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0-6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和分物,使学生感悟分数的产生;
2、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3、通过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类推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单位“1”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圆、正方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的时候有4位一年级的小朋友请我帮他们点小忙,我呢求助于你们,看看你们是否能帮助他们,你们愿意吗?
(大屏幕出示图片帮忙分物品)
苹果8个,每人分到几个? 2个
橘子12个,每人分到几个?
香蕉4根,每人分到几根?
西瓜2个,每人分到几个?
蛋糕1个,每人分到几个?
二、新授课
(一)分数的产生
师:为什么用分数呢?
生:因为不能分到整数个,所以用分数
师:在我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分物或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个时候我们就用分数来表示。分数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呀,我们要对这个老朋友来个更深入的了解。(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分数的意义
师:你还能写出其他的分数吗?我们把一个蛋糕分给四个人,每个人分到是1/4个蛋糕,那你说说1/4的意义吗?
生:把一个蛋糕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就是蛋糕的1/4
师:那我可不可以随便分呢?
生:不可以,我们要平均分。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要公正公平所以要平均分。(板书:平均)
师:你能否运用手中的东西,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得到哪些分数呢?
(小组合作动手创造分数,集体交流汇报。)
师:那你能说说1/4的意义吗?
1.学生自己思考,教师指导.2.学生汇报,预设: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其中的一段就是1/4.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把正方形或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师:现在谁能总结下我们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分数表示呢?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那大家会读这个分数吗?那你们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它们都有什么意义呢?(分数线表示的是平均分,分母表示的是把单位“1”分成几份,分子表示的是取了其中的几份)
师:刚才我们都是把一个物体给平均分了,现在看大屏幕,这里有6只苹果,你想怎么分? 预设: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1/3。两份是这堆苹果的2/3,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1/6,5份是这堆苹果的5/6。师:拿出学具袋中的实物图1,选择你喜欢的分数,来把这堆苹果分一分。
师:那么出来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还有什么情况有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生: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用分数表示。师: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出示练习让学生说说5/6,1/9,4/5的意义。(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反馈)
师: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对分数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了,但是智慧老人还给我们带来了些分数的信息,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做一做。
(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说一说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
2.师:今天我们对分数这位老朋友有了深入的了解,那看看我们能不能通过智慧岛对我们的考验。
3.自我检测
(1)8/10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份,表示这样的()份数。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单位“1”表示()
(3)把20本书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组分()单位“1”表示()
4.小猫把西瓜平均分成8块,小猴吃了3块,小猴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小猪吃了2块,小猪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1)学生口答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那你还能说说除了这些分数以外分数单位是1/9的分数还有哪些?
(3)把这三个分数加起来是多少?(单位“1”)
5.第62页第1题。讲要求;自己填分数,并选一个讲意义。
1、第62页第1题。讲要求;自己填分数,并选一个讲意义。拿书到实物投影汇报同桌选一个分数讲意义。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2、第62页第2题。
注:程序:学生填拿书到实物投影汇报老师追问2个杯、5个怎样
表示? 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四、总结归纳,畅谈感受。
1、师:我们的课很快在结束了,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一个物体
把平均分
一些物体这样的几份(1份)分成几份(4份)
教学反思: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以学生分东西引入分数,从而得出在实际测量、分物和计算是有的时候不能得到整数我们就用分数来表示。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分一分的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与分数亲密接触的活动,让学生从主动意识上感受到分数是适应生活需要面产生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通过手中的学具来创造分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得到分数的,是学生感知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在学生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等丰富数学活动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已经成竹于胸了,用自己的语言八九不离十的就能说出来,在教学中只要适时点拨“单位1”“若干份”让学生的语言更清晰简练。
但是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部分将许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不能使学生很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在练习
(3)把20本书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组分()单位“1”表示()学生就很不理解什么是单位“1”,本身题目也误导了学生。以后在教学设计会更加注意的。
第二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本单元教学的特点就是概念教学,教学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教学的难点是概念的形成和运用。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教学时加大思维的形象性(比如:图、线段图、集合图)
二、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三、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比如:约分和通分,这两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要提醒学生,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小,而通分则是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
①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联系
②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约分、通分的联系
③用字母表示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0除外)
④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通分
⑤单位换算——除法——分数——约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最简分数、约分的意识淡薄。
学生对约分,结果保留最简分数的意识淡薄,教学时要加强。
第三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听课心得体会
屈明霞
2014年3月26日在学校的安排下听取了李老师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复习必然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搞面面俱到和题海战术。结果是学生乏味,教师烦恼。有些教师上复习课,先是一大段复习讲解,几乎占去大半节课的时间。这样的复习课,事实上好比是压缩饼干式的新授课,把五、六节课的内容压缩在一节课里重新讲解一遍,是不能达到复习课的目的要求。
其实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更不同于练习课。新授课目标集中,只需攻下知识上的一个或几个“点”;练习课是将某一点或一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如何上好复习课呢?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与效率呢?
