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力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2 02:4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全力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全力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关于全力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全力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区级国家机关党组,各区级直属党委,区委及区级国家机关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各人民团体:

为了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督导评估意见》(陕办发〔2007〕11号)及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工作的实施意见》(榆政办发〔2007〕49号)精神,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以教育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为根本,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解决困扰教育发展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求,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实现全区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促进区域内各类教育事业快速有序发展。3年内建成省级教育强区,5年内基本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3至5年内通过整合新建一批学校,不断加强校园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使全区学校布局合理,均衡发展,逐步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规模化、幼儿教育普及化、成人教育经常化、民办教育规范化。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加大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管和指导力度。

1、加强全区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区政府组织和领导实施全区教育教学工作。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全盘统筹,长远谋划,进一步落实各教育直属单位工作的责任,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区计划、国土、林业、建设、物价、卫生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协调,强化指导,全力服务,促进全区教育工作科学均衡发展;各乡镇要把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实行党委成员联系学校制度,实实在在为学校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为本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

(二)深化改革,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2、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校长和教师长效考核机制,严格执行末位淘汰制,对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要坚决调离或辞退;进一步建立健全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充满竞争激励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逐步撤销农村学区建制,分流学区工作人员;严格控制中小学管理岗位职数,努力压缩非教学人员数量;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

3、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政策,扎实有效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按照“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定岗定员,选贤任能,择优上岗,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4、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支持、扶助民办学校,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管理,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继续给民办教育以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发展。合理利用乡镇撤点并校闲置资源,通过民办公助形式,三年内每个乡镇创办2—3所幼儿园,至少办好1所中心幼儿园。

5、强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切实提高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能力;建立完善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机制和评价体系,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

(三)强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识。认真贯彻执行市、区关于中小学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德育工作常规要求,把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实。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有效的工作督查机制和切实可行的实绩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7、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开展师德建设系列活动,建立健全教师素质培训、教法改进、信息交流和观念更新激励机制,坚持岗位达标考核活动,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师队伍。每两年组织一次教师文化专业知识考试。五年内每年选聘200名左右专科以上师范类优秀毕业生到城乡学校任教,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对35周岁以下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进行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先脱产培训,仍不合格者调离教育系统。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区外省级以上中小学教学能手和其他名优中青年骨干来本区任教。试行农村教师女满50周岁、男满55周岁提前离职休息制度,探索解决城区教师年龄老化问题,逐步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深化激励机制,实施“名师培育”工程,每年在表彰奖励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同时,重奖一批“xx名师”;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对停薪留职、久假不归或从事第二职业者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8、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学籍管理。严格执行市、区出台的各项学籍管理规定,重点控制区属中小学班额,严格转学、休学、借读、留级复读等程序,认真履行审批手续,切实控制城区中小学班额,努力创设科学有序的教学环境。

9、严格教育系统内部责任考核。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教育系统内部责任考核制,对各乡镇学区、区属中小学、各教育直属单位及其负责人进行年度综合考核,对考核优秀者予以表彰奖励,对连续三年同类考核处于后进位次的通报批评,并免去主要负责人职务。

10、推进行风建设。进一步治理“三乱”现象,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坚持校务、政务、财务公开。在学校后勤管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优秀贫困学生资助、招生考试、教师选聘调动、职称评审、专项资金使用、工程项目招标等问题上推行“阳光工程”。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严查教育违规、违纪案件,创设良好的教育内部环境。

(四)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1、确保经常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区财政在每年财政预算中,要确保“三个增长”,即预算内教育拨款逐年增长且增幅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预算内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在达标的基础上逐年增长。按省政府核定的标准,按时拨付生均公用经费。按要求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和大中专学生资助工作。

1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专款,用于充实更新全区中小学的实验教学设备仪器;安排100万元专款,用于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安排100万元专款,用于撤并农村中小学校;安排100万元专款,用于奖励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安排50万元用于组织各类质量抽查考试和中小学教师文化专业知识考试;安排100万元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安排50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

