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8陶研论文团队学习,促成有效数学课堂208
团队学习的问题和对策
岱山县高亭小学 陈佳斌
读过《第五项修炼》这本书的朋友都知道,团体是最佳的学习单位,合作学习具有令人吃惊的潜能,团队的智商可以远大于个人的智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已经无法成功。越是竞争激烈的时代越是需要团队合作。在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很有限的,只有团队的合作,才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实施团队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研究、探索、平等合作,来共同提高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数学教师如何利用数学教学这个相互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团队合作学习实践运用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团队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质性的合作。
2、团队合作学习变成了优秀的学生单方面的帮助差的学生,时间一久,优秀的同学就不太愿意帮助差的同学。
3、由于队员之间没有足够的合作意识,对互相合作不积极。下面谈谈本人在实践教学中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卡耐基说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茫无目标的漂荡终归会迷路,而你心中那一座无价的金矿,也因不开采而与平凡的尘土无异。在现实教学中,到了小学六年级。经过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学习没有目标,所以不愿意学习。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获得成功的理想成为首要任务。
教师就用身边的成功人士或偶像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学生考进了北京大学。如果学生觉得自己不可能成功,教师举一些实际例子来激发学生树立理想,比如某个身残志坚的突出人物取得成功的实例,让学生产生自己各方面条件都比他好,他能成功,我也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当然通过调查也有一部分学生自己有明确的理想。有的想成为科学家,有的想成为单位的领导,有的想成为企业的掌门人,有的像成为比尔·盖茨这样的世界富豪。那么告诉学生,要实现自己的这个理想,必须要依靠团队而非个人。
为了使活动更真实,我在班内让每个学生写了自己的理想。并且在全班四十多个同学面前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理想。有理想才有了动力,有了动力才会为奋斗。
二、培养学生的凝聚队员的能力
谁有本事用众人的智慧,谁就有可能获得成功。有一句谚语:混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凝聚力强大的人往往能把自己的意愿复制给团队中的每个人,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愿意支持他,为他心甘情愿地服务。
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一定成功,一个学识平平的人,却可能成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这不是社会中的一个偶然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原因。一个有才华的人往往因为恃才傲物,往往看不起周围比他差的人。比如有一个留学归来的博士生去管理一个企业,虽然专业知识绰绰有余,但是在管理中却到处碰壁,自己的正确管理意志很难顺利贯彻执行下去。而一个学识平平的大学专科毕业生,却在管理同样一个企业中得心应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博士生他是一个光杆司令,没有自己的团
队,所以很少有人支持他。而这个专科生因为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组织了自己的团队,得到大多数的人的支持,就能够很好地把自己的意志贯彻执行。所以他能获得成功。
一个人在团队中能凝聚越多的人,他的事业做得越大。如果他能把所有的队员都凝聚起来,这样的人成功就是必然。
拿破仑·希尔说:小小的胜利可以由一个人单枪匹马取得,但那种带来最后成功的伟大胜利就不可能靠单干取得了。要取得这种胜利,必须有其他人参与。当你开始动员其他人一道为达到某个目的而工作时,你就跨进了领导者的行列。事情的成败,全赖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了。
三、培养与团队一条心的意识
戴尔·卡耐基告诫我们一个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的人是非常可悲的。一个人必须加入一个团队。要么你做团队长,要么你与团队长一条心。如果你没有本事当团队长,却不肯与团队长一条心。这样的人,往往难逃失败的命运。所以培养团队一条心的意识非常重要。自然界中狼的生存法则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一只狼单打独斗,往往会成为老虎的手下败将。即使再勇猛,也往往难逃灭亡的命运。而一群狼只要大声地吼叫,再强大的老虎也会惧怕。这就是群狼生存的法则。所以当今社会,作为个人你必须与团队联盟,联也得联,不联也得联!如果你有凝聚力,你自己成为团队长,使队员与你一条心。如果你自己没有或缺乏凝聚力,那么你要成为团队中的一员,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现实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如果你自己没有凝聚力,又看不起团队长,那么你这个人就只能单打独斗了。根据生存法则,你就难逃失败的命运。一个人成为团队的一员才能更好的生存。在团队中你是队员也好团队长也好,你必须要与团队一条心。团队耻我耻,团队荣我荣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为团队贡献的精神
安东尼·罗宾斯告诉我们:合作就是力量。帮助别人往上爬的人会爬得最高。中国有句古训:吃亏就是占便宜。有许多看起来非常“聪明”的人,他们能很快地和陌生人变得熟悉起来,取得别人的信任,但同时他们又很快地被以前的朋友列为了“不受欢迎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喜欢处处占便宜,很少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
