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数学《函数的概念》教案
教案:§1.2.1函数的概念
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
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
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
教学目的:(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
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
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4.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
系.
二、新课教学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第二篇:高一数学《函数的概念》教案
教案:§1.2.1函数的概念
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
教学目的:(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4.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 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
(由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讲评)4.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讨论
(二)典型例题 1.求函数定义域
课本P20例1 解:(略)说明: 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课前三个实例; ○2 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巩固练习:课本P22第1题 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课本P21例2 解:(略)说明: 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巩固练习: 1 课本P22第2题 ○2 判断下列函数f(x)与g(x)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明理由? ○(1)f(x)=(x -1)0;g(x)= 1(2)f(x)= x; g(x)=
x2
(3)f(x)= x 2;f(x)=(x + 1)2(4)f(x)= | x | ;g(x)=
(三)课堂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f(x)x2
x|x|(2)f(x)111x
(3)f(x)(4)f(x)(5)f(x)x24x5 4x2
x1x26x10
(6)f(x)1xx31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典型题目,引入了区间的概念来表示集合。
四、作业布置
课本P28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第三篇:高一数学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新人教A版必修一教案系列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课标要求:
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
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对变量数学的认识.1..2.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纳的逻辑思维能力.4.5, 培养学生从具6..7.能使用.8.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9.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12.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13.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二.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2.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要充分体现这种直
3.贯穿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4.和数学中的广泛运用,.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从繁到难,5..6.分析法),目的是丰富学生对函数的认识,帮助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图象的直观作用,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代数的角度研究图象,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方法.7.教材将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进行了逻辑顺序上的调整,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函数概念学习的连续性.8.教材加强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函数动态图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函数学习中的重要作用.9.为了体现教材的选择性,在练习题安排上加大了弹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地取舍.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约13课时。
1.1 集合4课时
1.2 函数及其表示4课时
1.3 函数的性质3课时
实习作业1课时
复习1课时
第四篇:高一数学函数教案24
2.9 函数应用举例(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适应各学科的横向联系.2.能够建立一些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数学建模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例题
例1(课本第86页 例2)设海拔 x m处的大气压强是 y Pa,y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ycekx,其中 c,k为常量,已知某地某天在海平面的大气压为1.01105Pa,1000 m高空的大气压为0.90105Pa,求:600 m高空的大气压强。(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解:将 x = 0 , y =1.01105;x = 1000 , y =0.90105,代入 ycekx得:
(1)1.01105cek0c1.01105 5k100051000k(2)0.9010ce0.9010ce 将(1)代入(2)得:
0.901051.01105e1000kk10.90ln 10001.014 计算得:k1.15104 ∴y1.01105e1.1510
将 x = 600 代入, 得:y1.01105e1.151044600
计算得:y1.01105e1.1510=0.943×105(Pa)答:在600 m高空的大气压约为0.943×105 Pa.说明:(1)此题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2)需由已知条件先确定函数式;(3)此题实质为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对应的函数值的数学问题;(4)此题要求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运算.例2在测量某物理量的过程中,因仪器和观察的误差,使得n次测量分别得到a1,a2,„„, an共n个数据,我们规定所测量的物理量的“最佳近似值”a是这样一个量:与其他近似值比较a与各数据差的平方和最小.依次规定,从a1,a2,„„, an推出的a=________.(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分析:此题应排除物理因素的干扰,抓准题中的数量关系,将问题转化为函数求最值问题.解:由题意可知,所求a应使y=(a-a1)2+(a-a2)2+„+(a-an)2 最小 由于y=na2-2(a1+a2+„+an)a+(a12+a22+„+an2)若把a看作自变量,则y是关于a的二次函数,于是问题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小值.因为n>0,二次函数f(a)图象开口方向向上.1当a=(a1+a2+„+an),y有最小值.n1所以a=(a1+a2+„+an)即为所求.n说明:此题在高考中是具有导向意义的试题,它以物理知识和简单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以物理学科中的统计问题为背景,给出一个新的定义,要求学生读懂题目,抽象其中的数量关系,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即
y=(a-a1)2+(a-a2)2+„+(a-an)2,然后运用函数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将函数式化成以a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形式,这是函数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3某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数N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是N=N0et,其中N0,λ是正的常数.(1)说明函数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2)把t表示成原子数N的函数;(3)求N当N=0时,t的值.2解:(1)由于N0>0,λ>0,函数N=N0et是属于指数函数y=ex类型的,所以它是减函数,即原子数N的值随时间t的增大而减少(2)将N=N0et写成et=
N N0根据对数的定义有-λt=ln所以t=-1N N01NN11(3)把N=0代入t=(lnN0-lnN)得t=(lnN0-ln0)2211=(lnN0-lnN0+ln2)= ln2.
