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地区发展中药材材的新形势

时间:2019-05-14 04:3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湛江地区发展中药材材的新形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湛江地区发展中药材材的新形势》。

第一篇:湛江地区发展中药材材的新形势

湛汀地区发展中药材材的新形势

中药产业是我国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兴起中医药热,纯天然药物以副作用小、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和青睐。世界上约阿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中药,年贸易额达150亿美元。据有关国际组织估计,今后10年国际植物药市场的增长势头迅猛,大约在现有每年销售额300亿美元的基础上以平均10%的年增长率递增,10年后将越过1000亿美元销售大关。可见,中药产业无疑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具有非常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先后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和《医药科学技术政策》,利用中医药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构筑国家中药创新体系;并通过创新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逐步实现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广东的中药材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是全国商品药材集散地之一,特别是特产南药、广药独具特色和优势。近几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已将医药产业列入工业九大支柱产业之中,并将之作为全省三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给予重点扶持。在现代中药研究开发方面,目前广东省已初步建立了现代中药研制开发的技术刨新链。为贯彻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有关精神,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适应中药制药企业规模化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湛江地区也加快中药材种植生产的步伐,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

一、“十一五”湛江地区种植中药材发展现状

湛江市属南亚热地带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特别适宜种植南药,广东200种中药材。产于湛江的占一半以上。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中药材种植发展较快。近几年.随着四家建立中药材规范化(GAP)产业化基地计划的实施,湛江市抓住这个大好机遇,不断建立中药材GAP,产业化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达5.2万亩,品种有穿心莲、高良姜、檀香、广金钱草、藿香、山银花、山栀子、使君子、草蔻、益智、壳砂仁、佛手、蔓荆子、薄荷、砂姜.首乌、泽泻、水半夏、芦荟、生地、沉香等20多个。中药材种植主要有以下几种运作模式。

l、国营南药科学研究单位模式。按这种模式运行的单位极少,广东省湛江南药试验场是我国最早刨办的南药研究单位,地处雷州半岛北部的遂溪县岭北镇,全场占地面积约700亩,1968年办场以来,引进檀香、越南清化玉桂、印度紫檀、印度黄檀等进口南药品种30 多个,大部分品种获得引试种成功,并总结了较完整的品种栽培技术。十一·五期间种植中药材发展势头更猛。广东省湛江南药试验场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取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药材扶持资金项目——“檀香优良种苗繁育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改项目建设,使广东省湛江南药试验场培育檀香种苗更具规范化和产业化,南药种子、种苗繁育规模逐年扩大。培育檀香苗的数量从原来的一年1-2万棵,发展到现在一年十多万棵.现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南药种苗20万棵。近几年,广东省湛江南药试验场向广东、海南、广话,福建等省区的生产单位和个人推广南药种植栽培技术,提供南药种苗70多万棵。推广种植檀香达10000多亩,沉香、南玉桂、印度黄檀等其它品种3万多亩。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以及在广东省中药研究所、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支持下,广东省湛江南药试验场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以檀香为龙头品种的南药种植示范基地;进口南药种子、种苗基地;广东省特产药材及进口南药种质资源库: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教学实验科研基地。

2、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涉药企业凭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中心种植区,雇用农民工种植,由公司经营确定规模,按照GAP规程进行种植。近几年,涉药企业纷纷在湛江建立南药GAP示范基地。如:(一)穿心莲GAP示范基地清远白云山和记黄埔穿心莲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遂溪县建立穿心莲GAP示范基地,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现穿心莲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该公司已在湛江南药试验场设立工作站。(二)山银花GAP基地位于麻章区的湖光镇,由民营企业家何桂生投资成立的山银花种植公司出资建立,并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同承担国家中药材山银花GAP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基地现有山银花种植面积2000亩。(三)高良姜GAP示范基地位于徐闻县的龙塘镇,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据有关资料所悉,解放前,徐闻因地区贫困,交通不便,高良姜种植面积不多,仅龙塘镇零星种植。解放后,龙塘、前山、曲界、锦和等镇的部分村庄也跟着种起高良姜.常年种檀面积5000至6000余亩。改革开放后,高良姜又成为外商的抢手货。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徐闻县姜农精神大振,全县高良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总产量10余万吨。由于高良姜易种易管,病虫害少,需肥不多,生产成本不高,收入不菲,农民都愿意种植。现在出现不少“良姜村”和“专业户”,实行产业化经营,联合起来产供销一条龙。产品除销全国各地外,还出门美国、东南业、中东、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3、农民合作组织模式

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的一种新形式,如遂溪县乌塘镇湛川村经济联社南药生产基地总面积2300多亩,是目前湛江市最大的南药生产基地。湛川经济联社有3个经济合作社,人口2l64人。2009年初,为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由该村经济联社组织各经济合作社召开社员大会表决通过,将2300多亩耕地集中连片转让给陈李养老板等人成片种植南药,每亩租金500元,租期10年。基地采用世界先进的针式喷灌设备进行灌溉、施肥、喷药等。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今 年9月底可收获。预计,每亩产量可达650公斤,按每公斤5元计,亩产值3250元,每亩可盈利1900多元。本基地主要种植穿心莲,产品将远销广州、四川、武汉等地。

4、农户自由种植模式。是农户不需要与政府或采购商签定购销台州,根据种植中药材经验自觉种植经营,自己承担风险的一种种植力代。遂溪县城月、鸟塘等镇种植的广藿香、穿心莲、金钱草等,洋青镇种植的鸡骨草,相思藤等中药材已作当地一种传统作物由农户自发种植。

二、湛江地区中药材种植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木本中药材面临困难。因为部分木本南药生产收获期长,如檀香、降香黄檀、白木香等品种需要20-30年,短期内很难体现较大的经济效益。加上湛江地区人口多,耕地面积少,除去相对固定性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外,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特别是用于种植中长期中药材的土地更加有限,所以成片发展木本中药材困难重重。

2、广东省湛江南药试验场南药生产科研受制约。由于近年国家体制的改革,地方政府对湛江南药试验场投入资金少,加之本单位资金来源困难,投入生产、科研的资金不足。同时,由于湛江南药试验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活福利偏低,技术人员容易流失。导致某些生产科研项目无法开展,中药材生产和开发利用受阻。

