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散文诗叶笛的艺术特色
分析散文诗《叶笛》的艺术特色
人武学院10级张小琴119032010041 郭风的《叶笛》在1959年出版后,在全国出现了广泛的影响,其中追求天然,本色,纯朴的特色,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风范。
一、显著地重复手法。“吹出了……吹出了”,从修辞角度说这是运用了排比但这不仅仅是修辞学,更是诗学的题目。这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轮归去复的节奏感,使原本只有一种单调声响的叶笛声变得与众不同,不禁吹出了节奏也吹出了旋律,而且吹出了故乡的景象,故乡的豪迈。
二、诗人用的象征的手法和技巧之高超让人惊叹。以“太阳”隐喻光明的社会,时事和人民的喜悦,多次的提及太阳,又旨在渲染一种光明的气氛。而增强我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和艺术效果这种渲染手法,当然也是一种技巧。
三、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文中通过那笛声里的青草香,龙目眩的香味和太阳的光明让叶笛给人的感觉是积极的,明亮的,热和的,既立体,又梦幻。
这是一首有诗情又有技巧的散文诗,既有乡土气息和牧歌风味,又有对大自然,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堪称佳作范本。
第二篇:叶笛教案
《叶笛》教案
教学目标
1.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 2.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叶笛》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混血儿”,它的形式是散文,灵魂是诗。散文诗没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来了的一种文体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散文诗的特征:“散文形的诗” 介绍散文诗
散文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诗和散文诗;抒情散文和散文诗的区别。当然只能大体地加以区别,绝对的区别标准是难以规定的。
一、诗与散文诗
我们在此引用一下那家伦的观点,他以为散文诗是从诗或散文领域中分离出来,是近代文学向更精细的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一说法,值得注目。的确,在近代文学中,如报告文学、杂文都是从散文领域内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的
1.散文诗与一般新诗的区别在于: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 2.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
二、抒情散文与散文诗
1.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
2.散文诗要求有浓郁的诗的意境,而抒情散文虽然也以此为创作的追求目标,但由于篇幅稍长,意境总不那么凝聚
3.散文诗中要隐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总结
也都是由于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扬弃诗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所谓扬弃,就是有选择地保留.舍弃并进行某种转化和提高)如诗的押韵、讲平仄之过于硬僵的约束,如散文行文之过于分散、拖沓以至没有节制等,为了吸取二者的优点,如诗的浓缩、内在的节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泼等,而试着以一种新的文体来表情达意。
诗歌讲押韵,甚至讲每节的行数,乃至每行有整齐的字数,在某种情况下,格律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诗歌生色增辉;甚至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格律,诗不成其为诗。但在另外的情况下,格律的确成为一种“拖累”,而散文诗恰恰可以冲破这种“拖累”而自成格局。从某些散文中,也不难发现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内容过于繁杂,节奏过于迟缓等,散文诗又可以改正这些“缺憾”而同时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学特点,自成格局。
散文诗语言的内在张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话一个小片段便能将思想的厚度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散文诗章里一个标点一个词的运用,都会影响到整章散文诗的表达效果,所以娴熟的语言应用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进入课文
齐读诗歌:对于散文诗要有更直观的了解,就必须进入具体的文本阅读,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一下散文诗的第一首《叶笛》
作者介绍:
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
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诗人何为?这是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我们本土的诗人有史以来缘于愤怒,当然也有一大批言志、载道的诗人。好诗大多出于前者,后者大多做的是添砖加瓦的事情,偶有好句,也属精神残废。直到现代诗人的出现,才似乎真正地跟个体心灵有关。3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经常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作品,还有戴望舒等等。这是郭风艺术上的幸运,这是我们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短暂的个体心灵自由书写的黄金时节,郭风有幸地在他们那受到了影响。以至郭风甚至可以在“1942年1943年,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年份,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日本侵略者更为猖狂,在中华大地,在东南亚,在太平洋„„而郭风,却在礼赞他的村庄、礼赞那儿的劳作与暮归”,对此有论者认为“郭风这一时期脱离了斗争生活„„”,但有人回答:苦难中的郭风,实际上是通过如许的描写,寄托了一种很强烈的对和平的渴望,对失却了的家园,对被践踏的村庄的遥想和怀念。
有人说这是郭风的懦弱,诗人本身就应是弱的天才,因为“诗歌并不教给人们任何关于现实的东西,只有科学的陈述才有经验上的可证实的意义,而诗歌是不可证实的——每一首诗,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有一个自己营造出来的‘世界’,对于现实来说,这只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解读文本
诗人在《叶笛》中营造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呢?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技巧 1.最明显的就是“重复” “吹出了„„吹出了„„”,从修辞角度说这是运用了排比。但这不仅仅是修辞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诗学的问题。这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循环往复的节奏感。叶笛没有技巧只能发出一些单调的或者刺耳的声响,可到了郭风的笔下就变得不同凡响了,他不仅吹出了节奏吹出了旋律,而且更吹出了故乡的景象,乃至吹出了故乡的豪迈„„
2.接下来我们关注象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种文学作品多采用。所谓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隐喻对所爱者之思念和离情。如李贺的“可怜日暮嫣红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之一)隐喻女子容华易衰之意。这些都是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我们并且可以从中发现诗人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技巧之高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叶笛》中多次出现了“对于太阳的赞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以及“太阳的光明”,便是想通过象征的手法,以“太阳”隐喻光明的社会、时势和人民的喜悦的心情。顺便说一句,多次出现有关“太阳”的文句,又旨在渲染一种光明的气氛,增强我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这种渲染手法,当然也是一种技巧。
