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践
文档
医学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践
仇佩虹*,林丽,叶发青
温州医学院 药学院,浙江 温州,325035
【摘要】针对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存在实践与实训欠缺、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结合本校中药学专业的定位和办学传统,充分利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自创科技企业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从实践和实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等教学环节进行改革,致力于构建一种新型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践
近几年,随着中药领域新学科、新行业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新型中药人才,以推动中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竞争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因此,构建新型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如何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中药学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中药学实习实训是指组织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外场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由野外见习、企业实习、医院实训实习及毕业专题实习等几部分构成。
①药用植物野外见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泰顺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和永嘉林坑建立了见习基地,在大二开学的第一周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野外见习,通过一周野外见习,学生对中药的生境、生态及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既拓展了知识面,学生了解了中药资源调查的基本技能、方法,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高校)研究课题(SCG13)、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yb07046)
作者简介:仇佩虹,女,温州医学院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药物合成及活性研究,高等药学教育研究。文档
②企业实习,我们利用药学院自身科研优势成立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为学生了解市场与现代医药企业的运行、树立市场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产业单位承接业务,采取项目分拆、工程师带教指导、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方式,以实现学生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企业提高效益的良好互动。自办企业聘请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也成为学生兼职导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产业技术知识。同时学院建有温莪术GAP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目前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实习、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教科服务平台,每年都能接受数十名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温郁金GAP基地实习,使学生了解道地产区药材种植、采收加工、质量控制,并掌握道地药材的植物形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的主要特征等方面的情况,学生通过企业的实习,在接触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前接触到产品和市场知识,并为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③医院实习实训是药学类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医院实训,使学生了解药品的使用剂量、规格和注意事项,熟悉药品调剂的整个过程[2]。由于临床工作是今后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去向,我们对教学计划做了较大改动,首先是增加了大一暑假临床实训,即利用大一暑假的时间,到附属医院的药房进行一个月的实训,实训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对药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及就业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在每年的例行教学实习检查中了解到中药学专业学生下点实习时间偏短(20周:从12月底-5月初),这期间不少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期初补考、毕业前补考、找工作等,还有春节和元旦等假期,真正投入到实习实践工作中去的时间大大减少。为此,我们从2007级开始,对中药学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把第七学期的一部分课程提前上完,第七学期另一部分课程调至第八学期,学生第七学期下点实习(即拟从9月1日-2月28日进点实习),第八学期初返校继续第七学期的部分课程学习,以便学生真正实习下点时间延长,加强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实践素质的拓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④毕业专题实习,包括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等实习实训项目,以往我们将学生的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直接交由实习单位完成,但是几年的实践
发现有的实习单位由于科研方面的不足,导致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的质量较差,为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专业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科研论文在校本部完成后再下点实习,实践证明最近二年我们毕业生的论文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学生通过毕业专题实习,可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并掌握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论文答辩过程,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几年的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全国、省、市及学校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9年学生获得“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08年获浙江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09年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2011年又斩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2010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的朗肽创业团队荣获‚大学生就业•创业群英会——‘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奖。近三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5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3人,校级优秀毕业生9人。在校学生自然科学科研立项中,中药专业学生连续3年名列前茅。
二、与实习基地合作共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现有十几所附属医院和教学实习医院,在人才培养与教学基地之间,通过学科建设紧密联结起来,药学院为基地提供技术与项目的支持,基地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为提高基地教师的带教积极性及带教水平,我们利用学院具有的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及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开放基金这一载体,使医院相关人员参与了项目的申报及课题研究;同时利用中药学专业具有招收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这一优势,我们聘请符合条件的非直管附属医院的药剂科老师当硕士生导师。为进一步提高实习单位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药学院与实习单位交流与合作,实现 “医、教”共赢,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产业化等方面展与实习基地展开紧密合作与政策优惠,使实习单位科研、带教水平及带教积极性显著提高,同时在每年的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时,请带教药剂科指导老师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我们还召开每年一次的实习医院带
