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化管理: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

时间:2019-05-12 02:4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范化管理: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范化管理: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

第一篇:范化管理: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全国“中小学规范化管理论坛”综述

《人民教育》 刘 群

4月暮春时节,长江之滨的安徽省安庆市繁花似锦,生机盎然。15日上午9时,在振奋人心的《迎宾曲》声中,由人民教育编辑部主办、安庆市教育局承办的全国“中小学规范化管理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六百余名代表云集安庆,就中小学如何加强规范化管理进行了理论及实践上的探讨。

人民教育编辑部总编辑傅国亮、副总编辑喻让、安徽省教育厅总督学李明阳及安庆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了开幕式。知名教育专家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王定华、任小艾为论坛作了专题报告。安庆市教育局局长江兴代介绍了该市在进行中小学规范化管理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规范化管理”的理论内涵,是此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人民教育编辑部总编辑傅国亮在发言中对该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首先,管理的本质是哲学。先进的管理固然有许多技术层面的操作方法,但其本质是一种思想、一种智慧、一种方法论。技术操作不可以完全照搬,要学习的是思想和智慧。其次,管理的主题是制度,规范和机制。制度是管理的基础,管理应实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第三,管理的灵魂是人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管理的三个阶段是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属于科学管理的范畴,是管理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只有经历了规范化管理,才可能进入到文化管理的阶段。规范化管理不是遏制师生的发展,要由“管人”向“育人”转变,促进人的发展。

“规范化管理”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今年的工作重点和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政策走向和工作思路成为与会代表最为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综合处处长王定华博士作了题为《新形势下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学校规范化管理》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

首先,要提高认识,把新形势下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是教育战线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体现基础教育社会主义公益性原则.实现基础教育公平、公正、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要抓住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利时机,通过制度创新,研究制定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要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区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规范办学行为的措施。

第二,要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依法落实政府责任,严格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宗旨。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求,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并对现有改制学校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严格控制区域内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的规模:各地不得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和优质普通高中转为民办学校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转制:现有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要严格做到法人独立、经费核算和人事管理独立、校园校舍独立、教育教学独立.严禁搞“校中校”或“一校两制”。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科学合理地划分每一所学校的招生区域范围;对于确需跨区域就学的学生,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统筹安排,但不得进行考试选拔,不得超过当地“一费制”标准收费,学校不得自行招收择校生。

公办高中要严格执行招收择校生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把择校额度纳入当地统一招生计划并向社会公示:招收择校生的公办高中,择校生招生比例要有控制.经过审批,不得在择校生之外以赞助生、自费生等各种名义招收学生,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年减少招收择校生的比例。各地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高中阶段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把工作的重点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各地不得在义务教育阶段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要积极引导和规范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和评估工作,把建设和评估的重点放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上,充分发挥其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其他高中共同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提出中小学学期、寒暑假和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指导意见。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控制学生上课时间和在校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睡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时间,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中小学不准占用节假日与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要严格控制学生各门课程的家庭作业时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学用书的监管,建立公开、公正、民主的教材选用制度。不得选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之外的教材,更不得选用境外教材。禁止把各种形式的教辅材料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学校和学生统一订购各种读物与音像制品。

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保证中小学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完成实验教学要求,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鼓励开放实验室,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设计实验和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和鼓励学校图书馆以及其他教学设施向社区群众开放。

执行国家有关中小学招生考试的有关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和改制学校一律不得以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方式选拔学生。各地要积极推进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改变过去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为毕业、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的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办法,积极推广一些地方将优质普通高中部分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的经验。

控制中小学举办实验班、特长班。年内要对当地中小学举办的各种实验班,特长班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组织专家对办班效果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因教育教学改革确需举办的,属义务教育阶段的,要经地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届普通高中的,要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的一律停止举办。经批准的各种实验班、特长班,收费项目和标准应与普通班级相同,不得额外加收费用。

