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六大党章指出
十六大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不仅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党的七大党章总纲中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我们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工人阶级为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性。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这是我们党具有先进性的重要因素。
第四,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并进行活动的,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了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第二篇:十六大报告指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对于“虚拟经济”目前有多种说法,究竟什么是“虚拟经济”?
专家分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这里涉及的几个经济术语中,“虚拟经济”是首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献中。
“虚拟经济”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词语。目前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方兴未艾,还处在百家争鸣的阶段。甚至有些大学教授都感觉,“现在关于‘虚拟经济’的提法比较乱”。大体上来说,可以归纳为4种说法。
第一种理解
成思危的定义
成思危的定义是:“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
关于“循环运动”,成思危说:当前,虚拟经济的循环就是在金融市场上,先通过交换,把钱换为借据、股票、债券;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通过交换把借据、股票、债券再变回钱,直接以钱生钱。
这个说法的要点有三个:一是用“虚拟资本”做定义项;二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三是“在金融市场上”实现。
这种说法影响最大。这并不因为成思危是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也不仅因为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而是因为他是目前国内对虚拟经济研究的权威专家、领军人物。他还是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该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以“虚拟经济”命名的专业研究机构。
理解与此比较相似、接近的,除了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骏民教授,还有经济学家李晓西、华东师范大学的潘英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羽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的姜秀谦、南京经济学院的陶文庆等。
第二种理解
涵盖金融业的概念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王国刚认为,在经济运行中,“虚拟经济”是用于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它主要指金融业。虚拟经济不仅包括证券业、资本市场,也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银行业、外汇市场等,是一个涵盖金融业的概念。
经济专家李剑阁,用“经济符号”、“符号经济”表述“虚拟经济”,实际上也是这种看法。
成思危则认为,虚拟经济比金融包括的内容要广,而金融中有一些内容又不属于虚拟经济。风险投资其实质是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权益资本)的结合,知识资本就是一种虚拟资本,但显然不包括在金融的范畴内。
第三种理解
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
这种理解与第一种理解的根本区别在于,着眼于资本,回避了“虚拟资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认为,虚拟经济是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这是虚拟经济之虚拟属性的根本体现。虚拟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产权交易。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标志在于产权本身也成为市场交易的对象。
清华大学教授宋逢明认为:金融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资本市场才是虚拟经济核心的部分。
“最终幻想X”于2003年3月28日在互联网发表的一个帖子中强调:研究虚拟经济,首先得研究资本的价值。“资本也能创造价值”。
第四种理解
新经济即“虚拟经济”
这种看法的理由是:新经济的切入点便是虚拟空间和虚拟社会。电视就是一个虚拟的生存空间,是真实空间的再现。到了网络时代,这一空间不仅将成为人类生存重要空间,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
姜奇平认为:重组信息空间意义上的虚拟经济,才是新经济意义上的虚拟经济。把信息空间这个框架体系,套在国民经济上,就形成了广义虚拟经济(或叫信息化经济)。信息空间包括曼纽尔·卡斯特所说“信息时代三部曲”的“虚拟空间”、“流动空间”、“网络社会”。
分歧的症结
三种“虚拟”
对“虚拟经济”的不同理解,症结在于,目前人们同时在三种含义上使用着“虚拟”这个词。
英文中有三个词我们都翻译成了“虚拟经济”。成思危对此作过考察。
一个词是Fictitious Economy,是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概念衍生出来的。这是成思危先生所说的“虚拟经济”,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
第二个词是Virtual Economy,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运行方式,比如说电子商务等等,即“网络经济”。
第三个词是Visual Economy,是指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际经济活动的可视化经济活动。这三个词都翻译成了“虚拟经济”,就容易产生混淆。为此,成思危先生主张,将第一个译作“虚拟经济”,第二个译作“拟实经济”,第三个译作“可视化经济”。
成思危定义的“虚拟经济”,是由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马克思的“虚拟资本”一词,英文是“fictitious capital”,德文是“fiktives Kapital”。
因此,成思危所理解的“虚拟经济”是英文的fictitious economy”。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它本身必须有价值,二是它必须产生剩余价值。证券类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却能够产生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因此马克思称之为虚拟资本。成思危先生认为,所谓“虚拟”是因为某一非真实的东西同真实的东西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所以把这一非真实的东西模拟为类似的真实的东西。
问题是,英文的“fictitious”,德文的“fiktives”,原意都是虚假的、虚幻的、虚构的、假象的。在马克思的眼里,所有的投机、泡沫乃至金融危机都是因为虚拟资本过度
发展造成的。在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的意义上使用虚拟经济,还容易把货币经济中的泡沫现象贬作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等于泡沫经济。
因此,李剑阁等专家学者则认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称的虚拟经济,在英文中应是virtual economy。在我国出版的英文版十六大报告中,“虚拟经济”用的就是virtual economy。
成思危任名誉主任的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网站主页上的英文名称中,“虚拟经济”用的也是“Virtual Economy”。
“虚拟经济”与英文的virtual economy对应,也有烦恼。在英美尤其是美国,“Virtual Economy”(虚拟经济)指的就是“网络经济”。由于前两年在所谓“虚拟经济”的鼓惑下网络经济形成了泡沫膨胀,泡沫破裂给股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目前在美国把这种“虚拟经济”斥为概念炒做、“文雅谎言”。
因此,对“虚拟经济”的第四种理解是不能采用的。
虚拟经济的两个特性:一是经济性,一是虚拟性。
所谓经济性,就是指价值符号及它们的交换也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没有价值及价值交换就与经济沾不上边,也就谈不上它的经济性;并且,价值符号还可以还原为价值实体,即从虚拟走向现实。无论是纸币,还是股票、电子货币、其它各种有价票证,它们的发行和流通基础就是价值和信誉,它们代表的是实体价值,是实体价值的代表,并且还可以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信誉作为价值符号的发行基础存在很大的接受风险。