教老师经验交流会。总之,通过各种措施激励医院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最终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导师制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我国高校探索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模式[3],针对本院中药专业师资队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及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中药学专业学生人数较少(每届30人)的特点,在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一是成立导师组;二是制定导师制工作条例。规定每位老师每届带1-2位学生,从学会做人做事到职业规划及科研能力的锻炼,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同时导师利用自己的课题及经费,让学生提早介入科研,一是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其次,通过2-3年的科研训练,到毕业实习前就可以完成毕业论文,腾出时间让学生在最后一学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通过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以及师生合作,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对中药学专业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导师制实施后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实行导师制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考研率、四六级英语通过率均稳步上升,而且各科成绩的优秀率都要比没有实行导师制的其它专业学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此外,学生除了在 “挑战杯”中屡创佳绩外,还在其他项目中取得好成绩,如在参加上海世界级网球ATP大师赛中被评为09-10学年全国优秀网球球童,在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风采组女子单人及2010年浙江省体育大会健美操团体赛中均取得较好名次,07中药班荣获学校‚校级先进班集体标兵称号。中药专业学生代表队荣获2009年校五四纪念表彰大会暨‚青春的旋律‛团支部歌咏大赛二等奖;2009年校明日职场之星大赛冠军等众多奖项。
近三年来,中药学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且在全球知名中外企业和著名医院就业的比率逐年上升,今年(07级)毕业生中80%以上被全球知名外企、大型国企和著名医院聘用,而且毕业生受到附属医院的肯定与欢迎,如近三年来被校附属医院药学部录用人数十余人,他们不断成为医院药学工作的骨干成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的中药学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卢萍,曹峰, 苗明三。对现阶段中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J].教育论
坛,2009(28):116-117。
[2]王世宇,彭成,董小萍等。中药学实习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药学教育,2008(5):34-36.[3] 李伟扬,孙铁,徐晶。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医学研究
杂志,2010(3):137-138.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Talent Cultivation Projec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pecialty of Medical College
Qiu Pei-hong,Lin Li,Ye Fa-qing
第二篇: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 目 总 结 报 告
沈阳医学院于2000年至2002年完成“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经过两年实践于2004年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我们于2003年申请并获得学校重点项目“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项目从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进行了五年,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3000余名学生,30余个教研室,200多名教师参与项目研究与实施。按照立项预期计划和目标,很好地完成了项目要求,并取得丰硕成果,现进行项目总结。
一、项目背景
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由专科医生到需求大量全科医生,医学本科生由大城市大医院需求转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需要。地方医学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构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应用型医学人才。
国外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美国的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就是专业技术性教育,目的是为医学毕业生进一步接受毕业后培训作准备。因此,美国的医学院校非常重视教学方式和教材的选择,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安排。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考评机制,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英国的医学教育强调重视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技能,着重医学人才的思想品质、医学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三大核心任务的完成。法国的医学教育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强化人文教育,调整课程内容和严格的实施优胜劣汰等做法培养医学人才。
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经验,对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进行反思与改革。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适应学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统一体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培养能与我国卫生事业和医学人才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二、总体目标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实施“一个目标、两个适应、三个转变、四个着力、五个掌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高素质应用型人 才”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三、运行方式
(1)构建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去处理临床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加强医学技术与人文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融合。
(3)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整合。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设计和开设多学科整合的医学综合课程体系;早期接触临床,在基础阶段开设相应的临床知识讲座和综合病例讨论;培养学生预防医学思维能力。
(4)自主开发研制多媒体课件,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多媒体技术进课堂,深化教学手段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建立PBL教室,推行PBL教学模式。
(5)改革考试评价体系,通过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引导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
(6)加强临床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开设《临床操作技能培训》课程,进行临床综合技能强化训练,开展临床选修,应用标准化病人,改革毕业考核工作,完善了毕业论文的监控体系。
(7)营造育人环境,建立三维立体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导师制,带领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富有实效。
四、项目实施
(一)适应社会需求 调整专业结构
学校坚持“调整、稳定、巩固、提高”的原则,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的机制。在坚持办好传统专业和优势专业的基础上,依据办学能力,积极稳妥地开办医学相关专业。形成了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干、以预防医学专业为优势、以护理专业为品牌、其他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紧密围绕“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办学定位,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教学模式,在培养方案中,按学科门类和专业类型构建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着重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使医学类各专业前期课程群基本保持一致;在后期教学计划中,按专业方向和专业特点构建专业课程平台,使各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群设置相匹配,满足培养对象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
(二)加强通识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必修课程以及《人际沟通学》等人文类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跨校选修课程,为学生开设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 会科学课程。
