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有哪些

时间:2019-05-12 02:3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有哪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有哪些》。

第一篇: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有哪些

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有哪些

虽然目前各国基本上都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但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归纳起来,大致有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四类,其中大多数国家采用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并使其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专门设立专司中央银行的职能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建立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第二篇:中央银行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在讨论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问题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调节的必要性。国际收支不平衡不仅涉及到对外支付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到一国的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内的货币政策,所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一国政府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发生暂时性的不平衡,即指短期、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不平衡,那么这种不平衡一般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即不需要采取政策调节不久便可得到纠正。但是,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属于持续性不平衡,即由于一些根深蒂固的原因造成的,如前面列举的几个方面,那么这种不平衡没有可逆性,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调节,否则将很难得到纠正。一般地说,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顺差或逆差,都对本国经济发展不利。持续性的逆差,必然影响到其本国的官方储备水平,使国内经济活动受到压缩而且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危险,进而影响到该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信誉;反之,持续性的顺差,又会导致本升币值影响出口,(主要是对发达国家)或者会引起本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危险,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并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政府当局有必要根据本国的经济形势和条件(货币制度、经济结构等)对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作出反映并进行适度的调节。具体一国的收支调节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应该选择何种政策,应根据具体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定,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应该有不同的程度选择和政策选择。

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往往与一国的货币制度、经济结构等情况有密切联系。如果某一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于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则为了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必须从改变本国的经济结构方面着手,其他办法无从生效。

(二)国际收支各种调节手段的作用

1.汇率的作用。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即通过货币贬值和货币升值来消除逆差和顺差,恢复国际收支的平衡。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可调低本国货币汇率或使本国货币贬值,使本国货币币值与外币比较,相对地减低。如果国内价格不变,则以外币计算的本国出口商品价格就会贬值或较调低前便宜,因此,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增强,本国出口便可增加。相反,外国商品以本国货币计算要比汇率调低或贬值前为贵,国内消费者就可能改买本国同类商品而少买或不买外国商品。因而本国进口减少。而通过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熟可恢复平衡。而如果发生顺差,则可采用调高本国货币汇率或货币升值的办法。本国货币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后,通过汇率的换算,进口商品的价格较前降低,因而鼓励进口;出口商品的价格较前提高,在(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度的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黄金的输出输入的调节,而自动取得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贸易收支)如发生逆差,则迫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至黄金输出点而使黄金外流。黄金外流促使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货币流通量减少,由此引起物价下跌并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而促进出口,同时也抑制了进口。这样,收入增加而支出减少,逐步消除

逆差,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如果发生顺差,则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至黄金输入点,导致黄金内流,通过银行准备金的增加而使货币流通量增加,物价因而上涨,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顺差逐步减少,自动使国际收支恢

复平衡。在纸币流通的浮动汇率制下,如果一国货币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汇率随国际收支的变化而变化,则国际收支也会对汇率的变动做出反映:顺差会使本币升值,从而有利于出口而不等于进口,出口增多进口减少,则顺差减少,反之亦然。即顺差会使顺差减少,逆差会使逆差减少。但在现代社会,资本移动频繁,实际上很少有国家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另外,目前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钉住汇率制,这种汇率制下国际收支也存在着自动调节机制,它通过一国外汇储备的增减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最终反映到经常帐户和资本与金融帐户,具体的过程请见下面西安财经学院陈春生教授所绘制的“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自

动调节”流程图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被削弱,因而阻碍出口,两

者相互作用,使顺差逐步减少。

一般说来,用汇率调低或货币贬值调节逆差的做法较多,而用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调节顺差的做法较少,因为毕竟一国开拓国际市场不容易,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减少顺差无疑会使之前功尽弃,所以可通过其他方法,如海外投资等来减少顺差。当然,一国的顺差就是别国的逆差,逆差国因无法解决逆差而使经济日趋恶化,常施用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迫使顺差国货币升值或汇率调高。顺差国有时考虑到本国利益虽不情愿这么做,但在一定情况下,抗拒不了某种强大的压力,也不得不勉强屈从。此外,汇率的调节对国际收支产生的效果如何往往与时滞和价格弹性有关。关于这方面的内

容读者可参考国际金融的教材。

2.利率的作用。利率的变动可在两个方面对平衡国际收支发生作用。一方面是,利率的高低影响国内投资规模的大小,从而影响工商业的兴衰、国内消费的增减、物价的涨跌,直至影响到进出口的变化,使国际收支得到调节。另一方面,利率的变动可以起到促进资本流动的作用。如果一国利率高干其他国家利率,则会引起外国资本流入本国,而本国资本则减少外流,从而使资本项目出现顺差,以调节经常项目的逆差,使国际收支得以平衡。相反,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其他国家,则可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