3、中药材品种的种植布局不够完善,中药材生产不稳定。中药材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依赖性。由于人文地理、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市场的约束,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区域,部分地区在发展中药材生产时,不能有效地、科学地控制规模,个别地方还存在盲目引种和无序生产情况,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较大。由于湛江地区人口多,耕地资源 不足,人均耕地面积少,一家一户零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同时由于缺乏有效信息指导,中药材生产暴涨或暴跌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广大药农和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4、缺乏药材种植技术人才。中药材种植与农作物相比,差别较大,技术要求比农作物高,从选种、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等,都直接影响药材质量,所以,要求具备药材种植专业技术的人员指导种植,才能保证其质量的安全可靠。目前,既有药学知识又有种植技术的人员较少;有的基地聘有种植人员,但无药材种植技术,有的只靠农民工,技术掌握少。

5、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中药材生产还没有建立起良种繁育基地和推广应用体系。多少药农还处在自行留种的自然状态,只种 不选,自繁自用,退化问题 比较严重,劣质种苗坑害药农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湛江地区发展中药材生产的思路和对策

中药材生产要以”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优势区域发展、以质取胜、产业化经营原则,实现中药种植基地化、规范化、品牌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为此,湛江要抓住建设中医药强市这一契机,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中药资源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整合资源,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药材生产的现代化进程,我们认为应重点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把名贵木本药材生产纳入地方林业计划和开发项目。檀香、印度紫檀、印度黄檀等木本药材是我国历来依靠进口、价值极高的名贵中药材品种(以斤两论值)。湛江南药试验场对这些品种,通过引种种植研究,已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并证明它们在我国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生长良好,可大力发展种植。但这些木本药材毕竟需要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收获,投资回收期长,一般林场和生产单位无此长期投资能力,在不能近期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不易接受。因此推广工作仅凭科研单位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统一规划,由各级政府的支持。将发展名贵木本药材生产纳入国家林业发展计划和开发项目,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政府在始期给予经济扶持。

2、政府财政给予国营南药科研单位资金扶持。对广东省湛江南药试验场等药材研究单位,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强领导,保证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扶持,使其在生产和科研等方面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3、落实好中药材区域布局,选好当家品种。传统种植区,选择多个当家品种:新开发区,因地制宜。每个镇形成一两个重点品种,因势利导,先试后定。一年试,二年定。重点培养种植户,发展有特色的产品,打响品牌产品。建立规范化种植区,实行产业化种植。

4、加快培养中药材生产技术人才。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深 入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利用,特别是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技术成果的 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在中药材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储如良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技术、育苗移栽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科学栽培等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药材生产规范化发展和药材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加强对中药材生产技术人员培训,及时更新生产技术队伍的知识结构。

5、进一步培育合作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行”产、学、研、农、工、贸一体化”是推进中药材生产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培育合作组织工作中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力争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信贷资金、产品出口等方面为龙头企业争取有力的支持。二是帮助龙头企业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以“订单”方式建立生产基地,解决原料供应问题。三是搞好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6、建立中药材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保护中药种质资源。在培育种子种苗时,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如品种复壮、良种选育,保证种子促苗优质无病虫害,逐步实现种子种苗生产专业化。

全国第九届天然药物研讨会,于2010年7月18日在广州、化州召开。大会名誉主席周荣汉教授做了“联合起来,促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报告。他说,中医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救死扶伤’,是全世界医药工作者的义务。做好药,供真药是药学人的良心。让世界认知中药,让中药走向世界,为世界医药学作贡献。

中药材GAP实施8年来,已认证公布63家企业48个品种,分布在22个省区。2009年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发布的3个文件:“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于2009年4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中药材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信部消费【2009】611号);“国家发展改革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事项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09】2615号,2009.12.10),以上充分说明国务院及各有关部支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

中药材生产迎来了新的形势,面临发展的良好机遇。湛江中药材生产应该做好新的规划,不断完善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系列措施,保证药材质量的安全可靠。“药材好,药才好”。不断创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和保护湛江地区的地道药材,树立品牌品种。以点带面,不断发展新的药材生产基地,对积极推动本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共同发展湛江经济,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7月20日

第二篇:中药材发展现状

我县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一、产业现状。

近几年,我县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力度,把中药材产业做为富民强县的重点产业,推广“果药间作”“林药间作”等立体种植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品质稳步提高。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其中枸杞2.2万亩,黄芪、黄芩、丹参、柴胡、知母等中药材2.3万亩。中药材年产量1.5万吨,产值过亿。全县中药材种植形成四大产业带。我县所产药材品质优越,特别是黄芪被称为“燕山黄芪”,黄芩被誉为“金丝黄芩”,党参被称为“都山党参”,青龙枸杞被称为“塞外红宝”。青龙枸杞飘洋过海,远销韩日以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其它中药材也以其优良品质,深为业内人士看重。

二、存在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我县是药材种植大县,但至今没有一家制药企业,除能对枸杞进行烘干外,甚至没有一家进行分拣、分类、清洗的简单加工企业。我县的黄芪大多经安国出口韩国,安国客商在我县收购鲜黄芪,经过清洗,按粗细、长度进行分类、捆扎,其价值就提高7—10倍。其它如黄芩、知母、桔梗、防风等也存在上述情况。直接出售初级产品,不能体现中药材的真正价值,将直接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挫伤他们种植药材的积极 1

性。

2、没有品牌。青龙有多种中药材品质优良,地道药材也很多,但一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没有一个正式商标,被冠以别人的名号,处于为人作嫁衣的尴尬境地。

3、市场信息不灵。一方面是农民盲目种植,造成积压、滞销,如前几年种黄芪,种子炒到100元1斤,到秋天每斤黄芪0.2元,都不够出土的人工费,严重挫伤老百姓的积极性,以致于这几年行情看好也没人敢种。另一方面在价格上受制于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不知外面的市场价格,农民只能贵买、贱卖,即使市场看好,价格也被小商、小贩压到最低、甚至不合理的地步。

4、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低。我县中药材种植虽有几十年历史,但受传统、规模等条件制约,种植技术水平一直较低。只有枸杞、黄芪、黄芩、柴胡等品种种植技术比较成熟,其它药材品种的种植还处于摸索阶段, 只有书本知识,缺乏实际经验,没有一整套的种植管理技术,典型引导、技术示范工作亟待加强。

5、规模小,效益低。受上述因素制约,我县中药材种植地块分散,种植品种、面积、产量、品质极不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不能发挥效益。