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就业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科技节”、“英语文化节”等丰富多彩课外科技文化活动100余项,先后邀请院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与学生对话交流,做人文素质报告、学术讲座近200场,参与学生累计达5万余人次。
(三)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整合 1.更新教学内容
早期接触临床,在基础阶段开设相应的临床知识讲座和综合病例讨论,增加临床医学专业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课间实习。在临床医学专业增加了急救、新型传染病等知识,毕业实习中增加1周社区实习。在预防医学专业增加了应急和卫生监督的相关知识。
2.加强课程整合
设计和开设多学科整合的医学综合课程体系,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部分实验内容整合为机能实验学。同时将病理和组胚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实验,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学校还将基础实验教学整合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现已入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加大教材建设和管理力度。
教材选用、教材征订严格管理。选用的专业教材中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统编优秀教材及2006年-2008年出版的新教材比例达95%以上。制定了《沈阳医学院教材质量评估办法》,保证教材选用质量。2006年-2008年主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113部。2008年9月份承办了“全国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
4.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推行PBL教学模式。定期举办教师培训班、教学观摩和授课比赛。我校现共承担了43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成果奖20项。学校全部教室都装备成多媒体教室,建立数码互动、网络化语音和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应用多媒体授课时数比例达42.57%。
5.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通过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引导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各学科教师根据课程性质,自主选择不同的考试形式,增加平时考试的频度和在总成绩所占的比例,扩大建立试题库范围,进一步推广教考分离。
(四)重视实践教学 强化过程管理 1.开展模拟教学,促进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学校建立临床教学实验中心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000万元,设有ICU病房,配有临床模拟教学仿真系统,心肺听触诊训练模型、腹部触诊模型等仪器设备,充分保 证了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开辟了临床、护理和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和实习基地100余家,满足了学生实习的需要。
2.加强学生实习岗前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定期为学生组织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为学生开设《临床操作技能培训》课程。学校制定了《沈阳医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形态学科最早实现实验室开放。目前,学校共有33个开放实验室和344个开放实验项目。2005年-2007年累计开放34,461学时,100%地覆盖了本科所有专业。
3.重视教学活动管理。
加强课间实习和生产实习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组织临床专家对学生临床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多种途径监控临床教学效果:一是实习生理论及技能考试;二是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掌握反馈信息;三是经常深入科室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督促解决,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4.改革毕业考核工作
将原来的毕业考试由单纯理论考试改为出科考试,毕业技能考试和理论考核三部分组成。2006年-2008年医学专业毕业技能考核通过率分别是96.3%,97.4%和97.9%。加强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工作,扩大标准化病人的使用范围。同时对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规定重新修订,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五)建设育人环境 保证人才质量 1.营造校园文化,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采用挂毯的形式,生动地再现医学简史和护理学简史。2005年-2008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投资610余万元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投资5000多万建成了第二教学楼;改造了校园网、人体解剖展览馆;教务管理、图书馆实现了网络化。此外还完成了人工湖、体育场塑胶跑道和院内道路工程建设。
2.加强学风建设,浓郁学习氛围
学校将每年的5月和11月作为学风建设月,安排多项主题活动。通过建立“学风考勤档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几年来,学生获奖率和考研率不断上升。2005年-2007年中,247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3401人次获学校“十佳大学生”、“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3.提高教师水平,保证教书育人质量
学校采用送出去、请进来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供参加各级学术研讨会的机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本院讲学;加强基础教师和专业教师的交流;聘请优秀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目前,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 比例的66.0%。
4.贯彻落实质量工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学校在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预防医学专业获省级示范专业,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专业为沈阳市示范专业;生理学和病原生物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预防医学和神经病学两门课程被列为辽宁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学校现有6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院级精品课程。
5.建立三维立体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编制了《沈阳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功能,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教师职务聘任挂钩,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实现了教务管理微机化、网络化。构建了由决策与指挥系统、信息收集与监控保障系统、分析与评价系统、反馈与调控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维立体质量监控体系
(六)培养创新能力 重在实际应用
1.实行导师制,带领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科研实施方案》,实行科研小组导师制;举办教授论坛、学术 报告会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阔学生的眼界。2005年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学术讲座等活动,完成了83篇综述和论文,获辽宁省创业计划挑战杯银奖一项、铜奖三项、优秀奖八项。
2.社会实践活动富有实效
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5000多人参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收集各类社会实践报告4000余份。重点到锦州、阜新、朝阳等地区,进行社会调查。组建了临床学院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生爱心义诊团先后赴康平、法库和抚顺市哈达镇等地区为当地村民义诊。在大学生当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五、项目成果与创新点
1.构建了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实施“一个目标、两个适应、三个转变、四个着力、五个掌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
加强通识教育,增设选修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实施导师制,带领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发表论文报告等。增设《就业指导》课程,调整学生就业心理,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早期接触临床,实施《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应用标准化病人,开设《临床操作技能培训》课程。
4.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整合。