二、练习:
1.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由直径AB的端点B作圆的切线,从圆周上任一点P引该切线的垂线,垂足为M,连AP设AP=x ⑴写出AP+2PM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⑵求此函数的最值 解:⑴过P作PDAB于D,连PB 设AD=a则x22Ra
x2x2a PM2R
2R2R(lnN-lnN0)=(lnN0-lnN)
x2∴f(x)AP2PMx4R(0x2R)
R1R17R(x)2 R2417R当x时f(x)maxR
42⑵f(x) P D C B A D O A 当x2R时f(x)min2R
2.距离船只A的正北方向100海里处有一船只B,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沿北偏西60角的方向行驶,A船只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两船同时出发,问几小时后两船相 距最近?
解:设t小时后A行驶到点C,B行驶到点D,则BD=20 BC=100-15t 过D作DEBC于E DE=BDsin60=103t BE=BDcos60=10t ∴EC=BC+BE=100-5t CD=DE2CE2∴t=103t21005t=325t21000t10000
220203时CD最小,最小值为200,即两船行驶小时相距最近。
1313133.一根均匀的轻质弹簧,已知在600N的拉力范围内,其长度与所受拉力成一次函数关系,现测得当它在100N的拉力作用下,长度为0.55m,在300N拉力作用下长度为0.65,那么弹簧在不受拉力作用时,其自然长度是多少? 解:设拉力是 x N(0≤x≤600)时,弹簧的长度为 y m
0.55100kbk0.0005 设:y = k x + b 由题设: 0.65300kbb0.50 ∴所求函数关系是:y = 0.0005 x + 0.50 ∴当 x = 0时,y = 0.50 , 即不受拉力作用时,弹簧自然长度为 0.50 m。
三、作业:课本P89习题2.9 4,5,6
第五篇:高一数学函数教案21
2.7(第二课时,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目的:
1.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 2.能较熟练地运用法则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对数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运算性质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对数的定义 logaNb 其中 a (0,1)(1,)与 N(0,)。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重要公式:
⑴负数与零没有对数; ⑵loga10,logaa1 ⑶对数恒等式alogaNN
amanamn(m,nR)4.指数运算法则(am)namn(m,nR)
(ab)nanbn(nR)
二、新授内容:
1.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
如果 a > 0,a 1,M > 0,N > 0 有: loga(MN)logaMlogaN(1)MlogalogaMlogaN(2)
NlogaMnnlogaM(nR)(3)运算法则推导 用定义法:运用转化的思想,先通过假设,将对数式化成指数式,并利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恒等变形;然后再根据对数定义将指数式化成对数式。(推导过程略)注意事项: 1语言表达:“积的对数 = 对数的和”„„(简易表达——记忆用)2注意有时必须逆向运算:如 log105log102log10101 3注意定义域: log2(3)(5)log2(3)log2(5)是不成立的log10(10)22log10(10)是不成立的 4当心记忆错误:loga(MN)logaMlogaN
loga(MN)logaMlogaN 2.常用对数的首数和尾数(大纲未要求,只用实例介绍)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正数写成10的整数次幂乘一位小数的形式,即
若N>0,记N10nm,(nZ,1m10),则lgN=n+lgm,其中nZ,0lm1;这就是说,任何一个正数的常用对数都可以写成一个整数加上一个零或正纯小数的形式.我们称这个整数为该对数的首数,这个零或正纯小数为该对数的尾数.如:已知lg1.280.1070,则
三、例题:
例1 计算
(1)log525,(2)log0.41,(3)log2(47×25),(4)lg5100 例2 用logax,logay,logaz表示下列各式:
lg128lg(1021.28)20.10702.1070;lg0.00128lg(101.28)30.10703.10703
xy(1)loga;z例3计算:(1)lg14-2lg
(2)logax2y3z
7lg243lg27lg83lg10+lg7-lg18(2)(3)3lg9lg1.2(1)分别用对数运算性质和逆用运算性质两种方法运算(答案:0).lg243lg355lg35(2)2lg92lg32lg3lg27lg83lg10lg(3)lg23lg(10)322lg1.2lg10
四、课堂练习:课本P78 1,3
1.用lgx,lgy,lgz表示下列各式:(3)1323123(lg32lg21)32
lg32lg212xy2xy3x(1)lg(xyz);(2)lg;(3)lg;(4)lg2
zyzz
2.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26-log23(2)lg5+lg2(4)log35-log315
3五、作业:课本P79习题2.7 3.(1)(3)(5),4.(1)(5)(6),5.(3)(5)(3)log53+log5(6),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