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研究和思考(大全)
浙江省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研究和思考
毛卫华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浙江 杭州310012)
Thinking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Zhejiang Geomatics Informatization System
MAO Wei hua
摘要:《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5)》明确了建设浙江省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任务,如何开展具有浙江省特色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信息化测绘体系是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浙江实际和笔者从事浙江省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实践,提出了对浙江省信息化测绘体系布局模式、建设思路等方面的思考理解和建议。
关键词:地理信息产业;信息化测绘体系;地理空间框架;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0引言
2003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当前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关注的热点。国家测绘局在《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则提出“‘十二五’全省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全国率先建成信息化测绘体系,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的能力全面提高,保障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全面提升,测绘与地理信息工作科学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如何结合全国和浙江省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我省信息化测绘体系整体布局,设计合理可行、具有实效、能扎实推进体系建设工作的建设方案,非常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思考。
1布局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提出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布局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重在实现信息化测绘体系特征所需的技术支撑层面,往往从空间基准、信息采集获取更新、应用服务、现代化装备、法规和标准等方面进行体系布局和设计;另一类重在全面加强和提升测绘与地理信息工作,从实现“信息测绘、公共测绘、全面测绘”的目标方向进行布局,其关注焦点是如何全方位拓展测绘事业发展思路,实现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新跨越,把技术视为支撑保障。
笔者比较认同第二类布局模式,其更适宜作为省一级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布局模式。信息化测绘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任务艰巨,现阶段其科技创新的主体仍是大院名校、国际国内知名GIS企业,作为省一级层面更多地是结合当地测绘与地理信息工作,建立与创新主体单位的合作机制,有选择、针对性地开展合作技术创新,科技联合攻关;更多地是引进和应用适宜当地实际的创新成果和先进成熟技术,从而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信息化测绘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更多地是围绕促进本省测绘与地理信息服务方式转变和测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开展除技术创新层面之外的其他各类创新性的工作,从全方位、各个层面来推动地方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发展。信息化测绘作为新的战略方向和发展阶段,其实质是要实现由生产型测绘社会功能向服务型社会功能的转型升级,信息化测绘建设除了要有科技创新成果,还会有体制机制创新成果,还与我省测绘与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测绘事业发展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互为促进、共同负责;所建成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也会有实际运行的示范基地功能体。因此,我省信息化测绘体系构成模式按模式二布局更为合理。在第二类布局模式下,要统筹规划全省测绘工作,依靠技术创新成果推动各项测绘工作。
2建设思路
按“信息测绘、公共测绘、全面测绘”的测绘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布局,浙江省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以八大体系建设为抓手,以生产组织结构和体制改革为动力和保障,以测绘科技创新成果为依托,形成独具浙江特色的信息化测绘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实现从传统地图生产为主想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为主的服务方式转变,推动浙江省测绘事业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实现测绘发展方式转变和测绘服务转型升级。其中,需建设的八大体系为:
一、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建设目标是:建立陆海统一的浙江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服务系统(ZJCORS),全面完成全省陆海统一的现代化测绘基准框架建设。建立省级测绘基准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以现代测绘基准框架为支撑,加强测绘基准产品及信息服务。对浙江省似大地水准面进行进一步精化,建立覆盖浙江省陆海统一的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加快完成全省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工作。
二、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十一五”末浙江已成为全国各省区中对国土面积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有效覆盖最全、更新速度最快的省份。“十二五”期间,浙江开始实施海洋
测绘,并开始对全省范围内的各类地理信息资源的进行全面整合、丰富、更新。本体系的建设目标是:重新设计和确立覆盖浙江省陆域、海域全境范围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类型、内容、技术指标、服务形式等;建成全省陆海统一的高现势性、高精度的地理信息资源库体系。
三、地形变化发现及地理信息更新体系建设。虽然现已拥有覆盖全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但浙江省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城市道路等基础实施、城际高速、轨道交通、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浙江大地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各界对测绘与地理信息成果的现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社会各界对测绘与地理信息内容服务的时效性需求,必须抓紧推进快速发现地物、地貌的变化并开展地理信息的获取更新的工作。本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将基础地理信息变化发现和实时更新纳入基础测绘的基本任务;建立基于遥感监测、省市(县)分级监测、互联网公众参与监测等形式多样的地形变化监测和地形变化发现的综合业务运行体系,重新设计面向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地理信息采集、更新、共享交换、整合、服务的业务流程,优化调整现有省级基础测绘生产组织结构;建立全省统一布局的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更新、网络化集群处理体系。