3.看一下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通感。
我国古典诗词以及国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诗歌中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就是把五官的感觉视、听、味、触以及心理感觉(意感)互相沟通起来描绘。(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就是把视觉(日光和青松)与触觉(冷)沟通起来,描绘一种清冷的景色。如杜甫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就是把视觉(所见青山)沟通听觉(泉水又转化为哭声)来烘托一种悲切的心境。)在《叶笛》中,就出现了那笛声里有青草、龙眼花的香味和太阳的光明的诗句。把叶笛给人的感觉通过嗅觉和视觉表现。青草的香味(惬意悠然,亲切轻松,乡土气味)和太阳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积极的,明亮的,温暖的)
郭风常常感到《叶笛》这篇作品,还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对故乡大自然和民俗中所蕴藏的特有的诗的现象和诗意的深刻性,没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刻的情感。其实他在诗歌中所营造的乡土世界是比较成功的,乡土的亲切与诗意皆产生于距离,远离故土的人才会产生亲切的怀恋。所以这个诗人创造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是我们刚才说的可能的世界。
4.下面,要谈的是《叶笛》中有关“结构”的技巧。
所谓结构,可否说是一种使作品成形的技巧?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安排一篇作品的内容,合理取舍材料、合理布局,以构成一篇作品之和谐的艺术整体。以《叶笛》为例,它一共四节,一、三两节对称,二、四两节对称;每节采用若干排比的文句,句式大体匀称;但又按照思想感情的自然发展,排比句不求整齐,而追求与内在节奏相适应的排列。另外,各节又成为各自独立但又服从于全篇的小结构,各自追求自己的匀称和变化。如果允许“现身说法”,《叶笛》的结构似乎是从我国古典建筑得到某种启示,或者说,它是仿照我国古代宫殿前后照应,东西对称,基本整齐而又有一定错落的构造体系
总结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这是一首既有诗情又赋予技巧的散文诗,也具有当时的散文诗创作中难得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和牧歌风味。这是一首意境极光明灿烂的诗歌。表达出的对于大自然,对共产党,对国家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是真诚热烈。其中的乡土风情更是表达得幸福惬意。到此我们还只是拘泥于文本本身。但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我想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一下。也许大家都对这样的问题会忽略,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什么时候?(1959)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时期?(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少见的大饥荒时期。)这样一提出来,也许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与诗歌中所营造的欣欣向荣的世界构成了一个奇怪而强烈的讽刺。确实有人认为这是带有附和时代共名的需要创作出来的。我们不在这里对此评论做评价。因为也有人这样认为,作者是要营造一个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对于现实寄予很深刻的寄托和渴望。在那样一个思想单纯的年代,没有必要去怀疑作者的热情与热爱,他们都是极真实诚恳的。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我们很难判断谁的更接近于作者的创作初衷。
我再次想提出这样的问题,只是想给大家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个作品的意义往往并不是局限于它的技巧,它的文字和文本本身。这样一首散文诗放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也许就无法让人津津乐道了。所以我们只有关注作品背后的东西,才能体味出更多的意味。
结语
今天这堂课,我们只是很简单得对散文诗做了一下介绍.如果这45分钟能多少给大家一点鉴赏散文诗方面的启发的话,我觉得就足够了.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是很主观的.所以大家完全从诗歌中体味出自己独有的意味来.这也是文学最有意思的地方.当你们愤怒,伤心,喜悦等等,很强烈的情绪的时候,说不定自己也能用文字宣泄出来.传递给更多的人,或者只是了以自慰.那应当是件极畅快的事情,希望有一天我有幸可以读到你们很内心很真实的作品.这是最最难得的
第三篇:叶笛教学设计
第4课《叶笛(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诗体裁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朗读散文诗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体味散文诗意境。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散文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散文诗的意境美,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散文诗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散文诗内容。●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这首散文诗语言优美、精炼,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散文诗的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
2.试读课文。(三次以上)3.掌握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题目寓意;(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回顾我们多年来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在哦我们积累的众多文学大家的作品中,从来不乏对于故乡的描写,这些描写中更是夹杂着对于故乡的赞美,今天我们来著名作家郭风对于故乡的赞颂,请翻开书本。
1.简介作家作品;(1)作家简介;郭风于193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1945年出版第一部童话诗集《木偶戏》以来,已出版散文集、散文诗集、儿童文学集等50多部。1988年俄文版《郭风作品选》在苏联出版,另有一些作品被译为日、法、英等文字。童话集《孙悟空在我们村子里》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郭风散文选集》分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首届鲁迅文学奖荣誉奖;散文集《黄苍集》获1995年台湾金鼎奖;散文集《汗颜斋文札》获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郭风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系全国首批百名优秀编辑之一。
(2)作品简介:
郭风的《叶笛(二章)》选自《叶笛集》,1959年出版。在《叶笛》中,作者鲜明地描绘了一幅闽南乡间的民俗图:乡民用两片自然界的绿叶,吹奏出心底的歌。礼赞生活、大自然、劳动和光明,抒发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深沉眷恋和对祖国的深情。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散文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3.整体感知课文
