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02:5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第一篇: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1-9-2信息来源:

作者:李忠斌 朱乾宇 官汉蒙 毛中明 舒曼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 武汉430074)

摘要 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的现状及主要做法和经验,指出了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的对策建议。我们希望这些对策建议能为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提供借鉴和参考,为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资源开发中药材武陵地区对策建议

武陵地区的主体是湖南的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湖北的恩施自治州,重庆的黔江开发区和贵州铜仁等地区。土地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400多万,是土家族聚居区。该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优势,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只要科学规划,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做到合理、持续地开发利用,就一定能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是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一、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有偏差。目前,群众对发展中药材认识不足。一是对政府的示范、引导和服务片面认为是政府“要我干”,缺自我发展意识;二是部分群众发展中药材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有无资金补助,没有补助不愿种;三是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认为种药投入多,风险大,效益差,不划算,没有发展畜牧和外出打工效益快;四是适应能力弱,面对市场经济和多变的价格,无所适从,一旦受挫,怨天尤人,众多的是等待观望或盲目随从。

(二)产业发展力度小。各级政府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尽管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体来说,缺乏“坚定不移,一抓到底”的决心和力度。

(三)无主导品种,无知名品牌。武陵地区虽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但主要品种尚不成规模,许多品种分散为千家万户种植,都是利用边角地、瘦地和坡地、果园慢慢地发展起来,且连片面积规模不大,尚未形成特色拳头产品,不利于客商收购,技术含量低,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还没有叫得响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药材知名品牌。

(四)龙头企业带动力弱。表现在①按GMP要求的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还不多;②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运作难,基本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③药材经纪人缺乏,药材销售大多靠外地客商来收购。

(五)产业发展有“六缺”。具体表现为:①缺专业市场。中药材交易市场刚起步,交易规模小,多数是靠小商小贩走乡串户到乡集镇零星收购。②缺科技人才。目前乡镇农技人员中,懂中药材种植的微乎其微,许多种植户因不了解或不能全面掌握中药材的生产、采收等管理技术要点,导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效益差,甚至错过种植时间,造成欠收或绝收。③缺信息

服务。中药材属特殊商品,其生产、加工、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市场信息不灵已成为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制约瓶颈。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广大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的适销对路品种,不少种植户因信息不灵或受虚假广告的诱惑而盲目种植,有的受伪劣或高价药材种子之害,造成经济损失。④缺投入扶持。一是在信贷发放上支持不够,加之农民自身积累差,抗风险能力弱,使企业难以做大;二是资金投放极端困难,科研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三是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⑤缺保护意识。大多数药农在采集野生药材时,只顾短期效益,缺乏合理保护与利用意识,对野生药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自由采集,自由交易,形成了原料药来,原料药去的中药材开发习惯,经济效益极差。同时严重破坏了生态和野生药材资源,对野转家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五灵脂,十年前曾是武陵山区蕴藏量(达200余吨/年)较多的县之一,现已濒临灭绝,年收购量只能在十来吨左右。⑥缺标准化种植。农民对中药材GAP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种植、管理、施肥、施药、采收都比较随意,同时龙头企业履行的技术跟踪服务难以到位,后期基本没有管理,导致有效成份流失,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等,不符合GAP要求,这将成为制约中药材生产的“瓶颈”。

(六)重复申请饮片批准文号,既程序繁琐,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按照州里的要求,各县、市和生产基地都要打出自己的产品名牌,凡是州内有产的品种,都要争取拿取国家饮片批准文号。据了解,全州地产药材能拿文号的品种约200多种,而几乎所有品种都不只是恩施州一地所产,而是全国多地有产,只不过恩施的气候环境相对来讲比别的地方好一些,有利于药材的发展,如果这些品种都要拿国家批准文号,那全国该发多少文号?药材种植户和生产企业该花多少钱?多地区有产的同一种药材以什么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其药材质量的好坏?现在州领导也担心花了钱而拿不到批文号将如何对药农和饮片企业交待而着急。

(七)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部分地方存在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的问题,使得部分中药材产品供过于求,如不正确引导,将严重挫伤药农的生产积极性。恩施州发展中药材生产已有部分品种超过全国需要量,比如黄连,主产还有重庆的石柱、四川,云南,贵州,甘肃南部也都有产,而全国一年的需要量是1-1.2万公担左右,而目前该州就种了5万亩,平均每年挖1万亩,其产量已超过全国需要量,如果把其他生产地的也算上,该品种将出现积压,价格会大大下落,农民就会少收或无收入,这一问题已黄连价格上得到反映,2004年每公斤黄边在100元左右,今年7月已跌至每公斤28元,达到历史最低价。白术年需量约5-6万公担,而白术主产地是浙江、四川、湖南、湖北,现恩施州来凤县就要种3万亩,平均每年收1万亩,其产量已达5万公担,仅此就可供应全国,那么浙江、四川、湖南及湖北其他地方所产的白术就会降价销售,其结果也是产品积压或报损,农民减收或无收。因此,发展中药材生产不能只认那里能生产就发展生产,而是必须按需要生产,使产品产、销基本平衡,既保证药用需要,又使药农得到合理收入,否则,会给农民造成灾难。

