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纲(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9:3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纲》。

第一篇:《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纲

《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纲

当前农业、农村、农民中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政策、环境以及农业天然生产要素不适合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管理体制的战略性改革。本文就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二、破解“三农”难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1、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必须把“三农”问题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础性问题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

2、需要减轻农民的负担。

3、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不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农村经济无法提高,农民永远也翻不了身,“三农”问题永远也破解不开。

4、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必须进一步解放农民。只有解除套在农民身上的土地枷锁,土地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实行规模经营,农业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农产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价格。

5、破解“三农”难题需要因地制异。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破解“三农”难题需要新措施:回报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①回报农民——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应该进入“以工补农”阶段了。所以,不仅要取消农民负担,今后要逐步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②尊重农民——重构县乡基层政府。③依靠农民——让人民群众管理政府。

6、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跳出来,要有创新的思维。要确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

第二篇:发展现代农业 破解三农难题

[摘要]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讨、科学规划,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农村土地托管、流转文章。

土地是农民群众的命根子,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好保障。做好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工作,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而且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和村民的经济效益,使土地变得“寸土寸金”。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讨、科学规划,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农村土地托管、流转文章。该县着眼于破解基层组织建设中最难突破的村集体“无钱办事”这一难题,坚持组织部门牵头抓,供销系统具体抓,整合两部门优势,联手在全县全面推行土地托管、土地流转,促进了村集体普遍增收;供销社拓展服务市场,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党建带社建实现共赢。截至目前,全县1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140多个村已完成土地托管、流转面积7万余亩。

科学探索运作模式,积极开拓服务空间。以村级党组织为龙头,以基层供销社为服务主体,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联合涉农企业、包地大户等,对农民零散地块进行统一托管服务,以合同形式约定服务内容,通过集约化、规模化运作管理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向农民收取低于同期市场价格的服务费用,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的状态下,完成农民托付的各项服务,通过参与土地托管相关专业合作社盈利分红及提供有偿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通过实践,该县探索出了四种土地托管模式:一是由基层供销社领办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村“两委”协助管理与服务;二是由基层供销社流转农户的土地,村“两委”帮助协调并参与管理;三是由村“两委”流转农户的土地,由基层供销社提供全托管服务;四是由村“两委”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基层供销社再与村“两委”签订服务协议。该县土地托管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县供销社和基层供销社把质优价廉、一举多得的服务拓展到现代农业生产的广阔空间,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服务市场,尤其是县委组织部与县供销社“联手”,村“两委”与基层供销社“合作”,协助供销社在助推农业发展中有所作为,使县供销社在县直部门中、基层供销社在农村党员干部群众中的影响力有所增强,为基层供销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破解了“三农”难题,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解决了农民种地、增收难题。

“土地的有序流转,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我镇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解决了多数因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造成的土地闲置和抛荒;同时大部分留守老人和妇女,也能从种田大户那里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效地促进了群众增收。”杨营镇党委书记孔祥华在3月22日全镇土地流转座谈会上对20余名村支部书记讲道。该镇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方法,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运作模式,大力实施“小块并大块”农村土地整治整合,按照“蔚营模式”积极探讨土地流转新思路。目前全镇已有刘普桥、张庄和高庄等15个村3万余亩土地开展整治整合并对外公开招标,加入流转“大军”。该镇通过积极探讨、科学规划,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文章。加大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力度,鼓励、调动群众参与土地流转。年后至今该镇已多次召开土地流转调度会,安排包村人员深入各村户,向党员、村干部和群众积极宣传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为群众算好经济账,让群众切实主动参与土地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形式,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按照“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引导土地向经营大户、致富能手流转,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力培育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土地流转信贷扶持力度,通过积极向县有关部门争取小额贷款等形式,帮助土地流转经营主体解决生产资金,增设土地流转专项贷款基金,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压力。保障农民权益,切实促民增收;任何一处

土地流转,该镇都要求签订好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合同内容,明确土地流转形式、面积、年限及双方的责、权、义。同时要求土地流转合同要司法公证,确保合同的严肃性,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流转不仅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增加了村民收入;一方面土地流出农户的流转费明显增加;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新增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达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促农增收的双赢局面。

