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教学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设计

时间:2019-05-12 02:2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民》教学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民》教学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设计》。

第一篇:《中国民》教学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设计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教学设计

政治组杨三平

一、教材分析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我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课2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我们今天学习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做了铺垫。今天我们学习我国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为我们以后学习下一框题起到铺助作用。可见,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在课文中起到了关键点和链接点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三个代表”的内涵及主要内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2)理解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2、过程与方法

(1)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式。这节课是上节课内容的深化,就是从指导思想方面了解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二)进行新课

一、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内容或看老师PPT上面的内容图片。我们一起来了解共产党的先锋模

感动中国的义务支教者,大学生党员——徐本禹。

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2003年,徐本禹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2005年,徐本禹返回华中农业大学读研。

徐本禹——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5.12抗震救灾中的优秀共产党员

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该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同学们也可以学生阅读教材66页内容,“为民书记”的郑培民、方永刚、沈浩等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

思考:

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几十人发展成为拥有七千多万党员,领导着13亿人口的中国的执政党?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才使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几十人发展成为拥有七千多万党员,领导着13亿人口的中国的执政党。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教师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激情抢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内容。

1、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他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

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有利于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3、科学发展观

提出的科学依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主题: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内涵:①第一要义:②核心:

③基本要求:④根本方法:

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思考:党怎样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要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为人民造福。

党始终吧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结合党的发展历程和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片,使得抽象问题具体化。这样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了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教学过程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式,效果不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本框知识的理论性很强,比较枯燥,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不是很理想。

第二篇: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模版)

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

【摘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是任何政党保持执政地位的前提条件。一个执政党要谋求长期执政,必须依据时代变化主动调整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当今,我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党内形势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执政的新环境、新考验,我党只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执政理念,才能防范执政风险和战胜各种执政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总共三部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展开了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以人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具体体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党以人为本执政新理念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三部分主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本,分析我党人在具体执政过程中体现出的以人为本思想。

关键词:执政理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向马克思的“复归”,更重要的是说明在现代中国,一个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为了人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这就为当下探讨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提供了时代契机。

一、以人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人学是在西方哲学,特别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氛围中形成的。马克思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渗透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史观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前提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这些个人就是‘现实的个人’”①。在其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思考和改变的哲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与最高目标。

1、人是社会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基于实践的观点,指出人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67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730页。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活动创造了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正是由于人是具体的客观存在,才使得“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②”。可见,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2、人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标志和尺度

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必然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上。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又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不断发展之角度上,把社会进步划分为三个历史形态。一是人的依赖性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上,个人由于素质和能力低下而没有独立性,其生存和活动都必须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上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相互联系。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上,人的素质和能力大大提高,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但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三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上,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从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共产主义,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3、未来社会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设想在未来社会,人的自主性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和彻底的发展,社会变成了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主要表现为:其一,彻底根除了个人的自主性与社会关系的对抗性。其二,人在社会关系里真正获得了自由,个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8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82 页。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①”的理想境界。其三,个人成为真正的个人。共产主义所建立的制度,“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②。在这一历史阶段上,彻底把个人从群体的附属物、阶级的符号、生产的工具、科技的附庸或提供买卖的劳动力中解放出来,成为“有个性的个人”。

二、以人为本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一个正确执政理念的产生,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背景,才能够认同它、接受它,自觉地践行它。中国共产党确立以人为本执政新理念,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中国现实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进步更新的必然结果。

1、以人为本执政新理念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律的客观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尤其是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想与世界同步发展,就要借鉴和吸收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以人为本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之一的当今世界,人类重新审视“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之下,人类终于认识到,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发展的含义是人类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人类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手段。这种对发展的深刻认识,被国际社会评说为“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发展的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提出以人为本,并把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以人为本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凸出。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渗透在以上诸要素中的科学技术。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起来叫生产资料,是生产力构成中的“物”的要素,物的要素只有被人所掌握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才能变可能的使用价值为现实的使用价值。劳动资料是指“人”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对象是指“人”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其上进行加工改造的那些物质资料,它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化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在生产力中能起多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人”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如何。科学技术渗透于诸要素中,使诸要素受到深刻改造,出现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73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78 页。

了新的劳动工具、新的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者。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人发现和发明的。综上所述,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要素。因此,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世界经济已经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所以,当代社会人力资源越来越取代自然、资本等物质资源而成为第一资源,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人,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3、当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必须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

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问题上不仅要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遵循相应的发展规律,而且要结合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绝不能一味地盲从,或片面地强调国际接轨。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发展道路自应各异。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民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密切党群关系的内在要求等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