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实施机能学科综合实验课教学。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开设《社会医学》《全科医学》和《循证医学》,增加社区卫生保健实习。增加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在预防医学专业增加了应急和卫生监督的相关知识,在临床医学专业增加了急救、新型传染病等知识。
5.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课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应用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开发研制多媒体课件,实验室设备,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6.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注重过程评价,增加平时考试的频度和在总成绩所占的比例,扩大建立试题库范围,进一步推广考教分离。
7.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实施三维立体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 才培养目标实现。开展毕业综合考试(临床技能考试+理论考试),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保证毕业生质量。
六、本项目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发表论文28篇:
1.肖纯凌.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J].辽宁教育研究,2008,(2):117-119.
2.肖纯凌.构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3):34-35,38.
3.肖纯凌.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光明日报,2007年7月4日,第11版.
4.肖纯凌.把“管理 质量 特色”理念融入办学实践中[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57-59.
5.肖纯凌.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33-34.
6.李荣梅.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9):1432-1434.7.李荣梅.教学型医学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32-33.8.景汇泉,于惊涛,何佳,孟磊,孙宝志.医学实践技能考试合格标准设置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华医学教育,2008,28(4):115-117.七、社会效益与推广
1.2006年受全国医学教育学会临床分会委托,承办“东北三省临床教学工作会议”。2.2008年9月辽宁省医学教育分会年会大会报告“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实践探索”。
3.2008年9月受卫生部教材办委托,承办“全国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
4.2008年10月全国省(市、区)属高等医学院校协作会年会大会交流“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八、社会评价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基层、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为基层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受到广泛赞誉。2005年-2007年就业率分别为98.38%、96.30%、92.33%。他们中,有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第41届得主聂淑娟,自愿扎根山区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刘绍祥,有“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优秀共产党员”宿鲁,有“辽 宁省首届老百姓可信赖的好医生”孙艺,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敬生,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手外科专家李崇杰,以及志愿工作在辽西凌源的2003、2004届21名本科毕业生群体等,他们扎实的理论基础、出色的动手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敬业奉献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我校55.79%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单位就业,大部分成为业务骨干,不少毕业生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卫生部副部长、原辽宁省卫生厅厅长马晓伟来校视察时指出:“沈阳医学院以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己任,为辽宁省培养了大批面向基层高素质医学人才,推动了辽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已成为省内重要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近五年学校对我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内容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追踪调查。根据我院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向用人单位发布的236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88%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满意,其中91.14%认为毕业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82%认为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而且超过8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思想作风朴实,有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和较强的合作意识,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满意率超过了95%。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校获得优秀的结论。
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同行的认可,先后有广西医科大学、承德医学院和沈阳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领导与老师来参观学习。教育部、卫生部、省、市领导和专家都给予我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第三篇: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课程体系的实践总结(本站推荐)
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课程体系的实践总结
机电工程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它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为特点,人才培养不仅要满足岗位需要,而且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为了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办好高职学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地经济需求的人才,2012年对衡水地区电气行业人才需求进行了比较有针对性的调查,根据调查报告的结果,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文件及近年来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成果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根据高职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现结合的原则,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
(二)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理论课按照“够用”原则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校教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位置。高等教育要求掌握较深厚理论知识,强调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这与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行研究开发等工作岗位的要求是分不开的。而中职教育要求掌握较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不要求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这也是其在工作中主要从事生产操作的岗位要求的。高职教育要求即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掌握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其工作岗位也是介于设计和操作之间的某些中间位置,因此它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为“够用为度”,不追求对高深知识的掌握,又要对专业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按照“一体化”教学思想,重点培养高职专业的应用能力,建立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
“一体化”教学思想将技术理论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素质要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示范教学基本形式。在教学管理方面,以实践技能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让实践教学不间断。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对衡水地区电气行业企业类型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所在电气行业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1.维修电工。2.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维护和维修。3.电气设备销售或服务。4.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技术改造。
