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研论文
用爱分层培育让花朵竞相绽放
——浅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分层教学的指导意义
肥西县烧脉学校丁德金
【文章概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落脚点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大力弘扬陶行知“万世之表”的崇高师德和奉献精神,认真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用陶行知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作指导,深入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学困生和德困生的新方法、新思路,是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质要求的具体落实。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如何施行分层帮扶转化学困生、德困生?现把本人在实际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加以总结,目的在于今后更加深入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学困生的转化能力,为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理论,分层教学,帮扶转化学困生、德困生,因材施教,关爱,尊重。
【正文】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大半个世纪之前主动放弃了在美国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回到千疮百孔、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用尽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平民百姓、劳苦大众的教育之中,坚信“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英与智之;觉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提出了教育兴国的主张,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宝贵的思想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誓言激励和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虽然时代不同,但他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富有特色的创建和创新理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永远值得我们探研和弘扬。陶行知的一生是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不朽贡献的光辉一生,他的崇高师德和奉献精神永远引领和激励着后世之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执着追求,无私奉献;他的教育思想、改革创新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必将指导和启示我们新时代的广大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寻求最有效的教学和育人的理论和方法。陶行知提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他又提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等等理论和观点,对我们当代所进行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转化学困生和转化德困生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更需要我们学校教育转变观念,敢于改革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如何能让每一棵小苗都能成才呢?如何能让不同的苗木成为各有所用的人才呢?我们就要像陶先生说的那样做: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使之立足点上求平等,出头之处谋自由。深刻探研、领悟和践行陶行知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精髓,认真组织开展好分层教学,把每个学困生、德困生转变好,不让他们成为不合格“产品”而流向社会,这是当前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做的工作,同时也是难做的事情。
每年的中、高考之后,从学校老师到学生家长,从社会各界到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政府领导,他们只关注一个学校的升学率,特别是考入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的人数,很少有人愿意去关注那些线下的、落榜的学生的失落、痛苦和失望,有少数甚至是绝望。要知道他们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成员。他们中有的做出无赖和不得已的选择,有的甚至选择放弃和自暴自弃。
从我县某校近几年的毕业生情况来看,一部分未考入高中的学生中,有的选择上职业高中,有的选择出去打工,有的就选择自暴自弃,整天在社会上游荡,活动于赌场、娱乐场和酒桌上,经常干些为非作歹,偷鸡摸狗的事情。有几个经常到学校门口寻衅闹事,拦路威胁和敲诈上放学途中的中小学生,学校综治办在调查处理中发现,这些学生当时在校都是学困生和德困生,他们一开始的学习跟不上,老师帮扶力度不够,思想表现差,班主任的转化力度不够,特别是他们的家长监管、教育不够,久而久之发展到这一步。由此可见,正确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转化学困生、德困生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说句实在话,从清华、北大到乡村中小学,学困生、德困生校校有,班班在,对这部分学生的帮扶转化和培养教育甚至比那些尖子生优等生的教育工作更有意义。
那么,如何领悟陶行知先生关于“因材施教”理论的精神实质,如何对学困生、德困生实行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呢?从学陶师陶研陶的历程中,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工作实践中,本人得到了一些启示,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概述如下:
一、用爱浇灌,用情温暖,用尊重培育,让每一朵花竞相绽放。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
1、作为教育者,需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假如一个班级有50个学生的话,这50个学生基本上来自于50个家庭,这50个家庭的经济文化状况、家庭成员的结构、受教育程度以及爱好等各不相同,这些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特别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的孩子,他们往往是最容易变成学困生和德困生的。因此,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授课老师都要认真仔细地了解每一个孩子家庭的方方面面情况,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做学生的知情人、知心人,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生一方法,被免工作简单粗暴,做到针对性和有效性相结合。
2、作为教育者,要用真爱温暖每一个孩子。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的孩子,他们缺乏的就是真情关爱。我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学生,刚入四年级时,在外打工的父母亲突然离婚了,母亲感情出轨与别人私奔,父亲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一隔几年杳无音信,把他丢给了70多岁的爷爷。本来爱说爱笑、活泼好动的孩子一下失去了欢声笑语,从此沉默寡言,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且变得爱发脾气,谁说他就和谁动手打架,作为班主任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深感心痛。连续多次家访,了解他家庭的困难,多方打听孩子爸爸的去向,与他爷爷一起拟订了共同照顾孩子的办法,尽可能地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孩子也很懂事,逐渐明白了老师的心意。一次家访时,从他爷爷口中得知他的生日快要到了,我说:孩子,在你爸爸回来之前,你的生日就由老师帮你过吧。在他生日那天,利用班会时间,我买来了蛋糕,在全班同学祝福的歌声和鼓舞的掌声中,他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同学们的温暖。从此,他学习比以前更刻苦,表现较从前更好,现在已在县城的第一中学就读高二了。
3、作为教育者,要用尊重去培育孩子的信心。孩子的自尊就像花蕊一样容易受到伤害,呵护孩子的自尊只有像保护花蕊一样细心,才能让每一朵花绚丽绽放。而那些所谓的学困生和德困生的自尊经常在不经意间被伤害得体无完肤,一句像“讲了这么多遍你还不会,真笨!”,“在班里就你表现最差!”等话语就像一把把利剑一样刺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所以,真爱、真情和尊重即是真教育,是架起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桥梁,是做好学困生和德困生帮扶转化工作的重要法宝
二、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因材施教,用进步伴随每个孩子快乐成长。
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陶行知就提出了“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理论,他说:“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我们现代的教育也必须和陶行知所说的一样,要有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出有各种各样不同、分门别类的人才。而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真正践行陶行知的思想,只有通过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
