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回流中小城市的看法

时间:2019-05-12 02:4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回流中小城市的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回流中小城市的看法》。

第一篇: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回流中小城市的看法

大学生回流中小城市

——当光荣与梦想遭遇冷峻现实

青共校编号 410946

院系年级 工程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姓名 郭潇

学号091279017

联系方式1529838798

5关键字: 大学生 就业 中小城市

概述:眼下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究竟是什么驱使着大学生群体一反常态的选择回到中小城市发展?大城市就业机会多,竞争公平,工资待遇高,创业成功率高,创业空间广阔。中小城市生活质量更高,求职创业机遇多,竞争不激烈,城市文化突出,并且有优惠政策。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理性,选择城市也越来越慎重,中小城市似乎已经成了先于大城市的第一选择。

一、大学生就业 “回流”潮

曾经,大城市是所有大学生心驰神往的天堂。大城市现代、雍容华贵、环绕着财富和权力,这些无一不是大学生一直奋力追求的。而对于那些偏远的中小城市,大学生们当年曾是如此的不屑一顾,仿佛在那里工作生活是社会地位低下,人生价值没有得到实现的象征。

如今,大学生就业率高低在备受关注的同时,就业结构、就业地域不平衡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眼下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大学生更多的青睐。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最新公布的一份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数据显示,34.2%的人就业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其次是普通地级市(26.4%),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降到了第三位,约为24.7%。

到底是坚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当蚁族,还是到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城市去就业创业?是考虑生活成本,还是更看重未来预期?是要安稳,还是艰苦打拼?在就业的选择上,怎样才是理性的态度?

究竟是什么驱使着那些当年高喊着“不留大城市誓不为人”的充满理想与狂热的大学生群体一反常态的选择回到中小城市发展?

二、就业“回流潮”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的标准

选择工作的城市是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个抉择。选择的城市很有可能将是自己度过终生的地方,因此理性的大学生们会愈发的慎重。

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往往考虑这几个层面:薪酬待遇、精神文化生活、职业发展空间。一个城市是否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优厚的薪酬、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是这个城市能否对大学生产生致命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当大学生进行选择的时候,会考虑城市的特色、发展状况,自己能否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等因素,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归属地。

而在分析一个城市对自己事业的前景如何时,首先会考虑城市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决定了一个城市对各类人才的吸纳能力,而且每个城市的经济结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自己希望工作的行业在这个城市受到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自己在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和机遇的大小。

其次,考虑城市的文化。大城市的文化比较单一,一些中小城市的文化底蕴比较丰厚,因此可以让自己得到精神层面的栖息和净化,不必为大城市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所牵扯。一些大城市只会让心灵愈加的空虚,失去归属感,成为心灵的浪子。

再次,考虑城市的发展状况。一个城市的经济越发达竞争也就会越激烈。激烈的竞争会让自己的求职之路变得崎岖而又坎坷,竞争不激烈的城市可以给自己更多选择的余地,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自己最喜欢的职业。

而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整体思想下,财富,地位,权力对大学生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这也导致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流向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

(二)追逐大城市——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

大城市对毕业生有着不可比拟的魅力。选择前往大城市发展,正是近年来这么多大学毕业生的第一选择。

《蚁族》主编、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廉思说,大学毕业生趋向大城市就业是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且正常的现象,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这个趋势,国外也有这个现象。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娇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从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有也会有类似“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而导致他们毅然选择留在大城市,希冀着飞黄腾达的一天。

对于毕业生,大城市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发展机会等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

首先,大城市就业机会多,竞争公平。一线城市发展配套设施齐全,聚集了大量的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择业。大城市同时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而在中小城市往往“关系网”复杂,外地大学生难以施展才华。

再者,大城市里的工资待遇高。专业相同、能力相当的大学毕业生,在不同的城市就业,工资的水平是不同的,有时差异很大。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企业的工资会比中小城市高很多,而工资待遇恰恰大学生们普遍最关注的问题,毕竟维持问题才是最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不仅如此,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在大城市工作,个人进步比在中小城市快很多。大城市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最先接触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能够紧跟或超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也能让人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从而全方位的提升自己。