第四,要做好中小学教学设备的配备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

第五,要切实加强安全管理,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要建立严格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开展中小学校长安全管理培训,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在理论探讨与政策阐释之外,参加论坛的专家们还从不同角度,为加强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经验。

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魏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专题报告中提出,教育局、学校和班级的规范化管理,都要实现民主化和科学化,应当把管理的力气用在设计程序及规则上,决策拍板、规则制订要依靠大家,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规则之上没有权威;要重视每日、每周、每学期、每学年的日常规范,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偶发事件有程序可依,实现管理的自动化,不掀高潮、不搞花样、不来回折腾。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在题为《制度创新与规范办学》的报告中,以严谨的态度和翔实的数据分析了国内外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及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一些现象,论述了“把规章制度降低到最低限度”、“从师生角度研究和制订制度”、“从改变制度开始塑造新文化”以及“将落实进行到底”等新思想、新观点。

上海东方世纪学校校长冯恩洪从学校管理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影响教育的几个关键因素。他强调,对教师的管理要注重人性化,教育既要为学生创造幸福,也要给教师带来幸福,教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对学生的管理要让其“强势智慧”充分发展,让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在管理文化上要突破“圈养式教育”,实现以“圈养”为主,“放养”为辅的教育,“圈养出规范,放养出个性”。

人民教育编辑部管理室主任、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在专题报告中着重论述了在一线教师的岗位上如何做到规范化管理。她指出,规范化管理的灵魂是人性化的管理,只重视“管人”的教育是必定要失败的。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要建立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一个优秀教师往往经历“调查、反思、改变、创新、总结、读书、升华”的成长轨迹,善于学习的教师才能成为善于管理的教育家。

安庆市教育局局长江兴代介绍了安庆市整体推进中小学规范化管理的经验做法:目标管理、理念支撑,整体推进教育发展;立足课改、倡导学习,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德育人人、人人育德,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论坛期间,安庆市教育局还向与会代表献上了一台题为“黄梅情韵”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

16日下午6时,论坛圆满结束,各地代表对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对全国中小学规范化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位来自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代表表示,此次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管理的内涵,让人感到受益匪浅、不虚此行。另外,许多因人数爆满而未能如愿到会的代表通过电话表达了他们的遗憾以及对下次论坛的期待。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第二篇: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

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和西部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非均衡投资战略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并给出了可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西部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非均衡投资战略

中国西部基础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西部因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基础教育发展步履维艰。走向21世纪,我国正在实行“战略西移”,加快发展西部经济,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而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如何发展,已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发展西部基础教育是国家的责任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从1949年到1985年基础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突出特征是“统一财政与分级管理”。这一投资管理体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给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统一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但全国实行的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管理僵化的分配格局,很难适应千差万别的不同情况,强求统一反而压抑了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和自主权。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后,供给教育资源的财政新体制迫使基础教育必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地方财政将发挥主渠道作用。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时间由1985年至今,基础教育建立起来的是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学校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其突出特征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关键一环”。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加强学校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基础教育管理新体制已日趋完善,其积极作用也日益突出,尤其对发达地区的效益更为显著。但这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分散为主的管理体制,会因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全国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1993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测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小学的及格率:语文差15个百分点,数学差12个百分点;初中的及格率:语文差25个百分点,数学差20个百分点,英语差38个百分点。在基础教育中,逐步解决地区差距过于悬殊的问题,是实施教育公平原则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提高,是面向全社会、面向全体国民的;每一个适龄的儿童和少年,无论其种族、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享有接受法定年限基础教育的权利。只有实施了基础(义务)教育平等原则,才能促使全民都成为有文化知识的生产工作者和有政治头脑的好公民,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和社会的政治稳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在全国范围内为适龄儿童和少年创造一个平等的接受基础(义务)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使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基本的教育。这就是说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不应明显地体现在基础(义务)教育中,中央政府应承担相应的投资责任和义务,保证各地区基础(义务)教育能够相对均衡的发展。因此说,发展西部基础教育是国家的责任。

