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条理性思维》读书笔记
《条理性思维》读书笔记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模型,不论是自己开发的还是学来的。
解决问题的过程
察觉问题
问题是什么(症状)——紧迫性如何——重要性如何——谁去解决
此步易犯错误:匆忙行动;把现象当原因;事必亲躬(管理者应是问题发现者,不必拘泥于细节)。
提升察觉问题能力:在企业里制造一种不安气氛;走出办公室;利益相关方管理;利用并相信直觉;反省(我们最难发现的问题来自我们自己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建立对环境的监察机制。
收集信息
如何及收集那些信息:和利益相关方交谈;有目的选择性地收集信息;5WH原则; 呈现:对要素进行力场分析;进行逻辑分析(我:箭头);进行SWOT分析;统计分析; 对于需实现型的问题需要多关注目标状态以及差距;
说明问题
找出症状及根本原因:不断问为什么;对照分析(如果是一个因素,那么就找另外一个情形只在那个因素上有差别);检验假设包括因果假设;和自己辩论;大脑模拟;借助图标分析(我:即图形逻辑分析);
说明目标及限制:需改变的问题更关注现状,需实现的问题更关注目标及条件;不同的目标导致不同的行动方式,因此必须说清楚;条件包括相关资源如时间、空间、资金、人力、材料等限制;也包含对方案的一些要求;
(我:大概这步结束后才能知道能不能解决吧)
开发方案
原则:注重可行性;剩下2个;在格子外思考(意识到自己的假设并跳出);需找问题的逻辑(问题的逻辑里本身就蕴含解决方法);不能忽略暂不作为的方案(如没到时候需先静观其变;先处理症状;暂时性决策;先选好方案到时再执行);
不遗漏价值方案的方法:与上一次比;对对手比;与现实比;
常见错误:没能找出所有价值方案;追求完美;太保守;
策略思维:贯穿始终的原则;保证做正确的事;减小工作量;
另一种途径:先找出一个方案,再不断完善;
(我:先从不同视角找出不同的方案再合并)
选择
有效决策原则:保证过程的正确性;明确方案可能带来的内外部变化以及能否应付;让适合的人参与(我:co-location,越早越好);通过想象力检验;通过部分实践检验;和别人讨论;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即如果环境变化越快我们的决策速度也应该快,如果环境变化缓慢我们的决策速度可以慢一点);谨慎常规化;为决策制定“战略“或总体原则;采取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直觉;
易犯错误:忽略不做决策的决策;决策之后不继续追踪;企图收集所有信息;在不恰当的时候运用直觉;问题是现状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屏障但其中一个没有被足够重视; 实施
确定整体目标——分块(甘特图;为每一块确定目标期限计划)——授权(目标授权:目标期限基本原则,给下属自由)——建立控制系统(明确报告检查援助机制;按目标检查;不侵犯下属的自由权)——定期反馈(如有问题再循环)
使机会最大化:让关键的人参与;提高表达技巧;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反思整个过程(向自己提问);
创造力
障碍:逻辑障碍(过分逻辑;非此即彼的观念);情感障碍(怕引来讥讽;不追求更高的目标);
更富创造力技巧:想象结果及发展过程;与别人讨论(不同人有不同视角;特别是有创造力的人);放松(紧张与创造矛盾;可去散步放松);用逻辑图展示而非文字;不断琢磨;不轻视任何想法并努力寻求其价值;暂时搁置去睡觉(让潜意识工作);大量广泛阅读发展兴趣;
激发别人创造力方法:从不同角度提问引发思考(一般不打断,只听);只看其想法中的优点及其实质(过程中不批评和询问细节);
直觉
培养:放松抛开左脑看实物;倾听内心的声音并相信它;
策略思维
策略是一条贯穿我们采取的各个步骤,并把这些步骤联系起来的一条主线。
步骤:停下来,事情也许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想想症状背后更大的问题,把问题放到整体上去思考,这也许会进而发现更大更根本的问题——“需改变”变为“需实现”(我:不太明白)
策略思维的障碍:成功(我:惯性?)、缺乏成功(维持生计,没有精力搭理策略思维)、没有时间(我:没把时间花在第二类事上,甚至产生恶性循环)、缺乏概念技能、一些思维定势。
补救措施:问恰当的问题(这儿怎么了?是不是更大问题的一部分?);走开(走开利于从外部全局看待问题;利用想象力);从想象的未来反观现实;图像思维;和别人聊聊。
(我:策略思维并不是战略思维,策略是怎么更好地达到目的)
推销问题解决方案
细致设计决策过程:为了使方案摆平各方,需要驾驭决策整个过程,需要积极主动。必须清楚哪些人会与这个决策有关?在哪个步骤上?他们寻找什么?他们对自己的建议怎么看?每个人看了你的建议都会有反应,关键是你要使这些反应偏向你这一边。
