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消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消防信息化建设是消防工作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公安消防部队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各地相继实现了消防三级网联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主页,开发应用了一批消防信息管理软件,例如:消防监督管理软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119调度指挥中心等,并逐步实现了网上公文收发、网上执法、网上数据传输和网上消防宣传等电子政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运行、保障体系。笔者就消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在现有科技应用的基础上,从模块化、系统化的角度,对消防信息化建设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和探讨。
一、消防信息化建设概念界定及目标
消防信息化建设概念:“消防信息化”的具体内容是指:消防信息化是利用先进可靠、实用有效的现代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对消防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处理、分析和挖掘,以实现消防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高程度、高效率、高效益的共享与共用的过程。消防信息化建设的范畴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运行管理体系建设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等内容。
消防信息化建设目标:
1、培养全体人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计算机工具为消防工作服务的意识,促进消防办公、灭火救援、防火监督等工作的现代化。
2、提高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全体人员都能熟练制作和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工作。
3、构建能为支队提供尽量多的资源,各部门之间、与计算机之间形成交互协作式的环境。
二、消防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一)信息化队伍的建设。
1、扩大信息化建设的队伍,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覆盖面、参与面。参与的人越多,信息化建设就越贴近实际使用,信息化资源就越丰富。
2、提高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养一支信息化意识强,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的骨干队伍,是实现消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要继续以多种培训为主,分期分批对信息化建设人员、应用人员进行培训,进行网络操作的培训,充实到支队信息化建设资源库中。
3、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确保各级人员都能积极参与。
(二)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整合及规范。
1、在专网上添加、收集各类光盘资料,如添置消防素材类光盘、消防多媒体课件、科普光盘等,实施网上教学。
2、逐步规范各类系统数据库建设。从各系统的数据采集、录入、应用上,统一建库,统一使用,保证数据完整性、实用性和及时性,减少基层数据采集录入量。
3、根据消防各类工作的需要,在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提高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效能。只有使全体官兵都成为信息化的主人,才有可能形成丰富的资源,并且能在信息化积累的过程中,培养一支信息化建设的队伍。
4、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公安资源。在“三台合一”建设的基础上,完善119灭火救援指挥调度系统,加大在城市应急联动体系中的整体协调功能。
(三)信息化资源的应用。
1、信息化在消防训练及管理中的运用。首先:加强实战基础上的虚拟训练,在效果上下功夫。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图象化,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在视觉、听觉、触觉方面开展训练,便成为虚拟化训练,从而达到形象逼真的效果。数字化、信息化还可以运用到训练的方方面面。在防火工作中,通过计算机可以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库,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其次,可以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现代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在消防部队如果我们把每一位官兵的性格爱好、特长等详细资料输入电脑,建立管理软件,就会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2、信息化在火灾现场的运用。在火灾现场,如何确保信息畅通,做到及时处理和准确地传递各种信息,科学的调动灭火力量,消防通讯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指挥员在火场实施命令和决策时,关键来源于准确的信息;而快速传递信息则是指挥员果断决策的前提。只有准确迅速的掌握和传递信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从而成功的扑灭火灾。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设备。要建立畅通高效的火场三级通信网,利用350兆集群系统或常规电台系统确保火场总指挥员、支(大、中)队指挥员、班指挥员以及战斗员之间的正常通信联系。
3、信息化建设在部门、基层的作用。一是以办公自动化系统为载体,抓好部队以执勤灭火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基层单位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起执勤灭火档案,将队伍建设、人员、车辆、装备、重大危险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执勤训练工作的开展和“六熟悉”情况录入电脑。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可以使这些数据招之即来,来之能用,为执勤灭火工作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加之图像传输技术的运用,必将使得部队执勤战备的正规化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从信息化建设入手,提高基层管理水平,促进部队自身建设。一方面鼓励基层官兵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办公,以提高工作实效并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另一方面,以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为基础,研发基层官兵资料信息管理库,将所有人员的资料都录入电脑,部队实力、编制都可以通过电脑进行查阅。