13、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步伐。积极整合优化现有教育资源,在投入方向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投入重点由农村教育向城区教育转变;农村教育投入重点由规模较小学校向规模较大学校转变;学校投入重点由基本建设向改善设施、培训师资转变。继续实施市区两级政府关于新建学校的建设规划,从2009年起,投入3.5亿元,启动规划中的7所城区中小学,即搬迁四中,新建第三高级中学(将苏州中学高中部并入三中,其改建为初级中学),新建第十一小学(肤施路小学)、第十二小学(长城路小学)、第十三小学(人民路小学)和第十四小学(五雷沟小学),新建二中高中部(将现二中改制为初级中学),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市一中搬迁至红山热电厂以东(原校址改为初级中学),在第十四小学旁规划修建南郊幼儿园,在西沙机场路修建西沙幼儿园。继续推进农村撤点并校工作,5年内实现农村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分别控制在50所以内的目标,乡镇初中保留在18所以下。建立校舍安全普查长效机制,三年内实现校舍安全工程达标目标,2009年投入1350万元,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供暖改造工程。启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蛋奶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动员,明确补助对象,落实配套资金,规范运行程序,指定专人专账,严格资金管理。

14、发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启动职业教育实习实验基地建设。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职教中心搬迁至小纪汗已划拨的250亩土地上,原校址改办为完全小学。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加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2013年建成省级示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8所。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职教中心和教育强乡镇建设。计划投入830万元,于2010年秋季建成xx市特殊教育学校。

15、改善各教育直属单位的办公条件。通过政府投入、资产置换等形式,积极筹措资金,建成xx区教育中心,实现各教育直属单位集中办公。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投入720万元,于2010年建成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立城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习实验基地,打造书香校园,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五)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

16、避免多头重复检查学校。凡非教育部门涉及对学校的检查,原则上须经区委办或政府办批准,并与区教育部门取得联系后方可进行,否则学校有权拒绝。

17、加强学校安全管理。高度重视中小学安全工作。由区教育局牵头,公安、消防、工商、文化、卫生、安监等部门配合,定期对各学校办学设施、饮食、卫生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监督检查,切实优化中小学校内外环境。

18、切实解决教师实际困难。鼓励新聘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从2010年起,对清泉、镇川、上盐湾、鱼河峁、余兴庄、安崖、大河塔、小壕兔、红石桥、补浪河10个偏远乡镇的中小学在岗教师,每人每月发放80元交通补助。同时,对偏远乡村教师在工作调动、职称评聘、住房安排、子女就学和评优树模等方面给予照顾。

19、加强教育督导评估。依据省政府制定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坚持“督学”与“督政”相结合,全面加强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各学校教育督查评估,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职能作用。继续实行区委、区政府重点督查,教育行政部门巡回督查,乡镇和学校经常检查的教育督查制度,表扬先进,鞭策后进,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不负责任、违反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负责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各乡镇、各部门、各学校要扎实工作,务求实效,着力促进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第二篇: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校安工程”,改扩建、加固一批中小学,启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着手进行学校集团化办学试点,逐步提高城乡学校捆绑发展覆盖率达和优质名校、特色教育集团覆盖率,加快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争取于 2011年在银川市率先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目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广四幼发展模式,推进幼儿园综合改革。鼓励扶持民办幼儿教育规范健康发展,打造2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兴庆区级民办示范幼儿园,形成品牌特色优势。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构建德育工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构建高效课堂。大力加强体育、艺术教育。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特色学校、幼儿园,增强兴庆区基础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及教师继续教育考核新机制。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建立民办教育管理新机制,鼓励民办教育机构向高端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教育机构与具备条件的民办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育服务、办学特色方面向高端发展。

第三篇: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精神,全面提高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缩小城乡间、校际间教育差距,现就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到重要位置

(一)巩固扩大成果。2000年我市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19号)等文件精神,切实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一比两率”(标准化学校比例、在校生年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入学率)量化竞比机制,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课程改革扎实深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普及,教科研活动广泛开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正在缩小,义务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全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强化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对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奠基工程,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本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

二、统筹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维护教育公平,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