二、我国西部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既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又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当然,这一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西部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西部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典型的具有共同症状的“贫困综合症”——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顾及生存,无法投资教育以求发展;反过来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导致贫困。西部要走出贫困,治理“贫困综合症”是一个历史话题。西部地区“贫困综合症”的治理,不仅影响着本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认识西部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西部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治理西部的“贫困综合症”,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据1989年统计数据反映,我国贫困人口有45.7%在西部,从贫困发生率来看,东部地区为5%,中部地区为7.8%,西部地区则高达16.8%。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中,有307个在西部地区,约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1.9%。西部宁、云、川、陕、甘等地财政补贴县分别占本省总县数的90%、81%、51%、76%、69%。1993年,全国人均纯收入前10名的省市中,东部占9名,平均收入水平比西部高出近1倍。同年,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46.04元,比东部的1398.69元低46.6%,比全国低25%。诸多的数字都向我们诉说着同一个问题:西部=贫困。因为贫困,投射到基础教育又会出现一组令人心酸的数据。

西部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

题是:①教育投资少,劳动者素质低。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西部9省区6岁以上人口为22699.54万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281.08万人,占总人口的1.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6个百分点,其中贵州、云南、西藏还不到1%。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却远远高于20.61%的全国平均水平,达26.51%,不识字人口占30%以上的就有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宁夏6个省区,只有四川和新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济落后教育投资少是一个主要因素。1990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地方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377.52亿元,而西部8省区只有66.5亿元,仅占投资总数的17.7%,地方财政用于教育的投资显然太少。其结果是许多适龄儿童被拒之门外。青海省的适龄儿童入学率81.48%,牧区仅为36.4%;另外就是办学条件和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②基础教育发展滞后。在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着重“学历”高等教育的现象,从西部地区1982—1986年的统计资料看,在此期间全区范围内的高等院校在校生数由21万增加到36万人,增长了70%;而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仅由909万人增加到1048万人,增长率为15%,特别应注意的是小学在校学生数则由3404万人减少到3277万人,减少了5%,出现了萎缩现象。1992年统计资料表明,这种不正常现象的结果是:在9省区中每千人中拥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口除陕西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除四川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状况若不能得到尽早扭转,必将对国家“战略西移”造成障碍,给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治愈的疾患,影响到全国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③民族教育落后。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9个省区中有44个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这里。民族自治区总人口达6569.6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905.11万人,占民族自治地总人口的56.03%。少数民族人口占9省区总人口的14.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这里的民族教育却十分落后,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各民族中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全国平均为698.12人,而生活在西部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回族584.89人,维吾尔族613.22人,藏族264.7人。民族教育落后导致民族人才匮乏。西北地区的甘、宁、青、新四省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30%以上,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却只有9万多人,仅占四省区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0.2%,占少数民族人口数的0.3%,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西部地区必须加强少数民族教育,以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④女童教育出现“三低一高”。即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低,辍学率高。四川昭觉县的女童入学率只有10—30%,青海循化县女童入学率是30%。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观念、家长受教育水平、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西部贫困地区女童往往不能上学或中途辍学。这就导致西部贫困地区妇女文盲率很高,严重影响西部人口的总体素质。

从上面的现状可见,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致使教育尤其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伴随地方经济的贫困而走入困境,成为“贫困综合症”的重病区。对于治理“贫困综合症”古今都有实践和经验。目前,国内流行的观点是: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能否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已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而是更多地取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这种说法从理论上讲似乎无错误,但却忽视了贫困地区的当前问题是“生存还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发展问题。在“生存”的层面上侈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显然是苍白无力的。笔者认为:在“生存”层面上,“资金是第一推动力”。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求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是永远走不出贫困的。国家必须实施教育扶贫战略,为贫困地区的教育注入教育资金,推动贫困地区的教育优先发展,这才是治理西部“贫困综合症”的一个突破口。

