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2 02:5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庆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庆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第一篇:安庆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安庆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2010年-2015年)

根据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皖政„2009‟87号)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我市基本市情及中药材资源基本情况

(一)资源状况。安庆市现辖一市七县四区,总人口620万,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地总面积15352平方公里。山、丘、岗、圩兼备,湖泊棋布。山区面积占35.69%、丘陵面积占33.1%、圩区面积占20.05%、江湖水面占10.58%。地形复杂,土壤各异,适应各种动植物生长,中药材资源蕴藏丰富,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曾被誉为全国中草药资源丰富的六大宝库之一。据统计,全市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类200多个科1160种,动物类69科102种,矿物类12种,其他类7种。商品药材1017种,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二)药材种植。安庆市地道药材有:茯苓(岳西)、天麻(岳西)、石斛(岳西)、桔梗(桐城)、玄胡(桐城)、蔓京子(太湖、怀宁)、厚朴(潜山)、望春花(怀宁)、瓜蒌(潜山、怀宁)、天花粉(潜山、怀宁)等。其中大别山茯苓,以其质地优良、产量大、加工工艺精湛而别列入安徽省四大名药之一。

珍惜名贵药材有:珠参、麝香、灵猫香、祁蛇、穿山甲等14种。

大宗药材有200多种,其中每年可产1000吨以上的有茯苓、瓜蒌、葛根、夏枯草、活血藤、香附子、虎杖、菝葜等8种。500吨以上的有桔梗、南山楂、金樱子、野菊花、白茅根、断血流、石菖蒲等12种。

(三)加工现状。我市中药材的加工生产具有一定的基础。目前安庆市有3家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分别是安庆乘风制药有限公司、安徽安科余良卿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宝龙安庆药业有限公司,合计年销售额达到1.2亿元人民币;1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为安庆华氏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达到

1000万元人民币。

(四)我市中药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中药材的加工度不够,集中度不高。生产企业缺少龙头,规模偏小,品牌知名度较低。中药材种植分散在千家万户,生产方式原始,技术含量低,基本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

二是中药产业规范化管理薄弱,中药生产企业群小,市场覆盖率不高。单个中药生产企业规模不大,缺少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对中药材种植拉动作用有限。

三是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中药材种植及采收管理一般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农民种植因多数不懂技术管理、种植收益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是无本地专业化市场。在未能形成市内规模化市场的情况下,等待药材收购人员上门,压价收购后,农民的利益更难以得到保证,以致药材种植的积极性难以提高。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中医药是我国人民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世界约有80%以上的人口应用植物药进行治疗,年销售额在200亿美元以上,国际市场前景看好。我国加入WTO后,因为知识产权问题对化学药品研究生产有较大的冲击,而传统中药却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市是中药资源大市,中药种植、加工、生产和科研教育有一定的基础,中药材较低的成本、天然的品质,对国内主要药材消费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我市一些独特的地产中药材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化发展的机遇和潜力空前。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市场需求变化大,承受的风险大。尤其是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信息不灵,中药材种植盲目性大,药农承受风险的能力低。二是中药生产企业群小,市场覆盖率不高。单个中药生产企业规模不大,且部分是中、西药兼产,缺少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对中药材种植拉动作用有限。三是投入严重不足,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四是中药材市场规范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且购销假劣药材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影响我市中药的声誉。同时,在中药材的种植生产、购销、信息传递、物流配送等方面,作用尚待充分发

挥。

三、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发展思路。以中药材资源为基础,以中药材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药产业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加快中药材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市场建设,实施中药GAP、GMP、GSP,规范中药材深度加工、经营秩序,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实施名牌战略和龙头带动战略,实现中药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均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二)发展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实现以下目标:到2015年,全市从事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并通过GAP和GMP认证的企业达10家。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按照GAP标准建成5-8个品种的规范化基地10万亩;培育和发展中药材龙头企业3-5个,力争实现中药工业产值2亿元以上。

四、工作重点

(一)培养产业化载体,极力扶持龙头企业

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坚持实事求是,准确定位,不拘一格的原则,以四个“依托”培育、壮大产业载体。

一是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的产品优势,开展规范化原料基地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示范推动”的总体要求,突出地方特色,围绕优势品种,建立示范园区,选择断血流、茯苓、金银花等品种进行GAP标准化种植。安庆市乘风制药公司(原安庆市第四制药厂),地处大别山腹地岳西县,系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以中药制剂为主、西药制剂为辅的综合性制剂厂家,具备自营进出口权,占地面积5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拥有中药前处理、中药片剂、糖浆剂、颗粒剂、胶囊剂等5条生产线。其中主导产品“断血流片”,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是国内首选口服凉血止血药,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品种、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该产品是利用大别山特有中药材断血流草深加工生产而成,纯天然制剂。该企业已编制了中药材断血流规范化种植和制剂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报告,计划建立10000亩断血流GAP示范基地。

二是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我市茯苓、天麻是全国主产区,其中茯苓已成为全国主要加工集散地,年购销量约1.2万吨,年总销售额约