所谓虚拟性,是指它的交换物在形态上是虚拟的而非实物的,它只是以价值符号为交易对象,而不以实物为交易对象。虚拟经济领域交易的只是价值符号而不是有形的实物。纸币不是价值实体,而只是一种价值符号;这种符号又脱离了价值实体,成了实体价值的影子。当价值符号脱离价值实体较长时间,并且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投机性交易,这就使这种脱离成了价值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即价值的游离存在方式,这就是虚拟现实。纸币就是这种游离价值的存在方式,游资是它们存在的具体表现。纸币的价值是不能不承认的。特别是今天,纸币的价值具有全息性,它是一个国家的信誉及价值尺度符号,更是一个国家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等综合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国家的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等综合实力充分强大,国家的货币才是一个强势货币。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国家的货币就被赋予了更多的非客观物质性的劳动价值,即可能被充入了更多的政治价值。当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任何一种实力上升或下降,都可能影响其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
资金作为价值的表现,只有当它没有与实物商品进行交换,而只与它的同类即价值符号进行交换时,它才能被归为虚拟经济范畴。
期货合约只是一种远期实现的商品购销合同,买卖期货合约不是真正的实体商品交易,它只能归为虚拟经济范畴。
以价值符号互为交易对象及为此所构筑的交易平台,都属于虚拟经济范畴。银行、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都可以算作是虚拟经济范畴。
信息在虚拟经济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公开、透明虽然是发达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掌握信息则存在差异。对于虚拟经济交易活动而言,信息的不对称成为交易利润产生的重要基础。虚拟经济活动中的高手就善于利用信息、信誉、未来前景等来创造利润。信息转化为利润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现象。信息是人类社会劳动实践的反映和结晶,也是劳动产品,也应该具有价值,只是其价值量难以精确测度,只能在交易过程中由交易双方自主认定。信息价值的认定和交易的完成,就完成了信息从非商品向商品的转化。信息被大量挖掘、使用和交易并创造利润,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三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党中央审时度势,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实践证明,我国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有赖于政府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进程。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已成为当前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矛盾,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关于对转变政府职能重要性的认识
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使政府从目前的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建立一个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政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各部门既得利益的调整,被喻为行政领域的“效能革命”和“政府再造”。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是满足公共需求变化的需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能。由于我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政府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上,而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相对薄弱。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公众的公共需求不断增长,就业、人口、资源、环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农牧民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潜在的公共需求开始转化为现实需要。加之随着利益主体和利益结构的日益多样化,社会矛盾将更加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将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转变,实现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型,有效处理公共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它从客观上要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必须减少到最低限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防止权力“寻租”,制止不正当竞争,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所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形成一套有利于市场活力迸发的有序管理和运作机制。从目前我州各级政府的运行状况看,职能和权限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规范,部门间还存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多头执法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重塑政府行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改进行政管理方式,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经济性、社会性和制度性公共产品,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实现全方位的转变,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的状况,使政府从直接充当市场主体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从微观经济活动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从行政经济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使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从“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转型,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型。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是构建和谐黄南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公共治理和谐,而要实现公共治理和谐必须对政府的职能有新的定位。就现实性而言,根据我州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将注意力转到社会公平是完全必要的,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必须加快转变职能步伐,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增强行政能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努力建立起公正公平的社会、法治的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二、黄南州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黄南州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行政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各级政府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从提高服务质量入手,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三型机关”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和投资环境治理年等活动,使机关人力资源素质、组织行为能力以及公务人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机关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创新务实能力明显增强。二是行政工作程序逐步简化。各级政府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政府机构改革,重新界定和合理配置政府职能资源,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州政府取消各类行政审批许可项目7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16项,政府职能开始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转变。同时,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行政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坚持向服务要效率、靠服务优化发展软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政府各部门全面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努力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了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一些地区政府机关初步建立了重大决策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对群众关注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以及重点问题的处理结果等都通过多种途径公布于众,认真听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公众监督,推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四是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按照法定的权限、法定的程序、法定的范围、法定的期限正确履行职能。各级行政审批部门普遍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支两条线制度等制度,有效规范了各级政府的从政行为。