孩子的进步,才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那么,什么是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实际上就是陶行知“因材施教”教育理论的具体实施和方法展现。分层教学的原则就是在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只有实行分层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少数学困生进行帮扶和转化,对不同层次的学困生、德困生的帮扶转化工作也就有了共同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具体要怎样做呢?首先要分层建组,即把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然后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分层备课,分层设置作业,分层辅导,分层测试以及分类矫正,直至全面提高。分层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每个组别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和进步,特别是要帮助转化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三、注重养成,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从陶行知先生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中就可以看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良好的自觉行为对教育的收效有多么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为师者要有耐心和恒心,要用自己良好的时的习惯去影响、去感化,要用自己的耐心和恒心不厌其烦、坚持不懈地去校正、去引领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其次,为师者要用表扬和鼓励为武器,让孩子在自信中自觉消灭不良的行为习惯。
对于少数学困生、德困生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要,培养他们自觉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师者应把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学会学习,自我成长。正如陶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总之,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学陶师陶的浓浓氛围中,认真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用陶行知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作指导,深入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学困生和德困生的新方法、新思路,是对“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质要求的具体落实。为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结合起来,融合起来,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开拓创新,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为建成小康社会输送出更多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工作。
本文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著作《中国教育改造》安徽人民出版社
《好老师因材施教12个方法》中国青年出版社 【美】莫尼克·麦基著,李红译 „„
第二篇:陶研论文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一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概述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思潮之一。从定义上说,“生活即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的不同说明,“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主张使学校社会化,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教学做合一”,是由“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由“学”为中心再到“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把它理解为:教育要使幼儿学习生活,教育要利用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他与时代发展同步,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趋势,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启发。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包括: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和美术等。
(一)、创设贴进幼儿的生活环境
幼儿园的绿地,能让幼儿真正的走入自然、亲近自然。例如我园的种植地、草坪,孩子能融入其中,对植物进行照料、在小树旁嬉戏。开放的环境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玩耍的快乐,更有爱心的培育、情感的陶冶。在开放式的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中,我们更多地赋予它“爱”的教育内涵,使我们的课程得到充实和完善。
(二)、加强实践,开发幼儿创造力
教师应有很好的诱导幼儿的能力,因为合理的诱导幼儿,才能使幼儿对科学创造感兴趣,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诱导或多做些有创造性的游戏,因为有很多发明创造的例子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地球引力”等等。这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发明其实并不神秘,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再就是要培养幼儿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因为观察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阶段,进而为创造奠定基础。当然这些只凭空口说教是不行的,应让幼儿多多观察、亲自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自然科学,就没有发明创造。此外,要多开展活动,开展建设未来“小设想”活动,这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三篇:陶研论文
“教学做合一 学以致用”思想指明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活动方向
【摘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即:“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最终要学以致用。”这一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学以致用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都受启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改变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相比,更强调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实践性、教育性。例如:“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节的教学,在进入新课后,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请同学们考虑,怎样用已学知识计算梯形面积
生:能不能将梯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三角形来计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现在请大家利用剪刀和梯形纸板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动手操作)
生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2: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对折,然后沿折痕剪开,将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高的一半,上底、下底之和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3:把梯形剪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梯形的高,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2×高
生4:把梯形剪拼成一个上底与下底成一条直线的三角形,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活动的前沿,拼、折、剪等活动深深吸引着学生去探求计算方法。“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活动操作的重要性。正如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尤其是演绎推理的知识,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是实现目标的形式和手段。