以上几类电气行业工作单位的工作岗位基本上是从事自动装置与设备的运行与管理工作等,根据以上分析,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义为:培养适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具备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素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分析,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可以分为四个模块:1.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2.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维护和维修。3.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4.电气系统开发与设计。
此外,毕业生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能够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对本行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感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并能够在工作中推广使用,创造更多价值。
四、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该充分为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养成服务。借鉴基于过程的工作方法的思想,按照目标及能力需
求进行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
因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电气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层次低于本科学生,高于中职学生,因此理论课程要求为够用、适度,不必要求学生理论知识有多么扎实,只要满足岗位基本需求即可,如需加深可在工作中通过再学习不断提高,而实践技能要求就要相对高一些,实践课程设置应该充分体现岗位需求的能力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第一、二模块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开设《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模拟自动化生产线的全过程,该课程覆盖了该行业企业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各项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为本专业培养目标不在于理论设计,不必掌握过于高深的电气技术理论知识,因此开设的专业基础及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电机与拖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维护、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电气CAD、PLC技术与应用、交直流调速系统、工业监控组态设计、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厂供配电技术及技能训练、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等。
按照“一体化”教学思想,理论与实践训练应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开设这些理论课的同时开设电气技术基本技能实训、电力拖动技能与PLC编程实训、电工技术培训与考证等课程设计。
根据高职毕业生双证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还应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能够考取的资格证书为维修电工,为此学校开设电工技术培训与考证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进一步提升学生电气设备装接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该专业学生还可以考取电气CAD制图员证书、可编程序控制设计师证书等其它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对衡水地区电气行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诚信、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责任感、再学习能力等个性素质要求都比较高,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意识的对这些品质进行培养,因此学校在公共课中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体育等课程和讲座,选修课中开设了创新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礼仪、大学生文化修养、应用文写作、沟通与演讲、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固定举办电气设计大赛、篮球联赛等竞赛活动,积极参加省和国家举办的各项电气专业竞赛,促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再学习能力等个性素质的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第三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再学习能力,调整好毕业找工作时的个人期望值,找好自己的社会定位。
通过对衡水地区电气行业用人单位对员工需求的调查,充分了解了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需求,运用基于过程的工作方法思想,依照理论够用、重在能力原则由需求设计应该开设的各门课程和应该培养的各项实践能力,从而建立起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相信通过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一定会更加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第四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
孟繁增,刘龙江,修学强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302)
摘要:本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介绍了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流程和主要内容,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与动态调整的操作办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构建
0 引言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懂技术,会操作”见长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位居2010届失业最多的高职专业之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原则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不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
(1)校企合作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认真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2)够用为度原则。专业层面的“够用为度”,不是某几门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补充,更不是课程学时数的简单调整,而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以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突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为切入点,形成彰显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职业性原则。一方面,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指导制定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的操作规范。
(4)特色发展原则。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图1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如图1所示。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组建校企合作开发团队;针对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等主要内容的职业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运行与评估反馈,实现不断更新和优化。整个开发流程紧紧围绕“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一核心来进行,并形成过程开放、流程封闭的信息反馈系统,动态调整,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内容
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组建开发团队、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运行、评估与优化等内容。下面就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3.1 组建开发团队