但是,也应看到,目前黄南州在优化发展软环境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滞后。就总体现状而言,目前各级公务人员的思想观念尚未得到真正解放,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行政理念远未形成;个别公务人员“官”念很重,管制意识很强,把权力视为财产,在行政活动中与民争利;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观念守旧,不惜以牺牲经济发展环境为代价,想方设法为部门和个人谋取私利,阻挠工程建设、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政府在履行职责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如有的地区政府机关仍在办“政府经济”,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直接进行经济活动,热衷于当“运动员”而不善于当“裁判员”,热衷于“划桨”而不善于“掌舵”,使履行职责出现了“越位”现象;有的部门热衷于经营“审批经济”,总以为管理就是审批,管理就是收费,把审批权当成部门创收和为小集体谋利的工具,把收费当作部门的主业,使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总不愿放手,从而导致了履行职责中的“错位”;有的部门对应该承担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履职不到位,使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从而出现了功能“缺位”。三是“大政府、小服务”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的部门人浮于事,办事拖沓,对一些应该办的事故意拖着不办,推诿扯皮,吃拿卡要,搞不正之风。四是有的执法部门对法律、规定、制度、决策的执行不力,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政府效能的提高,捆住了市场主体的手脚,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抑制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关于对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的几点建议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要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和特点的政府体制和制度创新之路,全面推进行政理念、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着力构建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和效能政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优化。
(一)在政府行政规则上,坚持依法科学民主执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强调的是: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其核心在于政府权力、职能、规模等均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限制。按照这一要求,构建法治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清理行政执法主体,合理界定行政机关执法权限,切实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二是规范各级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使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应严格执行对外公布的行政审批许可和收费事项,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和过错追究制度,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三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地方规范性文件,及时清理、修订和废止不适应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创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四是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建立长效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行政问责制,建立和完善各级行政投诉平台,扩大社会公众对部门和公务员的履职监督,及时查处各类投诉和举报,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结果。五是建立健全行政程序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来规范、约束机关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实现政府提供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效能化。
(二)在政府行政层面上,坚持市场调节,减少行政干预,努力建设有限政府。所谓有限政府,是指政府行为范围应限制在依法行政、维护公平、制定规则和服务公众方面,实现政府职能由大包大揽的“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有限政府在调节经济中的职责主要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用“有形的手”纠正市场失灵,为公众提供市场不能有效供给的公共产品。但应该认识到,政府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承担无限责任。所以,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不能越俎代庖,而应在法定范围内活动。有限政府的核心是变以往的包揽一切为服务社会,实现“小政府、大服务”。在具体工作中,政府应将原本属于行业“自裁、自律、自助”范围和属于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务主动让位给行业,实行“民进官退”;把一些管理事务交由具备管理资格的事务机构管理,不再干预企业的正常投资和经营活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把企业真正推到市场中去。政府应在为经济发展制定公共政策的同时,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制止不正当竞争和市场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两方面的权益不受侵害。
(三)在政府行政内涵上,坚持以诚信为本,规范自身行为,努力建设诚信政府。构建诚信政府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诚信政府应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一是增强全民特别是各级公务人员的诚信意识,为构建政府诚信机制提供思想和社会基础。为此,要在政府机关大力倡导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把诚信的理念内化到各级政府公务人员的心中,切实强化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用诚信理念来规范和约束政府的行为。同时,在全社会倡导信用文化,树立信用价值观,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政府诚信的构建与完善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二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大力推进诚信黄南建设。重点加强信用法规建设,推行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估机制、失信惩戒机制,完善政府失信的救济机制,避免在执法中出现以政府诚信为代价的违法违规行为,杜绝政府行政中的“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和“行为失当”等现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四)在政府行政程序上,坚持公开透明,实行公平公正,努力建设阳光政府。打造阳光政府对于维护社会和市场公正公平,从源头治理腐败,防止“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保证公民应享有的知情权、管理政府事务的参与权、对政府工作的民主监督权、信息资源的共享权等基本权利,推进民主政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打造阳光政府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行政务公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一些部门的政务公开还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和“写在本本上”的状况,无论从政务公开的广度还是从公开的方式上看都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对制度的执行不力,缺乏公开政务的勇气和决心。