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度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分析[范文]
制度(Institution)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分析
前言:
制度,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甚至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现象之一。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漫长历史进程中,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制度的价值与意义,制度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人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人的需要的多重性,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冲突与协调,更加凸显出了制度的举足轻重与不可或缺。在这样的背景下,认识制度、研究制度就是一件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很好地认识制度、理解制度、研究制度,才可能做到很好地遵守制度、创新制度、运用制度,也才可能做到很好地实现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发展、未来的竞争力,取决于四个要素:资源、人才、技术以及制度。
资源:制度而帮助实现一个国家的资源的最佳配置。当今世界实践证明,市场作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式,也就是哪个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最好、最发达,就越能发挥物质资源的巨大优势,或是越能摆脱物质资源匮乏的困境。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而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人的发展。
技术:科学技术是我们的第一生产力。而要实现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
一、制度的引入
1.关于制度的两个经典故事
故事一是由美国哲学家罗尔斯的两个小孩分蛋糕的故事;故事二是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设计的七人分粥的故事。
(1)有七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都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想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在没有计量工具且没有刻度的容器的情况下分食一锅粥。大家发挥聪明才智,试验了多种办法。方法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成为专业分粥人士。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失败: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方法二:指定一个分粥人士和一个监督人士,起初比较公平,到后来分粥人士和监督人士寻求合作,于是分粥人士和监督人士分的粥最多。
失败:公共选择理论-从“权力制约”走向“权利合作”。
方法三:谁也信不过,干脆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每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结果每人每周只有一天吃得饱且有剩余,其他六天都要忍饥挨饿,大家认为这一制度造成资源浪费。
失败:人人自利,人人自苦。
方法四:大家民主推选一个信得过的人分粥。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开始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以后他就有意识的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失败:世界上没有绝对永远的圣人、德人。
方法五:民主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可是由于分粥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监督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失败:权力相互制约,看似合理但效率太低。
方法六:对于分粥,每人都有一票否决权。这样有了公平,但最后恐怕谁也不会喝上粥。
失败:公平有了,效率没了。
成功方法: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因此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会意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必定会是拿到那份最少的那碗粥。
2.制度在现实中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和日常话语系统中我们对“制度”的使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一种社会形态所体现出来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称之为制度。比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
(2)把某一领域的一整套规则、关系和模式也称之为制度。比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
(3)把一些制定出来的、条文化的规则,主要是一些微观层面的规章,称之为制度。比如“请假制度”、“值班制度”等。
(4)把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格局称之为“制度环境”。比如,我们常说“目前,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很不好,或者有很大改善”之类的话。
(5)此外,我们还在动词意义上使用制度。比如,我们把一种趋向规范状态的过程称之为“制度化”,把对一种利益关系的处理称之为“制度化安排”。
二、制度的基本概念
1.西方英语国家对于“制度”通常使用System、Institution和 Regulation这三个词。而我们国内多采用Institution这种英译。制度经济学,我们国内通常译为“Institutional economics”
制度的研究也深入到各个学科、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对于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本质,制度功能、制度价值、制度哲学、制度伦理、制度文明、制度权威、制度与人、制度创新、制度变迁等等。
同时,国内外在对制度的研究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扩展,所研究的制度包括了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范,它既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契约、规章等成文的正式规则,又包括存在于人的观念中、靠人的自我约束和舆论监督来实施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
由于研究出发点的不同,西方学者对“制度”的定义多种多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制度是一种“思想习惯”
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凡勃仑(T.Veblen)把制度理解为“思想习惯”和“流行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由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 “一种自然习俗,由于被习惯化和被人广泛接受,这种习俗已经成为一种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东西。”
凡勃仑的定义更多的是对制度起源的一种认识,他对制度的定义强调了制度的内在性和与人的行为的内在契合,淡化了制度的外在强制性色彩。因此凡勃仑的这一制度观点被后来很多历史制度主义学者所推崇。
2.制度是一种“组织”
早期制度经济学家的康芒斯在他的《制度经济学》一书中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康芒斯认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交易,“在每一件经济的交易里,总有一种利益的冲突,因为各个参加者总想尽可能地取多予少。然而每一个人只有依赖别人才能生活或成功。因此,他们必须达成一种切实可行的协议,并且,既然这种协议不是完全可能自愿地做到,就总有某种形式的集体强制(法律的、同行业的和伦理的)来判断纠纷。”这种集体强制的组织,从家庭、公司、工会、行业协会、直到国家本身,我们称为‘制度’。”
虽然表面看起来,这种定义似乎有些扯的太远,但把“这种集体强制的组织,从家庭、公司、工会、行业协会、直到国家本身”都看成是一种制度,有助于我们以更为广阔的视野认识制度,让我们看到制度更为主体性的一面。拿到今天来看,确实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我们不把制度的主体纳入到制度的研究视野,就很难解释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制度现象。
3.制度是一种“规则”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在其《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契约。”而且这些规则是由人设计的:“制度是人类设计的、构造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制度是由非正式约束(道德约束、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和正式的法规(宪法、法令、产权)组成。这些规则对人具有约束力:“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实际上在诺斯之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大多都持有这样的看法,把制度作为在各种政治经济单元之中构造着人际关系的正式规则、惯例,受到遵从的程序和标准的操作规程等。T.W.舒尔茨说,“我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V.W.拉坦同样认为:“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他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