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专业开发团队,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则为高素质开发团队的顺利组建提供了机制保障。我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优质人力资源整合的合力,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机电工程学院自陕西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西安科技大学等单位聘请11位企业专家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2人,聘请校外兼任教师4人,组成了17人开发团队。其中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5人,3位教师具有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资格。
3.2 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调研、企业调研等。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人才供求状况、企业组织架构和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我院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与专题研讨等方式,主要对西安东风仪表厂、中国航天科技○六七基地165研究所、宝鸡秦川机床厂等7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陕西作为一个国防工业大省,国防科技工业中的兵器、电子、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行业普遍缺乏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大量使用的特种设备及专用生产线,对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发组依据调研数据,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调整专业方向,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专业定位为“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能互补”,确定了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和维修为专业核心岗位,以自动生产线运行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系统设计与技术改造为专业扩展岗位的职业岗位群。
3.3 进行职业分析
专业开发组依据专业特色和职业岗位群分析结果,确定了32项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1)专业特色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等几种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为一体的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科交叉性、融合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也对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如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应用、教学评价与监控等提出了更加复合的要求。
(2)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
(3)行动领域分析。行动领域分析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和难易程度归类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模型,梳理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形成职业行动能力分析表。
3.4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借鉴和扬弃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BAG)为课程开发方法、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的载体、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来加以实施的一种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其开发思路是:从调研实际工作任务集合到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再到选取学习性工作任务集合。通过工作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并排序等步骤加以开发实施。
3.4.1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
校企共建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和专业特色,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3.4.2 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先进制造业的工程特点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依托军工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共建,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①依托以船舶第872厂为核心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在校内外三年不断线全过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②依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将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高级认证、维修电工职业资格鉴定贯穿于教学过程,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③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即文化素质培养、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由浅至深、由单项到综合进行科学排列,形成“递进式”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图2 “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3.4.3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和基本结构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之不局限于狭隘、单一工种的特定岗位上,而是综合考虑适岗、应变、创新、发展的职业行动综合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能与岗位和市场需求互动,突出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以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双证融合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图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3.4.4 教学模式分析
根据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吸收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倡导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学中按照“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具备课程相应的职业能力。其次,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图4 融“教、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3.5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整个开发工作的整理、融合环节,要按照规范性、实用性和发展性的原则要求进行编制。其中,学习领域课程的“排列组合”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院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岗位职业能力,制定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出版了3部配套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创新了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5.1 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招生对象与学习期限、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工作过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教学进度安排、课程描述、教学条件、毕业条件(学籍管理与毕业标准)、学分替代、编制说明等12个部分。
3.5.2 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和主要指标
依据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本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公共拓展学习领域和素质教育拓展领域等六个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及“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
年”等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讲授课时为1537学时,实践课时为1342学时;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所占比重约为20%,专业基本学习领域和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约所占70%;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约占10%;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课内总共146学分,公共拓展学习领域、素质教育拓展领域、军训合计16学分。
3.6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与动态调整
