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改革思路: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一是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规范收费,建立财政收入与GDP合理比重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完善政府财力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配置结构、预算执行有序的规范理财机制,保证各级政府年度存量、增量财力用于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
3.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调整消费税,同时,加强税源、税基管理,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三是对高收入阶层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设计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高消费行为的消费税,建议提高累进所得税率,对最高收入者税率可达80%,严格申报制度,加大逃税处罚力度,强化管理,由此缩小与低收入者的悬殊差距;四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确定税基,统一税率,同时,建立社会保险税全社会统筹机制。
4.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一是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二是明确价格转移支付对垄断行业、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调节作用,以此发挥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充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政策,引导价格收入所产生的价格收益用于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利益;三是运用利率分配可以承担转移支付的功能,探索实名制存款限额差别利率政策,用以调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群体间在存款收益上出现的分配差距。
5.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
6.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第二篇: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研究
1、起点差距。人是三六九等的,从出生,就打上户口的烙印。
2、教育差距。不同的受教育程序直接影响人的收入。
3、制度差距。政府的政策、投资倾向影响收入差异。
4、政府、官员腐败。肯定影响收入。
5、按劳分配、按知分配、按资分配、按权分配的多样分配影响收入。
6、按劳分配没
负担沉重的“中间阶层”
很多中等收入者并不认为他们属于“中等收入群体”
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的陈先生,前几天刚收到税务部门寄来的2009年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虽然平时对每月缴多
少税都有数,但一看到去年近2万元的纳税额,他的心里还是感觉有些异样。
他告诉记者,在北京打拼已经10多年了,目前月收入超过1万元,加上妻子一年五六万的收入,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听起来这个数字相当不错,但他却觉得每天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每月五六千的房贷月供,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手头很少宽松。自己和妻子每年缴的个人所得税,加起来在2.5万元左右,对全
家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是调整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社会学观点,中间阶层的壮大,使原来对立的贫富两极变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排列,这就让每一名社会成员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有助于缓和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对立情绪。通常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结构,其稳定性要远
高于“哑铃型”或“金字塔型”结构。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如同陈先生一样,很多中等收入者并不认为他们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以个人所得税为例,就存着相互矛盾的观点。一方面,尽管近年来个税起征点一再提高,但很多人仍然觉得税负太重,要求提高起征点的呼声不绝于耳;另一方面,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绝大多数工薪阶层并不用缴纳个税,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个税缴纳
群体所占比例要小很多。
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在收入调节方向和力度上的问题有关。比如对于生计费用的扣除,没有考虑纳税人的家庭人口、赡养系数、家庭总收入、物价上升等因素对个人开支的影响。在计征办法上,实行分项课征,造成所得来源渠道多和隐蔽性强、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渠道少、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多纳税。正是由于这样的税负不公平,才导致很多中等收入者觉得个税负担沉重。
税收是否存在“逆调节”
过重的负担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员工的收入增长
在长期从事收入分配研究的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看来,不仅是个人所得税,税收杠杆在很多时候对收入分配都是“
逆向”调节的作用。
“这首先表现在中小企业的税负过重。”周天勇分析,企业需要承担的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但据他了解,在很多地方,对于小企业都采取按营业收入的13%“包税”,过重的负担挤占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不
仅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制约了企业员工的收入增长、福利增长。
由于小企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居多,其发展对于改善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具有很大意义。周天勇说,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千人口拥有的小企业数量多少,与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成反比,数量越多,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越小,中等收入的人口也就较多。反之,数量越少,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越大。
相比较而言,由于财产税的空缺,富人承担的税负与其纳税能力相比,就显得很轻。“目前,房产税、遗产税都还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方面,高收入者也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达到逃税、避税的目的。因此,越富的人积累得越多,税
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资源税的调节作用也没有得到体现。周天勇说,在国外,对于电信企业使用的空间频道资源都会征税,我们在这方面是空白,本该属于国家的税收变成了相关电信企业的利润,也成了这些行业畸高收入的一个来源。煤炭等矿产资
源近些年来已经成为暴富的源头,税收在这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橄榄型”社会怎么建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
我们离“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还有多远?