三、我县发展中药材生产的优势条件

(一)自然条件。

我县属温带大陆型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提高药材有效成分。据安国业内人士透露,青龙所产黄芪、黄芩其品质远远高于安国及山东所产,特别是黄芩,我县两年生黄芩的有效成效高于外地三年生的黄芩。因此,我县所产的如枸杞、黄芩、知母等药材近年来一直是安国市场上的抢手货。由于工业欠发达,我县的大气、水、土均无污染,符合环保要求,为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我县属山区,地势起伏,地形多样,有河谷地,有山坡地,有阳坡地,有背坡地,小气候环境丰富,习性不同的药材能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这是平原地区不能比的。又如柴胡喜欢阴湿环境,我县的背阴山坡适宜其生长,平原地区的就很难找到这样的环境。中药材中有许多品种原本生长在山上,在平地种植其产量、品质很差,病虫害多,在山地种植,由于接近其野生长环境,其品质、产量均较平地大大提高。不同的气候及多样的地形条件,是我们开展中药材种植的独特优势条件。

(二)社会经济条件。

安国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工业欠发达的平原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极大,对土地的期望值也很高。但我县除了耕地外,还有430万亩山场面积,总面积更是安国市面积的7倍。条件的差异必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思路。在我县种植中药材,每亩比大田作物高出200到300元,农民就很容易接受。在我县种植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平稳的药材,效益可观,风险不大,农民易于接受。近几年山东、安国等地的黄芪种植很少,有轮茬倒作的原因,也有上述因素影响的结果。我县大力推广的“果药间作”种植模式,引导农民跳出“一分田”的小圈子,在“八山”上做大文章,把药材种植从平地引向山地,提高了效益,还原了药材野生环境,从而提高了药材品质。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中药材的可再生性,一次种植可多次采收利用,实现了循环发展。利用黄芩、柴胡、远志、知母等药材的多年生习性,市场行情好时出土上市,行情不好时继续生长,“待价而沽”,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四、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

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发展特色优势品种,适度扩大种植面积,推广“果药间作”,培育品牌,建立龙头企业,加快中药材产业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优势品种。中药材生产强调其地道性,地道的药材才能被市场认可。要结合青龙实际,推广品质好,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中药材品种。经过几年的发展,结合市场实际,今后几年我县中药材的主栽品种是黄芪、黄芩、知母、丹参。这几种药材在我县种植已获成功,品质优良,为市场大宗用货,价格平稳上升。这次在安国考察时发现,我县的枸杞在安国市场很少见,新引进的韩国枸杞根本见不到,据当地商户说都直接出口韩国了。因此,无论是本地枸杞还是韩国枸杞都有市场前景,今后几年应大力发展。同时,积极引进高产出、高效益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适度扩大种植面积。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

就没有效益。我县的枸杞如果没近2万亩的面积,就不会有今天火热的市场,农民也不会得到这么大的效益。我县的黄芪、黄芩、丹参、知母等药材虽有种植,但面积不大,产量有限,收购季节都是供不应求的局面,不存在卖难的现象。推广“果药间作”。实践证明,“果药间作”适合我县“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有效解决了发展特色种植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是一项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模式。据统计,全县共有60万亩栽有果树的山坡地,推广“果药间作”如达到四分之一,按每亩增收400元计算,一共可增收6000万,对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品牌。对我县的几个优势中药材品种,要联系专业权威机构进行化验、认定,明确其有效成分含量,确定其优质等级,取得鉴定证书。在此基础上,协调企业或协会组织结合GAP认证,注册商标,树立青龙中药材的绿色品牌。建立龙头企业。可以是种籽秧苗供应企业,也可以是药业商贸流通企业,更可以是饮片加工、制药企业,只要能促进全县中药材种植,我们都可以引进来,给予扶持,促其发展壮大。

2009年10月

第三篇: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1-9-2信息来源:

作者:李忠斌 朱乾宇 官汉蒙 毛中明 舒曼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 武汉430074)

摘要 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的现状及主要做法和经验,指出了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的对策建议。我们希望这些对策建议能为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提供借鉴和参考,为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资源开发中药材武陵地区对策建议

武陵地区的主体是湖南的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湖北的恩施自治州,重庆的黔江开发区和贵州铜仁等地区。土地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400多万,是土家族聚居区。该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优势,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只要科学规划,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做到合理、持续地开发利用,就一定能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是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一、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有偏差。目前,群众对发展中药材认识不足。一是对政府的示范、引导和服务片面认为是政府“要我干”,缺自我发展意识;二是部分群众发展中药材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有无资金补助,没有补助不愿种;三是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认为种药投入多,风险大,效益差,不划算,没有发展畜牧和外出打工效益快;四是适应能力弱,面对市场经济和多变的价格,无所适从,一旦受挫,怨天尤人,众多的是等待观望或盲目随从。

(二)产业发展力度小。各级政府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尽管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体来说,缺乏“坚定不移,一抓到底”的决心和力度。

(三)无主导品种,无知名品牌。武陵地区虽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但主要品种尚不成规模,许多品种分散为千家万户种植,都是利用边角地、瘦地和坡地、果园慢慢地发展起来,且连片面积规模不大,尚未形成特色拳头产品,不利于客商收购,技术含量低,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还没有叫得响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药材知名品牌。

(四)龙头企业带动力弱。表现在①按GMP要求的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还不多;②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运作难,基本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③药材经纪人缺乏,药材销售大多靠外地客商来收购。

(五)产业发展有“六缺”。具体表现为:①缺专业市场。中药材交易市场刚起步,交易规模小,多数是靠小商小贩走乡串户到乡集镇零星收购。②缺科技人才。目前乡镇农技人员中,懂中药材种植的微乎其微,许多种植户因不了解或不能全面掌握中药材的生产、采收等管理技术要点,导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效益差,甚至错过种植时间,造成欠收或绝收。③缺信息

服务。中药材属特殊商品,其生产、加工、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市场信息不灵已成为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制约瓶颈。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广大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的适销对路品种,不少种植户因信息不灵或受虚假广告的诱惑而盲目种植,有的受伪劣或高价药材种子之害,造成经济损失。④缺投入扶持。一是在信贷发放上支持不够,加之农民自身积累差,抗风险能力弱,使企业难以做大;二是资金投放极端困难,科研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三是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⑤缺保护意识。大多数药农在采集野生药材时,只顾短期效益,缺乏合理保护与利用意识,对野生药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自由采集,自由交易,形成了原料药来,原料药去的中药材开发习惯,经济效益极差。同时严重破坏了生态和野生药材资源,对野转家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五灵脂,十年前曾是武陵山区蕴藏量(达200余吨/年)较多的县之一,现已濒临灭绝,年收购量只能在十来吨左右。⑥缺标准化种植。农民对中药材GAP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种植、管理、施肥、施药、采收都比较随意,同时龙头企业履行的技术跟踪服务难以到位,后期基本没有管理,导致有效成份流失,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等,不符合GAP要求,这将成为制约中药材生产的“瓶颈”。