(八)销售渠道不稳定、不顺畅。市场是影响恩施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恩施信息闭塞,对国际国内的市场环境不太熟悉,需求及价格信息的获得主要靠中间商提供。又由于交通不便,距大城市较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处于劣势,难以适应部分药材需求弹性大,时令性强的特点。本来中药市场受价值规律的影响特别明显,价格的起伏波动非常大,不易于把握,这样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在没有任何区位信息优势的前提下,药材销售就显得非常被动。

(九)医药工业落后,科技水平不高。恩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医药工业的发展创造了非

常有利的条件,但由于缺乏资金、人才,医药工业长期一片空白,只到1969年以后才陆续建立起恩施制药厂、利川制药厂、利川市清江制药厂和鹤峰八峰村医药化工厂等。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其主导产品氨基酸的系列产品数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占全国同行第一,被誉称为“东方氨基酸王国”。2004年,全村实现总收入2.66亿元,利税4629万元,村民人平纯收入达7386元。尽管,恩施医药工业已处在一个比较快的发展时期,但无论是从品种、质量,还是从固定资产、职工人数,抑或是从经济效益来看,全州的医药工业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据一些药材商介绍,他们收购的中药材几乎全部出口,本州制药行业的消化能力极为有限。事实上,对中药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深度加工,是一个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行业。以前面提到的梭罗果为例,在恩施的市场价仅为12—20元/公斤,但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七叶树皂甙钠价格极为昂贵,其中间体达到1.7万元/公斤,制剂药品则高达5.5万元/公斤。由此可见,科研能力差,开发水平低,医药工业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恩施中药业的发展。

二、推进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指导思想。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药业,充分发挥中药材品质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度开发,主攻质量,创立品牌,贯彻实施中药材生产、加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创建适度规模的GAP基地,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药业产业体系。

(二)优化中药材的生产和加工规划布局。

在种植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进行规模化种植。同时政府要加强引导,提倡联合有序的竞争,避免形成恶性竞争。首先,要善于选择本地道地药材来种植;其次,要善于了解和跟踪国际国内医药市场行情,选择市场上用量较大的品种来种植;第三,要选择一些贵重且市场价格较高的品种种植;第四,要善于挑选有本地特色的品种来种植,如一些民间草药,可适当选择栽培;第五,要结合本地生态习性合理选择品种;第六,配合“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木本类药材。

目前,已经建立的专业化经济小区有恩施市板桥区党参生产经济小区、建始矛田区茅田乡绞股蓝生产经济小区、巴东白沙乡银杏生产经济小区、宣恩椿木营乡药材小区,咸丰二仙岩办事处“三木”药材生产经济小区、鹤峰中营区“三木”生产经济小区。实践证明,建设专业化经济小区能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符合恩施实际。当前要按照市场变动和资源分布情况,搞好原有小区的更新改造工作,同时兴建一批新的经济小区,并进行连片规划开发,以期形成一批全省和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加速药材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环境保护,走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在开发中医药的同时,要在保护有限的中药资源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保障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坚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高度重视“绿色”中药生产。目前,国际上尽管尚无植物类中药的国际标准,但是FAO和WHO均制定了食品、蔬菜及茶叶重金属的允许摄入量和农药残留限量,而美国、欧盟及东南亚地区则已经明确了上述物品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限量指标。盲目施用化肥和农药,不仅直接

造成中药原材料的重金属、农药残留量超标,而且导致周围环境如大气、土壤等的污染。近年来,欧盟对我中药因重金属、农药残留量超标等因素引发的贸易事件屡屡发生,给中药的国际声誉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其次,高度重视中药工业污染。由于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招商时对环保标准的控制不是很严格,一些在东部和中部因环保问题受到限制的工业有逐步向西部迁徙的趋势,其中也包括一些制药企业。我国的中药工业由于设备陈旧和技术的局限,生产过程的参数控制还达不到要求。如黄姜有效成分的提取,我国大都采用发达国家50、60年代的浓硫酸提取工艺,排泄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极为严重。因此,发展中药产业要坚持环保标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同等重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完全可以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基地。根据州内现状,首先必须加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尤其是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保护,这是开发利用的基础。虽然恩施已建立了星斗山、木林子等自然保护区,但面积太小,生态环境单一,加之保护不力,对某些珍稀药用动植物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因此,需要建立一些新的自然保护区和水域,使珍稀药用动植物得以恢复和发展。其次,要通过建设药材标本园,为合理开发利用珍稀野生药用动植物做好种源的战略储备。再次,要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杜绝乱砍滥伐、乱踩滥挖、肆意捕猎等行为。

(四)创立品牌,通过申报原产地保护,强化自有知识产权。

一是加大科技力度,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筛选地道品种进行选育、提纯复壮、培育纯正优良的地道药材野转家种繁基地,使之形成规模,申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和商标注册,逐步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意识地培育出自己的品牌。二是发挥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有重点地选择有发展基础的乡镇建立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发展一批专业村和种植大户,通过带头、示范,以点促面,促进全县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同时着力巩固和发展现有的药材生产基地,做到长短结合、木本与草本结合、家种和野生结合。

(五)优化环境,扶持龙头。

没有工业化的骨干加工企业,就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更谈不上产业化。要制定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外商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创办深加工企业,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以工业经济为中心的产业发展上来,走药业工业化道路。

