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柴河林业局威虎山饮品公司2012年创新工作汇报
饮品公司成立以来,我们十分重视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立足于柴河林区的自然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围绕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目的是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培育打造企业知名科技园区,不断为林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柴河林业局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为企业注入了恒久的动力与活力,现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饮品技术已经成为柴河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发展是饮品工作的灵魂,是推进科技兴企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源。运用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促进饮品的整体工作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一、明确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王敬先局长在2012年工作报告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公司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积极探索完善机制,改进公司管理服务方式,着力破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深化“三创一造”活动、促进饮品公司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饮品公司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加快建成总面积3000平方米、能够吸纳多种内容的创新创业企业,设施一流、配套完善、环境优美、服务便捷的孵化基地,努力建设成为柴河林区最大、最具实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之一。
饮品公司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形成涵盖不同专业领域和产品层次、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成为区域创新创业资源聚集和推进科技创新的核心,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增强区域核心竞争能力,为柴河林区和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按照技术创新链做好四级载体的规划建设
根据创新创业企业的成长规律,按照技术创新链的构成形态,饮品公司提出四级载体的规划建设思路。在成果孵化期,建设适应不同专业领域和产品层次需求的孵化器为主体的创新孵化区;在孵化毕业企业成长期,建设以标准厂房为主体的科技产业区;在企业发展的成熟期,建设基础和配套条件一流的产业园区;在企业发展到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扩张期,建设高水准的总部聚集区。根据园区功能定位,我们将第一、二、四级载体主要布局在位于局址的南部园区,将第三级载体布局在西部园区,适当配置第一、二级载体,并按照布局规划,加快建设进程。
一是重点突出加强创新孵化载体建设。通过林业局引导、社会参与,吸引600多万元社会资本建设科技孵化器,形成以饮品公司技术创新服务为骨干中心的专业孵化器、多家民营科技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器群。到2012年底,使山上林场投入使用的入孵原料供应达多家,今年孵化器面积预计将超过产业基地、完成原料基地的聚集,为吸引国内较大企业的入住柴河林区奠定基础。
二是加快建设科技产业园区,为山上原料供应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推进集中规划建设以工业标准厂房为主体、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产业园区,并以林业局管委会投资建设为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优惠出租或出售给孵化毕业企业,保证企业尽快投产,降低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成本。逐步建成标准厂房将全面投入使用。
三是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饮品公司根据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定位,按照建成空间信息化、生产自动化、园区生活化、环境优美化、社会安全化、科技与人文协调统一的一流综合产业园区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今年将投资4000万元,加快厂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是产业承载能力将大幅度提升,园区环境和形象将明显优化,产业聚集能力将明显增强。
四是积极推进总部聚集区的建设。为了适应企业规模扩张对产业和动力支撑的高质量需求,展示一流企业的形象和实力,公司厂区规划整体布局,重点聚集柴河林区山产品的经营结算中心。
三、完善和优化三大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饮品公司围绕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成本和风险,不断完善由基础创业服务、中介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三个层面构成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高了创新创业企业的成功率。
一是完善和优化基础创业服务体系。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品牌、商标、条码等基础硬件,同时代办企业登记、企业代码、税务登记以及其他手续等服务,真正让创业者专注于成果研发和转化。
二是完善和优化中介服务体系。饮品公司积极与专业能力强、信誉好的中介机构加强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包括税收、法律、财务、审计、战略策划、管理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等内容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中介服务。
三是完善和优化个性化服务体系。饮品公司不断提高服务的创新性、专业性和针对性,专门组织新闻推介会,扩大产品知名度;专门与投资企业、银行专题推介会,获得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