小学生往往只想从团队中获取利益,不想为团队服务。有这个想法很正常。人的本性往往首先为自己着想,然后再考虑团队的利益。但是,当团队要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队员挺身而出,为团队去贡献。在战争年代,为了保护大部队,而牺牲一小部分战士。比如我们熟悉的狼牙山五壮士。优秀学生不愿意帮助差生的原因就在这里,他单方面的付出,却得不到从团队中有什么回报。作为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要想从团队中获得利益,就要为团队承担责任。在团队中承担的责任越大,你在团队中就越有威望。就越有可能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反之,当你处处为自己着想,不考虑团队利益的人。当团队需要你贡献的时候,你却退避三舍。当在团队中有利益可得的时候,你又冲锋在前。这样的人可能会成为团队不喜欢的人。长此以往这样的人,有可能会被开除出团队。这样,你就很难获得成功。所以,要教育学生要想获得成功。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团队的利益,爱团队等于爱自己。只有这样,也才能使自己凭借团队的力量获得成功。
1、说出理想
2、凝聚朋友组织团队 老师分的小组往往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团队,而学生依靠自己的凝聚力组织起来的团队才是真正的团队。自己的朋友越多,支持你的人就越多。发挥自己的优势,凭借不同的方法,来建立自己的团队。
3、信任度测试游戏
后倒游戏:一个人往后倒,你的队员在后面保护。如果信任度高,就会大胆地往后倒。(要做好保护)
眼睛与腿:一个队员眼睛蒙起来,与另一个队员腿绑在一起,跨越各种障碍物。看哪一组两个队员之间能够配合默契,完成任务。
步调一致: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一条腿绑在一起,能不能快速到达目的地。
4、完成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选择数学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按学生自己组织的团队,去完成任务,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能力。
5、指导作业
在平常作业中由优生来指导自己的队员,逐步树立优生在团队中的威信。
6、超级任务
组织一次综合性的活动。把几个项目设置在一起。跑步,算24点,唱一首歌,画一幅漫画,做一个小实验等。几个任务综合在一起,看哪个团队完成得快而且效果好。同时看各个队员密切配合,有没有全力以赴地为团队贡献力量。
七、研究的过程及实施步骤、操作要点及作用
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组队(2011年3月-2011年5月)第二阶段:活动实施(2011年4月-2011年9月)第三阶段:结题及评估(2012年9月-2011年11月)1.组队
教师安排与学生自愿组合相结合。在课堂上一般按座位前后四人为一组。在排座位时,尽量把前后四人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4人一组分成若干(10)组。个别座位需要调整,与班主任协商。
在课堂外,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的团队,先由哪些同学勇敢地站出来,愿意当团队长。然后由团队长去凝聚自己的队员。如果发生个别团队长凝聚的人数不足时,比如只有3人等。或者个别同学没有被团队要他时,老师与团队长商量则作适当调整。
2.制定规则
原则上按学生自愿组合与老师安排相结合。一旦合作团队建立,没有特殊情况尽量不变动。队长由队员自己民主选定,如果队长中途当得不好,或者遭到所有队员弹劾时,那么可以作适当调整。这样一来,培养队长的能力,二来也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符合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3.评比
通过活动评比一个团队的综合能力。
1、数学学习活动作为其中一个常规活动,在数学学习要求团队成员能够互相帮助,特别是团队长指导队员。以整个团队成员的平均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团队在数学方面的成绩。但是不作为唯一标准。
2、其它各项团队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团队综合能力的重要参考。
3、团队成员获得的各项荣誉也可以为团队加分。
具体标准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全。尽量做到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又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既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又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获得成功。从而使团队成为优秀团队。
4.公布
1、公布团队平均的数学成绩,作为学生数学方面团队合作效果的参考。激励学生更有效的合作。
2、公布学生在其它方面取得的成功。
5、奖励
有评比必须要有适当的奖励,在学期结束评选出最佳合作团队二到三组,最佳队长三到五人。进行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基础薄弱生,可以设置最大进步奖。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有机会获得奖励。
八、研究成果与评估
团队学习从原来单单要求学生学好数学,转变到既要学会数学知识,又要学会与人合作,从为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到愿意为实现团队的目标使自己获得成功。学生在充满团队帮助与关心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数学,愉快地与人交往。
1、形成一定数量的实物成果
《团队长的成功成长记录》:记录团队长的理想,团队长的优势,团队长目标凝聚多少人,团队长为团队服务的具体记录,你帮助了哪些同学。
《团队优秀创意活动记录》,记录特别优秀的创意活动,在活动中值得总结的经验。《团队长经验总结》、《团队学习实效性的研究报告》等。
2、构建团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理想教育:树立理想,成功与组织团队的关系。