1.5亿元人民币,出口3000万元。新建的安庆华氏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已于2007年底通过GMP认证,该公司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488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500万元,新建了GMP生产车间2000多平方米。该公司经营思路是立足资源优势深加工,辐射全国市场,带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上海宝龙药业安庆公司年销售5000万元,拥有小儿智力糖浆、银杏露等多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年消耗本地中药材苋菜、白果、天麻、桔梗等20万公斤。该公司自被上海宝龙药业公司收购重组后,增加了多条生产线,销售收入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被列为安庆市重点翻番骨干企业。下一步要进一步扩大上海宝龙药业安庆公司和安庆乘风制药公司现有中成药企业的生产能力,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的方针,到2015年中成药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实现翻番,以工带农,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依托现有特色中药材优势,积极寻找省内外、国内外知名中药生产企业联姻。安徽小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天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共同投资新建的中药材开发项目,已落户岳西县响肠镇,总投资657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000万元,流动资金3570万元,计划2012年12月底建成投产运行,年实现利税3150万元。怀宁县独秀野瓜蒌开发有限公司与安徽真心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投资800万元改扩建年生产1000吨新生产线。合肥市投资人徐建先生在桐城市青草镇连片承担土地400亩,利用这些闲置荒地种植当地地道药材半夏,以探索规模化种植的新方法。安徽天柱生化葛业有限公司有万亩有机葛根生产基地和年产1200吨有机葛粉自动化生产线工厂一座,公司生产的“七仙女”牌有机葛粉畅销全国。力争在5年时间内,我市形成10万亩药材种植规模,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

四是依托本地中药材特点,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安庆市绿野食品有限公司抓住怀宁县瓜萎籽大根粗,瓜皮质好的特点,拟将瓜蒌子提炼瓜蒌子油,生产“瓜蒌籽微软胶囊”,其具有润肠通便、降血脂、减肥功效的功能性保健食品。该项目已与复旦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书。怀宁县还通过招商引资形式,会同合肥工业大学、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专家考察论证,项目总投资500万元,拟建“望春花保健茶”、“望春花保健药枕”等项目,力争201

5年实现年销售5000万元。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中药材产业的培育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一定的启动资金。市、县二级政府切实增加实施中药材产业化投入,将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解决中药材GAP规范种植、优良种苗繁殖、中成药新品开发、新工艺基础性研究,扶持骨干企业、种植户上规模、上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另外,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客商参与中药材科研开发、种植加工和销售,计划药材种植面积年均增加1.2万亩以上。

(三)加强学习,着力拓宽中药材销售市场。安庆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需要借鉴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江西樟树等地的经验,创建中药材市场。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和协会在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及时提供中药材市场信息,预测市场行情,指导中药材种植。

五、产业化实施项目

(一)中药材GAP基地

1、皖南特色地产药材种植基地。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中药材开发模式,开展地产药材GAP的示范研究,在岳西、怀宁等县重点发展断血流、地产茯苓、葛根、紫丹参、玄参、半夏、灵芝等品种,到2015年推广到2万亩。

2、岳西药源基地。以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药材品种为重点,以安庆乘风药业有限公司为中心,规划在岳西作为药源发展区域,严格按照GAP规范要求建设,逐步发展药材种植面积2万亩。

(二)中药饮片加工

围绕中药材专业市场,按照适度规模、符合GMP标准的原则,兴建(续、扩建)一批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力争5年后形成全国较大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群。

六、措施与政策

(一)强化服务,积极探索中药产业化发展新路

1、各有关县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的中药材产业化实施规划和产业政策。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针对本地区具有优势的地产中药材及种植

基地、龙头企业和市场等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目标。

2、加强中药材GAP的实施,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企业GMP认证,提高种植、生产加工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积极参与中药材、中药饮片国家标准的制定,抢占质量技术的制高点。

3、加强指导服务。药监部门要与当地有关部门配合,采取各种方式深入宣传和指导GAP、GMP、GSP的实施,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加工水平。

(二)加强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

1、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实施中药材产业化的投入,重点解决中药材GAP研究实施、优质种苗繁育、中成药新品种、新工艺等基础性研究,以及中药材科技宣传培训、信息网络建设的资金困难问题。

2、将山区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农业开发、食品放心工程、科技开发资金中增加对中药材的投入,扶持龙头企业、种植户上规模,上水平,发挥带动作用。

3、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降低门槛,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服务,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中药材科研、种植、加工和经营。在土地承包、退耕还林中,将中药材列入经济作物,给予政策扶持,促进发展。

(三)优化环境,加强领导

1、各县(市)要建立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工作,解决中药材产业化中的各种问题。要制定和完善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吸引国内外、各行业对中药材产业化的投入。

2、各有关县(市)切实加强对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中药材产业化中的实际问题。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要立足基层,作好宣传发动、技术培训、信息传递等工作。

3、要加强对中药产业的监督管理,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篇: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为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和国家倾斜支持宁夏发展的政策机遇,以及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县委、政府“产业富民强县”、“绿色生态立县”战略,推进中药材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实现中药材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变,特制定2012年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一、201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现状

201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16.5万亩,其中大田种植6万亩,育苗0.5万亩,林药间作10万亩;建设万亩以上种植基地1个,千亩以上种植基地6个,百亩以上种植基地16个,品种主要以黄芪、甘草、水飞薊、菊芋、秦艽、柴胡为主,搭配黄芩、防风、大黄、板蓝根、独活等品种,预计总产值达2.1亿元,纯收益达1.26亿元。

二、2012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思路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加工企业为关键,以开拓营销市场为动力,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通过招商引资和龙头带动,发展订单种植,推行中药材GAP体系建设,构筑种植、加工、研发、营销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新格局,推进中药材产业由以种植为主的初级产品输出型向种植、加工、研发、营销为一体的精深开发转变,把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为富民的主导产业、强县的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