三、国家的教育扶贫战略

国家已认识到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是西部贫困地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由国家注入发展资金,这也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到目前为止,国家以及由国家组织的(基础)教育扶贫工程主要有:①政府扶贫—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②基金扶贫—社会捐资,以“希望工程”为代表;③国际组织扶贫—引进外资,以世界银行为代表。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是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决定从1995年到2000年,利用中央普及义务教育专款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预计总投入200多亿元,重点投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贫困县等老少边穷地区,改善这些地区小学、初中学校的办学条件。整个工程由政府为主投资,政府组织,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基础教育事业,融化政府在完成本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宗旨是: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30日开始实施,截止1996年底,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额978287526元人民币,累计支出为686977179元人民币。全国希望工程捐款暂存(待拨)291310347元人民币。

●为了重点扶持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尽快赶上全国“普九”步伐,国家教委决定进一步引进外资,将世行贷款作为我国教育投资的一个有力补充,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更快地发展。1992年国家教委出面,从世行借贷1.3亿美元,启动了“贫困Ⅰ”,世行贷款与国内配套资金之比为4:6,云南、贵州、湖南、陕西、湖北、山西6个省114个县因此而受益。1995年“贫困Ⅱ”启动,世行贷款1亿美元,国内配套资金为1.2个美元。江西、四川、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6个省区的111个县因此受益。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范围内的三种教育扶贫主要形式,从扶贫的规模和力度上看,政府是教育扶贫的主体。教育资源应由政府来配置,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基础教育是政府行为,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必须由政府来配置,也只能由政府来配置。“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实践证明,政府作为教育扶贫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国家以扶贫的形式,集中财力在一段里间内扶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做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解决基础教育继续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短缺问题。基础教育既然是政府行为,政府就应从教育财政制度、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和投资方式上,有一个长期的、全面的规划,对基础教育实施非均衡投资战略,并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对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经常性投资比例,使基础教育的非均衡投资体制走上法制化轨道。通过非均衡投资体制,保证全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

四、实施基础教育“非均衡投资战略”的内容、方式及方法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两种形式—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高度分散的管理体制。这两种管理体制经过多年的实践都反映出一些固有的缺陷和不足,也难以保障我国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基础教育究竟如何管理,许多学者进行过探讨。笔者同意有些学者提出的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所谓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指基础教育的投资应由中央(省)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省)政府应在整个基础教育投资中承担较大的比例和义务。我们其所以支持这种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是因为第一,有国际成功的经验和普遍的做法。如日本1881年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占教育投资的10.2%,1960年上升到48.4%。第二,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可以避免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统得过死,难以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对教育投资积极性的缺陷,又可以消除高度分散投资管理体制不具有有效保障和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弊端,从而有利于基础教育投资的动态管理与分配,有利于基础教育持续稳定均衡的发展。

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有利于中央(省)级政府集中财力采取非均衡投资战略,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经常性的、稳定的经费保障。这里我们是站在全国的立场,从中央政府对基础教育非均衡投资的角度提些建议,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可以仿此办理。

我们建议中央政府应将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列入教育财政经常性投资规划和计划,并以专款形式直接下达到县。这笔专款应包括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贫困地区扫盲教育专款;贫困地区民办基础教育补偿专项等。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

为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贫困省区的基础教育实行经常性的专项拨款制度,在基础教育经费中,设立“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按照一定的标准,以专款的形式直接拨给贫困地区的贫困县,专门用于这些地区设置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培训师资,从而保证贫困地区儿童入学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财政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可用于发展教育的资金极少。所以这项专款还要用于免收义务教育儿童的一切学费,并提供一定数量的补助,以降低他们入学的教育成本,减轻贫困地区人民的负担。

我们建议,把现在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经常化、制度化,逐步转化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