(四)总体思路。坚持以县(市、区)政府为主、因地制宜、统筹配置资源、软件硬件并重的原则,以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学区一体化管理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紧紧抓住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四个关键环节,稳步进行布局调整,大力扶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和不同群体之间接受义务教育的差异。

(五)目标和任务。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为宗旨,进一步巩固城区均衡发展的成果,实现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强化统筹,积极改善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相对均衡。具体目标:

——整体发展相对均衡。到2012年,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不低于95%,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9%和97%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入学率不低于90%。

——办学条件相对均衡。在城区及经济发达中心城镇按照小学“4138”(4轨制、在校生1000人、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和初中“1215612”(12轨制、在校生1500人、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标准,一般农村和山区按照小学办学规模不低于2轨、初中不低于6轨的标准,校舍、场地、配套设施、师资、班容量等基本达标的要求,建设标准化小学和初中。到2012年,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布局结构调整规划保留学校的38%以上。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力争实现城域网的全覆盖,到2012年,“校校通”达95%,实现“班班通”学校在55%以上。

——师资管理相对均衡。县域内对每一所学校均衡配置教师,学校内对每个学科、每个班级均衡配置学科专任教师,促进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进一步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强化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构建教研和教师培训新机制,加强实验教师等专业教师的配备与培养,提高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强化政府职责,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

(六)强化领导,明确职责。成立以主管市长为组长,教育、人事、编制、财政、发改、建设、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在市教育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实施。各县(市、区)要建立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实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经常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民情,及时作出决策,加强工作指导,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抓好工作试点,以点带面,总结推广。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规划,提出各项政策措施。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保障职能,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落实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教育、编制部门要加强教师编制管理,及时做好编制的调整工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其他有关部门也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大力支持和配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七)落实政策,确保投入。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并及时拨付教育部门,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20%和城市建设维护税的7%—10%足额用于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各项教育经费及时拨付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做到专款专用。

进一步完善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杂费,并免费为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教科书;按照小学生500元/学年,初中生750元/学年的标准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严格执行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小学生不低于355元/学年,初中生555元/学年,并逐年增长;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各县(市、区)具体负责本区域校舍管理,校舍维修改造资金除每年省政府按照1:1的比例与中央资金配套予以补助外,不足部分由市、县(区)政府负责。建立城市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长效机制,加强资金筹措力度,每年拿出一定资

金,用于市区标准化学校建设。

四、着力加强义务教育学区和标准化学校建设,逐步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上的差距

(八)积极推进农村学区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在县域范围内,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推行乡镇中心校转变为学区中心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中心校和学校三级管理的县域教育管理新体制。形成学区范围内经费、教师、设施、装备等办学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学区内教育的优质发展,逐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九)积极探索市区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在保定城区内积极探索四种模式:一是实质合并模式,一套领导班子,两个校区,教师统一安排使用;二是联合办学模式,即把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联合办学,进行一体化管理和捆绑式评价;三是整体孵化模式,在新建小区中,同步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学校,由优质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组建高水平的学校;四是旧校改造模式,即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中给原有学校预留发展空间,逐步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十)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各县(市、区)要按照标准化中小学办学标准,对辖区内学校办学条件进行核定,对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学校,做好改造规划,明确任务和时限。各县(市、区)要切实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并统筹安排上述建设项目,集中使用建设资金,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力争到2012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占布局调整后规划保留学校的比例达到38%以上。其中,经济条件、教育基础较好的县要达到45%,其它县均不得低于30%,接近完成此目标的县每年至少要增加2—3所标准化学校。

(十一)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城区,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用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教育、财政、发改、规划、国土和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市规划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科学规划中小学布局,形成与城市发展和群众实际需求相协调的教育设施布局。市规划部门要按中小学建设布点布局专业规划编制、审核新建小区和旧区改扩建详细规划,并负责规划的实施管理。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人口出生和适龄儿童数量变化情况,制定规划,科学合理地搞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小学布局调整要与加强薄弱校建设、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统筹规划、统筹实施。按照初中相对集中、小学就近入学的原则,对生源不足、教学质量较低、办学条件较差、社会不认可的学校要有计划地进行撤并,被撤并学校资产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使用。

