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二册22司马光教学设计
22司马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教育孩子要向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机智救人。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司候园爬掉别哭使流
1)学社自查
2)同桌互改。
3)交流。电子白板演示易错的字。
2、齐读课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教学新授。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
提问: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2)指导朗读。
2、学习2、3自然段。
1)出示课件:
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
2)出示句子: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这是情况怎样?怎样读这句话?(读出危险的语气。)指生读
齐读
3)在这危险紧急的情况,小朋友和司马光的表现一样吗?画出有关句子。交流、讨论。
4)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找大人。谁来说说“都慌了”什么意思?指导读词。
师范读这句话。
表演读这句话。
5)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出示司马光做法的句子。
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
指导读句子,表演读。
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这样做?他当时怎样的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
1、那个孩子知道是司马光救了他,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呢?
2、其他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什么?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写一写。
四、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二篇:22司马光教学设计
22司马光
教材分析
这事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第二自然段写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后其他小朋友都很惊慌。第三自然段写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一个小朋友掉入水缸,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不同的举动。可用来帮助学生想象当时情景,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曲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阅读这类课文有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以读为主,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受到教育。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想给你们介绍一位聪明、勇敢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动画视频)
2、动画片中,讲的是谁的故事?(司马光)
3、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4、随文识记生字“司”。
5、简介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新词
请小朋友轻轻打开书本,借助拼音,先试着读读课文,再读读课文后边的生字娃娃,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可要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同时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2、检查学习情况
(1)学习9个要求会认会写的字(指名读,分组读)。(2)学习6个只识不写的字(自由读、抽读)。(3)学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齐读,指名读)。
三、交流感悟,质疑问难
(一)谈话引入:古时候的一天,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可正当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是什么呢?
1、PPT出示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请一名学生读。
2、如果你是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孩子,你会有什么表现呢?(生表演)
3、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会掉进水缸里呢?(生自由回答,引导是因为自己的疏忽,一不小心)
4、理解“一不小心”这一词语的意思,并用“一不小心”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5、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这个小朋友的一不小心。
(二)过渡:小朋友爬假山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掉进去为什么不自己爬出来呢?
1、PPT出示:原来,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请一名学生读)
2、出示比较句: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了水。(再请一名学生读,比较不同的地方。)
3、共同探究:为什么要写出水缸的大而且装满了水呢?
(三)过渡:当他遇到危险的时候,与他一起玩的别的小伙伴又是什么表现呢?
PPT出示课文“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指名读。
1、为什么有的会“哭”呢?哭是今天要认识的生字宝宝,谁有好办法记住它?(随文识字)
2、除了哭,有的还喊,会喊些什么呢?怎么喊呢?(通过表演体会)
3、跑去找大人,不一定来得及啊,此时情况是那么危险,时间不等人啊!哪位同学能把小朋友掉入缸中时大家的惊慌失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导朗读)
4、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练习说话。
(四)过渡:就在这千钧一发,万分紧急的时刻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他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1、PPT出示“司马光没有慌,他()起一块大石头,使劲()那口缸。”引导学生填写动词。
2、出示对比句:“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比较这两句的不同之处。
3、让学生演一演司马光当时的动作,通过表演体会司马光救人心切的心理。
4、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对比之后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5、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五)过渡:就在司马光如此使劲砸缸的情况下,“哐当”一声,水缸破了。引读第3自然段剩余部分。
1、如果你是司马光或者别的小伙伴看到缸砸破那一刹那你的心情怎么样的?
