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研究生学院13班应用化学王云20101307
160多年来,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三次伟大飞跃,即:《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的飞跃;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第二次飞跃;当代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第三次飞跃。这三次伟大飞跃中,从苏联的演变解体和东欧国家剧变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中,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就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日益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根源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从历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各阶段具体现实的深刻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全面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解决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大刀阔斧的进行体制改革、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使中国社会主义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出现了一派生机和活力,并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突变,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明确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大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完整地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了在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过程中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并坚持党的阶级性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统一起来,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由此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新世纪新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由此证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已引起世界一些国家的经济动荡。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发生,与曾经流行一时的所谓“华盛顿共识”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所谓的“共识”,完全无视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主张所有国家都要采纳这种统一的模式,认为这是解决所有国家经济困境、能够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事实证明,这种“华盛顿共识”并没有带来他们预期的效果。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没有简单地接受所谓“华盛顿共识”,没有简单地照搬任何外国模式,没有按照西方国家的要求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我们才在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面前保持了较大的主动性,没有完全被这场金融危机所左右。由此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我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一个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根本之所在。中国社会主义没有步苏联、东欧的后尘,反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证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够日益发展,我们的宏伟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就能巍然屹立于世界,以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进。
第二篇:论网络文化生产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网络文化生产力
作者:江凌 李丹
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12期
摘要:
网络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产业类型和盈利模式,成为文化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网络文化生产力正日益壮大,蓬勃发展。要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生产力,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文化生产力 网络 文化软实力
据2012年1月公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201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7小时,较2010年同期增加0.4小时。中国域名总数为775万个,网站总数为230万个,网页数为866亿个,比2010年同期增长44.3%。[1]不难看出,我国互联网络发展迅猛,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网络文化生产力的力量正日益壮大,蓬勃发展。
一、网络文化生产力概论
网络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外延比较广泛的概念,是网络产业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与内容产业、网络文化与文化生产力的跨越和融合发展的产物。它既包括原有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各种网络上的传播和延伸扩展,又包括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新的独特的文化产品种类的生产。[2]
(一)网络文化生产力的定义。从传播技术的角度看,网络文化生产力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并以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为主要经营方式,属于信息产业范畴;从传播载体的角度看,网络文化生产力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具备传统媒体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属性,也具有经济的、产业的、商品的属性,属于传媒产业范畴;而从传播的内容看,它与通信业、IT行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技术部门相区别,以生产内容产品为主,属于数字内容产业范畴。[3]其中,“网络文化”“文化产业”“生产力”三要素缺一不可。笔者认为网络文化生产力乃指互联网作为网络文化的载体所具备的生产力,能够衍生多少文化形态、生产多少文化产品、创造多少互联网平台下的文化产业的能力。这一方面是网络直接具有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其他文化生产力在网络上的实现。这不仅取决于网络的技术容量,也取决于网站的多少,网络企业的多少。