为了加大信息化建设对部队管理的促进力度,还应当确立从传统型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迈进的工作目标,实现考核评比网络化。在基层部队车辆管理方面,可以从后勤装备管理库中,调阅车辆基本状况,进行安全事故排查,查摆事故隐患,并通过计算机管理严格各项使用制度,并把各项管理措施以数据形式录入计算机,实现信息化备案和管理。三是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延伸政治教育工作触角、拓宽政治工作领域网络资源共享为政治工作提供了大量借鉴材料和教育素材。通过网络能及时了解部队最新的政治工作动态和先进的工作经验,可利用从网络信息中获取的新方法和鲜活事例进行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也为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宣传部队内部的新闻事件、先进单位和个人事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利用配发的各类应用管理软件,加强财务、装备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化后勤管理机制。实行数据化管理,使得财务工作更加规范化、透明化。加强对消防部队的车辆装备和营房的管理,将相关数据录入计算机,方便了对车辆装备等信息的查询检索。后勤信息化备案和管理,既可以提高工作精确度,又能促进后勤工作的正规化建设。
4、在防火监督上的应用。利用消防监督业务信息系统,实现防火消防行政审批的网络化、重点单位数据化。
第二篇:信息化建设思考
人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全面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人口管理工作的需要,是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实现信息引导管理与服务的基础,是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数据支撑体系。
人口信息化工作已开展多年,信息系统经过了单机版向网络版的转变、单一信息库向综合信息数据库的转变。这两个转变,推进了人口信息化工作进展。但目前的人口信息化工作仍与工作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信息化工作现状:
一、硬件和计算机操作系统运转顺畅,管理服务信息系统软件运行升级、维护工作力度不够。目前,从硬件的角度看,区光纤网络早已通到村级,为全区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很好的硬件网络基础。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相关硬件设备齐全。计算机硬件及操作系统若有问题,各单位自己找电脑公司即可解决。从系统的软件角度看,数据系统升级、维护比较困难,在不影响报表情况下的其他问题先暂时无法为使用者解决。这样给使用者带来很大不便,因系统数据库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生成几张报表,他还要能够及时为领导提供所需数据,还要发挥引导管理和服务的作用。现在的系统运行维护很困难,更谈不上系统升级。
二、软件的开发管理力度重于软件使用的管理力度。系统软件从开发到运行历经几年的时间,在开发期间市级曾多次征求区县级基层 1
意见。此系统开发涉及的内容广泛,从个案息管理,到人口计生系统各个部门的工作,还有公安、卫生、民政等其他部门的数据。系统若能很好的运转,打开系统就应可以看到本单位各个部门的工作状况、系统的个案数据、公安、卫生、民政的数据,但在系统数据库的实际运转中,录入系统数据库内的信息只有个案信息。从现实的系统数据库的运转情况看,打开系统数据库,我们并不能看到单位的整体情况和其他相关单位的数据。系统数据库运行五年了,只有统计管理的个案在不断变更、补充信息,系统数据库其他的信息录入功能没有被使用,这不是某一个区县的现象,绝大多数区县都处于这种状况。这样的使用结果,是因为没有部门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三、重软件初期启用,轻后期的培训。系统数据库在初期启用全市推广时期,区县和乡镇街曾接受过信息录入和简单查询、自定义查询的培训,近几年,区县及乡镇未接受过市级相关部门专业系统的培训。作为基层,信息录入、固定查询的应用没有问题,但当所需要查询的数据,固定查询中没有时,基层的操作人员便不知如何查询所需数据。作为区级,由于单位没有网络计算机培训教室,所以搞一次培训比困难,但我们根据工作需要,还是对系统运转工作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多次简单的培训。尽管如此,这些培训并不能满足基层使用者的需要,他们仍然需要加强系统的应用培训,提高其系统数据库的使用能力。
四、横向部门间协调力度不够、获取相关信息难度大。由于人口分析工作的需要,人口部门需要相关单位提供有关数据信息总量和个
案信息,由于部门间在相互提供数据方面没有明确的职责规定,按照本单位的要求,有些数据不变提供,因此在获取相关部门数据时比较被动。
对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软件开发注重专业性、实用性、前瞻性。近几年随着人口计生工作重点的调整,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的需求,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与软件更新工作势在必行。建议新开发的软件要注重专业性与实用性。专业性即能为研究人口管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供数据支撑而设计的专业人口信息软件,软件除具有信息的存储、汇总功能外,还应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数据分析提示功能。另外软件要具有前瞻性。软件从开始投入使用,到应用、维护正常有序化,是需要一段时间磨合的。在以后的正常使用过程中如需增加或减少某些功能最好用升级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一套专业应用软件,不论因为什么原因,随意改版,都是对人、才、力的极大浪费。这就要求开发软件要有前瞻性。
二、加强软件使用后的运行维护、升级和应用培训管理。一套好的专业系统软件,不一定有好的使用结果。软件投入使用后需要有专业服务人员来对软件进行及时有效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和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软件升级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软件正常有序的运行。另外,应用软件的培训工作是软件使用的基础。针对一套好的应用软件要有一套长期的培训计划,可分为近期培训计划、中期培训计划、远期培训计划。近期培训是最初启用软件时进行的基础性软件使用培
训,主要是信息的录入、存储、修改及报表功能的使用。中期培训是在经过早期培训,软件可以基本正常运转后开始实施的培训计划,主要针对数据查询,软件使用者能够灵活应用软件进行数据查询。远期培训是在中期培训的基础上,对使用者的数据信息分析能力的培训。一套好的应用软件,加上启用后好的运行维护、升级管理,再有长期有效的培训,才能使好的应用软件发挥出最好的使用效果。