必须强调的是,利率变动所引起的资本流动,主要是短期资本流动,尤其是投机性流动。至于长期资本流动,还受其他因素制约,如通胀预期、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等,其流动性不如短期资本受利率变化那样敏感,3.物价的作用。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引起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均趋减少,物价因而被迫下跌。物价下跌,可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因而缩小逆差,使国际收支逐渐平衡。如为顺差,则情况相反。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对策

市场经济国家为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运用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开支的增减和税率的高低来实现的。当一国因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而发生逆差时,政府可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以增加税收,使社会上通货紧缩,迫使物价下降,从而刺激出口,抑制进口,逐步使逆差减少。如果出现顺差,则增加财政支出,或降低税率以减少税收来刺激消费与投资,因而促使物价上涨,鼓励进口,抑制出口,使国际收支逐渐趋于平衡。

(2)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调整汇率和调整利率。汇率和利率如何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上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述。

为了减少并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市场经济国家常运用紧缩政策,即在金融方面提高利率,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参与外汇市场买卖等。在财政方面则紧缩财政开支,增加税收,这种做法可以收效于一时,但对国内经济产生负作用,因为紧缩政策使投资和消费减少,引起工商业衰退,失业人员增加。反之,为了解决顺差问题,采用膨胀政策,如降低利率,增加财政开支,减少税收等,则又势必会诱发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导致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产品成本增高,促进物价进一步上涨,通货膨胀加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这就涉及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问题,以及货币政(1)协调经济政策。随着西方工业国之间收支不平衡的加剧,它们日益感到有必要协调彼此的经济政策,以减少摩擦,80年代以来更是加强了这方面的努力。自1985年起,各西方主要工业国每年召开7国(美、德、日、法、英、意、加)财

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运用。有关政策配合问题请参

考我们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

2.直接管制。直接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以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干预外汇自由买卖和对外贸易的自由输出入,同时采取差别汇率等办法也可达

到管制外汇的目的。对于外贸管制,各国所采用的方式大致有商品输入管制和商品输出管制两种。商品输入管制包

括采用进口许可证制

(1mport License System),进口配额制(1mport Quota System)。前者是指进口商必须向有关政府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进口许可证后才能输入某种商品;后者是指有关政府机构在一定时期规定的进口数量,按照地区或进口商品的种类分配给本国的进口商或外国的出口商。此外也可采取提高关税的办法,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口。商

品输出管制主要包括出口许可证

(Export License System)或某些奖励出口的办法。出口许可证制,是由于某些外销商品国内需求较多,或对国内工农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等关系较为密切,过多出口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商品国内供给较丰富,而国外市场较狭窄,需求价格弹性大,过多出口直接影响销售价格,因而规定必须经过批准并取得许可证才能出口。为了减少逆差,一般对出口多采取奖励办法。例如政府发给出口补贴,享受免税退税优惠,给予出口信贷等,借以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以便促进出口贸易。直接管制对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效果较为迅速和显著,不象运用财政金融政策那样,必须先通过汇率价格的变化及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后才能见效。因此,如果不平衡是局部的,则直接管制更为有效,不必牵动整个经济的变化。但运用经济政策则不然,无论是调整汇率还是实行膨胀性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都会使整个经济发生变化。但是,一国的外汇和外贸管制,必然要影响到有经济联系的其他国家,有利于一国的措施,常常有害于其他国家,以致招来对方的相应报复,最

终抵消预期的效果。

3.国际经济合作。以上所述各种调节措施,都是针对一个国家而言,每个国家为解决逆差问题,可以选用各种对策。而一国的逆差即为别国的顺差,反之亦然。每个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采用一定的对策,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为保卫自身利益而采用相应的反对策,使各国都蒙受其害,并且扰乱国际经济合作的局面,为解决这了矛盾,各工业国之间选择了国际经济合作的道路。主要表现为

以下三个方面。长会议,磋商和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对市场汇率进行联合干预。

(2)谋求恢复贸易自由。为了消除自由贸易的障碍,各工业国家曾订立一些协定,如“关税

和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简称GATT);推行经济一体化,如成立区域性的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及成立欧洲统一市场等,以达到促进商品在国际间自由流通的目的,从而使各国都充分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

(3)促使生产要素自由转移。在国际间只是商品的自由流通,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因而还必须使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能在国际间自由转移,促成生产资源在国际间达到最优的重新配置,以提高各国的生产力,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建立各种不同阶段的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现在,在欧洲统一市场内,不仅废除关税与商品输入的数量限制,使商品可以自由流插,而且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也可以自由转移,这样不仅推动了各国的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第三节 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联系

