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数学新课程教学公开课教案
高一数学新课程教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2.3 幂函数
时间:2009.2.18周三上午第二节
地点:多媒体6
课题级别:校级
听课对象:数学组全体成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画幂函数yx、yxyx、yx、yx、23112的图象;结合这几个幂函数的图象,理解幂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和性质;
2、通过观察,总结幂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概括抽象和识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幂函数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常见幂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
幂函数的单调性及比较两个幂值的大小。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
五、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几个具体问题,分析归纳这些问题中的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问题1: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蔬菜千克,那么她需要支付P元,这里P是的函数;
问题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形的面积Sa2,这里S是a的函数;
问题3:如果立方体的边长为a,那么立方体的体积Va3,这里V是
a的函数;
问题4:如果一个正方形场地的面积为S,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aS,这里a是S的函数;
2问题5:如果某人ts内骑车行进了1km,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
vt1km/s,这里v是t的函数。
结论:这几个函数解析式的共同特征是:解析式的右边都是指数式(幂的形式),且底数都是变量。
(二)讲授新课
1、幂函数的概念
(1)提问:如果设自变量为x,函数值为y,则得到函数分别是什么?它们的一般式是什么?
即:yx、yx、yx、yx、yx 它们的一般式为:yx
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x叫做幂函数,其中x为自变量,是常数。
(2)合作探究:幂函数与指数函数有什么区别? 结论:从它们的解析式来看有如下区别: 幂函数——底数是自变量、指数是常数。指数函数——指数是自变量、底数是常数。
2、几个常见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请同学们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幂函数yx、yx2、yx3、(可借助计算机《几何画板》软件,演示它们的图yx、yx的图象。象)
1231
2(2)合作探究:观察函数yx、yx、yx、yx、yx的图象,将发现的结论填入课本P86中的表格内。
23
2(3)合作探究:
①根据上表内容并结合图象,试总结函数yx、yx2、yx
1、yx3、yx的共同性质;
②yx1在区间(,0)和区间(0,)上是减函数,能否说函数yx
1在定义域内是减函数?
③幂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有何特征?(见《精析精练》中p73)
3、例题讲解
例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幂函数?、yx5
1、y3x、y3x2 x
2yx0、yx
1、y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其奇偶性、单调性。(1)yx(2)yx(3)yx2 例3:证明幂函数f(x)[0,)上是增函数 例4: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1.5、1.7、1;
102
233、()、1.13(2)(7
32534
(3)3.8、3.9、(1.8)
4、练习与思考
(1)设函数f(x)(m1)xm4,当m=________时,f(x)为幂函数。(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判定其奇偶性和单调性。
23253
5yx、yx、yx、yx、yx、yx、yx(3)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①3和3.1②8和()8
9
5252
402
133
4
3
223
222
5333
③()和()④、3.8和(1.9)5⑤31.4和51.536
(三)课堂小结
1、幂函数的概念以及它和指数函数表达式的区别;
2、常见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幂值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布置作业
课本P87习题2.3:1、2、3
第二篇:新课程下高一数学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下高一数学教学之我见 潮州市金山中学张荣鹏
对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说,会有相当多的学生觉得高中数学难学,尽管他们在初中数学成绩很好,但高中数学成绩却呈下降趋势,甚至有些过去的尖子生变为数学的后进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的数学知识,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因此,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对高一新生来说尤为重要,下面我谈几点认识:
一、新课改下的高一新生在数学能力方面存在不足。(l)运算能力减弱.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新课标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估算能力,鼓励使用计算器。以上课改新理念是正确的,但由于不能合理使用计算器,许多学生连最简单的计算都要借助计算器解决,心算、口算能力不强,计算的准确率低。同时由于平时教学注意不够,许多学生的基本数、式运算(例如恒等变形)能力也较为薄弱,解题过程中很基础的运算都容易出错。
(2)演绎推理能力也有所减弱,解题不够规范,思维不够严密。初中课标教材对证明部分进行降低难度和弱化处理,如对圆与三角形相似等相关知识的证明大大削减和降低难度,所以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方面的训练也就会相应减少和削弱。
二、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教学存在差异。(1)教材内容的差异。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各种情况等都不作要求或要求较低,这增加了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容。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多且抽象,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2)教法的差异。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高中数学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3)学习方法的差异。
在初中,教师讲的细,类型归纳的全,练的多,练的熟,考试时学生只要掌握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取得高成绩。因此学生惯于围着教师转,独立思考的少,对一般规律性的东西自己总结的少。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要自己多看一些参考书。然而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连完成作业也有问题,导致虽然下了不少工夫,但效果不佳。
