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陕西省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结合省情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来,我省中小企业抢抓机遇,奋勇开拓,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跃上了新水平,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也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成就
---发展步伐实现新跨越。“十一五”期间,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2%,增加值年均增长19%,高于同期全省 GDP增速。全省中小企业个数年平均增加2.66万户,2010年达到137.99万户(含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年均增加800户,“十一五”末达到6000户,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达837户。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总资产达8788亿元,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达到1286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58亿元、缴纳税金533亿元;完成增加值459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5.86%。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495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9.5%,在全省经济总量中 “半壁江山”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企业进出口值达到76.45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3.28%,成为推动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企业数占全省企业总数的78.17 %。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调整为1%、66.95%和32.05%。造纸、铁合金等“两高”型企业占比逐年下降,装备制造、电子通信、新材料、创意动漫、农产品加工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保持高速发展。第二产业营业收入占到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的63.38%,工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产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各类高新区、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从35%提高到46%。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4.7%提升到52%。围绕装备制造、建材、煤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形成了西安鱼化、宝鸡姜谭、咸阳兴平、榆林米脂、汉中铺镇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带动了县域交通、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为就业增收做出新贡献。“十一五”期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年均增加21.4万人,到2010年末,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700.5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的70%。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从330亿元增加到780亿元,年均增加90亿元;从业人员年均工资从5565元提高到11350元。
---企业家综合素质获得新提升。“十一五”期间,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通过组织专家辅导,分批培训,到东南沿海省、市企业考察、挂职等办法,开拓企业家视野,提高素质,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和杰出企业家,增强了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实力。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复苏进程加快,国际资本、产业转移和技术流动将更趋活跃。
陕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能源化工、航天航空产业基地,有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与条件,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在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中拓展新的发展领域与发展空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为我省中小企业实现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已经启动建设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正在筹划的呼包银榆经济区、陕甘宁经济区、西安、成都、重庆“西三角”经济区等,从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产业的战略布局上,为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陕北国家大型煤炭示范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将有力带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在充分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中小企业也面临众多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尚未消除,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企业成本压力增大;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相对滞后,产业聚集度较低;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发展环境仍需改善;企业内部也面临技术和管理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产品和市场调整等一系列新挑战。
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追赶全国平均水平的攻坚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省中小企业要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创新发展思维,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为主题,以加快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主线,以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工业为抓手,实施全民创业和县域工业集中区承载战略,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形成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实力增强、竞争力提高的发展新格局,成为推动富民强省的重要力量。
(二)基本原则
——加快发展。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催生小企业,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中小企业经济总量。
——集聚发展。坚持科学布局,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培育一批新的产业集群。
——创新发展。坚持加快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和科技优势,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协调发展。坚持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约发展、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开放发展。坚持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扩大和深化同省外、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以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为重点,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发展战略
(1)小企业创业战略。完善催生小企业有关政策措施,营造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强创业辅导培训,激活民间资本,推动小企业创业,培植经济主体,每年新增2万户小企业(含个体经营户)。
(2)成长企业支撑战略。以主业突出、业内领先的企业为重点,以壮大规模、提升水平为目标,以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资产重组为手段,每年培育200户高成长型企业,使其成为支撑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3)工业集中区承载战略。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推进县域工业化,壮大县域经济。按照“科学规划、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配套完善、机制健全”的原则,重点提升10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的承载功能,成为带动企业扩张、拉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4)“小巨人”培育战略。以参与构建全省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围绕我省大型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每年培育和发展100户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
(5)技术创新推动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走内涵发展道路。支持建立200个省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6)品牌质量提升战略。把品牌培植和扩张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品牌的带动和示范效应,通过品牌带动产业链延伸和聚集,使品牌扩张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四)预期目标
