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外国青年视角传播中国文化
借外国青年视角传播中国文化
漆谦
近年来,中国迅速提升的经济地位使中国影响力不断上升,越来越多外国人希望了解、体验、研究中国,中国也希望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那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是什么?如何开展跨文化交流更有效?
中外青年交流曾在中国对外交往中起过很大作用,历史上中日友好青年交流活动,几乎是上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良好的象征。青少年交流其实是两国社会的深度交流。青少年身份特殊,不带功利色彩的交流,更容易播种友谊的种子。在交流中形成对彼此文化的态度和认同,也不会轻易因利益而发生变化。这种认同还会扩展开来,影响他的家人和他所能辐射的社会。
目前很多国家的青少年在网络上交流,网络的便利虽然加强了交流,但也会传播负能量。网络上的不真实信息造成的拟态环境会使青少年形成不良印象,而且很难改变。实际上,任何方式都比不上面对面交流更有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近年组织的“中外青年暑期DV交流计划”,是民间交往和跨文化交流的有益尝试。外国青年带着创意来到中国,在中国学生一对一帮助下,完成一部反映中国文化的DV短片。这个过程不仅需要面对面交流,还需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青年不断磨合、冲突、适应、融合,最终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达成共识。这实际就是中国文化输出的过程,外国青年在体验中接受中国文化。
纪录片能反映社会变迁、历史传承和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从而展现真实的中国。邀请外国青年与中国学生合作拍片,投资虽大但效果好。这样的交流对中外青年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学生学会了外国青年的创意视角和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外国学生了解了中国文化思潮和青年看待问题的方式,体验了中国文化传承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通过外国学生视角所展现的中国文化,远比中国自己的传播更能得到世界认同。今年的交流活动中,一位法国学生拍摄中国太极,他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太极哲学的故事。他希望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借鉴这一哲学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使世界和谐共处。
今天,向世界说明中国要在交流方式上有所创新,不能只停留于植树、练书法、举行文艺活动,应引入现代新兴的传播手段。每年中外有大批留学生往来,还有很多国际化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如果能参照这一模式架起中外青年的交流平台,借外国青年的视角传播中国文化,对潜移默化地实现中国文化输出,塑造传播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很有益处。
▲(作者是国内资深媒体人)
2013-09-26环球时报
第二篇:热爱语言文字 传播中国文化
热爱语言文字 传播中国文化
——记九州语言文化学校齐市分校一周年活动
2011年10月17日,由李长军创办的九州语言文化学校齐市分校在齐齐哈尔电视大学举办了一周年校庆。创办人李长军、校长马云芳和同学们欢聚一堂,用文艺节目呈现出他们一年来的学习成果。
晚会上,新老学员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表演了节目,有诗歌朗诵的;有口才三句半的,还有一口气说出七十多个“一”字成语的;40多岁的学员程永红还现场道出了她得“成长分享”。这些自编自演的节目受到了台下师生们的欢迎。而创办人李长军现场近半个小时的演讲,更是嬴得了长时间的掌声。
李长军说:“在美国从小学开始学校就有口才、演讲课程,它是一门学生的必修课。而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却恰恰是不受重视的。我开办的这个学校就是要补上这一刻,让成年人有机会去弥补与人交流上的不足,从而脱颖而出。”
九州语言文化学校齐市分校是2010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的,它由最初的17个学员,发展到今天的120多名学员。九州语言文化学校由一家分校发展成分别在北京,大庆,齐齐哈尔的三家分校。一年来,李长军实现了创业梦想,以一个具有十二年职业培训机构讲师的身份,传授给学员们与朋友、家人、子女及客户间的沟通技巧。
九州语言文化学校目前分别开设了《语言的突破》、《说话之术》、《沟通的艺术与优势谈判》、《说话之道》、《营销口才与管理口才》、《超级影响力》、《公共演说》七个板块来帮助有需要的成年人说话的问题。校长马云芳对记者说,九州语言文化学校不仅是一个语言学校,它还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心,要通过语言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最终可以让外国人来学中国话,理解中国的文化。
见习记者于扬
第三篇:梁漱溟视角下的中国文化
梁漱溟视角下的中国文化
——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我读的书是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最初在图书馆借到这本书后,我并没有多在意,只认为是学习任务。但当翻开书后,我便被梁老先生的语言魅力和独特的见解所吸引。其中一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这是梁漱溟先生在自序中提出的口号,先生也是想以《中国文化要义》教国人。让我印象深刻。
据我的了解,《中国文化要义》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中国文化要义》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旨。