四、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是测绘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的,强调测绘服务的公益性、面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投入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测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将在2015年建成,浙江省已建成浙江省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即将在2011年底建成,2013年底前全省各设区市、市县都陆续启动或建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已初步建立。基于网络化环境下的公益性测绘向社会提供公共测绘与地理信息服务已是现阶段浙江省测绘服务基本形态。本体系的建设目标是:与国家“天地图”的衔接,建成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建成全省统一布局的省、市、县三级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等,贯彻落实《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建立全省测绘系统内部“纵向”及各应用部门“横向”的地理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及省级数据交换中心;进一步完成完善面向突发事件测绘保障服务支撑体系。
五、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建设。开展地理国情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重要职责,浙江省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试点省份。本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利用3S技术和各时期已有测绘地理信息资料,基本实现对地形、水系、湿地、地表形态、地表覆盖、道路、城镇等要素的实时获取和动态监测,自动快速处理海量信息,快速形成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发布地理国情数据,综合展示浙江省国情国力。通过建设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基于我省其它地理空间数据库和省政府各个部门衍算出来的国情监测信息,如全省地形单元、深水岸线资源、大陆海岸线、流域范围、地面沉降信息等,实现拓展测绘服务功能、提高测绘服务水平,加快测绘成果转化应用的目标,使我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工作能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六、信息化测绘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是推动测绘事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保障”,技术支撑体系是实现信息化测绘各项目标的技术保障能力和科
技创新成果的总成,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主要依托国际、国内大院名校的科技创新并结合浙江省实际酌情进行引进或联合攻关。其建设目标是:建成浙江省信息化测绘创新示范基地;在陆海天一体化地球观测基准及动态实现技术;高精度地理空间数据实时获取技术;自动化、智能化地理空间数据处理技术;网络化地理空间信息管理技术;全方位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技术;多元化地理空间信息集成与应用技术;集成高性能航空平台等关键技术领域中,实现国内相关科技成果的引进、集成应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联合攻关创新、系统集成、产业化推广、构建装备和业务化运行。
七、产业化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是浙江省“十二五”一项重要工作。和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服务于公益测绘、服务测绘事业发展不同,产业化地理信息服务体系是服务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除了要有技术创新,还需要着应用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围绕市场需求来推动地理信息产业。目前该体系建设的主体是各类经营性测绘单位和测绘事业单位,是以市场为主导、有多源渠道投入,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按目前现状,基础测绘事业单位没有纯粹搞基础测绘的,有很多都在参与市场活动,参与国家和地方项目招投标,因此事业单位市场和产业活动也是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体系建设目标是:紧密服务智慧浙江、服务物联网行业、物流行业、电子商务、云计算等热点领域,重点面向我省各类地理信息企业,包括:数据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基于位置服务(LBS)的各类物流、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等,提供便捷,个性化的地理信息产品,实现空间信息“按需服务”;通过建立地理信息产业园,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推介好的企业和技术、吸引资金;利用体系提供的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和技术服务为省内地理信息从业企业开拓业务领域,形成新企业经济增长点,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服务;从软件、数据、硬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理信息增值服务、咨询和培训等各个方面,全面增强我省地理信息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企业的服务能力,进而实现我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壮大。
八、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安全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这是实现信息化测绘目标的运行保障能力和机制创新成果的体现。其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地理信息共建共享保障体系,进一步研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形成地理信息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和政策。进一步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和交换管理办法》已落实地理信息数据分工采集、共享交换、及时更新的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妥善解决在信息共享、服务、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产权问题、版权保护等问题,建立相关的运行机制、规章。3几点建议
信息化测绘体系以“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和智能化、服务网络化、应用社会化”为特征,涉及地理信息的“采集获取”、“处理生产”、“应用服务”三个环节都需要在已有数字化测绘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加强,需要重新配置三个环节的资源。
