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企业所得税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20:4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阶段企业所得税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阶段企业所得税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篇:现阶段企业所得税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现阶段企业所得税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后,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规范性文件,对所得税法的体系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企业所得税政策及征管措施日臻成熟。但是,经过一年来的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现阶段在我市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困扰着我们。本文拟就表现比较突出的四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

一、现阶段管理中出现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购物卡的收入确认问题。现阶段,作为一种支付工具的购物卡,已经越来越多的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现阶段,在针对购物卡的税务管理上,却存在着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做法:一种是《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一般来说,商业企业销售购物卡都是采取现金或转账支付,售卡方会在给付购物卡的同时开具发票。这样,按照《暂行条例》的要求,企业增值税的“收入”已经实现;另一种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

[2008]875号)文件要求,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 1

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对于销售的购物卡,由于都有一定的使用期限,那么当购物卡交付给购买方时,销售方并不能确认某种具体商品的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也无法可靠的核算相应的成本。这样购物卡在企业所得税上不会被确认为收入,只有在其被消费时才会分次计入收入总额当中。这样,同样一笔业务,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法规给了我们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让基层税务干部一头雾水。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购物卡过了商家规定的限制时间,卡内的余额会被做清零。这部分余额并没有被消费,如果商家只是按照消费金额入帐的话,会有很大一块“未消费余额”作为实际收入而不会被体现在收入总额中。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起来。

(二)涉及税收优惠的副产品(联产品)的成本计算问题。我市某生产玉米酒精的企业,在《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有关范围的补充通知》(财税„2011‟26号)下发后,其生产的玉米胚芽油被划分到农产品初加工目录中。但问题随之而来:企业将玉米投入生产装臵后,在生产出玉米胚芽油的同时,其副产品-玉米粕被继续发酵来生产酒精。玉米胚芽油作为农副产品初加工项目可以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但是酒精是没有任何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那么,如何划分玉米胚芽油和玉米粕的成本变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如果按照销售价格来分,玉米胚芽油是有售价的,但是玉米粕并没有销售,而是用

于继续生产,市场上的同类商品售价也缺少成本参考价值;如果按照重量划分,玉米胚芽油属于单价较高的商品,而玉米粕则相对价值较低,按重量划分会导致玉米粕价格畸高,企业难以认可。我们查阅了很多成本类会计书籍,但里面对副产品和联产品的成本说的很少,基本上都是一带而过,缺少参考价值。所以处理好企业上述项目中的成本分配问题已经成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的关键。

(三)分支机构的管理问题

《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8]28号)下发以后,对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实行由总机构汇总纳税的办法。但是随着该办法的实施,使得税收与税源背离现象凸现,由此而产生的税收转移、流失、征管部门职能缺位等问题层出不穷:一是目前总机构及二级分支机构大多设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且从长远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优越性,吸引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落户的可能性又大于落后地区。实行汇总纳税办法后,税收收入向总机构及二级分支机构所在地转移,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除了无偿的使用所在地的资源、设施外,税收收入还出现了“净流出”现象:原本应当在所在地实现的税收收入被无偿划给上级机构,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地方政府对此也颇有微词;二是税收流失问题。按照目前的税款分摊机制,总分机构的预缴税款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如果总机构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异地分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就可

能出现分支机构拿走与其经营收入不相当的税款的情况,甚至会导致税收流失。另外,分支机构能否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上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分支机构在新税法实施之前享受减免税待遇,新税法执行后若规定其可享受过渡性政策,则企业人为操作导致税收流失的情况将会更严重;三是使分支机构进入了“无人管理”的真空。《办法》规定: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都有对当地机构进行所得税管理的责任,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别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但文件并未对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所得税管理的具体职责、权限作明确规定,许多问题如对分支机构所得税日常管理工作应如何开展,分支机构与独立纳税人在管理上应怎样区别对待等,尤其是年度汇总清算后,各级分支机构应纳税款的监管检查由哪一级税务机关负责实施等都没有明确。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只负责日常监管,且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监管级次的规定,对有的成员企业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连监管权限都没有,再加上这些企业的所得税均不实行就地缴纳,且大多数企业的所得税收入属中央级收入,不实行分享。因此,对于这些集中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成员企业的所得税核算是否真实、准确,当地税务机关实际上很少进行审查和核实,基本上等于放弃了日常监管权限。[1]

(四)工资的税前扣除问题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原来实行的计税工资办法,只是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同时根据《国

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对上述规定进行了说明:“合理工资薪金”,可按以下原则掌握:(一)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二)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三)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四)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五)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按照原来实行的计税工资办法,企业可以税前扣除的工资很好确定,只要摸准了企业的职工人数,其税前扣除的工资总额便一目了然。但按照现行政策,税务机关对于企业工资项目的扣除管理进入了一个怪圈:一是难于判断,何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行业及地区水平”数据从哪里取得?“调整是有序进行的”怎样掌握?没有任何一个客观标准进行说明,只能进行主观判断,自由裁量权过大;二是难以掌握实际情况。现阶段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临时用工、季节性用工很多,劳动部门对这方面的监管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导致工资的发放金额难于确定,企业利用虚列工资进行作假也层出不穷;三是难以执行。《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掌握企业利用工资项目多列支出?难道是把所有员工都核对一遍?现阶段恐怕除了司法机关其他部门都无法做到。

二、解决方法及对策

参考:《跨区经营总分机构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探讨》省国家税务局科研所课题组

福建

第二篇: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调研对策

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现行税制中的主要税种之一,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受税制及管理模式、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影响,目前所得税管理仍为基层税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成为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弱点。

一、当前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征管力量来看,基层税务机关普遍没有专设所得税岗,所得税管理队伍不同程度地存在“断层”,熟悉所得税业务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纳税户数的增加和各项管理措施的不断细化,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繁杂,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同时也造成所得税税源管理的重点不突出,深入业户了解情况的时间较少,影响了税源管理的实效性。