活动化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协同展开探索的活动,共同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要机智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一发明?”所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生学”。而活动化教学认识过程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在实施活动化教学时,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既包括外在的实践活动,更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甚至有所创造。
一、在活动中发现。
传统教学的知识开端一般都是从学生不感兴趣的间接经验活动开始,然后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逐步推进,而活动化教学一般是先让学生亲自参与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关的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师生间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活动化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儿童浓厚的探索兴趣,引起儿童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
例如,在教学“分类”这一内容前,教师可以首先组织一个参观活动:组织学生到菜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大的商场等场所进行参观,观察各种购物场所的物品是如何陈设的。学生通过观察容易发现,无论哪个购物场所,其陈设都是分类摆放的。这样能使物品摆放得整齐、漂亮,也便于顾客挑选。又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教学伊始,依照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设计套圈的活动(一定个数的圈被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一并呈现出不同的组成情况)。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的来源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在活动中探究。
活动化教学中,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帮助,更不是代替。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时,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去动手、动脑、动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融入一体。如“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法则”一节可这样进行教学:例1计算1/2+1/3在创设情境进入新课后,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解题方法。同学们兴致盎然,有的说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有的说,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还有的说可用画图的方法来计算等等。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那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激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化成小数计算时有的分数除不尽,用四舍五入法取结果不准确;有的说用画图的方法求结果不方便。就这样,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教学在同学们的主动探索中水到渠成。这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能对例1的计算进行验算吗?学生们有的用加法验算,有的用减法验算,而用减法验算的学生可能再次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加之经历了异分母加法的探索过程,稍加思索就会找出结果和方法,例2的教学也就自然顺利完成了,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由于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加大了学生探索活动的力度。
三、在活动中互动
活动化教学过程不只是预设计划的执行过程,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笔者出示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厘米,宽增加一厘米,所得长方形与原长方形面积一样大吗?教师的提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争着回答,有的学生说一样大,有的学生说不一样大。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但谁也不能说明理由。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询问的眼光看着老师。面对急切地想知道结果的学生,教师没有及时表态,而是适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通过举例学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接着,教师又进一步提问:长方形的长减少一厘米,宽增加一厘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就要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举例验证。
这下,学生忙得更欢了,经小组长分工,有的举例,有的计算,有的记录,有的思考。不久,学生们通过合作终于发现: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的长度差为零时,即长与宽相等时,也即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并由教师指导的,学生之间活动内容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目标一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勾通,师生的思维,情感都处于兴奋状态。因此,活动化教学大大变革了旧有的接受式教学模式,改善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形式,建立起了平等探索、共同协作的互动关系,教学进程因合作而快速推进,课堂空间因互动而焕发生命。
四、在活动中内化。
活动教学中,活动不是目的,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活动的方向实质上是向“内”的。
例如,通常在教学“分”这一时间单位时,教师会让学生进行一分钟口算比赛,比一比,一分钟内谁做的口算题又多又对。显然这里口算比赛不是目的,比赛的真正用意是帮助学生建立一分钟的时间观念,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再如,在学习了“倍”的概念后,设计一个“拍手”游戏;老师拍3下,小朋友拍的数是老师的4倍。即师:× × ×,生:××× ××× ××× ×××。同样,这里拍手也不是目的,而是借助游戏检查学生头脑中是否建立了清晰的“倍”的概念表象。这些活动既调节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更重要的是深化了知识的认识。因此,活动化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感性实践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五、在活动中应用——学以致用。
新的教学越来越来越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注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活动:把10盒火柴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又比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主体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六、在活动中创造。
活动教学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有教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量角的方法,小组探索,亲身体验,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找到了多种量的方法,其中,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常规的量角方法,但是有一位学生却巧妙地将量角思路与过去的断尺量线段思路接通,提出了这样的方法:先将量角器盖在角的上面,然后只要将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就能量出角的度数,至于零刻度线是否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不必考虑。如:有一个角,如果从左边的零刻度线算起,始边对着的刻度是75度,那么这个角的度数就是120度-75度=45度,这实质上是将要量的角看成是量角器上的两个角(120度的角与75度的角)的差。正是活动触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也许这种量角的方法并不是一种简便的方法,但却实现了对常规量角方法的可喜突破,是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基础上的重新建构,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陶行知批评教学分离的教师“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是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刺激和兴奋的东西,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下,进行着正确或错误的尝试,经历着新鲜和刺激的东西,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教师的尊重赏识下,体验着获得新识的喜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同时,也体验着面临问题的困惑,遭遇挫折与失败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努力追寻的目标!