准备充分:首先把决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我:特别是逻辑),还要考虑对方关心的问题:与对象的契合(引起决策的那个问题对对象有什么影响,在此条件下他的需要是什么,此方案怎样满足他的需求)、以前出现过吗(如果问题以前出现过,要详细研究当时采纳的方案及其结果,说明此时你的方案是最好的;如果你的方案以前被提出过也是一样)、其它选择(告诉对象我们考虑过的其它选择,以及为什么选择的是现在这个)、别人是如何做的(行业内竞争对手是怎么处理相同问题的,如果行业内已找到方案,那我们只需采取并做得
更好即可)、实施细节(如果采纳这个方案,谁会牵扯进来?项目应该如何管理?花费多少?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最好还要精心准备讲演稿。
主动出击:必须主动去说服别人(特别是批准者),因为没有人能像你一样对你的方案感兴趣。要告诉别人此计划的好处。
取得他人配合:每个人都有自己优先考虑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主动支持你的。因此你需要做到如下几点:讨人喜欢(主动帮助让别人觉得你可靠,主动关心别人,和他们打成一片;我:《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的人际习惯,开理细诚)、表现得象一个成功者(我:人都欺软怕硬)、强调给他带去的好处、承认他们优先考虑的事情(我:不要显得只有你和你的方案才是重要的)、明确表示你想要什么及其原因。
注意事项:好的主张也需要推销;人们很少主动读发给的材料;应该从一开始就考虑方案的推销(我:最大化满足主要对象的利益;征求他们的意见)
管理者如何解决问题
影响力:培训别人、改变被人的看法、改变别人的做事方式就是在运用影响力。运用影响力所能达到的效果原超过自身的力量,影响力是使管理者成为管理者的原因。如果代下属做事或思考会造成:你不在问题就不能解决、下属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长进、由于你的位置你不了解实际情况可能犯错。(我:这可能也是产出与产能的平衡问题?)更好的方式是提供帮助(当然前提是下属有能力),这可能一开始要多费些时间培训,但长远来看是高效的。
管理者帮助下属解决问题的方式:听他陈述计划(没有什么比把想法表述出来更能使人思路清晰了)、根据经验提出想法和建议、与之争论、问问题(引导别人思考最有效的方式)。
引导下属注意:逻辑性(纵向的因果联系,从症状到根本原因)、广泛性(作为下属要看到问题的各个方面是很困难的,管理者应该帮助他们退一步,在整个局势中观察问题,事物是如何联系的,一部分的变化如何影响另外的部分)、创造性(如果„„会怎么样?)、可行性(提醒他哪些可能是不可行的,比如要考虑利益相关方)、善于利用资源(提醒他可以利用哪些资源)、风险(如果他胆小就鼓励他,如果他胆大或许应该压一下)、果断。
如何具备影响力:投资时间(管理者的时间就如金钱是有限的,需要主动选择,明智考虑投资,应该多投资于产能,当然是在自己能力之内)、保持信息灵通(培育信息渠道,注意对信息的分辨)、每天走走(去现场绝对必要,给大家请教你的机会)、把握介入和跳出的平衡(引导式的,到一定作用就跳出)、把握处理一般问题与普遍问题之平衡(我:介入处理具体问题是为了了解情况,但精力应主要在一般问题上)。
问题也可能是机会,毕竟问题没有在更糟时才出现。
由集体解决问题
三种决策方式:个人决策、征求意见(自己没有专业技能或需要别人的默会知识)、集体决策。个人决策适用于:紧急、秘密、危机。当任务完成需要每个人热情的参与因由团体决策,因为参与带来权利,权利带来义务。
共同工作的优点:互相交流(后期会更努力去执行)、互相启发、更多方案、更敢于冒风险。但如果领导无方可能会造成效率底下或流于形式抑或达成虚假共识。
如何安排讨论:明确内容步骤、鼓励畅谈、维持秩序、复述、、阶段总结(形成共识)指出讨论存在的问题(如果得不出结论的话)。
高效率团队的特征:有信心(因为问题解决的高效性)、团队拥有自我信念(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能正面问题而非逃避制造假象)、人们对问题自行分类(知道哪些事应该自己解决)、使命感(这是积极主动的前提)、目标导向(一切与之不符的东西都应被改变并取得共识,比如组织系统)、紧迫感(因为使命感)、容忍犯错(如果因为不想付错误的代价而不
允许犯错那最宝贵的创造性无疑就被扼杀了)、建设性地处理冲突(知道冲突不可避免,但都是关于目标使命,并能从大局出发予以解决)、交流高效畅通。
有益创造高效解决问题的氛围的因素:鼓励创新容忍一定程度的风险容忍错误、横向纵向相互交流、财务公开、总目标明确、责任明确(不会互相推诿)、有团队意识、参与式决策、真正以客户为本。(可以从这些因素调查企业的氛围)
在以上这些点上,管理者应该成为榜样。
(我:如果团队里人人水平差不多,只是存在知识等方面的领域差异,集体解决问题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团体可能做出愚蠢的决定,比如希腊人处死苏格拉底。并且这样也可能埋没高人,团体和民主一样做出的决策不会犯低级错误,但也不太可能太高明。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正如《驾驭变化的世界》所言,是要依靠通才之个人默会知识,而他们的观点不一定能被大家接受。那又如何处理这一矛盾?)
