,到目前,我村大量的基础数据已经录入到计算机内,部分管理工作已经由计算机来完成。在我村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我们得到了区科委、市计算中心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帮助和支持,借此机会表示感谢。

二、取得的效果 计算机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智能化和规范化,用微机管理人员信息便捷,采集数据快,大大节省了人工管理的人力和时间,村里堆积如山的档案资料变成了一个个字符,保存到机器里,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准确,在村里使用之后,我们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工作方式也在逐步进行着改变,例如在我村进行人代会选举、党支部选举时,需要采集全村适龄劳动力的年龄、姓名等资料,依靠原始的信息采集方法,需要几个人工作十余天才能完成,利用数据库系统,信息的采集用几分钟就可以解决,加上打印名单,也才用半天的时间,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采用内部联网的方式,可以通过触摸屏直接调用数据库,使村务、财务公开为村民查询。公司的财务情况每季度都要对全体村民进行公开,利用数据库的公开查询系统,村民随时可以到村办公楼下的触摸屏进行查询,而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几年前的记录都可以进行查询。提高村务管理的透明度,深受村民欢迎。在村务管理信息化的同时,我们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本村的网站,将村级的信息发布到互联网上,进行招商引资,在全国农业信息网上注册了农业信息站,开展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例如我村村民进行工艺葫芦的种植,但苦于种苗的供应渠道和产品销售问题,我们进行信息发布后,有很多外省市的种植户和农业科研机构前来咨询,农户也感受到了信息化变革带来的好处。管理手段的改变,为我们腾出更多的时间抓好村里的两个文明建设,2002年我村的经济收入达到553万元,新建商品住宅15000平米,集体积累不断增加,2002村级积累136万元,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三、经验和今后的打算 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就是从没有经验的时候走过来的,还需要向前不停的探索。我们的基本经验是领导对这项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长远打算,要舍得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工作。信息化工作让我们尝到甜头,今后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在即将建设集中全村4000余村民居住的高档住宅小区内实行宽带网络接入,实现小区智能化管理,使村民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大事,了解村里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村委会、村公司的管理和工作中,加大微机化应用的力度,使各个部门利用网络的优势互联互通,彻底摆脱旧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束缚,实现真正的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管理。

第三篇: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已经席卷全球,做为中国的基层组织,广大农村为了保持农业给随现代化的脚步,要紧密结合中央号召,广泛开展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工作,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这对于提高社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跨世纪的远

景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弱质、落后产业,经营场所的封闭性、分散性和生产手段的落后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中国已经正式加入wto,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内的普遍应用,将对农业的发展起到难以想象的巨大推动作用。随着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当人类步入21世纪的时候,以internet技术为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不受地域、时间和计算机本身约束的信息交流、共享和协作方式,这种新的方式给农业和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它带来的是家业部门内部及农民与市场之间信息交流的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环节,给农业管理模式、农业组织结构的重构乃至整体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以及经营方式的革命。目前在农村,一方面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进不来,另一方面是农产品卖出不去,这种因信息渠道不畅诱发的问题不但影响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民的收入,而且滞后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小农经济经营的规模,因而造成生产科技水平不高、信息渠道不畅,因此,当前农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抓住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机遇,在农业信息服务、精准农业等现代化高新技术上有较大的发展。

信息化的建设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的基本内容,以互联网、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生存方式。互联网的出现与广泛的应用,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的过程,并促使多个产业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新的世纪如何抓住这次历史性变革的机遇,应对变革的挑战使农业从弱质变成强质,让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各级涉农部门的首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农业也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各涉农单位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正逐步提高,并积极地探索本地区的农业信息体系如何向广大农民、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但由于农业生产环境的差异,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地、市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果能把泰安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更好,这就不仅关系泰安市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将对整个山东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积极带动作用。

泰安市具有区位、资源、农业产业化三大优势,尤其是的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特种养殖尤为突出,他们在客观上对市场信息更加敏感,需求更为紧迫。由于获取、处理、存储、传输信息手段的问题,而而导致的信息不畅、消息不灵制约了本市农村经济发展。加入wto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将更多的依赖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的能力与水平。目前,全国各地市纷纷建立信息中心,搭建农业信息平台,据统计国内农业网站已两千多家,40%的地市建立了信息网络,这些农业信息网站的发展与壮大对当代的农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我市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来讲比虽然比较晚,在山东科技厅领导和泰安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好我市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成为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典范。