制度是一种规则的观点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这就是我们现实中许多所观察到的各种关系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一种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如果不遵循这些共同的理解将受到惩处或带来低效率。制度通过规则约束行动者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制度通过规则使得个体之间互动以节约交易成本,制度通过规则让你知道该去做什么,不该去做什么等等。
如果说新制度经济学派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把制度定义为规则的话,很多著名学者从法学和政治学的角度,也把制度定义为规则。
马克斯·韦伯就是从法学角度给制度下定义的,他对制度的定义更为简单:“制度应是任何一定圈子里的行为规
则”。他进一步说:“一种制度应该称之为:a)惯例,如果在偏离它时,在可以标明的一定范围内的人当中,会遇到某种(比较)普遍的和实际上可以感受到的指责,在外在方面,它的适用有这种机会保证的话;b)法律,如果在外在方面,它的适用能通过(有形的和心理的)强制机会保证的话,即通过一个专门为此设立的人的班子采取行动强制遵守,或者在违反时加以惩罚,实现这种强制。”
罗尔斯从政治学的角度也给了制度一个简明的定义:“我要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则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等。”罗尔斯对于制度的这种理解,强调的是其规范性及其社会成员权利、义务的根据性。然而,罗尔斯对于制度本身的规范性来源、依据却并没做深入揭示。政治学上把制度理解为是一种规则不像经济学那样基于目的与手段、成本与效益的分析,而是基于在某种特定的形势下,社会个体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基础之上。
我们应该注意到,“规则”确实是制度很重要、甚至是很核心的内容,但规则毕竟不是制度的全部。如果仅仅把制度定义为是一种规则,就抹煞了规则与制度之间的差别。
4.制度是一种“行为模式”
美国学者亨廷顿也给制度下了一个定义:“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亨廷顿是研究现代化和发展问题的,所以他的制度观当然是放置于社会发展这以大背景下来探讨的。把制度作为一种模式,抓住了制度在一个社会发展变化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塑造功能,强调了制度非实体性的内容。如果我们联系起亨廷顿把世界发展中的冲突不视为有形(包括军事的、政治的)冲突,而视为无形的文化冲突,就容易理解他为什么把制度理解为一种“模式”。实际上,亨廷顿认为文化也是一种制度。
就系统观念来看,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与有形的组织、规则并不是割裂的。文化其实就是组织所拥有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和态度,是惯例、符号或认知的网络,是行动的模板,是意义的框架。把制度理解为模式,还反映了制度具有一种均衡的特点。把它作为了理性个人相互理解偏好和选择行为的基础上的一种结果,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
制度起初可能是文化的某种载体,但当制度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文化。
5.制度是一个“博弈系统”
日本学者青木昌彦从博弈论的角度提出:“制度是关于博弈任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一个自我维系系统。制度的本质是对均衡博弈路径显著和固定特征的一种浓缩性表征,该表征被相关域几乎所有参与人所感知,认为是与他们策略决策相关的。这样,制度就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并反过来又被他们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的实际决策不断再生产出来。”这一定义,突出了制度的博弈性质,并且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解释制度。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制度体现为一个有行为主体和行为对象的系统。
说制度是系统与我们对制度认识的常识是吻合的,在我们的理解中,固然单个的一些条文是制度,但是众多条文所组成的体系更是制度。正如我们在讨论第三种定义时所讲的,制度之所以不等同于规则,就在于规则之外,它还是一个系统。
同时,博弈论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互动的角度将制度刻画为一个均衡(纳什均衡)。
6.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制度定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将制度定义为:制度是以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为基础,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以及现实的人的状况之上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它能够约束行为主体的行为符合某种要求,以达到维护特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决定制度的三方面要素: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二是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关系,三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状况。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没有从一般意义上给“制度”下过明确的定义,但他们的主张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使用了制度概念,如“生产资料所有制”、“财产制度”、“工厂制度”、“土地制度”、“国债制度”、“税收制度”、“法律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等。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从本质关系上剖析了各种社会经济制度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等。马克思主义不仅广泛地使用制度概念,而且对制度分析得更为全面、更为深刻。
以上这些定义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道出了制度的部分内容或制度的不同方面,对这些内容和方面的有机整合可以轮廓地看出制度的基本结构,从各个方面理解制度的含义。
虽然制度作为广义的组织或群体行为规则,从人结成社会的那一刻起,就与社会、与人如影随形地共存着。传
统社会的道德、风俗习惯和礼仪,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组织章程和纪律,不过是制度不同形态或同一形态不同发展或演化阶段的表现。
三、制度的特征
1、规范性
制度为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可以这样做、不可以这样做”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在完成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同时,制度实际上调整人与人之间一定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其目的是通过规定一种规则来确立特定的社会秩序。规范性具体来讲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约束性和二是激励性。
2、普适性
普适性是制度对人类行为统一性要求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对制度遵循的无差别性。更通俗点讲就是,制度一经制定出来并颁布实施,制度本身就具有了不以设计和制定者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具有了普遍适用性,包括制度制定者在内都必须受其约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刑不上大夫”的所谓“法治”其实是人治,不具有制度的意义与价值。
3、权威性
制度的权威性是指,作为规范组织和个人言行的制度一旦实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在它的制约之下。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好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再好的制度,如果缺乏权威性,也是不能发挥作用的。
4、稳定性
制度的稳定性是指,制度一旦形成,就实际规定了一定的社会秩序、人们的选择方式以及一定的利益方配方式。无论是非制度风俗习惯还是规章法律,也都必须依靠制度的稳定性,来实现它的各种功能。如果一项制度“朝令夕改”,很难祈求它能发挥多大的功能和作用。
5、变化性
但是,制度有着它的绝对变化性,制度作为人类历史的发展现象,必须通过它的变动与演化求得它的存在,也就说不存在亘古不变的制度,否则人类就会停滞不前。制度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为稳定性和变化性的有机统一。
6、习惯性
制度的习惯性是指,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一旦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广泛遵循的行为规制,则必然随之带有一种社会习惯性的力量。例如非正式制度是人们习惯力量的权威,这种制度的确立是基于人们的信仰或是社会舆论的力量。
7、主观性
制度的主观性表现在,在客观物质条件大体相似的不同社会中,由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差异,可能存在不同的制度选择。也就是说制度存在可选择性。更为重要的是制度的主观性还表现在制度的可改造和可设计性,社会主体(人)往往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造,以及合理和可行的设计。
1.习俗之于制度
从人类社会诞生伊始,就必然伴随着行为规范。只不过最初的行为规范可能并不系统,而仅仅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自发自愿的自我约束。这种习惯源起于生产劳动和实际生活,来自于每个社会成员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发意识,是被公认为有益于社会而为多数或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行为规则。被全体或多数社会成员普遍接受这一事实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力量,它为习惯的实施提供了强制力的保障。习惯与法律原本没有质的区别。
2.道德之于制度
道德是古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制度形态。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在深刻揭示道德的本质特征的同时,也点出了道德之所以能成为制度一种形态的原因,这就是“律”,也就是道德所具有的规范性使得道德成为了制度的一种形态。其实道德的规范性不仅仅体现于自律这一方面,固然这是道德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和最为本质的一个方面,道德约束机制中还有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舆论等他律因素。