——“十二五”末,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8%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
——“十二五”末,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
——中小企业(含个体经营户)总户数达到148万户,从业人员达到800万人,年均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
——建成100个设施完备、功能明确、特色显明的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成为推动县域工业发展,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
—— 40%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产学研机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全省要求指标,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发展重点
(一)产业发展重点
——装备制造业领域:依托西飞、陕飞、西航、陕汽、比亚迪、法士特、西电、中钢重工、中交西筑、宝钛、秦川机床、汉川机床、陕鼓等大企业大集团,加快零部件配套协作型中小企业发展,以产业为纽带,以效益为目标,以行政推动和市场资源配置为手段,不断加快大、中、小企业协调配套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使装备制造业在省内配套率达到60%以上。
——能源化工领域:以延长、煤化、长庆、神华等中、省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能源化工下游的化工合成材料、化学建材、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塑料制品及化工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推进中小企业在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领域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领域:依托农业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油、果、畜、菜、茶、药材等加工企业,培育壮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精深加工水平,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鼓励发展农技推广、包装储运、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服务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企业,形成以“服务”促“生产”、以“配套”促“加工”的涉农中小企业发展新局面。
——文化旅游产业领域:按照文化、文物和旅游一体化推进的思路,在全省重点名胜古迹所在地,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住宿、客运、度假疗养、旅游工艺品开发等服务业。支持县市加快发展广告、电子出版、策划咨询等文化创意产业。在西安、宝鸡、咸阳、汉中、榆林等大中城市,积极发展演艺、休闲、餐饮、购物、健身等文化娱乐产业。在城镇周边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等产业。依托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华县皮影、千阳布艺、绥德石雕、陕北剪纸等民俗文化发展中小企业。——服务业领域:围绕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咸阳航空港、宝鸡、汉中、绥德等物流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建设区域物流、仓储、运输中心,培育和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依托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工业集中区,积极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会展、现代金融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结合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社区保安、养老托幼、食品配送等便民服务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根据我省确定的太阳能光伏、风能、核能产业战略计划,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孵化辐射功能,支持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高载能硅材料、多晶硅生产加工、太阳能光伏电池片组件、半导体照明应用及专用设备、工业化沼气装置、风电和新型节能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处理和清洁技术等新兴产业。
(二)区域发展重点
坚持板块式推进,促进三大区域特色产业大崛起。按照把西安、榆林培育壮大成两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把延安打造成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陕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全省经济总体战略布局,分别在关中、陕南、陕北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群。
关中地区: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产业和城镇化布局,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结合城镇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和服务外包等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品牌企业,引领全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陕南地区:围绕矿产、农产品、生态等优势资源,以汉中、安康、商洛三大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态旅游、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
陕北地区:依托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和延安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与煤、油、气、盐、镁、铝及光热、风能等关联度高的配套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延安革命老区资源,大力发展以红色旅游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推进陕北苹果、薯类、小杂粮、红枣加工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大力催生小企业,推动全民创业再上新台阶
一是制定加快中小企业创业指导意见,明确创业方向、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掀起新一轮催生小
企业高潮。二是继续加快创业基地建设。推广西安三元、陕西启迪、陕西印包等公司建设创业基地的成功经验,探索创业基地投资模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创业培训。采取多种形式,以服务协会、培训学校、服务中心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实施主体,加大对创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其创业技能。四是建立完善创业项目库。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协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创业项目的征集、筛选、推介、转化、应用等工作机制,为创业者提供有效项目支撑,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抓好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完善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明确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目标、方向、重点和步骤,体现产业特点和特色。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要与小城镇发展规划相衔接。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县(区)政府要优先安排工业集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探索加大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途径,采取委托开发经营、引进投资公司、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完善融资平台等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三是培育市场主体。依托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优势特色资源大力催生小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项目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加强工业集中区统计考核工作。以入区企业数、投资额、就业人数、招商引资额、新开工项目数、增加值等经济指标为重点,建立工业集中区统计制度,加强经济运行分析,推行工业集中区年度考核制度。五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工业集中区建设资金,支持省级重点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标准化厂房和孵化器建设,使其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加快创新步伐,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支持科技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科技开发、技术改造,专利技术应用,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效益明显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二是支持体制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向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转变。引导中小企业通过并购、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造。以项目为载体,以资金为纽带,引导企业组建民营投资集团,合作投资重大产业项目。三是巩固提高发展优势,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重点支持钢铁、有色、建材、纺织、果蔬、乳品等传统产业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四是实施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引导企业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逐步建立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支持企业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等措施,实行清洁生产,重点抓好200户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促进节能降耗。