更吸引大学生的是,大城市拥有很高的创业成功率,创业空间广阔。在经济

发达的城市,大量的企事业单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当今社会专业化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细。这时,有特长、专业化能力强的大学生可以在一段时间的磨练后,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

在这么多优势光环下,尽管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但大学生们还是愿意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

(三)回流中小城市——是做尘埃还是做金币

当大城市人才饱和、生存压力增大时,回到中小城市发展是一名大学生理性的选择。

统计资料表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大连、厦门等沿海发达城市次之。如今,在大城市生活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却使事情发生了颠倒: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 “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开始选择回流到中小城市。

大学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考虑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最直接的会考虑必然是生活成本问题,大城市房价和物价普遍偏高,在大城市生活的日常开支要比在中小城市生活大很多。而且,中小城市的生活质量可能更高,因为虽然工资较之北京、上海等地区从数量上看要少一些,但相比大城市的高消费高支出,在中小城市用更少的钱能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然后大家便会考虑就业竞争的压力,近两年大学扩招,毕业生人大幅上升,大城市就业竞争变得更加的激烈,这一现状使大学生的心态愈发务实,开始考虑其他的城市。而中小城市现在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求职创业机遇多,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对一些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来说,自己的求职压力就不会那么大。

另外,中小城市的城市文化更突出。如今所有的大城市都开始趋同化,变得追求财富与效率,形成紧张的生活节奏。相反,二线城市可能保留了更多的城市韵味,生活的步伐没有那么急促,精神世界也可以得到满足。

而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就业,也出台了很多鼓励与优惠政策,这使得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发展有更多凸显个人价值的空间。中小城市重视人才,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清了现实,开始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然后再决定自己的最终归属。而在客观的现实下,中小城市似乎越来越适合他们,于是,大学生们开始大批的往中小城市迁移,最终形成就业的“回流潮”。

三、直面就业“回流潮”

就业回流潮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必然会有其一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首先,这可以为中国紧张的就业问题创造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今大学生的数量大幅上升,国家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大学生群体向中小城市的回流,减轻了大城市的就业负担,缓解了大量毕业生积压在大城市的状况。

其次,这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大学生们前往中小城市,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中小城市与老百姓的生活、人民群众、社会实际更加贴近,对白领阶层更有需求。大学生们在这里更容易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得到物质和心灵的双丰收。

而选择毕业后先到中小城市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再

回到大城市工作,事业的起点会更高。这种逆向发展的道路可能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因此,应当积极的去直面就业“回流”的风潮,应当鼓励这种理性的选择。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不应盲目跟风,认定了大城市变不放手,这很可能便会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只有理性客观的考虑选择,才能最终走向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片热土。

四、回应就业“回流潮”

在当今这样人才至上的时代,人才的回流对中小城市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这对中小城市来说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要好好把握,不能错失良机。

中小城市吸引人才,不仅仅是引进一个人才本身,而是应当建立起引进人才的长效机制,让大学生有施展才华的空间,这样才能长期持续的吸引大学生到自己这里创业工作,最终实现大学生与自己的双重发展,实现利益的双赢。

当地政府应当出台相关的政策来鼓励大学生创业回流,并在创业的过程中予以必要的扶助和指导。

只有这样,就业的“回流潮”才能最大的发挥其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篇: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

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

时间间真的很快,斗转星移间,我们已经大三了,很快我们就要面对就业的问题。也许觉得现在还早,但是早早地关心就业问题的话,我们在大学的美好时光里就能很好的把握好自己,把握好自己的前进方向,提前规划自己的就业问题将来就可以轻松地面对就业。

最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普遍存在,不容小觑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各种领域的人才涌现的社会,大学生就业 面临极大的挑战。常有人说: “大学毕了业就失业”先不讨论这种观点是否全面,但它反映了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就业对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很棘手的问题之一。

社会上都在讨论: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仍不能胜任工作?当然政策和发展程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毕竟 我们的控制力有限,只能找自身的原因了。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是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很大一段距离。结合长远来看,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产业的自动化加强也必定会淘汰一部分人,那么欲解决就业问题我想我们还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调整一个好心态去融入社会中。所以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所谓转变角色,是指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其次有一个说法影响很大,那就是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到底重不重要,我认为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的说法,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懵懂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 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所以这就需要我们