道德在现在看来,道德主要是传统社会的一种制度形态,但这并不是说在现代社会道德就不具有制度的意义。现代制度形态越来越向法律形式转变,并没有否认道德作为一种制度形态的价值,事实上也不可能否认这种价值。西方学者诺斯等人一直认为道德是非正式制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
当然,说道德是制度形态之一是有着严格前提的,这就是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道德确曾有可能主要体现为强制性的他律和规范,扮演了制度角色、承担了制度职能,具备了制度的功能。比如,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样一些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其背后有着强大的封建皇权、社会习俗的压力,使得它已经超越了自律,成为了残酷的道德,其实际效果甚至超过了它律。我们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制度的一种形态,不能笼统的说道德就是制度。
3.法律之于制度
法律成为制度的最主要形态,标志着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制度进入了现代制度形态。所以有的学者说,法律由最初与道德、宗教不分的混沌状态中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和高度专门化的形式,表明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复杂化。法律成为制度的现代形态,主要在于其充分体现了制度的成文性和强制性,也体现了制度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但是,制度有着它的绝对变化性,制度作为人类历史的发展现象,必须通过它的变动与演化求得它的存在,也就说不存在亘古不变的制度,否则人类就会停滞不前。制度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为稳定性和变化性的有机统一。
4、冲突与合作之于制度
冲突和合作是交往实践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冲突是社会历史的普遍现象,其产生主要与分工、资源稀缺、权力分配、目标差异和人的自身弱点有关。为了解决冲突,把冲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需要有规制,制度就是规制。如果说冲突产生制度的必要性,合作则产生制度的可能性。合作也是历史的普遍现象,而且合租具有反复多次的特征,反复多次的行为使规则成为可能,并且只有在反复多次的行为中规制才有可能。有合作的愿望,有达成一致认识、形成共同观念、接受并履行共同规则的可能,制度才能够得以产生。
5、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规范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规范。它首先是为社会的规范和秩序而存在的,但规范和秩序也只是制度存在的首要价值,不是终极价值。制度的终极价值在于为人的目的。作为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制度,不纯粹是客观中立的规则体系,而是蕴含价值倾向和应该进行价值判断的。一般来说,人们在对某一事物做出基本的事实判断的基础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定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依据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即有关什么是美好的、善的和应该的等一系列观念和认识倾向。显然,作为社会的规范体系,制度本身就蕴含属人的本质和价值规范性的特点。对于制度的价值评判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什么样的制度是好的、善的,什么样的制度是进步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什么样的制度是促进人们发展的等等。
6.博弈论之于制度
博弈论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互动的角度将制度刻画为一个纳什均衡。将制度理解为纳什均衡的第一个好处是,当我们发现真实世界的社会制度不完美时,我们不是去对人进行思想改造,而是去通过改变约束条件来改进现有制度。博弈论方法的第二个优点是,它强调了结果对于规则的敏感性,这有利于将历史因素融入到制度分析之中。第三个优点是,博弈论允许多重均衡,有助于解释现实制度的多元化。事实上,今天的制度经济学家大多数都明显地或者隐含地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研究制度。他们或者将制度看作一种博弈规则或者将制度看作博弈均衡本身, 或者将制度看作是一个包含了博弈规则和博弈均衡的系统。当然,博弈规则也是一种均衡。
然而经典博弈论本身并不是完美的,使用博弈论分析制度也不是没有代价的。经典博弈论的第一个缺陷是,它要求参与人具有完备的、封闭的心智模式或者说关于博弈规则的共同知识,这实际上要求参与人是超级理性的。但我们尽管如此,我们说博弈论仍然是制度的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
但是,Greif(2006)乐观地认为,如果把参与人面临的环境看作制度化的规则(institutionalized rules)而不是博弈规则(rules of the game),那么当这种制度化的规则加总了分散的私人知识和信息,从而提供了共享的认知、信息和协调时,这就相当于弥补了个人的有限理性。[3] 经典博弈论的第二个缺陷是多重均衡,这使得它的结论是不稳健的(non-robust),从而给经验检验带来了困难(Greif,2002)。经济学家解决多重均衡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使用更强的均衡概念(例如序贯均衡)进行精炼(refine);通过限制参数范围对均衡集进行识别(identify);通过在具体环境中显性建模来选择均衡。选择方法更为常用,选择的工具主要是历史证据和聚点。没有完美的分析工具,因此重要的不是博弈论是否有缺陷,而是对于我们要分析的制度内生问题而言是否存在更好的分析工具。
注: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均衡:在这一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以回应对手的战略。”也就是说,所有人的战略都是最优的。而讲解“纳什均衡”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囚徒的困境”。
第二篇: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分析
专升本辅导教案
系
机电系
专业
机械设计与制造、交通运输
课程
工程力学、理论力学
教师
张凤翔
时间 2009年8月7日
第1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分析
本章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力、力的投影、力矩、力偶矩以及约束等基本概念。(2)掌握力的基本性质以及有关推论的内容。(3)掌握力矩及力偶的有关性质。
(4)掌握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正确表示出其相应的约束反力。(5)掌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正确画出分离体的受力图。
本章主要介绍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与受力图的绘制等内容,这些基本概念是静力分析的基础,而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是学习本课程必须首先掌握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
1.1 力的概念
1.1.1 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作用的结果可以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也可以是物体发生.............变形。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力的外效应或运动效应;而力使物体发生形状改变的.......效应称为力的内效应或变形效应。静力学和运动力学两篇只研究力的外效应,力的内效应则在材料.......力学中研究。
实践表明,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决定于三个因素:
(1)力大
它是指物体间机械作用的强弱,度量力的大小,本书采用国际单位制.的..小.(SI),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来表示,或千牛顿用符号kN表示。
(2)力的方向
它包含方位和指向两个方面,如谈到某钢索拉力竖直向上,竖直是指力的方....位,向上是说它的指向。
(3)力的作用点
它是指力在物体上作用的地方,实际上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块面积或体.....积。当力的作用面积很小时,就看成一个点。如钢索起吊重物时,钢索的拉力就可以认为力集中作用于一点,而称为集中力。当力的作用地方是一块较大的面积时,如蒸汽对活塞的推力,就称为分....布力。当物体内每一点都受到力的作用时,如重力,就称为体积力。.....上述三因素称为力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力的作用效应就随之发生.....改变。
实际的工程结构和机器,都是同时受到很多个力的作用,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群力称为力系。按..照力系中各力作用线间的相互关系,力系可分为:
(1)汇交力系
各力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2)平行力系
各力作用线相互平行。....(3)任意力系
各力作用线既不相交于一点,又不相互平行。....按照力系中各力作用线的分布范围,上述三种力系各自又可分为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两类,其........中平面汇交力系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力系,而空间任意力系则是最复杂、最一般的力系。
如果一物体在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即物体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则称这一力系为平衡力系。如一力系用另一力系代替而对物体产生相同的外效应,则称这两个力系互为....等效力系。若一个力与一个力系等效,则称此力为该力系的合力,而该力系中的各力称为此力的分.......力。.1.1.2 力的性质
1.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于一个刚体上的二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状态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此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沿同一直线,即F1F2,如图1-3所示。.........