(四)创新投融资机制,缓解融资困难
一是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依托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创办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创业期企业的投资。二是加快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或再担保机构。积极引导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扩展业务,推动担保与再担保机构开展协作,增强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和自律制度,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三是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加强对拟上市企业培育工作。鼓励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信托基金、短期融资券和信贷资产证券等直接融资产品。到2015年末,力争培育拟上市企业100户,在国内外证劵市场上市融资企业20户,债务融资企业20户。
(五)抓好服务机构,推动体系建设
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通过3至5年的努力,建立起以政府公共服务为引导、公益性服务为基础、市场化服务为支撑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设一批综合性服务机构。加快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部门的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建立省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展示中心为契机,加快推进省级综合服务机构组建工作,“十二五”末,全省市、县两级综合服务机构全部组建完成。二是认定一批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以认定服务示范平台为手段,以组建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为抓手,引导社会化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规范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级示范平台为龙头,省级示范平台为骨干,市、县级示范平台为基础的梯级发展模式,到“十二五”末,省级示范平台达到200个。三是扶持一批服务机构。每年从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出一定规模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各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建设;帮助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添置软硬件设备;以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对需求量大的服务资源实施集中采购;加大对重点服务内容的补助力度;通过奖励的方式引导服务机构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四是完善服务内容。“十二五”期间重点完善融资担保、技术创新、创业辅导、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和管理咨询等六方面的服务内容,建立起基本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覆盖面广、功能健全、分工合理的服务网络。
(六)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将逐年增加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完善扶持机制和使用方式,着重用于促进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信用担保、优化结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协作配套、集群发展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二是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落实中省已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对扶持减免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快制定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发展、财税优惠等政策措施,使中小企业平等享受公共资源、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三是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健全中小企业法律援助和权益维护体系。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评议工作,在省、市、县三级建立中小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四是进一步优化舆论环境。营造亲商、重商的社会环境,珍爱市场主体,尊敬企业家,宣传致富典型,保护创业热情,促使各类市场主体茁壮成长。
(七)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二是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考核体系,以中小企业发展速度、企业增加数量、从业人员增加数量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制定中小企业考核办法,加强对市县工作的考核。三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以下政府及部门负有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重要职责,要进一步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切实加强指导和服务。四是完善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制度。健全统计指标评价体系,规范和完善统计范围和口径。
第二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目标
(一)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并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并对未来的5年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即一年完善规划布局,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五年实现规模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工作方面,强调了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预案,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及消防事故。要求社区着力做好民生民计工作,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推进辖区全域城
市化进程。
(三)关于自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着力强化队伍自身建设,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出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构建一支积极向上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通过各自形式的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举办党课等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推行“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政务、站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加强对街道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树改革创新之风。二是要树学习钻研之风。三是要树调查研究之风。四是要树敢抓敢管之风。五是要树团结协作之风。六是要树勤俭廉洁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突出重点,强化保障。要立足于高新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好社建处的职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重点做好社区建设管理、民族宗教、综治维稳等重点性工作。
(三)提高认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关注高新区马金铺新区规划启动的大势,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来建构社区管理新体制机制。为此,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基层党建为核心,构筑“四合一”公共服务新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作为议事机构,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为了使组织构架在“四合一”管理服务模式中建立更强
有力的联席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要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公共户单位代表、片警中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产生,采取双向任职的形式。