(二)、发展目标

以菊芋为引领,以秦艽、黄芪、甘草、大黄为主栽品种,搭配板蓝根、柴胡、水飞蓟、黄芩等品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提升加工和研发能力,构筑市场营销体系,推进中药材产业实现量的扩张、质的提升。使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万亩,其中大田规范化基地5万亩(菊芋1.5万亩),林药间作基地12万亩;进一步加强六盘山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完成修复保护面积7万亩;引进中药材大型加工企业2家以上,小型加工企业4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发展种植大户和农民经纪人100人以上,规划建立中药材专业市场,不断提升“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将隆德县打造成为宁夏第一、享誉西北、影响全国的“菊芋之乡”、“秦艽之乡”。

(三)、规划布局及建设重点

1、规划布局

根据气候类型、生态条件,结合生产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沿六盘山外围阴湿区及“两河”流域,采取大田规范化种植、林药间作和补植修复三大种植模式,力争将我县打造宁夏第一、享誉西北、影响全国的“菊芋之乡”,“秦艽之乡”。

一是沿渝河流域的城关、沙塘,甘渭河流域的温堡等乡镇,建立3万亩大田规范化种植基地。

二是以清凉河流域万亩菊芋种植基地为核心,辐射周边阴湿区的好水、奠安等乡建立1.5万亩菊芋种植基地。

三是以康鲜中药材种子种苗良繁中心为基地,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和宁夏大学等科研院所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和利用康鲜中药材组培室功能,重点以六盘山珍稀濒危药材盘贝母组培扩繁为主,加强黄芪、甘草、秦艽等主导品种快繁技术措施,辐射建立5000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四是以六盘山药用植物园为核心,沿“312”国道、“隆秦”、“隆张”等公路沿线建立500亩药用花卉示范基地。

五是以六盘山外围阴湿区的山河、观庄乡为重点,建立以秦艽、柴胡为主导品种的林药间作示范基地12万亩。

六是加强六盘山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以六盘山野生资源修复示范区为中心,辐射六盘山脉沿线的天然林区和生态保护区,建立六盘山外围道地中药材野生资源修复保护区7万亩。

2、建设重点(1)基地建设

大田药材基地。建立沙塘镇许川村千亩秦艽、黄芪、柴胡GAP基地,建立沙塘镇张树、董庄、十八里村,城关镇三合、星火村,温堡乡新庄、前刘村,神林乡岳村,联财镇赵楼村,观庄乡林源村千亩以上中药材示范基地10个;全县建立百亩以上种植基地26个。菊芋种植基地。建立清凉河流域万亩菊芋规模化种植基地,山河乡菜川村,奠安乡雷王村,风岭乡**,沙塘**4个千亩基地,全县范围内建立500亩以上种植基地13个。

良种繁育基地。以康鲜中药材良繁基地为核心,辐射建立观庄乡红堡,风岭乡河湾,陈靳乡新兴塬,联财乡赵楼,沙塘镇董庄,城关镇星火6个500亩以上良种繁育基地,全县建立百亩以上良种繁育基地10个。

药用花卉基地。建立引种驯化园药用花卉基地200亩,清凉河流域药用花卉基地200亩,“312”国道沿线及全县旅游景点药用花卉栽培基地100亩。

林药间作基地。建立奠安赵沟,山河大漫坡,观庄林沟3个万亩林药间作示范基地,建立5000亩以上林药间作示范基地4个,全县范围内建立千亩以上林药间作示范基地6个。

野生资源修复与保护基地。以六盘山中药材资源修复保护示范区为中心,采取人工补播、定向抚育、轮播轮采、围栏封育为主要措施,修复保护黄芪、秦艽、柴胡、黄芩、大黄、盘贝母、黄精、贯众、九节菖蒲、地榆等濒危野生中药材资源7万亩。

(2)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自治区“5183”农业科技工程的要求,抢抓自治区建设12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机遇,努力把康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宁夏中山甘草种植示范园区和六盘山药用植物园,按照“高起点、现代化、多功能、科技型”的标准,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设施育苗、优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力争把它们列入自治区12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并不断提升六盘山珍稀药用植物园建设水平和规模,将其打造成为“宁夏第一药用植物园”。

(3)研发机构建设

依托神林乡康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六盘山(隆德)道地中药材研究所,建立中药材组培繁育、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和大中拱棚等设施,通过技术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等,为全县提供优质种子种苗,促进中药材精深加工和深层次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开展与中药材产业相关的技术研究,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成熟配套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增强中药材产业发展后劲,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4)专业市场建设

依托县内西北药材等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经销大户等,加强与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甘肃陇西和广西玉林等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交流与合作,设立销售中心,促进地产药材的商贸流通;引进优势企业,在县工业园区选址建设中药材专业市场,配置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发布、质量检测、分拣包装等相关附属机构和设施,力争建成便捷、畅通、规范、安全、高效的专业化批发市场,使其成为开拓销路、打造品牌、实现效益的载体。

(5)加工体系建设

继续加强和建设县内西北药材科技公司饮片加工车间建设,督促其早日投产。其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并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开展中药饮片炮制、中药食品加工、中成药制造等;积极研究开发药膳、药浴、药饮和药容等功能型保健产品。到2012年底,力争引进1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1家中药保健品加工企业,年产中药饮片2000吨,加工中药材5000吨;依托宁夏德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菊芋果糖提取生产线,以菊芋为原料,生产菊粉(低聚果糖)3000吨,加工菊芋8万吨;引进和培育500万元以下中药材小企业4家,开展药膳、药浴、药饮和药容等功能型保健品研发和生产,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保健饮料、药用茶等产品。