经济中的各种变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国际收支,而国际收支的变化也会影响其他经济变量,所以,国际收支是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内生变量。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国际收支与汇率

如果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或资本的流入大于流出而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市场的供给就会多于需求,此时,外汇汇率就会降低(本币升值);反之就会升高(本币贬值)。但是,这种推断的前提是国家没有运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外汇供应增多,而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收购多余的外汇,则外汇汇率就不一定会变动。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但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投放储备外汇,补充了不足的需求,外汇汇率也不一定会变动。所以,实行钉住汇率的国家,即使国际收支不平衡,汇率也不一定会变动。我国在2005年8月21日之前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钉住汇率制,人民银行随时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和卖出美元,以保证基本汇率的稳定,所以,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顺差,但截止2005年8月21日,我国的人民币对美元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比价。

二、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

在货币供给一章中,我们说外汇储备变动会使国内货币供给变动,但我们没有描述这种变动的过程。事实上,外汇储备的变动会改变一国的基础货币数量,因而会使货币供给量变动。我们知道,基础货币由流通在银行系统以外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其中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与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两部分构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总供求均衡的新的重要因素。

1.贸易收支的影响。商品的出口表明国外对国内商品有需求,这种需求构成扩大社会总需求的因素之一;商品

成。从中央银行的资产与基础货币的关系看,中央银行既可以通过增加其国内资产(国债,票据和贷款),也可以通过增加其国外资产(外汇储备)来增加基础货币。所以从基础货币的增量看,一年之中的基础货币增量由中央银行在国内资产上的净投放和在国外资产的净投放构成,用△D代表中央银行在国内资产上的净投放,用△R代表在国外资产上的净投放,则一年之中的基础货币增量为:

△B=△D+E×△R,其中E为储备货币的市场汇率。由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线性关系: Ms=m·(B+△B)=m·(B+△D+E×△R)=m·(B+△D)+m·E×△R,(其中B为前期的基础货币存量)可知,外汇储备具有高能货币性质,它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有一种乘数效应。如果外汇储备增加△R,则货币供应量就相应扩大m·E倍。即Ms增加m·E△R。(读者请注意,从此式可以看出,汇率E的变动也对货币供应量有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在前面已经讲明,国际收支的顺差就是一国的国际储备的增加,而国际收支的逆差就是国际储备的减少,储备增减额就是储备增量△R,因此,国际收支的差额与△R相等,所以国际收支差额对国内的货币供给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一国储备变动较大的时候更是如此。另外当一国实行浮动汇率时,国际收支不仅影响储备而且会影响汇率,所以,国际收支在两个方向上影响国

内的供给。

三、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

从国民帐户看:国民收入Y=C+I+G+(Ii-Ie+X-M),其中C为消费支出,I为国内投资,G为政府支出,Ii为国外对内投资(资本流入),Ie为国内对外投资(资本流出),X为出口,M为进口。显然,括弧内的内容Ii-Ie+X-M为国际收支综合差额。可见,若国际收支顺差,则国民收入Y增加,而逆差则减少。此公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描述非常准确,所以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尽可能吸引外资,增加出口,以形成顺差。但对发达国家,此公式有一定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增加资本不一定能增加产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一般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本币(对外)升值,降低国内出口的动力。也就是说,国民帐户是一种静态分析,对经济运行的描述有一定缺陷。从动态的角度去看,净出口额(X-M)对国民收入有乘数作用;而国内消费会形成引致投资,即I和C也有联系;另外出口增长的幅度与国内的投资增长也有联系,所以,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和进出口都是动

态系统的内生变量。

四、国际收支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的进口则表明国内商品的可供量增加。因此如果引入对外贸易收支因素,则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公式可扩展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消费品供应+生产

资料供应+进口

移项可得: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进口)=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2.资本收支的影响。资本的流入是外资在国内的扩大,其效果与国内投资一样会扩大社会总需求;资本的流出表示国内投资需求的减少。因此,如果将资本收支因素列入,则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公式可扩展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进口)+(资本流入-资本流出)=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3.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动引起国际储备的变化,国际收支顺差则国际储备增加,由前述公式,货币供应量会增大,引起国内以总需求的扩大;国际收支逆差则国际储备减少,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引起国内总需求的减少。也就是说,如果引入国际收支差额(即国际储备变动)因素,则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公式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际储备变动额=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由上分析可见,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国内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重要因素。如果社会总供给是不平衡的,那么就可以用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来加以弥补。例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用国际收支的逆差来抑平;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国际收支的顺差抵平。因此国际收支的顺差和逆差