四、加快建设五大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一是加强与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建立科技创新的成果支撑体系。与大专院校合作,构筑了良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帮助大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顺利走向了市场,在柴河林区形成了良好的成果聚集效应。
二是加大争取资金投入,建立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撑体系。形成企业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支撑体系。促使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三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创新创业的智力支撑体。制定并实施《关于引进高级人才的政策规定(暂行)》001年,成都高新区规划建设了高级人才居住园区,对部分创业者和高级人才购买住房给予了每套6万元的补贴;对到区内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士,每年有计划的拿出经费作为研发经费补助,对企业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专项奖励。用人才政策,吸引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聚集。
四是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打造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建设冻干食品研发、设公共试验和评价平台,努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降低企业的研发、测试等成本,帮助企业提高研发水平。
五是积极培育市场,优化创新创业的市场支撑体系。积极建立和培育产权交易市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快建设成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净化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加快建设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创新文化
科技创新是一项充满挑战和风险的事业,既需要从事科技创新人员的勇气,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宽容。加快建设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创新文化,将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恒久的动力。饮品公司采取积极措施,按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从今年开始加快创新文化的建设。
一是营造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公司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积极在全社会培养和营造崇尚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和完善支持创新的制度体系。成都高新区围绕让勇于创新的人得到尊重、让善于创新的人得到实惠,积极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快形成支持创新的长效机制。
三是形成支持创新的理念。创新理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公司将通过培育和形成创新理念,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飞跃,使“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成为每个高新人的自觉行为,让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热情充分涌流,让创新创业精神在成都高新区蔚然成风。
饮品公司将按照林业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建成为科技成果和成长型科技企业聚集地,加快建设成为我局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企业之一。
2012年3月12日
第二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陈圣,闫昱,熊泉,雷雳,张建,吴黄军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大力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获得他们最先进的东西。因此,只有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知名品牌,形成自主创新雄厚的技术基础,我们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关键词:企业创新能力;国际地位;知识产权;人才;政策体系;技术
一、引言
研发所取得的成果也反映在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数据上。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企业都拥有大量发明专利,如:IBM公司2000年有2886件发明专利,2001年增至3411件,2002年为3289件。
我国企业2000年全国企业职务发明专利为1061件,2002年为1461件,即在2002年我们全国专利总额只占到IBM一家企业当年专利数的44%。这表明,我们自主创新之路还任重道远。
除专利外,我国每年科技成果约有3万项,但只有20%的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而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极少,只有5%。重要的不仅在于成果数和专利数的多少,更要看这些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以提高一国经济的科技含量。
看到这些我们国家与国际上的差距,那我们应当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的源泉在于人才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最重要资源。其来源有如下三种:
第一,需要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研发实战提高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研发成果才更易于向商品转化。
第二,注重招聘外来人才。这是壮大人才队伍的重要渠道,更是外来经验“为我所用”的捷径。美国在战后20年间引进了外来高科技人才达40多万人,其中华裔占1/3。硅谷有7000多家高技术公司,其中约有2000家由华裔创办或经营。难怪有人甚至认为:没有中国人,硅谷就不成其为硅谷。
当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才争夺战国际化、白热化形势的紧迫性,我们必须有力地创造真正能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客观环境,以吸引强国战略所需的有用之才。否则,人才流失要比有形资产流失带来的损失,要严重得多!