土地流转促增收,高效农业好奔头。自去年8月份开始,在县下派办、杨营镇等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市公安局特警支队驻蔚营村“第一书记”马保军带领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历时5个月完成了全村土地流转工作,蔚营村的现代农业梦想全面起航。“一开始,农民都不愿流转土地,因为有些农民的耕地相对较少且比较分散,因此他们每年农忙时间并不太长,基本不太影响外出打工,一些农民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民恋土情结重,宁愿粗放经营,也不愿意将耕地流转出去;另外,还有一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把土地作为自己最后的退路,也不愿长期将土地流转。”孔祥华介绍说。如今,蔚营村土地按照每亩800斤小麦的价格流转给了种粮大户和经营能手,大量农民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时代,一部分富余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另一部分则自己做起生意,当上了“小老板”。“大规模机械化催生了现代农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和种地时候相比,全村人均收入增加了1000余元;现在村文化广场也热闹起来了,每天都有村民跟着音乐扭扭跳跳,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蔚营村支部书记侯宪强笑着说。杨营镇现有耕地面积5.3万余亩,土地耕作呈现地块零散、地类多样、地理地貌复杂等特点。为解决农村土地地块细小、分散,不利于耕种管理的问题,该镇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挂钩,引导农户把分散的土地流转出来并出租给大公司,实现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克服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条件;同时,逐步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工商企业、科技人员等投资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土地资源向工商企业、农技人员和种养经营能手流转和集中。

第三篇:破解三农难题实现统筹发展

破解三农难题 实现统筹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2:05 作者:李文勇

平原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县44万人口中38万是农民,因此,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必须从农村抓起,从破解三农问题入手。2003年以来,我们在全县开展了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秀美农村为核心内容的小康村创建工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树立创建样板,制定科学标准

我们根据国家有关小康社会的指标,结合本县实际,在村庄基础设施、精神文明、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制定了一套20项的小康村创建基本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制定了四化道路硬化、造林绿化、村庄亮化、整体美化、四通村村通油路、户户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两改改厕、改圈等标准,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建立健全文化大院和体育场所,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从改陋习、讲公德、树新风入手,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懂科技、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同时,在村风民风、社会治安和信访事件、农村社会稳定及农民安居乐业方面树立动态标准。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明确提出村党支部要有战斗力和凝聚力,要发挥核心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基层自治,发扬基层民主,保障农民权益。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我们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植主导产业,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同时加强社会建设,制定了九年义务制教育、计划生育、初级卫生保健、合作医疗和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在科学制定创建标准的同时,我们抓样板示范。县里采取培植典型、示范引导等措施,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做到点上工作亮起来、面上工作跟上来。坚持抓点带面,对40个首批示范村,责任到人,由四大班子20个县级领导直接联系,全面负责,及时总结推广创建经验。

二、突出创建重点,启动三大工程

小康村创建涉及农民、农业、农村三方面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围绕小康村创建总体目标,牢牢抓住创建核心,创造性地启动了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秀美农村三大工程。

培育新型农民工程。农民群众是小康村创建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没有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小康村创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施这一工程,就是要突出解决农民观念落后、致富能力不强、向二、三产业转移缓慢等问题,从根本上激活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内在动力。为此,我们以培训为抓手,实施培育工程:一是观念培训。县里连续两年组织农民南下温州学习,并邀请了百名浙商访平原,面对面与农民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各乡镇还组织万名农民外出参观,使广大农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封闭陈旧的思想和落后的观念受到了冲击,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二是技能培训。实施五万农民培训工程。由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蔬菜局、民营局等五个职能部门利用多种形式分别培训一万名农民群众,增强农民群众科技素质和致富技能。三是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四是法制培训。开展法律下乡入户活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和维护自身权益。

发展现代农业工程。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小康村创建的基础,又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物质保障。我们规划和实施了“三五一”的现代农业发展工程。一是建成三个一批。按照市场化的要求,瞄准国内外市场,建成一批品牌型的订单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坚持以工业观念经营农业,扶持一批农字号的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链;按照规模经营的要求,加快土地流转,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培育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和专业大户,提高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水平。二是形成五大体系。按照社会化的要求,从种养加产供销多个环节,培育形成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良种良方科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控制体系、农民互助合作经济体系、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体系、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完善一个保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业增收的保障作用更加巩固。