2、从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来看,由于企业所得税涉税事项复杂繁多,行业日趋多样化,业务的专业性,范围的广泛性,职业的判断性,都要求管理人员熟悉专业知识,掌握较高的业务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而目前税收管理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除了历史原因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等客观因素外,知识更新不能及时与税源管理形势变化相适应,成为制约所得税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

3、从税基控管方面来看,由于企业成分异常复杂、经营方式多种多样,财务核算不规范、账面信息真实度低,且存在着大量的现金交易。在我国现有法制和货币金融监管水平下,税务部门缺乏有效的税源监控手段控制企业的资金流、货物流,因此,所得税的税源控管变得异常艰难。一是企业账务核算数据的真实度差。从目前企业的总体情况而言,绝大多数企业属于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其财务人员有的只是经过短期的学习培训就从事财务工作,有的身兼数家企业会计,财务核算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企业财务核算中往往唯企业法人是从,缺乏依法规范执业意识,企业的财务核算不能准确体现其经营成果。二是两元化管理的存在形成执法和税负不公。新办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国税部门来征收管理,而原来的老企业由地税部门来管理,二者在所得税管理、税收政策执行差异、企业所得税计算上方法不同、繁简各异,很容易出现同地区、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税负不一,导致同类型或同规模企业的税负差异较大,影响了税收秩序。三是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公布实施,会计标准、会计核算内容更加复杂,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差异调整也更加繁杂,增加了税务机关执行政策的难度。

二、解决企业所得税征管难点对策研究

1、优化人员配置,充实企业所得税管理力量。根据企业所得税发展趋势和目前新办企业快速增长的形势,现有的机构和力量远远不适应。要按照管理力量与担负任务相匹配、管理效能最大化的原则,合理确定机关和基层分局、管理一线人员比例。根据干部的年龄层次、知识层次、专业水平,将每个干部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实现人适其事、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基层分局业务部门必须配备企业所得税管理专职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并将专业对口、熟悉财会知识、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所得税管理队伍中,以缓解人员不足、工作量大的压力。

2、建立和完善所得税岗责体系,强化执法责任制,严格绩效考核。一是科学设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形成科学、严密的流程体系,在坚持依法治税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并流程、减少工作环节,缩短业务流程路径,减少存档的纸质资料,实现业务流程无阻滞、业务衔接无缝隙、协调配合无缺位、监督预警无盲区。二是要尽量减少税收管理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进一步突出税收管理员的工作重点。必须在实施综合管理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管户与管事职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所得税重点税源企业、纳税异常企业的管理,强化实地调查、核查工作,深入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变宽泛管理为深入管理。进一步解决所得税管理长期被边缘化的问题,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应避免出现增值税管理一枝独秀的现象,采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管理并重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针对当前国税工作日益繁重、基层一线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大力实施绩效管理,激发广大国税干部工作热情,推进国税部门整体绩效提升,挖掘人力资源潜力,促进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效能的提高,创新基层管理方式、有效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问题。

3、推行“阶梯式”培训目标,提高税收管理员整体素质。企业所得税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税种,对管理干部的要求更高,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人员素质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紧紧围绕干部履行职责的需要设计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培训,学习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新准则及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知识、税法政策规定、纳税评估技巧等方面。其次,在培训方法上也要大胆创新,针对干部素质现状,将全员培训转变为分类培训。一要区分培训对象。对税收征管一线的同志,主要

开展岗位业务培训,注重税收实务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二要区分同一层次人员个体差异。必须区分人员在年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针对不同对象应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努力做到培训工作主题突出,运作规范,在集中式培训的基础上,加强长期精细化式培训。以熟练掌握与岗位工作职责标准相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妥善处理相关工

作事项的能力为长期培训任务,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重点突破和培训,有效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再次,要大力推进“阶梯式”培训目标,将培训分为提高基本素质,培训骨干力量,培养高端人才三个阶段,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确立抓基础人才培训与抓骨干、研究型人才培训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培养一批会会计核算、懂企业管理、熟练微机操作、精通税收业务的企业所得税管理人才。必须扩大视野,既要培养熟悉企业所得税政策与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与财务核算、先进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又要培养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如行业纳税评估专家等等。

4、以抓大、控中、核小为思路实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在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类别,按照纳税户生产经营规模、性质、行业、经营特点、企业存续时间和纳税信用等级等要素以及不同行业和类别企业的特点,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设立相应的税源管理岗位,实现对不同纳税人有针对性的监控。一是分规模管理。按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税源规模进行分类,全面了解掌握不同规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工艺流程及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核算、税源变化等基本情况,实行分层级管理。对生产经营收入、年应纳税所得额、年应纳所得税额较大的企业,要积极探索属地管理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征管模式,试行在属地管理基础上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科学划分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和上级税务机关管理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分行业管理。针对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实施有效管理。全面掌握行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特点、税源变化情况等相关信息,分析可能出现漏洞的环节,确定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重点,制定分行业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办法、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三是特殊企业和事项管理。如对汇总纳税企业,房地产企业、建筑行业等非增值税的所得税纳税义务人的特殊行业实施集中管理,这些行业社会影响较大,税收控管手段薄弱,征收方式难以确定,执行政策不易统一,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可以实施集中统一管理,使税收管理员能集中精力抓好企业所得税管理,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对企业合并、分立、改组改制、清算、股权转让、债务重组、资产评估增值以及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等涉及企业所得税的特殊事项,制定并实施企业事先报告制度和税务机关跟踪管理制度。要专门研究企业特殊事项的特点和相关企业所得税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特殊事项的所得税管理水平。