第三,企业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形式不只是为了扩大企业规模,还要想到这是获得被兼并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成本最低的办法。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通过收购休斯电子公司,以及其它很多公司,获得了大量有用人才。
(二);加强企业创新的鼓励措施
对于企业创新的鼓励措施有关国家的政策体系,那么其重点就是如何去完善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
第一,加大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力度。在我国,企业创新的资金几乎完全依靠企业的内部资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占82.8%,金融机构贷款占9.3%,政府资金占3.4%,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分别占0.8%和3.7%。小型企业创新经费中政府资金约占3.7%,中型企业为3.4%,大型企业为3.2%。
以上数据很明显的说明了国内企业创新的难度之大,严重缺乏政府有关政策体系的支持。第二,人才政策。在影响企业创新的诸多因数中,人才排在第一位,包括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高素质人才。那么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虽然有把创新做为重点,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过落实。就我们国家的学生而言,几乎全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在各种考勤制度中也几乎看不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
加大企业中对人才的奖励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中股权激励最重要,其次是盈利提成,再次是提拔和一次性奖励。也有企业认为收入水平和事业发展是吸引和保留人才的主要因素。但目前企业采取的人才激励机制主要是增加固定收入和奖金(或提成)。
第三,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降低对企业专利保护的税收,鼓励企业对公司专利的申请保护。
(三);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更是企业增强发展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企业面临全面竞争的发展环境,出现了利润率平均化和下降趋势,分化、调整、改组加剧,大型化、规模化和小型化、专业化竞相发展,不少企业进入“二次创业”或“再次创业”的新阶段。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关系进入新的调整适应期,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适应温饱型消费向满足小康型多层次、多元化、富于变化、选择性强的需求转变;生产与投资的关系从适应粗放型数量扩张向集约型增长和技术设备大规模更新的需求转变;产业结构变动率大大提高,工业
化开始进入高加工度产业主导阶段,新兴服务产业发展速度加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有一个经济管理和运行机制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调整适应期,各个产业部门和企业都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新挑战,急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所有这些表明,企业要适应新的环境,赢得市场竞争,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构筑和保持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优势。
技术创新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经济发展观,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不能把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或单纯的技术活动,而要正确把握技术开发、工程化、商业化应用和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全过程。正因为如此,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是各类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就工业企业来说,产品的竞争力,包括性能、质量、成本、价格、服务、交货期等,核心是技术创新。因为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不断的更新换代、适应需求变化以及创造新的市场,都有赖于技术创新。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不仅要靠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而且也是目前有些处于困难的传统产业的振兴之路。无论国内国外,都不乏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以质取胜的成功事例。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
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大致有两条:一是自主创新;二是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开发,实现二次创新。从浙江乃至全国企业的现实条件来看,主要途径应是引进再创新。即使是国外大企业,由于一个企业的技术不可能都居于领先地位,往往也采取先购买其它公司的专长技术,进而再创新的策略。企业创新活动的具体形式,因企业而不同,如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实行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等。近年来温州民营企业中出现的“组合创新”,也是一种好形式。这种形式是以有创新需求的企业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为主,从获取信息、选择产品着手,寻求技术源,把技术、资金和生产条件组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完成创新过程,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
企业技术创新要解决好能力和动力两方面的问题,既要有资金、技术等投入的能力,有创新的人才;更要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包括企业的产权制度、内部组织和管理制度、用人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等。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政府要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有利的体制、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建立有利于创业投资的融资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实施必要的政策优惠,摒弃我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不利于人的潜能发挥的价值标准和落后习俗,形成鼓励创造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加强企业创新的动力
动力制导系统包括:制度推力、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企业家创新意识与精神、企业生存压力、市场需求。
两个动力
动力一:业务与技术融合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正成为创新的首要途径。80%的中国企业认识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至关重要,但只有51%的企业认为他们成功地把技术融合于广泛的领域。很多企业仍然在为有效地实现技术与业务的融合而绞尽脑汁。这一融合差距(29%)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全球广泛存在的(34%)。
如前面提到的,许多中国企业实施了ERP等系统,并提高了运营效率。但IBM研究表明,中国企业并未充分发挥ERP的优势。人们大都把ERP定位为IT项目,却对业务方面的需求关
注不足。因此,技术系统与业务战略、业务模式之间缺乏联系,成为中国企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难以缩小融合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具备必要技能的人才。一家中国家具零售企业试图开展在线销售活动,但很快就遇到了困难:我们的能力不够。我们有零售业务专家,也有一些懂信息技术的人,但我们找不到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的人来实施这个项目。动力二:由内而外的协作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有效的创新必须走出企业的研发部门,向业务伙伴、客户甚至整个产业生态链延伸。中外企业CEO们对协作重要性的看法主要有两点:首先,内部协作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其次,外部协作意义重大,创新思维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外部,当然其意义远不止如此。
无论何种情况,凡是两家或多家企业通力合作达到共赢的做法都被称为协作。而且,协作的领域也不仅限于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实际上,中国的CEO们不仅重视外部协作,还把企业内部跨部门、跨职能的协作视作创新动力。国有企业对此感触尤深,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所有制结构时,内部的协作尤其重要,很多企业在积极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加强内部协作,实现全公司更有效的运营。
创新在企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里是一个企业运行的核心问题。提升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在提高我国处于国际上的地位,落实中央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第三篇:如何提升企业环境应急能力?