(六)重复申请饮片批准文号,既程序繁琐,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按照州里的要求,各县、市和生产基地都要打出自己的产品名牌,凡是州内有产的品种,都要争取拿取国家饮片批准文号。据了解,全州地产药材能拿文号的品种约200多种,而几乎所有品种都不只是恩施州一地所产,而是全国多地有产,只不过恩施的气候环境相对来讲比别的地方好一些,有利于药材的发展,如果这些品种都要拿国家批准文号,那全国该发多少文号?药材种植户和生产企业该花多少钱?多地区有产的同一种药材以什么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其药材质量的好坏?现在州领导也担心花了钱而拿不到批文号将如何对药农和饮片企业交待而着急。

(七)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部分地方存在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的问题,使得部分中药材产品供过于求,如不正确引导,将严重挫伤药农的生产积极性。恩施州发展中药材生产已有部分品种超过全国需要量,比如黄连,主产还有重庆的石柱、四川,云南,贵州,甘肃南部也都有产,而全国一年的需要量是1-1.2万公担左右,而目前该州就种了5万亩,平均每年挖1万亩,其产量已超过全国需要量,如果把其他生产地的也算上,该品种将出现积压,价格会大大下落,农民就会少收或无收入,这一问题已黄连价格上得到反映,2004年每公斤黄边在100元左右,今年7月已跌至每公斤28元,达到历史最低价。白术年需量约5-6万公担,而白术主产地是浙江、四川、湖南、湖北,现恩施州来凤县就要种3万亩,平均每年收1万亩,其产量已达5万公担,仅此就可供应全国,那么浙江、四川、湖南及湖北其他地方所产的白术就会降价销售,其结果也是产品积压或报损,农民减收或无收。因此,发展中药材生产不能只认那里能生产就发展生产,而是必须按需要生产,使产品产、销基本平衡,既保证药用需要,又使药农得到合理收入,否则,会给农民造成灾难。

(八)销售渠道不稳定、不顺畅。市场是影响恩施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恩施信息闭塞,对国际国内的市场环境不太熟悉,需求及价格信息的获得主要靠中间商提供。又由于交通不便,距大城市较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处于劣势,难以适应部分药材需求弹性大,时令性强的特点。本来中药市场受价值规律的影响特别明显,价格的起伏波动非常大,不易于把握,这样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在没有任何区位信息优势的前提下,药材销售就显得非常被动。

(九)医药工业落后,科技水平不高。恩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医药工业的发展创造了非

常有利的条件,但由于缺乏资金、人才,医药工业长期一片空白,只到1969年以后才陆续建立起恩施制药厂、利川制药厂、利川市清江制药厂和鹤峰八峰村医药化工厂等。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其主导产品氨基酸的系列产品数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占全国同行第一,被誉称为“东方氨基酸王国”。2004年,全村实现总收入2.66亿元,利税4629万元,村民人平纯收入达7386元。尽管,恩施医药工业已处在一个比较快的发展时期,但无论是从品种、质量,还是从固定资产、职工人数,抑或是从经济效益来看,全州的医药工业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据一些药材商介绍,他们收购的中药材几乎全部出口,本州制药行业的消化能力极为有限。事实上,对中药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深度加工,是一个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行业。以前面提到的梭罗果为例,在恩施的市场价仅为12—20元/公斤,但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七叶树皂甙钠价格极为昂贵,其中间体达到1.7万元/公斤,制剂药品则高达5.5万元/公斤。由此可见,科研能力差,开发水平低,医药工业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恩施中药业的发展。

二、推进武陵地区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指导思想。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药业,充分发挥中药材品质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度开发,主攻质量,创立品牌,贯彻实施中药材生产、加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创建适度规模的GAP基地,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药业产业体系。

(二)优化中药材的生产和加工规划布局。

在种植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进行规模化种植。同时政府要加强引导,提倡联合有序的竞争,避免形成恶性竞争。首先,要善于选择本地道地药材来种植;其次,要善于了解和跟踪国际国内医药市场行情,选择市场上用量较大的品种来种植;第三,要选择一些贵重且市场价格较高的品种种植;第四,要善于挑选有本地特色的品种来种植,如一些民间草药,可适当选择栽培;第五,要结合本地生态习性合理选择品种;第六,配合“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木本类药材。

目前,已经建立的专业化经济小区有恩施市板桥区党参生产经济小区、建始矛田区茅田乡绞股蓝生产经济小区、巴东白沙乡银杏生产经济小区、宣恩椿木营乡药材小区,咸丰二仙岩办事处“三木”药材生产经济小区、鹤峰中营区“三木”生产经济小区。实践证明,建设专业化经济小区能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符合恩施实际。当前要按照市场变动和资源分布情况,搞好原有小区的更新改造工作,同时兴建一批新的经济小区,并进行连片规划开发,以期形成一批全省和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加速药材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环境保护,走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在开发中医药的同时,要在保护有限的中药资源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保障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坚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高度重视“绿色”中药生产。目前,国际上尽管尚无植物类中药的国际标准,但是FAO和WHO均制定了食品、蔬菜及茶叶重金属的允许摄入量和农药残留限量,而美国、欧盟及东南亚地区则已经明确了上述物品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限量指标。盲目施用化肥和农药,不仅直接

造成中药原材料的重金属、农药残留量超标,而且导致周围环境如大气、土壤等的污染。近年来,欧盟对我中药因重金属、农药残留量超标等因素引发的贸易事件屡屡发生,给中药的国际声誉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其次,高度重视中药工业污染。由于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招商时对环保标准的控制不是很严格,一些在东部和中部因环保问题受到限制的工业有逐步向西部迁徙的趋势,其中也包括一些制药企业。我国的中药工业由于设备陈旧和技术的局限,生产过程的参数控制还达不到要求。如黄姜有效成分的提取,我国大都采用发达国家50、60年代的浓硫酸提取工艺,排泄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极为严重。因此,发展中药产业要坚持环保标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同等重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完全可以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基地。根据州内现状,首先必须加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尤其是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保护,这是开发利用的基础。虽然恩施已建立了星斗山、木林子等自然保护区,但面积太小,生态环境单一,加之保护不力,对某些珍稀药用动植物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因此,需要建立一些新的自然保护区和水域,使珍稀药用动植物得以恢复和发展。其次,要通过建设药材标本园,为合理开发利用珍稀野生药用动植物做好种源的战略储备。再次,要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杜绝乱砍滥伐、乱踩滥挖、肆意捕猎等行为。