不仅仅是进出口差额,在一国货币当局有能力控制这个差额的条件下,它也是平衡国内总供求的手

段。

五、国际收支调节与货币政策

从前面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来看,顺差和逆差要根据国内总供求的状态来确定。但这只是一种短期均衡。从长期来看,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易出现逆差。这是因为:(1)虽然逆差能暂时弥补总供求的不平衡,但其代价是外汇储备的减少;(2)逆差就是储备的减少,储备减少不利于钉住汇率的实施。不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国内经济的稳定;(3)根据储备与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关系,逆差具有紧缩性质;(4)根据静态的国民帐户,逆差不利于当年的经济增长。上世纪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证明了上

述观点。正统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不论顺差还是逆差都对经济不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国的货币政策最终服从于经济的稳定增长,而稳定表现为物价稳定和较低的失业。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能完成上述任务,一国政府就会将平衡国际收支做为最终政策目标;如果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能完成上述目标,则政府就不会将平衡国际收支当作最终货币政策目标。最后,根据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一国的货币政策的执行会受到国际收支的影响,国际收支顺差将导致货币供给增多,而逆差将使货币供给减少。所以,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过程中要将国际收支的差额计算在内,这样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按时按量地得到实现。

第三篇:如何加强基层中央银行集中核算内控制度

如何加强基层中央银行集中核算内控制度

【摘要】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上线运行后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和完善内控制度是当前人民银行支付结算部门和会计核算部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基层会计核算工作在内部控制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何通过内控制度有效防范会计核算风险成为一个课题本文针对此问题作了粗浅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内控制度;风险防范;建议

会计核算风险是人民银行内部风险中的第一风险特别是对外服务窗口的会计核算部门更是易发地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上线运行后随着业务的变化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和建立完善内控制度是当前人民银行支付结算部门和会计核算部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从对会计核算工作检查的整体情况看近年来会计核算工作从强化内部管

理入手在建立制度、强化内控、防范核算风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会计人员的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管理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初步显示了会计核算内控机制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部分会计人员的惯性思维以及现实快速变化的各种新业务、新知识、新管理、新要求的不断出现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在内部控制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有些会计人员有章不循或执章不严等还有一些县支行的内控问题屡查屡犯始终得不到彻底整改从这些问题产生的导因来看有制度本身的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有人为的主观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内控建设的认识不够明确有一部分会计人员及少数部门负责人不能正确认识内控建设的真正意义也有一些会计人员认为内控建设就是日常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程的简单汇总这些制度和规程集中到了一块内控建设就达到了要求这些观念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一种机制、一种过程看不到内部控制是由人来实现的内部控制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归根到底都源于人的因素只有通过加强对“人”的监督和制衡才能达到监督和制约“事”的目的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得一部分人不会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一种贯穿于决策、执行和监督整个过程中的动态风险控制机制不会将内控制度作为有效的管理工具使用自然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对业务工

作应有的促进作用从而使有些制度悬在墙上、停在嘴边不能落实到行动和工作中去

二是会计内控制度不完善这是产生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会计内控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有些会计核算业务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会计账务处理不规范会计岗位的人员违规操作等

三是权力制约失衡权力制约机制要求临柜人员、记账员、复核员、主管、事后监督、会计主管等完全分离以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查错防弊、堵塞漏洞和防范核算风险的作用但目前由于有些县支行会计核算部门的会计人员不足难以按岗位配置人员以达到有效制衡如有的会计人员既从事票据交换业务又从事记账、复核等会计业务;既掌握票据交换专用章又掌管业务公章、转讫章、联行章等重要印章会计人员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牵制和制约这是会计核算中经常发生案件的重要原因

四是内部检查力度不够从本次检查的总体情况来看有些县支行由于会计部门的会计人员配备不足许多常规监督检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由于内部检查的频率和覆盖面均未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就无法及时发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

出的表现是票据及结算凭证审查不严如金额错误或日期错误;现金支票印鉴没有折角验印或账号户名不符等也办理了结算手续上述这些违规操作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潜在风险

五是内控防范不力少数会计人员“先天”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缺乏工作责任心思想麻痹形成会计核算上的漏洞个别县支行的会计核算部门负责人自我监督意识不强对违规问题姑息迁就导致“一事失严百事效尤”;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执行情况检查监督不力部分事后监督人员工作马虎未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没有真正形成一道立体防线

针对以上问题基层支付结算(会计)部门和各级核算部门应当把加强内部控制作为内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第一要务来抓深抓实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内控管理机制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会计核算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具体措施是