有测算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存在着较高的收入分配不均等,以及比较大的城乡 1
收入差距。2009年收入低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比例高达62%。这部分低收入人群主要在农村,占农村总人口的85%左右。因此,中国现在的居民收入分布结构,类似于一个宽底座的金字塔,与“橄榄型”收入分布还有不小的距
离。
针对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我国前几年提出了“提低、扩中、调高”的思路。周天勇认为,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而中低收入者绝大多数是主要依靠劳动获得收入,因此“提低”最重要就是扩大
就业。与直接“给钱”、让利相比,让低收入者安居乐业,收入快速增长,才是更加可持续的方式。
周天勇说,“扩中”则需要大力鼓励创业,发展能增加中等收入人口和能增加就业的小企业,以改善创造和分配财
富的结构,让更多“小老板”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有生力量。
专家认为,政府在二次分配方面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发挥财税政策的收入转移作用,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和满足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有关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加大二次分配领域的调控力度,将公共支出和基本公共
服务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更好地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
就“限高”而言,要让高收入者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例如,加强针对高收入者的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适时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主要由高收入者承担的新税种,鼓励高收入者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等。
同时,要调整不合理的高收入、规范灰色收入、打击非法收入。
在税收杠杆中,消费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也应当得到重视。2006年,我国对消费税税目、税率进行了调整,新增了实木地板、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等税目,但对一些新出现的高档消费项目如高档娱乐设施,健身类、保健类设施,高档住宅仍未列入征税范围。有专家建议,应当对消费税税目和征收范围进行适时适当调整,增强其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研究
【摘要】收入分配制度与方式是市场经济政策和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演变过程,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迈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分配问题在经济理论体系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且在于它能够揭示一定社会制度下各种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反映出这种利益关系背后的各种决定因素。分配关系是否合理、分配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和健康稳定地发展,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1.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近来表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应该成为经济工作中重要问题。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做客强国论坛,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宏观经济形势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贺铿表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应该成为经济工作中重要问题。收入分配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健康地增长,许多社会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不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个什么精神,都应该成为经济工作一个中心问题,一个大家应该关心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那么,要做好它,我们就得先来了解一下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
2.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2.1改革开放前的收入分配制度
1949年新中国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和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了“公
私兼顾、劳资两利”、“低工资、多就业”和“劳动致富”的收入分配政策。在城市,建立了以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包括少量个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绝大多数就业居民从国家手中领取工资并享受大量的隐性收入和福利。
农村经历了从家庭经营的个体经济转变为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进行集体生产经营、按劳分配的高级生产合作社;后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实行高度公有化、“按需分配”和“共产风”;再到“政社合一”、集体生产经营、按劳分配的人民公社体制,这种体制与户籍制度、国家对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和政策相配合,就使得农民基本上被束缚于农业和集体生产中,不仅其分配制度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而且通过掌握工农业产品价格和购销,控制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2.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速,市场机制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计划分配方式,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2.2.1按劳分配原则的重新启用
于1978年至1987年期间,分配理论上主要是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识到在现阶段我国并不具备实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引入和体现利益机制,否定了在分配体制上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并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这对分配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收入同劳动成果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2.2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为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探索。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当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同时十三大还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收入分配方面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其中包括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2.2.3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1992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前,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首先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明确了分配体制改革的客观评判依据和最终实现目标。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使分配体制的改革走上了一条既遵循宏观经济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从而明确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地位,是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具体化。
2.2.4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和明确按要素分配的模式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明确界定以及指出了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两个注重”原则。首先明确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没有否认知识、资源、信息等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积极作用;其次明确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也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作出了清晰的回答:“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2.2.5“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和公平”的分配模式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的论述有一个重要亮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非常正式地回答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即初次分配应该在维护公平的基础上更注重追求效率,再分配则应该以维护公平为更重要的目标。报告明确提出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这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将不仅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从而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这与报告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新要求相契合。