二、泰安具备建立全国一流农业信息化工程的产业、资源条件

泰安市具有区位、资源、农业三大优势。泰安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北依山东省会济南,南临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故里曲阜,东连瓷都淄博,西濒黄河。面积7762平方公里,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人口538.6万人,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

泰安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6.4℃,1月份最低,平均-2.6℃。年平均降水量697毫米。境内泰山海拔1545米,具有明显的高山气候特征。山顶气温一般比山下常年低7~8℃,年平均降水1106毫米。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至1997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3.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8%。

第四篇: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研究与思考

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研究与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税收工作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税收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税收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税收信息化对提高征管效率、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控、完善纳税服务措施等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纵观近几年来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发展进程,应该说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税收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局,近几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总体上税收信息化基础建设有了快速、惊人的进步和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省数据大集中;进一步规范、优化了税收征管和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改善了税务机关的技术管理手段,提高了信息处理、综合利用能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提高,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水平和税收执法水平得到了加强,为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促进了税收事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但现实中仍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困扰着全县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进程,成为制约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观念和意识不强。

在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层税收工作者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在思想认识上不够深,认为现有的税收征管手段能够完成和处理好现阶段的税收征管业务工作,缺乏科技兴税的观念。受传统观念、手工操作习惯等方面的束缚,相当一部分税务干部包括不少领导干部对实施“科技加管理”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人管人”、“人海战术”和传统的手工传递信息及领导协调上;只一味地强调硬件配置和设备更新,而忽视了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片面地把征管改革理解为外在机构和人员的重新组合,而忽视了信息化对税收管理从形式、内容到管理制度上的作用,认为信息化只是对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特别是对信息化应用规律的认识模糊。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复合型人才欠缺

从税务内部来讲,信息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科技加管理”是对每位税务干部的高要求,再好的设备和先进的信息系统,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员去操作,但是目前的人员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各级税务机关能够熟练地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日常税收工作的干部还很少,屈指可数的计算机人才彼于应付日常维护工作,专业才能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受到制约,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更显紧张,如大型数据库、中小型计算机应用、网络管理人才奇缺。就地税系统来说,现在每个县市区局只有1至2名能够进行数据库管理和网络维护的管理人员,一旦出现严重故障就会束手无策,难以就付。特别是在税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单位普遍缺乏那些既懂计算机,又懂税收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我局,至今没有一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干部,就是信息中心的2名干部也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

识和管理,而全局其他干部,大多是税收和会计专业毕业,普遍缺乏计算机系统知识,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遭遇断层。一句话,人才紧缺,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紧缺问题,已成为严重制肘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瓶颈”。

(三)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

通过近几年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投入,全局税收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软硬件设施得到了全面加强。全省内部网络安全畅通,省局征管信息系统全面启用,并实现了全省数据大集中。硬件方面PⅣ2.0以上PC机达到了人均一台。但在信息化建设中也还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硬件投入多利用效率低,基层单位信息化设备大多只用于台前的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等方面,税源监控、人事教育、税务行政管理等领域在计算机应用上不容乐观,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二是以省局征管信息系统为核心,各地市自行开发加挂的小软件五花八门,虽然有些应用效果较好,但只限于局部使用,未能在全省有效推广,造成财力和资源浪费。三是网络功能不够健全,由于税务部门与工商、银行的网络还未真正实现联通,制约了税务系统广域网络作用的发挥,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年,计算机网络建设日新月异。就我县地税而言,县局都设置了自已的网页,并已实现网络联通,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特别是广域网的应用相对滞后,缺乏一个基于广域网的大型数据库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专业化管理,如税收征管系列、稽查系列等这些系统的信息之间缺乏沟通,形成“信息割据”,每一割据区信息往往不能很好共享,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造成信息资源在系统内无法有效充分利用的局面。