团队教育: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只有团队才能获得成功。组队:课堂内便于指导学习,以前后座位四人一队。
课堂外则是有意向担任团队长的同学凭借自己的本事去组织,教师则作好协调和适当调整。
开展各项活动:由团队长带领各团队参加各项数学实践活动和各项游戏活动。形成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意识,团队长为团队服务,树立自己的威望。数学作业指导:在团队长或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差生。评比:团队数学平均成绩评比,及其它各项活动评价。
奖励:对团队合作效果好的团队适当奖励。数学平均成绩仅作为其中的一项。3、研究成果的自我评价
这项活动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成绩优秀的学生由原来的自私自利变得关心团队关心别人,把关心和指导队员当成了自己的责任。有了凝聚人组织团队依靠团队获得成功的意识。这些智力超群的学生有了这样的改变以后,以后比智力一般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成绩一般的人,也发挥他的优势,在团队综合活动中,尽全力为团队贡献。从成功学的角度,开展团队合作学习,解决了以下的问题:
1、优生主动帮助差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凝聚力、影响力,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
2、指导效果比较好:靠教师一个人指导所有的差生,那教师真是太辛苦了。而如果能使优生经常性帮助差生,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树立优生的威望,并且效果了也还可以。
3、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从小就有了组织自己团队的意识,为以后取得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
九、困惑我们的问题
1、会引起一些传统观念的误解,会认为这没有效果。
2、开展这种教学活动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时间不够。
2011年10月16日
参考文献:
1、安东尼·罗宾斯 《唤起心中的巨人》 2、拿破仑·希尔 《成功致富全书》 3、卡耐基《成功之道》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5、章金敏 谢雨陶《卡耐基如是说-相约成功路》 6、刘一秒 《领导智慧》讲座 《我应为王》讲座
7、陈安之 《超级成功学》
附录1:
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在美国这个名字家喻户晓,由于他创造性地建立全新的成功学,他在人际学、创造学、成功学等领域比卡耐基有着更高的地位。
安东尼·罗宾斯是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以及个人、事业和组织问题的协调人,公认的成功学、激励学方面顶尖的大师。他的专业能力帮助无数个人、团体和企业转变了生存发展的轨迹。接受他咨询和激励的包括美国总统克林顿、南非领导人曼德拉、网坛巨星阿加西、拳王泰森等。他还为美国陆军 “激励训练”服务,担任两位英国王室成员的私人顾问和英国谢菲尔德市的首席咨询专家。
彼得·圣吉 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刘一秒 国内成功学大师 思八达集团总裁 陈安之 成功学大师
附录2:
学生自己凝聚的团队组(略)团队长: 第一队苏展 第二队郑玖萌 第三队赵思瑜 第四队金雨蝶 第五队金鼎力 略:
老师分配的合作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施的具体活动(略)
1、2、评比的具体结果(略)
第二篇:学习数学新课标构建生动有效课堂
“学习数学新课标构建生动有效课堂”心得体会
———— 瞿庆玲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倡导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做中学。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第三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论文
优秀教育教学论文申报表
论文标题 论文类别小学数学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联系电话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精辟地指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关 键 词】: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有效学习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老师问学生)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像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这就是说,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学活动的“中心精神就在于教学的乐趣”,“问题教学”也正是利用了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数学课堂提问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你们20只来分,每只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
二、把握提问的明确指向,引导学生准确回答。
提问的问题应当具体、明确,学生听后能找到思维的方向和目标,从而使学生快速地组织思维,顺利地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在推导关系式这部分,要求学生观察“(1)70-30=40,(2)70-40=30,(3)30+40=70”,并比较它们的异同时,如果这样问:“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显然不够明确,学生不知道怎样比较:以谁为标准?谁和谁比?比什么?我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1、第一个算式中有哪三个数?