(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最终落实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有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到每个社区都要达到“六好”、“十无”、“两满意”等要求,“六好”就是“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标准; “十无”就是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就是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经党工委研究后决定,我们正在以国际花园社区设立为创建和谐社区试点。按照“两委一站”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开。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要开展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二是组织辖区公职人员、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站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业委会的选举,担任居住地的楼栋长,参加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共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个社区办公用房优化升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好社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社区。高新区在建设发展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或者正在酝酿成社会矛盾,使我们在维稳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有效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和冲突消化在基层,才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建立及强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联合调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出租屋综合管理及服务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应急工作机制、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制度的作用;建立及整合队伍,成立维稳突发事件“青年突击队”、“信息收集队”等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维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区矛盾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
(六)重视和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脏乱差、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等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和机制,不断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做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备案(档案)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七)继续关注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民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只有时刻把居民的利益牵挂心头,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作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次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把高新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的思想,共同营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六)做好动员和协调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社区的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快社区各项工作完成的步伐,并使“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居民群众。
第三篇:十二五发展规划(模版)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院在为晋庙铺镇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卫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农村居民对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技术、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这与做好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基层卫生院的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医院各科室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建设和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医院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方面,要科学规划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近期发展目标要合理改善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思想文化机构,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医疗服务,远期目标应着眼于人才,技术,设备,环境,文化的长期效益,走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前列,满足未来的服务群体的医疗需求,做到社会化,区域化,个性化等服务形式的多样化。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发展,服务,管理水平,特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单位基本情况: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成立于1953年,位于晋庙铺镇政府所在地,属一级甲等医院,占地约4300平方米。现有职工44人,其中卫技人员32人,后勤管理人员5人,病床25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分析国内卫生发展趋势,在国内大背景下,准确把握乡情和卫生发展阶段特征,坚持特色发展,坚持创业发展,坚持生态发展,坚持和谐发展,明确“十二五”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镇未来五年卫生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工作目标:
以农村公共卫生为中心,着力抓好防疫保健各项工作,做好辖区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增添新设备,改善旧设施,并以优质高效的人性化医疗保健服务,为我镇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心脑血管病、痔漏科为重点建设专科,到2014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预防、康复为一体,在全镇及周边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资金投入,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单位安排在省重点医院进修外科2人,妇产科1人,器械护士1人,麻醉师1人,进修时间分别为1年,计划进修经费2万元,邀请上级医院来我院指导会诊经费1万元。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
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市级医院、县人民医院等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中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酶标仪,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胎心监护仪、洗胃机等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对重点专科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建立独立的放射楼,使我院的重点专科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建立标准化发热门诊、预防接种门诊,不断完善我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
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教育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人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护理部门每年组织护士进行护理知识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考试,通过组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加强医院外科和妇产科手术室的建设
今后五年,单位计划新建一间正规的普通外科手术室和标准化产科。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全面推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在五年之内辖区内所有城乡居民实现建立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城乡居民健康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居民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进一步规划好村卫生室和培养乡村医生。
目前我镇29个村卫生所都有40平方米以上的业务用房,计划在5年内,全镇村卫生所全部达标,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计划在5年内全镇乡村医生31名均取得执业助理以上资格。根据村级卫生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乡医到州、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努力提高乡医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级医疗、防疫、保健工作服务。