同时有个不良倾向就是信息化建设与整个社会环境的信息化不“接轨”,横向联合滞后,与外部网络如金库、工商、银行、国税及政府等至今不能取得信息联网、数据共享。对纳税人征管信息的掌握也缺乏主动权。因此社会信息化程度也成了影响我县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和效能的的一大问题。

(四)征管信息系统数据应用水平不高

全省征管信息系统启用以来,由于部分干部工作不认真细致,随意性较大,对纳税人的相关纳税信息采集和录入不准确和不完整,导致了系统中数据失真,系统中所产生的分析数据对各单位领导制定决策作用不大;另外全局干部整体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应用手段落后,大多数干部对系统中的数据缺乏较好的分析方法,仅能从表象在系统中查看一些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不能有效地运用好数据仓库为税收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五)纳税申报方式滞后

机构改革后,为适应大集中征收的需要,原办税厅都收缩到城里。如我县地税系统的办税服务大厅缩减为5个。机构的收缩,为有效管理和节约税收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纳税人办税程序复杂,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申报难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但由于纳税申报方式还停留在要求纳税人到申报大厅申报的方式上,以电子申报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申报尚未推开,电话申报系统也没有推广到位,征收相对集中与方便纳税人申报纳税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征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也给税务机关的对外形象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

(六)管理工作弱化和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税收管理水平同税收信息化要求存在差距,在税务管理工作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仍未能在征管信息系统中得到有效解决。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权力分散、人浮于事,推萎、扯皮、“两权”监督制约乏力、行政执法中存在随意性不能在系统中得到有效监督和控制,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些还不尽人意等。

以上现状和问题表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形势逼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步伐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不少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转变观念,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税务部门群体信息化管理素质。树立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观念,引导税务人员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加大对税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重点放在具体的操作规程上,在普遍提高全体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管理人才,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加强信息中心建设,强化信息管理部门职能和作用。从实际工作上看,信息中心的职能和作用还远远未得到发挥和应用,要加快信息中心建设步伐,从省局到县市局的三级税收征管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职能要进一步明确规范,赋予信息中心必要的职权,明确信息中心权威地位,全权负责各地的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处理等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动征管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

3、强化外部沟通,实现税务机关网络与现有公众数据网、公众电话网、行业网连通,将税收征管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信息建设中,由内部网络建设向社会化税收管理计算机网络转变,将税务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公路延伸到社会各部门,实现纳税人和各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真正发挥信息网络作用。

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在网络覆盖面、数据集中度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信息安全工作应当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安全管理应当在网络建设、对外信息交流,特别是内部业务网与互联网等公网连接时,在目前安全技术尚有待完善的情况下,要把握好“度”,把防范病毒、黑客和防止信息损失放在首位;要对原始数据的产生变化过程全面进行记录和监控;严密监控违规和异常操作,并及时查处。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增强意识,改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转变,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永远只是管理手段,它只有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而,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思想观念和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要让全县地税系统上下人人都认识到,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个变革的时代,再不能以传统的模式来看待今天所面对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加管理”代表着税收管理的方向,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加强税收管理的实际需要,今后税收工作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税、管理强税”之路。因此要通过强化教育引导,促使每一税务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彻底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自觉应对挑战;同时,务必要加强领导,因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融现代科技、税收业务、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要对过去的管理、制度、流程、机构等各方面做出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只有领导重视、指挥得力,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因此,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员素质问题。必须千方百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筑宝塔型的人力资源配备。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除了要积极引进社会上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外,要立足自身培养,重视现有技术、骨干人员的再提高,有重点地选拔一批有潜力的技术人员、业务骨干分别去学习深造,培养造就一支能胜任信息化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全才”的排头兵队伍;另一方面,要全力以赴抓好现有人员的素质提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大技术培训的投入,重点加大管理型、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力度,除了要注意抓好岗前培训、知识更新等培训外,要特别注意加大对基层领导、35-45年龄段干部的强化培训,切实提高这些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营造一个人人重视信息化的浓厚氛围。