(四)创立品牌,通过申报原产地保护,强化自有知识产权。

一是加大科技力度,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筛选地道品种进行选育、提纯复壮、培育纯正优良的地道药材野转家种繁基地,使之形成规模,申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和商标注册,逐步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意识地培育出自己的品牌。二是发挥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有重点地选择有发展基础的乡镇建立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发展一批专业村和种植大户,通过带头、示范,以点促面,促进全县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同时着力巩固和发展现有的药材生产基地,做到长短结合、木本与草本结合、家种和野生结合。

(五)优化环境,扶持龙头。

没有工业化的骨干加工企业,就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更谈不上产业化。要制定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外商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创办深加工企业,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以工业经济为中心的产业发展上来,走药业工业化道路。

中药材具有很高的附加值,但只有通过医药工业才能体现出来。一般的情况下,医药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通过精深加工,使中药材转化增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带动了药农增产增收,充分发挥了市场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可有效解决全州所面临的资源供应与市场需求的双重矛盾。同时,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它们通过应用高新技术,组织项目科技攻关等形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并将科技进步导入中药材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品质质量和竞争力,以满足市场需求。可以说,医药企业是医药科技进步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器,鹤峰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制药二厂采用高新技术,在氨基酸原料药中加入多种中药材精制而成氨基酸口服液,结果不仅使众多药农从中直接受益,而且据报载鹤峰中药材公司新上的“竹节人参基地”项目,作为八峰药化工业的配套企业,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增加收入上千万元。

(六)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加大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技术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科学种植药材的新型农民、科技人才,达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实现“一户药农一个明白人”的目标,提高药业产业的科学技术

普及程度,保证中药材种植的品质和产量。

第一,加快GAP建设步伐。首先应对州内适宜种植中草药地方的大气、土壤和水质等科学取样,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测,抓紧建立全州的基础数据库。只有符合GAP要求,才能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其次抓紧建立以道地药材产区为主的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加强优质道地药材产业化规范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了确保中药材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要加强对中药种质资源、人工驯化等关键技术和珍稀濒危品种的研究,建立GAP研究基地。

第二,以创新为核心,加大中药新药的科研开发力度。中药新药研究,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收集、筛选民间中草药、民族药配方,进行科研开发;进行药材和复方组成成分的相关研究;探索中药药物筛选的化学和药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发高效优质的现代中药。要集中力量,通过科技攻关,重点加强对民族药主要药效物质及其作用原理的研究和剂型、安全性评价及临床疗效等细节的规范性系统研究,开发出一批西医西药不能很好解决的病症的防治药品,如防治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精神分裂症、忧郁症等神经性疾病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等的现代中药和保健食品。

第三,推广种植技术和肥料。对中药材种养殖业来说,一是要开展野生转家生试验,实现部分珍稀药用动植物的家种、家养。天麻人工栽培的成功,就产生过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要利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种植模式,实现中药材生产的高产、稳产和优质。银杏被称为“公孙树”,通常情况下,30年以上才开始挂果,但经过嫁接改良以后,只须十年左右,而且产量高,品质佳,事实证明,嫁接技术有简单易行、效益显著的特点。此外,环剥技术既能保护植被,又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三是要研究生产出中药材所需的各种肥料,一般来说,中药材对肥料有十分特殊和近乎苛刻的要求,缺肥一直长期困扰着恩施中药种植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解决这一难题。

第四,开发新型中医药产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发展起点,加快技术进步,率先向中药现代化进军。以银杏为例,它的提取物黄铜甙每公斤出口是300到500美元不等,法国同样产品则是800到1000美元一公斤。银杏苦内脂在日本每公斤价上百万元。德国、法国出产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用的一针通或三针通主要是银杏叶提取物精制而成。虽然中国用银杏叶果治病保健历史悠久,但加工为现代药物则是德国科学家创先。所以,在这方面要奋起直追,加强科研,创造独具特色的新产品,融入世界大市场。

(七)创新营销理念,突出“富硒”特色

在创立品牌和产品营销的过程中,有一点应该特别强调,那就是要大打“硒”字牌,突出地方药材的优势与特色。

恩施自治州亦被称作“世界最大硒资源地”。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首座独立硒矿床。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后,专门下文称“恩施自治州岩石、土壤、植物硒富集均达到世界之最”。我们应该看到,这才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为土家族地区富硒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也给广大缺硒地区带来了福音。

目前我们在已认识到“富硒”的重要价值,但做得还不够,还没有把“富硒”变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正如前面所讲的,同类中药材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种植,在市场价格上其他地区反倒高于武陵地区,说到底就是特色宣传不到位,特色和优势的附加值没有充分显现。因

而,在今后的生产、宣传、营销的整个过程中,要让“富硒”转变为产品的内在价值,并充分体现在价格竞争中,只有这样,武陵地区的中药材产品才能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同。

(八)加强组织领导。

加促进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并在人才引进、资金筹集等方面给予诸如贷款贴息等帮助。一是对土地利用、新药开发等方面按规定给予价格、税费优惠,努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中药产业;二是将农业开发和扶贫等资金捆绑使用,重点安排一些中药产业项目;三是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加快科技成果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四是优先将地方药品种和民族药列入医保基本用药目录;五是积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市场引导,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由企业根据需要与药农签订种植合同,通过订单合同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企业在享受市场利益的同时承担风险损失。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加强执法和协调,监督农户按合同交货,监督企业按合同收购,保障市场公平。六是要用好、用活、用足民族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争取省及中央的支持,获得宝贵的资金援助;七是采取比“烟草”,“茶叶”等其他行业更加特殊的措施,实行彻底的开放,培植发展后劲。

(九)国家民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武陵地区属民族地区,同时也属于西部大开发范围。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各族群众的收入水平,建议国家民委设立“民族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组建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国内外客商到该地区投资,并且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支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来推动民族地区中药材资料开发与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我们相信,只要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民族地区中药材资源一定能成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资本和支柱产业,民族地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四篇:禹州市中药材发展概况

禹州市中药材发展概况

禹州地处中原腹地,山水相依,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夏都”、“药都”、“钧都”之称。禹州市东邻许昌、长葛,北靠新郑、新密,西北同登封搭界,西南部与汝州、郏县、襄城接壤。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47公里,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全市共设有26个乡、镇(办),常住人口121.36万。