5、强化制度建设,全方位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不是哪几个人、哪几个单位、哪几个行业或哪几个地区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财务监督。会计人员要持证上岗,不能搞家庭式的财务管理,决不可滥竽充数;对会计人员要经常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术教育,提高素质。要强化企业审计监督职能,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职代会等管理机构的监督作用。二是加强会计中介机构管理。政府职能应继续强化会计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强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会计中介机构的社会认知度和信用度,规范会计中介机构的鉴证行为。三是加快政府化财务总监制度建设。中小企业约占40%的比例都是兼职会计,还有约10%的比例是会计记账机构记账,大多仅限于简单记账的财务管理。为此,政府职能部门应根据“抓大、控中、定小”的原则,设立政府管理的公共财务总监机构(第三方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中小企业的行业分类,由专门的财务总监(专家团队)定期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社会化监督管理,参与中小企业重大投资、经营的决策,“替老板看账”,进行行业性的财务分析,提出财务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方案。四是加大处罚力度。目前有些企业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还不完善,对相关责任人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对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打击力度明显不够。这些处罚与造假者获取的暴利相比,高悬在头顶的法律之剑,看起来并不那么可怕。所以我们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预期收益,披露不讲诚信的人,对不守诚信而造成严重后果者,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6、加强部门协作,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统一的信息交换共享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开业、变更、注销登记、企业经营、申报纳税等信息在国地税、工商、统计等部门之间能完全共享。进一步确认国、地税征管范围,我们倾向于实行随流转税税种确定征管范围比较合理,即企业交纳主体流转税归那一个局管理,其所得税也归那个局管理,避免国、地税局争抢税源或漏征漏管。根据目前企业所得税由国、地税共同管理并相互交叉的现实,可以考虑建立国、地税共同办税制度,以县级为单位,统一制订申报预缴、税前扣除审批、征收方式认定、政策宣传等管理办法和意见;统一组织纳税检查,保证政策执行和工作的一致性,避免同一区域、同一税种因管理机关不同而造成政策执行口径参差不齐,征收方式不同,税负水平不公,市场竞争不平等的现象。

7、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税务代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财务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业务素质上都不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挥税务代理机构的作用,广泛推行税务代理,对于做好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对会计核算基础较差,没有建账能力的企业或财务核算混乱、账证不健全的企业,以及比较复杂的涉税事项,要积极推行由税务代理机构来代为建立健全账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和办理纳税鉴证事项。

第三篇: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调研对策

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调研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调研对策2010-06-29 19:00:2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调研对策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调研对策(2)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现行税制中的主要税种之一,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受税制及管理模式、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影响,目前所得税管理仍为基层税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成为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弱点。

一、当前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征管力量来看,基层税务机关普遍没有专设所得税岗,所得税管理队伍不同程度地存在“断层”,熟悉所得税业务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疏于管

理,淡化责任”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纳税户数的增加和各项管理措施的不断细化,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繁杂,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同时也造成所得税税源管理的重点不突出,深入业户了解情况的时间较少,影响了税源管理的实效性。

2、从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来看,由于企业所得税涉税事项复杂繁多,行业日趋多样化,业务的专业性,范围的广泛性,职业的判断性,都要求管理人员熟悉专业知识,掌握较高的业务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而目前税收管理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除了历史原因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等客观因素外,知识更新不能及时与税源管理形势变化相适应,成为制约所得税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

3、从税基控管方面来看,由于企业成分异常复杂、经营方式多种多样,财务核算不规范、账面信息真实度低,且存在着大量的现金交易。在我国现有法制和货币金融监管水平下,税务部门

缺乏有效的税源监控手段控制企业的资金流、货物流,因此,所得税的税源控管变得异常艰难。一是企业账务核算数据的真实度差。从目前企业的总体情况而言,绝大多数企业属于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其财务人员有的只是经过短期的学习培训就从事财务工作,有的身兼数家企业会计,财务核算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企业财务核算中往往唯企业法人是从,缺乏依法规范执业意识,企业的财务核算不能准确体现其经营成果。二是两元化管理的存在形成执法和税负不公。新办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国税部门来征收管理,而原来的老企业由地税部门来管理,二者在所得税管理、税收政策执行差异、企业所得税计算上方法不同、繁简各异,很容易出现同地区、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税负不一,导致同类型或同规模企业的税负差异较大,影响了税收秩序。三是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公布实施,会计标准、会计核算内容更加复杂,企

业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差异调整也更加繁杂,增加了税务机关执行政策的难度。

二、解决企业所得税征管难点对策研究

1、优化人员配置,充实企业所得税管理力量。根据企业所得税发展趋势和目前新办企业快速增长的形势,现有的机构和力量远远不适应。要按照管理力量与担负任务相匹配、管理效能最大化的原则,合理确定机关和基层分局、管理一线人员比例。根据干部的年龄层次、知识层次、专业水平,将每个干部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实现人适其事、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基层分局业务部门必须配备企业所得税管理专职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并将专业对口、熟悉财会知识、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所得税管理队伍中,以缓解人员不足、工作量大的压力。

2、建立和完善所得税岗责体系,强化执法责任制,严格绩效考核。一是科学设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形成科

学、严密的流程体系,在坚持依法治税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并流程、减少工作环节,缩短业务流程路径,减少存档的纸质资料,实现业务流程无阻滞、业务衔接无缝隙、协调配合无缺位、监督预警无盲区。二是要尽量减少税收管理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进一步突出税收管理员的工作重点。必须在实施综合管理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管户与管事职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所得税重点税源企业、纳税异常企业的管理,强化实地调查、核查工作,深入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变宽泛管理为深入管理。进一步解决所得税管理长期被边缘化的问题,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应避免出现增值税管理一枝独秀的现象,采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管理并重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针对当前国税工作日益繁重、基层一线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大力实施绩效管理,激发广大国税干部工作热情,推进国税部门整体绩

效提升,挖掘人力资源潜力,促进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效能的提高,创新基层管理方式、有效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问题。