广大大学生按上边所说的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才的人,其次摆好心态,不急不躁。相信做到这几样,找一个满意的工作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尽管矛盾很多,困难不少,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的冬天”也已经叫喊了好几年,可是年年“冬天”年年“过”,我们不也迎来和煦的春天了吗?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抉择。

第三篇: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和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两届呈现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上升了3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009届、2010届连续两届呈现增长。全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479元)比2009届(2130元)增长了349元。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各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经济学,其月收入为3023元;其次是工学(2953元);最低的是教育学(2491元)。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㈠数据的背后: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形势乐观稳定,但实际情况是否真如报告所述我们不得而知。有些高校为了突显教学质量吸引新生,通过扣押学生毕业证或学士证的方式要求毕业生在毕业之日起三月内拿有用人单位的就业合同才能领到证书的方式来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为了拿到证书可谓用尽招数,所以数据的准确性让人值得思考。

㈡就业专业结构存在问题: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

2011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绿牌专业基本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

我们大学生在科技研究领域的专业以及文化学术领域的就业比较困难,而关于资源以及生产方面的就业情况比较好。

㈢就业区域不平衡: 蓝皮书显示,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两倍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厦门、广州。东部和沿海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宁波、青岛。

从2008至2010三届大学毕业生的流向来看,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和沿海地区生源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吸引力没有增加。相对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

都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同时大学毕业生对就学地有着较高的就业偏好。

㈣六成毕业生认为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高职高专为63%。

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

三、个人看法

㈠过于注重数据而忽视了实质:我们中国是个注重表面数据的国度,数据是官员、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而学校的领导为了升学率、就业率费劲脑汁想出各种奇招怪招,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丢掉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方针。

㈡专业就业不平衡:高新技术专业、技术研究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较差,不是我们的专业不对口,也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努力,而是我们这社会对高新科技人才以及研究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远没达到,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并不是我们眼手手低,而是这个社会需要到大学生的岗位太少了,供给大于需求。大学生去做掏粪工、擦皮鞋的不是个例。我们这个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国度,依靠投资基建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一切跟基建有关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都不错,而与创新高科技有关的则相反。我们误以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是因为比例非常高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而盲目的施行高校扩招政策,大学生的比例上去了,人上去了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我们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智造”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社会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

㈢东西部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就业区域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过大导致大学生往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涌入。在大城市大学生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选择,在大城市大学生能有相对的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这个公平缺失的社会我们弱势群体能做的就是往相对公平的地方靠近。

㈣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我们怀着一颗对未来充满希望,想一展身手的心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发现现实与我们的理想差距太大。不是我们眼高手低、不脚踏实地、浮躁,而是社会给予我们一展身手的平台太少了,试问哪个愿意读了十几年的书,千辛万苦通过高考上了大学后去做一个掏粪工,擦皮鞋,车间工人甚至公司打杂的人员。如果这样我们何必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念大学。

四、结语

在中国社会问题严重,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我们的大学生就业也存在的许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第四篇: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共)

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看法

经常有人说:“大学毕了业就失业。”先不说这种观点是否全面,但它也反映了现在就业的严峻形势。的确,在这各种领域的人才涌现的社会,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的挑战。当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限等。

不论从前还是现在,就业始终对不同能力的人来说都有着难与易的区分。就现状而言,就业对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很棘手的问题之一,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仍不能胜任工作。当然政策和发展程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毕竟我们的控制力有限,只能找自身的原因了。结合长远来看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产业的自动化加强也必定会淘汰一部分人,那么欲解决就业问题,我想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积极的开发建设新产业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经济发展了,就业却难了。看着到处都是的招聘广告却不知要去向何方,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我国,人口众多,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我国高校一再的扩招。03年开始,中国高校不断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激增,毕业生的增长率与岗位提供的增长率并不同步发展,甚至是没有办法成正比。随着竞争的强烈,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在同一岗位的竞争中,硕士文凭占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本科毕业生的就职岗位。

不否认的说,国民的文化层次水平有所提高,可与此同时,众多的大学生就必须面临就业岗位数量一定位的这一事实,这必然就会有竞争,有了竞争就有了淘汰。现在社会上大学生无数,物以稀为贵,随着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社会上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同等学历看能力,更何况还有研究生、博士、硕士和自己竞争,就业自然会难。在数量上竞争就很大了。