如何提升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在当前环境形势下,进一步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已成为共识。现实中,企业的环境应急工作虽然得到显著改善,基本能够应对环境突发事件。但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编制的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物资器材准备不足、应急演练变成排练等问题。如何提高企业环境应急质量,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应以预测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企业只有科学筹划和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突出针对性问题下力气,才能扎实做好环境应急工作。那么,企业如何有针对性地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具体来说,就是要严格依据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纲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科学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工作。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周围的环境、潜在的环境问题,科学合理地预测环境风险。编制应急预案既要有的放矢地判断可能出现的重要环境问题,又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符合环境应急实际的具体应对措施,做到制定环境应急预案不漏节点,力求全面科学预测到位,应对措施得力到位。
二、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应以满足解决发生的环境问题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做好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是抓好环境应急响应工作的一个重点,直接关系到环境应急工作的质量。因此,企业应结合环境应急预案编制要求,积极购置充足的环境应急器材,力求应急物资器材的储备合理到位。例如石油、化工、制药等危险化学品行业要购置活性炭、隔(吸)油毡、防毒面具以及防护衣、照明器材等必备的环境应急物资。要在应急物资器材的储备上做到量足、实用,以满足应对突发环境应急事件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有限的条件下,还应购置储备一些通信器材,保证一旦出现环境应急事件时,能够保障指挥工作正常运行,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环境应急演练要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重大环境问题为背景,具有较强的实战性。未来环境应急的一切制胜之策都需要通过之前的环境应急演练来积累经验和寻找答案。然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企业经常忽略环境应急演练这一重要环节。还有的企业把演练变成摆练、演练变成排练。这种不动真、不较真的演练,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真正出现环境突发事件时,没有实际应急救援能力。因此,必须正确认识环境应急演练的重要性。开展环境应急演练时,要紧贴区域、企业生产工艺可能出现的重大的环境问题,设置逼真的情况搞演练要紧紧围绕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抓环境应急演练,突出实战性。找对策,使真招,用真劲,只有这样抓演练,才能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突发事件。
第四篇:创新体制 打造一流的监理企业
创新体制 打造一流的监理企业
2005-06-09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大量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的涌入对我国的监理企业形成了严重冲击,国内出现代建制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模式,但由于资金要求等原因,监理企业难以问津代建制;而设计、造价、招投标代理、咨询、监理单位都试图向项目管理公司转型,监理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另外,随着交通发展理念从侧重于发展规模和速度,逐步转向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提倡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监理市场和监理队伍也已不能完全适应交通建设发展的需要,监理市场有待更加规范,监理队伍也必须更加专业。
如何打造一流监理企业,以全新的形象,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结合我公司的经验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合理体制 健全制度 并不折不扣落实
监理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该行业具备高智能及创造性的特点,服务质量取决于信息、知识、经验的集成和创造,监理企业是以人力资源为主,并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企业的发展。因此,依据个人能力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在企业的地位是监理企业人员机制的基本原则。
随着建设市场的发展,投融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变给工程监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监理行业在向项目管理发展和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必须与母体分离、脱钩改制、走向市场,在产权制度改造的基础上重新构筑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一流的企业,必定是一个产权明晰、由创建初期的全员持股逐步转向管理层持股(MBO)的新型企业。
我公司通过推行企业内部竞争上岗制度,提高了经营层的决策能力和工作水平。公司内部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2001年与母体脱钩分离,公司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大会,经股东及股东代表选举产生董事会,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国有资产以国有股形式入股,约占总股本的20%,法人股及个人股占80%。运行3年来,年生产总值较改制前翻一番,人均收入增长5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事业心。
有了新型体制,尚需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企业竞争制胜的前提是能够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为质优价廉的服务,这要求企业必须靠过硬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去实现。靠制度去管人,而不是靠人管人,使现代化管理制度在现实环境中有效地建立和生存下来。在制度建设上,公司管理层要广泛听取员工意见,确立制度执行的群众基础;制度执行保持透明度,不定期公示,通过沟通发挥员工的创新潜力。