三、努力作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在高一的教学中,若能深入研究两者之间潜在的联系和区别,正确处理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便能顺利地进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较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教学中,若能帮助学生先复习初中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便能分散教学难点,减缓坡度,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如:必修1 中第三章“函数的零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可先复习初中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中“二次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必修2 中第四章“直线、圆的位置关系”,可先复习初中所学的运用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的方法、圆中弦心距、半径、弦长之间的关系、配方法等。
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对初中已有知识和新学内容加以区别联系,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必修1 中“函数的概念”可以先复习初中学过的用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的函数定义,再学习新的用集合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的函数定义。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初中的教材,对初中的数学知识加予推广和延伸,进行升华与提高。如:在必修1 指数幂的研究中,从初中的整数指数幂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进而到无理数指数幂。
四、作好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较能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数学学习。
(2)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特别是教师对概念的讲解、典型例题的分析,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最后还应适当作些笔记或批注,以提高听课效率。(3)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系统小结的习惯。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归纳总结,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强化对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达到“学会”而且实现“会学”。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第三篇:数学教学公开课教案2
数学教学公开课教案2 课题:什么是周长
内容: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册)课本第55页-56页 课时:1课时 授课者:彭奇易
授课时间:2011年10月26日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事物和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多种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之中处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我把“理解和认识周长”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把“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么?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描一描,说一说
师:同学们,叶子我们已经欣赏过了,这些树叶漂亮吗?想不想描一下它们的形状来?老师已经把这些漂亮的树叶的图案送给了你们,那么就请同学们打开信封,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图形,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
师: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 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
师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一周的长度)师:老师现在还有一个小问题:谁说清楚你所画树叶图案的起点在哪,终点在哪?你有什么发现?起点和终点两点重合。两点重合形成的图形是封闭式图形。(板书:封闭图形)课件: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我们看一组物体的边线,如果是封闭图形的周长,请坐好;如果不是封闭图形的周长,请举手。(如果学生有不举手的可以分别请出举手同学和没举手同学说明原因)
师:好了,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现在请你在信封中找到带有三个图形的纸,一笔描出上面图形的边线。同座之间互相检查。
(二)找一找,摸一摸
1、同学们描的真好,检查的也很真认真!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请小朋友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描出它的周长;并说出什么是它的周长。(如:正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同学们表现得真好,在生活中你能找到物体的一个面,并说说它的周长么?(课桌面、数学书封面、黑板面的周长、鞋底周长、„„)师小结:”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物体一周的长度也是周长”,(三)量一量
刚才我们通过摸,描,说,知道了什么是封闭图形的周长,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1.信封里有3个图形,请你将图形周长测量出来,并说一说你用的方法。怎样求图形周长的?注意要从“0”刻度开始量。
说明:这些图形边线的总长度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说清楚过程,结果。2.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所以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难题希望小朋友能帮老师解决你们愿意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升华
1.师:老师想要给这张正方形的照片加一个相框,那相框应该加在什么地方? 结合学生的回答。
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个相框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出相框的长度后,再让学生思考:要想给这张照片再加一块玻璃,玻璃应该加在什么地方呢?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框加玻璃。师:真不错,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来看下一个问题: 2.师:这两组图形的周长都一样吗?为什么?
(1)根据学生回答演示的方法:它们的周长相等。(平移)(2)它们的周长不相等。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师:要想给这面圆形的镜子加一条花边,怎样测量,才能知道要加的花边有多长?