3.6.1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
(1)整体评价。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回答教什么、怎么教和按照什么顺序教等三个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构建了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设置了什么课程?为了模式的运行和课程实施组建了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了什么样的实习实训条件,采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等评价指标。
(2)分项评价。①依据与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制定方案的依据、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个人职业发展、培养模式等评价指标;②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对目标的支撑作用、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完整性、对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支撑作用、职业素质结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证书对职业能力的体现度等评价指标;③课程与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时设置、课序设置、核心骨干课程定性、核心骨干课程描述、课程考核要求、毕业条件、学分替代等评价指标;④实施与管理。主要包括实习实训条件支撑、师资配备与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方案等评价指标。
3.6.2 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
根据PDCA循环程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需要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控制下,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顺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管理。在有序的循环运行过程中,依据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过程中,周而复始,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完善实训教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语
近年来,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改革践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已从宏观开发层面深入到了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项目开发及课业设计层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一个开放的循环反馈系统,需要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教学队伍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需要不断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使所建立的课程体系真正符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2009.[2]郝秀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系列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3.[3]张庆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51.[4]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SGH0903022)作者简介:
姓名:孟繁增,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04,籍贯:河北任丘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建筑与热能工程学院 院长
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职业技术教育
姓名:刘龙江,性别:男,出生年月:1970.11,籍贯:陕西户县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机电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机电系统控制、职业技术教育
姓名:修学强,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11,籍贯:河南南阳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机电工程学院 院长
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职业技术教育
第五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模版]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081301
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二、培养目标
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大化工行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安全、健康、环境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化工生产工艺过程和设备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在煤化工、氯碱化工、化工新材料领域具有竞争优势,能到化工、石油、石化、医药、农药、材料、能源、冶金、环保、轻工、生化、食品和消防等行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需的工程科学与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和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技术改造,对新工艺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新产品研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基础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六、专业核心课程
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过程、传递过程导论、化工设计、化学工艺学、化工机械基础、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等。
七、主要专业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专业综合实验。
八、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专业课程设计、化工过程与设备认识实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产实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九、创新能力培养环节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全国化工设计竞赛、大学生“燕飞杯”化工设计竞赛等。
十、毕业学分要求
该专业毕业生至少修满202.5学分,其中理论学分137.5(理论必修学分107.5、理论选修学分30),实践学分65(含12个综合教育学分)。
十二、课程设置及修读要求
(一)必修课总计172.5学分
1、普通教育71.5学分(1)人文社会科学课程17学分 P2200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P220001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P220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P2200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2200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S220005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2)自然科学29学分 P219000 高等数学A1 P219001 高等数学A2 P219151 大学物理A P219005 线性代数 S219154 实验物理A P217118 无机化学 S217113 无机化学实验B P217120 分析化学B S217118 分析化学实验B
(3)英语16学分 P21621A 大学英语(一)P21622A 大学英语(二)P21623A 大学英语(三)P21624A
大学英语(四)
(4)计算机信息技术5.5学分 P208316 大学计算机基础(B)
P208318 程序设计基础Visual Basic(B)P217310 信息检索与利用
(5)体育4学分
3.0学分 3.0学分 2.0学分 3.0学分 4.0学分 2.0学分
4.5学分 6.5学分 6.0学分 2.5学分 1.0学分 4.0学分 1.5学分 2.0学分 1.0学分
4.0学分 4.0学分 4.0学分 4.0学分
2.0学分 2.5学分 1.0学分
P212400 P212401 P212402 P212403
体育与健康(一)体育与健康(二)体育与健康(三)体育与健康(四)
1.0学分 1.0学分 1.0学分 1.0学分
2、专业教育89学分(1)学科基础31.5学分 Z117302 Z117303 S217330 S217303 Z205816 S205817 Z217910 P217123 S217120 P217116 P217117 S217109 Z117311 Z217002
(2)专业基础19.5学分 Z117312 Z117309 Z117310 Z117306 Z117304 Z217400 Z117313 Z117315 Z117305
(3)专业课综合课10学分 Z117301
化工原理(一)化工原理(二)化工原理实验(一)化工原理实验(二)电工学基础 电工学实验 工程制图基础 有机化学B 有机化学实验B 物理化学A1 物理化学A2 物理化学实验B 化工安全与环保 生物化学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化工机械基础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化工热力学 化学反应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概论传递过程导论 化工设计概论 化工设计