第四篇:陶研论文评比结果(DOC)
附:
2006年舟山市陶研“三项”评比结果
陶研论文评比结果
一等奖(空缺)二等奖
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小学数学课堂 舟山小学 王淑盛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新课程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 舟山幼儿园 李
雁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念,解读《化学》新课程 南海实验学校 林静静 行知合一
健全人格 千荷实验学校 谢
舫 浅议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新课程实践 舟山二中 芮春芳 坚持生活教育思想,上活思想政治课 舟山二中 苗永红 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谈化学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 舟山二中 谢艳波 班级管理中学生人格的塑造 临城中心小学 傅世特 执“创造之手”
与“课改”同行 临城中心小学 张金飞 在课堂上激扬学生的个性 临城中心小学 王燕桃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魅力,新课标的真谛 临城中心小学 洪小素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生机勃发 临城中心小学 庄海玲 作文应生活而精彩 长峙中心小学 方秀女 以陶行知思想来纠正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峙中心小学 虞召芬 实践陶行知思想,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定海一中 姚如康 借鉴陶行知思想,设计新课程化学作业 定海一中 王桂香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推进学生探究与合作 定海一中 屠永岚 引生活于音乐 融音乐于生活 山潭中学 顾海芳 爱为生命添色 山潭中学 陈
琼 音乐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小沙中学 付寒芬 践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构建泥塑特色校本课程 岑港中心学校 黄世国 让“生活之花”在数学课堂中绽放 紫微中心小学 林海娅 实践行知思想 拓展语文新课程资源 廷佐小学 王儿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学校劳育新空间 盐仓中心小学 王燕波 教与学,师与生的合一 山潭中心小学 姚燕红 “行知”如甘霖,课改结硕果――试谈用陶行知思想指导实践新课改
册子中心小学 陈晓叶 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活的魅力 干览中心小学 周静芳 给一束“阳光”,“灿烂”一片天地――“生活教育”理论在品德教学中的启示
大丰中心小学 张金珠 从地域特色探索美术创新树――陶行知创新教育思想给我的启示
定海三中 方晓华 取生活之源 扬科学之魂 定海三中 黄幼侠 起、承、转、合――植根幼儿生活的主题展示研究 八一幼儿园 林
静 渗透行知思想
构筑“生本”课堂 定海小学 邵灵敏 把生活与实践引入数学课堂 定海小学 王晓芬 爱,架起心灵间的桥梁――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做好班主任工作
舟嵊小学 庄祎祎 学习陶行知思想 重新认识师生关系 东海小学 庄丽丽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新课程中的实践
大丰中心小学 钟祎昌 创造教育引领新课程数学教学的放飞 沥港中心小学 孔志芳 综合实践社会化教学之路的探索 芦花中学 李 红 楼海红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启发 普陀二中 朱山花 生活与兴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探索 沈家门三初 叶萍霞 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地方课程教育的创新 沈家门三初 吴旭波 秉承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和谐教育 沈家门一小 翁飞萍 李亚飞
给课堂注入活力
为学生点燃激情 沈家门一小 周丽娜 遵循生活教育理论,促进小学品德新课程教学 沈家门一小
刘海燕 纵观行知“老”理念
反刍音乐“新”课堂 沈家门二小 刘春燕 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反思今天的语文课堂 勾山中心小学 乐文雅 王
凤 陶行知思想与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沈家门小学 乐明辉 生活让数学富有灵性
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沈家门小学 曹红儿 生活——撑起学生写作的睛空 沈家门五小 周红 张红艳 生活教育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沈家门五小 李德忠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焕发语文教学生命活力 普陀红旗小学 虞珠亚 徐唯 学好陶研,教好生物 普陀中学 张雷明 “生活教育”的观点在新教材中的体现