用信封里得工具量一量。
方法一:我用线先绕,然后再用直尺量。注意要从“0”刻度开始量。(示范)师:试一试,还有不同的办法么?假如只有一把直尺,能不能量出来? 方法二: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师:看来圆的测量方法很巧妙。(示范)如果工具还有很多那还有没有其它方法了,下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其它的方法。
课后作业:课后量一量你的头围和腰围,并与同伴说一说。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答:)
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封闭图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从活动中自己探索出了测量周长的方法,真不简单!这与你们团结协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在生活中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板书: 周长
封闭图形 一周的长度 就是它的周长
第四篇: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走向整体的世界》说课稿
四川省达县第三中学
唐海川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看到画面上这些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出了今天我给大家说的题目是《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1)、专题地位:结题之作
本课处于第五专题第4课,与前面的3课在教学内容上层层递进,讲述世界市场由开始出现——得到拓展——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为本专题结题之作。
(2)、必修地位:联系密切;
对世界:英、法、德、美代议制确立与完善(必修1);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奠基(必修2);
对中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必修1);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必修2);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成就;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以及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中国的百年世博梦导入,整合教材,通过一次旅程设计,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材料、图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认识到科技创新和开放、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
原因: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
突破:情境教学,注重体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2)、难点——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原因:比较抽象,难度大,综合性强。
突破: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主体参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
二、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优势:高一学生比较单纯、听话,有一定的好奇心。
②、学生劣势:基础薄弱,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尤其对抽象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基于学生的特点,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
(2)教法分析:
①、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注重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②、问题探究法:材料铺垫,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引导探究。
三、学法指导
基于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
1、主动参与:设计了一个旅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感悟历史;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和材料;
3、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表达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
四、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此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情境体验、升华提升、课堂小结五个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3分钟)★①措施:以百年世博梦导入;播放上海世博会片段;
★②设计意图:热点导入,激发兴趣;穿越时空,使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2、整体感知(4分钟)★①措施:设计表格;
★②设计意图:本节课头绪繁琐,不利于学生掌握。故整合教材,化繁为简,将知识清晰地整合成三部分。
3、情境体验(25分钟)情景:1904年,孙中山参观了美国举办的世博会。这是他第一次参观世博会。角色:师担任导游,生扮演孙先生及随行人员,合作完成世博之旅。道具:世博会宣传册(课本)
导游开篇词:1904年,美国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世博会,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当时科技、产业和文化上的最新成果。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所以化抽象为形象,设计了一次世博会旅程,贯穿始终。
情境(1):孙先生的随行人员(指定某组学生扮演)通过宣传册,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于是大家开始探讨为什么会有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互动讨论中,我们完整地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条件。
★设计意图:掌握比较方法——进行能力迁移,落实基础。
情境(2):这次世博会规模庞大。根据指示牌,要参观的主题展馆很多,时间有限,我们决定先参观展示最新成果的展馆。参观前,导游(我)给参观者们(孙先生和随行人员)布置了任务,要求他们参观完后,能够说出看到的最新工业成果。
★设计意图:比较分析,提升难度,获得新知,强化重点。
情境(3):当游览到冶金馆时,孙先生立刻被眼前工人模拟开采石油的场景给吸引住了,这是美孚石油公司在做宣传。我简单给他们介绍了这个公司的发展历程,孙中山和随行人员就以下问题展开了讨论。
①、美孚石油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②、这种类型的公司是如何产生的? ③、这种公司的实质是?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问题递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情境(4):来到生活馆入口处,我们被一张世界贸易图吸引了。进入场馆,发现这里人头攒动。作为世博会的购物中心,这里既有世界各地的带有异域风情的用品出售,又有来自各个民族的商人和顾客。世博会期间,每天来游览的参观者约10万人,或乘船、或坐马车、或搭货车,络绎不绝。孙先生不禁感慨: “此会为新球(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一大会”。在感慨之余,我们互动探讨了3个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情境(5): 最后我们购票进入了中国馆。美国世博会上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里面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尊刻有中华圣母像的桌屏。“中华圣母”身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身着中国服饰的耶稣。旁边的游客对这幅塑像展开了
讨论,最后还是孙先生的随行人员给他们做了解答。
情境(6):游览结束了。但世博会就像面镜子,照出了近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差距,中国的展品仍然是丝绸、旗袍、茶叶等,这些农耕时代的产品与工业时代的科技成果是那样的格格不入。这让我和孙先生一行心事重重,感慨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办一场展示中国新成果的世博会。我们还交流了各自的参观感受,达成以下共识。