图1-3 二力平衡条件
工程上常遇到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称为二力构件或二力杆。如图1-4(a)所示三铰.......拱,其中BC杆在不计自重时,就可看成是二力构件。根据性质1,二力构件上的两个力必沿两力.............作用点的连线,且等值、反向,如图1-4(b)所示 .............
(a)
(b)
图1-4 二力构件
2.加减平衡力系原理
在作用于刚体上的已知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任一平衡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加减平衡力系原理只对刚体适用,对变形体增减平衡力系,就会影响其变形,所以不适用于变形体。
推论1 力的可传性原理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到刚体任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力的可传性只适用于刚体。对刚体而言,力的三要素可改为大小、方向、作用线。.................3.力的合成法则
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也作用在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为边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确定,如图1-6(a)所示。这一合成方法称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用矢量式可表示为 ......
RF1F(1-1)
即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的合力等于这两个力的矢量和。..........................
(a)
(b)
(c)
图1-6 力的合成法则
实际上,求合力R时不必作出整个平行四边形,如图1-6(b)、(c)所示,只需作出其中一个三角形ABD或ACD即可,亦即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简化为力的三角形法则。.......设平面汇交力系包含n个力,以R表示它们的合力矢,则有
RF1F2FnF
(1-2)
即平面汇交力系可简化为一合力,其合力的大小与方向等于各分力的矢量和,合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如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都沿同一直线,则此力系称为共线力系,它是平面汇交力系的特殊情....况,它的力多边形在同一直线上。若沿直线的某一指向为正,相反为负,则力系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决定于各分力的代数和,即
RF1F2FnF
(1-3)
推论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刚体只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第三个力的作用线也必须.........................................通过该点,且三力作用线共面。.............此定理说明了不平行的三力平衡的必要条件,当两个力的作用线相交时,可用来确定第三个力的作用线方位。
图1-9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4.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此定律概括了自然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表明一切力都是成对出现的。需要注意的是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中的二力与二力平衡条件中的二力是截然不同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当然不能平衡,而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
1.2 力的投影
1.2.1 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如图1-11所示,设力F作用于A点,在力F作用线所在的平面内任取直角坐标系Oxy,过力F的两端点A和B分别向x和y轴作垂线,得垂足a、b和a'、b'。线段ab和a'b'的长度冠以适当的正负号,称为力、y轴上的投影,记作Fx、Fy或X、Y。.F.在.x........
图1-11 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力在轴上的投影是代数量,其正负号规定为:从力的始端A的投影a(或a')到末端B的投影b(或b')的指向与轴的正向相同时为正;反之为负。
投影与力的大小及方向有关。设力F与坐标轴正向间的夹角分别为α及β,则由图1-11可知
FxFcos
(1-4)
FyFcos即力在某轴的投影,等于力的大小乘以力与投影轴正向间夹角的余弦。当力与轴正向间的夹角为锐.............................
角时,投影为正,夹角为钝角时,投影为负;当力与轴垂直时,投影为零;力与轴平行时,投影的绝对值等于该力的大小。
反之,若已知力F在坐标轴上的投影Fx、Fy,亦可求出该力的大小和方向为
22FxFyFytanFxF
(1-5)
式中为力F与x轴所夹的锐角,其所在象限由Fx、Fy之正负号决定。
1.2.2 力沿直角坐标轴的分解
由图1-11可知,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将力F沿直角坐标轴x、y可分解为Fx与Fy,且与力的投影之间有下列关系
FFxFyFxiFyj
(1-6)
必须注意:力的分力是矢量,具有确切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线);而力的投影是代数量,它不存在唯一作用线问题,二者不可混淆。
1.2.3 合力投影定理
RxRyFx
(1-7)Fy称为合力投影定理,即合力在某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为
RRxRyRyRx22Fx2Fy2tanFyFx
(1-8)
式中为合力R与x轴所夹的锐角,合力的指向由Fx和Fy之正负号决定,合力作用线通过原力系的汇交点。应用式(1-7)和(1-8)求平面汇交力系合力的方法称为解析法。
...例1-
1吊环上套有三根绳,如图1-12(a)所示。已知三绳的拉力分别为:F1=500N,F2=1000N,F3=2000N,试用解析法求其合力。
解
选取坐标系Oxy如图1-8(a)所示。由合力投影定理得
RxFx500cos60Fy10002000cos45N2664.2N
981.2NRy500sin6002000sin45N
故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RRxRy222664.2(981.2)N2839.1N RyRx981.22664.222arctanarctan20.2
因Fx为正,Fy为负,故合力R在第四象限。计算结果表明,解析法较几何法精确,工程上应用较多。
(a)
(b)
图1-12 例1-1图
1.3 力对点之矩
1.3.1 力矩的概念
考察扳手拧紧螺母情况,如图1-13所示。由实践经验可知,当用扳手拧紧螺母时,力F对螺母的拧紧程度不仅与力F的大小有关,而且与螺母中心到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d有关。显然,力F的值越大,距离d越大,螺母拧得越紧。此外,如果力F的作用方向与图1-13所示相反,扳手将使螺母松开。因此在力学中以乘积Fd并冠以适当的正负号为度量力F使物体绕O点转动效应的物理量,这个量称为力矩,简称力矩,记作MO(F)或mO(F),即 .F.对.O.点之.....