三、政府牵头、整合部门信息、打造共享信息平台。要获得全面的人口信息,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改变目前部门间信息相对封闭的状态,需要政府牵头,协调各部门,制定信息提供制度,从而达到各部门间能够定期按制度规定,按时提供所需数据。另外,由政府牵头,开发共享信息平台,信息平台中含有各相关部门的信息模块,各相关部门按要求及时登陆此信息平台,将本部门的有关信息存入或转入共享信息平台中,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四、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人口研究小组,推进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进程。打造专业的人口信息平台的最终目的是为领导决策,寻求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提供数据支撑。因此,在具有全面的人口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必须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人口研究小组,由专业人员来对人口数据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口数据信息的最终作用,实现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真实意义。
第三篇:浅谈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工作
浅谈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持续深刻地引发全球变革,创造社会发展的新格局。近几年,我省消防部队致力于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依托信息化,特别是不断提升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效能,较好地缓解了消防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和警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紧跟时代发展,紧贴实战需要,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继续引领、深化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改革,发挥出有限的消防人力的最大的效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广东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工作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全省建成了计算机、无线、卫星、3G等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完成广东省灭火救援指挥中心,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灭火救援指挥体系。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两大系统,即视音频综合集成系统和接处警系统,正在逐步推进建设:7台卫星通信指挥车、22套支队级3G图传、600多个中队营区监控、各级指挥中心视频指挥图像已完成综合集成,初步实现了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充分凸显了信息化建设服务应急救援实战的作用;汕头、韶关支队接处警系统示范建设顺利通过部局验收,全省接处警系统建设正在全面铺开建设,将逐步实现与各级公安指挥中心、应急办等部门间的图像、语音互联互通,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通、扁平指挥、可视调度、精确定位、高效运转”的实战指挥平台。
二、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各级消防部队受地方财政影响很大,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在部分地区普遍存在,各地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和标准各异。现有指挥中心随着两大系统的推广应用要求,配套硬件设备也需要不同程度的改造升级。部分支队移动指挥中心建设没有完全达到实战要求,基层部队配备的卫星、移动终端、综合集成等接入设备尚没有建设。现有通信网的覆盖能力不足,特别是与社会联动单位尚未实现联网,相关资源尚未实现共享。消防部队和各级政府机构、相关单位间由于网络未实现互联互通,应急联动及协同指挥方面与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工作的实战需求极不相适应。急需加强应急通信网建设,增加与政府应急机构、军队、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相关单位的调度线路,同时解决现场通信网的覆盖问题。
(二)信息化应用深度不够。现有指挥中心信息应用系统缺少辅助决策功能,缺乏信息综合处理能力,不能提供足够的决策信息。同时,各系统间相对独立,缺乏信息共享,致使部分信息重复录入、重复处理,大大影响了信息化高效能的发挥。通信调度设备技术相对落后,缺乏有、无线通信调度集成平台,无法实现多席位控制、多信道控制和多系统接入的问题。没有统一的图形化综合指挥应用平台。车辆定位、地理信息查询、灭火救援辅助决策系统相结合的综合辅助决策系统落后。因技术人才不足、应用制度机制不够健全等因素,使得现有的可视化指挥多数情况下还停留于实战演练和跨区域拉动集结,灭火和应急救援实战应用不够,即便在灭火救援现场也仅是局部环节的简单应用,与可视化指挥理念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指挥中心人员素质不适应。伴随指挥中心各个信息化系统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各个系统陆续部署上线,系统的使用操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全省信通保障技术人员受编制限制,各地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数量少,技术不全面等问题,运维、保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单位的指挥中心由士官、合同制消防员轮流值班,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缺乏联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和装备使用能力,有些甚至把指挥中心当成安臵老、弱、病、闲人员的地方,干部值班只要不离开单位,接报后到现场就行了,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指挥中心信息化系统效能的发挥。
三、对提升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几点建议
按照广东总队“十二五” 信息化建设的部署,全省消防部队指挥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要瞄准尽快实现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的目标,积极适应消防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深化建设”与“深度应用”并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坚持统一技术体制,固本强基、完善功能、强化应用、提升水平,全面提高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深化系统平台应用能力和系统综合保障能力。
(一)全面推进两大系统建设。要按照全省公安消防部队接处警子系统推广部署现场会和《关于印发<广东省消防部队接处警子系统推广部署实施方案>的通知》(广公消„2012‟196号)要求,积极与当地公安机关沟通协调,理顺消防大集中接处警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与各级公安指挥中心、应急办等部门间的图像、语音互联互通,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通、扁平指挥、可视调度、精确定位、高效运转”的实战指挥平台。全面完成视音频综合集成系统建设。6月底前,所有支队按照部局和总队统一技术体制要求,全部完成视音频综合集成系统建设,实现各级图像、语音、数据的综合集成,形成总队至中队四级“可视化”指挥调度体系。同步规范系统应用,制定出台系统使用管理规定,依托图像综合管理平台对卫星、3G、指挥视频、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等各类视频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存储和应用,全面提升实战效能。