三、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每一代领导集体在其执政过程中,都形成了符合其时代特色的执政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从根本上看,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科学分析与评价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进过程,对于正确理解新一代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的全新执政理念,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仅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本来论述。

1、三个代表对以人为本的深刻阐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人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做出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第一次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与社会全面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而且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江泽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要促进人的需要、利益、素质与能力的全面生成,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发展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过程。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两个历史过程是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中向前发展的。①”江泽民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发展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 年 7 月 2 日

是多方面,而归根结底到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是人发展的现实途径。江泽民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① “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全局,关系全

②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全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正是在这一执政理念的指导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执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科学发展观对以人为本的创新发展

我党的执政理念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其根本价值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在继承和发展我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发展的要求和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充分体现了我党执政的本质,是我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的深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从而使以人为本思想上升到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

以人为本作为我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党只有在这条执政理念的指引之下,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以人为本的执政实践的历史。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妥善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形成和谐的社会利益格局。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①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62 页。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61-162 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 年 10 月 15 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 年 7 月 2 日

④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⑥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 年10 月 15 日。

第三篇:《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学设计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上一框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执政方式等知识为本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现实中有许许多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过本课的学习,从理论的高度使学生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可结合本课内容,教育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二)、能力目标

1、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难点: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通过传媒对这一框的内容有所感受,但负面的报道也比较多,需要教师从理论上加以澄清。从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看,高一学生虽然积极关心国家大事,但思想容易偏激,往往以偏概全,所以教师须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六、课前准备

1、搜集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

2、搜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材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式。这节课是上节课内容的深化,就是从指导思想方面了解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二)导入新课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感受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徐本禹事迹简介

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做出了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2005年,徐本禹返回华中农业大学读研。2008年1月10日荣获“中国第18届十大杰出青年”

典型意义:徐本禹的事迹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积极进取、奋发成才、勇于战胜困难、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高等学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社会形象。

徐本禹身上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关爱民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他始终坚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志向同实实在在的奉献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追求崇高的生活,把自己融入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之中,既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才华和激情,又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共产党为革命不怕牺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印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作用。

教师点评:这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最热烈的拥护和支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邓小平理论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师提问:什么是“三个代表”

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三个代表”的内涵和地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进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科学发展观

教师提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处于什么历史地位上?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怎样做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教师活动:请结合自己知道的实例来印证以上观点。

学生发言: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从警20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登封人民称为“女包公”“任青天”。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幸因公殉职,群众自发为其送葬,人数达10几万人。

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在担任领导职务的20多年里,心系群众,勤政为民,于2004年8月因病去世。群众自发为其送葬,沉痛悼念这位优秀人民公仆。教师活动:对以上实例,你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作为青年学生,以模范人物为榜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三)课堂总结、点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九、板书设计

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①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精髓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本质

③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历史地位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为什么

2、怎样做

十、教学反思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商丘市梁园区水池铺中心中学:张家奎

内容摘要:

1、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学生,以学生的潜能发掘为本。

2、在语文教学中相信学生的力量,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

3、在语文教学中安排学生活动的时间充足,体现以人为本

4、在语文教学中以学定教,以人为本

关键词:语文教学 以人为本 解放 相信

以学定教 参考文献:

《浅谈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对策》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 光 《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语文教学》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以人为本》张如军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要探索人的发展规律,成为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教育行家;另一方面,我们所有的教育行为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产生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各种教育活动和教学方式都要做到以人为本。

作为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

教师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以人为本,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教师若要站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掌握教育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发展的自然规律,做到了这些,我们便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多元,在语文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协作。

我们教师的自身的提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变“教书匠”为“教育家”的过程,也就是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学生,以学生的潜能发掘为本。

a、解放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的展示自我,只要是积极向上的都是美的,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大胆的自我展示,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励学生的个性张扬。

b、解放学生的手脚,我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走动,在他们合作探究时,允许学生下位请教别人,在作业互评的时候,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己信任的同学来评价自己的作文、作业、作品。在他们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也可以下位寻找合作伙伴,在他们背诵古诗文的时候,可坐、可立、可走动,以有益于记忆。

c、解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尽情的表演课本剧

d、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尽情的看:让他们看电教幻灯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有关的图片、电影片段,让学生们看到、看懂、e、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尽情的说、尽情的常唱,让他们乐于表达,乐于演讲,敢于唱出心声。

f、解放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尽情的听,让他们听得到、听得明白。

g、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尽情的操作、尽情的书写、尽情的研究、尽情的创造。学生们在身心都得到解放的 氛围中,他们便会展示出非凡的创造力。