建设秀美农村工程。主要是改善农村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人口、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突出抓好四个环境建设:一是建设起居卫生的村居环境,以制定村庄规划为切入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治理农村脏、乱、差。二是建设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开展送文明新风进千家万户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完善文体娱乐场所,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三是建设和谐民主的政治环境,推行农村干部、党员星级化管理,强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深化农村财务改革。四是建设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通道、围村林带和农田林网,实现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

三、创新推进方式,把握四项原则

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协调,牢牢把握四项原则,创新小康村创建的推进方式,实现联动共促。

1.总体规划,三步实施。创建小康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坚持总体规划、三步实施、有序推进。从2003年开始到2005年底为起步、示范阶段,实现15%的村庄达到小康村标准;从2006年至2010年底为扩面、延伸阶段,实现60%的村庄达到小康村标准;从2011年到2015年为普及、提高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县的目标。

2.梯次创建,分类指导。针对全县878个行政村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分为三个创建梯次:一是首选40个经济基础好、班子强的村庄作为示范村,重点帮扶,一年打基础,两年成样板。二是筛选100个村作为第二梯队,进行重点培育,扩大创建示范面。三是其他村庄全面启动、扎实创建。三个梯次的村庄,制定相应的阶段性考核标准,分类指导创建工作。

3.职责转变,落实责任。推进小康村创建,关键在于各级组织的职责到位。全县把小康村创建工作目标分解细化为78项工作任务,分别落实到11个乡镇和27个责任部门,逐村逐项抓好落实。各部门紧扣创建主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宣传部门为创建工作舆论造势,群团部门广泛开展了遵守文明公约、学讲文明用语活动,文化、卫生、科技等部门开展“六下乡”活动,涉农部门立足自身职能,为群众选产业、搞服务,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

4.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小康村创建必须跳出农村看农村,把创建活动置于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一是提高县城的中心辐射作用。按照“城区东扩、行政办公区东移、旧城以商住为主”的总体思路,构筑了“三区一城”、“七纵六横”的总体框架。先后实施了城区道路改造、城区景观绿化等26项工程,完善了城市功能,增强了辐射力和吸引力。二是加快村镇建设步伐。乡镇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滚动发展”的原则,制定了小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和878个村庄的发展规划,村容村貌建设全面启动。三是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改革传统的户籍政策,取消了对农民进城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对其在城里生活、就业、子女上学以及进城创业和到开发区办厂给予各种鼓励和优惠。

经过两年来的创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全县培训农民12万人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6万人。涌现出了200多个种植专业村、100多个养殖专业村和160多个民营经济专业村,从事特色产业的专业户达到7000多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加300元。二是农民群众封闭落后的生活习俗得到改变,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谋致富成为农民的新时尚。两年来,增建村文化大院527处,农民夜校350处,体育场所280处,农村六星级以上文明户达到80%。三是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两年来,新修公路1100多公里,植树造林3000多万株,农田水利设施投入2亿多元。全县有95%的行政村通上油路,90%的村实现了村庄绿化,38%的村庄街道硬化,85%的村庄街道亮化,20%的村庄用上了自来水;40%的农户接入有线电视,78%的农户安上电话。四是进一步密切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农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干部、党员的带头致富和带民致富的双带作用在创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者:中共山东省平原县委书记)

第四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破解三农奔小康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破解三农奔小康