(6)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中药材产业专家服务基地和中药材科技创新团队,精心编写先进适用、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资料和课件,认真制定和落实培训方案,逐级逐层培训,造就一代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培育中药材合作经济组织10家,培育农民经纪人、种植大户100人以上,培训农民10000人次;积极开展品牌创建,争取将已注册的“六盘明珠”、“塞上六盘”和“隆珍杰”商标打造成全区乃至全国的著名商标,打造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争创全国“菊芋之乡”、“秦艽之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成立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财政、科技、农牧、林业、水利、扶贫、商务、经合、交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局,具体负责全县中药材产业的规划落实、政策制定、奖惩考核、招商引资及协调解决生产中重大疑难问题;所涉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制定落实相应措施;县级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加强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县上下要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真正把我县建成国家级中药现代化、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制药企业的药源基地。

(二)、强化措施

1、加大招商引资。在着力扶持县域加工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土地流转、申报项目、金融支持、科技服务等优惠政策,引进外埠投资创建中药材加工企业。对引荐落实外埠投资的机构和个人给予奖励:当年到位资金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新建项目,给予1万元奖励;当年到位资金10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新建项目,给予2万元奖励;当年到位资金2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的新建项目,给予3万元奖励;当年到位资金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新建项目,给予5万元奖励;当年到位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新建项目,给予10万元奖励。

2、强化扶持引导。财政部门要安排300万元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在产品滞销时给予补贴,在产品畅销时给予奖励;在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建设市场信息平台,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参加大型会展活动等环节给予补贴。在项目申报、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和科技特派员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对全县范围内建设的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种苗移栽或育苗基地、百亩以上种子直播基地、300亩以上菊芋种植基地、千亩以上林药间作基地,分别给予每亩200元、100元、100、100元补贴;创建一个宁夏知名品牌奖励5万元,注册一个著名商标奖励3万元,认证一个地理标志奖励2万元;通过1项技术质量认证奖励5万元。

3、强化科技支撑。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建立研发中心和专家服务团,开展以大田规范化种植、林药间作、良种繁育、资源修复保护及药用花卉栽培技术为重点的科技培训;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制定六盘山道地中药材技术操作规程与质量标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技术研发,推进成果转化,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水平,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加大宣传推介。通过举办专题推介会、参加农产品展销、采风报道、制作宣传折页等形式,加大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在政府网站、广播电视台开设中药材专栏,宣传报道中药材产业开发中的先进典型和事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争取项目支持。建立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开发项目库,加强与自治区发改、财政、农牧、科技、扶贫等部门对接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各类项目资金支持,推动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6、加强资金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财务管理,实行招投标制、法人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理制,经济责任合同制,按照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建立专帐专户,确保专款专用,严格执行预决算,加强现金管理、资金审批、财务监督以及审计监督制度,确保项目资金高效合理使用。

(三)、创新机制

1、创新多元投资机制。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农户投资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补充的多元投资机制,探索专项担保模式,开辟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途径,扩大项目贷款信用额度,解决企业、农民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不断拓展投融资渠道。

2、创新龙头带动机制。坚持抓中间(企业)、带两头(农户、市场)的思路,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司(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推行“订单种植”,与种植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发挥前拓市场、后连基地、创新技术的作用,激发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提高技术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组织化。

3、创新技术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培训服务体系,由科技局负责技术骨干和药农的技术培训,使广大药农掌握2—3个药材品种的种植和初加工技术。鼓励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民或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逐级聘任、以岗定责、双向选择、年终考核等制度,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中药材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运用市场机制精心培育一批科技服务企业,探索技术推广多元化、科技支撑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开辟技术服务贯穿经营过程的有效途径,构建科技服务长效机制。

(四)、严格考核

在中药材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县组织、人事部门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考核评价乡镇、部门的主要依据,作为干部任用的一个主要指标。将干部职工的工资、职称、待遇与发展中药材产业业绩挂钩。制定《中药材产业计划任务验收与考核奖励办法》,在7月中旬对中药材产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验收,12月份召开总结大会时,对成绩突出的部门、乡镇、企业以及责任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部门、乡镇、企业以及相关责任人要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追究其责任。

第三篇:安庆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06—2008年)讨论稿

安庆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06—2008年)讨论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和《“数字安徽”建设五年规划纲要(2003~2007)》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数字安庆的统一部署,加快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信息化全面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电子政务是指在管理、信息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资源和人才为核心要素,逐步改善政府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全球政府改革整体上嵌入了“电子政府”这一鲜明的要素,“电子政府”已成为政府改革的新取向。“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日益明晰,“一站式”、“一网式”政府门户网站已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模式。在“电子政府”建设中,发达国家为民众设计并提供了更多、更方便、更经济的信息获取途径,“电子政府”已成为民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许多发达国家政府积极应对“数字鸿沟”,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使更多民众得到政府无差异的信息和服务,使全体民众一起跨入信息时代。

我国的电子政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办公自动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框架体系趋于科学化;“政府上网工程”逐步走向以服务为导向的“一站式”、“一网式”门户网站建设;信息系统从“孤岛”走向整合;电子政务建设更加科学、规范、合理,从技术主导走向“政务”主导,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法规、标准逐步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实现了全城宽带普遍接入,全网综合通信能力在全省名列前茅;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虽然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省内先进城市特别是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认识存在误区;规划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建设尚不规范,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设计和集成水平不高;电子政务管理模式尚不适应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等。

二、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改革创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监管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安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按照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由市信

息化办公室制定具体规划、方案,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及传输通道,由市经济信息中心具体负责,应用软件由市信息化办公室牵头开发并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部门遵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协同建设,共同发展。关键性应用项目必须由市信息化办公室统一制定方案,统一组织实施。

