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泊头市交通局运管站关于我市出租行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第四期)
第6期
2007年12月17日
[调研专刊]
泊头市出租车行业发展情况调研
近年来,随着泊头市经济快速发展,该市出租汽车行业迅速壮大,为城乡居民外出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外地客人来泊经商、办企业和日常交往营造出好的交通环境,出租汽车行业这张城市名片越来越靓丽。近日,泊头市交通局对该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出租汽车管理工作从乱到治,逐步规范
泊头市出租车的管理在2003年以前,一直处于自动自发状态。‚非典‛疫情爆发后,交通部门为阻止疫情的传播,把市区的出租车组织起来,成立了‚出租车管理中心‛,为加入该‚中心‛的出租汽车办理了相关的营运手续,这是该市最早对出租汽车有管 1
理、有登记、有合法证件的组织。2004年以来,泊头市加大了对出租车市场整顿规范力度,先后成立了‚中航‛和‚兴泊‛两家出租车公司(其中‚兴泊出租汽车服务中心‛交付沧运集团后改为‚兴泊出租汽车公司‛),共纳入车辆348部,基本上满足了市区群众对出租车的需求,出租车市场逐步迈向规范化管理的正常轨道。
二、出租车市场存在的问题
1、异地经营出租车涌入。今年以来,外籍出租车辆由少到多,在泊头市大搞异地经营,严重冲击该市日趋规范的出租市场环境,引起当地出租汽车司机的强烈不满,先后有多人到交通管理部门和市政府上访,要求保护本地出租车司机的合法权益。
通过调查,外籍出租车大多来自南皮、献县、河间、枣强等县市,现已达70余部。它们或停于泊头市与南皮县交界处待客揽活,或以送客人到泊头和途中经过泊头为名,违规揽客营运,严重侵害了该市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出租车市场秩序混乱。
针对这个问题,泊头市交通管理部门专门成立了稽查队伍、加大了稽查力度,但执法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这些车辆营运手续齐全,持有证照合法。二是这些车辆为逃避打击,采取了多种对策,比如说在停放地点及出车时间上更加具有隐蔽性。三是乘客不配合执法,调查取证难。
2、非法‚黑‛车屡禁不止。常常是打击一次,清静一时,稍
一松懈,就死灰复燃。
3、出租车从业人员复杂,行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出租车从业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常存在言行不文明等现象。
4、出租车随意停车、调头问题严重,影响交通安全。
三、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1、出租车异地经营和‚黑‛出租问题。一是积极报请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协调周边县市,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异地经营出租车。二是协调公安交警部门,组成专项治理队伍,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对违规营运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三是配备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先进设备,做好取证工作。四是充分利用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乘坐违法违规出租车的危害性,呼吁群众不要乘坐异地经营车辆和黑车,以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五是提高合法出租车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自身竞争力。
2、出租车从业人员复杂,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问题。一是在两家出租公司酝酿成立党、团、工会等组织,进一步规范出租车公司管理,加快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良性发展道路。二是派驻执法人员进驻出租公司,随时掌握出租行业第一手资料,保障出租市场的稳定。三是加强对出租车从业人员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增强自我约束、合法经营意识。四是大力开展 ‚文明优质服务暨出租司机十佳评选‛活动,广泛宣传,全民参与,在全市形成‚全民动员评‘十佳’,出租司机争做‘十佳’、全市司机都
学‘十佳’‛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出租车便民服务水平。
3、出租车随意调头转弯,影响交通安全问题。由交通运管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联合管理,交通运管部门在行业管理方面,加强出租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安全行车教育;公安交警部门加强路查路检力度,充分利用道路摄像头等先进手段,对随意调头、乱转弯的车辆严厉处罚,形成震慑力,从而有效地治理出租汽车违法违规行为。
报:局领导
发:各县(市、区)交通局 局直各事业单位,机关各科室 编辑:纪振城(共印65份)
第二篇:我市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5月11日)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林业在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对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具有重
要意义。
一、我市林业发展现状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91万亩,活立木总蓄积6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8,已建成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70万亩,保护区野生动物370余种,野生植物1100余种。“十五”期间,造林绿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资源管理有了长足进步,林业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森林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增长。
二、目前在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生态脆弱问题仍然存在。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控制。在东部山区,柞蚕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现有的190万亩柞蚕场中有70万亩已经严重沙化,柞蚕场的生态改造及发展柞蚕的替代产业任务十分艰巨。此外,绒山羊产业发展较快,但随之而来的过度放牧问题日益突出,造成植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台安西部,林农争地矛盾比较突出,有7个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壤沙化问题,总面积近10万亩,占台安耕地面积的10,西部土壤沙化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二)林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尚需及时跟进。