2、在语文教学中相信学生的力量,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学生稚嫩的小手,听到的是学生甜甜的童音,感受到的是孩子们很需要呵护与关爱。他们放学走路回家我们担心他们的安全;他们写字,我们担心他们的笔顺,他们读书,我们担心他们的语气语调;他们阅读理解,我们担心他们的知识储备,他们作文,我们担心他们缺少素材,课代表做学科工作,我们担心他的方法和能力…...我们作为教师的这些担心是合乎情理的,毕竟我们的学生年龄还小,但是,我们除了担心之外,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预见:预见学生未来的才能、遇见学生未来的潜力。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之后提供给他们发掘潜力的平台,营造学生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们教师只有相信学生的力量,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在语文教学中安排学生活动的时间充足,体现以人为本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先通过电脑播放了一段约两分钟的录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请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章。我在播放之前反复强调,录像只放一次,而且写作文的时间只有7、8分钟。结果时间到了后,学生们有的禁不住发出“啊,怎么结束了”、“我还没看明白”等唏嘘声。学 生交流作文时,我发现学生写得并不好,显然是仓促的即就之篇。

我的本意是想锻炼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然而,这样做的效果却与目标相去甚远。事后我寻求原因,才明白学生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想做到眼、耳、手、脑同时运用,并且很有质量,恐怕有些勉为其难。即使是成年人稍不留神,也会觉得稍纵即逝,小学生的作文质量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件事情使我明白:课堂是学生的。我们应该做到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准备,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不应追求课堂的整齐划一。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似乎并不少见。在一些课堂上,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师生进行某一教学活动,比如同学间相互讨论、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正是全员参与、气氛热烈的时候,忽然听得教师几声击掌,教室里活动戛然而止,老师似乎非常歉意,对同学们说:“对不起,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这个活动就只能到此为止了”等等。我以为,以“时间关系”为由,将正在有效进行的活动人为地叫停,实属不当之举。所以,我们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本——因为时间是属于学生的!

4、在语文教学中以学定教,以人为本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以学定教,首先根据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确定学法,再根据学法确定教法。以教学中的读书教学为例,我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课堂教学好象比较流行一种做法——用你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可从实践上来看,常常是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后,学生就拿着课本,默不作声地看书,似乎他们所喜欢的就是一种方式——默读。为什么学生都“选择了默读”呢?我想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反思。a、学生读书的时间。以前,一大早走进校园,一般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可惜,现在已经很难听到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受到严格控制,学校不得不砍去早读,早上那点时间打扫卫生、收缴作业有时还来不及,能有一点时间读书已经是奢望了。上课时,常常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特别是学习一篇比较长的课文,老师的讲解分析还嫌时间不够,何来时间给学生读书?因此,长时间后,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口齿不清,舌头不灵活,声音发不出来,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给予学生充足读书时间已经很必要!

b,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指导。虽然老师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也许老师知道什么诸如“朗读、默读、精读、默读、略读、浏览”等术语的要求,学生却不一定熟悉,许多学生也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读书方式,平时都是在老师的一贯支配下,叫朗读则朗读,叫默读则默读。学生又有什么自己喜欢不喜欢之说呢。我猜想在长期的熏陶中,学生没有了老师的指挥已经不会读书,甚至不会自己选择读书的方式了。所以,老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时,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c,并非所有的文章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的必要。有的文章由于其文本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特有的阅读方式。一般地,演讲稿宜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地高声诵读;诗歌则应充满感情,读出节奏,浅唱低吟或高亢嘹亮因诗意而异;小说则应略读;说明文则应浏览。因此,选择文章适合的方式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更重要。当然,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但在老师指导下的读书必然会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进行读书教学时,既要做到因人而异,又要做到因文本而异,还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读书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愿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氛围和谐,学生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孩子们的发展充足而健康!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教学设计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课标要求】: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理解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深远意义。

【教材分析】:本框包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目。第一目,列举先进共产党员的典型事迹,深切体会党员干部用行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二目,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三目,通过典型事例,升华情感,讲述党要实现人民利益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知道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深入学习本课,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增强对党的感情,更加相信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为党的事业奋斗。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资料。

2、教师准备,学习相关文件,选取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并制作课件。整理学生搜集的资料,供上课展示使用。【教学过程】

在这里,我将采用“来自生活的报告”、“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走进生活,体验践行”三个环节来进行本课的教学活动过程。这三个环节,是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来自生活的报告】在这个环节,主要是创设一种情境,形成感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的参与。

1、首先播放背景音乐《感动》。来自不同行业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让这些铭刻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名字再次涌动激情。

2、学生展示:列举你所知道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名字。

3、在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设置一个小活动:猜猜他是谁?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由学生来回答这位党员的名字。在选择这里的教学资源时,我注意选择了一些家就在山东的优秀共产党员,比方说:孔繁森、许振超、徐本禹和李素芝等;同时我还选择了一些我们学校的优秀党员任课老师(特级教师张永波、铁道部拔尖人才董洪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优秀共产党员就生活在他们的身边,真正