2、第二个算式中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3、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第二个算式与第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
5、怎样求被减数、减数?„„这样不断递进式的提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能有条理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重视提问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多方面地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引向纵深,并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提问不能基于简单的判断,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要具有思考价值。通过巧妙的问题,指引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中受到启迪。例如,我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学生初步掌握了求倒数的方法之后,出示“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350、1、0、4/5。”学生看清题目后,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动笔练习,而是先作如下提问:
师:同学们,这一组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学生听到教师的问题,兴趣被调动了起来,一个个争着回答。
生1:我最喜欢求4/5的倒数,因为4/5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是5/4,4/5×5/4=1,4/5的倒数是5/4,所以我喜欢求。
生2:我最喜欢求1的倒数。因为1这个数可以写成分数1/1,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还是1/1,1的倒数就是1。所以我喜欢求1的倒数。
生3:我给×××补充,还可以这样想,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我也喜欢求1的倒数。
教师小结板书:1的倒数是1。
师:这组数中,你最不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
生1:我最不喜欢求0的倒数,因为0写成分数是0/1,要是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就写成了1/0,0又不能作分母,0好像没有倒数。
生2(显得很不以为然):不是好像没有倒数,而是应该确实没有倒数,你想一想,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也不等于1呀,0肯定没有倒数。
(这位同学把老师的话全给讲出来了,他说的理由非常充分而又具有说服力)
教师小结板书:0没有倒数。
接着再让学生进行笔头练习,求出“350、1、4/5”的倒数。
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两个新颖的设问,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思维活动的判断和说理,既巩固了新知识,又轻松、顺利地教学了求“0”的倒数和求“1”的倒数这两个倒数认识中极其重要的知识点。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借助课堂,艺术性地层层设疑提问,能促思益智,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揭示题意,找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思考理解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矛盾转化的方法。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教学时精心设问,层层设疑,一次又一次掀起教学高潮。教学过程如下:
(演示:屏幕上,先显示一个圆,圆周上的一点闪烁后,沿圆周绕一圈,然后闪烁
圆周。)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周长吗?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生:是一条线段。
师:那么如何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接着,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的?
生: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师:如果要测量的是圆形大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
(学生哄笑,齐声回答说:不能。)
师: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
生:用绳子绕一周,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
师:你能用绳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演示:教师把系着小球的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面上,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小球被甩动时小球运动形成的圆。)生:不能。
师: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
师: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先做一个实验,你能发现什么?(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圆。)
学生欣喜地发现:
圆的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
圆的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积极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圆的周长到底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这里,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测量圆周率的故事……
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并且通过几个具有机智的小问题,把这一个教学环节紧紧地串连在一起。而且面对老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学生都会饶有兴趣地去思考,去探讨。这正是教师的高明之处。所以作为教师应学会在课堂上不断调控教学程序,灵活恰当地进行追问,使问题问得明白,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课堂提问必不可少。它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论》
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2、《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积极有效的数学课堂的构建
积极有效的数学课堂的构建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使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从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自信心的养成,学生也就觉得数学学习十分枯燥无味。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灵活运用 教育 机智创建新课堂,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说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认为只是“题”和“数字”,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只要多做题就行了。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笔者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解释、描述、理解、刻画,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以来,新教材、新教学倍受教师和学生们的关注。笔者一直任教初中数学新课程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现就如何上好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微调教材,因材施教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 科学 实验,学生就能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对教师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而课改后的新教材是“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十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但这种编排也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例如,新教材二次函数一节中,用两个例题来导入新课。例题1:多边形的对角线数d与边数n有什么关系?那时笔者所执教的学生,由于归纳、猜想能力的不足,课上需要笔者来引导他们解决。例题2则属于增长类的应用题,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乏是一道好题。但很多学生也表现出较难理解。如此以来,挫败了学生的自信心,即便弄懂了这两道题,也没有兴趣去接受新知识了。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 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调整:先带学生简单回顾一次函数的作图步骤,直接给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让学生合作讨论如何作图后,再一起动手在分发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卡片(网格形式)上描点、连线,进而让学生发现二次函数图像的形状,课本原有的例题稍后解决。从课堂气氛、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反应上看,这次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也让笔者切实体会到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二、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新课改提出的“合作交流”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往往只是同学们“合作”找出教师布置的一些简单问题,然后派一个代表进行回答。这显然是不好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时通过合作学习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曾有一题:在长、宽、高分别为4、5、3的长方体中,一只小虫沿着长方体上表面点A爬行到下底面的B点的最短路程为多少?此题属开放类型。在课堂教学时我特意安排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兼顾学生们的学习程度,让他们变更座位、四人一组着手解决。自由发言 总结 时,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提供了数十种的解决方案。此时,笔者感叹学生是多么得出色!听着学生的叙述,看着学生的变化,作为一名新课改一线的教师也越发感到了孩子们是幸运的,教师们也是幸运的。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学科知识,而且对提高每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合作意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分组要考虑学生的搭配是否合理,组内分工、学习目的是否明确。不能流于形式,让其价值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