MO(F)Fd
(1-9)
其中点O称为矩心,垂直距离d称为力臂,力F与矩心O所确定的平面称为力矩作用面,乘积Fd.........称为力矩大小。....
图1-13 扳手拧紧螺母
平面问题中力矩作用面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力对点之矩是一个代数量。它的正负通常规定为:力使物体绕矩心逆时针转动时,力矩为正;反之为负。
力矩的常用单位是牛顿·米(N∙m)或千牛顿·米(kN∙m)。
1.3.2 力矩的性质
由力矩的定义可得出力矩具有如下性质:
(1)力F对O点之矩不仅取决于力F的大小,同时还与矩心的位置即力臂d有关。(2)力F对任一点之矩,不因该力的作用点沿其作用线移动而改变。(3)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时,力矩等于零。
(4)互成平衡的两个力对于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为零。
(5)平面力系的合力对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等于各分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即
MO(R)MO(F1)MO(F2)MO(Fn)MO(F)
(1-10)
这就是平面力系的合力矩定理(证明见第2章)。.....当力矩的力臂不易求出时,常将力分解为两个易确定力臂的分力(通常是正交分解),然后应用合力矩定理计算力矩。
例1-
4水平梁AB受三角形线分布力的作用,如图1-15所示。分布力的最大集度为q,梁长为l,试求合力的大小及作用线的位置。
图1-15 例1-4图
解
在梁上距A端为x处取一微段dx,其上作用力的大小为q'dx,其中q'为该处的分布力集度。由图可知,q' =qx/l,因此分布力的合力的大小为
Ql0qdx12ql
设合力Q的作用线距A端的距离为h,作用在微段dx上的力对A点之矩为−q'dx·x,全部力对A点之矩的代数和可用积分求出,根据合力矩定理有
Qhqxdx
0l得
2l3h
计算结果说明:合力大小等于三角形线分布力的面积,合力作用线通过该三角形的几何中心。
1.4 力偶
1.4.1 力偶的概念
两个等值、反向、不共线平行力F、F′ 对物体只产生转动效应,而不产生移动效应,称为力.偶,用符号(F, F′)表示。.
图1-16 力偶
力偶所在的平面称为力偶的作用面,力偶的两个力作用线间的垂直距离称为力偶臂。.........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与组成力偶的力的大小和力偶臂的长短有关,力学上将力偶的力F的大小与力偶臂d的乘积冠以适当的正负号,作为力偶对物体转动效应的度量,称为力偶矩,记作...M(F,F),也可简记为M或m,即
M(F,F)MFd
(1-11)
力偶矩是代数量,式中的正负号规定为:力偶的转向是逆时针时为正;反之为负。力偶矩的单位与力矩的单位相同,也是N∙m或kN∙m。
综上所述,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与力偶矩的大小、力偶的转向和力偶的作用面有关,称为力.偶的三要素。.....1.4.2 力偶的性质
力偶是由两个具有特殊关系的力组成的力系,虽然力偶中的每个力仍具有一般力的性质,但作为整体,却表现出与单个力不同的特性。
(1)力偶无合力。由于组成力偶的两个平行力在任意轴上的投影之和为零,故力偶不能与一个力等效,也不能与一个力平衡,力偶只能与力偶等效或平衡。因此力和力偶是组成力系的两个基本物理量。
(2)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恒等于力偶矩,而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3)作用在刚体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力偶,若力偶矩大小相等、转向相同,则两个力偶彼此等效。
由此可以得出推论:只要保持力偶矩大小和转向不变,力偶可在其作用面内任意移动,且可同................................时改变力偶中力的大小和力偶臂的长短,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应。...............................由力偶的性质可见,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完全取决于其力偶矩的大小、转向和作用平面。因此表示平面力偶时,可用力和力偶臂或一带箭头的弧线表示,并标出力偶矩的值即可,而不必标明力偶在平面的具体位置以及组成力偶的力和力偶臂的值。例如图1-18(a)所示逆时针力偶可表示为图1-18(b)或1-18(c),其中M表示力偶矩的值。
(a)
(b)
(c)
图1-18 力偶的表示
1.4.3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平面内的多个力偶称为平面力偶系。平面力偶系可合成为一个合力偶,合力......................偶矩等于各个力偶矩的代数和,即 .............