读完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即是梁先生全片围绕的道德与宗教之间的区别以及中国同西方社会在信奉不同文化宗旨之后衍生出的理性与理智的区别,进而指出中国之所以科技不兴盛、社会不发达的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相比较于西方,一直处于一种伦理社会,理性战胜了理智,没有意欲向前的冲劲,亦且没有反转向后的抑欲倾向,更多的只是安于现状、知足而乐。
在中国,自周孔教化产生之后,宗教遂以变质。儒家“似乎彻底不承认有外在准则可循。所以孟子总要争辩义在内而不在外。在他看 来,勉循外面标准,只是义的袭取,只是‘行仁义’而非‘由仁义行”。在梁先生看来,“儒家并没有什么教条给人;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一条而已。除了信赖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赖其他”。这与宗教对神的崇拜及其严格的组织与思想控制截然相反。
然而要以道德代替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并不仅此。梁先生认为:“宗教在中国卒于被替代下来之故,大约由于二者:
一、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
二、设为礼乐揖让以涵养理性。”儒家提倡家庭关系,甚而把父子兄弟的感情关系推到社会上去,比如朋友如兄弟,百姓为子民,以伦理关系来组织社会。把家庭关系由内而外推展开去,把社会关系由外往里拉,使得社会也从而富于平等气息和亲切意味,社会冲突是以不强。另设礼乐揖让,大家相处互相尊重,凡事以理性为先,不尚冲动,更反感争斗。民谚“一争两丑,一让两有”正指此。这一方面组织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使社会平和。集团之不强,宗教之被替代,也是情理之中了。
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理性早启。梁先生对理智与理性作了区分。他认为,理性、理智为心思作用的两个方面,“知”的一面为理智,“情”的一面为理性。“譬如计算数目,计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确之心便是理性。”这很像我们现在说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分别。在他看来,西洋偏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国偏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儒家所尊祟的不是天,不是神,不是君主,不是国家权力,也不是多数人民,它所祟尚的只是理性。由此,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风尚,中国人养成了一种精神,作者分析为 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清厚。”与宗教的出世不同,中国人肯定人生而主人世哲学。“儒家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梁先生指出:必须摒除感情而后其认识乃锐入者,是之理智;其不欺好恶而判别自然明切者,是之理性。在梁先生还认为有两种错误,即知识上的错误和行为上的错误。譬如学生考试,学生考试成绩不好,这是其学习能力差;学生考试因作弊而被抓,这是品质的欠缺。而学习能力差则是理智的问题,而品质的欠缺则是理性的问题。
在梁先生看来,中国文化为人类文化之早熟,理性早启与文化早熟几乎是一个意思。何为“文化早熟,’?先生认为,从理念上而言,“中国理念较之西洋恒有所超过,而非不及。”书中以中国人多义务观念而少权利观念为例说,西方人由相争而达于互相承认,以求“平等”,是为近代一大进步;而中国人则是起因于伦理道德尊重对方,“看对方重于自己,超过了承认旁人那句话,与起因在不顾旁人者适相反”。却恰由于此,中国人才忽视了“平等”的重要性,未能产生近代西方的平等思想,更不可能建立相关的制度。
《中国文化要义》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 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
中国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也不只是因为它对于民族生存和国家重建所具有的工具价值。梁自己也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哪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
但如果确实要把梁漱溟当作“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甚至如他期望的把他当作“一个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造运动者”。那么1942年着手撰写、1949年6月完稿的《中国文化要义》,无疑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说法,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与他的其他著述一样,充满着“问题意识”。从大的方面来说,梁漱溟毕生思考的两大问题是“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在文章最后,梁先生重申中国文化之十四特点,几乎每条都与西方对比,探讨出其中细微差别,由此凸显中国文化之独特不殊。大概为寻求其一生所执着追问的问题,中国自己的问题,发现民族的历史,以及与西方比较得来的差异,由此发现我们民族的优良性和不足之处,梁漱溟先生其所作为后来的实践者和革命者们提供改革参考的方向。更是让无数人了解到自己是在怎样一个文化传统下生长起来的人,又 带着怎样的民族烙印。大处于民族改革有所贡献,小处于个人思想大有裨益,梁先生究其一生所探讨的问题对于后来的人寻找答案还是很有启发的,先生若泉下有知,该含笑抚须。