(二)网络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每天我们打开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包括:新闻、娱乐、游戏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网络文化生产的范畴。当今日渐走热的网络短信、网络游戏、微博、博客和VOD点播等也都属于网络平台下的文化生产内容。[4]以网络游戏为例,文化部的一项调查表明,从早到晚至少有31%的网民在线玩网络游戏,最高时这一比例可达70%。网络游戏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所创造的利润空间更是备受瞩目。
总的来说,网络文化生产力包括: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与传统信息服务业、传统的媒体出版、教育融合的成果,主要形式体现为互联网服务、数字动画、无线内容服务、电子出版、网络游戏、在线教育、数字图书馆等。
从产业角度,网络平台下的文化生产包括:一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如:数字图书馆、数字电影等;二是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形式和内容都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产品,如:网络游戏、移动短信等。从盈利性的角度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盈利性产业,如:娱乐、旅游、广告等;二是公益性产业,如:政务、教育、卫生、科普等内容。
(三)网络文化生产力分类。1.为消费者提供各种网络文化消费品的直接的网络文化生产力,其具体种类很多:网络游戏、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视频等。2.为用户提供获取各种文化产品的能力,具体包括文化产品的电子商务、下载和搜索引擎的能力。用户从中获得的信息产品可能是消费品,也可能是用于生产领域的信息。3.网络文化资源的复制能力。4.网络出版能力。5.除了由网络直接产生的文化生产力以外,还有来自互联网的文化资源的生产力。有些文化生产力,没有互联网时,早已存在,但是互联网对它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还有一些文化资源的生产力,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根本发挥不出来,互联网使其生产力从潜在的形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5]
二、网络文化生产力的特征
历史一再表明,文化产业总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印刷术的发明催生了报刊出版业,无线和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影视产业的发展,而当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又为文化产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一)网络技术成为文化生产力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手段。1.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数字资源。网络平台扩大改变了文化产业的资源基础。和其他各种经济资源相比,文化资源本身具备可数字化的特征。相比较以前没有网络的时代,一些文化资源虽也被用于经济生活领域,但是其被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很大制约。比如网上图书馆和远程教育所用到的文化知识,在没有网络之前,也同样服务大众并发挥作用,但是其发挥的功能和效果却受到空间的制约。2.传统文化产业在网络的作用下适时创新与升级。网络成为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平台。无论是广播、报纸、电视、电影、书籍、杂志等传统媒体,还是互动娱乐、音乐、游戏等传统文化产业,都在网络平台上展露新颜,并在网络技术的保障下适时创新与升级。从时下最火的播客、博客、微博,到受众热衷的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视频、电子书、电子报纸、在线阅读
等,无不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除了给予传统文化产业新的平台外,网络还使得一些过去基本上不发挥作用的文化资源变成了现实的发挥作用的能够创造价值的文化资源,如:网络游戏,像五子棋、象棋这样的文化资源,在现代的网络上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资源,大众消费的重要资源。又如:网络小说,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喜欢在线选择和阅读,我们甚至可以借助互联网,参与到小说的写作过程中去,2010年《我喜欢你,你知道吗?》一书,就是通过近300个来自全国各地曾暗恋或正在暗恋的人们共同参与写作完成的,网络平台极强的互动性和草根性由此体现。
(二)创造了全新的盈利模式——用信息生产信息。网络生产的本质就是用信息生产信息,网络由此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网络生产技术主要依靠提供信息和信息交换,如搜索引擎,通常是不断地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给客户提供大量信息。[6]另一种网络信息产品是由用户互相提供的,服务商只是提供使用者相互沟通的平台。用户如何沟通,或者在沟通中获得什么,服务商完全不需要参与,例如网络游戏、视频、博客都是如此。网络信息产品由信息构成,利用信息进行生产和传递,信息共享是网络创造价值的真正本源。由于在互联网上实现信息共享如此容易和难以控制,以至于生产信息产品和提供信息服务平台的商家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靠出卖信息来盈利,而是必须创造全新的网络盈利模式。
(三)让消费者做生产者。这是网络文化生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网络大量的娱乐和信息,既由网络用户提供,也由用户消费。广大消费者参与到信息产品的生产中来,许多网络产品的消费者与生产者都是同一的,博客写手在消费网络博客平台的同时,成为其他博客阅读的对象。消费者的参与导致网络互动生产模式的产生,不仅增加了客户与服务商的互动性,同时也使客户之间的互动性大大加强。如大量的网络论坛,运营商不需要制作和发布任何信息,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商业效益,网络的互动生产模式创造了大量个性化的网络产品。
三、我国网络文化生产力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网络文化生产力发展现状。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综合报告2007年—2008》显示,2007年—2011年,中国互联网增值市场的年增长率将持续保持在30%以上,至2011年,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375亿元。[7]虽然只有十来年的发展时间,但网络文化产业目前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7年美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已高达700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欧盟的年产值也达到4300亿欧元。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非常迅猛,网络广告业、网络游戏和动漫业的产值先后超过百亿元,网络出版和网络音视频产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腾讯、阿里巴巴等一大批网络文化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龙腾虎跃,世人瞩目。