一、提高内控认识夯实内部控制的“人本”基础

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切实增强广大会计人员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意识是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基层支付结算(会计)部门和各级核算部门应当把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工作同思想政治工作一道成为会计核算工作的“生命线”支付结算(会计)部门要树立“内控优先”的思想做到认识上定向中心上定位操作上定规同时确立“以人为本”的内控模式强化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不断向他们灌输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其内控和风险防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执行内控制度、落实内控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及时加以总结推广和大力宣传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为推动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二、整合内控管理体制精简内部控制环节

人民银行应当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基层行的现行管理模式当前可以考虑撤拼一些业务量较小县支行的会计集中核算网点拼入邻近的县支行的会计集中核算网点进行会计核算业务撤拼后一是减少了管理主体缩短了管理半径减少了管理层次可以减少由于层层传递造成执行制度的时滞偏差促进业务规范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二是有利于加快资金

清算速度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有利于优化劳动组合彻底化解人员少与相互制约、相互分离等内控制度要求的矛盾

三、强化制度建设坚持内部控制长效管理

首先要结合本单位相应的《内控制度》和《实施办法》主要从组织控制、运行控制、监督控制、检查控制和报告制度等方面构筑核算风险防线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使之能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控最终达到有效规避风险之目的其次按照全面性、有效性、审慎性、及时性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组织、管理主体、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使每一个部门和岗位每一项业务和环节都有明确的制度约束都有规范的制约关系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规定都有明确和具体的责任领导和责任人最后要把内控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装入心中摆上日程抓在手上对会计核算内控制度的建设要具有超前性做到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具体工作中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加强动态管理中

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权责分明、有效制衡和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机制

四、改进内控方法提高内部控制效能

一要关口前移抓防范明确以体制牵制、人员牵制为核心的岗位权限完善岗位责任分离和相互制约制度充分调动支付结算(会计)部门和核算部门开展内控制度建设的积极性各部门负责人应作为本部门各项风险点的第一责任人将各个风险点的防范措施逐一落实到责任人使本部门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并定期开展风险排查工作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二要各负其责抓落实支付结算(会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对相关业务的辅导督查职责各级核算部门要做好制度的贯彻落实事后监督部门要发挥好监督作用使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控制三要重点防范抓关键管理工作人员要多总结、多思考、多分析、多研究从更高角度审视全局各项工作达到服务、推动的根本目的检查辅导人员要积极主动发挥会计核算监督作用做到“紧贴中心主动融

合全面统筹积极联合突出重点渗透结合理顺关系耐心磨合”当前要以会计核算内部风险为防范关键突出对内部风险的检查辅导力度在检查辅导中既要坚持做到严格到位有深度又要注重揭示和发现被检查辅导对象在内部控制和管理上的漏洞与缺陷重点看有无管理上的疏漏、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内控制度落实是否到位看有无工作上的失误;检查操作程序是否合规看有无规程上的盲点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对重大问题要坚持原则有力度做到不夸大一个问题也决不缩小一个问题四要实行检查责任追究制度检查人员要按照检查的内容和要求认真开展检查工作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如实反映、及时报告如发现问题隐瞒不报和弄虚作假或对前一次检查应发现的问题而未检查出的有关人员应实行检查责任追究制

第四篇:中央银行独立性

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

中央银行独立性,实际上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而独立的中央银行一般来说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同时也不能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和指导,并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且与其他政府机构相互协作和配合。

二、中央银行独立的重要性

最早提出要保持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相对独立性,是在1920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上提出的,这次会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交战国因增发钞票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经济背景下召开的。目前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一个相对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有利于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且这种观点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来看,中央银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为实现货币稳定和政策调节目标、改进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的制度安排,是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对金融业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督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特殊的金融机构。政府则被认为是有特定利益和目标的集团来看待,中央银行与政府考虑的侧重点不同,政府更加关注就业、社会稳定,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偏重于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而中央银行更加关注币值稳定、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状况和秩序,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

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稳定货币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之间拥有内在矛盾,所以政府一般会选择一两个目标作为主要目标。并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常变化的,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需要在不同时期使某一目标占据政策的主导地位。当政府选择的主要目标与稳定货币不一致时,如果中央银行不具有独立性,必须服从政府的指令,那么稳定货币的目标便会落空,在政府目标与货币稳定目标相矛盾的情况下常常会引起对货币稳定的反向作用。因而,独立的中央银行是稳定货币的必要保障,使其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稳定器,这是极其重要的。2.中央银行独立是防止政府行为短期化条件下出现通货膨胀的需要。政府有主动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倾向。政府有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和维持庞大的政府开支,会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当政府产生财政赤字时,可能有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弥补,或者中央银行可能通过购买大量财政债券来弥补巨大的预算赤字,这时如果中央银行在政府掌控下,政府在短期就会有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冲动,大量发行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为避免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中央银行独立是极其必要的。曾任美国金融协会主席的里特(Ritter)和曾是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的西尔伯(Silber)明确指出,独立的货币当局惟一的目标就是防止政府求助于通货膨胀政策的必然倾向。