(二)深化各个系统应用深度。要整合资源,实现技术共享、系统互联互通。通过与公安、交管、通信、广电等部门的联系,实现道路交通监控、治安监控、道路交通信号、无线通讯网络等系统设备与作战指挥中心的互联互通,或开放调用、查看等权限给消防部门,以便于作战指挥中心实施有效引导、指挥。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在作战指挥中的应用涉及的项目多,所需经费数额大,单靠每年的正常预算难以满足,要走社会化道路。例如,可以通过地方的“数字”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军地两用建设有关经费来筹措资金;采取以租代建、共建共用、协议调用等形式,与有关单位和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保证作战指挥所需的硬件设备、设施和技术及时到位;走社会化联勤道路,聘用地方技术人员,在遂行出动保障、技术培训、设备维保等方面给予相应保障,以满足可视化指挥的实际需求。
(三)加强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在原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组织保障、制度建设和人员素质提高三个方面,继续完善指挥中心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按照部局“两级部署、三线响应、集中管理”的运维服务组织架构,建设总队级运行维护中心,建立健全IT运维服务管理制度,建设监控全方位、管理全过程、展示全视角的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保障“监控自动化、管理流程化、展示互动化”,实现统一运行维护管理,提高运行效能。根据业务发展的要求,制订软硬件建设与应用、安全保障、应用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编制消防应用系统接入规范、资源目录规范、业务功能规范、系统建设标准和标准使用指南等,完善消防信息化的数据、业务、技术和管理标准。按照分级管理负责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专业人力资源,配强配齐人员,培养指挥中心信息化专业人才,建立长效人员培养机制,确保指挥中心信息化专业人才梯队不断层。
第四篇: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信息化技术正日新月异地改变着整个社会,也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税收改革面临着新一轮的探索和深化。因此,税收事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加管理”,把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科技手段引入到税收工作中,依托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手段强化税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实现税收现代化。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税收信息化建设历经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与国家税务总局确立的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差距还很远。结合我市地税系统税收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笔者长期从事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过程的信息化程度,充分发挥信息和技术在税收征管各业务环节的作用,以提高税收征管运行速度和税收管理效率。因此,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克服和解决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上,进一步明确“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具体内涵,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信息处理的集中性、及时性、准确性为基本目标,实现信息技术的广域联网,实现税务系统内各职能部门征收、管理与稽查以及与各相关部门的广泛联网,以达到信息共享,并实现税收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丰富和完善税收征管模式的合理内核,从而构建信息化支持下的征管新格局。
一、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它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经济决定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的税收管理体制和征管机制与之相适应。因此,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步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税务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信息化以其高度的驱动性、关联性和渗透性,集中体现了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在税收信息化的支撑下,逐步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合理组织税收征管过程,实行专业化管理,实现税收征管的程序化,从而进一步规范税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和执法行为,提高税务管理的成效,推进税务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主要途径。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税务机关的信息分析利用能力,强化税收监控水平,从而适应纳税人日益增加、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纳税收入逐渐多样化的新形势。同时,实现税收征管从传统手工方式向自动化、信息化、规范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优化税收征管,实现依法治税。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将卓有成效地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四)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税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当前,税收管理仍处于粗放型状态,税源底数不清,基础资料失真,监督控管无序;税收行政执法权的监督制约不够,执法的随意性仍旧存在。因此,当务之急是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先导,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以科技创新促进征管体制创新。信息化建设使税务部门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纳税人信息,最大限度地遏制涉税违法行为的产生;同时,上级税务机关能及时全面地监控下级的征管信息,在内部形成有效的监控体系,制约了执法行为的随意性。再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调整、规范基层征管机构和岗责体系,以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征、管、查机构取代全职能的征管机构,提高信息处理的集中度,实行集中征收,真正建立起与信息化要求相适应的税收管理运行机制。