一、禹州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

禹州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过度带,北部、西部、西南部群山环绕,山前丘岗起伏,中部和东南部平原广阔。颍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适中。特殊的地貌特征和自然地理气候,形成了若干个生态类型区,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药材生长环境,中药材资源丰富,道地药材众多。禹州人杰地灵,从黄帝、雷公隐居具茨山尝草寻药开始,先后有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医药圣贤移居禹州,行医采药、悬壶济世、著书立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药商汇聚禹州,成立药商会,形成了每年三月为期一个月的药材交易大会。清朝乾隆年间,全国22个省的药商先后在禹州城开设药庄、药行、药铺、山货行、洋货棚,建立会馆客栈等。长期的药材交易,催生了以药分类的甘草帮、茯苓帮、党参帮和以地域分类的众多会馆,其中以山西、怀帮、江西、十三帮四大会馆最为壮观,建筑规模、经营品种、成交数量堪称历史之最。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禹州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药都”。

禹州药材资源丰富,动、植、矿物药材达1084种,丹参、金银花等名贵道地药材达45种,其中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粮石、会全虫、会春花、禹密二花等被载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过程中的“浸、泡、煅、煨、炒、炙、蒸、煮”和“九蒸九制大熟地”等工艺更具独到之处。有的饮片加工后,细如丝、吹能飞,片片均匀、厚薄适宜。在炮制方法上以精益求精而久负盛名。“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就是禹州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新中国成立之初,近百家药商先后完成社会主义公私联营改造,成立有联购联营组、丸丹膏散药业同行业工会、制药生产组、制药生产合作社、医药行业联合会等组织,对批发、零售、收购等领域进行整顿,多次组织销毁伪劣药品,维护禹州中药材的质量和信誉。与此同时,还多次举办中医进修班、学习班和技术扫盲教育等,总结传统工艺,培养专业继承新人。在自然灾害和特殊的历史年代,禹州人从不忘记药业的发展和创新,成立中医院,组建中药生产企业。在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下,先后研制出“葡萄糖粉”、“人造自来血”、“橙皮糖浆”、“杏仁水硫酸亚铁”等,其中“星禹牌”九天阿胶先后获省政府工业优质产品证书、国家医药总局优质产品等荣誉。

改革开放以来,禹州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经营等有了较大发展。一批老药师、老中医、老掌柜以此为契机,重操旧业,纷纷提笔操刀、开厂设铺、育苗种植,对传统工艺、丹药妙方进行著书立志,对名贵药材进行培育,抢救、传承中华民族之瑰宝。三十多年来,通过政府和药农、药商的大力推动,禹州的中药材产业得到了传承、发展和壮大。国内外药商、生产加工企业纷纷慕名而来,昔日的繁荣景象得到恢复,“药进禹州倍生香”的赞誉再次成为现实。1985年3月,中断35年的“小禹州”药材交流会在禹州召开,除西藏、辽宁和台湾省没有参加之外,全国其它省、市、自治区代表1165人参加,会期7天,成交额2728.8万元。1996年9月,经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禹州成为全国十七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药材专业市场;2003年6月,被评为全国十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2004年获得全国十七家专业市场唯一一家中药饮片特许经营资格;2006年10月28日和2007年4月9日,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豫西丹参4个品种分别取得国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认证,在全国县级名列前茅;2007年11月,禹州市中药材种植被省农业厅、河南日报社评选为“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2008年7月19日禹州的牛蒡子、石榴种植取得了河南省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2008年“禹州药会”和“禹州中药传统炮制技艺”分别

列入河南省和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2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禹州现已成为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

二、禹州中药材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禹州市委、市政府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确立了建设大中医药产业的格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中药材种植为龙头,以提高中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内外竞争力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整合药业资源,完善政策措施,突出龙头带动,强化示范引导,不断改造和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扎实推进中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中药材种植

2010年,禹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40.1万亩,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个,种植品种47个,年产值6亿元,全市人均增收500元以上。主要形成了以西部丘陵山区为重点的8万亩杜仲种植基地和10万亩木瓜、山茱萸、连翘等木本药材种植区域;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的标准化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500亩、1500亩和50亩;以浅井、苌庄、无梁、花石等乡镇为中心的3.5万亩禹密二花基地;以古城、郭连、山货为中心的3000亩禹白芷基地;以山货、朱阁、小吕、张得为中心的2.3万亩豫西丹参基地;以山货、张得、朱阁、范坡四个乡为中心的3260亩杭白菊种植基地;以张得、小吕

乡为重点的3000亩怀菊花和2500亩防风种植区域;以古城、山货为重点的3000亩白术种植区域;以梁北、小吕、张得、火龙、方岗为重点的5000亩地黄、3000亩板蓝根、2000亩山药、1500亩玄参、600亩黄芩种植区域;以无梁、郭连为重点的500亩何首乌种植区域;以褚河为重点的500亩夏枯草种植区域;以朱阁为重点的1500亩生姜种植区域;以顺店为重点的3000亩柴胡种植区域;文殊、朱阁、范坡、张得、方山、花石、苌庄为重点的1.3万亩迷迭香种植区域;文殊镇的万亩银杏种植基地等。与此同时,还积极探索“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药材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模式,采用“企业+药材种植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打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为解决种植零散、管理粗放、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以森源本草和春发菊业两家企业为依托,组建了9个药材种植合作社,实现了土地反租、社员入股、农户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新格局。

(二)中药材生产

截至目前,全市已注册的中医药生产、加工企业33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实现中药材就地转化15万吨/年,年产值达20多亿元。主要生产企业有:

1、禹州市药王制药有限公司:始建于1956年,现有员工510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217人,厂区占地面积7.2万平方

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主要生产中成药片剂、丸剂、散剂等9个剂型118个品种。2002年,投资9000多万元,按国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进行了异地重建,于2003年通过GMP认证。产品以中药“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丸”为主导,带动其系列产品“九天阿胶”、“一把抓”、“六味地黄丸”、“香砂养胃丸”等,同时,拥有一大批自主产权的独特产品尚待投资生产。目前,该公司发挥禹州道地药材优势,建立了符合《良好农业规范》(GAP)的种植基地1万亩,带动农户4000户。