(十二)切实做好住宅小区配套建设教育设施工作。在新区开发和新建改(扩)建住宅小区时,必须按规划给配套建设初中、小学和幼儿园预留建设用地,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建设工作,并与开发建设项目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旧区改造不得随意拆迁或占用中小学幼儿园场地校舍。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或占用的,必须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且根据规划要求,按国家建设标准预留校园用地或按标准易地重建。各级政府要制定中小学用地和建设的保护规定,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用地和建设的需要。

(十三)加快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大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硬件投入,建立设备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努力推进“校校通”和“班班通”建设。大力开发教

育信息资源,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网和教育资源库建设,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度,遴选全市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名师课堂”、“名师讲坛”等资源上传教育网,免费提供给全市农村中小学共享。各县(市、区)和学校要以此为平台,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共享。

(十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大投入,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为宗旨,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整体发展、科学发展的质量观,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积极引导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打造兴趣课堂、愉快课堂、探究课堂、效率课堂。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发展和积极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五、建立校长、教师培养培训与交流机制,合理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十五)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保质保量配齐教师,在出现自然减员时要及时予以补充。市编制管理机构要综合分析我市的教育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加强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及时核编,按照省政府确定的编制标准核定全市教职工编制,并向农村学校倾斜。全市中小学校定编定员工作要与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及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要进一步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各县(市、区)要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称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加强对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

(十六)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度。按照国务院规定,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落实好教师工资待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农村中小学和城市薄弱学校任教,实施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团队交流。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必须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镇优质学校研修学习等制度。实施以县(市、区)或学区为单位,逐步建立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制度,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切实解决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不足的问题。

(十七)加强农村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校长任职资格,精心选配好学校校长,把责任心、事业心强,懂教学、会管理的干部充实到校长队伍,努力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师网络联盟计划,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与时俱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广泛性。在完善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组织联片教研和集体备课。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尽快在县(市、区)域内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骨干教师队伍。各县(市、区)要将中小学教师每人每年30元培训费纳入财政预算,各学校要按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满足培训工作需要。到2012年,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0%,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68%。

(十八)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完善师德档案管理,严格师德考核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模范履行《中小学教师行

为规范》,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

六、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教育公平

(十九)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积极创造条件,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学校不得占用法定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校上课或集体补课,更不得收费上课、有偿补课。不得挤占音乐、体育、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当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不得以任何名义在校内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不得举办各种形式的“奥班”、“奥赛训练班”等。

(二十)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明确司法、工商、劳动、文化、物价、公安等有关部门及乡镇政府、村委会的责任,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发挥部门职能,做好学生入学通知及辍学劝返等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依法完成义务教育。

(二十一)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各县(市、区)要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就读学校,并且一律不得收借读费、赞助费等。建立由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工作。

(二十二)改革中考招生办法。继续实施公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公助指标生定向分配到初中的政策,不断扩大指标生比例。指标生数量分配要向农村初中和城市薄弱初中倾斜,并降低指标生录取最低分数控制线,增加农村初中和城市薄弱初中考入重点高中的数量,以增强他们的办学信心,逐步实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的均衡。从今年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即2013年初中毕业生开始,公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公助指标生招生计划将严格限定录取各初中学校划片招生范围内的在籍在校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籍在本校,且初一至初三年级三个学年均在本校学习)。

(二十三)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并优先保证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政策。继续深入开展普及特殊教育达标县创建活动,逐步使县(市、区)域内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或接近健全儿童、少年的水平。到2012年,所有县(市)都要建成特殊教育中心。

七、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切实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十四)建立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研究制定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评估,评估检查结果作为评价当地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并作为考核主要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的依据。各县(市、区)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从2010年起,市政府对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市、区)予以表彰奖励。

第四篇:镇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双府发[2008]126号

关于推进全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精神,落实“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切实推进我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政府始终把教育公平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始终把素质教育作为办学育人的根本,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家庭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把切实推进我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十一五”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突出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建设两个重点,抓住办学条件、师

资队伍、教育质量、扶弱助学四个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镇域内中心校与村小教育差距明显缩小,我镇学校办学经费、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二、实施步骤