二、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的思维观念,制约影响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多年来,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始终没有跳出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对税收信息化期望过高,孤立单纯地强调应用电子技术手段,重设备配置,轻推广应用,忽视了改革和创新税收管理体制,没有把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作为加速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计算机手段的应用,税收工作的思维方式、工作机制、业务重组和职责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手段的更换要求管理方式的配套改革,但长期以往形成的思维方式很难转变,传统的价值观念、工作管理方式仍在支配着税务干部的行为,尽管有了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但大多还沿用以往的工作套路。由此出现了对新事物、新科技淡漠或有一定抵触情绪,不愿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只凭老办法老经验处理业务或解决问题,相关配套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使得许多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影响了税收信息化建设。解决这些观念上的问题,是顺利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因为信息化建设只有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所以各级税务机关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树立征管体制与信息化建设并重的全新观念,特别是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要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和认识。
(二)干部队伍的素质严重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纵观经济发达或信息化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税收管理是以强大的信息化为依托的,而信息化归根到底又是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依托的,科技兴税,人才先行。国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无验证了这一实事,但就目前人才队伍建设而言离国家税务总局和新时期税收工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人才队伍的严重匮乏将是长期影响和制约税收信息化发展的瓶径,既懂税收业务又既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因此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学习、知识更新培训机制,建立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三)税收业务与信息化发展的不一致。目前税务系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业务水平低于信息化水平,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税务干部对信息技术存在过分的依赖性,认为高科技无所不能,花巨资购建的计算机系统,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各种税收业务问题,因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按信息技术要求重新优化组合税收业务流程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只是把传统手工作业移植到计算机平台后,不愿在业务基础建设方面多下功夫。如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领购等税收业务,不仅需要的资料多,而且办税程序也十分繁琐,使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信息化、专业化要求得不到实现;另一方面,基层业务运作工作量成倍增长,缺乏与信息系统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数据质量不高,数据管理混乱,利用率极低,信息资源缺乏开发利用,在庞大的计算机基础设施上,缺乏可靠、可用的数据信息和以涉税经济信息管理为基础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及决策支持,为纳税人服务等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四)系统林立、标准不一,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就全国税务系统运行的软件而言,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几乎每一省市都在开发应用基于税收征管业务的征管软件和基于行政管理的OA系统,系统各部们也有自己的软件系统包括稽查、计统、财务、人事等。多头开发,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而且由于标准不一,版本不同,给以后的统一规范和兼容造成很大难度,不仅增加了运营、维护和服务成本,而且给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等带来了很大不便。
(五)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准确性欠佳,缺乏对数据的分析和深加工。无论是操作层的应用还是管理层的应用,应用质量是最重要的。当前,由于数据质量差而带来的应用质量不高仍然是很突出的问题。税收信息化建设必须确保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就目前而言,基层信息数据的采集随意修改性仍然很大,同时还须报送相当数量的纸质报表、凭证,信息伴随传递的过程逐步衰减、失真,征纳双方、管理层级之间信息不一致,信息封锁比较严重,导致上级税务机关无法对下级税务机关实施有效监管,大量可用信息游离于信息化监控之外。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往往注意了操作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而忽视其他方面各种有用信息的采集、利用、分析和深加工,缺乏对决策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制约了征管体制的发展和改革创新。