一、大力加强地理信息“采集获取”环节。按浙江省提出的1∶1万、1∶5000基础地理信息产品“313”快速更新计划(即在“3年”内对全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一次全面更新,“1年”内对主要地形要素进行一次更新,“3个月”内对标志性、特大型建设
工程等重要地理信息进行更新),积极引进或者联合大院名校共同研发航空、航天、地面和海上等一切可使用的快速更新观测新技术产品,形成合理的生产组织运作方式和工艺流程,把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由目前相对静态的阶段性生产为主,转为动态变化发现和实时更新为主。
二、大力加强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环节。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一直缺少主动,直接服务企业、公众较少。围绕主动服务企业、服务公众,需要重新设计数据流、信息流、业务流。业务流程设计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成果管理、产品开发、成果服务”等五个方面,要把网络化信息共享交换、面向企业的社会化公共产品开发、增值服务、信息中介服务等方面考虑进来。通过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建设、地理国情监测试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试点、ZJCORS等具体工程项目建设,打通基于电子政务、互联网的网络支撑运行环境,向社会提供全面服务,彻底实现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化(基础测绘生产仍以安全性高的局域网为主);从公益性测绘保障扩张到产业化地理信息服务,形成全省企事业单位、政府、公众用户协同运作的开发机制,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三、把“地理信息处理生产”从现有基础测绘产品生产定式中拓展出来,开展地理信息资源库建设,开发和深加工出多样化、灵性化的信息产品。4D产品以及基于4D产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电子地图数据库等是当前测绘部门测绘成果的主要形式。这些成果目前主要按测绘图式规范要求的地理要素进行测绘,社会化属性采集不够详尽,还不属于“按需测绘”,更多地还是提供底图服务和部分空间分析服务,难以满足社会各界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需要合理预测地理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重新设计测绘与地理信息产品,重新规划设计和安排测绘生产任务。浙江省可以率先在全国淡化或者逐步取消4D产品,用经过与各部门专题数据整合加工后的信息更为丰富、结构更合理的、标准、连续无缝的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取而代之,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提供不同类别和内容的地理信息在线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使用主体从原来由我测绘等专业部门为主,升级改造为满足社会公共使用为主,由测绘产品部门化走向测绘产品社会化。
另外,当前阶段的更新主要是在原有地形图、航片、卫片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人工调绘更新,效率不高;而且4D产品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电子地图数据库等生产采用多工序、大分工的生产模式使得信息产品的现势性较差、一致性更新维护困难,影响服务能力难以满足用户需求。需要重新设计整个地理信息资源体系生产流程,将基础地理信息变化发现和实时更新纳入基础测绘的基本任务,将提供现势性强、信息丰富、品种丰富的电子地图产品作为重点,优化和删减其中减不必要的生产环节和工序,提高地理信息生产、服务效率。在政策方面要及早考虑如何妥善解决即将面临的更深层次的信息共享中的安全问题和产权问题,进一步建立信息共享方面的规章、标准和运行机制,为地理信息充分共享创造更有力条件。
4结束语
“信息化测绘的真正复杂之处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它是一项社会改造工程,涉及到方
方面面的利益问题,是技术与人与部门的相互适应。”思路告诉我们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而技术告诉我们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技术体系建设在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中举足轻重,但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成功与否还依赖与相关理念、管理机制、生产组织结构、流程、模式以及其与技术的良好融合等因素。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要取得成效,离不开各部门、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整个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业务流程、生产流程、信息流程改造工作,对现有生产组织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和调整,因势利导,发挥各类资源整合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这项工作要充分预期其可能存在的困难和调整,及时尽早形成相应对策和处理机制、办法。
本文为引玉之砖,一得之见,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导指正。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
[2]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
[3] 《国家测绘局关于加快推进测绘信息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4]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
[5] 《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6] 《浙江省信息化测绘体系规划(2009-2015)》
[7] 《中国测绘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8] 关于我国信息化测绘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杨凯
第二篇: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当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用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基层科技人员作为农业基层科技的主体,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农业企业和农户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的接受主体,要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
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三、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
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三农”服务,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强化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培养培训一批、引进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由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为重点,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信息,发挥好政府与广大农户之间的信息“二传手”作用。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瓶颈。“最后一公里”实际上是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也是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的最大障碍。