第二篇:理性思维与明辨
理性思维与明辨
什么是理性的思维?什么是明辨?理性中能达到明辨?一切泥团都将在慢慢的云霾中揭开谜底,思想的飞跃是对内心的刨根问底。运用哲学的思维将会酝酿理性思维的角度,明辨的前提是要用理想的思维辨明是非曲直。理性一个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明辨就是在这种思维的驱动下达到的崇高境界,明辨是非、思维理性头脑清晰传达着对一件事情的真与假,对与错,失与得判断。明辨的之撑点是理性思维模式的界定让头脑清晰的传达正确信息,反之,浑浊能否让你理性?
理性思维的培养不是先天的智慧是一种通过自己的习性修养,自己人生追求过程中不断积淀的智慧。达到理性必须要修养靠智慧之花正确的人文精华洗礼浑浊的头脑,集世界之智慧,日月之精华,正确的指导思想将旷世出才。人的感性之花是一种人性原始本能的释放,情感思维的寄托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本有的美丽,这种美丽是原始的,是生命的本能。虽然是情感寄托的释放但在某些方面对于理性确是有制约的成效,过于感性将会让自己在人生路上会得到意想不到的颠簸。但是感性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用感性的思维在更多的时候会让自己失去对事情理性的正确判断,明辨能否有之?
人生智慧在于不断汲取,不断集聚文明之花,博览群书,博学而笃志,在不断成长之中对自己内心的刨根问底,理性中的明辨是一生的经学。要感性更要理性,这样人生才不会伤得太重,看待事情才不会那么偏激。
理性了才会明辨,明辨了是非曲直才会走出胡同,正确的看待失去与得到。因为有了理性的思维才有明辨的智慧,明辨的智慧才是灵魂的升值点。
-----------曹穆生2011-5-29
第三篇:读书笔记《职业理性》
职业理性的理解和感悟
职业理性(Professional & Rational),顾名思义,是要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实现职业化素养的塑造,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强化理性思维模式,引领自己进入积极正面的职业发展循环,从容淡定地享受工作过程中的快乐,进而帮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大部分职场人士都希望拥有一份好工作或者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当然如果能成就一番事业就更好了。然而,大家在这种共性逻辑下努力的过程中,往往得到各种不同的职业结局,有些人很成功,而有些人则表现平平。有人会说,这很正常啊,所有人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是不可能的,这种说法也是事实。然而,除成功与否之外,为什么职场中有些人总是呈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不但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而有些人则一贯消极悲观,长期处于抱怨与烦恼之中,无形中也影响着周围同事的情绪。上述情景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毕竟很多企业里都有这种人,你周边或许也不乏这样的同事或朋友。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除了工作不开心,生活中似乎也少了很多常人本来都可以拥有的绚烂和光彩,那么问题的根源又在哪里呢?