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明晰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的管理体制不适应林地、林木合理经营和流转的需要,缺少森林资源评估、林权登记管理、林业科技法律信息咨询等机构,不利于对林业资源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三)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基础薄弱,林业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导产业的优势不明显,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林业产业现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经营为主,缺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四)矿山复垦速度缓慢。矿山开采对林地破坏较大,造成水土流失,粉尘扬沙,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采矿后的林地恢复十分困难,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部分业主只管采矿、赚钱,不愿复垦、绿化植树。据统计全市尚有矿山开采破损的11.8万亩林地亟须恢复治理。
(五)村屯绿化工程尚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尚未得到彻底改善,乡镇特别是村屯周围的林网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城建、农业、水利、林业整体协调不够;绿化品种单一,适于绿化、美化的品种较少,远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三、建议与对策
建议各级政府把林业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谋福祉,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加快林业资金投入,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农村税费改革后,部分地区集体经济薄弱,对林业发展投入能力不足。由于林业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比较效益低,农民对林业发展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在林业发展上增加投入。特别是林业有较强的公益性质,需要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以社会力量、农民投入为辅的融资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林业六大工程,需要资金近10亿元,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确保生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二)全面推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将这项改革推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主体落实、责任明确、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督到位”的林业产权制度,真正使广大林农耕者有其山、耕山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实现森林增量、农民增收。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山林权属承包到户后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三)继续实施和完善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林业重点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一是绿色走廊建设工程。以千山区为重点在城市周边建设绿色走廊,提高沈大高速公路两翼绿化及环境治理水平。二是百万亩优质林基地建设工程。以国家荒山荒地工程、人工促进封育造林工程和省东部果材林富民工程为载体,在岫岩和海城东部山区建设100万亩优质林基地。三是防风固沙林网建设工程。以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为载体,在台安西部加强防沙林网建设,加速生态恢复。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
带动作用。要大力培育林业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领域,重点扶持发展有农村特色、有市场潜力的林业产业。立足于我市资源条件优势,着力抓好“板栗、榛子、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养鹿、养狐、养林蛙”八大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紧紧抓住举办“第六届森林旅游博览会”的有利时机,开发林业旅游资源,力争把我市建成省内知名的林业旅游名市,夯实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此外,要大力推广绒山羊圈养技术,控制野外放牧,保护生态环境。
(五)启动乡村绿化网络体系建设,创造农村优美大环境。改变过去绿化美化工作中“重城区、轻乡村”做法,将乡村绿化美化作为今后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工作之中,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要重点实施好“千村绿化百村示范”工程,对全市近千个村普遍绿化的基础上,重点做好300个高标准示范村建设。村屯绿化要纳入到村庄规划中,发展经济树种、美化树种,实现农家庭院绿化特色化、效益化的目标。
(六)建立参与式集体林资源管理体制,促进农村民主管理。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要采取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方式,让农民参与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使他们在作业设计、树种选择、种苗选择、抚育采伐方式、采伐数量和时间的确定等各个环节拥有充分的发言权,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林业建设、绿化家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篇:我市房地产行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市房地产行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姜子库
〔内容摘要〕 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已成为国税部门在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基层税收管理的一个难点。如何更好地贯彻做好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企业所得税管理,保障国家税款的应收尽收,已成为税务部门的当务之急。
〔关 键 词〕 房地产所得税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国家税务局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项目上具有周期长、经营跨度大、滚动经营的特点,其行业知识涉及的规划设计、建筑工程、装饰装璜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跨越建筑学、美学、艺术等多门学科,熟悉此行业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的从业经验。