MM1M2MnMi
(1-12)
1.4.4 力的平移定理
定理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平行移至刚体内任一点,欲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则必......................................须在该力与新作用点所确定的平面内附加一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力对新作用点之矩。这就是力的.......................................平移定理。....根据力的平移定理,可以将一个力等效为一个力和一个力偶;反之,也可以将同一平面内的一个力F'和一个力偶M合成为一个合力F,该合力F与力F'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作用线相距dMF。合成的过程就是图1-20的逆过程。
(a)
(b)
(c)
图1-20 力的平移定理
1.5 约束与约束反力
1.5.1 约束的概念
自然界中,运动的物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自由体;一类为非自由体。在空间可以自由运动,其位移不受任何限制的物体称为自由体。例如,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在太空中飞行的飞船、卫星...等。在空间中某些运动或位移受到限制的物体称为非自由体。例如,机车只能在铁轨上运行,其运....动受到限制,故为非自由体。工程中大多数结构构件或机械零部件都是非自由体。
很显然,非自由体之所以不能在空间任意运动,是因为它的某些运动或位移受到限制,我们将这种限制称为约束。约束的作用总是通过某物体来实现的,因此也将约束定义为:是对非自由体的.........某些运动或位移起限制作用的物体。例如,铁轨是机车的约束、车床中轴承是主轴的约束等。约束...............与非自由体(又称为被约束物体)相接触产生了相互作用力,约束作用于非自由体上的力称为约束.......反力或约束力,也简称为反力。约束反力总是作用在约束与被约束物体的接触处,其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限制的被约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能主动地使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势的力,称为主动力或载荷(亦称为荷载),例如重力、水压.......力、切削力等。物体所受的主动力一般是已知的,而约束反力是由主动力的作用而引起,是被动..力,它是未知的。因此,对约束反力的分析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1.5.2 工程中常见的约束及约束反力
1.柔性约束
各种柔体(如绳索、链条、皮带等)对物体所构成的约束统称为柔性约束。柔体本身只能承受....拉力,不能承受压力。其约束特点是:限制物体沿着柔体伸长方向的运动。因此它只能给物体以拉力,这类约束的约束力常用符号T表示。
2.光滑接触面约束
若两个物体接触处的摩擦力很小,与其它力相比可以略去不计时,则可认为接触面是光滑的,由此形成的约束称为光滑接触面约束。与柔性约束相反,此类约束只能压物体,只能限制被约束物.......体沿二者接触面公法线方向的运动,而不限制沿接触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因此,光滑面约束的约束力只能沿着接触面的公法线方向,并指向被约束物体。这类约束的约束力常用符号N表示,如图 1-24所示。
(a)
(b)
(c)
(d)
图1-24 光滑接触面约束
3.光滑圆柱铰链约束
工程中,常将两个具有相同圆孔的物体用圆柱形销钉连接起来。如不计摩擦,受约束的两个物体都只能绕销钉轴线转动,销钉对被连接的物体沿垂直于销钉轴线方向的移动形成约束,这类约束称为光滑圆柱铰链约束。一般根据被连接物体的形状、位置及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中间铰约束
如图1-25(a)所示,1、2分别是具有相同圆孔的两个物体,将圆柱销穿入物体 1和 2的圆孔中,便构成中间铰,其简图通常用1-25(b)表示。...由于销与物体的圆孔表面都是光滑的,两者之间总有缝隙,产生局部接触,本质上属于光滑接触面约束,故销对物体的约束力N必沿接触点的公法线方向,即通过销钉中心。但由于接触点不确定,故约束力N的方向也不能确定,通常用两个正交分力Nx、Ny表示,如图 1-25(c)所示。
(a)
(b)
(c)
图1-25 中间铰约束
(2)固定铰链支座约束
如图 1-26(a)所示,将中间铰结构中的一个物体换成支座,且与基础固定在一起,则构成固定铰链支座,计算简图如图 1-26(b)所示。约束力的特点与中间铰相......同,如图1-26(c)所示。
(a)
(b)
(c)
图1-26 固定铰链支座约束
机器中常见的支承传动轴的向心轴承,如图1-27(a)所示,这类轴承允许转轴转动,但限制
与转轴轴线垂直方向的位移,故亦可看成是一种固定铰支座约束,其简图与约束力如图1-27(b)、(c)所示。
(a)
(b)
(c)
图1-27 向心轴承约束
(3)活动铰链支座约束
将固定铰链支座底部安放若干辊子,并与支承面接触,则构成活动..铰链支座,又称辊轴支座,如图 1-28(a)所示。这类支座常见于桥梁、屋架等结构中,通常用简........图1-28(b)所示。活动铰链支座只能限制构件沿支承面垂直方向的移动,不能阻止物体沿支承面的运动或绕销钉轴线的转动。因此活动铰链支座的约束力通过销钉中心,垂直于支承面,如图1-28(c)所示。
(a)
(b)
(c)
图1-28 活动铰链支座约束
4.固定端约束
工程中把使物体的一端既不能移动,又不能转动的这类约束称为固定端约束。例如图1-29.....(a)中一端紧固地插入刚性墙内的阳台挑梁、图1-29(b)中摇臂钻在图示平面内紧固于立柱上的摇臂、图1-29(c)中夹紧在卡盘上的工件等,端部受到的约束都可视为固定端约束。固定端约束形式有多种多样,但都可简化为类似图1-29(d)所示形式。
(a)
(b)
(c)
(d)
(e)
(f)
图1-29 固定端约束
固定端约束处的实际约束力分布比较复杂,当主动力为平面力系时,这些力也将组成平面力系。应用力的平移定理,将分布的约束力向固定端A点简化,得到一约束反力FA和一约束反力偶MA。一般情况下,FA的方向是未知的,常用两个正交分力FAx、FAy或XA、YA表示,如图1-29(e)、(f)所示。
1.6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工程上遇到的物体几乎全是非自由体,它们同周围物体相联系。在求解工程力学问题时,一般首先需要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待求量,选择一个或几个物体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分析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此过程称为受力分析。....
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步骤如下:
(1)为了能清晰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将研究对象从与其联系的周围物体中分离出来,单独画出(即解除约束),这种分离出来的研究对象称为分离体。...