3、推行“阶梯式”培训目标,提高税收管理员整体素质。企业所得税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税种,对管理干部的要求更高,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人员素质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紧紧围绕干部履行职责的需要设计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培训,学习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新准则及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知识、税法政策规定、纳税评估技巧等方面。其次,在培训方法上也要大胆创新,针对干部素质现状,将全员培训转变为分类培训。一要区分培训对象。对税收征管一线的同志,主要

第四篇:浅议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增长从历史纵向来说,增长的绝对额和相对比例都明显提高,形式可喜,但事实上当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试图从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征管现状入手,查找问题,总结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以期对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管理作一些有益的工作。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对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源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之间的博弈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已经实施三年多,但很多现实问题仍困扰着企业,同时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不均衡,大部分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纳税意识淡薄,偷漏税问题比较严重。税务机关如何抓住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建立相应的税收管理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房地产企业概述

(一)房地产企业的性质。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根据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以土地开发和房屋建设为对象,选择一定区域内的建设用地,按照使用性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房地产开发和建设,属于第三产业。具有开发产品单件性,开发建设长期性,建设项目固定性,开发经营风险性,保值、增值的特点。

(二)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特点。房地产行业需要资金量大,经营周期长,预收预付账款多,经营方式多样。其主要特点有:

1.预收账款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的重要方式。没有预收账款,房地产开发企业就无法进行再投入,也谈不上快速发展。预收房款、售楼花等是主要方式;

2.销售经营方式多样。表现为分期收款销售、委托代理销售、会员制销售等等。如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以转让部分房屋的所有权为代价,换取部分土地的使

用权,形成所谓的合作建房或名义上的代建房;

3.多种经营与混合经营并存。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多是多种经营,既有建筑业,又有加工业;既有房屋销售,又有物业管理服务;

4.房地产开发工期长、投资大。很多工程要跨完成;

5.财务管理水平低,资金收支渠道多样。一些房地产企业由于资金调配的需要,经常在不同的金融机构多头开户;

6.经营规模大,跨区域经营。

二、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房地产企业在所得税申报方面普遍存在故意少申报收入多申报成本、费用,少计当期应纳税所得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应税收入的隐匿。一是预收款项不按规定申报纳税。税法规定,“纳税人转让土地使用权或者销售不动产,采用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房地产开发企业,采用预售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其当期取得的预售收入,先按规定的利润率预计营业利润,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统一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待完工时再进行结算调整。”但实际征管过程中,大部分企业没有按照上述规定及时申报纳税;二是销售款长期不结转或少结转收入。房地产开发商长期将销售款、预收定金、房屋配套费等挂在“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帐上,不与帐面的成本、费用配比结算,造成帐面无应税所得或亏损,或者以实际收到款项确定收入实现,偷逃企业所得税。分期收款销售,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确认收入,以未清算、未决算为由拖延缴纳企业所得税;三是代收款项不计收入偷逃企业所得税。有的房地产企业将在销售房产时一起收取的管道燃气初装费、水电安装费等不按价外费用申报缴纳营业税,所得税。将收取的拆迁安置补偿费列“其他应付款”,年末不结转营业收入,偷逃企业所得税;四是以开发房屋抵顶所欠建筑商款项,不入帐,不做收入。有些企业房地产只在内部财务报表中体现,致使企业少计了应税收入,少缴纳了企业所得税。以房屋抵顶拆迁户补偿费、银行借款本息、支付工程款、获取土地使用权等不计销售收入,偷逃企业所得税;五是整体转让“楼花”不做收入,偷逃税款。一些房地产企业将土地手续办理完毕后,把一部分楼的开发权整体转让给其他具有开发资质的企业,按照约定收取转让费,却不按规定作收入,而是挂往来账,甚至私设账

外账,以达到逃税的目的。

2.成本费用支出不实。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费用项目多,构成复杂,专业性强。因此虽然大多数企业成本费用的列支取得的票据是合法的,但税务部门审核时对其支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难以准确界定。主要有四种情形:一是开发项目分期进行,对先期开发部分的成本确认困难;二是实际开发成本超出预算的企业不能提供确凿的证据;三是人员变动频繁,公司前后的管理模式和资料的保管出现脱节,造成税务部门审核难;四是部分期间费用的支出数额过大,与实际经营需要不相符,明显存在以虚开、代开的发票或在工资支出单上列支各种隐性支出等手段使不合法变为合法的现象。

3.混淆期间费用和开发成本的界限。主要表现在:一是混淆开办费和开发成本、期间费用的界限。有些开发企业将正常开工建设后发生的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添置的固定资产等均作为开办费,待工程开工后作为期间费用一次性税前扣除;二是混淆当期费用和开发成本的界限。最常见的是将成本对象完工前发生的各种性质的借款费用直接在当期费用中列支,售楼部、样板房的装修费用未单独核算时企业未记入开发成本直接作期间费用税前扣除。

4.与关联方企业之间互转收入和费用。与关联方企业之间,特别是同一地址办公的关联企业之间,由于业务往来频繁,利益关系密切,互转收人和费用存在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隐蔽性,导致企业最终多计费用或少计收入,偷逃税款。

(二)税务部门在具体管理上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

1.税源管理手段不高。房地产开发企业流动性大,资金体外循环现象严重,客观上难以掌握,税务管理部门局限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报送的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上反映的情况,没有更多地摸清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税务部门掌握的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源信息严重不足;

2.现行征管力量不足。房地产行业是一个业务涉及面较广、综合性较强的行业,税务人员不仅要精通税收业务,还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房地产开发业务知识,而当前税务部门具有丰富房地产管理经验的人员较少,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制约了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质量。

3.部分政策不够明朗。如国税发【2009】31号文件第12 条规定,允许扣除未完工收入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但实际操作中各地主管税务机关执行不