2、需求主导、突出重点。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结合人民群众的要求,突出重点,强化应用,稳步推进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对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起关键作用且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业务系统、支撑平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应用,进一步发掘电子政务的深层次需求,促使电子政务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展。

3、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注重部门内部应用向推进跨部门的综合应用转变,从满足政府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实际需要出发,梳理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

4、强化服务、务求实效。电子政务建设要以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服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行政管理能力为重点,以政府公共服务的实现程度、质量、效率及社会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务求实效,不搞“花架子”、“形象工程”。

5、统一标准、保障安全。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的贯彻落实,抓紧制定、实施电子政务建设急需的标准规范,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把强化技术手段、日常工作管理与健全管理体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我市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战略定位

1、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大力促进我市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发展,加快构筑“数字安庆”,为全面、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大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推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到2008年,建成标准统一、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平台,实现重点业务系统的整合,基本满足新形势下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的电子政务体系框架。

2、按照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律和建设要求,优化各级各部门职能分工,促进政府机构改革,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由控制型向参与型、服务型转变,改革、完善现有行政管理流程,实施“阳光政务”工程,促进政府管理、服务的科学化、高效化。

3、市和区、县(市)党政部门通过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2006年在开通100家政府部门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传输、共享。到2008年,实现80%乡镇的互连互通。

(三)主要任务

1、形成一个平台。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部署和要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设统一、安全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安庆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由省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的接入网、市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市政务内网是我市党政机关的办公专网,主要

满足涉密信息和不宜公开的办公信息的传输、处理;市政务外网是政务部门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面向社会服务的业务系统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系统。按照中办、国办关于执行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市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之间实行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实行逻辑隔离。市和区、县(市)党政部门通过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2、大力建设全市信息资源支撑基础。加快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4大主数据库建设;不断扩充和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库内容,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信息数据库、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数据库、国土资源数据库、人才数据库、劳动力需求数据库、生态环境数据库、城市规划建设数据库和档案信息数据库等。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精神,不断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3、推进两项创新。

(1)加强电子政务应用研究,推动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按照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律和建设要求,优化各级各部门职能分工,促进政府机构改革;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由控制型向参与型、服务型转变;改革、完善现有行政管理流程,实施“阳光政务”工程,促进政府管理、服务的科学化、高效化。

(2)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动运行管理机制创新。按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管理和运营,逐步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4、重点项目:

(1)农业信息化

完善网络,建立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加快“信息入乡”工程的建设,扩大农网的覆盖面。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建立农业资源、政策法规、科技技术和农产品产销信息数据库,建设农业和农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扶贫信息系统、防汛抗旱指挥信息系统等。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加强农业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农业信息市场行为;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做到农业政策、技术和农业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初步实现农业服务信息化。实现农产品产、供、销网络化。

(2)教育信息化

加强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中学建立校园计算机网,实现多媒体教学。开展信息化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市区和县城及有条件的镇中小学包括中专职业学校全部实施信息化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初中学生能够掌握网上操作的基本技术。

(3)科技信息化

加强和完善科委局域网和安庆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完成与省科技信息网以及科研系统、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的网络互联互通,向广大科研人员及用户提供优质快捷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开发科技信息资源。积极组织科技信息上网;逐步实现技术市场、重大技术供求信息、科技成果转让、项目对接专利查询等网上发布和咨询。加快安庆市电子化科技图书馆的建设。做好安庆市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通过科技信息网,努力促进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4)金融信息化

按照现代化支付体系的要求,完善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推进各商业银行综合柜面业务系统建设,使其成为现代化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

初步建成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力市场网的建设和完善,以及社会保障资金征管、发放、查询与监督信息系统。基本普及

社会保障卡,积极推进劳动保障业务的电子化和社会化运行,实现劳动保障系统各项业务的信息共享和交换。

(6)国土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化

完善1:5万和1:1万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1:1万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全市地籍数据库。逐步建成全市基础图件库序列,使之成为真正系列数据库,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建设完整的市级环保网,通过卫星地面站加入国家环保网。建成市级环境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市环境统计、环境质量、法规标准数据库;开发应用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M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IS);引入电子信息交换(EDI)和卫星遥感(RS)、辅助环境监测开展远程控制和自动数据采集技术。建设功能化网络平台为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质量预测与预报、环境规划、区域性宏观污染控制策略、污染事故应急指挥等提供决策支持。初步实现环境业务管理、污染源动态管理、排污申报及许可证、环境统计、环境监测等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发布、预警和传输网络化。

(7)公安信息化

建立和完善全市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网、公安通信网和公安信息系统,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的安全,提高办公效率和执法水平。建设和完善全市公安通信网络、公安应用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社会公共信息网络。加强计算机及网络安全保障工作。预防和打击计算机违法犯罪,建设和完善公共信息网的监控中心。

(8)其它重要领域信息化

积极推进和完善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重要领域信息化工作,力争三年内基本建成交通、财税、保险、旅游、医疗卫生、外经贸、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政法、统计、水利、电力、人口与计划生育、新闻出版、图书档案、地方志等领域网络平台,使信息化在各领域的应用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分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市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领导,明确各相关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职责,研究、协调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做好电子政务分系统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有关工作。市信息办要做好我市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牵头抓好全市性重大信息化应用项目的建设。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要以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先导,注重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政府工作重点,开展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应用。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政府信息资源应及时向社会公开,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三)逐步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考核机制,力争将电子政务列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任用评价体系,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运行。各级政府要将电子政务建设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项目优先予以支持。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电子政务及相关应用系统的建设、管理和运营。