(二)存在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大国,更不是网络文化产业品牌强国。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市场存在着的结构性和层次性过剩和不足、核心技术缺乏、原创品牌偏少、产品中民族文化底蕴稀薄、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8]一方面,网络平台下内容薄弱,创
意不足,内容同质化,质量不高是网络文化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网络文化产业缺乏真正能够引领大众文化的优秀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下的内容生产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由于网络传播具备浩如烟海的内容,其传播方式的虚拟性、传播者身份的隐匿性、传播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以及经营者的趋利性,使大量不良信息泛滥其中。第三,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尚不完善,也形成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9]
四、战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必要性。网络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既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又符合当下国际形势。一方面,历史和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直受到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的严峻挑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探索低能耗、低污染、占地少和附加值高的精细生产方式,网络文化产业即是符合这一标准的产业形式。[10]另一方面,当下中国正进入了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矛盾迭加出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入了高风险社会。此外,纵观世界,当今世界也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动荡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网络文化产业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打一针强心剂,提供避风港。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成为经济低迷时期发挥“口红效应”的理智选择,也成为统筹大局,稳定局面的战略选择。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网络文化产业所依托的技术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但是生产的内容却各有特色。
2009年国务院就曾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国家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公司,还是网络产业链上下游的各大技术提供商,都应以国家的号召为旗帜,坚持正确导向,抓住有利的政策和机遇,加大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带给网络文化产业的无限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手段,才能推进网络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生产力。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文化产业研究项目:《网络文化生产力研究》阶段性成果(SC11XS009)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01-17.[2] 宋奇慧.网络文化产业——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 赵志立.四川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
(10).[4] 百度文库.中国互联网内容产业发展分析[EB/OL].http:
//wenku.baidu.com/view/c1f73b3343323968011c9201.html.[5] [6] 李新家.网络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09:241.[7] [8] [10] 陆地,陈学会.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 苏江丽.挑战与应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新—从“谷歌事件”说起[J].新闻界,2010
(1):64.(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三篇:论关系就是生产力
论关系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通常理解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也就是说生产力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关系是第一生产力。现实社会,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任何人是多么的重要。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着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活动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上的直接联系,它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关系就是生产力”无非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关系就能办事,办的成事。不可否认,无论是官场,民间有”关系“意味着掌握了一种重要资源。如今谁不知道”关系“的重要性?又有什么地方不需要不需要'关系”?升学、考试、求职、就医、升迁、打官司,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生老病死,哪里不看“有没有人”?而且不仅个人的生活需要关系,企业单位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关系”。“关系”是这个社会的润滑剂,是这个社会的律则,就是那些最厌恶利用“关系”的人,也可能不得不在一些自己必须面对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上作出妥协。
现实中的生活无处不在,关系就如一张大网,网住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有事才找是利用关系、吃饭才想起是酒肉关系、下台就断是工作关系、困难时记起是患难关系、有事没事发个短信就朋友关系”。
许多事情于情于理都是很容易办成的,但若缺少“关系”常常会