一。文件规定“企业发生的期间费用、已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但对“已销开发产品”是指完工产品,还是包括未完工产品,各地理解不同。执行标准的不统一,影响到了房地产税收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4.国地税的交叉管理使房地产企业有了偷漏税的空间尤其是新办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政策规定空间较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通知》(国税发[2002]8号)规定:老内资企业所得税由地税征收,新办内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国税部门征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补充通知》国税发[2003]76号又作了一些补充要求,对企业改组改制以及经营形式发生变化后的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作了进一步明确说明,并且明确自 2003年7月1日,为了保持征管秩序稳定,7月1日之前已由国家税务局或地方税务局实际征管的内资企业,征管范围不再调整。上述文件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国地税之间协调工作量大,造成征管中可能出现漏征漏管或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税源监控,通过对涉税经济活动行为中有关信息和数据的掌握,全面了解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提供有力决策支持。首先与相关部门建立涉税信息传递和协作机制,全面掌握房地产企业的第一手基础信息资料,并通过信息的交换和比对,进一步了解掌握房地产项目开发的经营规律,进而准确审核纳税申报资料,及时发现和解决漏征漏管问题,强化控管;其次,要建立动态监控管理台账,逐户登记开发项目、分季度反映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换情况、预售收入、纳税情况、企业账面收入、成本、利润情况及税务机关调整情况。确保通过对税源的有效控管防止税收流失。再次,加强对亏损、微利和低价出售等疑点纳税户的重点检查。用房地产抵付各种应付款项(包括以房抵债,以完工房地产抵付借款、银行贷款,抵付回租租金,换取其他单位、个人的非货币资产、抵付各种应付的建筑安装工程款、广告支出和其他支出,抵付职工奖励支出等等)、低价销售给内部职工等应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对查实偷税的,严格按规定补税罚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抓住企业经营关键环节。房地产项目决算是对房地产企业前期预交所得税进行清算并补缴税款的关键环节,有些纳税人为了延缓纳税,占用税收的时

间成本,往往人为拖延结算。要把好企业竣工决算关,对企业的决算结果进行严格审核,重点核实其成本、费用等项目,查找存在的多列成本、费用等,并督促企业及时缴纳税款。

(三)强化日常评估和税务稽查。积极开展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建安成本、财务费用、成本利润率等主要指标的监控,及时捕捉疑点、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堵塞税收漏洞。评估中发现有异常情况的,及时加大稽查力度,明显存在偷税情节的,依法严肃处理,问题特别重大的案件移送司法部门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四)强化征管力量,提高业务技能。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收管理工作量大,业务要求高,需要既精通房地产业务,又熟悉相关税收政策的高素质的专职税务人员来管理,应加强一线管理人员和稽查人员的业务培训,尽快提高其业务水平。

(五)加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社会综合治税。一是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二是加强与房管、城建、金融、工商、国税和司法等部门的配合,三是建立社会性的协税护税组织,四是加强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提高其纳税意识。以期在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司法保障的前提下,凝聚社会力量,合力构建既符合法治要求、又适应现实需要的一种有效管理方式。

(六)完善与优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制。首先是提高房地产税收政策立法级次,目前对房地产内外资的管理大多数属于税务系统的税务规定,而法院审判依据的是法律、法规、规章,如果能把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税收规定上升为规定以上的法律,就可以大大减少房地产所得税管理的执法风险;其次是尽快完善房地产所得税管理的相关税收规定。目前对房地产所得税的管理,主要是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对建筑公司、租赁公司等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关连的企业规定的比较少,这就造成了房地产所得税管理链条的中断,给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稽查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变。建议尽快在房地产稽查中明确规定对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关联企业的检查,在房地产所得税的管理中明确规定管理房地产企业关联企业的相关措施和操作细则;最后是严格政策界定,精细化政策条款,针对目前税收管理中遇到的诸多实际操作问题给予明确规定,统一口径,提高税收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3]国税发【2009】31号《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 [4]国税发【200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通知》

[5]国税发【2003】7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补充通知》

第五篇:我国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纳税申报失实。(1)设置“账外账”,逃避税收兼管

“账外账”是指企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未真实记录并全面反映其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在法定账册外另设一套账用于违法活动的行为,用于逃避政府执法部门的兼管。

从税务检查情况看,“账外账”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按日或按月汇总金额,采用这类“账外账”偷税的主要是规模小、业务少的企业;另外一种是账簿式的记录,所有凭证资料俱全,业务详细,采用这类“账外账”偷税的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业务频繁的企业。无论“账外账”形式如何,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隐蔽性强。用来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假账,随时都可拿出来应付税务机关的检查。而核算准确的真账却存放隐蔽处,令执法部门不易查证,难以发觉。

2、知情范围小。为了减少偷税风险,一般只有单位主要领导及主办财务人员知晓内幕,其他人并不知晓。

3、使用范围广。由于“账外账”设置并不难,容易被不法分子用来偷逃国家税款,成为偷税罪常用的伎俩之一。

4、人员挑选严。采取“两套账”偷税的企业,在主办财务人员的选择上要求较严,因而一般都聘用自己的亲朋好友来担任。

5、现金交易多。不法分子利用行业经营特点,采取大量现金交易,取得收入不开具合法凭证,在帐上将经营业务收入化整为零或不完整反映,蓄意隐瞒收入偷逃税。

从税收征管来看,企业做“账外账”,通过现金交易、体外循环形式,隐瞒应税收入,把应该交给国家的税款占为自己所有,变成企业的利润,坑了国家,肥了自己。同时,这种偷税行为也极易引发全行业、配套企业偷税的连锁反应,会严重扰乱正常的税收秩序。从大局来看,近年来,一些公司为了获取上市资格,大做假账,上市之后,继续公布虚假的财务状况,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假账的大量存在,使我国的一些统计信息及经济指标误差很大,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而且也动摇了“诚信”这块市场经济的基石。