六、继续巩固合作医疗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德政工程,能够缓解老百姓因病还贫、因病致贫的现象。计划在5年内,我镇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100%,真正做到政府得政绩,病人得实惠。
七、进一步做好辖区内防疫保健及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进一步做好防疫保健工作是预防重大传染病发生和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的措施。计划在5年内我镇十五苗、二十八针,特别是十五苗接种率达98%。各种传染病报告率达100%,初始结核病转阴率98%以上,传染病发病率低于393/10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小时内处置率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8/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6/100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7%,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5%,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8%,新生儿防视率达到95%。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
防治艾滋病工作。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的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认真贯彻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综合性乡镇卫生院,为晋庙铺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
2010年5月26日
第四篇:街道“十二五”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梳理今后五年xx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xx街道今后发展战略目标,对于xx街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承接和促进“xxx”以来的快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结合街道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总 纲一、十二五发展背景
(一)发展现状
截止XX年末,xx街道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招商引资1.8亿元,同比增长2%;完成综合治税600万元,同比增长400%;完成商品零售总额500万元,同比增长180%;完成工业产值4.2亿元,同去年持平。
从指标完成及xx综合发展情况看,问题和优势并存,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慢。吉航维修公司作为xx地域的主要经济支撑,产值长期徘徊在2亿元左右,近三年来呈现负增长,而且目前看不到有好转迹象;全区域范围内经济总量严重不足,注册工商户280家,而且多数未达起征点,地方税收总额不超万元;居民收入水平低,年均不足万元。二是基础设施差。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处“村中城”城市建管资金长期投入不足或没有投入,导致街路破损、棚户区大量存在,无路灯、无绿化,并进而引发环境脏乱、秩序混乱。三是服务功能弱。xx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通道,没有很好地起到吸纳集聚人口,服务周边乡镇及开发区的引领作用。
(二)发展环境优势分析
优势一:发展空间大。xx是为周边乡镇及经开区提供重要生产生活服务的区域,服务人口多达20万,服务企事业单位多达200家;xx地域内有可供开发土地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其中67万平方米为工业用地;随着哈达湾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逐步外迁,xx将成为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工业企业布局地。
优势二:产业门类全。吉航公司具有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xx航校与铁路配件厂合资兴建的精密机械加工基地也很具规模;域内30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企业两家;各类银行五家;入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三家。这对一个人口只有1.3万人的地域来讲,已经显得很热闹。
优势三:投资门槛低。由于距离中心城市远,所以房价低、租金低、投资成本也低。特别是随着去年“xx商贸中心”的落成,周边很多农民到这里投资创业,发挥了很好的小城镇集聚功能。
优势四:交通便捷。离高速公路入口只有七分钟的车程,域内还有尚待启用的飞机场和铁路专用线。水电气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二、十二五时期xx区域发展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xx街道“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在共性中存生存,在特色中求发展,紧紧把握xx区域优势,以加强区域经济实力为目标,努力在特色优势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等方面有新的发展,稳步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坚持原则
--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加快发展,兼顾质量效益。
--把握机遇,转变区域发展。
--营造环境,促进改革开放。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三)发展定位
建设聚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特色新城;建设以维修制造为主、依托吉航优势的北部工业新区;建设为周边乡镇及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
区。三、三大发展板块
(一)聚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特色新城。
1、发展优势
XX年xx东博会上,xx街道与中航xx瑞塞和xx瑞融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xx地区综合改造”项目,总投资4亿元,可实施多个项目开发,通过对xx地区进行综合整治,可带来整体区域变化。
2、发展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作用,实施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建成一个建筑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商住楼多达180栋,常住人口突破5万。商气、人气异常凝聚的新型中心城镇,其中3万人。
3、发展重点
--XX0平方米xx商贸中心
--90000平方米的金街名苑
--XX0平方米的平房区改造
--50000平方米的老中学商住楼
--5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以及衍生的特色美食街
--水上乐园、文化广场、棚膜种植园区、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果菜批发市场等项目,(二)以维修制造为主、依托吉航优势的北部工业新
区。
1、发展优势
哈达湾重点企业转移已成定局,随着哈达湾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逐步外迁,xx将成为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工业企业布局地。xx未来的工业发展除虹园外,xx应是最好选择。
2、发展目标
依托吉航公司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建好四个小区,实现域内工业产值12亿元,为现有基础的3倍。
3、发展重点
--一是飞机“维修区”。发展吉航公司主营业务,年产值可达2.7亿元。
--二是民品“加工区”。重点为大庆石油、哈飞集团开展配套服务。
--三是汽车“配套区”。利用吉航公司闲置的67垧建设用地,以中航集团和xx省政府签署的合作意向为契机,摆放工业项目,做好汽车文章。
--四是农产品“生产区”。沿吉孤公路向西,在道路两侧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发展一批农产品特色加工项目,并逐渐使xx、孤店子连为一体,集群发展。
(三)为周边乡镇及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
1、发展优势
2、发展目标
3、发展重点
一是完善服务功能。除传统商业、餐饮、娱乐项目外,深入考虑金融、担保、物流等项目。
二是规范服务环境。提出了规范服务环境的三年规划设想:第一年清脏治乱,第二年改善设施,第三年建设新城。明确了环境优美、街容整洁,停车有位、出入顺畅,市场繁荣、管理规范,平安祥和、宜商宜居四个整治目标。确定了改造棚户区、治理通溪河、批建停车场、改造市政设施、治理环境卫生、新建农贸市场、整顿治安秩序等七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
三是配套商业设施。重点是建好四个商场、建好特色美食街。
四个商场包括:农机具销售商场、蔬菜批发市场、建筑材料销售市场、农贸商场。
第五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盐源县中医院肛肠痔瘘科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制定本规划。
一,科室规模
(1开设病床20张
(2)年门诊量600人次,床位使用率>85%
(3)科室人员7人
(4)业务收入平均递增20%,到“十二五”末达到100万元,其中中医特色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75%
(5)医疗质量指标
①入院病人一日确诊率>90%
② 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8%
③ 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98%
④床位使用率>85%
⑤医院感染发生率<6%
⑥ 治愈率>98%
⑦甲级病历≥90%,丙级病历0%,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80% ⑧ 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0%
⑨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纠纷≤0.5次∕10万
二任务和措施送出2人到成都肛肠专科医院进修学习新增2名专业医务人员
3新增5台中药熏蒸治疗仪。以及其他先进医疗设备。
4力争完成本科优势病种资料总结,力争形成更有效、简洁、便宜的治疗方法,巩固优势病种的治疗并形成一定规模。5鉴于我科医护人员多为西医专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做好中医诊疗及护理技术培训,力争完全熟练掌握。
6力争完成省级重点专科的建设要求
我们相信,本规划的制定,即符合医院的发展要求,也符合科室的发展需要,全科人员通过努力工作完全能够实现,更好地为本地区人民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