(2)在分离体上画出它所受的全部力(包括主动力及周围物体对它的约束力),称为受力..图。.下面举例说明受力图的画法。注意:凡图中未画出重力的就是不计自重;凡不提及摩擦时,则接触面视为光滑的。
例1-
5试分析图1-30(a)、(c)所示球及杆的受力。
(a)
(b)
(c)
(d)
图1-30 例1-5图
解
分别选取图示球、杆为研究对象,画出其分离体。
在图1-30(a)中,圆球除受主动力P外,在A、B两点还受到约束,均属光滑接触,故约束力NA、NB应分别过接触点沿接触面的公法线方向,指向圆心(压力),如图1-30(b)所示。
在图1-30(c)中,杆AB受主动力P,除在A、B两点受到约束外,还在D点受绳索约束。A、B处为光滑接触,反力为NA、NB;绳索对杆的约束力,只能沿绳索方向,为拉力TD,如图1-30(d)。
例1-6 如图1-31(a)所示三铰拱结构,试画出左、右拱及机构整体受力图。解
分别取左、右拱以及三铰拱整体为研究对象,画出分离体。
(1)右拱BC 由于不计自重,且又只在B、C两铰链处受到约束,故为二力构件。其约束反
力NB、NC沿两铰链中心连线,且等值、反向(设为压力),如图1-31(b)。
(2)左拱AB 受主动力F作用,B铰处的约束反力依作用与反作用定律,NBNB,拱在A铰处的反力为NAx、NAy,如图1-31(b)。
(a)
(b)
(c)
图1-31 例1-6图
(3)三铰拱整体 B处所受力为内力,不画。其外力有主动力F,约束力NC、NAx、NAy,如图1-31(c)所示。如果注意到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则可肯定NAx与NAy的合力NA必通过B处,且沿A、B两点的连线作用,这时可以NA代替NAx与NAy。
例1-7
一多跨梁ABC由AB和BC 用中间铰B连接而成,支承和载荷情况如图 1-32(a)所示。试画出梁AB、梁BC、销B及整体的受力图。
图1-32 例1-7图
解
(1)取出分离体梁AB,受力图如图1-32(b)所示。其上作用有主动力F1,中间铰B的销钉对梁AB的约束力用两正交分力 XB1、YB1表示,固定端约束处有两个正交约束力 XA、YA和一个约束力偶MA。
(2)取出分离体梁BC,受力图如图1-32(c)所示。其上作用有主动力 F2,销钉B的约束力XB2、YB2,活动铰支座C的约束力NC。
(3)取销B为研究对象,受力情况如图1-32(d)所示,销钉B受X′B1、Y′B1 和X′B2、Y′B2四个力的作用。销钉为梁 AB 和梁 BC 的连接点,其作用是传递梁AB和BC之间的作用,约束两梁的运动,从图 1-32(d)可看出,销 B的受力呈现等值、反向的关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若销
钉处无主动力作用,则不必考虑销钉的受力,将梁AB和BC间点B处的受力视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即可。
(4)图1-32(e)所示为整体ABC的受力图,受到F1、F2、NC、XA、YA和MA的作用,中间铰B处为内力作用,故不予画出。
通过上述实例分析,可归纳一下画受力图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研究对象,取出分离体。依题意可选取单个物体,也可选取由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分离体。
(2)分析研究对象在哪些地方受到约束,依约束的性质,在分离体上正确地画出约束反力,并将主动力也一并画出。
(3)在画两个相互作用物体的受力图时,要特别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即作用力一经假设,反作用力必与之反向、共线,不可再行假设。
(4)画整个系统的受力图时,注意内力不画,因为内力成对出现,自成平衡力系,只需画出全部外力。注意,内力、外力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例如,例1-6中,当取右拱为分离体时,NB属于外力,当取整体时,NB又成为内力,可见内力和外力的区分,只有相对于某一确定的分离体才有意义。
(5)画受力图时,通常应先找出二力构件,画出它的受力图。还应经常注意三力平衡汇交定理的应用,以简化受力分析。
(6)画单个物体的受力图或画整个物体系统的受力图时,为方便起见,也可在原图上画,但画物体系统中某个物体或某一部分的受力图时,则必须取出分离体。
通过取分离体和画受力图,我们就把物体之间的复杂联系转化为力的联系,这样就为我们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牢固地掌握这种科学的抽象方法。
思考题
1-1 何谓二力杆?二力平衡原理能否应用于变形体?如对不可伸长的钢索施二力作用,其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什么?
1-2 如图1-33所示三角架,作用于AB杆中点的铅垂力F,能否沿其作用线移至BC杆的中点?为什么?
图1-33 思1-2图
1-3 “分力一定小于合力”。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试举例说明。1-4 试区别等式R=F1+F2与R=F1+F2所表示的意义。
1-5 若根据平面汇交的四个力作出如图1-34所示的图形,问此四个力的关系如何?
图1-34 思1-5图
1-6 如图1-35所示力F相对于两个不同的坐标系,试分析力F在此两个坐标系中的投影有何不同?分力有何不同?
图1-35 思1-6图
1-7 确定约束力方向的原则是什么?约束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其反力如何表示?
1-8 杆AB重为G,B端用绳子拉住,A端靠在光滑的墙面上,如图1-36所示,问杆能否平衡?为什么?
图1-36 思1-8图
图1-37 思1-9图
1-9 力矩与力偶矩的异同点有哪些?如图1-37所示的圆盘在力偶M=Fr和力F的作用下保持静止,能否说力和力偶保持平衡?为什么?
1-10 如图1-38所示皮带轮,紧边和松边之张力分别为T1、T2,若改变带的倾角θ,是否会改变二力及其合力对O点之矩?为什么?
图1-38 思1-10图
习题
1-1 三力共拉一碾子,如图1-39所示。已知F11kN,F21kN,F33kN,试求此力系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图1-39 题1-1图
图1-40 题1-2图
1-2 如图1-40所示铆接薄钢板在孔A、B、C三点受力作用,已知F1200N,F2100N,F3100N。试求此汇交力系的合力。
1-3 求图1-41所示各杆件的作用力对杆端O点的力矩。
图1-41 题1-3图
1-4 有一矩形钢板,边长a=4m,b=2m,如图1-42所示。为使钢板转一角度,顺着边长加两反向平行力F、F',设能转动钢板时所需力F=F'=200N,试考虑如何加力方可使所用的力最小?并求出最小力的值。
图1-42 题1-4图
图1-43 题1-5图
1-5 如图1-43所示圆盘受三个力F1、F2、F3作用,已知F1=F2=1000N,F3=2000N,F1、F2作用线平行,F3与水平线成45˚角;圆盘直径为100mm。试求此三力合力的大小、方向及其作用线至O点的距离。
1-6 扳手受到一力和一力偶作用,如图1-44所示,求此力系合力的作用点D的位置(用距离x)表示。
图1-44 题1-6图
1-7 画出图1-45所示指定物体的受力图。
图1-45 题1-7图
1-8 画出如图1-46所示各物系中指定物体的受力图。
图1-46 题1-8图
1-9 油压夹紧装置如图1-47所示,油压力通过活塞A、连杆BC和杠杆DCE增大对工件的压力,试分别画出活塞A、滚子B和杠杆DCE的受力图。
图1-47 题1-9图
图1-48 题1-10图
1-10 挖掘机简图如图1-48所示,HF与EC为油缸,试分别画出动臂AB、斗杆与铲斗组合体CD的受力图。
第三篇:2学习活动——远程教育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观看flash课件远程教育的本质.swf,谈谈你对远程教育本质的理解。
答:
一直以来,对于远程教育本质的理解一共有以下四种。
彼得斯文(1973年)认为,远程教学或远程教育是一种传递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他包括劳动力分工和一些组织方法,并且大量使用技术媒体,特别是使用高质量的教学材料,正是这些教学材料才能使教学可以同时提供给大量的、可以在任何地方的学生,它是一种工业化的教与学的形式。
麦克穆尔(1973年)认为,远程教学可以定义成这样一些教学方法的集合。在这些方法中,教学行为常常不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发生,尽管有时在师生见面时,教学活动中有学生出现。因此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通讯就必须依靠印刷的、电子的、机械的或其它设备。
基更(1980年)认为,远程教育的本质有1.师生异地。2.组织指导。3.媒体教学。4.双向通讯。5.自学为主。6.大型规模。
丁兴富(1988年)的观点指出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有5点。1.学生与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有别于传统教育)。2.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主导地位。3.远距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4.自学为主助学为辅(有别于个人自学成材)。5.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双向通讯和反馈机制(有别于自学)。
从上面的四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远程教育是相对于课堂面授而言的,在师生异地的条件下向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教育形式。它是一种实践方法和教育形式,其中教师和学生的准时空分离是现象,体现出远程教育中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的时空分离的本质。
二、请你结合前面对远程教育知识的学习以及你所经历的远程教育实践情况,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传统的课堂教育主要有哪些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
答:传统的课堂教育的教学活动:实时面授(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师生问答)、随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实时听课、阅读、课堂练习、自习、家庭作业、测试
2、基于远程教育与传统课堂教育相比发生的变化,远程教育的特征有哪些?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答:
① 在整个学习期间,师生分离,只偶尔有面对面的交流;
② 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教育机构或组织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
③ 远程教育中使用的媒体要承担联系师生、承载课程内容这两个作用;
④ 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是不受地域限制和地域的,学生不需要经常到学校,只要有上网条件就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很适合业余的、分散的学习需要,使受教育对象范围广,扩展到全社会;
⑤ 学生主要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地点和选择学习内容,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⑥ 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通过远程传输,不同时间、地点的时间可以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教室讲授的课程,从而满足更多求学者的受教育需求;