二、人才培养与使用
在这里,人才指的是高素质且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员,既是技术方面的专家,能够在工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是管理方面的专家,善于协调工程各方面的关系。
重视人才的引进和有效使用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普遍创新热情,企业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
度,通过物质和精神多种手段,采取持有股权、绩效工资、学习培训的机会等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潜能,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增强全体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组织监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是提高监理队伍素质的长久之计,面对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管理理念的不断涌现,必须有计划地培训员工,提高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我公司通过考培结合、引教并举,进一步改善了人才结构,建立了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塔尖为公司管理层、总监理工程师,塔基为专业工程师和监理员,并注意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做到以老带新,做好经验技术与体力精力的结合。全面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和科学化的工作水平,在各专业产生了一批学科带头人,树立监理工作的技术管理权威。由于总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项目实施时对外代表企业的形象,直接决定项目运作的好坏,因此公司管理层狠抓对总监理工程师的管理工作。
通过合理整和全部人才、技术、知识,使其成为有效的资源,是一流企业所必须具备的功底,而只有最优秀的管理者,才有眼光、胸怀和魅力吸引最优秀的人才。
三、灵活的经营方针
监理公司作为一个企业,以追求企业效益为根本,通过加大公司资本的积累,来实现资本最优化,这一切是通过对市场的占有来实现的。
只有具备充足的经济实力和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才谈得上一流企业。要根据工程类别、性质、难易程度而决定的投标策略。投标前应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投标目的是为了取得良好收益,还是为了树立品牌效应。任务饱满时,可以投高标;任务不足时,可以投低标,以便合理安排工作,稳定人员。在投标前,尽量设法了解其他各家拟投标公司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技术优势,做好技术标的编制工作。商务标的确定则参照近期同类型工程的中标价格,在不亏本的基础上以低标中标,然后在条款上协商以期最终赢利。
同时公司要不断扩展业务渠道,加大经营上的投入,“走出去”参与竞争,打入国际市场,出国学习“引进来”先进的管理理念。我公司监理工程师通过丹麦中期培训,学习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先后承揽了多个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日本协力基金等投资的工程项目的监理咨询工作,走在国内其他企业的前面。
四、抓廉政 讲诚信
多年来监理制的运行,对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应看到监理企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监理手中的权利,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作为一流的监理企业应清醒的认识到廉政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从狠抓企业人员的思想防范入手,不能低估吃吃喝喝等事情的威力,不能以为通过批评教育就能抵御它所带来的危害,公司管理层的清醒认识是抵御不良之风的有效盾牌。
我公司建立了一系列廉政制度,如监理人员“七不准”,使政治思想教育深入到工作中,广大员工做到清正廉洁,监好活、做好人。
诚实守信是企业的治业之道、兴业之本。我公司确立了“管理科学、程序规范、工作严谨、服务优质”的质量方针,通过多年的运行,达到了合同履约率100%,业主满意率90%以上的质量目标。我们认为,只有注重信誉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只有注重信誉的企业,才能在新的建设市
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五、良好的企业文化
一个一流的监理企业必然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资产的重要组成。要在企业中逐步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和崇尚科学技术的文化氛围,使企业锻造成富于创新精神的学习型企业,使得职工能够自觉维护监理企业的形象。
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在凝聚企业员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及抗风险的能力。
六、以优质的工作质量创一流的业绩
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靠优质的工作来保障。
监理工作是一种无形的大多是独立运作的服务型管理工作,服务的好坏取决于监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觉性、积极性。监理工程师必须根据项目全过程的控制理念,做到管理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做好职业道德的自律。在项目管理中要牢固树立监理的技术权威,做好工程的预控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法律、规范、标准及企业的规章制度。
总而言之,一流的监理企业必然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具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体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在运行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拥有足够数量的廉洁自律、道德高尚的一流人才,员工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开拓创新,通过优质工作,创建品牌,在行业内树立起巨大影响力,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第五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是员工赖以生存的基础,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全
