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画欣赏提纲
提纲
一、开始对国画的理解
二、学习之后对国画的理解
1、了解了国画的起源
2、对国画发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3、我对国画的理解
最早的画: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我们仰韶文化中的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
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第二篇:怎样欣赏国画
怎样欣赏国画
1、看画工:
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评该画的优劣,就是受画工的影响很大。
2、看书法: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中国画画面上常伴 以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增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良莠。
3、看印章:
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各方面:画家的印鉴,题字者私章,衬托用闲 章,收藏者印章,欣赏者印章,鉴证者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盖印位置等,都在评价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帝皇,名家,藏家和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
4、看功力:
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苍劲有力,雄浑生姿。在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境亦表现出作者的工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的表现,这表现就是功力。
5、看布局:
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成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提诗,盖印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虚,故从布局中可见作者独到之处。
第三篇:国画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国画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来源:中国画艺
清明上河图局部一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清明上河图局部二
清明上河图局部三
清明上河图局部四
清明上河图局部五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清明上河图局部六
清明上河图局部七
清明上河图局部八
清明上河图局部九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二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三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四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五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六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第四篇:国画欣赏的几大要点(推荐)
保昌字画分析国画欣赏的几大要点
艺术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延伸,而艺术品是一种神聚形的艺术产物。喜爱艺术品的人,大都是懂得欣赏艺术品的人。对于艺术品的欣赏,其实是对当今文化的一种认同。艺术品的种类有很多,但是其中国画,又是从古至今备受人们青睐的艺术品之一。下面保昌字画商城将带我们一同去探讨,国画欣赏需要的几大要点。
第一点,是对国画画理的认同。国画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画理。国画的画理和中国文化的理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与生俱来的就具有梦想的气质。它是写意的,无所谓两维甚至三维的拘泥。中国画看起来真像美梦一样。它的线条和墨韵,收拾起所有的山水、花鸟和人物。似与不似之间,说尽了中国人的行止和愿望。认同这样的画理,也就是认同了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文化并不难懂。或者说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不难懂。中国人即使没有读过多少书,还是可能很有文化的。譬如中国画。中国人人人都知道中国画里的山水、花鸟和人物,都和画外不一样。中国人人人都知道中国画里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美好得很真切。中国画里的山水、花鸟和人物,都是在现实的山水、花鸟和人物中时时让我们欣赏的那部分山水、花鸟和人物。这就是欣赏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一个层次。
第二点,是对国画画意的认同。所谓画意,也就是诗情画意。譬如,齐白石金石长寿,红花墨叶。徐悲鸿悲天悯人,奔马呼啸。傅抱石水墨淋漓、丽人愁姬。潘天寿凌厉锋芒,精禽奇花。黄宾虹华滋苍润,远山高士。还有张大千、刘海粟泼墨泼彩、山河荷花。他们都倾注了他们对中国画的毕生心力。面对他们的画,中国人人人可以读出的,除了拥有无限可能性的画理,还有就是感动我们内心的画意。中国人的文化就是这样,中国人的教养也就是这样。中国人的文化和教养就是这样简单。中国人看得懂国画,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无论读没读过多少书,都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看就是欣赏的意思,看得懂,就是会欣赏。
第三点,是对国画格的认同。所谓画格,就像人格一样,是画的格局和格调。这里要说的是,欣赏一幅画,一幅国画,不只是欣赏它的画理和画意,还在于欣赏它的画格。中国人没有宗教,所谓儒释道,在中国人心里和眼里,也就是一些学问。学问和文化有关,但学问和文化不是一回事。中国人的文化是文字和艺术。中国人的文字和艺术都是有着文化担当的。在五千年的岁月长河中,中国人就是凭着文字和艺术的双桨,跋涉而来,而且继续跋涉前去。
第五篇:上海国画培训班欣赏国画六法
上海国画培训班欣赏国画六法
国画艺术的重点其实不是画国画的技艺,既然是艺术那么欣赏的价值要国画的本身意义。上海国画培训班重要的是学习欣赏国画的艺术。国画的价值在于欣赏,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也是一种文化上的真实写意。
国画培训班老师交给我们欣赏国画的“六法”,六法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齐时代的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谢赫擅长肖像画和仕女画,据载他训练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默写功夫,但是,他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主要还是取决于他在理论方面的贡献,他的著作《古画品录》,初步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完整体系,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
从国画中能够体现很多相关的内涵,同时也能够领悟艺术家的特点,同样的画出自于不同的艺术家,那么带给我们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国画重要的是内涵,更重要的是内涵的韵味。上海国画培训班通过生动的教学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去真正意义上学习国画。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国画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一种发展方向,在上海国画培训班学习国画,不仅仅是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审美,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洗涤。领悟艺术家的艺术精神。
文章来源:上海儒鸿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