3.独立的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制度安排之间的平衡。中央银行的独立有利于在宏观政策实施中不被政府所干扰,能保证统一性、及时性、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制度安排是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前提。事实上,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也是避免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扩大化,承担财政职能的前提条件。

三、中国与美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对比

1.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

联邦储备体系受《联邦储备银行法》的制约,由国会授权进行独立行动,直接向国会报告工作,对国会负责,而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联邦储备体系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享有很强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的一个直属部级机构,在组织上享有与国务院其他直属政府部门平行的地位。虽然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任隶属于国务院,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必须经国务院批准才能执行,显然在独立性在隶属关系上就比联邦储备体系稍弱。

2.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7人组成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会在货币金融政策上有权独立做出决定,直接向国会负责,无须经总统批准。总统不经国会批准,也不得对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任何指令。如果联邦储备委员会与总统或财政部在制定政策上发生分歧,则可以通过由财政部国务秘书、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预算局长参加的联席会议来进行磋商解决。由此可见,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具体执行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权利。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的是行长负责制,最高决策人是行长,最高决策机构理应是行长办公会议,由行长和若干副行长组成,就货币政策的重大事项做出决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五条同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主要事项做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就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做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所以由此看来,中国人民银行在独立决策制定施行货币政策的方面独立性与美国相比任有欠缺。

3.中央银行领导的任命、任期

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由总统从7名委员会中挑选任命,任期4年,可以连任,并与总统的任期错开。联邦储备委员会的7名理事须经参议院同意,由总统任命,任期14年,每两年更换一人,这使得总统在其任期内不能更换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排除了总统完全控制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中央银行摆脱政府短期政治压力的影响,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关于行长的任期和副行长的人数,《中国人民银行法》没有专门的规定,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下属的一个正部级单位,因而行长任期应该与政府任期一致。由于法律没有在此方面做出专门的规定,那么就为政府大面积和随意更换人民银行领导埋下了伏笔。所以,从人民银行行长、副行长的任职、任期以及与政府首脑任期错开,中国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规定还比较欠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显然与美联储还有相当的差距。

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

联邦储备体系对财政部只能提供有限的支持。联邦储备体系没有长期支持财政的义务,财政筹款只能通过公开市场发行公债,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财政部才能向联邦储备银行借款,并且借款有严格的限制,借款金额不得超过一定限度,还要以财政部发行的特别国库券作担保。另外,联邦储备体系有较大的盈余,无需财政拨款。可见,从联储与财政部的关系上来看,联储不受财政部的资金制约,也没有向财政部提供资金的义务,因而其享有较大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一样,同属于国务院领导的正部级单位,他们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也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两个独立的部门是以平等独立的身份协调配合工作。在资金关系上,《中国人民银行法》已由明文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但是,在实践中,我国财政向人民银行变相借款和透支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另外,《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财政向人民银行的借款额度、借款期限缺乏详细的规定,这就使得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独立性与美联储相比还有所欠缺。

四、总结

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有助于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央银行独立性是中央银行独立的制定和施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保证,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促进中央银行的独立有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与 WTO 的协议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对我国的要求相比,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务院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其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即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务院的行政隶属性问题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较低、不够权威等问题。

所以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可以借鉴美国联邦储蓄体系在法律层面上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进。一是重新确认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使中央银行从法律层面独立于国务院,可以考虑让中央银行直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受其监督。二是提高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实现货币政策委员会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并且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能,负责根据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独立、民主的制定货币政策,执行人大以及常委会的相关决议。

第五篇:中央银行选择题

1.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当中能够影响利率水平和结构的是(C)。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B.再贴现政策C.公开市场业务D.优惠利率

2.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当中,中央银行拥有完全主动权的是(ACD)。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B.再贴现政策C.公开市场业务D.直接信用控制

3.属于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条件是(ABC)。

A.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 B.国内金融市场机制应完善 C.金融市场上的证券种类和数量要适当D.商业银行要配合中央银行的行动

4.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具有强制性的是(AB)。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B.消费者信用控制C.道义劝告D。窗口指导

5.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我国目前正在采用的是(BCD)。A.信贷计划B.利率C.再贷款D.差额存款准备金率