中药材具有很高的附加值,但只有通过医药工业才能体现出来。一般的情况下,医药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通过精深加工,使中药材转化增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带动了药农增产增收,充分发挥了市场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可有效解决全州所面临的资源供应与市场需求的双重矛盾。同时,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它们通过应用高新技术,组织项目科技攻关等形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并将科技进步导入中药材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品质质量和竞争力,以满足市场需求。可以说,医药企业是医药科技进步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器,鹤峰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制药二厂采用高新技术,在氨基酸原料药中加入多种中药材精制而成氨基酸口服液,结果不仅使众多药农从中直接受益,而且据报载鹤峰中药材公司新上的“竹节人参基地”项目,作为八峰药化工业的配套企业,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增加收入上千万元。

(六)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加大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技术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科学种植药材的新型农民、科技人才,达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实现“一户药农一个明白人”的目标,提高药业产业的科学技术

普及程度,保证中药材种植的品质和产量。

第一,加快GAP建设步伐。首先应对州内适宜种植中草药地方的大气、土壤和水质等科学取样,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测,抓紧建立全州的基础数据库。只有符合GAP要求,才能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其次抓紧建立以道地药材产区为主的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加强优质道地药材产业化规范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了确保中药材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要加强对中药种质资源、人工驯化等关键技术和珍稀濒危品种的研究,建立GAP研究基地。

第二,以创新为核心,加大中药新药的科研开发力度。中药新药研究,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收集、筛选民间中草药、民族药配方,进行科研开发;进行药材和复方组成成分的相关研究;探索中药药物筛选的化学和药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发高效优质的现代中药。要集中力量,通过科技攻关,重点加强对民族药主要药效物质及其作用原理的研究和剂型、安全性评价及临床疗效等细节的规范性系统研究,开发出一批西医西药不能很好解决的病症的防治药品,如防治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精神分裂症、忧郁症等神经性疾病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等的现代中药和保健食品。

第三,推广种植技术和肥料。对中药材种养殖业来说,一是要开展野生转家生试验,实现部分珍稀药用动植物的家种、家养。天麻人工栽培的成功,就产生过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要利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种植模式,实现中药材生产的高产、稳产和优质。银杏被称为“公孙树”,通常情况下,30年以上才开始挂果,但经过嫁接改良以后,只须十年左右,而且产量高,品质佳,事实证明,嫁接技术有简单易行、效益显著的特点。此外,环剥技术既能保护植被,又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三是要研究生产出中药材所需的各种肥料,一般来说,中药材对肥料有十分特殊和近乎苛刻的要求,缺肥一直长期困扰着恩施中药种植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解决这一难题。

第四,开发新型中医药产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发展起点,加快技术进步,率先向中药现代化进军。以银杏为例,它的提取物黄铜甙每公斤出口是300到500美元不等,法国同样产品则是800到1000美元一公斤。银杏苦内脂在日本每公斤价上百万元。德国、法国出产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用的一针通或三针通主要是银杏叶提取物精制而成。虽然中国用银杏叶果治病保健历史悠久,但加工为现代药物则是德国科学家创先。所以,在这方面要奋起直追,加强科研,创造独具特色的新产品,融入世界大市场。

(七)创新营销理念,突出“富硒”特色

在创立品牌和产品营销的过程中,有一点应该特别强调,那就是要大打“硒”字牌,突出地方药材的优势与特色。

恩施自治州亦被称作“世界最大硒资源地”。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首座独立硒矿床。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后,专门下文称“恩施自治州岩石、土壤、植物硒富集均达到世界之最”。我们应该看到,这才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为土家族地区富硒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也给广大缺硒地区带来了福音。

目前我们在已认识到“富硒”的重要价值,但做得还不够,还没有把“富硒”变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正如前面所讲的,同类中药材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种植,在市场价格上其他地区反倒高于武陵地区,说到底就是特色宣传不到位,特色和优势的附加值没有充分显现。因

而,在今后的生产、宣传、营销的整个过程中,要让“富硒”转变为产品的内在价值,并充分体现在价格竞争中,只有这样,武陵地区的中药材产品才能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同。

(八)加强组织领导。

加促进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并在人才引进、资金筹集等方面给予诸如贷款贴息等帮助。一是对土地利用、新药开发等方面按规定给予价格、税费优惠,努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中药产业;二是将农业开发和扶贫等资金捆绑使用,重点安排一些中药产业项目;三是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加快科技成果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四是优先将地方药品种和民族药列入医保基本用药目录;五是积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市场引导,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由企业根据需要与药农签订种植合同,通过订单合同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企业在享受市场利益的同时承担风险损失。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加强执法和协调,监督农户按合同交货,监督企业按合同收购,保障市场公平。六是要用好、用活、用足民族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争取省及中央的支持,获得宝贵的资金援助;七是采取比“烟草”,“茶叶”等其他行业更加特殊的措施,实行彻底的开放,培植发展后劲。

(九)国家民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武陵地区属民族地区,同时也属于西部大开发范围。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各族群众的收入水平,建议国家民委设立“民族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组建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国内外客商到该地区投资,并且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支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来推动民族地区中药材资料开发与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我们相信,只要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民族地区中药材资源一定能成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资本和支柱产业,民族地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靖州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张克达 蒋细春