●贫困地区扫盲教育专款

与基础教育关系密切,并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是贫困地区的扫盲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据1990年统计,西部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率为26.51%,高于全国15.88%的水平,第四次人口普查,西部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47,低于全国6.26的水平。文盲率居高不下,必然导致贫困和对基础教育认识不到位的双重危机,阻碍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国家要与“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相配套,设立“贫困地区扫盲教育专款”。该专款用于贫困地区的成人扫盲教育,包括建立乡村一级的学校及教学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教学活动的开资和免除扫盲对象的学费并提供适当补助等。我国政府目前已实行由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转变,这就意味着作为扶贫重要内容的扫盲教育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有责任设立“贫困地区扫盲教育专款”,并将其法制化。

●贫困地区民办基础教育补偿专项

基础教育中的义务教育属于纯公益性事业,按照经济学理论分析,义务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的性质,因而完全应由政府保证财政上的支持。至于富裕地区的人民希望自己的子女享受到一定标准以上的更好条件的教育而愿意出资支持教育,那是“锦上添花”之举,断无不可之理。在贫困地区为了鼓励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弥补国家财力之不足,政府应当设立“贫困地区民办基础教育补偿专款”,为贫困地区的民办基础教育提供制度上和物质上的保障。这项专款要实行教育经费单列,按接受民办基础教育的学生数划拨到学校。这项专款的实施,可以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在贫困地区创办民办基础教育,接收贫困地区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入学,减轻政府的负担,官民结合,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好范文整理)

第三篇: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整体结构

李秋娟

一、学生整体状态分析

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了人生正规学习生涯,学习环境改变了,学习内容改变了,面临着许多新课从题。从原来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从以学习口头语言为主转为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要完成各科学习任务,要养成小学生应有的行为、习惯,要融入新集体,与更多的人群交往,学会合作等。

就学习心态看,大多数一年级学生的心态会随着学习生活的展开发生变化。刚踏进学校时,他们充满喜悦和新奇,充满希望,希望能马上学会认字看书,自己阅读故事书。但是,一段时间后,他们会感觉到学习不是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特别在“新基础教育”实验前,有的地区学生入学后,首先得学习两个月汉语拼音,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地区学生入学后,不学拼音,直接学习课文,这些课文不但长,而且其中有大量生字。如此超强度的学习要求、沉重的学习负担一下子把沉重吓住了。那些学习条件差、家长又没有辅导可能的学生,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他们在学习初始阶段体会到的学习挫折感可能会影响终身。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或家长呵护过多的学生,是带胆怯的心情踏进学校大 门的,入学第一天,紧紧拉着家长的衣角不肯松手。

就知识基础看,如今,一方面由于家长普遍重视教育,也有条件关注孩子教育;另一方面,孩子们的见识广了,智力水平、接受能力普遍提高。所以,大多数学生入学前就学习了不少汉语拼音和汉字。有的班级几乎100%的学生学习过单韵母,50%的学生学习过声母,30%的学生能认读100个左右汉字。认识数百汉字、能流利朗读课文的学生出大有人在,有的的学生甚至能流利地朗读报刊文章。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入学前几乎,什么也没有学。因此,如今的一年级学生,从入学起就存在很大差异。

第四篇: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书有感

暑假期间,为了扎实每位教师的理论基础和业务水平,学校教研要求所有数学老师认真阅读《“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一书,我是再次细读这本书,全书分为三编,共十二章,主要介绍了“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指导思想,“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实施纲要,“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等内容。我真的很荣幸能够在这么充足的时间里拜读叶澜教授的著作。这样不但能够充实我的假期生活而且必然能从这本著作中受益匪浅。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这本书是实践性研究的产物,为我们一线教师对数学专业知识,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教育理论指明了方向。作为课程实践者,不必因盲从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我们只有认真学习,了解当前教育新动态,结合自己的教学去实践,就能成为一名善思考、有理性、有特色、有思想的教师。作为新基础教育实验校,我们由实验——研究成型——扎根。现已进入第三阶段:扎根阶段。经历了10多年的研究历程,通过多少说课磨课,专家指导等,可以说我们与新基础共成长。在新基础开课评课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词语有“长程两段”的结构教学策略和“三放三收”的教学设计三环节。下面我对这两个词谈谈自己的理解。