一、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概念结构系统化
任何事物都是由系统构成的,而系统都是有结构、分层次的。小学数学教材也是一个整体,各单元之间联系紧密,在一定的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记忆和运用。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辨。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二、复习中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应当面面俱到、满堂灌,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安排、点拨总结、答疑引导和评估反馈上。
三、复习中要总结知识,揭示规律,获得新鲜见解
在复习中我通过总结以往的数学知识,使学生集中温习,集中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加强概括、分析、综合、比较,揭示解题规律和思考方向,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新鲜见解。
四、复习中要加强变式、逆向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复习中,我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基本训练,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还适当加强变式训练、逆向思维训练和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训练。在选例与练习设计中,努力通过变式、逆向和综合训练来强本固基,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第四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学期第四单元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在课堂上,我与学生先后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其中包括了“分数大小的比较”,也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在分别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与“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感觉学生学得比较好,他们知道了如何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也知道了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以为这单元开了个好头。谁知道,在学习完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者带分数后,一道比较分数大小的作业题却难倒了一些学生。这道题有好几个数(包括真分数和假分数、整数),其中两个是5/6和4/3。在课堂上布置完作业,先后有好几个学生问“5/6和4/3”怎样比较大小。我说,你们认为这两个分数能比较大小吗?他们都说不能。我问为什么,回答是“它们既不是分子相同,又不是分母相同,怎么比较啊?”我再问,你们刚学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就说:“这不就行了吗?”……“啊,明白了”,我话没说完,他们就有点恍然大悟。事后检查作业,他们的这道题几乎没怎样错。
他们恍然大悟了,我却有点皱眉头了:怎么回事,这些学生分开来学习,好像都明白,稍稍一综合,就无所适从。不过,就在写这篇教学反思时,我有点想通了:从学生讲,他们没有把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确实算不上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但刚学的新知识,不是谁都可以马上滚瓜烂熟的,做老师的,你就耐心点吧;从老师本身讲,上课时,是否把有关的知识都讲透了,是否把该联系的知识点为学生讲明白了,你自己讲课都没时时注意到知识点的联系(从讲课角度讲),又何必苛求学生马上就有好的学习效果呢。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作为老师,必须心中时时有学生。
第五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学期第四单元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在课堂上,我与学生先后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其中包括了“分数大小的比较”,也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在分别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与“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感觉学生学得比较好,他们知道了如何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也知道了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以为这单元开了个好头。谁知道,在学习完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者带分数后,一道比较分数大小的作业题却难倒了一些学生。这道题有好几个数(包括真分数和假分数、整数),其中两个是5/6和4/3。在课堂上布置完作业,先后有好几个学生问“5/6和4/3”怎样比较大小。我说,你们认为这两个分数能比较大小吗?他们都说不能。我问为什么,回答是“它们既不是分子相同,又不是分母相同,怎么比较啊?”我再问,你们刚学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就说:“这不就行了吗?”……“啊,明白了”,我话没说完,他们就有点恍然大悟。事后检查作业,他们的这道题几乎没怎样错。
他们恍然大悟了,我却有点皱眉头了:怎么回事,这些学生分开来学习,好像都明白,稍稍一综合,就无所适从。不过,就在写这篇教学反思时,我有点想通了:从学生讲,他们没有把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确实算不上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但刚学的新知识,不是谁都可以马上滚瓜烂熟的,做老师的,你就耐心点吧;从老师本身讲,上课时,是否把有关的知识都讲透了,是否把该联系的知识点为学生讲明白了,你自己讲课都没时时注意到知识点的联系(从讲课角度讲),又何必苛求学生马上就有好的学习效果呢。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作为老师,必须心中时时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