为掌握我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情况,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林农群众收入,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部分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缘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日照适中,植被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育。据统计,全县中药材植物种类达233科,1486种。人工栽培达100余种。目前人工栽培或野生采集较多的有钩藤、灵芝、百合,玉竹、黄精、艾叶、金银花、天麻、葛根、杜仲、半枫荷、黑老虎等15种。

通过对我县中药材市场的走访调查,全县目前人工培植、野生采集和药商收购的主要中药材有下列几种:

1、钩藤。人工栽种面积达2500余亩,主要分布排牙山林场和艮山口、寨牙、新厂、甘棠、文溪、坳上、江东等地。荒田荒地栽培2—3年可采收,山上栽植3—4年可采收。艮山口下乡村种植钩藤面积达300余亩,亩产值达5000余元。目前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货含钩量80%—90%的每公斤50—60元。

2、灵芝。人工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藕团、文溪、平茶、铺口、寨牙等地,种植量达20万包左右,市场行情变化较大。目前我县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黑灵芝收购价80—90元/公斤,干红灵芝收购价30—40元/公斤。

3、黄精。也称野山姜。我县野生分布较多,人工栽培较少。人工栽种2—3年可收获,近几年收购价生货6—12元/公斤,干统货40—60元/公斤。

4、百合。药食两用,以保健食品为主。我县有野生分布,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达600余亩,主要分布在新厂、藕团、横江桥、文溪、铺口等地。百合当年种当年收,价格变化较大,前几年行情较好,近二三年行情差。

5、葛根。药食两用,我县有大量野生。人工栽培一年即可收获,亩产2000—3000斤。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在坳上、太阳坪、寨牙、甘棠等地。我县湘佰仕公司收购葛根酿制茯苓葛根酒及加工附属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为3元/公斤。

6、艾叶。我县目前人工栽培面积400余亩,主要分布在铺口、藕团、坳上、文溪等地。2015年我县引进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加工艾叶,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4000元/吨。

7、玉竹。药食两用,用量较大。我县已引进栽种6—7年,现栽培面积500余亩,主要分布新厂、平茶、藕团等地,栽后3年可收获,产量3000—6000斤/亩,目前我县收购价3.2—3.6元/公斤,价格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8、金银花。大宗药材,用量大,有野生分布。我县目前人工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主要分布在甘棠、寨牙、藕团等地,存在采摘期短、人工采收成本高等问题。市场行情变化大,等级价差大,每公斤40—120元。

9、天麻。我县曾有较大规模种植。种植场地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为宜,种植用原材料为白栎、麻栎等硬质杂木。由于市场行情欠佳、种子退化、产量品质降低,种植户逐渐减少。现平茶、寨牙、三锹等地仍有少量种植,面积约150亩。

10、杜仲。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树皮可药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人工造林面积达2000余亩,由于树皮价格猛跌,农户放弃管护。现保留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江东、三锹、藕团等地。目前树皮干货收购价20元/公斤。

11、半枫荷。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常绿乔木,我县有天然分布,但数量很少。现有人工育苗和栽培,面积60余亩,主要分布在艮山口、大堡子等地。

12、黑老虎。又名布福娜,藤本植物,果药两用,根可入药,果可食用。我县有野生分布,现有少量人工栽培,栽培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为藕团高坡和寨牙等地。()当前黑老虎根生货收购价4元/公斤,干货10元/公斤。

13、铁皮石斛。名贵中药、用途广泛。目前市场行情较好,我县文溪、排牙山等地有人试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县中药材产业仍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市场行情涨则一哄而上,市场行情跌则撒腿就跑。看到别人赚钱,不管自己有无技术、条件是否允许,也跟着上。结果是卖种的赚钱,种植的上当;先行一步的赚钱,跟着走的赔本,以致出现“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风险创业不如外出打工”的现象。

1、难以把握市场行情。药材种植户只看到眼前市场卖价,对产品用途、市场需求、潜在风险不甚了解,没有超前预见性,结果总是种出来,价就跌。

2、没有掌握种植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看似简单,但如果种植技术不过关,会导致种出来的中药材产量低、品质劣,甚至以失败告终。比如灵芝专业户种出的灵芝朵径大、产量高、品质好,而未掌握技术的种植户种出的则产量低、品质差。

3、种子质量退化严重。天麻、白合等中药材在当地多年种植后会出现长势变弱、发病严重等问题。原因是种植户考虑生产成本问题,多次采用自己的种子重复栽种,结果越种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4、政府引导扶持困难。由于中药材市场行情难以把握,如果相关部门鼓励、发动农户种植中药材,一旦出现卖不出去或亏本现象,种植户可能会找麻烦。如前些年发动种植太子参,结果价格暴跌,农户不愿意挖,任其烂在地里,产生“太子参,害子孙”的怨气。

三、种植和培育分析

种植中药材不能盲目发展,“药材少了是个宝,药材多了是根草”,需谨慎行事。种植前要及时、深入了解市场行情,种植期间要注重周期长短结合、面积大小结合,抓好田间管理,及时收获,合理加工,适时出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益。发展中药材产业要记住三句话:一是“讲利也说弊,决策他自己”;二是“加工促销售,示范建基地”;三是“服务竭全力,民众心满意”.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种类型:

1、一年生品种。一年生的品种受市场供求影响较大,较容易被囤积者操纵,所以风险较大。例如灵芝、百合等一年生品种,市场价格浮动大,种源易退化,不宜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以搭配其它中药材适当种植。

2、多年生品种。多年生的品种市场相对稳定,价格变化较小,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例如黄精、玉竹等多年生品种,生长周期长,3—5年方可收获,市场价格浮动较小,且呈上升趋势,农户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和产量来安排收获、销售。

3、高效益品种。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品种,效益也较高,市场潜力也较大。例如七叶一枝花(也称重楼,土三七),生长周期长,生长条件要求严,培植技术含量高,市场行情趋势良好,目前收购价格为生货180—200元/公斤,干货800—1000元/公斤;铁皮石斛,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野生的市场行情较好,人工培育的市场行情信息量非常大,是否存在种子和苗木炒作嫌疑有待进一步调查了解。

4、低效益品种。生长周期短、技术含量低的品种,效益往往也较低。例如钩藤、天麻等品种,近几年我县周边的剑河、黎平、锦屏、通道等地发展规模较大,收购价格呈下降趋势,不建议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适当搭配其它中药材种植。

四、几点建议

1、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我县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全要素条件,因茯苓的声名鹊起,上世纪我县在医药界就有“湘西南中药谷”的美誉。但由于缺乏一以贯之的恒心、持续推进的力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已经滞后。当前,国家和省、市层面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日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我县此时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力度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与靖州的资源禀赋相契合、与上级的发展政策相衔接、与“一个中心、四大战略”相适应,适时地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促进林农群众脱贫增收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不动摇。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宁挖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坚持一年抓几个重点项目、一步一个台阶,以达到“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垒土以成泰山”的效果,力争早日实现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破茧成蝶”和“华丽转身”.2、强化组织协调,共谋产业发展。一是绘好一张发展蓝图。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坚持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形成产业发展规划正式文本,切实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强化一套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会商研究工作,决定重大事项;建立协同配合机制,明确各相关单位任务清单,并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建立监测考评机制,对产业发展进程进行全方位统计监测,掌握真实情况,并依此对各相关单位进行工作考核,奖优罚劣,真正以发展论英雄。三是叫响一个宣传口号。拓展建设“湘西南中药谷”的价值内涵,提出建设“生态靖州、养生福地”的响亮口号。深入挖掘、梳理和宣传好靖州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生态文化、养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重塑“湘西南中药谷”的业界美誉。

3、加强技术扶持,建设示范基地。一是强化技术扶持。农业、科技、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对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建设优质种源繁育基地。建立3—5个优质种源繁育基地,确保中药材优良种子供给。预防种子退化,对现有退化种源重新选优复壮,确保种源活力。开展新品种引种繁育,为中药材产业提供种子资源保证。三是建设种植示范基地。对我县栽种的中药材品种,建设一定面积的生态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基地要突出生态和丰产,对建成的示范基地达到示范要求指标的,授予县级“示范基地”称号,给予政策扶持。

4、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发展平台。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发特色产品。要大力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重视和爱护本土科技人才,做到尊重、包容、支持,充分调动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化与大学和科研院的合作关系,加大对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大户培训力度,建立产、学、研基地。采取“政府+企业+科研”的模式,挖掘、收集、整理侗医、苗药和民间验方,大力开发我县特色医药产品。二是鼓励加工销售,提升产业水平。对新引进的中药材加工项目、加工量或销售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加工销售户,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中药材加工企业与种植户推行订单种植模式,到促进种植基地发展壮大。三是搭建发展平台,支撑产业发展。对县药材市场的硬件、软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药材市场。逐步建立我县中药材网络信息平台,鼓励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农户开展“互联网+”业务。引导农民成立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壮大发展力量。通过建设线上、线下二个市场,不断提高我县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中药材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第三篇:关于草原地区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草原地区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的调查报告

有资料显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长期以来草原开垦、超载放牧、人类活动范围及其频率的加大等因素的影响,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使草原承载力严重下降。目前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已不同程度地退化。

中国现有草地面积3。9亿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地仅为0。33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草地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它不仅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和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草地的保护建设,对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我国西部草地面临着牧草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杂草入侵,草地生产能力下降,草地退化等严重问题。

有专家指出,造成草原承载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气候干旱是草原退化的直接原因,全球性气候变化,特别是由于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暖加剧了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但不可否认,造成草原承载力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范围及其频率加大、过度放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扮演的角色有时超出了人类本身的想象,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难题。

有人不无尖锐地指出,环保最大的敌人是无知、冷漠与贪婪。要唤醒全社会的关注和良知,使人们承担起环境责任,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次严峻的“绿色长征”。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度放牧引起的生态问题,不能用简单的天灾还是人祸来厘清问题的症结。为了掌握和分析草原资源现状,为各级政府制定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利用政策提供依据,实现草原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依据《草原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今年省局和省站选择对朝阳、锦州、阜新3个市所辖9个县(市)的21个乡(镇)进行了全面的草原资源调查摸底工作。