借助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①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②肺腑:比喻内心 ③激越:形容情绪激烈昂扬 ④礼赞:赞颂
⑤一往情深:形容对人或事物一直有深厚的感情。
⑥明媚纨绔:(景物)鲜明可爱 4.合作探究:
(1)在《麦笛》中,作者反复说麦笛“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阳光一般的音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这种反复是中国古诗中复沓的手法,它使文章构成了线索清晰而又层层递进的结构,并使得文章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2)有人这样说:“《叶笛》是‘无声的音乐’,《麦笛》是‘白描的绘画”’,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点拨:《叶笛》抒写对乡土的厚爱和对祖国的深情,既有牧歌的风味又有颂歌的色彩。全篇对生活、自然的情感抒发采用直接抒情的形式,而对祖国、对给予祖国新生的共产党的歌颂则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使情感显得深沉而含蓄。《麦笛》中,作者以饱满的笔,调动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着故乡的四月:它的天空,它的果园,它的麦田,以及吹奏麦笛的故乡的歌手。
(3)小小的两片绿叶,细细的一支麦管,真的能吹出这样有丰富内涵的音乐吗? 点拨:不完全是这样的。小小的两片绿叶,细细的一支麦管,能吹得响,也能吹得清脆.吹得悠扬。但要吹出作者所描绘的:“对于乡土的深沉眷恋,吹出了对于故乡景色的激越的赞美”,吹出“对于生活的爱”“自由的歌,劳动的歌”“青春的歌”,这就有难度了。因为作者心中有爱、有梦想、有追求,对家乡的土地十分眷恋热爱,所以在他听叶笛、麦笛的声音时,内涵才这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作者描绘叶笛、麦笛吹出的音乐,内涵这样丰富多彩,其实是作者自己内心世界的折射。
(4)“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 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作者把听觉形象化成嗅觉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了故乡的风物,从而联想到故乡的美好。
(5)“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和“故乡的歌手”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象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故乡的歌手”象征的是生活在新时代里对故乡充满热爱和眷恋的人们。第一个象征意义能从《叶笛》的其他语句中看到,这里面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礼赞,而且鲜红的旗帜的意象也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
“故乡的歌手”,行文中作者写到歌手吹出的是“劳动的欢情”,而且“我走到哪里,我
都听见麦笛在吹着”,这样就可以理解其象征意义了。
二、作业布置
(1)默写散文诗《叶笛》。(2)完成课后习题。
第四篇:叶笛教学设计1
第4课《叶笛(二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受作者对于叶笛描写中蕴含的对于故乡的“田野风趣”的热爱。【学法与使用说明】
1.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及疑处,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在最欣赏的句段旁做批注。2.认真研读课文及导学案,独立思考完成有关问题。【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郭风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作品背景】
1985年9月8日,郭风在一篇文章中说:“这三个‘细节描绘’,不客气地说,是从我几十年间对于故乡风土的许多印象中‘精选’出来的。【教学流程设计】
自主学习1.字词积累: 给加点字注意。
肺腑()花冠()明媚()醇酒()....2.词语释义:
(1)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2)肺腑:比喻内心(3)激越:形容情绪激烈昂扬(4)礼赞:赞颂
(5)一往情深:形容对人或事物一直有深厚的感情。(6)明媚纨绔:(景物)鲜明可爱 3.阅读指导
(1)在《麦笛》中,作者反复说麦笛“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阳光一般的音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这种反复是中国古诗中复沓的手法,它使文章构成了线索清晰而又层层递进的结构,并使得文章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2)有人这样说:“《叶笛》是‘无声的音乐’,《麦笛》是‘白描的绘画”’,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点拨:《叶笛》抒写对乡土的厚爱和对祖国的深情,既有牧歌的风味又有颂歌的色彩。全篇对生活、自然的情感抒发采用直接抒情的形式,而对祖国、对给予祖国新生的共产党的歌颂则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使情感显得深沉而含蓄。《麦笛》中,作者以饱满的笔,调动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着故乡的四月:它的天空,它的果园,它的麦田,以及吹奏麦笛的故乡的歌手。
(3)小小的两片绿叶,细细的一支麦管,真的能吹出这样有丰富内涵的音乐吗? 点拨:不完全是这样的。小小的两片绿叶,细细的一支麦管,能吹得响,也能吹得清脆.吹得悠扬。但要吹出作者所描绘的:“对于乡土的深沉眷恋,吹出了对于故乡景色的激越的赞美”,吹出“对于生活的爱”“自由的歌,劳动的歌”“青春的歌”,这就有难度了。因为作者心中有爱、有梦想、有追求,对家乡的土地十分眷恋热爱,所以在他听叶笛、麦笛的声音时,内涵才这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作者描绘叶笛、麦笛吹出的音乐,内涵这样丰富多彩,其实是作者自己内心世界的折射。
(4)“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 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作者把听觉形象化成嗅觉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了故乡的风物,从而联想到故乡的美好。
(5)“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和“故乡的歌手”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象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故乡的歌手”象征的是生活在新时代里对故乡充满热爱和眷恋的人们。第一个象征意义能从《叶笛》的其他语句中看到,这里面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礼赞,而且鲜红的旗帜的意象也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
“故乡的歌手”,行文中作者写到歌手吹出的是“劳动的欢情”,而且“我走到哪里,我都听见麦笛在吹着”,这样就可以理解其象征意义了。【拓展延伸】
鲜花的早晨 郭风
这是多么明亮的早晨。
这是照耀着金色的太阳光的早晨。这是多么快乐的夏天的早晨。
这是多么明丽的溪流。在它两岸的草地上和山坡的树林里,在这夏天的早晨,有一群又一群的小野花们走过来了。
看呵,有一群金银花的小孩子,他们抱着一束又一束雪白的花朵;风吹起来了,他们挥着花束,风一般地跑到溪边来了。
看呵,有一群石蒜花的小孩子,他们开放的花朵,好像一盏一盏的灯。看呵,一群石蒜花的小孩子们,提着—盏一盏红色和黄色的灯,踏着溪滩上的鹅卵石,跑到溪边来了。
看呵,有一群牵牛花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拿着粉红的小喇叭,有的拿着雪白和紫色的小喇叭,一起跑到溪边的土阜上来了。
还有山百合花们,也拿着红色的小喇叭,从山坡上的松树林里,跑步到溪边来了。还有野菊,还有蒲公英,还有穿黄衫的黄蔷薇们,还有穿着绿色的小围裙的三色堇们,他们一起摇着蓝色的花束,黄色和紫色的花束,一起跳着土风舞到溪边来了。