(五)加强宣传培训,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应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式,加大对电子政务方面的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社会“外脑”,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与业务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使之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加强对广大公务员特别是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电子政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网络环境下的工作方法和能力的培训。新进机关的公务员要通过电子政务培训、考核后方能上岗。同

时,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培训力度,加快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应用。

(六)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制定相关法规、标准体系。

按照国家、省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我市电子政务的整体架构,建立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信任体系,加快全市性的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病毒防范中心、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逐步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和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建立完善电子政务法规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相关的规章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法规和标准的实施机制。

第四篇:安庆市望江县商务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庆市望江县商务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望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望政办【2010】50号《关于做好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经我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调研、论证,并征求各方意见后,形成了“望江县商务局„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将规划上报,请予审议: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速发展桥港经济、奋力推进望江崛起为主线,不断创新商务工作机制,不断突出以商招商,强化物流项目建设,完善城区市场功能配套,提高服务业水平。以全面激活农村市场消费为重点,继续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通过强化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快城乡市场建设和城区商业区建设;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培育新型服务行业;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商贸流通企业;加大行业监管力度,规范成品油、药品、酒类流通及生猪定点屠宰市场秩序,净化市场消费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二、总的目标

“十二五”期末,实现望江GDP总量为65亿元,人均GDP为9900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4.67亿元,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达3300万美元,年均增长25%;利用外资24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未来五年,城市商业网点总量达15万平方米(附望江县商业网点规划)。实现生产服务行业与生活服务行业协调发展,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市场体系。到2015年,成品油、药品、生猪定点屠宰、酒类等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市场税收大幅增加。

三、工作重点

一是制订成品油“十二五”零售体系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道路建设与改造迅猛发展。望东长江大桥、济广高速公路和安九公路二期建设将全面展开;县乡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将有较大发展。到“十二五”末期,车辆拥有量预计年增长15%,达到26000辆;成品油销售量预计年增长15%,达到4万吨以上。因此,“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加油站23座。其分布为:城区7座、东外环2座、江调圩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座、翠岭工业园区1座、西外环1座、332省道3座、211省道1座、212省道1座、县乡公路11座。力争长江岸线新建一座年储油量1~2万吨油库(附望江县成品油零售体系及油库“十二五”规划)。

二是加强屠宰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雷阳机械化屠宰场硬件和软件设施,升级改造鸦滩、高士屠宰场,加强乡镇中心屠宰场的辐射能力,缩减乡镇屠宰点,强化冷鲜肉市场监管,生猪定点屠宰率达98%以上。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县生猪定点屠宰量达7万头。

三是建立完善药品流通管理体制。根据商务部和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精神,“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五项主要工作:一是研究制定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和有关促进政策并组织实施;二是维护公平竞争,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药品流通市场体系;三是指导和推动药品流通企业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和行业组织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四是建立药品流通行业统计制度;五是指导有关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开展业务培训,推动行业信用建设。

四是着力搞好外贸自营出口。在调结构、保增长的前提下,“十二五”期间,新增外贸出口企业10家,培育扶持龙头出口企业2~3家。工作重点着力于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组织鼓励县域出口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督促、帮助进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西洽会、徽商大会等国内知名会展及各种境外会展。积极打造我县棉业、武昌湖水产品牌,创造我县出口特色。力争“十二五”期末,我县外贸出口突破3300万美元,利用外资突破2400万美元。鼓励支持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国外企业合作,做好外派劳务等工作。

五是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利用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新型经营方式,整合商贸流通资源,全面推进经营管理创新。同时,结合我县县情,重点走农工商联合经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培

育发展1~2家大型流通骨干企业、1~2家大型专业市场。改善和完善3~4家集贸市场,配套城乡一体化销售网络。以“万村千乡”市场、“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为抓手,着力扩大内需,全面激活我县农村市场,着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着力打造以东外环为中心的物流中心,初步构成以世纪华联超市为中心的日用消费品板块,以龙湖商贸城为中心的水果、建材装饰板块,以棉业综合大市场为中心的农副土特产板块。

六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望江国际大酒店建设,并尽快达到四星级宾馆,建设2~3家三星级宾馆,5~6家星级宾馆和一批星级餐馆。利用武昌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配套建设武昌湖旅游专线,新建高标准的休闲农庄;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营销与策划、礼仪司仪、劳务输出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型产业;规范整顿休闲、沐浴、按摩、足浴等服务行业。全面提升餐饮住宿行业的服务水平。

七是开展协会工作,加强行业自律。为了加强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按照“企业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未来五年,将成立成品油流通业和药品流通业等行业协会(2009年,我县已成立了餐饮业协会)。不断促进我县服务贸易经营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联合与合作,防止出现盲目建设和无序竞争,规范服务贸易行业行为。

第五篇:安庆市太湖县人民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庆市太湖县人民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特别是2011年,是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创建“二甲”医院,加强医院基础管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内部有效治理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以及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太湖县人民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院的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卫生工作会议的各项方针政策与任务,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探索和大胆开拓,不断深化医院内部改革,鼓励技术创新、培养团队学习文化、强化岗位责任意识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建成急诊外科综合大楼、传染病楼,住院综合大楼在建;医院门诊量、出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明显增加;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重点专科建设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所突破;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医院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获得提升,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医院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院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院编制床位225张,实际开放床位316张;医院固定资产由4552万元增长到1.1亿元,年门急诊工作量由 100635人次增至171316人次,年出院人次由7468人次增至15178人次,年业务收入由3525万元增长到8222万元;医疗服务条件和诊疗技术得到明显改善,医疗设备总额由1642万增至2575万元;医院内部机构日趋完善,设有行政、临床及医技科室41个,在编职工358人,专业技术人员32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4人,中级职称118人,硕士研究生 3人,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二)强化管理,健全体制,医院管理体系健全有序

