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陶研会《工作要点》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2014年陶研会《工作要点》
根据5年学陶的真切体验,要想立陶出成果,必须解决‚三论‛之策略。即一是学陶的认识论,解决愿学;二是研陶的方法论,解决会学;三是创陶的行动论,解决真学。这‚三学‛之论,是一个从寻路——醒悟——觉悟到找到‚以创立校、以做立教、以真立人‛的真理路的探索过程,从而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同时,确保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力发展,把人科院建设成真大学、搞真教、育真人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名校。因此,2014年陶研会工作的指导思想仍然是:‚实干兴陶,服务发展‛:即‚创‘三立’特色名校,促进‘三强’同步发展‛。其实施策略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之法宝。
具体实施目标是:
一、依据‚中陶会实验学校‛和‚中陶会课题组‛的要求,确保2012年下达的陶研立项的主课题:《构建‚立陶创特‛实验模式,创立‚现代育才新学‛》及‚教学做合一‛和‚真人教育‛两个子课题,在今年5月份圆满实现中陶会专家课题组的结题验收。实际上这个事从本校诞生之日起,就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的大主题,一个与时俱进的须要长期探索创新的动态性大课题,正如陶行知办晓庄师范时所说:‚晓庄,是一部用不完稿的诗集。‛陶研专家评育才学院
时说:‚育才学院是一本未写成书的教育学巨著。‛所以说,育才学院圆了陶行知办‚育才大学‛的梦,但今日的人文科技学院要为成陶行知提出的:要让育才大学成为羽毛丰满的、贡献真理的、充满大爱的、积极创造的真正大学。在市场经济双重效应的当今,这个‚大学之道‛的探索和担当,是要永恒实验创新下去,是要全员专心致志地探究下去。
1、2014年1-5月,六个实验学院的12个实验班级,仍要继续开展‚真人教育‛的实验探索,要求每个实验班(毕业班除外),要落实开展‚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做真人的标准是什么和怎样做一个真大学生的论文讲用赛活动,每个实验班精选出五篇优秀文稿交校陶研会秘书处审阅,举办一次全校性‚做真人见行动10强讲用赛‛的评选活动。同时,各实验班级‚真人教育‛实验进一步深入开展,其实验总结结题报告。力争4月底交陶研会秘书处,原交卷的要补充的才行。
2、各实验班级的‚教学做合一‛实验教师,要进一步巩固教学实验成果,力争在4月中旬,完成实验结题报告。
3、校陶研会课题组,要按主课题和两大子课题结题报告要求,完成主课题报告书的问世,这个任务艰巨而厚重,必须体现出成果的创新性、严谨性的科学性、创造的先进性、收获的时效性。
二、要进一步完善陶研会组织结构的优化建设,特别是
在办会的机制上,要形成‚全员办会‛、‚效益办会‛、‚活力办会‛。
三、法学陶研会的立项课题,要组织实施好;学生陶研会要加强中陶会实验学校分会批准,组织效益建设,注重陶研计划实施的团队力量的发挥。
1、对换届后的陶研会组织,要很好地分工组合,充分发挥其办会功能的勇于担当的探索性和效益性。
2、依据‚行知计划‛的陶研课题要求,准备对年度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后,提出会员年度个人小课题的陶研目标及实施奖励的意见。
四、校陶研会今年迎接中陶会两个会议,在我校的举办成功。一个是6月份,中陶会全国高等学校工委会,立陶战略调研会在我校的召开;另一个是中陶会实验学校会,年底在我校召开。这两个会在我校的召开,表明我校研陶成果知名度的扩大。因此全体会员要努力创造一个好的陶研氛围,把陶研工作做得更扎实,以新的成果展示以迎接‚两会‛的如期进行。
五、李董事长已批准学校建立陶行知纪念馆。作为陶研会要配合学校办好陶馆,力争在内容展示上有陶研成果的充分凸显。为中陶会两个会在我校召开时的开馆,做出时效上的贡献。
六、陶研会秘书处,力争会上学期将《陶行知论教育论
读本》,《陶行知教育思想新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名言录》等三种校本陶研教材,修订后出版。
七、我校申请的《建立中陶会西部地区陶行知教育思想培训中心》的请示报告,我会尽力做好配合工作,促进中陶会办公室上报民政部审批,力争上年完成挂牌仪式。
以上仅为2014年办会要点思路,待开修订后,将正式发年度实施计划。
第二篇:陶研会专题讲座听后感
“陶研会专题讲座”听后感
听罢刘裕权教授关于“陶行知教育教学思想”的讲座,沉思良久,感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体现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给了我们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教师;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教师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教师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行是知之始”。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这让我们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不由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想想,确也如此!也真正让我们了解了其名“行知”的用意!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我们做老师的再也不能对我们的学生做填鸭式的教学,有些知识需要传授给学生,但更多的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探索知识的技能,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是让我们的学生终生受益的。还有更重要的是再整个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倾注我们对学生全部的爱。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会一直沿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之路坚持走下去,我相信我一定能够为祖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第三篇:陶研心得体会
生活即教育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张晓娜
最近,有幸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通过学习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感受到了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它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教育无小事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他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义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每天四问,每天快乐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他要求大家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并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每日四问,把我们平时看似不经意的许多坏习惯都问了出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长城呢? 陶行知认为,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要树立为博学而学习、为独立而学习、为民主而学习、为和平而学习、为科学创造而学习精神。其次,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所谓“大丈夫”的人格,就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还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生利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躯,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即为建立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而奋斗不息:第三,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曾亲自为育才学校学生制订的“育才十二要”,即育才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学生自觉遵守。这十二要的具体内容就是:“
一、要诚实无欺。
二、要谦和有礼。
三、要自觉纪律。
四、要手脑并用。
五、要整洁卫生。
六、要正确敏捷。
七、要力求进步。
八、要负责做事。
九、要自助助人。
十、要勇于为公。
十一、要坚韧沉着。