⑦远程教育课程表现形式生动形象、信息量大。远程教育课程运用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处理教学材料,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表、影像、动画等,也提供充分的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可以被动地看和听,还可以参与实际的模拟操作,有益理解;
⑧ 师生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远程教育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或非实时的双向互动;
⑨ 远程教育系统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方便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或个性化学习提供指导和建议;
⑩ 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自动化的,学生的咨询、报名、缴费、选课、查询、学籍学历管理、作业考试等都可以通过数据库自动化进行管理。
3、你认为什么是远程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首要特征?
答:我认为远程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首要特征是它的开放性。传统教育的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很突出。而远程教育的平等化、教育大众化的教育理念,为更多的人提供了灵活、长久的受教育机会。
三、学习完本单元内容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请撰写本单元学习反思!
答: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先前对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之间的差别和优劣的认识更深入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它强调整齐划一的教学步调,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过分依赖教师的个人技能和才干,教学规模也受到限制,因此一直被教育界所诟病。
但在我看来,传统教育模式能长期存在并继续在众多的确施行说明它自有其优势。例如传统教育中的集体学习可以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很多作用。
而远程教育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互减少,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独立学习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
我觉得远程教育适合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而传统教育适用于传统教育,不能说,谁取代谁。
第四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本概念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本概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全文地址: http:///gb/ywzn/2006-02/14/content_106387.htm
重点内容摘要:
1、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注:(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是由农业部人事劳动司申报承建,经国家劳动部审核批准成立的,能够独立具体实施农业职业技能开发、技术业务活动的国有事业机构。中心于1998年5月,并入新组建的“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同时挂“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牌子。可开展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鉴定工作,其中包括“食品检验工”。)
2、职业资格证书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3、职业资格证书是如何办理的?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职业资格证书的程序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将考核合格人员名单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审核,再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批准后,由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按照国家规定的证书编码方案和填写格式要求统一办理证书,加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专用印章,经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验印后,由职业技能鉴定所(站)送交本人。
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是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认可的“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培训单位。办理程序为:中农大食品学院与四川农大食品学院联合组织学员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派人监考,考核合格人员名单由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审核,审核通过后由鉴定指导中心上报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批准,批准后由鉴定指导中心按
照国家规定的证书编码方案和填写格式要求统一办理证书,加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专用印章,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验印后,由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送交学员本人。)
4、就业准入
所谓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并向社会发布。
5、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
(1)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车工、铣工、磨工、镗工、组合机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铸造工、锻造工、焊工、金属热处理工、冷作钣金工、涂装工、装配钳工、工具钳工、锅炉设备装配工、电机装配工、高低压电器装配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电工仪器仪表转配工、机修钳工、汽车修理工、摩托车维修工、精密仪器仪表维修工、锅炉设备安装工、变电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工、手工木工、精细木工、音响调音员、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土石方机械操作工、砌筑工、混凝土工、钢筋工、架子工、防水工、装饰装修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管工、汽车驾驶员、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纺织纤维检验工、贵金属首饰钻石珠宝检验员、防腐蚀工
(2)农林牧鱼水利业生产人员:
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沼气生产工
(3)商业、服务业人员:
营业员、推销员、出版物发行员、中药购销员、鉴定估价师、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冷藏工、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调酒师、营养配餐员、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保健按摩师、职业指导员、物业管理员、锅炉操作工、美容师、美发师、摄影师、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钟表维修工、办公设备维修工、养老护理员
(4)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秘书、公关员、计算机操作员、制图员、话务员、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
6、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第五篇: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概念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概念
一、国家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是指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国家公务 的人员。各国对公务员的称谓有所不同,英国称“文职人员”,法国称“职员”或“官员 ”,美国称“政府雇员”。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的有关法 律、法规、政策等的统称或总称。其中包括《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 告等单项制度及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等。
三、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建交国家公务员制度就是制定法规,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 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
四、国家公务员的范围:国家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 人员。考虑到我国机构编制的实际情况,对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从事行政管理活动,但使 用事业编制的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也列入国家公务员的范围。
需要指明的是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是国家公务员,但他们的产生和任免,要依照国 家有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组成人员是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选举产生或决定 任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