第三篇: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当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用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基层科技人员作为农业基层科技的主体,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农业企业和农户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的接受主体,要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
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三、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
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三农”服务,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强化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培养培训一批、引进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由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为重点,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信息,发挥好政府与广大农户之间的信息“二传手”作用。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瓶颈。“最后一公里”实际上是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也是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的最大障碍。
五、正确地处理好“四个”关系,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一是处理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就信息体系建设谈信息体系建设”。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信息体系建设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信息的迫切需求,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二是处理好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关系。注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信息服务,必须尽快建立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因为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自身的力量,难以完全解决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问题。可以预见,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外,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推广机构、中介组织以及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也都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从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推动和监督管理者。因此,在加强政府部门自身信息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扶持各类有条件的协会、企业以及生
从小就是天才 我的异界特种部队 宋末商贾第二部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产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三是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及服务的关系,力戒“重建设轻服务”和“重硬件轻软件”的工作作风。必须调整建设思路,在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的发展,根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据信息服务需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注重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加大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和利用效率。
四是处理好现代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注重信息服务的实效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全县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是新形势下开展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也必须看到、传统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覆盖面广、直观、传播速度也很快,加之目前农民中拥有计算机的比率还很低,电视、广播等常规传播渠道仍然是当前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要搞好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传播媒介,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村的信息覆盖问题,使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优势互补。
从小就是天才 我的异界特种部队 宋末商贾第二部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研究与思考
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研究与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税收工作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税收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税收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税收信息化对提高征管效率、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控、完善纳税服务措施等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纵观近几年来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发展进程,应该说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税收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局,近几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总体上税收信息化基础建设有了快速、惊人的进步和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省数据大集中;进一步规范、优化了税收征管和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改善了税务机关的技术管理手段,提高了信息处理、综合利用能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提高,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水平和税收执法水平得到了加强,为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促进了税收事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但现实中仍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困扰着全县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进程,成为制约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观念和意识不强。