调查结果表明,朝阳、阜新、锦州3市9个县(市)所辖的21个乡(镇)现存草原1095块,草原面积772900.9亩。

从地貌特征上看,在全部调查草原中,山地草原603块,占全部草原地块的55.1%;丘陵草原395块,占36.1%;平原草原97块,占8.8%。

从草原类型上看,在全部调查草原中,温性草原类364块,占总数的33.2%;温性草甸草原类67块,占6.1%;暖性草丛草原类449块,占41.0%;暖性灌草丛草原类206块,占18.8%;其他草原类9块,占0.8%。

从地块面积上看,在全部调查草原中,单块面积50亩以下的329块,占总数的30.0%;51-100亩的146块,占13.3%;101-500亩的323块,占29.5%;501-1000亩的106块,占9.7%;1001-2000亩的92块,占8.4%;2001-10000亩的92块,占8.4%;10000亩以上的7块,占0.6%。10000亩以上草原地块分布在义县、凌海和彰武3个县(市),其中义县和凌海市各一块,彰武县5块,面积最大的是义县头台乡西山后沟草原,面积为31176亩。

从以乡(镇)为单位实有草原地块分布情况看,在全部调查草原中,平均每个乡(镇)有草原52块,最少的为7块,最多的达到202块。调查的21个乡(镇)中有9个乡(镇)草原地块在20块以下,占乡(镇)总数的42.9%;9个乡(镇)有草原21-100块,占42.9%;一个乡(镇)有草原101-200块,占4.7%;2个乡(镇)有草原201块以上,占9.5%。

案例:噩梦醒来的松山草原

这里地处祁连山脉毛毛山南麓,在天祝、永登、景泰三县交界处,属浅干旱半干旱山区,是天祝县为数不多的一个大草场。自古以来,松山草原就是一个理想的放牧场所,90多万亩的草场让生活在这里的牧民衣食无忧。可如今,草场的严重退化和沙化,使这里变得不理想了。

草原在近四年开始有了明显变化。随着水面缩减,草场的面积自然扩大,草的高度一降再降,现在即便是春天也才刚没脚背,草的密度也大为减小。草场的道路越踩越宽,沙子越来越松软,两年前通往草场的两三米宽的小道,现在变成了近二十米的黄沙大道,以前的草地又被踩出新的沙道。沙尘天气逐渐频繁,记者在马场的当天,风沙大作,在马背上被吹得无法睁眼,脸上和头发里用手一抹就满是沙土。

更可怕的是,除了路边外,在草原深处也随处可见草地退化的现象,有些草地中央出现沙块,草根扎得很浅,大风吹过,四处扬沙,在沙块和沙路边缘,草场逐渐被黄沙覆盖。

沙化和荒漠化是松山草原逐渐引起外界关注的一大因素,也是当地政府和群众最为忧心的一个问题。“连年持续的干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本就使得草原产草量日益不足,而人为的超载过牧,更是加剧了天然草场的不断沙化”。“草根都来不及生长”,“结果使草原70%的地方荒漠化”。松山镇镇长刘淑萍如此心痛地介绍道。“而前几年的乱恳乱牧影响是很大的”。在危机面前,当地政府选择了禁牧、休牧和轮牧的办法,并通过退耕还草来逐步恢复草场生态。同时,大力提倡舍饲圈养,减少对草场的再度破坏。2004年以前,这里放牧的羊只至少不下15万只,目前的12万只与之相比,虽然有所下降,但对一个濒临危机的草场来说,仍然不堪重负。

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围栏内的草场已经是千疮百孔,沙化的痕迹处处可见,在有些地方,连草根都不见了。省人大环资委的一位负责同志不无担忧地指出:这里离兰州只有100多公里,一旦沙化严重,很可能会形成又一个沙尘暴策源地,到时会危及周边县市,长驱直入兰州,形势不容乐观。、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刻不容缓。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过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的现象时有发生,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不仅制约着草原畜牧业发展,影响农牧民收入增加,而且直接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草原保护与建设亟待加强。要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保护优先、加强建设、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草原退化趋势,提高草原生产能力,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篇: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调查报告

充分开发药材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既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又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强县富民的目的。尽管我县中药材产业开发起步慢、基础差,但也拥有许多发展优势和机遇,只要我们找准优势,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加快发展,完全可能把它培育成一大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是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资源在我县境内广为分布。据1984年全县中药材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共有1082种中药材,分属253科,其中植物类药材950种,动物类124种,矿物类8种。但全县开发利用的中药材只有30种左右,仅占中药材种类的3%,全县理论年采药量可达1000吨左右,实际采药量仅占10%左右,大量的中药材任其自生自灭,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二是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我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6度,全年无霜期301天,年均降雨量1264.5毫米。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发展中药材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全县森林总面积达248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2.8%,是野生中药材生长的最佳地方。由于我县气候独特,出产的中药材品质较好。据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反映,该公司从会同收购紫珠加工的浸膏正品率高,而从江西等地收购紫珠加工的浸膏正品率低。

三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由于化学药物副作用大,容易产生抗药性,而天然药物因副作用小、疗效独特、价格低廉而倍受国际制药工业的关注。在“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国际医药界正在进行一场“绿色革命”,以天然药物标本兼治为特点的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界愈来愈受到重视。有关部门介绍,我国国人药品消费中有40%是中草药,国际草药市场将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占约30%,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270亿美元,世界天然药物年贸易额150亿美元,药用植物及其制品、保健品成交额300亿美元,我国相关产品出口仅10亿美元,占3.3%,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比尔.盖茨曾经预测:“在硅谷之后,21世纪的朝阳产业应在生物医学领域。”专家分析,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保健防衰老、可研制美容香料制品和提取抗癌物的中药材前景将更加看好,如红豆杉、银杏叶等。