在读完本书后,我不仅了解了从集团生活的角度了解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了解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化的十四特征。还了解了道德与宗教之间的区别以及衍生出的理性与理智的区别。让我认识到了旧中国与新中国的区别。明白了要弘扬和发展中国文化既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也要处理好理智与理性的平衡。正如梁漱溟先生在自序中写的一句口号“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这句口号任然值得我们体会和深思。而落实这句口号,正是我们后辈所应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外国新闻传播史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书:16世纪末,在手抄小报流行的同时,西欧等地开始出现了不定期的印刷品,报道某些重要事件,它与记事性小册子相比,新闻性明显增强,多为书本形式,被称为新闻书,也有单页的新闻传单。
2、廉价报纸:以工业革命为背景,各国先后出现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世界第一家廉价报纸是1833年纽约《太阳报》。
3、《泰晤士报》:创办于1785年1月1日,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创办人约翰沃尔特,1788年改为现名,尽量公正、详实地报道国会辩论、各国动态、商业行情等消息。
4、三社四边协定: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社与本国的殖民扩张一起经过十几的竞争,已经把世界新闻市场刮分完毕,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社的垄断范围,于1870年签订了“联环同盟”协议,由于美联社也参加了,但被限制在美国以内,协议规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了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又称“三社四边”协定。
5、白虹贯日:1918年8月,全国84家报社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关西记者大会”,并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集体辞职;要求言论自由等。报道这次大会情况的《大阪朝日新闻》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和专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长被迫辞职;包括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被迫退出报社。
6、古登堡:德国美因茨的工匠。1450年前后成功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他还支撑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印出了《拉丁文文法》 《四十二行圣经》等书。古登堡印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 史的第三座重要里程碑。它使得大量而迅速地复制信息成为可能
7、联合企业:
8、高级报纸:报纸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类,形成了“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之分,详细报导国内外政治、经济新闻,登载有说服力的社论,虽然发行量较少,但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9、黄色新闻:是指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的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传播集团:新闻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英国新闻传播业总能平稳而渐进地发展?
⑴思想方面:英国是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的发源地,弥尔顿、洛克、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新闻业的自由主义发展道路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 ⑵媒介角色:主流媒介具“第四等级”的地位,坚守政治中立的超脱立场和新闻专业价值,媒介发展始终贯穿着新闻媒介与政治、市场的博弈
⑶泰晤士报、BBC广播新闻等是严肃新闻的典范。、新闻业务规范的标杆
⑷英国拥有以为公共利益服务为目标的广播电视业的标本,以BBC为主的公共广电体系
⑸对媒介的良性监管,使之服务于公民表达自由、知情权和公民社会、公共利益
2、《新莱茵报》的宣传有何特色?该报对后来的无产阶级报纸有何影响?
⑴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⑵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⑶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在理论认识上有何分歧? ⑴关于自由与责任的认识。发展中国家主张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自由必须伴之以责任,两者不可偏废;发达国家则主张绝对的自由,反对限制以责任,认为这样只会导致政府控制新闻传播,以至于危害作为基本人权的“新闻自由”⑵新闻价值观念的差异。自由竞争中西方新闻界新闻价值趋向:重视反常、意外,追求新鲜刺激。这是由新闻媒介的私有化和盈利动机决定的。所以选材以赢利为准绳。发展中国家则主张正面负面报道应真实和平衡。⑶发达国家强调维持现有秩序,而发展中国家则提出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理想。
4、现代欧洲新闻传播业的特点有哪些?
⑴ 世界日报发行量最为集中的地区。欧洲的报业依然是世界报业发展的重心,日报发行量占世界的40%,多数国家每千人拥有报纸份数达到250份,达到报纸发行的“饱和”状态。
⑵收音机和电视机几乎完全饱和的地区之一。
⑶政党报刊基本消失,让位给完全的商业报刊时代。
⑷广播电视大多实行公营与民营并行的体制。(公营广电媒体影响力较大)
5、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日报出现于德国?