触动感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师生都沉浸在创设的情景感动之中的时候,正是启动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思考的好时机,展示本节课一个能贯穿本课所有理论点的问题:

4、思考: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什么能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涉及到本课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贯彻的根本要求等知识点。随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本节课进入第二环节。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理论是灵魂、是旗帜、是方向。那么,我们的优秀的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用先进的理论为行动指南。

我们党从成立以来,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党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写进党章,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1、在带领学生复述一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三句话之后,分析为什么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分组合作探究:谈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

指导思想的意义。由于这个问题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由本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自己组的研究成果。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觉得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教师的任务应在于及时地归纳总结整合提升学生的答案,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既然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就应该把它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

3、看视频回答问题:我们的党为什么要与时俱进,又是怎样与时俱进的? 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同中国新实际新实践相结合,诞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下我们真切的

感受到了,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历史,就是一部在指导思想上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接下来话锋一转,我们坚持与时俱进的目的是什么呢? 要想保持我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刚才第一个贯彻要求是从为什么和怎样做两个角度来阐述的,所以第二个贯彻要求用学生看教材自学的方式就可以了。

4、自学: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先进性和怎样坚持党的先进性。带着问题去看书,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是学生实现由“学会”过渡到“会学”,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讲解怎样坚持党的先进性中,引导学生认识,党站在时代的前列紧跟世界进步潮流的具体事例和新的举措。(“群众看党,先看党员”,我们党已经结束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十一五”规划等等)在处理完前面的几个问题之后,继续思考,我们的优秀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到底是为了谁呢?而这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整课的重点。接着大屏幕出现问题:

5、思考讨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的这三句话来看,你认为哪一点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不加思考,直接回答的话,那肯定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学生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先进生产力和先

进文化为什么不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呢?他们又发挥了什么作用呢?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如果这个问题由老师来解释的话,又陷入了枯燥的理论说教,学生也没有什么兴趣。为此,我采用了辩论会的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观点,并说出你认为这一点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由。课前的分析中,我认为在学生中,一大部分会继续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会有一少部分认为先进生产力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没有同学会认为先进文化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先进文化的作用也必须讲清楚。所以我事先把每一种观点的重要性和理由录音在课件里,看当时课堂的情况,如果没有哪一种观点就放哪一段录音充当对立方进行辩论。这样讨论讨论法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参与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而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6、在从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角度回答了为什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之后,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要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决定了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

发点和根本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被蒸发;一抹绿,只有融入森林才不会孤单;一个共产党员,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才会受到拥戴。”我们的领袖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深情的说过:“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至此,通过从理论到事实的大量论证,学生在学到知识点的同时,思想上一定受到了震撼,情感得到了升华,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到这里,本课教学内容基本上处理完了,进行板书小结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 【走进生活 体验践行】

一、活动:畅想未来: 作为有抱负的中国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当好人民公仆? 让学生上台演讲,充分发挥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在演讲时分两部分进行:一是现实的情况,二是自己的畅想。

在这里设置这样一个环节,一定会有学生提到当前的腐败现象,我们不能回避,这些现象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必须去正视它,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有的共产党员最后沦落到阶下囚,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真正做

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腐败是极少数的现象,党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腐败不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而是腐朽思想的影响造成的,今天我们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清除腐败,这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现。在这个环节,政治课必须要体现政治观点的鲜明性,必须进行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视频:任长霞事迹报告会录像片段。这就是我们党优秀的共产党员,她实践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誓言。2004年4月17日,是登封市人民为任长霞送行的日子。这一天,出现了登封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悲壮的场面。

三、课后作业: 优秀的共产党员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课后,继续讲述你内心的感动,在《秋日私语》的钢琴声中,在师生的感动之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下载《中国民》教学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民》教学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应以人为本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应以人为本 历史组蓝庭锋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去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 创新教育是扬弃传统教育,发展现代教育的主题。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创新。将创新教育运用到学校体育教育中......

    《为学》教学设计

    《为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体课文,也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课文用故事做比喻说......

    为学教学设计

    《为学》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

    为学 教学设计

    为学 陈静 教材分析:《为学》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一封信。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和尚去南海的事例,说明凡事都事在人为。阐述了做学问没有难易之分,立志苦学,为学不难的道理。 学情分......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本站推荐]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更应注意体现“以人为本”,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应培养如下的素质与能力: 一 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学生......

    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及国民革命运动教学设计(合集5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及国民革命运动教学设计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政治特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