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已成为国税部门在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基层税收管理的一个难点。如何更好地贯彻做好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企业所得税管理,保障国家税款的应收尽收,已成为税务部门的当务之急。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特征及会计核算基本情况
房地产是房产与地产的总称。房地产开发可将土地和房屋合在一起开发,也可将土地和房屋分开开发。房地产开发企业就是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企业,它既是房地产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房地产商品的经营者。进行的主要业务有土地的开发与经营、房屋的开发与经营代建工程的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开发。其经营有计划性、商品性、复杂性、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经营风险高的现实特征。房地产开发企业原则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从2005年1月1日起,从业人员100人以下或销售额1000万元的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可选择)和相关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由于财政部尚未出台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故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核算,一般在不违反现行制度和准则的前提下,依据房地产所在地税务、建设和财政主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参照原《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和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具体会计核算办法。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5年,全国有11个省级国税机关和29个省级地税机关开展了房地产业的税收检查,大范围地摸清了房地产业的税收征管状况。截至2005年10月底,全国共检查纳税人27738户,其中有问题13835户,问题率49.88%,查补税款371117.97万元,罚款27741.58万元,此数目让人触目惊心。2006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031号文件(以下简称31号文)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所得税作了专门的规定,但是由于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特殊性与税务干部的素质水平等原因,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的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户籍管理日常巡查不到位,登记率低,管户底数不清。我们对六盘水市国税系统应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了调查。从房交会和7月24日的《六盘水日报》得到的信息,六盘水市2006年房地产开发最佳楼盘19个中,国税应征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就有12个获得,而办理登记的只有2户,占16.67%;六盘水市2006年房地产开发“十强企业”国税应征管的有4户,办理登记的只有1户,占25%。
我们调查全六盘水市国税系统各局的实际征管占现应征管户数只有48.24%,有超过一半的户数各管理局未摸清。缴纳税款的企业户数占全部户数的2.35%,比例相当低。
(二)申报纳税不实,长期将收入挂在其他账户。以工程尚未决算,收入、成本无法准确反映为由,不申报纳税。销售款长期不结转收入长期将销售款挂在“应付款”往来账上,对预售收入采用认筹金、认号费、保证金、定金、押金等名称不计收入,造成账面无应税所得或亏损,偷逃企业所得税。以房屋换土地、抵欠款(工程款、材料款和银行款),直接记入应付账科目,不计销售收入,偷逃企业所得税的主要手段。
(三)伪造或高估成本,成本核算混乱。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减少应税所得额,人为地加大某些应税
项目的计税成本。对开发项目企业往往虚增的成本,以减少营业利润。通过对建筑、装饰、建材、绿化和物业等,加大建安成本造价、虚列工作量等非法手段减少或转移利润。多列预提费用增加成本费用,调整当期利润。利用多缴建筑安装营业税的手法增加开发成本,少缴企业所得税,或者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不分项目设立成本明细,而将完工和未完工的多个项目成本混在一起,导致账面亏损中隐瞒巨额利润。还有商品房的配套工程成本已全部摊入可售商品房的成本,但一些开发企业将其出售、租凭,重复结转成本,减少应税所得,偷逃税款。
(四)扩大税前扣除标准。将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计息支出等超标在税前进行扣除,在计税工资、计提的职工教育基金、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方面超标准和不按规定提起,将用于职工福利、在建工程的一些费用直接在税前进行扣除。
三、解决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户籍管理,杜绝漏征漏管,外部联动核清底数。
应加大税收管理员的巡查力度,并定期与工商、房地产行业管理相关部门联系,对征管底数进行核实,将新增企业及时纳入管理,杜绝漏征漏管发生,提高登记率,加大对31号文的宣传辅导,督促企业主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建立信息传递制度,实现税收的源泉控管,房地产企业的开发业务流程主要包括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取得土地使用权、项目建设施工、房屋销售等,在每一环节都必须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税务机关应与计划管理、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房产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信息传递制度,及时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涉税资料。
(二)紧紧抓住收入、成本费用两个所得税的关键点进行切入。在管理上明确房开企业必须以楼(栋)进行规范核算,要求税收管理员盯住收入、成本费用的发生变化来实施日常管理。对销售(预售)收入、各类相关应税所得、开发成本进行真实性、准确性的审核。房地产开发企业用于产品开发的土地、开发的成本、费用等必须有合法发票据实入账,如无合法发票入账的,一律按规定不得计入成本、费用在税前进行扣除,同时由税务机关按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三)实行备案制度、核查制度、分析评估制度。
1、备案制度就是要求房开企业将《房产测绘报告》、《商品房预售许可证》、《销售台账》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资料报送税务机关备案。通过备案掌握开发项目的基本情况、企业的财务情况(包括收取的预售款、项目的销售进度、收入、费用、成本、合同金额等)和纳税情况,达到税源监控的目的。