(2)虚列成本,多计费用等扣除项目

特别是对于重点税源大型企业来讲,多记扣除项目问题更加突出,从国家税务总局安排得专项检查来看,在对企业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中,扣除项目不规范,多列成本,多计费用,超标准列支有关费用成本问题突出,例如从2009年山东省税务安排的对农村信用社的检查情况来看,在前期进行的解剖检查中,共计发现存在问题54项,其中收入总额中存在问题6项,其余48项问题均为扣除项目问题。扣除项目存在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农信社,从国家税务总局安排得金融保险等大型企业的专项检查来看,各类资产未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计提折旧或摊销,多列成本,多计费用,超标准列支有关费用成本问题也同样存在。

2、税源管理信息不对称,企业所得税征管效率低下

目前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进行分析监控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现在各级税务机关运行的Ctais系统(中国税收征收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信息包括纳税人的登记、申报、会计报表、发票使用情况等内容,而Ctais系统这些内容是来源于纳税人的主动申报,缺少第三方的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税源管理就是对税源信息的管理,是对税源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和应用。税源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纳税人违规违法的可能,直接影响到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各级国税机关亟需解决的难题。

在当前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体现在国税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纳税人处于信息源头地位,国税机关很难全面、真实地掌握纳税人的所有税源信息;其次是信息结构的不堆成,体现在上级国税机关与基层国税机关之间,信息集中以后,上级国税机关侧重于掌握某行业、某区域纳税人的宏观信息,基层国税机关侧重于掌握某一具体纳税人的实际情况,上下级之间的信息对接不够充分。

就税收管理而言,税收制度是国家以税收形式取得财政收入的法律规范,即是国家依法征税的依据,也是纳税人依法纳税的准则。国家为了满足财政需要,希望税收越多越好;但是纳税人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要有可能,就会采取各种手段减少纳税或逃避纳税义务,从而形成了税收征纳博弈关系。税务机关在征纳关系中(尤其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只能部分地掌握纳税人的信息,从而产生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3、虚假普通发票盛行,侵蚀企业所得税税基

纳税人通过取得虚假普通发票列支有关成本费用,开具虚假普通发票不如实申报纳税,造成严重的税收流失。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网站介绍的全国打击假发票案件情况全国打击假发票“买方市场”成效显著。2009年1月至10月,全国共查处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案件19848起,除13803起非法取得发票案件之外,还包括制售假发票案件1669起、非法出售发票案件1592起、非法代开或虚开发票案件2784起。同时,查获各类非法发票8444万余份。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如果这些普通发票流入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手中会造成税收上千亿元的损失,一方面开具虚假普通发票少缴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取得虚假普通发票列支有关费用将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中扣除。

普通发票违法行为的特点:

(1)发票违法形式多样化。不开或拒开发票、开具“大头小尾”票、使用过期版(作废)发票、开具与实际业务不符的发票、以各种收据代替发票、国地税发票“相互串用”、购买和使用假发票等日常违法行为屡见不鲜,制造和销售假发票也成为某些犯罪分子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要手段。

(2)普通发票违法活动公开化。如今,不法分子竟然公然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传播形式和车站、码头等公众场所明目张胆、无所顾忌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宣传、叫卖他们的所谓“特殊商品”或“优质服务”。有的单位和个人,为逃避纳税,肆意购买假发票使用,而假发票为这些偷逃税收的人“助纣为虐”,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近乎泛滥成灾,给国家经济带来很大损失。

(3)普通发票违法主体团伙化。特别是假发票制售团伙,作案主体外延扩大,有较强的关联性、团伙性、专业性,形成了一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有较为固定的票源和客源,内部人员有明确的分工和业务范围,甚至有的单线联系,划区域销售。并且,犯罪分子十分警惕,反侦察能力非常强,交易时一旦出现意外其他违法分子立即逃脱,导致案件无法延伸查处。

4、纳税评估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纳税评估工作遵循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分类实施、因地制宜;人机结合、简便易行的原则。目前纳税评估是对企业所得税监控的主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评估指标存在局限,评估工作难以深入。

纳税评估指标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选用的主要指标,分为通用分析指标和特定分析指标两大类,使用时可结合评估工作实际不断细化和完善。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中指标存在以下问题:

①纳税评估指标本身存在缺陷。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②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设立不科学。现行纳税评估指标以行业内平均值作为确定标准,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得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企业的经营情况千差万别,以假设的行业平均指标进行评估分析难免有其局限性。

③纳税评估指标设置不完善。目前各地纳税评估指标设置类型和标准不一,选定纳税评估对象不科学、不合理。无法用统一标准来衡量纳税评估工作质量和效率。

(2)纳税评估权利寻租,纳税人逃避处罚。

权利寻租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利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有些纳税人存在故意多列费用支出、少计收入的行为,但以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为由,企业通过“拉关系、走门子”等其他权力寻租的方式以评估补税的方式补缴税款,逃避税务处罚。纳税人在被评估过程中可以自行补正申报,而评估人员的分析、约谈、举证等工作仅仅是通过相关预警指标值分析、推测纳税人存在某种违法行为,没有查实纳税人涉税违法行为的具体证据,而查证落实的过程往往比较艰难。尤其是在评估过程中,对违法行为的确认、定性,有一个纳税人与评估人员交流、商榷的过程,可能产生权力寻租行为。

(3)监督约束机制不到位。

由于当前纳税评估工作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评估力度不均,评估程序不到位,以评代查,评而不查,重复评估、评估发现问题帮助企业隐瞒的现象仍然存在。对纳税评估工作如何监督,如何规范其运作尚须完善相应机制。

(4)评估与稽查关系不清,“以评代罚”时有发生。

从山东省国税局发布的优秀评估范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纳税人实质是在偷税,但是评估部门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移交稽查局立案查处,以评代罚,减少了纳税人的偷税成本,助长了纳税人进行偷税的行为。