在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层税收工作者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在思想认识上不够深,认为现有的税收征管手段能够完成和处理好现阶段的税收征管业务工作,缺乏科技兴税的观念。受传统观念、手工操作习惯等方面的束缚,相当一部分税务干部包括不少领导干部对实施“科技加管理”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人管人”、“人海战术”和传统的手工传递信息及领导协调上;只一味地强调硬件配置和设备更新,而忽视了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片面地把征管改革理解为外在机构和人员的重新组合,而忽视了信息化对税收管理从形式、内容到管理制度上的作用,认为信息化只是对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特别是对信息化应用规律的认识模糊。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复合型人才欠缺
从税务内部来讲,信息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科技加管理”是对每位税务干部的高要求,再好的设备和先进的信息系统,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员去操作,但是目前的人员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各级税务机关能够熟练地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日常税收工作的干部还很少,屈指可数的计算机人才彼于应付日常维护工作,专业才能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受到制约,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更显紧张,如大型数据库、中小型计算机应用、网络管理人才奇缺。就地税系统来说,现在每个县市区局只有1至2名能够进行数据库管理和网络维护的管理人员,一旦出现严重故障就会束手无策,难以就付。特别是在税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单位普遍缺乏那些既懂计算机,又懂税收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我局,至今没有一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干部,就是信息中心的2名干部也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
识和管理,而全局其他干部,大多是税收和会计专业毕业,普遍缺乏计算机系统知识,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遭遇断层。一句话,人才紧缺,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紧缺问题,已成为严重制肘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瓶颈”。
(三)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
通过近几年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投入,全局税收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软硬件设施得到了全面加强。全省内部网络安全畅通,省局征管信息系统全面启用,并实现了全省数据大集中。硬件方面PⅣ2.0以上PC机达到了人均一台。但在信息化建设中也还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硬件投入多利用效率低,基层单位信息化设备大多只用于台前的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等方面,税源监控、人事教育、税务行政管理等领域在计算机应用上不容乐观,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二是以省局征管信息系统为核心,各地市自行开发加挂的小软件五花八门,虽然有些应用效果较好,但只限于局部使用,未能在全省有效推广,造成财力和资源浪费。三是网络功能不够健全,由于税务部门与工商、银行的网络还未真正实现联通,制约了税务系统广域网络作用的发挥,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年,计算机网络建设日新月异。就我县地税而言,县局都设置了自已的网页,并已实现网络联通,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特别是广域网的应用相对滞后,缺乏一个基于广域网的大型数据库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专业化管理,如税收征管系列、稽查系列等这些系统的信息之间缺乏沟通,形成“信息割据”,每一割据区信息往往不能很好共享,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造成信息资源在系统内无法有效充分利用的局面。
同时有个不良倾向就是信息化建设与整个社会环境的信息化不“接轨”,横向联合滞后,与外部网络如金库、工商、银行、国税及政府等至今不能取得信息联网、数据共享。对纳税人征管信息的掌握也缺乏主动权。因此社会信息化程度也成了影响我县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和效能的的一大问题。
(四)征管信息系统数据应用水平不高
全省征管信息系统启用以来,由于部分干部工作不认真细致,随意性较大,对纳税人的相关纳税信息采集和录入不准确和不完整,导致了系统中数据失真,系统中所产生的分析数据对各单位领导制定决策作用不大;另外全局干部整体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应用手段落后,大多数干部对系统中的数据缺乏较好的分析方法,仅能从表象在系统中查看一些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不能有效地运用好数据仓库为税收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五)纳税申报方式滞后
机构改革后,为适应大集中征收的需要,原办税厅都收缩到城里。如我县地税系统的办税服务大厅缩减为5个。机构的收缩,为有效管理和节约税收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纳税人办税程序复杂,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申报难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但由于纳税申报方式还停留在要求纳税人到申报大厅申报的方式上,以电子申报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申报尚未推开,电话申报系统也没有推广到位,征收相对集中与方便纳税人申报纳税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征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也给税务机关的对外形象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
(六)管理工作弱化和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税收管理水平同税收信息化要求存在差距,在税务管理工作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仍未能在征管信息系统中得到有效解决。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权力分散、人浮于事,推萎、扯皮、“两权”监督制约乏力、行政执法中存在随意性不能在系统中得到有效监督和控制,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些还不尽人意等。