职业理性需要建立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和成熟的社会认知基础上。我们通过实践和渐进明晰的思考弄清自己要什么,再结合对人和社会的不同理解,合理地定位自身适合做什么,快乐和成功就会充满我们的职业生涯。理性是一种美德。理性是用超越个人感受的全局性思维来看待周遭,用换位的心态来对待他人,理性需要长期的心性修炼来逐步提升。
职业理性是快乐之源,成功之本,我深有同感。我在企业里做HR多年,与很多管理者和员工过打交道,确实发现职业理性强的员工和管理者更加积极乐观、绩效优秀、并且容易成功。全面而生动地描述了职性理性指导下的行为模式,对职场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很强的实用性。从职场中不同角度去理性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如在辛苦低头赶路过程中,前方一盏明灯,让自己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职业理性》中所体现出的职业智慧,对阅读者不无裨益,更可以让职业者及公司管理者获得不一样的财富。
如果仔细观察和思考,不难发现,“工作”其实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也不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么简单。很多人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往往和其本人缺乏理性思维,缺乏职业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有关。企业作为一种组织,是有其自身运行规则和规律的,在很多层面都需要组织成员表现出更多的理性特征,并用理性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本书探讨的是如何逐步做到真正的理性和职业,剖析一下是哪些思维和习惯限制着我们的职业发展。可以看出,理性思维是最起码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理性才能明白自己身上本能自发的东西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才能明白别人的行为哪些是职业的,哪些是不职业的,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
其实,一个人哪怕再普通或再不起眼儿,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职业理性的指引。一些朴
素而浅显的职业理性,能够增强我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实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和谐相处,这也是对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职业理性将帮助我们实现对工作更加通透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会明白,究竟以何种心态、何种行为工作才是正确的。如此下来,我们将自然地实现合理的组织行为的释放,不带有半点做作,从而进入积极正面的职业发展循环,自觉不自觉中会发现自己在组织中渐渐重要起来,发展机会也渐渐多了起来。另外,有了职业理性的指引,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职业方向定位和角色定位,实现理想、目标同自身潜力的完美结合,提升自己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掌控水平,这样感性化的梦想距离现实将不再遥远,不经意间便可以品味到成功的感觉。
一个人在企业里不管扮演什么角色,一线员工、管理者,甚至是仍然在企业参与实际工作的创始人或股东,严格意义上讲都是企业员工。因此本书第一部分“员工理性”中所探讨的话题其实适合企业里所有的人,相关理念和职业原则对每个人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当然人与人是有区别的,社会是有分工的,对于在组织层级中位置较高的人(管理者、企业家)来说,在职业理性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升华。一个人的组织层级越高,掌握的资源就越多,其影响力也就越大,如果缺乏职业理性,他将很难有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当然也很难去帮助下属构建起全面的职业理性。因此本书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重点就管理者理性、企业家理性进行深入研讨。当然,对于志在成为管理者,或者未来谋求创业的人来说,后两部分的内容也非常有意义,很多有价值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恰恰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应该建立起来的,如此将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每个人的职业之路都是一场感性和理性的对话。没有激情,就没有了创变调升的动力;缺少理性,让激情信马由缰、忘乎所以,将不可避免地身陷大大小小的职业困境。理性的职业思维和职业习惯是一种修炼,如果你想选择开启一个积极正向、螺旋上升的职业通道。无论是员工、管理者还是创业者,在向上提升的过程中,最常遇见的瓶颈与障碍,作者都非常实际地一一点出,并提出应该具有的理性态度,以及理性的解决之道,犹如给目前浮躁的从业市场注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甘泉!