第二,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现如今有很多工作都是需要经验的,而我们恰恰缺的就是这一点工作单位一般只招收有经验的,而现在大学生真正有工作经验的很少,这就使不少大学生失去了工作机会。

第三,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不需要向高中、初中那样努力学习,致使很多人就此堕落,在四年中并没有学到什么真本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就是硬件不过关;缺乏踏实、坚持不懈的精神即浮躁。另外大学生本身的专业问题,现在不少行业已出现员工饱和,所以现在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缺少机会了,所以很多只能找与专业不符的工作,这就增加了难度。专业的不协调或是断层。社会上排名所谓的热门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人才已经饱和。四年大学生涯毕业后,许多行业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对于一些人才紧缺的职业,出现就读人数少,甚至是冷门现象。很多大学生没有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对号入座的选择专业,以至于出现专业的断层。大学生自身能力低。经过黑色高中,自然而然的把大学当作了享乐的天堂,沉溺于娱乐,忘记了课本,不参加活动。自身素质不好,找工作当然比较难。

第四,就是大学生自己对于工作的要求,不少大学生平时在家是娇生惯养的,出门工作对各方面都很挑剔,眼光高、专业不对口。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追逐物质享受,怕吃苦,不肯吃苦。这些人没有正确的认清自我。

就算在本科生泛滥的社会里,还是有一些大学生把自己当作天之骄子。高不成,低不就,专业不对口的不想去,职位低的不愿意去。迷失在人才市场,不知去路。这样就更不好找到工作了

据说,现在沿海地区的用工缺口已经达到几百万,但是,就业率仍然很低。想找个好工作,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1

一些企业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大量的聘用农民工而不去签约本科生,导致毕业生的出路难上加难。08年的金融危机,就像一场特大的暴风雪,无疑是雪上加霜,更打击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知识的需求是不可抗拒的。社会需要知识型人才,世界召唤知识型人才。但是近几年来,教育崇尚改革,致力于培养综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呢,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针对上述现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刻不容缓。

国家政策的扶持,对于保证大学生就业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促进就业迫在眉睫。

首先,可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其途径比较多。可通过“选调”、“选聘”或是“三支一扶”政策。这样做既可以解决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使这些知识分子得到锻炼;另一方面毕业生下基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基层的素质,使管理手段更趋于合理科学,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原因在于一些社会保障措施不够到位。这就需要完善高校毕业生 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能够安心、放心到基层,发挥其应有作用,一展所长。

其次,国家通过贷款,优惠等服务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这样困难的社会大背景下,可以培养毕业生审时度势的能力,如此窘境,敢于创业的大学生们能否打开一条自给自足的生路,脱颖而出,这不仅是解决就业的好办法,更是我国大学毕业生素质的展现,也算是对他们能力的考验。

第三,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应根据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

第四,密切高校与企业联系,减少中间环节,开发岗位资源,优化供求通道。高校要主动敞开校门,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人才关系。企事业则应积极与高校密切合作,开辟企业在高校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产品设计规划到培养使用实现高校与企事业的紧密结合,强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以前的大学生都是包分配,就业率百分之百,现在则不然,而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对于大学生就可以多一些就业渠道。

第五,学生既要理论水平高又要实践能力强。想要得到这两种水平能力,我觉得一要靠学校,二要靠学生自己。大学在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多给他们接触社会,实践学习的机会。当然,与此同时,大学生更应严于律己,努力认真的学习。而现在不少大学生出现这样的生活学习状态:畏难、浮躁、厌学、逃课、甚至贪图享受。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必须摒弃这些恶习,做到有规划,有目标的学习生活。

最后,高校革新教学形式与内容,培养好人才;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同时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成为真正社会所需的人才;政府企业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重视吸收人才。高校、学生、政府企业三管齐下,做好这三点,我相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将不会再是问题。

第五篇:当今大学生就业趋向

当今大学生就业趋向

大学生最希望从事什么职业?