(六)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整合过程也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例如,在大力推广税务信息网络化过程中,网上CA认证的问题就亟待解决:在远程电子报税系统中,网上认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认证怎么能合法,怎么去解决,需要从全局上考虑。另外,在推行信息化过程中,许多人对于网络安全建设也非常困惑:安全建设要包括漏洞扫描、入侵检测、防火墙等等措施,安全厂商也提出很多方案,但对业务怎么评估,对网络安全等级怎么确定还不明确,物理隔离与信息实时交互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有些能通过技术手段得到解决,但是更多的还有待于总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出台一些相应的法规和标准给予支持。
(七)信息化建设进度不均衡。从地区看,经济发达地区快于欠发达地区;从系统来看,国税系统快于地税系统。税务总局应全盘考虑,统一要求标准,分步统一实施。
三、税收信息化需要结合税务行业的特殊性以及信息化的运行规律,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以改进、完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搭建高质量的数据平台,强化对数据的管理和利用。突破局域网的限制,完善“总局—省局—地市局—区、县局—科、所”的纵向网络,建立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的信息互联网络。一方面应研究制定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加强对数据的维护、管理、分析与利用;另一方面,在区市的税务机关设立数据管理中心,具体负责信息系统的数据规划,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监督数据采集、加工的全过程,数据采集应遵循原始、真实、准确的原则,以电子方式在业务发生的源头进行。在此基础上,吸纳外部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运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多维分析等先进技术,提高数据的利用程度,逐步实现涉税信息的一次采集、共享使用。
(二)、整合信息资源。对制度、业务、硬件资源等进行整合和优化,以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融合现有的应用系统,将各类信息资源合理配置起来为税收管理服务,实现部门、应用系统和设备之间的有效协调,进而形成现代化的税收信息化应用格局。此外,通过实现主体应用系统的总局和省级两级数据集中处理,整合和统一应用软件和操作平台。搭建一个立足于“一个网络、一个平台、一套数据标准”的全新应用框架。
1、建立健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通过税收征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三个子系统实现全系统税收业务的集中式征、管、查业务,这三个子系统相对独立运行,同时依靠系统流程控制来达到征、管、查各业务的协调配合和相互制约,实现税收业务的整体运作。
2、建立健全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实现各级税务机关的日常办公和规范化管理;财务、资产的统筹管理;目标考核监督的量化、细化以及过程化管理。
3、建立以外部信息交换和为纳税人服务为目的的外部信息应用系统。一是以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地税互联网站,推行各种形式的电子报税,开通“网上税务”,进行全方位的涉税服务。同时采用安全认证系统,保证网上税务的安全性、保密性和确定性。二是加快建立财税库联网信息系统,实现税务与财政、银行等部门的相关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社会网络资源,形成社会化完整的税收监控体系。各联网银行发挥营业网点多的优势,积极开展税款划缴业务,既减轻了税务部门的征收压力,又最大限度地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4、建立以税收分析和决策支持为对象的决策支持管理系统。
在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基础上,建立税收预警、分析、决策等应用系统。在对全局税收数据的广泛收集和存储的基础上,建立数据仓库,通过数理统计模型,对税收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准确、高效的决策支持服务。
5、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强化信息系统管理。一是制定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对税务信息流程的监控,包括对流转时间、状态的监控及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统计等,使目标考核和征管质量考核贯穿于基于信息化的税收工作中。二是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采取有效技术手段,防范非法侵入,保护税收信息和公文信息的安全;加强操作权限管理,严禁越权操作,保证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规范的运行。
(三)、加大信息人才的培养、设立专职机构。应完善培训制度,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改善现有税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促进税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培养大批既懂税收业务又既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鉴于目前税收信息化应用水平,可设立专职机构,负责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内部、外部各类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领导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在培养和造就自有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引入专家机制,借助于外部力量来推动税收信息化的发展。
第五篇: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档案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作为事务管理有机组成的档案工作,如何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功能,如何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为政府排忧解难、完善服务,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档案管理工作实践,总结目前档案信息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途径。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观念相对落后