“长程两段”的结构教学,改变了局限在知识点的思考和认识,改变了点状的、孤立的教学行为,改变了千篇一律的“准备——复习——新授——巩固——总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人生态度。“长程两段”教学 分为了教学结构和运用结构,在一节课中可以只采用“教结构”,也可以只采用“用结构”,也可以结合使用。

“三放三收”的设计。“大问题”设计是“三放三收”教学的前提条件。根据数学教学过程展开的内在逻辑和一般流程,一节完整的数学课可以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围绕课堂教学任务展开的“基本研究”,第二部分则是在“基本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且与“基本研究”相关联的延伸性的“拓展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三放三收”主要是针对“基本研究”部分而言的。所谓“放”,就是把数学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所谓 “收”,就是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一次“放”和“收”的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数学教学“三放三收”的过程,使关注每一个学生真实发展的理念有可能“化” 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使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理论有可能“化”为教师的具体行动。正是在这种“化”的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变革理论认识与教学实践行为 的内在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学校教学的转型性变革。

在详实的理论与实例结合的引领下,我更清晰了日后该朝哪个方向,该如何的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课堂才会和谐和而快乐的,思考才会自主而灵动。真正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有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敏锐的应变机智。

新学期已经开始,在长假里学习的心得在要用在教学实践上。同时还需要继续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相结合的研究 活动。以《“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为主要学习材料,结合新基础的一些展示课、现场观摩课,甚至自己的课堂教学,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来学习来补充自己。

第五篇: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推进

——浅谈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的,所以,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包括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也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及所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当师生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时,教师要冷静、迅速机智地作出反映,灵活处理。生成尤其是意外生成,巧妙利用之后,会给整个数学课堂注入一种新的活力,给师生带来额外的收获。那么,怎样面对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呢?

一、追问,让学生成为生成资源的教学者。

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当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或看法时,可以说:“噢,你很有独特见解,能把你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吗”,在该生叙述时我们就可以边听边引导出后面要教学的内容。

在课堂上,及时捕捉住生成的资源,并给学生搭建起展示的舞台,课就会非常成功。

二、踢球,让学生成为生成资源的解决者。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考虑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的问题,可把球踢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得到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三、纠错,让学生成为生成资源的思想者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习的最好材料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教师捕捉到存在着方法性错误却蕴含着创新思维的问题,并及时而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叶澜教授曾说过: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是有价值的,也可能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临危不乱”,冷静思考,注重生成资源的价值引领,尽可能使每一次的课堂生成演绎出意料之外的精彩。

下载范化管理: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范化管理: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 “新基础教育”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

    新基础教育材料

    新基础教育简明读本 目 录 叶澜教授谈新基础教育 叶澜教授语录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 叶澜学术思......

    新基础教育

    培训第四天 ——说说新基础教育 李政涛教授——叶澜教授的嫡系弟子 新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内容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转型性变革综合研究。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两......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新”在哪里?——教育专家学者聚会申城专题研讨中国教育报2000-12-07记者金志明 新基础教育“新”在哪里?中国教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日前联合在上海市闵行区召......

    基础教育管理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基础教育管理》满分100分一、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工作完全相同,所以一般学校只设置其中之一。2.教育领导者队伍的素质和可持续......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 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是叶澜教授积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研究撰写而成的,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精选5篇)

    新基础教育: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 唐丽君 在这个寒假里,我每天都坚持读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这已经是第二次读了,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我觉得有的地方我还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