普陀中学 徐凌嫣 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新课程的实践 台门小学 贺松菊 持得彩练当空舞——行知思想指导下的低年级写话教学 岱山实验学校 俞世燕 李优儿 浅谈陶行知思想引领下的英语作业设计 岱山实验学校 陈 美 在小先生引领下,让合作学习更富实效 岱山实验学校 邬海英 扎根生活的土壤 让学生在沙文化中个性飞扬 岱东中心小学 付世女 借鉴生活教育思想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桂花小学 马双其 赵翠屏 生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
敬业小学 沈晓静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岱山实验学校 吴静娜 让英语课堂淋浴生活的阳光 岱山实验学校 孙 燕 让陶行知理论与语文教学同行 桂花小学 顾盛红 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 高亭初中 曹海芬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实现两个“实践” 高亭初中 方鸿燕 让科学贴近我们的生活 岱山县中心幼儿园 韩 群 画面因“生活”而美丽 岱山县中心幼儿园 柴东东 学习行知思想 走英语教学生活化之路 高亭小学 盛孝静 浅谈“幼本教育现场”构建的研究和探索 岱山教育开发研究中心 余燕芬 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岱山教育开发研究中心 金海芬 谈诚信教育,创良好教育氛围 岱山职业技校 夏勤俭 让英语接轨生活,让生活融入英语 马关小学 邱晓炯 让语文和生活牵手 青沙小学 潘爱媛 真刀真枪"做"科学 青沙小学 王海杰 我的学陶感受--谈陶行知教育理论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
构杞小学 孔 燕 课改下有效的课堂讨论 菜园中学 夏 芬 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践行"教学做合一" 菜园一小 罗松飞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了解生活 海星中学 王碧波 沟通从心开始 嵊泗县教研室 张渊巍 “生活就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闪光 嵊泗县教研室 吴海红 学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感 嵊泗成教中心 夏
珍
三等奖
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赏识学生
发展学生 浅谈新课程下“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关系 让学生创造性的琴弦响起来 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因生活而精彩
用“爱与心”浇灌
笑容更灿烂 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同行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语文和生活双赢
乘着音乐的翅膀
放飞音乐的梦想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让“教学做”放飞快乐的心情
千荷实验学校 千荷实验学校 定海四中 定海四中 临城中心小学 临城中心小学 临城中心小学 临城中心小学 临城中心小学 临城中心小学 临城中心小学 临城中心小学 临城中心小学
唐兆能 张玲艳
包海忠 沈幼波 章亚丽 丁芬亚 江南青 梅志刚 江
芳 陈英英 傅夏飞 王海芳 倪学锋 曹永红
让每一朵花都美丽绽放 长峙中心小学 用生活知识构建数学课堂 长峙中心小学 让数学课焕发生命色彩 长峙中心小学 乡村资源——孩子们活动的乐园 长峙中心小学 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定海一中 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定海一中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新课程中的启迪 定海一中 从“小先生制”想到的——谈高中英语合作学习定海一中 实践“教学做合一”实施体验性教学 定海二中 开放教学天地 激发创新能力 岑港中心学校 学问与“学”问 岑港中心学校 新课程,新课堂,新生活--谈中学英语的生活化教学 金塘中学 激趣 探究 发现 城东小学 融入我们的生活、心理世界 城东小学 乐识字 识字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识字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舟嵊小学 “四块糖果”折射批评艺术 东海小学 “真人教育”与“生活化”作文 东海小学 行知理论搭舞台,活动清泉常旋转 紫微中心 关注弱势群体学生--构建新时期新课程和谐的师生关系 海山小学 陶行知生活教育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悬的明灯 石礁中心小学 试谈陶行知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标问候语的和谐统一 沥港中心小学 以生活常规教育为途径促进幼儿品德发展之我见 区机关幼儿园 细品“活书”,让课外作业踏上“活”路 小沙中心小学 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园主题活动模式的有机融合 城关二幼 陶行知课程资源观指导幼儿的品德教育实践与研究 市机关幼儿园 让生活素材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普陀红旗小学 营创造之地,培养创造之人 台门小学 让生活走进识字课堂,让识字迈入社会生活 桃花中心小学 学会感恩