化学工艺学
4.0学分 3.0学分 0.5学分 1.0学分 3.0学分 1.0学分 3.0学分 4.0学分 1.5学分 4.0学分 2.0学分 1.0学分 1.5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3.0学分 2.0学分 3.0学分 3.0学分 1.0学分 1.5学分 1.0学分 3.0学分
2.0学分
S217333 S217331 Z117308 S217304 Z217310
化工过程模拟 化工专业综合实验 化工分离过程 化工过程仿真实训 煤化工工艺学
1.0学分 1.0学分 3.0学分 1.0学分 2.0学分(4)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8学分 S217319 化工过程与设备认识实习S217314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S217315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产实习S217316 化工专业课程设计 S217334 化学工程与工艺毕业设计 S217335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论文
3、综合教育12学分 H218000 入学教育 H218001 军事训练 H218017 军事与国防教育 H218018 公益劳动 H218018 社会志愿者工作
H21801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H2180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H218006 毕业教育与鉴定 H218007 形势与政策教育 H218009
创业意识教育
(二)选修课总计30学分
1、自然科学类
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开设,学生自行选择。
2、人文社会科学类
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开设,学生自行选择。
3、专业综合教育类 Z317328 仪器分析及实验 Z317322 催化作用原理 Z317321
石油炼制工艺学
1.0学分 1.0学分 4.0学分 2.0学分 10.0学分 10.0学分
0.5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0.5学分 0.5学分 1.5学分 0.5学分 0.5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3.0学分 1.5学分 1.5学分
Z317307 Z317308 Z317003 Z317004 Z317415 Z317412 Z317325 Z317330 Z317324
化学工程与技术前沿 化工计算 环境化学 高分子化学 环境影响评价
1.0学分 2.0学分 1.5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3.0学分
工业生态学 材料科学基础 元素化学
化工技术经济分析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生物化工导论 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健康安全环境(HSE)概论 专业英语
现代化工商务概论 无机化工工艺学 Z317320
Z317327 Z317419 Z317323 Z317001 Z317301 Z317335
4、网络学习课程类
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开设,供学生自行选择。
5、综合教育类
学生参加的各类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科技创作、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及相关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依据学校有关规定认定为选修学分。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第一学年
秋季学期
理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论 学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
说明
学时
P220000 3 48 24 24 必修 P219000 P21621A 高等数学A1 大学英语(一)大学计算机基础(B)
体育与健康(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概论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实验B
4.5 4
64
48
必修 必修
P208316 2 48 16 32 必修
P212400 1 32 32
必修
Z217400 1 16 16
必修
P217118 S217113 1.5
48 0.5周 2周 32
0.5学分
2学分
必修 必修
H218000 入学教育 0.5 必修
H218001 军事训练 2 必修
H218017 军事与国防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16 16 必修
H218016 0.5 8 8
必修
H218015 1.5 38 38
必修,1,3,5,7
学期开设
0.5
必修,1-4学期开设 必修,1-7学期开设 H218018 公益劳动
0.5
学分 0.5H218004 社会志愿者工作
0.5
学分
小计28.5470+2.5周
夏季学期
理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论 学时
P220002 P219001 P21622A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等数学A2 大学英语(二)6.5 4
64 104
实践
说明
学时 8
必修 必修 必修 P208318 程序设计基础Visual Basic(B)
体育与健康(二)线性代数 有机化学B 有机化学实验B
2.5 56 24 32 必修
P212401 P219005 P217123 S217120 2.5 4 1.5
48
64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2-5学H218007 形势与政策教育 2 32 32
期开设
建议本学期各类选修课选修学分≧2学分
小计26+(2)472+(32)
第二学年
秋季学期
理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论 学时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大学英语(三)大学物理A 物理化学A1 分析化学B 分析化学实验B 工程制图基础 体育与健康(三)传递过程导论 生物化学
实践
说明
学时
P220001 3 48 24 24 必修
P21623A P219151 P217116 P217120 S217118 Z217910 P212402 Z117313 Z217002 6 4 2 1 3 1 1.5 2
64 32 32
32 24 32
96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32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建议本学期各类选修课选修学分≧4学分
小计27.5+(4)472+(64)
夏季学期
理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论 学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P220004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大学英语(四)体育与健康(四)
2周 64 32
32
2学分
必修,4学期暑假
必修 必修
必修
实践
说明
学时
S220005 2
P21624A P212403 1 P217117 S217109 S219154 Z117302 S217330 Z117315 Z205816 S205817 物理化学A2 物理化学实验B 实验物理A 化工原理(一)化工原理实验(一)化工设计概论 电工学基础 电工学实验 1 1 4 0.5 1 3 1
32
1648 32
32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建议本学期各类选修课选修学分≧2学分
小计24.5+(2)432+2周+(32)
第三学年
秋季学期
理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论 学时
P220003 Z117306 Z117303 S217303 Z117309 Z117310 P2173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化工热力学 化工原理(二)化工原理实验(二)化工机械基础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信息检索与利用 化工过程与设备认识实习3 3 1 3 2 1
48 48 32
32 16 1周 1周
48
321学分
1学分
实践
说明
学时 8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S217319 1 必修
S217314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1 必修
建议本学期各类选修课选修学分≦ 10 学分
小计18+(10)272+2周+(160)
夏季学期
理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论 学时
Z117304 Z117308 Z117301 Z117305 S217333 S217331 化学反应工程 化工分离过程 化学工艺学 化工设计 化工过程模拟 化工专业综合实验 3 2 3 1 1
48 32 48 32
32 实践
说明
学时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S217316 化工专业课程设计 2
2周 20
2学分
必修
H218009 创业意识教育 2 必修
建议本学期各类选修课选修学分≧6 学分
小计17+(6)260+2周+(96)
第四学年
秋季学期
理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论 学时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煤化工工艺学 化工安全与环保 化工过程仿真实训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产实习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设计
实践
说明
学时
Z117312 2 32
4
学分
学分
必修
Z217310 Z117311 S217304 1.5 1
24 32
4周 12周
必修 必修 必修
S217315 4 必修
S217334 10 必修
建议本学期各类选修课选修学分≦ 6 学分
小计20.5+(6)120+16周+(96)
夏季学期
理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论 学时
实践
说明
学时 0.5
14周
学分
10学分 H218006 毕业教育与鉴定
0.5
必修
S217335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论文
小计10.514周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