体干部职工共同的愿望,地区攀星制粉有限责任公司自2001年组建以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轻装上阵,公司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各类管理及技术人才的才能得以充分展现。职工队伍稳定,生产系统内部指挥,管理方法得当,纪律严明,秩序良好,保证了生产的安全可靠。公司领导对市场信息分析判断准确,经营方式灵活,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企业效益的增加,公司干部职工的收入也稳步增长,职工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公司的精神文明建设尤显突出、重要。如何丰富公司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理念,为公司发展增添后劲,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定的物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企业文化来作为强有力的支撑。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1、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
2、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企业文化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
5、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
6、品牌作用
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
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足。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缺乏明确的认知,认为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做一些公关宣传活动、广告推广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员工的文化娱乐活动,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本质的部分,即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确立与推广。
2、企业文化缺乏鲜明个性。企业文化能够产生凝聚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的独特性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却存在生搬硬套,千篇一律的现象,价值观、愿景、使命、企业精神、等经营理念似曾相识,企业标识缺乏个性,制度、规范、行为方式不谋而合,没有表现出本企业特有的文化色彩,没有真正地反映出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没有在员工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3、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随意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跟风。视企业文化为时尚,看别的企业搞了自己立即行动,但浅尝辄止,有一蹴而就之心,无长期努力之意。二是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如何将企业的文化力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落实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
4、企业文化不被广大员工认同。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被上至企业领导,下至普通员工广泛接受的文化。然而,企业在开展企业文化建
设过程中仅仅依靠个别部门开展工作,忽视员工的参与度,员工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服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脱节、“两张皮”现象。
三、解决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1、正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要点。企业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这给人造成企业文化很玄奥的感觉。其实企业文化并不复杂,它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科学、管理艺术,价值观是它的核心,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标识、策略、制度和流程等是它的表象和支撑,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行为是它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相混淆,相等同,也不能与经营管理相脱节。
2、打造特色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但更突出的是它的独到之处。因此,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企业的个性特点,突出自身特色。在进行企业文化设计时,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注意继承发扬企业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准确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要认真探求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突出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愿景、使命等核心理念的梳理、提炼,避免企业精神文化的雷同现象;同时,要注意体现企业的行业特色、地域特色和经营特色。
3、统筹规划企业文化建设。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考虑,制定中长期规划,使企业文化建设保持连贯性、统一性。制定工作计划,使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目的性、可操作性。同时,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之中,加强监督考核,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各部门和广大员工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常项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取得实效。
4、强化员工的主体作用。员工是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广泛发动员工,相信和依靠员工,让员工自始至终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引发员工心理共鸣、签订心灵契约、形成共识的过程,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践行企业文化理念的自觉性、主动性。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认真规划,有目的、有步骤地不断推进。通过全面构建个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加强宣贯和推广力度,使企业的核心理念入脑、入心,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党支部书记:邹世乐
2012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