作为优秀的管理者,需要具备的职业化能力素质很多,仅就职业理性而言也有很宽的范畴,需要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加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加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标。鉴于管理者理性的范畴很宽,本书第二部分只是抛砖引玉,围绕职场中一些常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行探讨,锁定一些有利于成为优秀管理者的最朴素、最起码的理念和原则。顺着这条思路,相信广大管理者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和体会,在更宽的范围内进行理性化思考和审视,进而将管理者理性推向更有意义的境界。
在职场,无论您是普通员工,还是已跻身管理层,亦或是身为老板,不可否认我们首先都是“人”。用积极理性的心态去面对、辅之以一些小小的技巧,会让我们在职(事)业生涯中更游刃有余,获得更多来自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实现。况且做为普通人,职场、工作都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享受过程本身应该比追求一瞬间的那个结果更重要些。
与当前市场中各类宣扬职场生存(或发展)的书籍相比,该书没有落入如《厚黑学》之类的,把各类问题的处理点立足在人性的弱点之上,从阴谋论的角度去阐述,而是从正面积极的角度,以阳光的心态,说的是“阳谋”。众所周知,我们的态度比能力更能影响我们做事的结果。该书不但能使普通职场人事受益,也同样引发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诸多正向思考和独到见解。
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理性的企业家,因为只有成熟理性的企业家多了,才能产生更多成熟的企业,才能对一国经济、对整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自然离不开企业的成熟,而企业家则是企业的缔造者,是企业成功的强力推手。这就是本书所倡导的企业家价值。
大部分创业者都渴望成为优秀的企业家,都梦想成就优秀的企业,进而成就自己并回报社会。不过,面对充满竞争的市场,面对充满挑战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成就优秀的企业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现实市场中,成功企业的背后往往是无数的幼小甚至夭折的企业。成功的企业家也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做到的,优秀的企业家应该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有更高层次的思想顿悟,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规律和企业成长的规律,甚至要对创业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避免不必要的躁动和茫然,从而引领企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当然,优秀的企业家与员工、职业经理人相比,要扮演更多的角色,要思考更多的问题,因此企业家理性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本书第三部分仅仅分享一些普适性的话题,重点在于帮助创业者和企业家形成基本的思维框架。而真正的企业家理性还需要身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企业家不断思考,甚至需要超越世俗,去探寻企业家理性的真谛。
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职场是一个竞争的舞台,谁能够在人生中更快地成长,就能在职场上赢得更多的掌声。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的很多不足,我相信也能够给职场上的许多人一些启迪。管理者最大地挑战在于管理自身。树立正确坐标及参照,及时修正,理性对待,是成功管理者的必经之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感觉到书中所述情景仿佛自己曾经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着。
张勇
2014年8月20日
第四篇:批判性思维——读书笔记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其追求的是一种眼见为实,一种事物的本质。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在辩论中发现漏洞,并能抵制毫无根据的想法,因此他们头脑比较清晰,大脑思路比较畅通,观点都具有实际性。他们认为,批评一种观点,并不代笔他们批评所有持有该观点的所有人,只是在问题上选择性的批判而已。但是,批判性思考,不只只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即能够对一件事情给予更多选择的解释,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
大部分的现代人都知道,保持体形必须坚持锻炼,却不知保持清晰的思维同样需要锻炼。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要有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决断的习惯。有些人,有时懒得思考,还往往得意地告诉别人自己的思想有多开放。其实,思想开放是好事,但在此同时,应该存在批判性,而不应该空穴来风。