三、转变思想,力在创新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做好他们的表率,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如在八年级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学中,基于它的抽象性较难理解的情况,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推理过程,增强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生们利用小棒摆出他们所认为的平行四边形后,笔者问:“能否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你的拼图是否正确?”(旨在培养他们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设计的一种思想方法)接着问:“能用说理的方法来证明你的拼图正确吗?”(意在激发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最后问:“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实际验证——理论论证——概括总结这几个步骤培养他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在公开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利用点的分布设计了两幅图画(树和鸟)供学生选择,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坐标的变化,增加了趣味性;另一方面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愿他们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愿他们向鸟儿一样在知识的天空自由飞翔。整节课中,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了数学推理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逐步形成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适时评价,激发热情
课堂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师生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我们往往把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等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新课程理念还把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等,教师的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在笔者曾执教的八年级有一个学生,他的成绩虽不是很好但其脑子灵活、反应快。记得第一次提问他的时候,全班哄堂大笑,他的脸也涨得通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笔者先暗示全班安静,接着对他说:“看,同学们是认定你答不出来了。但我却说你能行。怎么样?露一手给他们瞧瞧!”他看着我,带着求助的目光点了点头。我先替他把题目读了一遍,在读题的过程中边对已知条件进行逐步分析,边设问让他回答。最终,他成功了。笔者先是表扬了他,后又带领大家为他鼓掌庆贺。从那以后,再提问他的时候,班上不再有笑声,而他也不负众望一次次的让笔者看到了希望。“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的,而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选拔,而是在于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 发展。直至现在,笔者也会在教学中使用“你讲得真好!”“没关系,慢慢来”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和谐氛围,教学双赢
数学课堂一般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利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即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和钦佩后,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满足。而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也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教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努力地、坚定地实施着快乐教学。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 艺术 ”。这句话说得真好!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课后我们在反思 总结 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书越来越难教”,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共同感慨。如何体现新理念,需要教师自
用心
爱心
专心 我否定,“扬弃”习惯的教法,这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我们要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只要我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就一定能让课程改革结出丰硕的果实!
用心
爱心专心 3
第五篇:学习陶行知教学思想,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学习陶行知教学思想,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探讨陶行知教学思想背景下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离不开“教、学、做合一”,离不开小组合作中的“小先生”们。
【关键词】高效课堂
陶行知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14-01
要使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效,关键是课堂的高效率。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实现高效课堂,是每个中学数学教师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陶行知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
一、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学生对教师尊重不畏惧,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的甚至是标新立异的见解,而不担心教师批评斥责,这只有在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才会发生。教师应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发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解答他们的疑难,获取他们的信任。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基础上,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沟通,充分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师生的这种和谐关系会增强他们间的信任度,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设计活动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探究,学生在踊跃讨论的气氛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走动,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提示,对他们多积极的暗示,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陶行知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学生的学习需要从不知到了解,从了解到掌握,从掌握到运用,从运用到领悟,这其中始终贯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仅仅是灌输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了解,但对于掌握、运用和领悟,非得学生自己参与进来,结合自身的已有知识,建构新的知识框架,掌握方法与技能,领悟策略与思想。教师需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实施“教、学、做合一”,构建高效课堂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就是“教、学、做合一”,“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这实际上是陶行知“教授法”改“教学法”思想的现实应用,也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首先,要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备课,这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不只是包括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重点、难点,备教法,而关键是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其次,课程内容决定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课堂模式也直接影响课堂效率。例如,概念内容的复习课,教师选择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设计填空选择的小练习,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本上的知识点。
第三,科学、合理、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显著使数学呆板的知识变得生动实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回顾,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答题器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反馈得以实时地汇总。
最后,设计探索、综合实践、小结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活动,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四、发展“小先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延伸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指导,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样自然出现学习困难生。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他主张“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心上劳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老师“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学生“既当学生,也当先生”,“即知即传,自觉觉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按基础分学习小组,四至五人为一组,选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当“小先生”。数学课堂中,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需要学生自己探究时,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的探究过程,经过独立思考以后,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生成相对一致的意见,然后小组展示,组间辩论,老师点评,学生小结反思。课堂之外,组长了解组员学习状况,及时组织对“学习困难生”进行课堂知识的辅导、解疑。“小先生”们获知快、准确,他们通过展示交流,能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困难生”在“小先生”的帮助下取得进步的同时,“小先生”自己在给“学习困难生”解疑过程中,对数学概念、规律、方法、思想等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87-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