5、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亟待提高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是最具有能动性的,目前企业所得税管理中人力资源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企业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是最复杂的水中,涉及到的问题众多,要求税收管理员具备良好的税收政策水平和会计水平,同时要求税收管理员具备相关法律知识。而另一方面税收管理员人员逐渐老化,知识更新缓慢,更为重要的是缺乏责任心和上进心,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税收管理员是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的重要载体,税收任务、税源管理、税收执法、纳税服务等各项工作都要靠税收管理员队伍去落实。目前基层税务干部的思想状况和业务水平已经严重制约着企业所得税税收管理上水平,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瓶颈。

二、对我国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会计信息失真,纳税申报失实的原因。(1)追逐高额非法利益是申报不实根本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一些不法纳税人为追逐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能不缴税就不缴税,能少缴税就少缴税,而最简单方法就是设置“账外账”,一些企业负责人为了追逐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是通过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来实现其目的,而是在税收上做文章,指使财务人员做假账,导致“账外账”偷逃税款现象屡见不鲜。

(2)公民的法治意识和纳税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呈多元化发展,纳税人征纳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加直接,一些私人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相关财务核算岗位均安排亲信或自家人,这种管理模式在税收制度不健全、征管监控不严密、追逐个体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极易产生帐外经营等偷逃税行为。目前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中小企业的出现,以各种手段追收利益最大化更加突出。

(3)惩处不力助长了不法行为的发生

从近几年稽查情况来看,税务部门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率及处罚率较低,案件处理的弹性大,无形中助长了“账外账”偷税行为的发生。①是由于税务稽查选取稽查对象欠准确,检查面较小,人员查账技能参差不齐,办案手段有限,一般只能查出一些账面记录,难于发现深藏不露的“账外账”;②是由于“账外账”行为比较隐蔽,多与现金交易,销货不要发票的营业收入不入账有关,事后税务稽查取证界定难,要查证他们的偷税行为难度很大;③是由于税务稽查部门没有搜查权,对藏在暗处的“账外账”,一般要依靠群粽举报提供线索及公安部门协助,才能取得内帐等违法证据,有限的执法手段阻碍了“账外账”的有效查处;④是不少政府部门都存在不愿行政复议、诉讼,担心行政复议更改原先处理决定、行政诉讼败诉,导致执法刚性不强;⑤是由于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程序要求严格、繁琐,而且工作量及风险较大,因此有些税务机关宁愿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尽量避免涉税案件的移送,导致对不法分子难以起到应有的震慑效应。

(4)金融结算方式存在漏洞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

目前,在经济活动中大量存在现金交易行为,由于现金交易隐蔽性强,交易记录难以跟踪监控,为设两套账和做假账偷逃税提供了极大便利,尤其是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饮食娱乐业、批发、零售、中介服务、建筑装修等行业。各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为了拉客户、争储蓄,对纳税人的多头开户、资金使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现金巨额流通及资金体外循环等现象普遍。同时,各种信用卡、网上银行的出现,也为企业进行帐外经营提供了方便。

(5)会计核算失去了其监督职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的诞生日益增多,但财务人员的缺失,造成很多企业雇佣兼职会计、找会计中介机构代理记账等方式进行财务核算,由于会计兼职和会计中介机构代理记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不是很了解,大部分都是单纯的以单制单记账,造成了账簿记录的失真,在严格意义上失去了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作用,对税务机关查账造成了很大被动,再加上税务机关对此类情况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造成了企业所得税日常管理的漏洞存在。

企业财务核算人员大多数是兼职会计,且兼职会计比较“听话”,企业方面要求怎么做账就怎么做账,而对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情况“一知半解”,造成账务核实不规范,兼职会计一般只负责涉税事项的处理,不具体负责财务核算,账务在“老板”授意完成。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针对税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征管薄弱环节,税务机关研究制定一些措施,使企业所得税管理日趋正规,但是目前偷税手段逐渐多元化,更加具有隐蔽性,这场偷税与反偷税斗争,仍有不少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目前税务机关管理的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讲,在产业链条中最终产品销售对象是消费者个人的行为,设置账外账问题更为突出。

2、信息不对称原因分析

(1)大量涉税信息尚未被采集和整理。受税源管理方式、信息管理意识、信息采集手段、信息存储方式、信息管理责任等因素综合影响,现阶段税源信息主要通过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日常管理和税务稽查等环节采集,这些信息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纳税人自己报送而获得,真实性、全面性不能得到充分保证。大量的企业生产流程、产品配比、产废率、主要财务指标以及金融机构、工商部门等所拥有的核心信息数据尚未被有效采集。

(2)信息关联性和及时性不强导致使用价值低。当前,基层国税机关的税源管理以静态管理为主,缺乏连续性,对纳税人信息变动往往不能及时采集更新。同时,纳税人不完全遵从税收法规,帐外经营、账务不实、故意瞒报、虚报等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采集时,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工作技巧以及熟练程度、细致程度等差异都可能导致信息失真。此外,纳税人信息分部在各环节,采集时缺乏整体规划,人为切断了各类信息之间的联系。加之受日前经济条件制约,国税机关难以利用第三方信息与纳税人信息进行逻辑上和法律上的对比,也影响了信息质量。

(3)信息加工技术不强无法深度应用。由于统计分析技术的滞后和人力资源状况的限制,目前国税机关特别是基层国税机关还没有建立起玩呗的分行业、分税种等指标分析模型,缺少对不同数据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缺乏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变化、存货变动、实际税负等经济变量的比较分析,不能有效地发现税源异常变化情况,掌握企业税源变化趋势,表现为分析预测、引导决策的功能较弱,分析成果和判断结论的可信度不高,大量的数据只是沉淀在信息系统中而没有得到有效开放使用,信息资源的“附加值”很低。