2、再带着这份放松、这份高兴来读一读结果。(指导朗读)
3、讨论: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呢?(生自由答)
4、在肯定学生爱动脑筋的基础上,最后总结出还是司马光的办法最快最有效的办法。
(六)再读课文。
1、讨论、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叫(司马光)的孩子(砸缸救人)的故事。
2、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齐读。
2、猜字谜学习“园”、“哭”、“司”。
3、学生选择生字,记忆字形,并相机指导书写。
4、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五、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请你们
1、说一说:把课文的故事说给身边的长辈和朋友听。
2、读一读: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一读。板书设计
22.司马光 砸缸救人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a.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b.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c.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 二 课 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别”“到”等6个字。
2.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第四篇:22《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型:以文带文)
一年一班王艳华
[教材解读]
《司马光》是苏教版一年级教材(下)中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从落水到得救,情节扣人心弦。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一个小朋友掉入水缸,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不同的举动。可用来帮助学生想像当时情景,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2、认识爬字旁,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园、爬、别”。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看图、想象,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设计理念]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读一读,重感悟。
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2、说一说,重迁移。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情节的空白处,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乐说、想说、会说。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小朋友惊慌的表现;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称赞司马光,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
3、写一写,重自主。
写字指导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写字指导时让学生自
己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加深印象,到自己写字的时候就能正确、美观地把字写在田字格里了。
[过程展示]
一、设境激趣,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司马光》(齐读课题),让我们再来看
看这个故事(播放录像)。请小朋友边看边想,讲了司马光的什么故事?
二、读读演演,激活情感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示多媒体)瞧,谁来了?(司马光)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呀?(示:古时候)指导读好轻声。你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对呀,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示: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指名读。
2、看,(示多媒体)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他们在什么地方玩呀?是呀,小朋友们玩得真起劲呀!哪个小朋友能把这句话读好?(出示: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指名读。
3、(示多媒体)花园里有些什么?
(再出示: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自由读,想想这口水缸怎么样?水多不多?怎么知道的?(点击“大”“装满”,指导读好)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就在小朋友相互嬉戏的快乐时刻,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呀?(示多媒体)和文: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自由读。
(1)小朋友是怎么掉进去的?(点击:爬上一不小心)什么叫“一不小心”?平时你有没有一不小心把事情搞砸的情况?谁来读好这词?指名读。
(2)水缸这么大,水又满满的,小朋友掉进去会有什么后果呢?
(3)这时的情况真是十分危急,这句话该怎样读?指名读,齐读。
2、这时,小朋友们怎样了?(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1)“慌了”(点击:慌)就是怎么了?指导读词。
(2)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有的()还有的()。
(3)(示多媒体)谁来学着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4)表演读这句话。
(5)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
①出示句式: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②还有在什么时候做了一些不一样的事呢?说话交流。
3、齐读第二自然段。
4、小组讨论:这些小朋友的做法能解决问题吗?得出结论:哭一点也没用,喊比哭好,但周围没有人在的话也没用,跑去找大人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有人来也怕晚了,总之,都不是可行之法。此时,司马光不喊不叫不慌,在想什么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从哪儿看出司马光没有慌?(示: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
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指名读。(点击:使劲)是什么意思?(示多媒体)从哪里看出司马光很使劲?(点击:大石头)
(1)谁愿意上来学学司马光砸缸的样子?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2)愿意做的站起来做一做。
2、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此时,(示多媒体)及文: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师生接读。
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指导读出高兴、轻松的语气。
4、男女生比赛读第三自然段。
三、想象说话,拓展思维
1、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让学生讨论这些办法是否可行,得出结论: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司马光的办法是最好最有效的。
2、假如你是得救的小朋友,你会怎么说?
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看到司马光救出了小伙伴,肯定很高兴,那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的父母,知道是司马光救出了自己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四、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
现在,你想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谁来夸夸司马光?(示:司马光,你!)
教师总结: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五、出示短文
聪明的孩子
放学后,小明和小华在屋前大树下玩皮球。皮球一跳,正好跳到了一个树洞里。树洞很深。他们谁也没有办法把皮球拿出来。这时候,小红正好走过来,她想了一个好办法:我们去打一盆水,倒进树洞里,皮球就浮上来了。
1、学生自由读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指生读文,说一说文中谁最聪明?
六、作业
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五篇: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司马光砸缸》教案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