批判性心理学,其实就是一种敢于怀疑的态度。当电视广告轰炸你的时候,要敢于怀疑;当在超市的张贴小报上,看见迈克尔杰克逊和UFO的时候,要敢于怀疑;当天气预报说明天可能阴转多云的时候,你要去怀疑;当科学家的又一项研究产生时,也许这些研究让你信服,但你也得问问自己,是谁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些从事该研究的科学家是中立的吗?还是他们对某些结构及项目过于偏爱所致。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相关。相关指的是两个事物是同步变化的。例如按平均来说,身材高的人比身材矮的人体重更重,文化高的人比文化低的人更易获得工资高的职业,等等。但事实上是这样吗?不是的,假如那个身材高的人识个瘦子,身材矮的人是一个胖子呢,这样的假设就不成立了啊,第二个例子也是一样,现在很多文化水平低的人,比很多名牌大学学生的工资还要高。有时,当我们看到一种相关关系时,往往很容易就把他们归结成因果的关系中去了。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去对待,我们不应该被他们表面的相关联系所骗,而让我们产生一种意识,让我们觉得它们本来就是对的,本来就是相连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关,并没有告诉我们哪一个引起了哪一个,或者实际上是哪一个也没有引起另外一个。相关,并不等于因果,只有批判性的去看待,才不会被其表面所迷惑。
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当你看到无止境的消息对你进行轰炸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呢?比如,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雨,明天就一定会下雨吗,然后你出门就一定会带把雨伞了吗?假如不下雨呢,只是阴天多云呢,又或者是晴天呢。。还有,电视打广告说某某大型超市大减价,它就真如它广告说的大减价吗?怎么不去想一下它是有可能先涨价,然后再提价的呢,它就是这样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让你觉得它真的便宜了,其实,或许,它还会比原来的价格贵,这个时候你还会因为商品价格的所谓减价而去购买那些商品,而不去考虑该商品你是否真的需要,这个问题能解释当今人们的消费观,看到便宜的就要买回家,而不管它是否真的有用,因此造成了资源的堆积及资金的浪费。每每这个时候,看到这种情况,我们都应该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对待,用敢于怀疑的态度去面对,要清晰的知道哪些信息对我们有用,哪些信息对我们没用,哪些信息是好的,哪些信息是不好的,因此,大脑,就要主动过滤,此时,我们身上的批判性思维就在主导我们的大脑运作,使我们的身心系统始终保持在最清晰的状态,而不会轻易被外界因素所干预,然后,此时,你就会对这个世界有着全新的认识,只要生活中多运用批判性思维,久而久之,你看到每一件事物,你都会去思考它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被其外表所迷惑,你想问题解决问题时也会多了很多途径,问题也变得好解决起来了。
现在的中国,填鸭式以及应试的教育已经太泛滥了。在学生眼中,老师就是神圣的犹如孔子一般,老师说的话学生一定会做,已经成为一种信仰存在了。但是,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学会判断老师所说的,哪些有益,哪些无益。而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从本身来讲,就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思想。在遇到任何事情时,我争取跟别人想法相似,但也存在着我独特的见解。而批判性思维的反面,就是思维定势,就是在思考问题时,片面,错误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阻碍了思维的发展。这样会使我们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固步自封。如果出现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全面发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们善于提出问题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敢于怀疑,敢于去揭发某些问题的内涵。,并附有创新精神,才能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红绿酒的社会中,寻得一份真正的自我,而不会迷失在这犹如万花筒的世界中去,让我们随时能保持清晰的头脑,面对我们人生的所有机遇,并好好把握好任何机会使自己更强大起来,并且能够增加我们的人生经验,使我们的生活更有乐趣。
批判性思维,在我们的人生中,真的非常的重要,我们离不开它,而能够真正的做到时刻的批判性思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五篇:《我们如何思维》读书笔记范文
《我们如何思维》阅读笔记
甘棠中学
付雨辰
我们如何思维
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
第一章:什么是思维
第一节:这一名词的几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广泛的,甚至可以说是不严谨的用法:凡是脑子里想到的,都可以说是思维。
第二种:是指我们对于自己并未直观见到、听到、嗅到、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第三种是指人们根据某种征象或某种象征或某种证据而得出自己的信念
第二节:思维的中心因素
先举例说明一种介于用心思考和随便想想的思维活动。得出他们的共同因素就是都是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并未见到的事情。还分析得出思考的中心功能:想到一件事物预示或者显示出另一个事物,从而考虑一件事物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另一个事物的信念的根据。点明本书所指的思维就是这种思想活动