6.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首先会影响到(C)。

A.最终目标 B.中介目标 C.操作目标 D.中间目标 7.反映经济形式变化先行指标的物价指数是(B)。

A.物价平减指数 B.批发物价指数 C.零售物价指数 D.消费物价指数

8.认为货币政策的实施,除了引起价格水平变化以外,对收入、就业、总需求、投资、实际工资及利率等变量都无影响。这一观点属于(A)。

A.古典学派 B.凯恩斯主义 C.货币主义 D.理性预期学派 9.货币政策目标中所讲的充分就业指的是(BC)。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自愿性失业 D.非自愿性失业 10.我国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是(D)。A。经济增长 B.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保持币值稳定 C.稳定物价 D.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1.依据经济发展状况来协调货币政策目标的方法属于下列方法中的(A)。

A.相机抉择法B.“逆经济风向”抉择法C.“简单规则”抉择法D.“临界点”抉择法

12.下列选项中不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是(D)。A.货币供给量B.利率C.银行信贷规模D.基础货币 13.下列选项中符合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有(ABC)。

A.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B.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C.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 D.货币政策目标的短期性

14.下列选项中关于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关系描述正确的有(ACD)。

A.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B.商品供给决定货币供给 C.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

D.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15.下列关于货币政策的命题正确的有(AC)。

A.它是以总量调节为主的政策 B.它是以结构调节为主的政策 C.它是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D.它是通过调节总供给而间接影响总需求

16.按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程度、速度及施加影响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ABC)。A.最终目标B.中介目标C.操作目标D.中间目标

17.下列选项中可选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有(ABCD)。

A.币值稳定 B.经济增长,金融稳定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18.货币政策目标之一币值稳定的含义是:(ABC)。

A.其中的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而非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变动 B.币值稳定不是绝对静止的,可以有一定的波动,但波动不能过大 C.稳定币值包含一定程度的物价变动

D.当物价波动过大时,可以通过抑制物价上升来解决 19.金融稳定是指(ABCD)。

A.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良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的一种状态

B.反映的是一种金融运行的状态,体现了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要求,服务于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C.缘于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能有效提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会而不会产生大的动荡的金融体系

D.包括金融体系中关键性的金融机构保持稳定和关键性的市场保持稳定

20.货币政策要兼顾两个目标存在困难,下列选项中符合这种情况的有(D)。

A.币值稳定与充分就业 B.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 C.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D.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21.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理论主要有(ABD)。A.单一目标论B.双重目标论C.三重目标论D.多重目标论 22.货币政策决策主要依据有(BCD)。

A.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分析和预测 B.国内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和预测

C.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其对国内经济影响的预测分析D.国内货币金融形势预测分析

23.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重要意义表现为(ABCD)。

A.有利于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协调配合B.有利于扩大中央银行信贷资金来源

C.有利于保证国库资金安全,确保国库资金及时、准确地解缴入库 D.可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优势,提高国库经营管理效率

24.设有单独的国库机构的国家有(ABD)。A.英国B.美国C.法国D.意大利 25.中央银行会计的特点有(C)。

A.会计核算形式的大众性B.不具有核算管理、预测分析和参与决策的特点

C.会计核算内容、科目、报表、凭证的特殊性D.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般性

26.中央银行的会计报表,按编制的时期划分为(ABCD)。A.日计表B.月计表C.决算表D.全国银行统一报表

27.金融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D)。A.主观性B.差别性C.公开性D.科学性

28.(B)是根据金融统计对象、研究目的及统计设计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各类金融活动数据资料的业务过程。A.统计设计B.统计调查C.统计整理D。统计分析

29.支付清算体系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社会经济往来提供各种清算服务的综合安排,它主要由(ABCD)构成。A.清算机构 B.清算工具 C.支付系统 D.清算制度

30.为了保证银行同业清算持续、有序地进行,中央银行通常对银行的(B)管理有所要求。

A.安全性B.流动性C.收益性D.创新性

31.付款行首先将完整的支付信息发送给中央银行,待中央银行完成资金汇划后,再将完整的支付信息发送给收款行,这属于(A)。A.V型结构 B.Y型结构 C.I型结构 D.T型结构 32.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ABD)。A.组织票据交换清算 B.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C.不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D.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

33.中央银行()是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C)A.实时支付系统 B.小额支付系统 C.会计核算系统 D.大额支付系统

34.跨国支付清算的特征包括:(ABC)。

A.具有全局性与世界性的特点 B.涉及不同国家货币和不同的支付清算安排

C.需要借助跨国支付系统及银行往来账户实现跨国银行闯清算 D.中央银行在跨国支付清算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35.(D)是美联储在CHIPS系统运行中的主要作用。

A.提供支付清算服务B.经营管理C.提供资金支持D.风险管理 36.在现代化支付系统运用的电子数据处理设备及通讯系统出现技术性故障或操作失误时,使整个支付系统运行陷入瘫痪的潜在风险属于(D)。