(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镇中心校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和教师。

2、改革教师配置模式,促进教师资源向村小倾斜。严格按核定的编制配足、配齐农村小学教师。核定编制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积极鼓励中心校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任教。建立完善中心校教师支持村小学校的机制,加快实施中心校教师到村小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努力缩小我镇校际师资水平的差距。

3、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农村教师的待遇。认真执行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的政策规定,逐步缩小我镇、校际间不合理的教师收入差距。采取切实措施缩小村小与中心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差距。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住房困难问题。

4、加强师德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培养。大力表彰先进,建立培训机制,落实教师培训经费,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加大对农村学校、薄

弱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2010 年前使所有农村教师完成不少于240 学时全员培训。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优良传统和文明风尚,表彰和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典型和尊师重教的先进事迹,完善职称评定、福利待遇、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促进优秀教师成长。广大教师要时刻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加强自身业务和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保证经费投入

要加大财政对公共教育的支持力度,为推进我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经费保证

要优先保证农村教育发展所需资金,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教育投入,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抓好已有农村教育项目的实施,认真组织实施“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

(三)、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中学、镇中心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支持教育改革和创新,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管理教育工作。各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

2、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平民教育的观念,更加关注群众子女尤其

是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问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更加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树立教书育人观念,不仅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树立创新观念,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树立开放办学观念,面向社会,影响家长,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3、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各个方面。注重青少年思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报效社会的使命感。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提高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4、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加强体育和健康,教育,把加强体育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足上好体育课,实现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重视并组织开展好中小学健康快乐课外话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5、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认真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加快构建新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形成强大合力。

推进我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实现富民强镇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保证。镇党委、政府将分解和落

实目标任务,细化措施,加强指导和督查,扎实推进。通过共同努力,促进我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二00八年九月六日

主题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意见 抄送:县教育局

双沙镇党政办 2008年9月6日 印

(共印10份)

第五篇: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意见

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

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

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渠政办发〔2009〕16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市教育局等八部门联合制订的《达州市贯彻〈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达州市贯彻《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意见市教育局 市发展改革委 市民政局 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局 市编办 市残联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四川省贯彻<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就进一步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把特殊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1、充分认识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残疾人是一个困难群体,需要特殊的关爱和支持。针对他们的身心缺陷进行教育、训练和补偿,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残疾人本身和家庭,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心特殊教育”的战略决策,切实把特殊教育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得力措施,抓紧抓实抓好,推动我市特殊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2、强化和落实发展特殊教育的职能与责任。重视、支持特殊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地方政府的职能之一。各县市区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展特殊教育的职能和责任,在保障残疾孩子入学、孤残儿童抚育、新生儿疾病筛查与治疗、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编制配备、工资待遇、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特教学校企业税收减免、残疾人口统计等方面通力合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要加强对特殊教育民办机构的监管,按照标准,对其办学资质、办学条件和教师资格及时认证,将其教师培训纳入师资培训计划。针对民办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的实际困难,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

3、明确全市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特殊 1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办学模式,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普及程度,基本形成具有咸阳特色的、适应残疾人教育与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体系。力争到2012年,渠县、达县、大竹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逐步达到当地正常儿童少年水平,其他县市区儿童少年三类残疾入学率要逐年提高;65%以上的残疾儿童能够在幼儿园(所)及学前康复训练机构接受2—3年的学前康复训练、早期智力开发;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40%以上的残疾少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4、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各县市区要大力宣传特殊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残重教的优良传统,让支持帮助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成为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为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捐赠及免税的政策,积极鼓励个人、企业和民间组织支持特殊教育,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努力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特殊教育良好氛围。

二、统筹协调,不断完善特殊教育工作体系

5、必须将残疾儿童少年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将残疾

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坚持以普及为重点,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将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与水平的重要任务,继续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推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地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