3.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给居民及企业经济带来的益处
纵观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演变,对新中国分配制度的变迁绩效也作一个分析。中国在改革前或改革之初,分配制度总的特点是平均与不平均分配并存。平均分配的表现是: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比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低,城市和农村的基尼系数都很低,因此,可以说我国在改革以前是一个均等化程度很高的社会,但这不是我们追求的均
衡收入分配,而是一种单一化、固定化的低效分配。
但就近期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情况来看,相对改革前及改革初期有了很大的变化。给全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及企业经济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整了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可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动了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首先分配制度改革是由农村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民收入多少直接取决于他的劳动成果。从1978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全年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5元,年均增长率为14.9%。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农民外出务工成为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民分配方式更加多样,收入来源进一步多元化。同时,近年来公共财政加大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农村学生开始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
其次是城镇的分配制度改革也在不断继续深化中。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多种工资收入形成机制。在工资分配调控方面,国家调控手段不断增加,初步建立了以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为核心的工资管理与调控体系。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承认了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合法性,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
再者,事业单位实行岗位也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为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事业单位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采取一次性重奖以及协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逐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总之,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带动下,全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在快速增长,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得初次分配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
4.当前分配制度引发的一些问题
前文中可见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给这个经济社会带来了不少的发展,但是,同时它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有利也有弊,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现在分析如下:
4.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一些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过高。这些是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以2008年统计公报为例,城乡之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3.3;地区之间,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例,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之比为1:3.3;行业之间,最高的金融业收入水平达40312元,是全国平均工资的2倍,其29.6%的增速也居各行业之首,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1.3个百分点。
4.2分配不公平。
处于垄断性领域的企业中,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造成企业内部的分配不公;而普通岗位的工资收入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比其他行业同工种职工的收入高出很多,因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分配不公。此外,分配不公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很严重,表现为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4.3分配格局不合理。
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正在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层很明显,分配格局就像一个洋葱头,这样的分配格局对保持社会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应当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对现有分配格局进行及时调整,逐步形成纺锤型分配格局。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而且关系着当前扩大内需政策能否有效启动,更事关社会稳定,已成为当前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收入分配的改革重点一直放在再分配上。再分配调整有利于加强社会保障、补充民生欠账,无疑很有必要,但再分配只是对初次分配的调整和补充,在初次分配中出现的较大收入差距则很难依靠事后的修修补补加以纠正。
5.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些建议
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对分配政策的调整上。调整分配政策不仅要改进不合理的地方,而且要充分发挥其对不合理的分配格局进行调节的功能。尤其要通过再分配政策的导向和措施化解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中的矛盾,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趋向和谐。政府的再分配政策是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主要途
径,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分配政策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5.1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当前社会低收入群体的面比较广、人数比较多,这是造成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分配实施的主体看,包括:一是政府保障救济分配形式,通过政府保障、政府救济,对低收入或无收入的贫困者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和物质救济,以使他们获取一定的国民收入。二是社会保险救助分配形式,以社会为实施主体,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自我调剂等,主要使收入较少的贫困者得到一些经济物质上的帮助乃至改善,在生存生活苦难时获取一些收入,如家庭个人积累保障形式、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形式、社会慈善机构救助形式等。
5.2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始终处于弱势产业的地位,农民也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通过市场规律的作用和力量来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发借助政府的力量,政府应采取减免税收和给予更多财政补贴的双重政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5.3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
通过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来缩小社会收入的差距,是各国普遍采用的调节方法。除了要出台更加科学合理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外,还要对一些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开征特别税,使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经过再分配政策调节以后有较明显的变化。这种分配方式以政府为主体,政府掌握分配权力、承担分配责任,财政财税调节分配形式相对体现集中规范性与强制性。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税收对高额收入予以调节,扩大转移支付,缩小收入过大差距,是合法和合理的。
5.4要按社会效益来分配