重新修订《医院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重点突出基础管理,诊疗规程,医疗事故防范,医疗、行政、后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三重一大”审核等核心制度;与各科室签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规定了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的指标;注重执业医师考核和培训的管理;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形成了医疗质量的三级责任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执业活动;基础医疗质量指标均达到规定要求。

出台有力措施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实行划价、收费一站式服务;推行新农合及时结报;在门诊大厅设立导医台等惠民服务项目。

积极稳妥地推进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现代化医院。数字化建设已完成二期网络工程,包括门诊、病区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电子医嘱、电子处方、门诊医生工作站等项目建设,建立并完善了医院网站,使医院信息化建设越上新台阶。

(三)科技为本,人才兴院,医教科研和人才培养齐头并进

制定和完善各项专业技术人才政策,选派优秀的青年骨干进一步深造;支持骨干医师参加国内大型学术活动;实行评聘分开,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全院临床医师本科学历达95%,全院护士大专以上学历占64.4%。

(四)以人为本,改善环境,医院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急诊外科综合大楼于2006年开始规划设计,2007年初投入建设,2008年3月投入使用。总投资1100万元,占地面积3500㎡,建筑面积7200㎡,内设脑外、外科、骨科、妇产科四大病区和4个标准手术室。住院综合大楼于2009年开始规划设计,2010年8月投入建设,预计2012年9月投入使用,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面积5000㎡,建筑面积25831㎡,预计开放床位500张,使我院基本符合了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

(五)不断完善,积极发展,逐步提高诊疗手段

“十一五”期间,医院投资约933万元用于设备的购置和更新,拥有飞利浦多层螺旋CT、飞利浦DR摄片机、东软公司多功能数字胃肠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内窥镜、血浆交换机等各种大型先进诊疗设备,为医院医疗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六)克服困难,履行职能,完成突发公共卫生救治任务

我院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将认真履行公共卫生救治职能作为首任。制订了各类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处置领导小组、专家小组、救治小组、消毒小组以及后勤保障小组,认真落实了各项预防控制措施。2009年手足口病暴发,我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强化应急演练,提高诊疗能力,较好完成疾病的收治诊疗工作。据统计,共收住692 例,无一例死亡。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中发挥了综合医院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出色地完成了各类救治任务,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发传染病的救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七)德术并重,创新理念,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我院继续坚持“病人第一、质量第一”的办院宗旨,努力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积极推行院务公开,健全和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工作,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实施医德医风考核制度、医疗收费公示查询制度,建立起服务质量的约束机制;实行收费项目公示上墙,规范一日清单,让患者明白放心消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展 “明星医生”和“明星护士”评选等活动。全院上下呈现出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凝结成“尊重、理解、宽容、和谐,务实、诚信、奉献、创新”的医院精神,提炼出“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精益求精、务实创新”的院训。

“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使我院获得了跨越性的发展,为医院新一轮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新医改政策的出台,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在“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强化管理,乘势而上,促进医院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住院综合大楼建设为龙头,全面改善医院基础设施,美化医院环境;以创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主线,规范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品质,降低医药费用。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医院管理,加快医院建设和发展,全面完成医院“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总目标:达到“四个一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设备;全力打造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创建三级综合性医院打下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指标和措施

1、医院规模:编制床位500张;年门诊量30万人次;收入年增长10%;职工人数800人;固定资产2.5亿元。医院卫技人员拟占总人数的80%以上,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10-15名,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从现在的64.4%增加到90%。

2、基本建设:以住院综合大楼建设为龙头,全面改善医院基础设施,美化医院环境。2010-2012年,合理规划建设好住院综合大楼和配套设施,2013-2015年结合我院实际

完成门诊大楼和急诊外科大楼的改造,依据现有的建筑风格,按照功能性、美学性、生态性等原则对医院大环境进行重新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院环境和条件,进行外环境美化,创建市级绿化达标单位和市级园林式单位。

3、学科发展: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各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形成医疗特色,争创2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

(1)完成内科系统专科建设工作

———内科分为4个病区:内一科(呼吸、内分泌、肾内);内二科(消化、心血管);内三科(神经内科);内四科(血液、风湿、肿瘤)。

(2)完成外科系统专科建设工作

———外科分为5个病区:普(胸)外科、泌尿外科、脑外科、骨一病区、骨二病区。

(3)成立重症医学科

(4)加强妇产科、儿科(新生儿病房)、感染科、口腔科、五官科、急诊科等学科建设。

(5)加强医学影像科、检验科、超声医学科、病理科、康复医学科、内镜中心、血透中心建设。

4、医院管理目标:

坚持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依规管院,以德治院。实行中层干部及科主任、护士长的任期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调动从事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修订和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充实调整医院各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发挥其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充实管理人员,有计划选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深造,提高管理素质和能力。完善医院财务预决算制度,强化成本核算和资产管理,深化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事聘用和职称评聘办法。完善院务公开,发挥工会和职代会民主管理作用,加强审计、监察和监督。

5、科研教学:在“十二五”期间,科研要在“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上狠下功夫,要争取省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寻求省内、国内合作,开创医院科技工作的新局面;针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重大传染病,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科研活动;加强和促使本单位与省内外医院、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共同申报高层次的纵向课题、共同承接大规模的横向项目;积极争取成为一所大学附属医院,使教学相长,提高医院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6、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关键,要制订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措施和保障措施,多渠道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医院人才梯队的合理形成。