2、禹州市森源本草天然产物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7280万元,公司主要致力于迷迭香天然抗氧化剂天然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其生产设备具有国际水准,生产工艺属国际前沿,并拥有符合《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EP)的迷迭香种植基地1.5万亩,迷迭香种苗繁育基地50亩。现有迷迭香系列产品12个,国家发明专利13个,2007年被河南省科技厅授予河南省科技企业称号。目前,每年可生产300吨抗氧化剂和20吨精油,实现产值1.05亿元,利税2890万元。

3、河南青山药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由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禹州加工炮制技艺代表人朱青山创办。2005年10月,通过了河南省中药饮片GMP认证,并被认定为许昌市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该公司承担的河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药饮片与炮制规范化研

究”获许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建立了1000亩禹白附种植基地,年加工中药饮片1800吨。

4、河南中加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由河南华中医药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加拿大中远国际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2亿元按GMP标准兴建,占地面积101亩,已完成一期投资5600万元,拥有8个国药准字号药品,建成中药提取、片剂、硬胶囊、颗粒剂、合剂及外用洗剂等六条生产线,并于2008年10月投入生产,年生产片剂3亿片,硬胶囊2亿粒,颗粒剂1500万袋,口服液3000万支,洗液720万瓶。年可消化中药材1766吨,实现产值4亿元,利税1.6亿元。

(三)中药材贸易

1、中药材交易市场

1987年7月,市政府组织兴建了占地近百亩、能够容纳300多家商户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药行街。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外来药商的加入,市政府于2001年投资2亿元建成了占地面积400余亩、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禹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该市场南北街13条,东西街3条,三层以上商住楼2000余间。其中交易大厅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可容纳2500个摊位,是集仓储、银行、宾馆、物流、资讯、娱乐等功能齐全的大型现代化中药材专业市场。2003年6月,被评为全国十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2004年获得全国十七家专业市场唯一一家中药饮片特许经营资格。

2、中药材经营

目前,北京同仁堂、北京久源堂药业、广州白云山制药、桂林三金制药、辅仁药业、香港药王制药等知名企业和650多家药行入住中药材市场,固定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市场经营品种2600多个,年交易额在20亿元以上。

为加快中药材的周转与流通,禹州市又引进资金,设立了河南省万家中药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华中药业物流有限公司。其中:河南省万家中药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科研、开发、展览、交易、仓储于一体的大型中药材营销企业。项目总投资3.8亿元,规划占地470亩,规划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计划建设一座23层研发大楼,还要建设与其配套的电子交易大厅、展览馆、中医药疗养会所、物流配送中心、单体面积7000平方米的温控仓库10座和30万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存储50万吨中药材,交易量达到100万吨以上,交易额达75亿元,营业总收入10亿元,利税2.85亿元,能够直接安排3000人就业。届时,将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物流交易中心。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之中。

河南华中药业物流有限公司是由大禹名都药业有限公司、郑州永大臵业有限公司、河南瑞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兴建,占地面积4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8亿元。主要建设仓库设施、电子交易大厅、会展

中心、综合办公楼、职工宿舍楼及生活配套设施等。项目投产后,可为社会提供6500多个就业岗位,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3.98亿元。目前药业物流已经投入运营,其他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3、“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2010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成果

第八届“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2010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于2010年10月26日-28日召开。以“文化、和谐、共赢、发展”为主题,以医药产品展示、贸易洽谈、学术研讨、项目合作为主要内容。参会的省内外企业853家,其中知名企业23家,全国百强制药企业10家;参展的高知名度企业38家;国内外客商3000余人,其中境外客商25人,省外客商89人;交易额6.8亿元。与此同时,签约项目54个,签约额62.8亿元,引进资金48.2亿元,其中医药类项目9个,约9亿元人民币。邀请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和知名企业负责人等围绕中药材基地标准化种植、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禹州中医药产业发展趋势等进行探讨。本届药交会成果居历年之最。

三、禹州中医药发展展望

(一)禹州市产业集聚区

禹州市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政府首批公布的175个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总面积为2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即

西产业园,9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区、控制区,即东产业园,10平方公里,采取“区中设园”的模式,其中规划了机械加工产业园、档发工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主导产业为机械加工、食品、中医药业,配套发展金融商贸、商务服务等;专业园区,即钧陶瓷产业园,10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钧瓷及建筑陶瓷业。近年来,禹州市先后投入7.5亿元,完善产业集聚区内供排水、路灯、绿化、燃气、电力、通讯、热力等配套设施,实现了“七通一平”,形成了四通八达、便利快捷的道路网络,具备了承载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多项目随时、同时入住的条件。

为加强对入住园区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专门成立了禹州市产业集聚区委员会,具体负责处理集聚区内的各项日常事务。为优化发展环境、助推经济发展,禹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招商引资、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为认真做好项目管理和服务工作,对新入住项目推行一站式办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对已入驻项目,实行定期督察、定期汇报、定期例会、领导分包制度。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办公室,市委、政府主要领导每周召开项目建设联席办公会议,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推进项目建设。

禹州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钧都、药都、夏都的美誉正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前来禹州投资。截至目前,集聚区内已

经建成了以医药食品、装备制造为主导的各类企业达到200多家,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亿元,税收2亿元。

(二)发展规划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医药文化又蕴涵着无穷的潜力、魅力和财富。作为中医药发祥地之一的禹州市,承担着重要的保护、发掘和创新的历史责任。对此,禹州市编制了《禹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和总体思路。

1、基地建设

稳定40万亩的种植面积,建成10个2000亩以上的连片种植区域;建成3个1万亩以上规模的专业药材园和15个2000-5000亩的专业药园;对天然野生药材区域进行保护性开发;依托现有的生产企业,引进1-3个高新产业项目,形成生产加工基地;依托物流配送中心,建立专业运输基地;依托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针灸、正骨、推拿、中医世家和民间祖传秘方等,建立门类齐全的专业研究基地。

2、特色药业保护

禹州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品牌300多个,涵盖的用途也非常广。对道地药材、名贵药材、珍品培育、新品引种、妙方收集等加大申请保护、发掘力度,确保禹州中医药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3、中医药文化建设

目前,投资8000万元的怀帮会馆、十三帮会馆的大殿、戏楼、影壁、厢房等恢复修建项目正在实施当中。市政府投资3600万元的禹州市中医药博物馆正在建设,预计2012年5月1日开馆。以上项目建设,对丰富和展示禹州千年药都的发展历史,汇集社会祖传秘方和民间灵丹妙药,研究探索传统工艺和高新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继承和发扬,实现禹州中医药产业的跳跃式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以旅游景区为依托,以药为媒,丰富医药旅游文化经济内涵;以文艺团体为依托,创作中医药历史剧目,弘扬禹州的中医药发展历史;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依托,建立专业数据图库,把禹州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禹州。