对于如城市清洁工、农民工、交通协警等从事“脏、苦、累”的劳动者和在极其恶劣环境下从业的工作者,应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他们的工作条件艰苦但十分重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正的外部性,付出与所得极不相称,国家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并确保他们的工资底线。当然这些工作领域进入门槛低,随着工资待遇的提高,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劳动分工变化。但更为激烈的竞争可以带来工作效率的改进,增加社会效益。
第三篇:中国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这种经济制度的原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与这一基本国情相适应,我们国家必然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在我国现阶段,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腰酸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基本内容: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条件:生产力水平.直接原因: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差别的存在.原则: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胡锦涛:收入分配改革要更重公平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收入分配问题,中共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强调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揭秘最佳电子商务平台 秘闻!行情近期可能发现大逆转 机构资金流向已发生巨变!主力资金正密谋全新布局!胡锦涛强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加强领导,统一认识,齐心协力,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讲党性、讲大局、讲纪律,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周密方案,完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政策。
温家宝
在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今年第7期上,温家宝总理发表文章《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提出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改革分配制度。温家宝指出,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防止两极分化,再次分配须更重视公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温家宝尤提出,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形”分配格局。为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研究适时开征物业税。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等等。
作为上述措施的一部分,与之相应,温家宝强调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为此将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同一时间,财政部长谢旭人撰文称,财政部正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并且今年将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通过逐步提高我国直接税的比重,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积极运用税收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由现在的社保费转向社保税,改制过程不会太难。
对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接受本报采访表示,官方的上述表态,意味着我国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即将启动,并将以缩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为目标。为扩大加强社会保障而进行的社保费改税,是与之相辅的。“现在只是开端,”肖耿说,“还需要一个过程。”
重点或在增加工薪阶层的收入
尽管如此,肖耿认为,收入分配改革乃至税收改革的首要点,应该是降低税率、增加大多数居民的收入。肖耿分析,目前我国居民尤其是广大的工薪阶层整体收入水平偏低,相反缴纳的税费较高。以社保费为例,占到基本工资的40%,其实比例已经很高。因此,肖耿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想办法增加工薪阶层的收入,而这或许也是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形”分配格局的必由之路。
要增加工薪阶层的收入,在肖耿看来,首先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人力成本。而要提高人力成本,就必须降低整体税率。其次,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通过税收来调节不合理的收入,尤其深化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改革。肖耿举例说,比如房地产行业、电信行业等,就应该重新分配其收入。
而从官方表态中,明显可看出,此次收入分配改革,跟扩内需、调结构密切相关。发改委有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作为增强内需的重要抓手,发改委正在抓紧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切实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要消费,就得有钱。事实上,今年已经出现工资上调的趋势。继广东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4月1日,浙江省也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海市月最低工资标准从960元调整为1120元,增加数额为历来之最;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8元调整为9元。杭州市(不含萧山、余杭区)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由960元提高到1100元,非全日制工作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由8元调整到9元。
而最近密集发表的研究报告也普遍认为,我国劳动力成本已开始进入上升通道。中金公司发表报告认为,我国农村可转移剩余劳动力为数已经不多,正逐步从过剩走向结构性缺乏。由此,工薪阶层尤其是低收入工薪阶层的工资上调,已不可避免。
提高居民收入占比促消费升级
中金公司最近发布的报告认为,在我国,劳动者收入偏低、占比下降一直是遏制消费的重要因素。从1990年代初至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已从原来的55%下降到目前的略高于40%的水平,而对应的则是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从49%下降到37%左右。
那么,在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导向,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既定趋势下,我国的内需消费能够有效扩大吗?
中金公司认为,从日本的经验看,增加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提高劳动者薪酬,可明显拉动消费,进而促进产业转型。
上世纪60年代之前,日本出现了严重的城乡“二元化”问题。同时,国民收入增长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个人消费增速明显落后于投资与工业增长速度。为此,日本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具体内容包括,以城镇化的方式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方式提高农民收入;肯定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保证其发展的方式提高工人收入。
日本进入1960年代后,随着劳动者报酬的改善,制造业规模相对萎缩的同时,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在1960-1970年间从39%提高到45%,到1980年占比进一步提升到53%。由此看出,消费占GDP的比例与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关系密切,表明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有利于促进消费。
中金公司近日发表的报告认为,中国的消费升级或将遵循以下路径:
饮食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比将下降,但在外就餐和饮料的支出增长将好于饮食平均增速;衣着消费的整体增速不突出,但升级,消费品牌化、高档化。
住房相关支出保持快速增长,家庭耐用消费品的进一步普及,对舒适、美观、清洁、方便等方面的需求会增加;汽车、燃油、汽车保险、航空、通信设备以及通信费用支出均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增速高于平均。
康乐方面,对医药、医疗设备及医疗服务的需求随收入水平提高,对文教、娱乐的需求会加速增长,支出占比提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认为,随着收入分配改革深化,当居民收入切实提高的时候,消费升级才会随之而来。
第四篇: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是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举行专门会议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主要标准。本文主要论述分配制度在和谐社会会中的重要意义,对我国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建设性意见。
一、充分认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意义