以上现状和问题表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形势逼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步伐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不少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转变观念,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税务部门群体信息化管理素质。树立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观念,引导税务人员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加大对税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重点放在具体的操作规程上,在普遍提高全体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管理人才,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加强信息中心建设,强化信息管理部门职能和作用。从实际工作上看,信息中心的职能和作用还远远未得到发挥和应用,要加快信息中心建设步伐,从省局到县市局的三级税收征管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职能要进一步明确规范,赋予信息中心必要的职权,明确信息中心权威地位,全权负责各地的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处理等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动征管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
3、强化外部沟通,实现税务机关网络与现有公众数据网、公众电话网、行业网连通,将税收征管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信息建设中,由内部网络建设向社会化税收管理计算机网络转变,将税务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公路延伸到社会各部门,实现纳税人和各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真正发挥信息网络作用。
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在网络覆盖面、数据集中度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信息安全工作应当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安全管理应当在网络建设、对外信息交流,特别是内部业务网与互联网等公网连接时,在目前安全技术尚有待完善的情况下,要把握好“度”,把防范病毒、黑客和防止信息损失放在首位;要对原始数据的产生变化过程全面进行记录和监控;严密监控违规和异常操作,并及时查处。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增强意识,改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转变,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永远只是管理手段,它只有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而,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思想观念和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要让全县地税系统上下人人都认识到,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个变革的时代,再不能以传统的模式来看待今天所面对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加管理”代表着税收管理的方向,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加强税收管理的实际需要,今后税收工作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税、管理强税”之路。因此要通过强化教育引导,促使每一税务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彻底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自觉应对挑战;同时,务必要加强领导,因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融现代科技、税收业务、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要对过去的管理、制度、流程、机构等各方面做出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只有领导重视、指挥得力,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因此,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员素质问题。必须千方百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筑宝塔型的人力资源配备。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除了要积极引进社会上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外,要立足自身培养,重视现有技术、骨干人员的再提高,有重点地选拔一批有潜力的技术人员、业务骨干分别去学习深造,培养造就一支能胜任信息化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全才”的排头兵队伍;另一方面,要全力以赴抓好现有人员的素质提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大技术培训的投入,重点加大管理型、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力度,除了要注意抓好岗前培训、知识更新等培训外,要特别注意加大对基层领导、35-45年龄段干部的强化培训,切实提高这些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营造一个人人重视信息化的浓厚氛围。
3、加速完善税务网络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利用环境。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税务部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而应“借水行船”、“借桥渡河”。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开放的信息网络,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共享。在网络建设上,应当遵循一体化、兼容性和共享性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应用、注重管理”的要求实施,具体说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的业务网(内网);第二,在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的协作网(公网);第三,在内网贯通、公网沟通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服务网(外网)。保证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信息沟通。
4、大力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
征管改革的切入点是申报纳税方式的改革。推行税收征管信息化后,申报纳税电子化的意义就非常明显地凸现出来。为适应“大集中征收”的需要,实施数据集中处理,就必须采用电话申报、银行代缴、网络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方式,实现同城或异地纳税,利用互联网税务信息发布站点、电话查询、语音申报提示、语音催缴等多种方法,以方便和服务纳税人。实践证明,推行以电子申报为主的多元化申报,投入少,见效快,可以大大方便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之间的矛盾,既是当前征管信息专业化的需要,更是支撑征管新模式和信息一体化下集中征收的需要。
5、积极推广依托信息网络的税收监控体系。