功亏一篑,所谓“有关系者独步天下,无关系者寸步难行”。也正因为这种现象于今为烈,正当的与不正当的人都孜孜不倦地研究起“关系学”,拼命地罗织“关系网”,那些能办事的人,通常关系网通天,法力无边,有了关系就等于有了很多力量,“关系”可以转换成金钱、转换成权力、转换成所需要的一切。“关系就是资源,关系就是财富,关系就是生产力,关系是第一生产力。”
在我们社会的道德体系里,“关系”成了一种价值,一种可以夸耀、值得追求和令人羡慕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一些事情本不需要关系就可以办理,但是在办理过程中总遇到刁难。而一些事情属于非正常办理,必然需要一定的关系才能办成。有了好的关系,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个人的发展。没有关系,办不成事,也让人憋屈。
关系是一种人情,关系是一种纽带、是一种面子。关系本不是一种生产力,但它是一种资源,人们在做很多事都要涉及的资源,它又是一种生产力。人有了关系,有了好的关系,往往在办很多事情就要方便的多,所以说我觉得关系就是一种生产力,是人们在为人处事必须建立的一种生存能力。
姓名:赵双双
班级:09市场营销
学号:200911202084
第四篇:论如何提高某林地生产力
如何提高某林地生产力
怎样提高林地的生产力,提高综合效益,是当前在林业经营(特别是商品林经营)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适地适树适种源。适地适树适种源就是要使造林树种的特性,尤其是生态学特性与造林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目前在许多地方营造林中,因未做到适地适树,出现大面积的小老头树,主要是因为没有依据当地水分条件选择树种,水分亏缺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达不到应有的高产水平。
第二,良种壮苗。良种壮苗是提高地块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选择树种、品种时,一定要选择抗性好和适应性强,特别要注意选用抗不良环境(干旱和寒冷)和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品种。同时栽植时要选择优质的壮苗造林,缩短成林时间,从而提高地块生产力。第三,合理密度。合理的密度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密度过大,个体与个体之间因营养、空间、光能等有限而相互竞争而降低生产力;密度过小,又会浪费空间、光能等而达不到最大生产力。合理的密度即可达到不浪费营养、空间及光能等,又能很好的提高地块生产力。
第四,营造混交林。天然生态系统中,林分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生态系统森林类型较多,多样性较高,生物种类十分丰富,生产力也较高。所以在培育人工林时,同时根据经营目的的不同,注意树种的空间搭配,充分利用地块的空间,尽可能的营造混交林,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提高单位面积的高产水平。混交林是提高人工林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五,集约经营。改变传统的粗放经营管理方式,采用集约化经
营,强化后期的经营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六,采用合理的采伐作业方式。合理的采伐作业方式是提高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他可尽量使资源少闲置和少浪费,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如采用无主伐乔木作业方式,其理论基础是择伐。择伐的优势在于总经营面积能保持高经济价值大径材生产的可持续性。择伐方法可采用单株分散采伐成熟木,也可呈小群团状采伐,并注意保留一定数量的老龄木。在采伐过程中,还应注意及时清除病腐木和虫害木。伐后林分郁闭度应在0.4 以上。许多林学家都提倡收获时放弃皆伐,如需采用皆伐,一次采伐面积也不能太大,要保护林地植被。采伐时应将枝桠归还林地,采伐后,更新造林时,要采取施肥措施,使之尽快恢复地力,这样可使地力得以维护,使第二代人工林顺利地生长。
第五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
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服务,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今后继续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客观要求。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人口多、底子薄的基础上进行的。法律体系建设只有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才能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才能有效发挥法律制度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中的基石作用。
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贯穿于改革开放的立法实践。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地方组织法、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7部法律,为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1993年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等重要内容载入宪法,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意志。2004年又在宪法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条款,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面貌。正因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国情和实际出发、顺应国家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使法律在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立法工作要适应和服务于改革发展实践,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把握以下原则:对实践经验成熟的加以深化、细化,作出具体规定;对实践经验尚不成熟又需要作规定的,作出原则性规定,为进一步改革发展留下空间;对缺乏实践经验,各方面意见又不一致的,暂不作规定,待条件成熟时再补充完善,使立法进程与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通过与时俱进地完善法律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使我国立法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实际出发,将继承法制传统、借鉴国外经验和进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使我国立法既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又融合世界文明。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根据国情和实际对传统法制文化和外来法律制度加以改造和创新,大大加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步伐。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法制建设要继续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的宝贵经验,适应形势新变化,把修改完善法律和制定配套法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研究制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