3、加速完善税务网络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利用环境。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税务部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而应“借水行船”、“借桥渡河”。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开放的信息网络,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共享。在网络建设上,应当遵循一体化、兼容性和共享性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应用、注重管理”的要求实施,具体说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的业务网(内网);第二,在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的协作网(公网);第三,在内网贯通、公网沟通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服务网(外网)。保证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信息沟通。

4、大力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

征管改革的切入点是申报纳税方式的改革。推行税收征管信息化后,申报纳税电子化的意义就非常明显地凸现出来。为适应“大集中征收”的需要,实施数据集中处理,就必须采用电话申报、银行代缴、网络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方式,实现同城或异地纳税,利用互联网税务信息发布站点、电话查询、语音申报提示、语音催缴等多种方法,以方便和服务纳税人。实践证明,推行以电子申报为主的多元化申报,投入少,见效快,可以大大方便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之间的矛盾,既是当前征管信息专业化的需要,更是支撑征管新模式和信息一体化下集中征收的需要。

5、积极推广依托信息网络的税收监控体系。

为加强税收征管质量监控,实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我们应充分利用省局征管核心软件的有利时机,建立起征管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税收内部监控体系。这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促进自我改良的主要手段,全系统上下务必要高度重视,念好“金箍咒”。要求在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下,尽快开发应用或引进税务监控软件,重点就两权监督、绩效考核、征管质量与效率等方面进行计算机控管,基本实现信息化对税收执法的自动监控和考核,从“人管人”到依靠“制度管人”、借助“机器管人”的根本转变。

6、提高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税务系统对于信息技术的主要需求是基于应用,而不是研发。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内容”,省局征管信息系统启用以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数据质量。数据垃圾的产生有业务素质的原因,有操作水平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思想作风、责任心和法制观念的问题。无论是操作层的应用还是管理层的应用,应用质量是最重要的。当前,由于数据质量差而带来的应用质量不高仍然是很突出的问题。基层信息数据的采集随意性致使征纳双方、管理层级之间信息不一致,导致上级税务机关无法对下级税务机关实施有效监管,大量可用信息游离于信息化监控之外。此外,税务机关的信息数据采用的是手工输入微机的办法,由于现在的办税窗口服务是登记制而非审核制,企业申报的原始资料原本就不完备,不准确,在手工输入微机时又可能发生错误,致使信息资料可信程度不高,失真或不全,计算机的依托作用难以发挥出来。故此,我们必须以此次省局进行系统数据清理为契机,认真做好数据清理工作,及时清理上级分发的各项垃圾数据。通过制定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增强干部对系统数据的分析应用水平,保障“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及时性,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

第五篇:信息化建设思考

人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全面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人口管理工作的需要,是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实现信息引导管理与服务的基础,是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数据支撑体系。

人口信息化工作已开展多年,信息系统经过了单机版向网络版的转变、单一信息库向综合信息数据库的转变。这两个转变,推进了人口信息化工作进展。但目前的人口信息化工作仍与工作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信息化工作现状:

一、硬件和计算机操作系统运转顺畅,管理服务信息系统软件运行升级、维护工作力度不够。目前,从硬件的角度看,区光纤网络早已通到村级,为全区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很好的硬件网络基础。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相关硬件设备齐全。计算机硬件及操作系统若有问题,各单位自己找电脑公司即可解决。从系统的软件角度看,数据系统升级、维护比较困难,在不影响报表情况下的其他问题先暂时无法为使用者解决。这样给使用者带来很大不便,因系统数据库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生成几张报表,他还要能够及时为领导提供所需数据,还要发挥引导管理和服务的作用。现在的系统运行维护很困难,更谈不上系统升级。