对此,一方面应继续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要进一步落实重大决策、重要事项的公开咨询、公开听证和公示等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各类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事项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财务帐目、干部人事管理、招聘公务人员、基建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大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外,一律都要如实公开,切实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要积极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建立政府领导接待日制度,实行政务“阳光作业”,对办事程序、办事结果通过公示栏或公示墙、报刊、互联网等媒介进行公开,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接受公众监督,增强政务工作的公开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应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府的综合性制度创新。积极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电子政务建设、相对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设立政务大厅或“政务超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窗口式审批、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要建立健全操作性强、透明度高的工作流程,规范审批管理。积极尝试运用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奖励等非强制手段进行审批管理,逐步推行后置审批、网上审批和默示审批等各种新的审批方式,以提高审批效率,保证审批的公正性。
(五)在政府行政功能上,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理念,努力建设服务政府。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为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构建服务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使执政理念从政府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由官本位转变为民本位。在办事情、做决策时,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体察民情,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虚报浮夸,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另一方面,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财政体系,努力扩大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有效发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切实纠正以往在发展中只见物不见人和只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片面做法,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对不同群体的覆盖面,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促进行政管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提供公共服务转型,有效处理公共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
(六)在政府行政绩效上,坚持机制创新,提高服务效率,努力建设效能政府。首先,应建立以公共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在政府行政中应引入全面品质管理的理念,通过制定系统化的政府服务标准,构建政府高效的内部运作与协作机制,使政府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和有效发挥。其次,应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推行电视电话会议,实行网上办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第三,应创新公共管理方式。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政府职能实现的新方式、新途径,善于运用市场的方法和经济、法律的手段从事政府管理,把政府的“管”与“办”分开,通过制定相关规则,将那些市场主体、民间组织愿意提供的公
共产品交由市场主体、民间组织去办。这样,既避免了大包大揽,又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减少管理成本,还能够有效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应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建立起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机关公务人员工作效能评估和奖惩体系,切实加大对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行政效能的监督检查,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的同时,严肃查纠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在行使职权和为民办事中的推诿扯皮、吃拿卡要、以罚代法、应作为而不作为等突出问题。通过行政效能监察,强化每个公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时效意识和成本意识,使每个公务人员时刻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从而推动机关作风的不断好转。第五,应进一步加大对公务员的培训教育力度,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公务人才,创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创业干事的良好环境,为政府机关的高效运转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篇:十七大党章与十六大党章对照比较
十七大党章与十六大党章对照比较
总纲
增写:“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增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总纲
原文: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总纲
原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改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总纲 原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到效益好、质量高、速度快,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改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总纲
原文: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开放包括对外对内的全面开放。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多更好地利用外来资金、资源和技术,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济方式、管理方法。改革开放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开创新路。
改为:“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开放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在实践中开创新路。”
增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总纲
原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总纲
原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当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当用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对党员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
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对党员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增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总纲
原文: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加强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在巩固国防、保卫祖国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改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加强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切实保证人民解放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在巩固国防、保卫祖国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总纲
原文: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坚持实行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全面进步。
改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总纲
原文:中国共产党同全国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民族的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加强全国人民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团结。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