十二、要有始有终”。总而言之,陶行知认为,道德教育对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加强道德教育。
总之,陶行知博大的教育理论,精髓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从教育教学实际入手,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之路会走得更好。
第四篇:陶研论文
用爱分层培育让花朵竞相绽放
——浅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分层教学的指导意义
肥西县烧脉学校丁德金
【文章概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落脚点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大力弘扬陶行知“万世之表”的崇高师德和奉献精神,认真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用陶行知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作指导,深入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学困生和德困生的新方法、新思路,是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质要求的具体落实。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如何施行分层帮扶转化学困生、德困生?现把本人在实际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加以总结,目的在于今后更加深入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学困生的转化能力,为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理论,分层教学,帮扶转化学困生、德困生,因材施教,关爱,尊重。
【正文】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大半个世纪之前主动放弃了在美国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回到千疮百孔、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用尽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平民百姓、劳苦大众的教育之中,坚信“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英与智之;觉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提出了教育兴国的主张,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宝贵的思想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誓言激励和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虽然时代不同,但他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富有特色的创建和创新理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永远值得我们探研和弘扬。陶行知的一生是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不朽贡献的光辉一生,他的崇高师德和奉献精神永远引领和激励着后世之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执着追求,无私奉献;他的教育思想、改革创新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必将指导和启示我们新时代的广大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寻求最有效的教学和育人的理论和方法。陶行知提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他又提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等等理论和观点,对我们当代所进行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转化学困生和转化德困生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更需要我们学校教育转变观念,敢于改革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如何能让每一棵小苗都能成才呢?如何能让不同的苗木成为各有所用的人才呢?我们就要像陶先生说的那样做: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使之立足点上求平等,出头之处谋自由。深刻探研、领悟和践行陶行知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精髓,认真组织开展好分层教学,把每个学困生、德困生转变好,不让他们成为不合格“产品”而流向社会,这是当前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做的工作,同时也是难做的事情。
每年的中、高考之后,从学校老师到学生家长,从社会各界到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政府领导,他们只关注一个学校的升学率,特别是考入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的人数,很少有人愿意去关注那些线下的、落榜的学生的失落、痛苦和失望,有少数甚至是绝望。要知道他们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成员。他们中有的做出无赖和不得已的选择,有的甚至选择放弃和自暴自弃。
从我县某校近几年的毕业生情况来看,一部分未考入高中的学生中,有的选择上职业高中,有的选择出去打工,有的就选择自暴自弃,整天在社会上游荡,活动于赌场、娱乐场和酒桌上,经常干些为非作歹,偷鸡摸狗的事情。有几个经常到学校门口寻衅闹事,拦路威胁和敲诈上放学途中的中小学生,学校综治办在调查处理中发现,这些学生当时在校都是学困生和德困生,他们一开始的学习跟不上,老师帮扶力度不够,思想表现差,班主任的转化力度不够,特别是他们的家长监管、教育不够,久而久之发展到这一步。由此可见,正确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转化学困生、德困生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说句实在话,从清华、北大到乡村中小学,学困生、德困生校校有,班班在,对这部分学生的帮扶转化和培养教育甚至比那些尖子生优等生的教育工作更有意义。
那么,如何领悟陶行知先生关于“因材施教”理论的精神实质,如何对学困生、德困生实行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呢?从学陶师陶研陶的历程中,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工作实践中,本人得到了一些启示,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概述如下:
一、用爱浇灌,用情温暖,用尊重培育,让每一朵花竞相绽放。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
1、作为教育者,需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假如一个班级有50个学生的话,这50个学生基本上来自于50个家庭,这50个家庭的经济文化状况、家庭成员的结构、受教育程度以及爱好等各不相同,这些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特别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的孩子,他们往往是最容易变成学困生和德困生的。因此,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授课老师都要认真仔细地了解每一个孩子家庭的方方面面情况,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做学生的知情人、知心人,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生一方法,被免工作简单粗暴,做到针对性和有效性相结合。
2、作为教育者,要用真爱温暖每一个孩子。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的孩子,他们缺乏的就是真情关爱。我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学生,刚入四年级时,在外打工的父母亲突然离婚了,母亲感情出轨与别人私奔,父亲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一隔几年杳无音信,把他丢给了70多岁的爷爷。本来爱说爱笑、活泼好动的孩子一下失去了欢声笑语,从此沉默寡言,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且变得爱发脾气,谁说他就和谁动手打架,作为班主任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深感心痛。连续多次家访,了解他家庭的困难,多方打听孩子爸爸的去向,与他爷爷一起拟订了共同照顾孩子的办法,尽可能地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孩子也很懂事,逐渐明白了老师的心意。一次家访时,从他爷爷口中得知他的生日快要到了,我说:孩子,在你爸爸回来之前,你的生日就由老师帮你过吧。在他生日那天,利用班会时间,我买来了蛋糕,在全班同学祝福的歌声和鼓舞的掌声中,他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同学们的温暖。从此,他学习比以前更刻苦,表现较从前更好,现在已在县城的第一中学就读高二了。