这时,牵牛花和山百合花的小孩子,把所有带来的小喇叭都吹起来了,所有石蒜花的小孩子们,把一盏一盏的黄灯和红灯都点亮起来了。
这时,所有来到溪边的小野花的孩子们都唱起歌来了,都一起跳起舞来了!呵,这是多么快乐的夏天的早晨,这是充满着花的声音和色彩的早晨,这是照耀着金色的太阳光的早晨,这是多么明亮的早晨。
第五篇:双城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 3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4 关于鲁宾逊的精神分析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7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从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看媒体市场营销 1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2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13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 The Study of Joseph Conrad’s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the Darkness 1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16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7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8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 20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21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22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 比较《西游记》与《哈利•波特》中的英雄形象 24 浅谈汉数字习语英译中的虚化现象 25 中美幽默的比较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 互联网媒体对汉语纯度影响的研究 28 苔丝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30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31 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33 试析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成因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35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课堂用语的构建与应用 36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 37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38 欧·亨利作品中人生的真正意义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矛盾的思想者——《瓦尔登湖》中梭罗的二分性
从语境视角看英译汉字幕翻译——以《梅林传奇》为例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享乐主义 43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45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 47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48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 49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转变的分析 50 浅议商标品牌的翻译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53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
An Exploration to Humor Translation in The Million Pound Note: 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55 海明威战争小说人物悲剧色彩研究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 58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60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 61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62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64 从电影《刮痧》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66 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67(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企业如何通过市场定位打开销售渠道 68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70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73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74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76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78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的追求和幻灭
Motivation’s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English Learning 80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82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Chinglish 83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复仇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86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88 语码转换———从正式场合到非正式场合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90 从两个H男孩的出走看美国历史的变迁 91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92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 93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与高中英语教学 94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分析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7 英汉网络缩略语对比研究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100 浅谈英汉颜色词在使用中的文化差异 101 从《简爱》看电影对名著的改编 102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 103 英语与汉语中禁忌语的比较 104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107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