共识①:应该辩证看待世界一体化进程 共识②: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4、升华提升(5分钟)
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孙中山的遗愿,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日益富强。并且中国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品不再是四大发明、丝绸、茶叶等昔日成就,而是大量展出了长征系列火箭等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太阳能,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大步跨入了工业社会。
★设计意图:
学史明智。了解昨天,就有可能看清明天要走的路,要独立、开放的进行现代化建设。
辩证思维。学生对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进行多角度思考。探究与辩难:你怎样看待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
5、课堂小结(2分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新航路开辟
→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
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立意,想要努力渗透独立、开放、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念。但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1、本课内容非常庞杂,我努力整合教材,化繁为简,想做到深入浅出,但驾驭起来还是比较吃力。
2、本课内容抽象,所以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体参与体验,但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难以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的努力方向是希望一节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能用历史的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未来行程。
第五篇: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
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
授课老师:戴志刚
班级:高一(11)班授课时间:2003年12月3日
课题: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教学目的: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能用平均速度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3)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及其应用。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电脑多媒体。
教学方法:类比法、比较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学
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全国人民的目光都盯向我们广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运会于 11月25日胜利闭幕。运动场上,健儿们奋勇争先,取得了一个个的骄人战绩。倍受国人关注的田径项目“百米飞人”大战令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称为“飞人”?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
多媒体显示1:显示课题“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师:田径上的“飞人”是如何确认的?请看<<南方日报 九运快报>>: 多媒体显示2:以千分之一秒优势夺冠
师:广东小伙子尹汉钊胜在时间---0.001秒,看过百米飞人比赛后,再来看一下游泳项目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多媒体显示3:游泳比赛的成绩两种比较方法
师:从上述体育项可分析出,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将怎么比? 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1)在时间相同时,可比较位移。
(2)在位移相同时,可比较时间。这在体育比赛中最为常
见一种方法
二、理解概念、探索规律:
1、统一比较标准,引入速度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对比分析得到:两种比较方法都能比较出物体的快慢,如果位移和时间都不相同怎么比?
生:讨论,得出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师: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我们引入速度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4: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 比值。
师生:共同讨论速度的表达式、单位、单位的换算、表达式的理解等
多媒体显示5:表达式、单位、单位的换算
表达式:v=s/t
单位:(1)国际单位: 米每秒m/s
(2)常用单位:千米每时km/h
(3)换算关系: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中v=s/t的理解:
(1)v是恒量,s与t成正比。
(2)s一定时,t与v成反比
(3)t一定时,s与v成正比
师:小结: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它的大小在数值上
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大小。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2、提出问题,引入平均速度
师: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利用v=s/t v的大小是不变的恒量,但在变速
直线运动中s/t不再是恒量,求出的结果是什么呢?
多媒体显示6:平均速度、火车时刻表
师:今年10月21日我国火车第四次提速,提速后广东到北京时间进一
步缩短。由火车时刻表,同学能看出什么问题?
生:思考、讨论
师:大致讲解火车时刻表的使用,火车的分类,火车所做的运动不再是
匀速运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我们称为平均速度,各段时间,各段位移的平均速度都不相同。
多媒体显示7:平均速度概念、表达式、意义、注意问题
(1)平均速度表示物体一段时间的平均快慢程度
(2)表达式:v=s/t
(3)平均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4)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瞬时速度
师: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的运动情况,汽车、摩托车前面均有一个速度计,在行驶过程中,速度计的指针总是摇摆不定,原因是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不一样,具有瞬时性,我们把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多媒体显示8:瞬时速度
师: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生:瞬时速度也是速度,它也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师:如果只取瞬时速度的大小,把它的大小我们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由于速率只是瞬时速度的大小,因此它是标量,根据以上所述,小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师生:(1)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2)速度=位移/时间,速率=路程/时间。
(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三、理解概念、注重应用
1、基础练习(略)
2、提高练习(略)
四、小结本课,突出重点。
1、速度、平均速度都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
2、平均速度要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3、速率是标量,它是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