二、软件的开发管理力度重于软件使用的管理力度。系统软件从开发到运行历经几年的时间,在开发期间市级曾多次征求区县级基层 1

意见。此系统开发涉及的内容广泛,从个案息管理,到人口计生系统各个部门的工作,还有公安、卫生、民政等其他部门的数据。系统若能很好的运转,打开系统就应可以看到本单位各个部门的工作状况、系统的个案数据、公安、卫生、民政的数据,但在系统数据库的实际运转中,录入系统数据库内的信息只有个案信息。从现实的系统数据库的运转情况看,打开系统数据库,我们并不能看到单位的整体情况和其他相关单位的数据。系统数据库运行五年了,只有统计管理的个案在不断变更、补充信息,系统数据库其他的信息录入功能没有被使用,这不是某一个区县的现象,绝大多数区县都处于这种状况。这样的使用结果,是因为没有部门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三、重软件初期启用,轻后期的培训。系统数据库在初期启用全市推广时期,区县和乡镇街曾接受过信息录入和简单查询、自定义查询的培训,近几年,区县及乡镇未接受过市级相关部门专业系统的培训。作为基层,信息录入、固定查询的应用没有问题,但当所需要查询的数据,固定查询中没有时,基层的操作人员便不知如何查询所需数据。作为区级,由于单位没有网络计算机培训教室,所以搞一次培训比困难,但我们根据工作需要,还是对系统运转工作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多次简单的培训。尽管如此,这些培训并不能满足基层使用者的需要,他们仍然需要加强系统的应用培训,提高其系统数据库的使用能力。

四、横向部门间协调力度不够、获取相关信息难度大。由于人口分析工作的需要,人口部门需要相关单位提供有关数据信息总量和个

案信息,由于部门间在相互提供数据方面没有明确的职责规定,按照本单位的要求,有些数据不变提供,因此在获取相关部门数据时比较被动。

对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软件开发注重专业性、实用性、前瞻性。近几年随着人口计生工作重点的调整,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的需求,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与软件更新工作势在必行。建议新开发的软件要注重专业性与实用性。专业性即能为研究人口管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供数据支撑而设计的专业人口信息软件,软件除具有信息的存储、汇总功能外,还应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数据分析提示功能。另外软件要具有前瞻性。软件从开始投入使用,到应用、维护正常有序化,是需要一段时间磨合的。在以后的正常使用过程中如需增加或减少某些功能最好用升级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一套专业应用软件,不论因为什么原因,随意改版,都是对人、才、力的极大浪费。这就要求开发软件要有前瞻性。

二、加强软件使用后的运行维护、升级和应用培训管理。一套好的专业系统软件,不一定有好的使用结果。软件投入使用后需要有专业服务人员来对软件进行及时有效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和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软件升级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软件正常有序的运行。另外,应用软件的培训工作是软件使用的基础。针对一套好的应用软件要有一套长期的培训计划,可分为近期培训计划、中期培训计划、远期培训计划。近期培训是最初启用软件时进行的基础性软件使用培

训,主要是信息的录入、存储、修改及报表功能的使用。中期培训是在经过早期培训,软件可以基本正常运转后开始实施的培训计划,主要针对数据查询,软件使用者能够灵活应用软件进行数据查询。远期培训是在中期培训的基础上,对使用者的数据信息分析能力的培训。一套好的应用软件,加上启用后好的运行维护、升级管理,再有长期有效的培训,才能使好的应用软件发挥出最好的使用效果。

三、政府牵头、整合部门信息、打造共享信息平台。要获得全面的人口信息,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改变目前部门间信息相对封闭的状态,需要政府牵头,协调各部门,制定信息提供制度,从而达到各部门间能够定期按制度规定,按时提供所需数据。另外,由政府牵头,开发共享信息平台,信息平台中含有各相关部门的信息模块,各相关部门按要求及时登陆此信息平台,将本部门的有关信息存入或转入共享信息平台中,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四、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人口研究小组,推进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进程。打造专业的人口信息平台的最终目的是为领导决策,寻求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提供数据支撑。因此,在具有全面的人口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必须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人口研究小组,由专业人员来对人口数据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口数据信息的最终作用,实现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真实意义。

下载关于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如何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服的干部队伍,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早日致富,是各级党委政府,也......

    关于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关于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摘要: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实现其服务大局、服务党政工作中心、服务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工作任务,加强基层团组......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如何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服的干部队伍,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领群......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胡琦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是农村社会组织的细胞,是党和国家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

    农村基层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担负着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农村,带领群众致富的重要职责。农村基层干部要履行职责,必须有良好的作风作保证。从总体上看,......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近年来,我镇各级团组织把握新时期共青团的发展建设方向,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用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论武装团员青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