⑴技术原因,由于德国是欧洲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为报纸印刷提供了技术条件
⑵环境条件,由于国家分裂,长期的战争和黑暗的专制统治,德国到16世纪末是欧洲封建势力最薄弱的国家。这为报纸的自由出版造就了好的环境。
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独裁势力是如何控制新闻媒介的?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闻媒介是德、意、日法西斯裁势力操纵社会舆论,鼓动对外侵略,煽动战争狂热的得要工具。法西斯独裁势力的控制是十分严厉而且有效的。② 建立法西斯新闻统治机构,加强对新闻传播的行政管理。德国纳粹宣传部,帝国文化局,意大利的新闻宣传部,日本的内阁情报局。③ 查封、取缔民主、反战力量的报刊。④ 限制新闻从业人员资格。⑤ 强化对新闻的事前检查。⑥ 由政府直接控制广播电台和通讯事业。上述控制措施,使新闻媒介成了法西斯独裁者得心应手的宣传工具。
7、简述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历史的共同之点。
1)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端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大多是殖民者创办的; 2)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这些国家的民族报刊逐步发展起来,并推动了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进程; 3)民族解放运动胜利后,大多数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有的国家报业重新陷入本国独裁者的控制之下。
8、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报刊与近代工人报刊的办报方针是否相同?如何认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允许共产党报刊出版?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报纸,包括共产党和其他工人政党的报纸的办报方针与近代的工人报刊有很大的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另一方面是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纯粹从事体力劳动者数量骤减,“白领”阶层的数量就超过了“蓝领”阶层,致使工人阶级报纸也向商业化方向转变。
三、论述题
1、试述《真理报》的产生和发展轨迹,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的新闻体制和新闻事业有哪些阶段性的变化?
《真理报》是列宁亲自筹划领导下创办的大型群众性政治日报。
(一)第一阶段
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问世。该报是布尔什维克全俄性的政治讲坛,是真正的工人的报纸。《真理报》大量刊登工人通讯,此外,工人们还为《真理报》提供稿件,组织订阅,扩大发行。《真理报》读者范围广、影响面大。一战前,沙皇政府采取非常手段镇压革命,《真理报》被迫停刊。这一阶段的《真理报》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却为布尔什维克当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第二阶段
1917年,《真理报》复刊。这一阶段的《真理报》为准备和实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2、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
3、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
4、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
1917年10月27日,《真理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三)第三阶段(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
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被称为是卫国战争年代一份最先进的前线报刊。它的宣传内容:
1、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2、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3、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
4、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总之,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真理报》是全党全国的舆论中心,是思想战线上的反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2、结合美国当代的媒介发展格局,试论为什么美国的新闻传播业能主导世界传播格局。
⑴美国传媒业因其报纸、电视、广播、电影、出版、互联网等在全球首屈一指的产业规模和全球影响力,被誉为“超级传媒帝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传媒业高度成熟,撇开政治、体制上的不同和差异,其传媒业发展的许多经验和做法是符合市场竞争、媒体竞争规律的,值得我们借鉴;
⑵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传媒提升竞争能力和应对市场风险的物质基础;
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美国传媒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帮助他们成为世界传媒业的领导者。他们引入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购买和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引入最合理的新闻业务生产流程等等;
庞大的经营规模、多元化的媒体结构、强大的经济实力还使美国传媒在抗击市场风险时显得游刃有余。美国媒体在面对市场风险时,往往都会及时组织力量,研究新的传播技术,发掘新的市场需求,迅速决策,快速转型,从而化解被动局面。
⑶美国传统媒体先于我国媒体受到了来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挑战,出现了报纸发行量下滑、电视观众减少、广播收听率降低等现象。但崇尚创新的美国媒体界,没有手足无措,而是积极应对,认真研究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市场需求,主动适应环境。如在面临全国性大报市场萎缩这一挑战时,美国报业主要有两大对策:
一是积极发展社区报。美国近年来有大批社区报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社区报的广告总额迅猛上升了44%。
二是纷纷精心打造自己的网络版。美国各大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都投入重金和人力打造自己的网络版。目前美国各大主流报纸的网络版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⑸总的而言,美国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超强的处理危机的能力稳居世界传媒业龙头,综上所述,正是以上原因美国的新闻传播业能主导世界传播格局。
3、以历史的视角分析技术革命给媒介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从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中任选其一即可。