A.信用风险B.流动性风险C.法律风险D.操作风险 37.中央银行在外汇储备经营中,主要面临(ABC)三种风险。A.市场风险B.商业信用风险C.主权风险D.流动性风险 38.国际上一般认为,一国外汇储备持有量应该保持在该国()个月的进口用汇水平上,并且不少于该国外债余额的30%。(C)A.1~2 B.5~6 C.3~4 D.7~8 39.再贴现利率是一种(AC)利率。

A.基准利率B.短期市场利率C.官定利率D.长期市场利率 40.一张票据面额为1000元,离到期还有30天,在年贴现率为7.2%时,再贴现实付金额为(C)元。A.1000 B.928 C.940 D.820 41.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BC)增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达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A.降低再贴现率B.提高贷款利率c.提高再贴现率 D.降低贷款利率

42.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主要是收存(BD)的存款。A.个人B.银行等金融机构C.工商企业D.政府部门 43.第一准备主要包括(AD)。

A.库存现金B.流动性资产C.国库券D.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44.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主要是通过(AC)等方式将货币注入流通的,并通过同样的渠道反向组织货币的回笼。

A.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贷款B.出售政府债券 C.接受商业票据再贴现 D.出售黄金外汇

45.中央银行职能的发挥与其(D)业务有密切关系。A.贴现B.贷款C.资产D.负债

46.现金投放为200亿,现金回笼为500亿,现金净回笼为(D)亿元。A.200 B.500 C.700 D.300 47.宏观管理主要指(A)、(B)、(D)等。

A.货币流通总量的确定 B.货币流通量与结构的计量与测定 C.货币流通的渠道与方式确定 D.货币流通调节手段的选择 48.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相关,一般可分为(A)和(C)两大类。

A.银行性业务B.资产类业务C.管理性业务D.货币资金业务 49.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不得(ACD)。

A.对政府财政透支B.给政府贷款C.直接认购政府债券D.包销政府债券E.购买国债

50.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的关系有(BCD)。A.自有资本=资产+负债 B.资产=负债+自有资本 C.负债=资产-自有资本 D.自有资本=资产-负债

51.中国人民银行不得直接(A)、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A.认购B.购买C.买卖D.回购

52.下列中央银行业务活动中属于管理性业务的是(B)。

A.清算业务B.金融调查统计业务C.会计业务D.兑付债券业务 53.下列不属于中央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的是(D)A.对中央政府的债权B.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C.对私人部门的债权D.发行债券

54.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手段有(ABCD)。A.存款准备金B.公开市场操作C.再贴现D.其他调控手段 55.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具体内容包括(ABC)。A.享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B.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C.独立监督、监测金融市场 D.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 56.下列国家的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强的是(AB)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57.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是(ABC)

A.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B.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C.组织、参与和管理支付清算 D.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58.金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ABC)。

A.金融业务的跨国经营 B.金融机构的跨国设立 C.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 D.金融创新的国际服务 59.行制度的基本类型有(ABCD)。

A.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B.复合式中央银行C.准中央银行制度D.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60.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包括(ABC)。

A.发行的银行B.银行的银行C.政府的银行D.调控监管职能 61.中央银行的综合职能包括(BCD)。

A.发行的银行B.调控职能C.服务职能D.管理职能 4.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有(ABCDE)。

A.国有B.私有C.公私合股D.无资本金E.多国共有制度 62.下列(A)银行是无资本金的特殊法人。A.韩国C.澳大利亚B.日本D.意大利

下载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有哪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有哪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央银行独立性

    金融危机后中国人名银行独立性的现状浅析 摘 要: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使得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揭示出发达国家金融体制的某些缺陷和未来改革趋向。......

    中央银行[五篇材料]

    名解: H 正-回购: 是中央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 逆-回购: 是中央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

    中央银行复习资料

    一、一元式中央银行:这种体制是在一个国家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自上而下地贯彻货币政策,发挥其职能。特点:权力集中,职能完善,有较多的分支机构,货币......

    第五章 中央银行

     第五章 中央银行 在世界各国中,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都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代表一国政府调控金融、经济发展的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全国信用制度的枢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

    中央银行教案

    第十章 中央银行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2.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

    中央银行总结(合集五篇)

    论述题: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相关,中央银行业务活动大致可分为哪些种类? 中央银行的各种业务活动都是为了履行其各项职责。由于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职能的特......

    中央银行复习总结

    1、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的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分为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即在一个国家内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和二元式中央银......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是金融业或银行的监管。中央银行作为金融监管的唯一主体,已无法适应新的金融格局。这是因为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