四是发展基础十分良好。自1959年以来,我县相继引进培育了一些中药材品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最高时达到了1万余亩。但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后,由于中药材分散到户种植,经营粗放,管理不善,导致种植面积锐减。到1988年,全县仅存1000亩左右。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药材市场价格的回升,我县部分乡镇群众自发种植紫珠、百合、天麻、鱼腥草等中药材,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总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特别是一些乡镇和农户看到了中药材的广阔前景,尝到了种植中药材的甜头,进一步加快中药材发展的欲望更加强烈。如金子岩乡提出“种植中药材,致富金子岩”的口号,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目前全乡已建立百合生产基地500余亩。另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县广大科研人员在中药材开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曾德蓉等人研制开发的“棘托竹荪”填补了国际科研领域在这方面的空白,其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开发的“竹荪酒”获得国家专利,被列入全省“星火计划”进行开发。

五是发展机遇十分难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我国在药业方面最有希望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是中药。特别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生产”的趋势日益明显,许多国外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生产厂商纷纷到国内药材产地寻求合作,利用药材产地的道地性状就地加工和外销,形成海外市场的原料、半成品加工基地及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怀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药材基地,发展医药工业,打造湖南西部“药谷”的新思路,正清、正好、天龙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的中医药制造企业群正在崛起,为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加上农业特产税取消后,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将更加高涨。

二、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当前,发展中药材产业虽然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一些制约因素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客观障碍。

一是市场份额有限,价格易波动。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货紧则价扬,种植过多则卖不出去,且没有其他用途,药价变柴价。据有关专家介绍,市场对药材的需求是有限的,其总量只有粮食作物的0.1%、水果的1.4%、蔬菜的0.28%,如人参年需求量约1800吨、当归1200吨,多了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如果不深入进行市场调查,盲目跟风种药材,就很容易遭受挫折。如20世纪90年代初,我县天麻生产曾经十分红火,年产量高达50吨左右,以生产天麻为主的团河镇盛储村一度成为全县的“首富村”。但后来由于天麻市场价格暴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骤然下降,到如今只能小打小闹,“首富村”也风光不再。

二是加工滞后,销售不畅通。我县中药材加工业几乎空白,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县曾开发出市场十分看好的竹荪酒,县医药公司曾兴办过紫珠加工厂生产紫珠浸膏,但后来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而停止生产。目前大部分中药材经过简单烘烤后以干品的形式进行销售。从市场营销情况来看,全县中药材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团河中药材市场才起步规划,没有实质性进展,除县医药公司收购一部分中药材外,大部分由农户自产自销,通过药材商贩卖往外地,年销售量约100吨左右。可以说,加工滞后和销售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是技术要求高,质量难保证。中药材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地理、生态等因素如纬度、海拔、地形地貌、光照、气温、土壤和降水等对中药材生长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按照技术要求随意种植,可能导致“桔生淮北则为枳”,既影响品质,又易遭到病虫侵袭。中药材对栽培技术要求严格,特别是随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试行,对中药材生产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对达不到gap要求的,不能进入下一道生产环节,生产的药材就是废品一堆。同时,中药材抗病虫性较差,极易受病虫害侵袭,加上我县农户一般都把中药材作为农作物生产的“附带物”进行栽培,凭经验管理中药材,有的产量很低,有的品质达不到要求,有的甚至产生变异,品种退化严重。

三、加快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中药材生产虽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只要加强组织引导,加快加工销售,加强技术服务,这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加上我们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和优势,总体上看,发展中药材产业是利大于弊、优势胜过劣势。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当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加强宏观引导。要充分认识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高度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形成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强大合力。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市场需求,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好发展规划,引导群众根据规划发展生产。要针对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认真研究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大力扶持和培育种植大户、重要基地与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特别是项目工作要向中药材产业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上来。

第二,要加强基地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基地,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县人工种植的中药材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形成湘西南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要把壮大中药材产业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并把发展中药材产业纳入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考核范畴,特别是要在金子岩、团河等传统药材乡镇形成“户户种药材,村村闻药香”的格局,不断扩大药材种植面积。要在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以地入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促进适宜种药材的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的典型带动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入中药材开发。

第三,要突出加工增值。搞好精深加工既是保证货畅其流、降低农民风险的有效举措,也是加固中药材产业链条、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怀化已有几家医药龙头企业,但我们仍要把引进自己的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争取引进一家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并大力推行企业(工厂)+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通过利益纽带,为企业建立稳固的中药材原料基地,同时也降低群众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市场风险。要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中药材加工附加值。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培育会同中药材产品品牌,切实扩大知名度,特别是对由我县科研人员发现的棘托竹荪,可考虑向工商部门申请证明商标,以便通过证明商标将其做大做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而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第四,要强化优质服务。一要加强信息服务。帮助群众研究市场行情,引导他们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尽量减少药材种植的盲目性。二要加强技术服务。中药材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环境、气候因素、采收、施肥要求严格,技术含量要求高,必须根据不同生长特性进行种植和管理。我们要按照gap的要求,积极选育和引进抗病虫品种,推广科学栽培管理技术,实施规范化栽培管理,提高栽培管理水平,特别是栽培过程中要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尽量采用生物技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保证全程无污染,提高药材质量。三要加强销售服务。要对全县各类农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整合,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要求,重点建好团河中药材专业市场,为群众销售中药材提供有效载体。要充分发挥县医药公司和医药协会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搞好中药材销售。要大力培育中药材营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利用他们交际广、信息灵的优势,确保中药材货畅其流。