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淡薄,认为档案无足轻重。因此,档案事业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档案事业的先天不足,经费投入得不到保证。同时,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化重视不够,缺少服务意识。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非积极投入及非规范行为,最终会造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延缓,造成档案信息交流的障碍,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如要配备计算机、建立局域网、需要大容量的服务器、建立数据库等,开发研制档案管理专用软件、加强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档案管理机构主要是吃财政饭,没有能力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增加适当收入。
3.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档案馆(室)普遍存在着人员少、文化素质低、身体素质差等现象。特别是档案室的档案管理人员多数不是专职档案员,无暇顾及档案工作,而且大多也只停留在手工操作水平上。由于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保存、维护与利用接触太少,档案管理人员能熟练使用微机进行档案管理的为数不多,能承担程序设计和数据维护的更是少之又少,致使档案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档案资源中蕴藏的丰富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
4.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电子文件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正在逐步由实体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单位的电子文件仍处于无序管理状态。主要表现在对于自己单位通过网上发送的文件仍
实行双轨制,即发送电子文件、纸质文件存档,对于从网上接收的其他单位的来文则只存打印出的纸质文件。有的甚至因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容量不够,为了接收新的电子文件已开始清除部分原有的电子文件,这样做完全破坏了档案信息的统一性、完整性。由此可见,电子文件的管理并不像纸质的管理那样规范。
5.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滞后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档案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即用共同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语言组织档案信息。正如ISO主席汉兹所说:“如果不靠国际标准来有效引导信息迅猛发展趋势,必将出现一个电子混乱局面”。自1979 年以来,我国已颁布了不少档案工作标准,但其中绝大多数是针对纸质、音像等档案,针对数字化档案的寥寥无几。而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面对的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这就需要从数字档案信息的著录、保护等方面入手,制定新的标准来规范工作实践。
二、档案信息化解决对策
1.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正视信息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加深对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的理解。各档案局(馆)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融于业务监督指导、目标管理、执法检查等活动之中。
2.纳入发展规划,提供经费保障
各级档案部门应积极争取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总格局和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中,争取财政投入并保持适当增长比例。一是根据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缓解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二是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立项工作,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经费预算。三是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统筹合理使用,引入信息化工程监理机制,加强相关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3.加强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
要逐步研究和完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一是要学习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建立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推动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法制环境和保障体系。二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发展课题研究,提高信息化建设决策水平。
4.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监管
档案部门要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把档案部门的信息化工作与党委、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结合起来,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信息部门的支持。档案局(馆)要建立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或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归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分类指导。
5.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档案部门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把档案信息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确保管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泄密和丢失。
6.优化专业结构,抓好队伍建设
作为信息化前沿的档案部门,面临着信息爆炸和技术变革带来的强大压力,单一的人员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应注意引进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复合型的专业队伍,以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花文博.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传播,2011(1):27-28.[2]姚凤娇.谈如何有效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档案,20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