2、核查制度规定税收管理员必须将企业报送的销售情况、产品完工情况等备案资料及申报资料结合企业经营实际来进行核实。通过核实企业税源登记情况、核查所报资料及纳税申报的准确性,掌握企业开发产品的建设、销售、收益状况,了解其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分析评估制度提出用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对比,明晰了对房开企业进行纳税评估的主要内容。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管理实务中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异常,有针对性的实施管理,这是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应对以下七个指标进行重点分析评估。
一是成本利润率,对完工结算的项目对其成本与利润的比率进行分析,分析是否正常。
二是建筑成本与建安营业税比率,通过计算房地产开发企业代扣代缴或自缴的建安营业税与建筑成本的比率,分析其是否在成本核算上存在多列成本,少记应税所得额。
三是销售收入与销售不动产的营业税金比率,计算企业实际缴纳的销售不动产的营业税金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分析是否存在有少申报收入现象。
四是商品房销售比率,按照测绘报告计算已售房屋占可售房屋的比率,分析是否有少列销售收入、多列成本现象。
五是资金变动情况分析,通过了解企业资金变动情况,分析其收入、支出有无异常现象。
六是期间费用变动率、比对不同期间的期间费用,发现变动异常的实施分析,了解有无虚增期间费用的情况。
七是单位成本的分析,对自建工程、招投标工程的单位成本进行分析对比,参照同类工程及当地市场价,比对是否存在异常,是否有多列产品成本的现象。
(四)加大对房地产业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和曝光一批违法案件,提高威慑力。
第四篇:公司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公司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组织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组织战略的成败。人力资源战略对组织具有持久的、长期的影响。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集权式管理模式
1.人才选择面狭窄,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选择人才的范围狭窄,必然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人才得不到信任,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2.集权式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失误。企业决策灵活,仅以经验、直觉为基础。信息收集、处理、利用没有规则,信息沟通方式单一,信息成果准确性及操作性较差,对于市场研究、政策分析和管理咨询等现代信息服务较陌生。
3.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企业仅凭投资人的经验和常识,靠简单的信任和亲情去约束人,以人情代替制度,使企业管理制度扭曲,难以形成制度化管理。
(2)人才使用缺乏信任
企业在人才选用和晋升时,被考虑最多的是人才对企业的忠诚,上下级之间很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信任,对员工采取“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不放胆”人方式。
(3)对人力资本的开发管理投入不足
在企业看来,只要有钱,什么人才都可以引进来;只要给钱,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企业只注重人力资源的“可用性”和“配置性”,忽略人力资源的“发展性”和“资本性”。
(4)企业文化建设薄弱滞后
企业文化是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企业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并加以充分重视,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等也没有充分形成一致。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企业的奋斗目标、经营理念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企业凝聚力明显不足。
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导致了企业缺乏人性化的考核体系及必要的民主监督制度;缺乏企业的文化功能;而对企业员工的成长,只要求员工注意集体利益,忽视对员工的贡献、回报。同时,即使有一定文化理念的企业,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也不够充分,没有制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未将企业文化建设列为企业经营者的主要工作。这些对于员工来说不具备约束和激励作用。
(5)绩效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
1.考评的目的不明确。企业在制定考评制度时管理者更关注“事后控制",考评的目的限于事后的评价,导致考评人员和考评对象为考核而考核,考核工作得不到重视。
2.考评标准不科学。考评项目过于笼统,内容不完整,缺乏量化指标,设定指标时考评对象没有参与进来,考评人员主观性较强,导致考评结果争议大。
(6)人才培养缺乏规划
企业在人才开发方面普遍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等企业用人时才去找人,缺乏人才储备观念和人才利用统一规划,致使因为人才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企业只有把自身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相联系,员工才能看得到希望,对企业充满信心,最终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7)没有贯彻实施人事法规政策
企业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加班加点现象普遍,甚至没有双休日、法定节假日,拖欠、工资。
1、机制不健全,有“法”似无“法”。
企业不是没有统一规章制度,而是零散于各部门的规则,切沦为摆设,没有用机制去“串”起来,实现“联动”而已。
2、人治大于“法”治。即人大于“法”、情大于“法”。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个人靠权利、靠命令、靠指挥,来使企业正常运转。首先,用命令和指挥手段去操控企业越来越不灵,企业大了,部门多了,命令有时“鞭长莫及”。其次,“人治”大于“法治”,使员工产生越来越多的不满情绪,他们迷茫、困惑和抱怨,而积怨一旦加深,人,也就离走不远了。
(8)对人才重视不够,员工稳定难,核心员工积极性受挫
1.即用即招现,缺乏人才储备观念。企业忽略了人不仅有生存需要,还有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这种人才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短缺,使员工缺乏归属感和稳定感,造成私营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
2.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许诺不兑现,有些企业对职工进行物质激励承诺,甚至签订了目标责任制的奖励合同,但是最终部分甚至完全不兑现,结果不但挫伤了职工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并且破坏了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领导的信任,还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混乱。
(9)以“炒”代管