为加强税收征管质量监控,实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我们应充分利用省局征管核心软件的有利时机,建立起征管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税收内部监控体系。这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促进自我改良的主要手段,全系统上下务必要高度重视,念好“金箍咒”。要求在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下,尽快开发应用或引进税务监控软件,重点就两权监督、绩效考核、征管质量与效率等方面进行计算机控管,基本实现信息化对税收执法的自动监控和考核,从“人管人”到依靠“制度管人”、借助“机器管人”的根本转变。
6、提高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税务系统对于信息技术的主要需求是基于应用,而不是研发。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内容”,省局征管信息系统启用以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数据质量。数据垃圾的产生有业务素质的原因,有操作水平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思想作风、责任心和法制观念的问题。无论是操作层的应用还是管理层的应用,应用质量是最重要的。当前,由于数据质量差而带来的应用质量不高仍然是很突出的问题。基层信息数据的采集随意性致使征纳双方、管理层级之间信息不一致,导致上级税务机关无法对下级税务机关实施有效监管,大量可用信息游离于信息化监控之外。此外,税务机关的信息数据采用的是手工输入微机的办法,由于现在的办税窗口服务是登记制而非审核制,企业申报的原始资料原本就不完备,不准确,在手工输入微机时又可能发生错误,致使信息资料可信程度不高,失真或不全,计算机的依托作用难以发挥出来。故此,我们必须以此次省局进行系统数据清理为契机,认真做好数据清理工作,及时清理上级分发的各项垃圾数据。通过制定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增强干部对系统数据的分析应用水平,保障“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及时性,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
第五篇:关于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研究
一、农村信息化存在问题
第一,农村信息化的物理网建设成就显著,但信息服务网特别是内容的服务严重不足,导致农村信息化仍停留在“架桥铺路难行车”的状态。
第二,农村信息网缺乏统一规划,各部委缺少联动,运营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已建成的网在信息传输上很难互联互通。
第三,基层电信运营公司的领导干部和
员工,缺少对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认识,缺少对农业、农户的基本了解,因此,很难找到有效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手段,运营商在这方面的培训严重不足。
第四,中国农民对通信与信息服务的承受能力仍很脆弱,村通工程仍处在国家花钱,村民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关键问题
第一,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理论支撑。
目前,关于农村信息化研究的部门很多,但大都基于物理网的建设上,缺乏对农民需求的了解,因此,诸多报告都在提议加大宽带投资、加大网络、基站、设备投资,使舆论界单纯地认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落后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不足造成的。但是,基础设施之所以投资不足,关键是因为地方政府、乡镇、农民没有真实地感受到农村信息化可以带来的好处,于是,搞点形象工程,应付上级检查,买几台电脑做个样子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可见,科学、客观的舆论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农村信息化要分清不同层次信息化内涵。
农村信息化的内涵应是以信息技术和设备,以信息服务改变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提升社会文明和物质增长,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出能力的过程。
在研究实践中,一定要科学区分农村、农民、农户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特点和地位。
第三,农村信息化建设不能一刀切,应循循善诱,让农民看到实惠和好处才可能大力发展。
渐进式的、以点带面式的农村信息化推进途径,对于可持续性的提高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既是一个紧迫性的问题,又是当前必须尽快实施的重大举措。
第四,在目前的国情下,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投入为辅,农民不付费、少付费,中间环节消化费用,是建立农村有效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
目前,农村信息化的推广模式大至有以下四种,即:政府主导模式,如宁夏政府在2332个乡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如中国电信在1000个县级和10000个村级示范试点,中国移动开展的农信通工程等;行业联合会/合作模式,如北京大兴区庞各庄西瓜产销联合会;特许权经营模式,如英特尔、四川电信和商务部:1000个乡村市场项目;私营部门模式,如联想:300个信息化体验中心,广东培训50000人。
在目前的国情下,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投入为辅,是重要的投资手段,要使电信运营商拥有投资积极性,必要的普惠模式和商业模式须双管齐下,在内容提供上,支持公司化、市场化的内容提供商的发展刻不容缓,而服务收费的多元化,特别是农民不付费、少付费,中间环节消化费用,是建立农村有效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
第五,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要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没有地方政府的配合及相关的区域规划,农村信息化将处于无地生根,无水之源的状态。
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及诸多体制性因素使工信部、电信运营商的规划在一定范围内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行为,这在沿海基础网的建设中已日趋明显。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对策操作问题,要找到一条地方政府有积极性、工信部及国家政策能够到位,运营商能够有效安排建设投资及有效提供服务的对策。目前,能够看到的成功案例,均是电信运营商与地方发改委、农委、地市县政府的协同作战完成的。
第六,改善农村通信网建设的竞争环境,加强监管和规制建设。
可以做出的基本判断是,未来3-5年内,中国一定会出现新的中小型运营商,并在局部地区与主运营商展开竞争,同时,在3g发展进入成熟期后,还会出现一批虚拟运营商,加上不同运营商的竞争,近期农村通信市场的竞争会呈性竞争激化的趋势,对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如何制定有效的发展经济规划和竞争策略,是拓展农村新市场的关键问题,也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对于无线市话,诸如phs、cdma450、scdma等系统在农村的作用,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和管制政策。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问题
政策方面:一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政策原则和政策依据;二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化条件;三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国家扶持、补贴及普惠政策;四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国家扶持与市场推进的协调机制;五是充分利用开放政策,消化、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