枯萎玫瑰的爱和南方传统: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颜色象征分析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 111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113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5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Poe’s The Cask of Amontillado 116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18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性格解读 120 论海明威的反战思想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 122 从《京华烟云》探析林语堂的女性观 123 探究英语双关语在广告中的应用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125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 126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 127 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分析--基于语用角度
论英汉口译中的数字互译 129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Terror of the Soul-Analysis of Features in Poe’s Gothic Fictions 131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 133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 134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
《人人都爱雷蒙德》中幽默对话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关系的研究 137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
A Struggle for Survival and Mastery—on Buck’s Experience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139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开题报告+论)14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1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43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 14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 145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说唱乐中所折射出的一些美国社会问题
从《远离尘嚣》和《无名的裘德》看托马斯•哈代的婚恋观 148 Movie and culture 149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
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探讨网络命名的文化倾向 151 姓名—透视社会文化的窗口
152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153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 154 《希腊古瓮颂》中的艺术和永恒之美 155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156 《白鲸》主人公埃哈伯人物形象分析
157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影响
158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159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160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
161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 — 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62 公共演讲中的模糊策略
163 文字之乐——浅析广告中的双关
164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 165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 166 《警察与赞美诗》与《二十年后》中的警察形象比较分析 167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68 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法律文化差异
169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 170 Resurrec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Rebecca 171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172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73 如何增强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74 评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恐怖美
175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176 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 177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 178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 179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
180 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 181 《西风颂》 两个汉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182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 183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 184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185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186 《苔丝》与《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87 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父权意识
188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 189 论《雾都孤儿》的写作手法与创作意义
190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191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192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193 汉语歇后语之英译
194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195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96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 197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 19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9 《洛丽塔》的精神生态解读 200 中美商务英语信函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