(4)综合治税机制尚未完整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结算体系不够健全完善,金融管理体制漏洞颇多,现金控管松懈、匿名存款、多头开户,“地下经济”滋生;与纳税人相关的“第三方”提供税源信息义务在法律上尚不明确,税务机关与有关经济管理部门之间以信息共享为主要内容的工作配合进展缓慢,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提供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难以甄别、比对,纳税人应当缴纳多少税款、是否足额缴纳税款,税务机关难以掌握,严重影响税务机关监管税源的能力。

3、普通发票违法案件的大量出现,严重侵蚀税基的原因。

(1)、非法利益驱动。(2)对普通发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3)对普通发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虽然有统一的《发票管理办法》,但实际工作中地区有差别,票种管理也有差别,对于实行核定征收的纳税人税收采取“票内按实、票外定额”办法,在机制上就给纳税人创造了少用发票的氛围,对普通发票的领购、使用、缴销等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以票控税”的实际作用。(4)普通发票管理监控手段落后。(5)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出现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普通发票违法行为的发生。

4、人员素质难以提高的原因分析。(1)干部激励方式单一,激励效果低下。(2)受公务员工资制度约束,传统物质激励难以为继。(3)受规定职数比例限制,干部晋升激励空间有限。(4)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和心理失衡,激励缺乏原动力。

三、加强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管理的对策建议

1、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纳税申报质量。

(1)构建协税护税信息化系统,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首先,要建议纳税人纳税号码识别制度,在金融账户和交易实名制的基础上,借鉴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银行账户管理,无论单位或个人均需凭全国统一纳税识别号码开立账户,杜绝匿名账户、假名账户,严防多头开户,控制现金交易,禁止帐外交易;再次,各政府部门与纳税人取得收入有关的所有活动均必须使用纳税识别号码,政府各部门、金融机构、机关团体等方面系统信息通过计算机联网汇集到税务部门,税务机关运用计算机进行集中处理,便可准确掌握纳税人的各项收入情况。同时积极推广货币资金支付电子化,限制和减少大量的现金交易,税银电脑系统实现联网,加大对纳税人资金流动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

借鉴银行信用体系的建立,以政府信用为先导,建立包括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税收信用、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信用在内的社会信用系统,建议健全信用综合查询系统,按全国统一的法人、自然人纳税识别号,分户建立数字化信息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制订鼓励诚信和制约惩处失信的政策措施,逐步培育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优化社会赋税环境,为税源监控提供基础信用平台。(2)加强对兼职会计及会计中介机构的管理。会计及各种会计中介机构属于财政部门管理。国税部门一方面要积极协调好于财政部门的关系,向财政部门提出强化会计及会计中介机构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中介机构在提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3)要抓好日常税法的普及工作,提高税收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各级税务部门必须要将全程服务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办税地点进行公示,或及时上门进行宣传、辅导,提高税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透明度。同时,税务部门应从狠抓反面教育入手,尤其对一些典型案例,要利用各种媒体,如用电视专题报道进行大张旗鼓的曝光,提高税务稽查的威慑力。(4)加强对诚信纳税人的正向激励。在纳税信用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等级差别,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和经济制度,将诚信纳税这种税收伦理要求以经济的形态固定下来。纳税信誉等级作为遵从程度的标志,实践中要在评定主体、对象、标准、程序、待遇、等级升降等方面进行完善,信誉等级评定不能预设比例,不搞终身制,要加大等级差别,特别是提高A级待遇,使其遵从成本最小化,遵从收益最大化,对D级纳税人加大惩戒管理力度,提高税收遵从的动力。

2、破解信息不对称,提高税源监控水平。

(1)健全信息采整理机制。(1)明确税源数据采集内容。(2)拓展税源数据采集渠道。(3)优化数据采集技术手段。

(2)畅通信息存储船体机制。(1)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存储平台。(2)要建立规范的信息交换平台。(3)要建立分层的信息应用平台。

(3)提升信息挖掘应用机制。

1、信息的简单加工。

2、信息的综合分析。

3、信息的职能分析。

4、信息的深度挖掘。

5、构建现代税务管理信息化体系。

3、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堵塞税收漏洞。(1)逐步推行网络开票制度。

全面调整目前基于纸质发票条件下的发票管理制度,制定网络发票管理制度,整合和统一管理各类国地税发票、凭证,明确网络发票的概念、使用对象、使用范围、使用方法以及相关方的权利与义务,加大对不开票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全面规范网络发票的使用管理。

(2)建立查询鉴证服务制度。推行简便易行的发票鉴别方法,提高纳税人的遵从成本。

(3)扩大和延伸普通发票协查范围。应将普通发票协查的范围扩大或延伸至所有取得普通发票的单位和个人。

4、健全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素质。

(1)健全公务员管理体制,着力增强干部激励功能。①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②在税务系统落实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③完善公务员“进出口”机制。

(2)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切实改善干部激励效果。(3)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干部潜能。(4)强化所得税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下载现阶段企业所得税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阶段企业所得税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在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在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费建荣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规体系日臻完善的今天,强化日常征收管理、增强税源控管、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的需求越发突出。......

    浅议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浅议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所得税作为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税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企业所得税的调节和监督作用,对于促进社会......

    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所得税是地税部门管理的一个主要税种,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地税成立以来始终将所得税的管理作为日常征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采取和制......

    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所得税是地税部门管理的一个主要税种,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地税成立以来始终将所得税的管理作为日常征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采取和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征管措施......

    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篇)

    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http:// 免费论文网 未知 点击量:312 【收藏论文】【打印论文】- - 企业所得税相对其他税种来说,具有政策性强、计算过程复杂、不易操作等......

    企业所得税问题

    企业所得税问题 安徽:批发与零售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发布 日前安徽国税发布了《商品批发与零售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旨在为规范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可是,伴随着房地产业的突飞猛进,其相应的税收征管却显得不足,并且在所得税征管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浅议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企业所得税进行了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新企业所得税法框架下,面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