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工厂里“坐办公室”与“进车间”一样,这中间不仅有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差别,同时还有工作地位的差别。这次调查的职业问卷栏中专业技术(26%)、管理(24%)和策划(19%)等位于前列,而这三种职业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吃香、发展前景较好的,现在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实际,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的趋同。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与毕业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前三位之下顺延为销售人员8%、行政人员8%、公关人员7%、财务人员4%和其他4%。

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

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价值调查和1996年《北京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收入高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对这次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为发展前景(19%),其次为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虽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个人事业发展前景上更多,变提供高薪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从而迎合毕业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除前三位外,工作环境占13%、经济效益占11%、所在城市占9%、专业对口占4%、出国机会占4%、解决户口占4%、知名度占2%

。大学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

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它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27.67%)和深圳(12.13%)紧跟其后,广州、大连等城市也是大学生比较向往的就业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上海凭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调整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

地位排行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西安1%、重庆0.94%、武汉0.52%以及其他城市共占13.79%。

大学生想挣多少钱?

大学生对职业的报酬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工资待遇。在调查数据中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工资底线从300元到4000元以上不等。如果我们考虑一些专业、学历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可以认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学生工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区学生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19.59%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0.94%;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到4000元的占17.22%,希望在每月4000元以上高收入的人数和1000-1500元其中认为每月能挣4000元以上的与希望值在1000-1500 元的大学生数量相当,各约占15%。只有9.4%的人满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资。

据国家城调总队的2000年全国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深圳,人均为21577.24元。我们仅与深圳进行比较,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也不过1798元,可见,大学生对自己薪金的期望是比较理想化的。

大学生,一定得“专业对口”吗?

那句成语“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当问到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时,44%的人回答“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30%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近3/4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两成。甚至为了某种原因愿意放弃专业的占5%。经常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

第一个单位能留大学生多久?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相对来说在1-3年。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死守饭碗已经成为过去时,不跳槽才难。

当被问到“您打算在第一个单位工作多久?”时,25%的人回答1-2年,29%的人回答2-3年。6%的人回答3-4年。还有18%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如果按照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为5年的话,再加上还有2%的人只想在第一个单位工作“一年以下”,5年之内会有70%的人离开第一份工作。希望“尽量稳定下去”的只有两成。

大学生们希望多大岁数功成名就?

59%的人希望能在28-35岁间打拼出一番事业。20%的人希望成功时间是25-28岁。大部分人期望的成熟期集中在25-35岁间。在35-45岁间磨练有成的占9%,无所谓的占9%,希望25岁以下年少即得志的占2%,希望自己在45岁以上才成功——宛如姜太公垂钓遇文王者最少,只占1%。

大学生找工作准备什么?

大学生们清楚地定位了自己应该具备的个性品质,他们认为企业看重的个性应该是“勇于创新”(18%)、踏实(17%)、合作(16%)、乐于参与竞争(10%)等,与信息时代倡导的个性特征相吻合。

而面试是将这些自信和气质的外在化体现。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1/4的人觉得在求职过程中最有必要购置的是“面试服装”,22%的人觉得手机是必不可少的,还有15%的人一定会在找工作过程中添置BP机,13%的人会特意购买电脑,当然书籍(8%)、上网卡(6%)、化妆品(3%)等也是不可少的。他们为找工作做了预算,四成人准备花500-1500元,还有23%的人准备花1500元以上,只有8%的人准备花100元以下。

下载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回流中小城市的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回流中小城市的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如何面对当今就业形势

    大学生如何面对当今就业形势 [1]、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从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出发,确定自身的就业目标,以及如何调整就业心......

    浅谈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策略

    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函授 毕 业 论 文 题 目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建议 系 别继续教育学院 年级专业2015级人力资源管理 学 号CHB141525033 姓 名宫敏 指导教师贺......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定稿]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

    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

    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 【摘要】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文化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资源。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以下本文对当今大学......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得看法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得看法 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一大矛盾,仔细想想,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

    大学生就业难看法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看法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热点,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我对此也开始关注。从表象上看,当前大学生似乎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扩招后大学生已经太多了。......

    对大学生就业的几点看法(卢显忠)

    当代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几点看法 ——大峘集团董事长卢显忠在安徽工大的发言 同学们,大家好!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探讨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非常感谢学校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