改为:“中国共产党同全国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民族的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加强全国人民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团结。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总纲
原文:中国共产党主张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我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
改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国际事务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我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
原文: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
改为:“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
原文: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使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贯彻落实。
改为:“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使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贯彻落实。”
原文: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为:“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原文: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改为:“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原文: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行动的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改为:“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总纲
原文: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党必须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执政能力。共产党员必须同党外群众亲密合作,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改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党必须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执政能力。共产党员必须同党外群众亲密合作,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一章第三条
(一)原文: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改为:“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第一章第三条
(八)原文: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改为:“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第二章第十条
(四)原文: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改为:“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第二章第十一条
增写:“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
第二章第十三条
增写:“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
第三章二十一条 增写:“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
第四章二十七条
增写:“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
第五章二十九条第一款
原文: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改为:“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第五章二十九条第二款
原文: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改为:“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提出委员候选人要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
第五章三十条
原文: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改为:“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选举产生后,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第五章三十一条
(二)原文: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
改为:“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
第五章三十一条
(三)原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改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第六章三十四条
(一)原文: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改为:“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第六章三十四条
(二)原文: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改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第六章三十四条
(五)原文: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改为:“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第六章三十五条第一款
原文:党员干部要善于同非党干部合作共事,尊重他们,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
改为:“党员干部要善于同党外干部合作共事,尊重他们,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
第六章三十五条第二款
原文:党的各级组织要善于发现和推荐有真才实学的非党干部担任领导工作,保证他们有职有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改为:“党的各级组织要善于发现和推荐有真才实学的党外干部担任领导工作,保证他们有职有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第九章四十六条
原文: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管理工作;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
改为:“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管理工作;团结党外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
第五篇:报告指出
报告指出: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 黄小希)23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待遇不高、结构性短缺、队伍不稳等问题。
报告指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几方面问题。一是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管理机制仍需完善。在生源分散的山区、边远地区学校,如果按照生师比核定教职工数量,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二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学科结构不匹配,很多农村中小学缺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及信息技术教师。年龄结构失衡,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多年未补充年轻的新教师,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三是边远艰苦地区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优秀教师派不进、留不住。四是一些地区还存在低薪聘用代课教师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教师补充、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根据报告,2006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计划共招聘36.1万名特岗教师,留任率连续三年保持在87%以上,为农村学校输送了一批紧缺学科教师。2007年以来,部属师范大学共招收7万多名免费师范生,近三年的毕业生90%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任教。全国先后有22个省(市、区)实行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2010年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已培训中小学教师493万人,其中农村教师473万人。