务教育的需求,努力做到残疾儿童与正常学生的义务教育同步发展、同步提高。

6、促进各类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均衡发展。当前,我市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难问题比较突出,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要按照“视障儿童教育省统筹,听障儿童市统筹,智障儿童教育县统筹”的原则,认真分析当地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及分布特点,科学提出区域内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方案并认真实施。在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建设项目规划中,重点发展智障儿童教育,努力满足广大智障儿童的教育需求。要逐步对重度肢体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等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7、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各县市区要在巩固提高残

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前提下,以职业教育为主,积极发展残疾人中等教育。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高中要举办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开展残疾人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中要为残疾人入学提供条件和支持,努力创设残疾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宽松环境。市特殊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以创建全省一流特殊教育学校为目标,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拓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8、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积极鼓励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满足残疾儿童

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各级教育、民政、卫生和残联等部门要相互协作,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鼓励社会

2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9、广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各级残联、教育和民政等部门要以就业为导

向,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和开发符合残疾人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强化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残疾人实用技术操作水平。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

三、强化管理,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10、不断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展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能够通过差异性教育得到和谐发展。要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开展个别化教学,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和劳动、就业的能力与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1、加强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大指导和监控力度,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努力降低辍学率。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要定期组织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推广和应用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加快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普及学生微机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和校园网络,积极实施多媒体进教室项目。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整合与应用,提高残疾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3、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各县市区教研机构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特殊教育教研人员,密切关注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组织并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教育科研专题要紧密结合实际,切忌专题宽泛。要深入研究与当前教育工作和残疾人发展密切相关的针对性问题和困惑,使教育科研成为提高特殊教育教学 质量的有效增长点。积极倡导特殊教育工作者结合各自工作实践开展特殊教育专题研究,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支持,逐步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提高特殊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14、健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制。各级教育部门要把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依托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要逐步对普通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和民办特教学校的在职教师进行轮训。特别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各县市区每年要选派2--3名优秀青年教师到专业特殊教育机构接受学习和锻炼。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校长的培训,不断提高

3校长管理特殊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15、畅通特殊教育教师调配渠道。有关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尽快组织专项调研,按照有关政策文件,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并保障教师和管理人员足额到位。要选派责任心强,热爱特教工作,且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员充实到特教队伍,积极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任教。

16、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各县市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关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的规定,确保特殊教育教师享受每月不低于工资15%的特殊教育岗位补助津贴,有条件的县市区应适当提高标准。对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的人员,要将其工作情况列入绩效考核的内容。在职称评定、评优树模、晋升晋级等方面要给特教工作者必要的照顾和倾斜。

五、完善机制,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措施

17、多渠道保障特教经费。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各县市区要采取多种形式,统筹各类资源,保障特殊教育经费。各县市区政府必须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经费标准不得低于同类正常学生省定公用经费标准,并逐年提高。各级残联要从残疾人保障金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特殊教育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各级民政部门要从社会福利募捐款中划拨一定比例金额,支持特殊教育事业。要使用管理好中、省特殊教育补助专款,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当地特殊教育的项目投入和无偿捐赠,拓宽特殊教育资源。

18、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坚持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实行免杂费、免书费和对寄宿生补助伙食费的“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提高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补助费标准并免除住宿费。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学校也要酌情减免相应费用。要将民办义务教育特殊教育机构纳入免费体系。积极动员社会有关方面捐助残疾儿童少年顺利完成学业,努力提高特殊教育的普及程度。

19、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相关县区和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落实乾县、武功两所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和市特殊教育学校扩建项目的配套资金及师资配置。市残联创建一所咸阳市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2012年前,新建或利用现有学校改建、扩建一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标准,确保质量。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康复机构,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和倾斜。

20、加强督导检查。市县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特殊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经费到位、师资培训、普及程度落实情况。要把特殊教育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当地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内容,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两基”巩固提高的重要指标。今后,凡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不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的,不得申报教育强县、强乡(镇)。

下载关于全力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全力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双沙镇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

    双府发[2009]23号 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镇教育改革成果,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真正实现“富民强......

    长葛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长葛市人民政府文件 长政[2007]77号 长葛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切实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市义务教育均衡......

    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为加快推进我区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

    A1-B1-19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A1-B1-19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近年来,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

    A1-B1-19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A1-B1-19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近年来,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