学做小真人 勾山中心小学 贴近生活,教育无痕 沈家门四小 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 沈家门四小 张祝红寓教于生活
其“乐”也融融 沈家门四小 让语文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 沈家门一小 引进源头活水,构建开放的语文大课堂 螺门小学 让“生活”的色彩点亮语文课堂 螺门小学 运用陶行知思想,践行新课程理念平阳小学 让数学实践活动课充满“活”力 展茅小学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普陀中学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下小学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台门小学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沈家门五小 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岱山实验学校 行知思想,伴我走进新课改 岱山实验学校 创造,离我们并不远——谈行知思想指导下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岱山实验学校 追求真切的数学体验 岱山实验学校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班魂”建设 岱东中心小学 精彩源于生活——浅谈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 敬业小学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让学生感趣地学习,学习感兴趣的知识
高亭小学 实践感悟 互教互学 高亭小学 陈龙宽 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怀慈小学 让语文教学融入儿童生活 怀慈小学 激发自信,培养创新思维 高亭中心小学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用陶行知思想教英语 东沙小学 周红飞 王旭东 顾建萍 王米芬 苏铁梅 林富香 陈瑶波 蔡晓玲 黄永芬 陈追雪 朱燕君 王余萍 鲍艳艳 林
涛 徐
洁 石意志 陈国防 何旭珍 洪爱辉 夏雅珍 邵
瑜 陈
瑾 黄海红 张
健 赵
烨 胡立定 胡海忠 陆丹凤 余
敏 张玲娜 徐素月 李
群 李佳盛 闻
燕 乐小娜 陈信根 周贤琴 董国福 刘海红 王晓艳 刘超飞 胡淑芬 金萍燕 刘 飞 於申静 戎 芳 傅 磊 蔡 青 李素艳 徐玉华 徐咪儿 蒋苏苏
科学实验的创新教育与陶行知教育思想 岱山初中 翁才苗 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释放童真 岱山县中心幼儿园 姜盛芬 “求真”育幼苗——浅谈幼儿园的德育教育 岱山县中心幼儿园 张 岚 轻轻地,投入你的怀抱——浅谈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岱山县中心幼儿园 戎茵茵 林素波 用生活来教育 岱山县中心幼儿园 苏珊妹 培养兴趣,以“趣”促学 马关小学 林长栋 让生活的“活”水滋润数学课堂----数学教学中如何将“生活味”与数学味“融合一体
马关小学 数学的开放与应用---关于应用题数学的生活化思考 青沙小学 数学的源头在哪里 青沙小学 教育是师生心心相印的活动-浅谈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青沙小学 取生活之源,活动思维之水 青沙小学 学习陶行知思想,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基湖小学 实施"六大解放",让课堂充满活力 构杞小学 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 构杞小学 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指导研究性学习菜园中学 中学生课外阅读障碍及课外阅读策略的探讨 菜园中学 直晤心灵的对话--浅谈略阅读课教学创新 嵊泗中学 陶研案例评选结果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生活,数学教学的起点与归宿 临城中心小学 抓住生活中偶发事件的教育契机 舟山幼儿园 小小木工真能干 舟山幼儿园 与名画面对面——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引发的思考 舟山幼儿园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南海实验学校 活水之源 南海实验学校 让“生活味”与“数学味”在思维中同生 舟山小学 让课堂充满生活的味道 舟山小学 让练习课焕发光彩 临城中心小学 借鉴陶行知教育理论 实践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临城中心小学 践行陶行知思想,营造快乐的数学学习环境 临城中心小学 生活中的比 定海小学 精彩源自生活--《从一滴水说起》教学案例与反思 大丰中心小学 构建学生和谐发展新平台--综合实践活动《饮料的探索》活动案例与反思分析