针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存在的“短板”,报告建议,尽快出台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切实保证农村学校需求。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逐步提高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助津贴标准。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和培养机制。促进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常态化,使校长教师能够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有序流动,从而达到解决择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率较高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 黄小希)23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率较高,有的地区超过10%。
报告认为,辍学的主要原因有:极少数是因贫辍学;多数是学生随家长工作地区变化而流动,未能及时转学;一些地区在学校布局调整后,低年级学生因上学路途远而辍学;再就是一些学生家长认为继续让子女读书升学不如早务工赚钱;一些学校教学水平低,学生因厌学而辍学。还有一种“隐性辍学”,学生经常旷课,虽有学籍却不在学校上学,仅仅是在时间上度过了九年。
报告指出,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要继续开展义务教育法学习宣传活动,为贯彻法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报告建议,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意识。一要强调保证学生就近免试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职责。督促地方政府要依法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合理规划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免试入学,这是保证义务教育法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二要强调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家长的法定义务。对没有尽到责任的家长,要督促改正。三要强调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学校要加强管理,改进教育,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想方设法帮其克服困难,完成学业。社会组织也应当为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素质教育面临“三重三不重”难题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 黄小希)23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许多学校教育还存在着“重知识不重能力、重智育不重体育、重课堂不重课外”的现象。
报告认为,实施素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各级政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但中高考升学压力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因素依然发挥着影响。由于场地、设备缺乏和师资短缺等原因,一些学校难以开齐开足课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
报告强调,这些问题如不切实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针对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报告建议,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报告还建议,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使儿童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学校要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把体育课真正还给孩子。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我国义务教育尚存四大不均衡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 黄小希)23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义务教育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仍不均衡。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2011年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1.8%。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明显改善。落实“以输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原则,推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公平接受义务教育,2012年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已超过80%。中央支持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182所,加大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保障力度。
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依然阻碍着教育均衡的实现。报告指出,从城乡看,农村教育仍是短板。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的差距带来教育投入的差距。2011年普通小学、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最高省份超出最低省份9倍左右。
报告还指出,从学校看,不同学校间水平相差较大。社会公认的重点学校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仍然存在,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显著。从群体看,特殊群体教育保障水平还不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还没有全部纳入输入地的财政保障和教育发展规划,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还存在不少困难。特殊教育仍是薄弱环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低于普通儿童,辍学率高于普通儿童。
针对一系列不均衡的现实,报告建议,结合城镇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办学标准。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研究确定学校规模,指导地方制定适合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办学标准。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权利。下决心治理大中城市择校、乱收费现象。
校舍安全工程三年加固改造3.5亿平方米校舍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 黄小希)23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2009年到2012年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中央安排专项资金30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500多亿元,对近14.1万所中小学校、3.5亿平方米校舍实施加固改造。
今年9月至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了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检查确立了四个重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管理及使用情况;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情况。
报告指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加。2006年到2011年,全国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3305亿元增长到9739亿元,年均增长24.1%;中央财政安排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187.7亿元增长到1140.5亿元,年均增长43.5%;小学、初中生均公共财政公用经费分别从271元、378元增长到1366元、2045元,年均增长38.2%、40.1%。
同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效实施。2006年到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共投入资金约6000亿元,为免除学生学杂费等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2011年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已覆盖13万多所农村学校,惠及3000多万名农村学生。
报告还指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大幅度增加了义务教育投入,但基层仍反映经费不足、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在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资金缺口很大;二是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偏低;三是一些寄宿制学校宿舍不足,食堂、厕所、饮用水等设施达不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