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可以概括为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的互动过程,财富如何被创造与分配,是社会进步水平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国民收入作为财富“流量”的概念,如何被分配,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体经济效率和社会财富增长。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其核心内容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关系,形成与集体、企业和个人劳动成果相联系的新型分配关系。分配关系的改革极大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扭转了物质紧缺的局面,同时也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至此,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分配关系改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显然,无论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都以承认“要素”贡献客观上存在差异为前提,并且必然承认由这种差异带来的分配差距的合理性
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条件下,由于个人、群体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同,必然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这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如果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社会大多数成员不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不仅会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尖锐化,而且也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并不是要消灭差距,而是要有效抑制不合理的差距,缓解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进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
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下降了1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其原因之一。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二、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
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城乡差距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除了行业特征和技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垄断因素导致的。
三、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为例,国际平均升幅达到1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对稳定,而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大幅增加了4个和10.7个百分点。虽然经过近年持续加大投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仍然不足。我国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印度的水平。我国政府教育支出总量尽管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不仅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增长,而且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归结起来,我国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有发展阶段、国际分工格局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体制性弊端是根本性原因。
一方面,初次分配过于“亲资本”,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偏低,而且行业间差别过大,使广大居民相对没有钱可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不足,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网不健全,使得有钱也不敢花。
另外,由于对内开放不足,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等基础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出版等服务业,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依然难以进入,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同样突出。
对策:针对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的问题,“十二五”期间调整收入分配可以从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以及政府支出结构三个环节入手,并通过多种可选择的途径来实施。初次分配环节,可选择减少企业营业盈余和政府生产税净额,相应增加劳动者报酬和居民财产性收入,调整不同部门和不同产业间不合理的劳动者报酬。二次分配可扩展社会保障范围,适当提高企业,特别是政府负担的水平;减少政府向国有企业的资本转移,增加向居民的经常转移;调整非生产税税制,增加对居民的直接货币性补贴。政府支出调整环节,主要是增加政府消费中的实物转移,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针对目前存在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一是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二是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工资等分配工具,从制度设计上制定调节政策;三是从严规范个人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并依法实施分配行为全社会全过程的监督。
2.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三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
3.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综合利用财政、价格、利率分配工具,调节区域、城乡、阶层、群体间的分配差距,在制度层面上做出法律安排,以约束各层次主体的分配行为。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参考文献: 2010年02月24日 来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10-02-24]作者:高尚全 针对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的问题
1)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分配行为调节政府间、区域间、城乡间、阶层间、群体间的分配差距。一是通过完善税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从法律层面上明确各级政府财力用于区域、城乡、事业协调发展、缩小差距的转移支付财力比例。
2)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建立政府社会保障与公民商业保险协调机制。一是用法律形式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政府、法人、个人三方面来源以及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二是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统一险种的费基费率,调整统筹内外政策,从来源和发放两个环节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之外的社保机制;三是建立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对象支付水平与在职职工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协调增长机制,为不断缩小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间的分配差距提供制度机制保障;四是建立城乡低费率、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医疗、住房、取暖、就学救助体系,并作为保障内容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五是政府匹配财力引导商业保险进入弱势群体保障保险领域。建立财险、灾险、医疗保险三类险种与政府合作机制,运用政府和商险双重功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从机制上避免因灾因病沦为社会底层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2010年02月24日 来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10-02-24]作者:高尚全
2010-01-10 09:12来源:热点中国 作者:admin
第五篇:关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问题及分配制度的讨论
关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问题及分配制度的讨论
随着我国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经济水平明显地的高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同时也相应的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随着国家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贫困家庭的生活压力增大,没有多余的经济能力来改变这种贫困局面,因此只有越来越穷。而富人则恰恰相反,变得越来越富。而这种情况还是直接影响以后几代的。这相当于恶性循环,使国家的经济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我感觉这种制度在现阶段非常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况且政府也在积极地采取措施来改变贫富差距变大的局势。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的呢?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但并不是没有收入差距就是我们改革的最终目的。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