3、作为教育者,要用尊重去培育孩子的信心。孩子的自尊就像花蕊一样容易受到伤害,呵护孩子的自尊只有像保护花蕊一样细心,才能让每一朵花绚丽绽放。而那些所谓的学困生和德困生的自尊经常在不经意间被伤害得体无完肤,一句像“讲了这么多遍你还不会,真笨!”,“在班里就你表现最差!”等话语就像一把把利剑一样刺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所以,真爱、真情和尊重即是真教育,是架起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桥梁,是做好学困生和德困生帮扶转化工作的重要法宝
二、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因材施教,用进步伴随每个孩子快乐成长。
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陶行知就提出了“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理论,他说:“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我们现代的教育也必须和陶行知所说的一样,要有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出有各种各样不同、分门别类的人才。而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真正践行陶行知的思想,只有通过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
孩子的进步,才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那么,什么是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实际上就是陶行知“因材施教”教育理论的具体实施和方法展现。分层教学的原则就是在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只有实行分层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少数学困生进行帮扶和转化,对不同层次的学困生、德困生的帮扶转化工作也就有了共同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具体要怎样做呢?首先要分层建组,即把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然后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分层备课,分层设置作业,分层辅导,分层测试以及分类矫正,直至全面提高。分层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每个组别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和进步,特别是要帮助转化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三、注重养成,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从陶行知先生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中就可以看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良好的自觉行为对教育的收效有多么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为师者要有耐心和恒心,要用自己良好的时的习惯去影响、去感化,要用自己的耐心和恒心不厌其烦、坚持不懈地去校正、去引领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其次,为师者要用表扬和鼓励为武器,让孩子在自信中自觉消灭不良的行为习惯。
对于少数学困生、德困生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要,培养他们自觉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师者应把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学会学习,自我成长。正如陶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总之,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学陶师陶的浓浓氛围中,认真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用陶行知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作指导,深入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分层教学、分层帮扶转化学困生和德困生的新方法、新思路,是对“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质要求的具体落实。为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结合起来,融合起来,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开拓创新,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为建成小康社会输送出更多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工作。
本文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著作《中国教育改造》安徽人民出版社
《好老师因材施教12个方法》中国青年出版社 【美】莫尼克·麦基著,李红译 „„
第五篇:陶研论文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一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概述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思潮之一。从定义上说,“生活即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的不同说明,“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主张使学校社会化,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教学做合一”,是由“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由“学”为中心再到“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把它理解为:教育要使幼儿学习生活,教育要利用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他与时代发展同步,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趋势,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启发。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包括: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和美术等。
(一)、创设贴进幼儿的生活环境
幼儿园的绿地,能让幼儿真正的走入自然、亲近自然。例如我园的种植地、草坪,孩子能融入其中,对植物进行照料、在小树旁嬉戏。开放的环境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玩耍的快乐,更有爱心的培育、情感的陶冶。在开放式的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中,我们更多地赋予它“爱”的教育内涵,使我们的课程得到充实和完善。
(二)、加强实践,开发幼儿创造力
教师应有很好的诱导幼儿的能力,因为合理的诱导幼儿,才能使幼儿对科学创造感兴趣,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诱导或多做些有创造性的游戏,因为有很多发明创造的例子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地球引力”等等。这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发明其实并不神秘,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再就是要培养幼儿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因为观察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阶段,进而为创造奠定基础。当然这些只凭空口说教是不行的,应让幼儿多多观察、亲自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自然科学,就没有发明创造。此外,要多开展活动,开展建设未来“小设想”活动,这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