⑴18世纪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进给社会生活,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①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②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
③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④ 高速转轮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
⑤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进,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收入的主要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随后各国相继迎来了资产阶级报刊的廉价报纸时期。
⑵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电力的应用,高新科技的发展,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印刷技术不断地采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等新兴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于是人们便自然的将印刷术使用到印刷书籍,报纸之类的.所以说工业革命也间接的推动了报业的发展,①经济的飞跃发展,各地联系密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进一步增强了城乡民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②文化教育不断普及,使报纸的读者群进一步扩大;
③邮电通信、印刷出版、交通运输的新发展,使得新闻的采集传递、报纸的印刷发行更为便捷;
④工商业的兴盛使广告大为增加,报纸有了充足的财源;
⑤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成长,推动了各国变革的进程,使得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⑶由于上述影响,工业革命后近代新闻业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① 资产阶级报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民办的商业报刊增多,出现了政党报刊和非政党的商
业报刊并存发展的新格局。
② 无产阶级报刊不断出现,成为新闻业领域的新兴力量。
第五篇:外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
一、选择题
1.法国的第一份近代报纸《各地见闻》周刊后为泰·勒诺多创办的《法国公报》
所兼并。“地球上所有国王和强国的报纸。”
2.法国的第一份日报《巴黎新闻》 1777 雅克·布里索
3.查理·哈瓦斯于1835年创建的哈瓦斯通讯社,是世界第一家通讯社
4.1777年元旦,《巴黎新闻》创刊于巴黎,这是法国第一家日报
5.英国的第一张日报《每日新闻》
6.纳撒尼尔·巴特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位报人
7.尼古拉斯·伯恩&托马斯·艾切尔创办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
8.英国第一家真正的报纸:1662年《牛津公报》,后改为《伦敦公报》
9.1702年,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马利特)1702年
10.路透社 1851年 伦敦
11.丹尼尔·笛福是英国第一个职业记者,被称为“英国报业之父”
12.世界第一家廉价报纸是1833年纽约《太阳报》
1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定期印刷出版物是1609年在德国出版的两种周报:《通告
——报道或新闻报》《报道》
14.1650年,出版商蒂莫台斯·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了《新到新闻》,这是德国也
是世界上第一家日报
15.《莱茵报》(1842-1843)德国第一家民主主义报纸,马克思是后期的主编
16.《柏林日报》是德国第一家廉价报纸 1871
17.1845年德国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新闻学学术著作《德国新闻史》(普尔兹著)
18.《新莱茵报》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
19.公元前59年,由尤列乌斯·恺撒担任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时建立的《每日纪闻》
为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手写新闻
20.1645年,意大利最大的一个王国萨丁王国的国王萨服,授予教士沙西尼发行
周报的特权,为期五年。这是意大利最早的有关定期报刊的记录。
21.1714年教皇国出版《罗马公报》(罗马新闻)意大利的首份近代报纸
22.奥林埃娜·法拉奇,世界上第一位女记者,访问过邓小平《风云人物访谈记》
23.法西斯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
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三大形态。法西斯五个基本理论:种族优秀论、国家至上论、领袖至上论、意志至上论、暴力和强权就是真理论。德国:希特勒 意大利:墨索里尼 日本:东条英机
24.1703年,创办《新闻报》开始了俄国定期物刊的历史
25.1756年《莫斯科新闻》俄国第一张非官方报纸的问世;
26.1900年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创办。
27.第一份全俄社会主义报纸《工人报》1897
28.1880年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秘密刊物《工人曙光报》
29.塔斯社于1925年7月10日正式成立,50年代后成为世界性通讯社。
30.1690年,本杰明·哈里斯《国内外公共事件》美国的第一张报纸
31.约翰·坎贝尔《波士顿新闻信》1704年 美国第一张连续发行的报纸
32.美国的第一份日报是《宾夕法尼亚晚邮报》(1775-1784)本杰明·汤
33.美国第一张成功的便士报——《太阳报》
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便士报——《纽约先驱报》
便士报最高典范——《纽约论坛报》
高格调的便士报——《纽约时报》
34.日本最早的外文报纸1861《长崎航运及广告报》
35.最早的日文报纸:1862年《官版〃巴达维亚新闻》
36.最早的杂志:柳河春三1867年初创办的《西洋杂志》
37.1870年日本第一家日报《横滨每日新闻》日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
38.日本第一份官办报纸1868《太政官日志》报
39.日本第一份非官方报纸1868《中外新闻》
40.1887 日本最早的通讯社:东京急报社
41.1945.11日本最大的通讯社:共同社
42.1951年第一个民营广播电台“中部日本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书:16世纪末,西欧等地出现的不定期的印刷品,报道某些重要事件,新闻性有所增强,它们多为书本形式,因此被称为新闻书。
2.廉价报纸:廉价报刊是19世纪3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种报刊类型,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其特征是大众化、商品化和机器化,一些史学家称它为“机器的、群众的”报刊样式
3.《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元旦,伦敦,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