大丰中心小学 把握生成,创造精彩 石礁中心小学 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课堂--《吨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舟嵊小学 火花因何激起 柳行中心小学 开放课堂,让孩子走进生活 柳行中心小学 让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中碰撞出火花 岑港中心学校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盐仓中心小学 心情 表情 色彩 城关二幼 向孩子学习宽容 市机关幼儿园 “接知如接枝”--师幼互动中教师“教授行为”的案例分析
市机关幼儿园 神奇的吸管 市机关幼儿园 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 联系生活 放手实践 小沙中心小学 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城东小学 体验在数学教学的河床中流淌 沈家门四小 徐素月 毛红芬 舒金法 周水绒 李静儿 王美林 周松燕 黄雪月 欧方力 陈窈君 金夏萍 章
晨
夏优萍 徐文儿 金
娜 张小艳 黄伟红 范燕飞 罗佩珍 唐益红 王燕桃 张金飞 虞海芬 王晓芬 张金珠 俞素君 傅素珍 梅
英 朱红燕 方艳娜 张燕娜 马丽萍 朱
梅 朱珊珊 周利娟 陈晓吉 张雅萍 黄光明 张祝红
贴近生活实际,拓展数学视野 沈家门四小 施汗波
蒋洁群 废物串宝贝
童心蹦创新 沈家门四小 虞莉莉 美丽的贝类动物 沈家门一小 刘海燕 精彩源于生活 台门小学 刘周燕 教育不是克隆 个性需要市场 岱山县中心幼儿园 张维维 让孩子在生活教育中健康成长 岱山县中心幼儿园 邱佩芬 柴双燕 精彩缘于生活——《numbers》教学案例 东沙小学 激活潜伏着的心灵力量 敬业小学 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绽放——对三节《平均数》研究课的剖析
敬业小学 给他一个支点,他将报以整个春天 岱山县实验学校 关注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岱山县实验学校 真实,永远的最美——《父亲和鸟》教学案例 岱山县实验学校 放飞学生的思维——谈《立体几何序言》教学案例 岱山县职业技术学校 让陶行知教育思想之花盛开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岱山初中 让民族文化扎根孩子的心灵 四平小学 老师,我看到了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例谈
青沙小学 让陶行知儿童观亲近数学新课程 青沙小学 睁大眼睛看集卡 金平小学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马关小学 三等奖
生活、习作的沃土 南海实验学校 走进生活 快乐教学 南海实验学校 理解孩子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南海实验学校 师生和谐,平等对话 长峙中心小学 体验 快乐 成功 千荷实验学校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内化 舟山小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临城中心小学 “趣”从生活中来 临城中心小学 别让统计因生活化而失去数学味 普陀山学校 区域的故事 大成中学 一则乒乓球踩瘪引出的案例 舟山幼儿园 从“纸的妙比”谈“人人是创造之人 舟山幼儿园 善待孩子的错误 舟山幼儿园 蝴蝶结引出来的生活教育 舟山幼儿园 有“生活”的数学真好 大丰中心小学 “生活化”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海滨小学 放飞语文课堂 培养自主学习东海小学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案例 定海小学 “拔苗助长”的启示--一道问题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岑港中心学校 感悟生活,收获真爱 盐仓中心小学 用爱播撒希望 廷佐小学 跳出写实攀篱的幼儿美术活动 城关二幼 从一滴水说起 城东小学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城东小学 生活,使习作变得快乐 城东小学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定海区机关幼儿园 学会赏识,快乐成长 定海区机关幼儿园 大班生活活动:有趣的鸡蛋 八一幼儿园 源于生活更应回归生活 春晖幼儿园 小兔子的神奇出租车 市机关幼儿园 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大班数学活动《5.6元的分配》案例分析
蒋苏苏 鲁小燕 何海明 沈小萍 王肖峰 俞世燕 夏勤俭 刘彩珍 马亚飞 王海杰 孔芝娜 毛红芬 毛红芬
陈益嫄 丛全荣 王 芳 方秀女 唐兆能 吴茹波 梅志刚 方静静 虞碧娜 李
萍 夏雪芳 李珊红 严凤仙 毛燕华 金素娟 徐惠君 陈国防 倪燕珍 董玲芬 李梅红 沈可言 张艳辉 郭小芬 徐
娜 王海萍 王晶晶 刘
茹 王
莹 娄佩群 林
蕾
市机关幼儿园 韩飞儿 让写作教学多一些生活的气息 沥港中心小学 张
洁 追寻儿童真切的生活情境体验 沈家门小学 殷风雷 取生活之水
活德育之水 六横中心小学 陈益平和煦春风浴满堂 六横中心小学 贺
苗
俞锡波 让数学走出课本,融进生活 六横中心小学 王妙红 走进生活,让数学鲜活起来 六横中心小学 王妙红
邵松婵 利息问题 沈家门五小 李德忠 加、减法估算 沈家门一小 刘红慈 对称图形 沈家门一小 张海英