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只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不讲企业对员工的真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以“炒”代管。
(10)盲目推崇“名人”
老板认为“名人”就能产生名人效应,就能赚大钱,把企业的希望寄托在“名人”的身上,而忽视了企业基础骨干力量的培养和任用。
第五篇: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级农机化培训,直接为农业生产一线培训农机操作人员,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机推广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县级农机培训教育基础建设,重视公益性农机技术培训,是确保我市农机化事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保证。
一、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的历史与现状
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始于上世纪70年代。回顾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历史,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历了由 70年代全免费培训逐渐演变成有偿服务、再到现在所谓的社会化服务。当时政府曾提出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了这一目标,各地都先后建起了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直接向农民普及农机技术,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训农机具操作、维修人员及乡镇农机站管理员等实用人才。参训农民既不要缴纳任何费用,培训期间还可以在当地生产队记工分。因此,农民都非常愿意参加培训,基本上达到了“机具未到,培训先行”的要求,对于大中型农机具(如拖拉机)几乎没有先购机后培训的现象。这为当时刚刚起步的我国农机化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然而自80年代末以来,国家逐渐减少了农机培训的专项投入,为弥补事业费的不足,学校开始向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收取部分培训费,以后培训收费逐渐增加。前些年,农机培训(实际上已经仅限从事道路营运的农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一度成了农机部门重要的创收手段。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县级农机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我市现有的5所县级农机培训机构,除开发区新力驾驶培训学校外,全部都是全民事业单位,一直从事全市农机化培训工作。共拥有教室面积1200平方米,办公、实习、宿舍、食堂等房屋设施面积2300平方米,学习训练场地面积13000平方米;有大专以上学历教师42人;拥有电教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机、摄像机、电脑、电视机、音响设备等)60余台(套);拥有教练车20台,交通通讯设备30余部。教学示教板、教学挂图、教学模型、解剖车、配套机具、及桌椅板凳等都设施一应俱全。年培训能力5000人,多年来累计培训农机人员6万多人。
二、当前我市农机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拖拉机驾驶培训数量连年减少。据统计2005年全市新训拖拉机驾驶员1510人,2006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960人,比上年减少35%,2007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450人,比上年减少52%,08年数据仍在减少。我市拖拉机培训数量连年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汽车、三轮车占了农村运输的主导地位,部分拖拉机下岗,在岗的仅仅搞些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运输;再是国家工业化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有些人自动放弃了拖拉机运输业;三是我市拖拉机保有量结构特殊,2007年统计全市拖拉机保有量19.9万台,其中手扶拖拉机18.2万台,占91%,用于赶集、贩卖农副产品跑运输的手扶拖拉机很少,全市不足6000台,占3%,目前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农户把手扶拖拉机当“牛”养着,专职干农活,耕田、播种、收割、拉庄稼,农忙一过机具入库。
另一方面原因是自从拖拉机驾驶培训规范化以来,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小拖拉机培训程序一个标准对待,对于手扶拖拉机来说就显得不合理。现在很多农民想学习农机技术,但因手续繁琐、培训时间长、培训费用高等因素不参加培训,这是造成我市农业机械操作者持证率比较低的原因之一。农机技术的普及严重滞后于农机具的推广,严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极不协调。
因为培训要缴纳数量一定的培训费,为了省钱,很多农民根本不愿意参加培训,而是先买了拖拉机,请一个师傅简单地教一两天,就开始上路了。从而形成了令管理部门头痛、安全隐患严重的“黑车非驾”现象,偏远山区尤为严重。直到在路上被有关部门查获后才不得不交上一笔“培训费”开始办证。可此时机手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每天只想着抓收入,哪里还愿意停下机车去参加培训?而培训部门为减少培训成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自然也乐意这种“缩水”式的培训。加上原来培训、考证属同一主管部门,这样的有偿培训服务自然很难到位,甚至不培训。因此,即使取得了驾驶证,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一方面驾驶技术差、不懂安全操作规程,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违规违章现象经常发生。另一方面,不懂机械原理及维护保养常识,导致机车技术状况差、人为故障多、维修费用高,大大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与寿命。而对于从事田间作业的各种农机操作人员,由于主管部门没有任何监控手段,更是不可能让其参加培训,统统都是“自学成才”。
(二)农机培训社会化与中央惠农富农政策法规不符。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的惠农支农政策,连农民工的培训都纳入了政府补贴的“阳光工程”,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培训又要实行社会化。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却把农机培训推向社会,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极不协调,也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组织农业劳动者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我们认为,对农民进行拖拉机、收割机等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机操作驾驶技能的培训,应该属于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范畴。
三、对加强县级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建议