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破解“三农”问题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笔者认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破解湖北“三农”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发展与壮大必须依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基础。以粮食为例,粮食有很长的产业链条,加工潜力巨大。但湖北省的这一产业链延伸并不长,在四大粮食深加工企业中,只有银欣集团的“福娃”品牌属粮食二次加工,其它均只是一次加工。围绕湖北主产粮食这一省情,应构造“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农业竞争优势和使绿色食品产业链延伸、加大、加粗、加长的战略升级优势,寻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其次,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应成为湖北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催化剂。把优质农业产品转换成受到消费者欢迎的绿色食品,把单一品种的绿色食品产品发展成多个系列的、大批量的绿色食品,就必须形成一定规模的绿色食品产业;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绿色食品产业,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农业产业结构。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发展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可以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必须从农业只抓种植环节,向既抓种植又抓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转变;必须从单纯注重面积和产量向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并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转变;必须从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必须以市场导向为基点,以农产品质量为重点,以有利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出发点;从而有利于市场的开拓,有利于农产品增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农村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绿色食品是指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源泉为基础,以高科技为先导,集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于一体,生产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种养、加工,科技一条龙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要求产品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这就是说,绿色食品必须是出自最佳生态环境,不但土壤无污染,连空气、水源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由此可见,绿色食品产业的兴起、发展、壮大,无疑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村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提供这种优良的原材料,要求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要求定块定量确保质量,建立起全新的生产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以生态的,无污染的方式来完成病虫害防治,种子培养,基地的保护等等工作。

保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农民生存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需要,又是农业高产丰收的基础,也是开发绿色食品的可靠保证,更是治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农村开发绿色食品有一个在开发中破坏或是保护的问题。如果不保护,就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就有可能损害潜力,破坏可持续发展;就有可能陷于盲目、错误的开发。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合理性、有效性、长期性、整体性,自觉地做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选择理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

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破解“三农”的瓶颈。突破这个瓶颈,涉及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多给予,少收取,扩大农民自主贸易权等政策的方方面面,在求得政策等方面倾斜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通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农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间接和直接地实现收入的增加。

第一,农民接受免费科技培训是收入的隐形增加。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结果。农民参加绿色食品企业对农产品的深加工,这无疑使农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农民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对种田以外的新型工业的生产技术的掌握有一个通过培训学习掌握技术的问题,因此,让农民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成为技术型的农民,就为农民提供了学习科学技术的机会,从目前我国的科技兴农,科技扶贫角度来看,农民接受这种科学技术的培训一般是免费的,免费接受科学技术的培训学习,实际上是收入的隐形增加,从而为步入小康奠定基础。

第二,农民参加绿色食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利益分配是收入的显形增加。农民参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改变了农民过去仅仅为一些绿色食品企业提供原材料产品,其利润大部分被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赚取的现状。在农村,过去由于农民为提高土地地力,农药、化肥使用的投入较多,而粗放经济和农产品原料的附加值较低,农民增收只能是一种期盼。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农民参加绿色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利润的分配成为现实。这种利润的分配,与过去提供农产品原料相比,农民的收入往往是成倍地增长。目前,农民对农产品的上游的农业、中游的食品加工业、下游的食品营销业的利润增加值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正是如此,湖北省基地种植——食品加工——物流传递的绿色食品链越来越长,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呈星火燎原之势,折射出农民增收逐步成为事实。作者:陈荣清

第五篇: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拟写题目:三农方面)

浅析“三农”发展对金融支持的需求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文章从农业、农村和人才三个方面探讨“三农”发展对金融支持的需求。

关键词:三农;金融支持;经济发展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顾名思义,三农问题即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直接与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国家富强相连,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稳定的大局。只有全面认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解决好农业问题就是解决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粮食问题,不仅具有生存意义更具有战略意义。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实践证明只有当党和政府的政策符合大多数农民的利益时,社会才会发展,经济才会进步。

二、农业对金融的需求

1、农业的不确定性。首先农业生产的周期性长,从农作物的种植到收获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不像工业、商业那样易于调整。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受天气的影响也比较大。虽然农业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依然达不到在大风、暴雨、干旱的时候保护农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如果天公作美,风调雨顺那么农业五谷丰登,如果暴雨、干旱连连,那么产量锐减,甚至颗粒无收。其次农产品不易保存,储藏费用也很高,收获后即使价格低廉也要赶快出售。再次由于农民信息不对称,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使得农民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价格,致使“谷贱伤农”的现象经常出现。最后由于我国缺少统一、开放、规范的农产品大市场,国内农产品收购基本被龙头企业控制,农产品流通市场问题重重。