第三节:思考过程中的要素
通过对第二节举例的解释,谈到思考过程中的一些次级过程:
(1)产生问题,信念受到挑战,变得捉摸不定,出现推测
(2)回答第一步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查明情况,证实/否定了第一步的推测。掌握和感知新的事实。
第四节:总结
总结前文的论述,总结了思维缘由和激发,联想与以往经验的关系。
第二章: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第一节:思维的价值
1、思维是避免单纯冲动或单纯惯动的唯一方法(即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低级)
2、通过思维,人们还想出和安排出各种人为的标志来提醒大家预见到各种后果,以及获取或避免这些后果的方式(即文明人区别于野人的特征)(属于行为层面,高于前层)(数学符号算不算这些标志?)
3、思维会给自然的事件和物体赋予很不相同的地位和价值,远远不同于那些无思维力者对他们的感受(诗歌散文等美的缘由,取决于个人的阅历、经历,是高等文明人的特点)(属于心理层面,远高于前两层)
第二节:需要引导以实现价值
通过引约翰,洛克的话,思维也会走偏,所以需要引导思维
第三节:需要经常加以调节的倾向
正确的思维对人类是有益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识会走偏,只有系统区分自己进行观察的条件和严格调节自己进行联想的习惯才能掌握自己信念的对错。
树立信念犯错的原因
培根的观点:主要有四点1部族2市场3巢穴4剧院。也就是人的错误想法、交
往、特性、某一时期的时尚习俗。
洛克的观点:(两种表述)1不爱动脑筋学别人2以爱好代替理智3思路不开阔,见识不广想的不周全信条的作用2思想闭塞3利我4盲从权威
两者都说了错误思维的社会原因,所以教育工作者就要让人们不但要克服个人的一些毛病还要扭转和纠正社会上千百年积存流传的各种偏见帮助人们端正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信
念。
第四节:通过调节使推理成为证明
需要调节(调节好完成联想功能的条件,调节好队联想到的事物赋予信任的条件)。调节充分即可得证明。
第三章:思维训练中的自然资源
只有有自然资源(一定的经历和实施以引起联想、有迅速,灵活,丰富的联想力、联想要有条理性,连贯性和恰当性)才能接受训练。我们要学的是如何思维而不是思维。
第一节:好奇心
即希望得到充分的体会。我们的身体不论何处都在感受,而不管我们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1)好奇心最先表现为一种生命力的外流,一种丰富的有机体能的表露(即身体接触)
(2)在社会次级因素的影响下,好奇心会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即社会接触)
(3)好奇心上升到体能层面和社会层面之上,就到了智力层面,此时是在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发现了问题而加以探索。(智力探索是建立在前两项接触之上的)
第二节:联想
不论题材重要与否,宽窄与否,人们都会从现在经历的事物产生联想,对尚未见闻的相关事物产生一些想法或信念(不可造就,但无法消灭)
联想有三个方面:
(1)联想的快慢,是人们通常区分聪敏不聪敏的依据(但是不聪敏的人在某些事情上可以很好,对所有事情都反应迟钝和傻里傻气的人还是比较少见的)
(2)联想的范围有宽窄,但这一差别与上述的反应快慢并无关系
(3)深度。表现出他们的反应的实质。
作者是想说反应的越快,联想越宽,就越聪敏吗?我认为只有深度可以表明人是否聪敏,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在看速度。所以我认为,第一项应是深度,再是快慢,三是宽窄
第三节:条理性:它的本质
思维应该连续而有序,在青少年的正确思维习惯训练中要考虑到他们和成人的区别
第四章:学校状况与思维训练
第一节:导言:方法与环境
要注意学校除了有意识地设计和运用智力训练方法还要注意非有意识
地因素,即学校氛围和校务之中能对学生好奇心,反应力及有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学校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三类:接触的人的态度习惯、学校所授科目、教育的目的和理想。
第二节:旁人习惯的影响
学生会对环境有反应,教师的习惯岁学生也有影响,所以教师本人的思维习惯需要严格注意,防止其负面作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只研究教师的特点而放松对科目的研究
第三节:学业性质的影响
(1)在侧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科目中,存在一种风险,就是使智力活
动孤立于日常生活之外。如数学和规范语法
(2)在主要侧重技能的科目中,存在的危险倾向则正好相反,即人们企图
尽可能的走捷径以达到所要求的目的,舅舅会让这些科目变成机械性的,而不利于智力的培育。如阅读、作文、图画、音乐
(3)在侧重知识,注重信息量和信息准确度的科目中,也存在着差不多同
样的问题。如地理和历史
三类学业特别容易产生偏差,教师要注意避免
此处为何与前处举例顺序不同?不大符合作者的思维方式啊。
第四节:显示目标和理想的影响
1、在教学中,以外在成果为标准的做法表现在人们只重视“答案正确”
2、在学生的操性方面,外在成果的理想也有重大影响
第五章:智力训练的手段和目的:心理与逻辑
第一节:引言:逻辑的意义
人们通常所说的逻辑(就是从教学课程角度所说的逻辑),实际上是指成年人的受过训练的思维逻辑。实际上,一个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它自己的逻辑。有人以为字的的思维倾向无逻辑可言,是错误的,没有看到即便是在一个小学生的生活中,好奇、推理、实验和检测就已经起着重大作用。
第二节:纪律与自由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培养律己的精神。纪律是正面的和建设性的。
第三部分:思维的训练
第十二章:活动和思维训练
第一节:活动的早期阶段