(一)“科技兴农,教育先行”、“小康要实现,人才是关键”。随着农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机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也越显重要。再先进的机器也要懂技术的人去操作,否则就发挥不了它的威力,还有可能使机器变成一堆废铁。因此,现在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如韩国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韩国每个郡(相当于我们的县)的农业技术中心都设有农业指导所,专门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的使用等技术的培训,结合农时定期举办各种农业(农机)技术培训班。这成为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个亮点。
然而,我国2004年9月1号实施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却将拖拉机(包括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套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模式,将其推向社会化。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是农业机械家族中的两个最主要成员,尤其是拖拉机,它是许多作业机具的基本平台。如果将这两类培训推向社会化,就基本上意味着整个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要切实落实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就必须结合农村当前实际,必须改革现有县级农机培训政策。应该修改《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公益性农机培训范围。如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等应该属公益性范畴。在此基础上,国家要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各种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要不断加大对农机技术培训的投入。一方面为本县农民提供公益性农机技术的免费培训,并将培训合格与否,作为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其他惠农政策的前置条件;另一方面还要为农机系统干部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技术的更新提供公益性培训。对于服务性的农机培训,则可以采取部分补贴、适当收费的形式。这样就完全可以形成先培训后购机的良性机制,才能使我们的农机化工作真正步入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轨道,也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应建立拖拉机驾驶培训电子档案,方便检索和上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拖拉机驾驶培训档案是记录学员参加培训的凭据,是事故责任到查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建立健全驾驶员培训档案,实行专人管理培训档案的基础上,实行档案资料数据化管理势在必行。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多年来农机培训一直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流于形式,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学员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接受,事倍功半,很不适应目前形势。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达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上,仅靠实物、模型的演示还远远不够,要把学员带进实验室、实习车间、试验基地,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员的技术能力;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结合生产实践,选取通俗易懂的新版本;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讲授专业技能知识,还要结合专业特点,讲授一些法律法规知识,环境气象知识,职业道德知识,以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把培训与推广相结合,对新技术进行超前培训。把培训与农机推广结合起来,围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搞好培训。如结合农时或结合项目进行小麦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培训,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培训,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培训,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培训,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等等,使农民学到真正的实用技术。
(五)树立创新意识,开拓职业技能培训。我国实行的就业准入控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样适合于农业人口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农机校如能抓住机遇,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农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就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农机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培训项目单
一、生源不足,致使办学路子越走越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承办技术工种的岗位培训任务,面向大农业、大农机以及农村经济、农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拓宽我们的培训范围,如摩托车、汽车修理,机械焊接技术等工种的培训,通过不断拓宽职业技能培训的范围,创出一条农机校开门办学的新路子。
(六)开展成才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农机校必须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开展包括干部培训、职工教育、社会教育的成才教育培训。培训的层次可以包括基础教育、岗位培训、技工培训、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关系,积极与教育部门加强联系,努力宣传自己,使农机培训的社会地位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从而在工作上得到支持。争取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办学,加强横向联合,也可以实行挂靠在大中专院校的办法,走联合办学的路子,或请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支援师资力量,提高农机教育培训档次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