第五,要优化发展环境。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社会和治安环境。如对从事中药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可免除一定年限的税费,以放水养鱼,促其发展壮大。又如,对中药材加工企

第五篇: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使产、加、销一体化,农民不仅能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享受“从田头到餐桌”的利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上浦镇地处虞南地区,全镇约2.3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2.23万亩,山林面积6.73万亩。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部门的项目,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推进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上浦镇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开始走向产业化。以九连村为例,全村共有1861人口,600多户农户,有土地2400多亩。到2006年,全村有100多户农民种蔬菜,形成蔬菜基地652亩,除了一些不适合种蔬菜的土地外,基本上都种上了蔬菜,农民每亩田的收入从600多元增加到2000多元,蔬菜基地成为九连村的特色农业。

2、特色农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6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652亩,桑园2500亩,杨梅2110亩,竹林2400亩,茶业1430亩,板栗2000亩。

3、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目前全镇拥有5个养禽场,规模5500羽以上,6个养猪场,年出栏7500头以上。

4、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有所发展,目前有金达茶厂、玉龙茶业有限公司、绿鼎茶业有限公司、谷贤粮油加工厂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有一家专业合作社(九连蔬菜专业合作社)。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过发展加工业,开展劳务输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出现部分离土农民。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浦镇的农业产业化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基础建设滞后及家庭承包经营模式的影响,制约了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受长期以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村庄、农田的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大规模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上浦镇村康庄公路都已建造好,但运送蔬菜的大型集装箱车仍然到不了田头,运输成本加大,成为制约产业化发展的硬件因素。

二是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缺乏,上浦镇虽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但除了金达茶厂年产值超千万元以外,其他三家企业规模小、设备差。且农业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关系松散,与各类龙头企业签约从事市场化生产的农户少,本地龙头企业原料以外地采购为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对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没有带动力。原料生产者的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不能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生产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少且运作机制有待完善。目前许多农产品在销售上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户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进行集团销售,而是无序竞争,迫切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类的组织,在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成员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前上浦镇只有九连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社员基本上是村干部,在向加工企业购买种子,销售蔬菜的过程中,提供免费的义务劳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合作社没有向社员收取经费,运作缺乏资金来源,如果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运作机制仍有待完善。

四是财政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尽管各级财政不断增加资金扶持力度,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但实际上扶持重点产业资金制约因素很大。上浦镇由于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模小而散,所以极少能享受到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也影响了发展规模。

五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不足。一直以来,农业生产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如九连村的蔬菜,就都是在田头直接被收购,均属初级产品,农民获利少。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六是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仍普遍较低,部分农民法律意识较弱,在农产品销售上,有的合作社尽管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或契约,但在市场价格波动时,部分农户自律意识、法制意识较差,造成市场行情好时,单方面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市场行情不好时,就找专业合作社,合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农民还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

三、对策与建议

上浦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实也是全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下列措施是必要的:

1、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对机耕道、田间道路、灌溉沟渠、水池等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户对机耕、灌溉、排水等的需要,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2、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好处,就是能够为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规模化就没有产业化。要利用我市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有利条件,加速土地的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机制,使离土的农民转包、转让土地使用权,以便让农业经营者扩大经营面积。

3、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和基地,其实力强弱和牵引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成效。因为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抓好一个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也就带动了一大片。所以,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各龙头企业通过定单,扶持各签约村推进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农户提供全程监督、服务,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以及提供良种设备,资助周转金,进行技术培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既可规避现阶段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存在的资金、技术、信息及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不足,又能为涉农企业发展找到稳定可靠的货源,壮大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

下载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湛江地区发展中药材材的新形势

    湛汀地区发展中药材材的新形势 中药产业是我国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兴起中医药热,纯天然药物以副作用小、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受到......

    浅析中国古村镇资源的开发与发展

    浅析中国古村镇旅游开发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6年全年旅游总收入将达到8000多亿元人民币,旅游业也已成为......

    嵩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嵩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嵩县地处豫西深山区,全县16个乡镇,318个行政村,总人口近60万人,是河南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中药材产业做为......

    井研县生猪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井研县生猪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来源:四川畜牧兽医杂志作者: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饲料研究所 邓卉,刘进远发布时间: 2012-12-22 近期,由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专家组成的“四川省安......

    肉鸡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市肉鸡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推动我市肉鸡产业化健康发展,促进肉鸡养殖增收、加工增效,我们深入到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养殖户、养殖企业、加工企业、合作社、运销......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农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是国家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小麦良种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市)和全国小麦......

    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按照县政府《关于认真贯彻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集中力量开展县情调研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农业产业化调研组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安排部......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是国家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小麦良种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市)和全国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栽培技术的发源地,小麦常年总产量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