宝宝的问题决定了他的思考的内容,儿童很少是通过有意识的模仿来学习的,就是说,他的模仿是无意识的。成人的活动在儿童心智的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控制身体为思维提供真正的训练。社会活动可生成刺激,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较高层次。模仿能引起思维的进步,但模仿不能引起思维。
第二节:游戏,工作及类似的活动形式
在某种情况下,兴趣所在的活动或多或少是偶然的,由于环境中的偶然事件和一时而起的念头,或受别人的偶然的指使,在另一种情况下,活动因有所趋向,有所成就而意义更加丰富起来。
第三节:创造性作业
当前教育上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和联系这些学科,使它们成为养成活跃、持续、富有成效的理智习惯的工具。
第十三章:语言和思维工具
第一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三种典型的观点:第一,认为二者是等同的;第二,认为文字是思维的外表和衣服,思维本身并不需要语言,只有当传递思维时,语言才是必需的;第三(这是我们这里所要坚持的观点),认为尽管语言并不是思维,但他对于交流思想,以及对于思维本身来讲却是必要的。
第二节:语言方法在教育方法上的误用
首先,只有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境情景的经验才能掌握符号的意
义。其次,没有新事物的计入,文字也能提供新思想,但可能有局限。再次,代表观念的文字,会变成一种单纯的号码,失去本身含义的意义。
第三节:语言在教育上的应用
语言的首要动机是去影响(通过渴望,情绪和思想的表现)别人的行动;语言的第二个用途在于用语言形式与别人更亲密的社交关系;语言用来作为思想和知识的有意识的运载工具,这个用途居于第三位。如何把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转化成为表达精确概念的习惯。要顺利地完成这一转变,需要:(1)扩充学生的词汇量;(2)更准确的表达词汇的意义;(3)养成连贯的口语表达的习惯。
第十四章:观察和思维训练知识
第一节:观察的性质和价值
杰文斯阐述的原则,即科学工作者从来不把积累观察本身作为目的,而是经常把观察作为取得理智结论的手段,这一原则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在教育工作中,对这一原则的力量没有足够的认识,那么所谓的观察就将大体上成为乏味呆板的作业,或者是获取技能的形式,而没有理智的价值。
第二节:学校中的观察方法和材料
观察应具有科学的性质,这种观察要遵循着广博和细致之间的有节奏的变化。科学的观察,并不能简单的代替以享乐本身为目的的观察,后者的观察可以磨炼才智,对于书写、绘画、唱歌等艺术用途大有裨益,而能变成真正艺术的观察,喜欢看喜欢听的人就是最好的观察者。
第三节:知识的传授
1、学校根据合理的假设,即观察使一种主动的过程。
2、适当的观察材料,引起对观察的渴望,能使观察更精密。
3、最初的观察是为了实际目的,或仅仅为了爱看爱听。
总之,观察遵循广播和细致之间有节奏的变化。
第十五章:讲课和思维训练
第一节:指导的阶段
赫尔巴特教学法分析
第二节:讲课中涉及的几个因素
(1)从学生这一方面说,讲课的第一需要是准备。最好的,实际上是唯一的准
备,是引起一种对那些需要解释的,意外的,费解的,特殊的事物的直觉
作用。
(2)理性分析的反思阶段的显著特点。
(3)运用和总结密不可分。
第十六章:一般性的结论
第一节: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理解”作为无意识的假定,“询问”作为有意识的构想。不能通过获得平衡来赋予规则,要避免过度分析。对错误的观察和对真理的掌握,需要有意识的陈述。
第二节:过程和结果
再次阐述玩耍和工作的关系。强调不可做苦差事,也不可以糊弄“玩耍”。要平衡玩耍和严肃这种智力上的想法。
第三节:远和近
学生对于过于熟悉的事情不感兴趣。熟悉的和详尽的教材,本身并不能引起思维或使思维做出反应。只有用他们来理解陌生的和襄垣的教材时,才是有用处的。
这一点我部分同意,但有意见。比如我们北京版数学的教材讲有理数的乘法一节时,用到了水库蓄水的问题。这个例子离生活较远,但是同学们都不感兴趣。相反,人教版引入了蜗牛的例子,同学们反倒很感兴趣。还有北师版有一个舞台灯光的例子,也能引起同学们兴趣。有的时候,说一些身边的事情反倒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是为什么?
问题,就是红色标志的地方。
1、第二章,第二节,数学符号算不算这些标志?
2、第三章,第二节,第三小条目下,作者是想说反应的越快,联想越宽,就越聪敏吗?
我认为只有深度可以表明人是否聪敏,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在看速度。所以我认为,第一项应是深度,再是快慢,三是宽窄
3、第四章,第二节,作者此处的说明与之前的综述顺序不同。作者是逻辑非常清晰的人,此处顺序的颠倒是否有什么意味?
4、第十六章,第三节。对于熟悉与陌生,这一点我部分同意,但有意见。比如我们北
京版数学的教材讲有理数的乘法一节时,用到了水库蓄水的问题。这个例子离生活较远,但是同学们都不感兴趣。相反,人教版引入了蜗牛的例子,同学们反倒很感兴趣。还有北师版有一个舞台灯光的例子,也能引起同学们兴趣。有的时候,说一些身边的事情反倒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是为什么?
收获太多了。我知道了
1、什么是思维,2、为什么会有思维
3、我为我经常胡思乱想找到了借口:人是不能控制的4、对于利用思维对学生的影响,安排课程,有了些初步的认识
5、对于思维对于学生的不利影响,如何规避,有了一些想法。
6、。。。我以后会多读几遍,这本书真是我看过的学术界的书中最好的了,不枯燥,还有用。希望以后有多多收获。
读书时间:不固定。一般是每天下午很安静的时候。我之前在百度文库中看过一部分这本书。之后百度文库被告了,因为他们侵犯了版权,所以我也没有读完。这次终于有机会读完了。我2~3天就读完了,刚刚又重温了一遍,并写了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