发行的日报,是一张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报纸,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日报,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大报,素有消息灵通可靠、言论权威的声望。
4.三社四边协定:它是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社、沃
尔夫社和路透社经过十几的竞争,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刮分完毕,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社的垄断范围,于1870年签订了“联环同盟”协议,由于美联社也参加了,但被限制在美国以内,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了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5.白虹贯日:1918年8月,全国84家报社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关西记
者大会”,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集体辞职,要求言论自由等。《大阪朝日新闻》报道此事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和专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长被迫辞职;包括
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被迫退出报社.它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也说明了日本的商业性报纸是不能触及国内政治问题的,尤其是十月革命后,日本更加紧了对舆论的控制。
6.古登堡:德国美因茨工匠,1450年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还制成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印出了《拉丁文文法》《四十二行圣经》等书;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成为人类传播史的第三座重国里程碑。
7.联合企业:按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把若干在生产经营上有密切联
系的单位组织在一起的企业称为联合企业
8.高级报纸:是指面向上层人士和知识阶层的,篇幅较多,报价较高,版面
严谨的,以国内外新闻报道和评论为主的一种报纸
9.黄色新闻: 是指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的手法,集中渲
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
10.传播集团:是指两个及以上的传媒公司为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或者其他目的而联合起来形成的超级传媒公司,它是新闻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英国新闻传播业总能平稳而渐进地发展?
⑴思想方面:英国是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的发源地,弥尔顿、洛克、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新闻业的自由主义发展道路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 ⑵媒介角色:主流媒介具“第四等级”的地位,坚守政治中立的超脱立场和新闻专业价值,媒介发展始终贯穿着新闻媒介与政治、市场的博弈
⑶泰晤士报、BBC广播新闻等是严肃新闻的典范。新闻业务规范的标杆
⑷英国拥有以为公共利益服务为目标的广播电视业的标本,以BBC为主的公共广电体系
⑸对媒介的良性监管,使之服务于公民表达自由、知情权和公民社会、公共利益
2.《新莱茵报》的宣传有何特色?该报对后来的无产阶级报纸有何影响?
(1)宣传特色:
第一、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
第二、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它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广泛而灵活的通讯员网;重视读者来信;编辑部成员直接参加群众活动
第三、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新》是无产阶级的旗帜与号角,它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报道,都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浓缩着强烈的爱憎
(2)影响:《新》是适应德国革命的需要创办的。它所宣传《共产党在德国的要
求》中规定的革命纲领和路线,对内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和对外推进反对沙皇俄国的战争都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新》还针对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阻挠纲领贯彻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驳。报纸阐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意义,指出无产阶级一定要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取革命的领导权,为把这场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还没有足够的力量领导德意志的统一,而资产阶级依然软弱无力,统一德国的领导权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鲁士手中。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在理论认识上有何分歧?
①关于自由与责任的认识:发展中国家主张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自由必须伴之以责任,两者不可偏废;而发达国家则主张绝对自由,反对限之以责任,认为这样只会导致政府控制新闻传播,以至于危害作为基本人权的“新闻自由”。
②新闻价值观念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主张报道新闻是“需要将各种事件和问题更广泛地与有关情况联系起来,从而引起注意和关心,并且保证尽可能客观地准确地描述这些事件和问题”。发达国家则重视反常、意外,追求新鲜刺激,以迎合读者心理,是新闻作品商品化。
③总之,发展中国家希望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认为新闻自由必须与责任相依存,正面和负面报道应真实和平衡。发达国家则坚持维持现有秩序,认为新闻自由是不受限制的报道,新闻选材应以赢利为准绳。
4.现代欧洲新闻传播业的特点有哪些?。
①世界日报发行量最为集中的地区:欧洲的报业依然是世界报业发展的重心,日报发行量占世界的40%,达到报纸发行的“饱和”状态。
②收音机和电视机几乎完全饱和的地区之一:收音机每3人种就有两架,拥有电视机的家庭达100%
③政党报刊基本消失,让位给完全的商业报刊时代:自1984年英国出现免费报纸以来,欧洲的免费报纸呈上升趋势
④广播电视大多实行公营与民营并行的体制:公营广电面临着民营广电越来越大的压力,覆盖欧洲的卫星数字电视已经由若干民营与公营资本联合投资。
5.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日报出现于德国?