总之,禹州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一方宝土孕育了中医世家、名医妙手,代代传承、层出不穷。独创的民间土方、灵丹妙药润泽着代代华夏儿女的幸福安康。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广阔的前景和雄厚的宝贵财富。我们坚信,有勤劳智慧的禹州人的勇于创新、有市委市政府的鼎立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有国内外慧商的积极投入,禹州中医药产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二0一一年八月十六日

第五篇: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康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康乐县中药材种植历史久远,面积大,品质佳,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是世界中药材中的上品,而康乐县的膜侧中药材以其品质优、产量大、品质好,深受更欢迎。2006年该县申请注册了中药材无公害认证。2009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62万亩;总产量达5453吨,值产达12609万元;3000吨,产值达1.77亿元。“陇宝”牌莲花山中药材醋、“奥妮雅”中药材系列化妆品、中药材酒、中药材鸡、中药材鸡蛋地方优势品牌初步形成,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膜侧中药材”已成为县域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其系列产品已成为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新亮点。

1、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与优势

(1)现状 康乐县中中药材主要分布于在西南部的莲麓、景古、五户、草滩、胭脂、上湾、鸣鹿、八松几个乡(镇),该区平均海拔2000 — 2400 m,水、肥、光、热及土壤条件均属全县最佳,有耕地面积18.61万亩,是该县中药材生产的最佳地带。近年来,康乐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作为中药材产业作为优化种植结构、实现富民富县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种植面积,着力建设国家级中药材药源基地,2007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48万亩;总产量达5453吨,产值达1.77亿元。

(2)优势 康乐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有:资源优势,我县地处中纬度、中海拔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农区向牧区、冷暖向干湿过渡地带,植被良好,生物群落多样,是中药材、党参的主要原产地之一,境内分布着中药材、党参等300多种野生中药材,年采集量达1000吨;种植中药材具备天时条件;地缘优势,我县在气候、水系、温差等方面优于其他种植区,是公认的“中药材”最佳栽培区之一,所产的莲花山中药材称为岷归精品中的精品;有近20万亩耕地非常适宜中药材种植;种植优势,农民在长期的采药、驯化和人工种植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发展中药材产业兼具人和优势;技术优势,栽培经验和技术逐步完善,探索出了良种选育、野生药材驯化、膜侧种植、中药材直播栽培、专用肥料开发等关键技术,为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加工优势。“义顺”获得甘肃著名商标,中药材系列产品生产GMP认证即将通过,1500吨中药材醋生产线引进使中药材就近收购、精深加工成为可能;市场优势,当前,中医药国际化正在加速,世界中草药市场需求的两位数递增和消费者对中药材系列产品的认可和为我县中药材产业的产业化生产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2、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规模发展不够,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该

脱节,使得加工企业原药材收购困难,购销合同往往不能按约兑现,严重影响了农户、基地、公司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健康运行。

(4)龙头不强,品牌不响,已经成为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加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县莲花山药业公司已累积资本3000多万元,建成300平方米的中药材提取浓缩、580平方米的中药饮片加工、500平方米的中药材醋、500平方米的中药材酒、380平方米的中药材洗涤化妆品生产和600平方米的药材专用肥、2000平方米的周转库房、110立方米的中药材专用冷藏库,形成年加工中药材醋500吨、中药材1000吨,收购销售中药材10000吨的能力。但由于生产车间狭小,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周边环境欠佳等因素制约,严重影响企业全天候生产。同时,由于品牌培育仅仅停留在地方品牌的水平上,品牌效应较弱,缺乏大市场知名度,市场份额低,造成外地收购商抢断本地原药材,本地企业靠外地市场再供应,原材料进购环节增多,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3、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规模化生产。统筹整合资金,对良种选育、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等环节进行重点扶持。借鉴该县畜牧产业发展中成功的扶持政策,对集中连片新建基地,按亩补助苗价补贴、化肥补贴,由企业实行交售奖励,通过优惠政策调动企业与农户的积极性,引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扩大基地规模,实现规模生产。

(2)加强技术支撑,提高产业化水平。利用科技特派员体制和党员帮扶机制,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乡(镇)政府、企业选派20—30名科技特派员,带动建设示范基地,进行技术与信息、生产与市场全程化服务。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GAP规范化种植,特别是在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关键环节面制定出强制性标准,提高原药材品质。

(3)培育龙头和品牌,促进产业升级。建议下大气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营造“康乐”地理标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理念,积极引进知名加工企业和营销公司,走开放式发展的路子,扩大生产规模。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协调解决莲花山药业公司1500吨中药材醋生产线建设用地10亩,原药材晾晒场地20亩。依托义顺“名酒联销网”建立中药材增值产品市场营销联合舰队,争取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占领西北市场,抢占国内市场。积极推进中药材、党参原产地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对接,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稳定利益共同体,加粗和延长产业链条,加速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打造“康乐”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生产效益,带动优势转移、产业扩张和效益升级。(4)遵循市场规律,繁荣中药材流通。建议采取社会融资、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中药材市场建设,建立中药材交

下载湛江地区发展中药材材的新形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湛江地区发展中药材材的新形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宕昌县中药材发展典型材料

    在全市中药材产业开发现场会上的发言 中共宕昌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武福成 (2009年10月18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下面我就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向大会做以汇报,不妥......

    2014年发展什么中药材好[合集]

    2014年发展什么中药材好? 经历过牛市后的低谷后,市场开始反弹,大局稳定。据河北安国市中药材研究协会长期追踪部分常规药材品种价格数据统计分析,目前药材价格比2012年末同比上......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靖州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张克达 蒋细春为掌握我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情况,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林农群众收入,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部分中药材发展情......

    湛江房产发展有感

    湛江房产发展有感 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要正确分析湛江市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看到挑战的一面,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当前是湛江发展最好的时期,房地产企业经历了改革开放30......

    地区发展模式借鉴

    地区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杨星宇 社会工作2012级 1210010221要探讨地区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首先要搞明白地区发展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社......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临床治疗、康养健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去年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巫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巫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巫山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全市“五大功能区”规划,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主要任务,大......

    五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报告

    中药材发展现状 中药材种植的收益,一直是困扰着当地农民大面积发展的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县东秀庄乡小双碾村是出了名的中药材种植示范村,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其中有3户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