2、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生产直接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成产中的劳动时间一般小于生产时间,劳动作用不连续,专业和分工难以展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的成产效率,生产要素的投入往往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因此,与其他产业相比难以吸引外部资金投入。只有想方设法改善农业的弱质性,才能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由于农业的不确定性与弱质性,使得农业成产效益很难快速提高。一些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不愿与风险大、利益低的小农经济对接。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的发展要走上高效、低耗的道路,必然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我国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水平依然比较低,在粮食直补方面,欧盟每亩达到150元人民币美国每亩达到76元人民币,而我国却仅仅在30元左右,大大低于欧美的直补水平。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农村对金融的需求

农业往往是一个国家最脆弱又非常重要的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给予农业各种补贴。当前我国政府支持三农的途径主要是财政和金融两种渠道,但是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支持都比较薄弱。在欧洲、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持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30%,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的农业财政支出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80%,印度国家的农业财政支出也占了农业总产值的10%。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用于财政农业的支出不断增加。尽管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额不断增加,但是与我国的农业地位相比,政府投入的总量依然是比较低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必然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测算,到2020年时,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大约是5亿元,要弥补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不足,提升农业的生产力,保证农村经济在平稳中发展,未来对金融的需求更加紧迫。农村信贷是

化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支撑,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可以促使形成良性社会信用环境,信贷资金提供的越充分,农村的经济发展就越平稳。

四、农村人才缺失对金融的需求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7亿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只有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才能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目前,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进行科研推广的技术性人才严重缺乏,许多农民甚至终身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众所周知,人才的培育需要一定的办学条件,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设施比较薄弱,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经费投入的差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国家对于农村经济支持的力度在逐渐增加,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依然接近1000元。农村教育的落后和劳动力文化水平的缺失,必然会阻碍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也会导致一些优秀的管理人才从落后的农村流出,形成越来越大的“马太效应”。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提升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迫切需要资金的投入,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设立多种资金资助方案,提升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专项农民知识培训基金,邀请一些业绩突出的专家或者农民代表进行培训,增强农民的技能。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可以设立专项农村人才开发及引进基金,开发与引用并重,建立起新型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留着和吸引人才。

五、小结 无论是农业、农民还是农村的发展,都需要用金融来做杠杆,用现代技术改造三农问题,用现代物质条件武装三农,用现代经营方式推动三农。对农村实施多样化的金融支持,规范农村小额贷款,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农村金融创新,是解决农业问题,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 [1] 余新平,熊皛白,熊德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中国农村经济;2010-06 [2] 王征,鲁钊阳;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07 [3] 冉光和,张金鑫;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山东为例 [J];农业经济问题;2008-06

下载《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纲(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纲(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谈破解农信社服务三农“短腿”问题

    谈谈破解农信社服务三农“短腿”问题荆楚网消息 (农村新报)近年来,农信社服务三农“短腿”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乡镇农信社外勤人员人手少与服务面广的矛盾突出。以孝南区农信......

    统筹发展:新思路破解“三农”难题.(推荐5篇)

    统筹发展:新思路破解“三农”难题 热点不断,政府重视 &nbsp盘点2003年的“三农”问题,可用“热点不断、高度重视”来概括。 &nbsp早在春天,非典来袭,让人们看到了农村公共卫生......

    浅析“三农”问题

    浅析“三农”问题 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内容摘要:“三农”问题是指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直......

    “三农”问题大全

    4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超过1200字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参考答案: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思路 “三农”问题的......

    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优秀范文5篇)

    最近,我市从市、县两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了431名优秀年轻干部,同省下派的32名干部一道,分赴本市463个相对落后的村驻村任职。这是市委根据省委的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问题[最终定稿]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问题 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分析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

    论发展小城镇破解“三农”难题(5篇范例)

    论发展小城镇:破解“三农”难题摘 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棘手问题。以典型的四川丘陵地区��南充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

    以新型城市化破解 “三农”发展难题(5篇)

    来源:2013-1-5 南方日报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正在从初级形态的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向高级形态的结构转换型城市化转变。要以新型城市化为重要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转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