(1)抓好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实行住院总制度,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着重选拔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和科室业务骨干,造就一批拥有高素质的学科业务骨干,以形成不同层次的高素质的学科人才队伍。

(3)为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成才步伐,实施“中青年医学人才接力计划”,进行“一对一导师制”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一批35岁至40岁左右的新一代名医雏形。医院为每一位培养对象设立2—3年的具体发展目标,给予专项基金,在学习培训、业务带教、科研经费、上岗锻炼等各方面提供特殊支持。通过岗位实践、在职进修、交流合作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培养对象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7、医疗设备:“十二五”期间医疗设备总投入预计1500万元,主要用于重点专科建设发展、新技术项目开展及先进的诊断治疗设备的购置,同时兼顾更新常规必备医疗诊断设备的购置,使医院的装备与住院综合大楼相配套,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

8、完善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实现持续改进

“十二五”期间,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应实现标准化管理,医院的质量管理必须做到覆盖面广、项目全、内容细、组织严、兑现狠,医院专门成立医疗质量管理科,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覆盖面广,即考核范围要覆盖全院所有科室,并根据临床、医技,手术、非手术科室不

同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考核标准。

(2)项目全,是指考核项目由目前的仅考核病历终末控制发展成为全面控制,其中对临床科室的考核项目有医疗指标、规章制度、运行病历、医患纠纷、病人满意度等,涵盖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所有方面。医疗指标里有工作量指标,包括门诊量、住院人数、手术例数等;工作效率指标,包括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等;工作质量指标,包括诊断符合率等。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考核,包括有值班、交班制度、查房制度、会诊制度、讨论制度、重大抢救及特殊病例报告制度、核审报告制度等考核。

(3)内容细,是指对各项质控考核都有非常细的评分标准。对临床科室考核评分包括医疗指标、规章制度、运行病历、医患纠纷、病人满意度等。

(4)组织严,成立医院质量控制管理小组,质量控制小组下再分为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医技科室、重点学科、病历控制、医患纠纷等工作小组,每组都有专人负责。设计专用表格,将每月考核情况记录在表上,按月考核。

(5)兑现狠,考核如果不与奖惩兑现,将很难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各项考核结果不仅反馈给医院领导、科室领导,还要与各科室的奖金直接挂钩,做到奖惩分明,真正做到与职称聘任,职务任免挂钩。

9、信息化建设

(1)2011-2013年完成数字化医院建设项目方案第二期:医生站、电子病历、LIS系统、PASS系统、RIS系统。2015年力争完成全院PACS建设,打造数字化现代医院。

(2)以临床信息为中心,展开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建立先进的信息化辅助诊断和管理手段,建设具有各部门特色的信息系统,充分享受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如:建设整体护理系统、输血管理系统、数字心电系统、漏费控制系统等等。最大化享受由医院信息化带给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切实好处,计划在2015年底前完成此项工作。

(3)以决策为中心,建立医院决策支持系统。以信息利用为重点,为医院领导层提供决策参考,为临床研究提供丰富的准确的数据。该阶段是数字化医院的成熟阶段,以医院决策支持系统为完成标志,计划在2015年底前完成此项工作。

10、党建目标

要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和节约型”的领导集体;打造一支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党员干部队伍;培养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职工队伍,弘扬“尊重、理解、宽容、和谐,务实、诚信、奉献、创新”的医院精神,从建设医院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着手,增强全院职工的凝聚力、创造力,不断推进医院在医疗质量、技术水平、人才培养、服务能力等方面再上新台阶。

11、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从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美化服务环境、创新服务举措、打造服务品牌入手,努力使医院的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和百姓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1)全面改进医院的服务质量,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2)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水平,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3)实施临床路径和单病种控制,切实降低医疗费用,规范诊疗程序。

12、医院文化建设:

凝练医院文化,构建和谐医院。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和行风建设,弘扬“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医德医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凝练医院精神、院训、愿景、核心价值,营造医院文化氛围。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努力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利益问题。抓好安全生产,保证安全平稳、有序运转的良好环境,创建“平安医院”。在保证医院业务收入和效益增长的同时,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得到稳步提高,共同构建和谐医院。

十二五期间,把医院建设成为集医、教、研、防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性的壮丽事业。全院员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锐意创新,实干兴院,为全面实现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而勤奋工作,努力奋斗!

下载安庆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庆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意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跃式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加快......

    伊宁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伊宁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一、基本情况: 伊宁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总人口45.9万人,市辖10个乡(镇)场、46个行政村,农村耕地总面积24.14万亩,农村总户数3.......

    安庆市物流业发展规划评审会答谢词5篇

    安庆市物流业发展规划评审会 答谢词(代拟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根据安排,今天,安庆市人民政府与北京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在这里共同举行《安庆市现......

    关于我县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市局安排,近期对本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基本情况和一些思考综述如下:一、基本现状(一)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

    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

    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发布单位:广西农业厅产业化办公室 发布日期:2003-9-3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以加工流通企业为龙头,按......

    花木盆景产业化发展规划(1999—2005年)

    《十堰市花木盆景产业化发展规划(1999—2005年)》------------------ 1999年04月19日来源:市政府办 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十政办发[1999]11号 ━━━━━━━━━━━━━......

    安徽省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定稿)

    安徽省“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基础的重要抓......

    宿松县林业产业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宿松县林业产业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宿松县拥有林地面积84.4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7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30万立方米,但林业产业始终徘徊在低水平、低效益的起步阶段,林业产值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