叶晓红 关注生活
轻松作文 东港小学 心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 岱山县中心幼儿园 让感恩填补心灵的空白 岱东小学 “动”让科学课魅力无穷——《蚂蚁》一课例谈 岱中小学 过把“合作”瘾 岱中小学 聆听孩子的心灵——小学数学低段案例之我集 东沙小学 用陶行知教育理论指导课堂实践 让课堂激情飞扬 桂花小学 品读生活,再游三峡 高亭小学 《雨天中的布料》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高亭小学 老师,兔子的眼睛是黑色的 万良小学 韩世芬阳光 生活 课堂 岱山实验学校 拓展思维,“寓教于乐” 岱山实验学校 我的快乐英语课堂——my favorite season案例分析 岱山实验学校 捕捉生活 尽情表达 怀慈小学 生活,数学因你更精彩 四平小学 创设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四平小学 敬业小学 殷光举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生活洋溢幸福 桂花小学 让学生成为社会“大课堂”的主人 五龙卡森小学 科学课生成劳技课 五龙卡森小学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四个太阳》案例分析 青沙小学 学,贵在疑 金平小学
优质课评比结果
一等奖
舟嵊小学
傅庆佐
鲁家峙小学
邬舟红
岱山实验学校
俞世燕
高亭小学
黄世明
蔡伟珠 韩 群 付世女 姜佩佩 夏杰燕 李 袁 宋 娜 戎碧泓 陈佳斌 沈娜女 孙 燕 陈 金 陈 美 王静芬 陆伦军 杨 海 龚汉燕 刘
芬 毛永康 毛红波 王央雪
舟渔子弟学校
李碧雅
高亭初中
方鸿燕
东沙中学
刘
天
菜园中学
唐嵊飞
二等奖
舟山小学
邵海霞
紫微中心小学
林海波
东海小学
陈红芬
沈家门一小
贺
磊
东港小学
王华挺
怀慈小学
徐佩锋
岱山实验学校 大成中学
东海中学
岛斗初中
刘燕儿
乐舟舟
安方红
洪
辉
马岙中心学校 普陀二中
唐静丰
冯小平
第五篇:陶研心得体会
生活即教育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张晓娜
最近,有幸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通过学习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感受到了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它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教育无小事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他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义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每天四问,每天快乐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他要求大家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并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每日四问,把我们平时看似不经意的许多坏习惯都问了出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长城呢? 陶行知认为,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要树立为博学而学习、为独立而学习、为民主而学习、为和平而学习、为科学创造而学习精神。其次,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所谓“大丈夫”的人格,就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还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生利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躯,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即为建立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而奋斗不息:第三,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曾亲自为育才学校学生制订的“育才十二要”,即育才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学生自觉遵守。这十二要的具体内容就是:“
一、要诚实无欺。
二、要谦和有礼。
三、要自觉纪律。
四、要手脑并用。
五、要整洁卫生。
六、要正确敏捷。
七、要力求进步。
八、要负责做事。
九、要自助助人。
十、要勇于为公。
十一、要坚韧沉着。
十二、要有始有终”。总而言之,陶行知认为,道德教育对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加强道德教育。
总之,陶行知博大的教育理论,精髓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从教育教学实际入手,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之路会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