①技术条件:德国是欧洲活印刷的发源地。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古登堡改进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发明了欧式印刷术。
②社会条件:由于国家的分裂、长期的战争和黑暗的专制统治,德国到16世纪末是欧洲封建统治势力最薄弱的国家。
③近代报刊产生的标志是定期刊物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诞生于德国。1609年,德国境内出现两种周报:沃尔芬比特尔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以及斯特拉斯堡的《报道》。这两份周报是德国最早的定期出版物。1650年,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新到新闻》,这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日报。
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独裁势力是如
何控制新闻媒介的?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闻媒介是德、意、日法西斯裁势力操纵社会舆论,鼓动对外侵略,煽动战争狂热的得要工具。法西斯独裁势力的控制是十分严厉而且有效的。
② 建立法西斯新闻统治机构,加强对新闻传播的行政管理。德国纳粹宣传部,帝国文化局,意大利的新闻宣传部,日本的内阁情报局。
③ 查封、取缔民主、反战力量的报刊。
④ 限制新闻从业人员资格。
⑤ 强化对新闻的事前检查。
⑥ 由政府直接控制广播电台和通讯事业。
7.简述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历史的共同之点。
①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展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大多数是殖民者创办的; ②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报刊逐步发展起来,并推动了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进程;
③民族解放运动胜利后,大多数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有的国家报业重新陷入本国独裁者的控制范围之下。
8.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报刊与近代工人报刊的办报方针是否相同?如何认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允许共产党报刊出版?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报纸,包括共产党和其他工人政党的报纸的办报方针与近代的工人报刊有很大的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另一方面是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纯粹从事体力劳动者数量骤减,“白领”阶层的数量就超过了“蓝领”阶层,致使工人阶级报纸也向商业化方向转变。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规定了不能反对私有制,所以共产党要办报纸,是不能宣扬反对私有制、反对资本主义、鼓吹无产阶级革命的。
四、论述题
1.试述《真理报》的产生和发展轨迹,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的新闻
体制和新闻事业有哪些阶段性的变化?
(一)第一阶段: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问世。它是布尔什维克全俄性的政治讲坛,是真正的工人的报纸。这一阶段的《真理报》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却为布尔什维克当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新的一代工人革命者,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1917年,《真理报》复刊。它为准备和实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②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明确指出布尔什维克的战略计划,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③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
④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1917年10月27日,《真理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三)第三阶段: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全党全国的舆论中心,是思想战线上的反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①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②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③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苏联后方的爱国主义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战时经济的发展,给苏军很大的支持。
④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2.结合美国当代的媒介发展格局,试论为什么美国的新闻传播业能主导世界传播格局。
3.以历史的视角分析技术革命给媒介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从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中任选其一即可)
第一次技术革命是华光、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成功并迅速普及使用,使印刷厂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和电。这次革命以计算机单机作业为主,主要依托汉字信息处理的激光照排技术。激光照排系统的应用,缩短了排版时间,改善了排字工人的劳动环境,提高了版面质量,极大地解放了出版生产力。
第二次技术革命使报社编辑、记者甩掉纸和笔。这次革命比第一次更全面,它集信息收集、加工、存贮、服务及办公自动化于一体,即实现新闻采集、资料检索、编辑、审阅、校对、排版、广告经营、数字印刷、发行管理一整套新闻综合业务自动化、网络化。这一革命主要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使得记者、编辑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低效率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且涉及到发行、广告、财务、物业等管理经营人员。它为整个报业提供了最先进的作业平台和工具,彻底实现了新闻业务自动化,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提高了报业的工作效率和新闻的时效性。
第三次技术革命:互联网的运用,数字报纸的诞生。以数字电视、电脑为阅读工具,是集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它借助于因特网的高速互联,突破传统报纸地理受限性,直接与国际接轨,使新闻信息在无形中增生,电子版前期查阅、资料检索功能可以让用户方便地获取各类信息资料,电子版可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网络电视为编辑记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现在我们看到的电子版是超文本形式,没有图像、声音,而随着网络带宽的逐渐增加,明天的电子版,将含有图像、声音、音乐、文字。它除具可读性外,更富有可听性、可视性,它越来越象电视、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