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doc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1:2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doc》。

第一篇: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 作者:蒋青泉 欧浪坚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0期

[摘要]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产业性特点决定了在其培养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生态链,创新人才观蕴涵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文章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分析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教学环境、竞争环境和关键成功因素,探讨了面向新型工业化,如何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创新人才观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环境分析 环境营造 新型工业化

[作者简介]蒋青泉(1965-),男,湖南洞口人,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高职教育。(湖南 长沙 410015)欧浪坚(1967-),女,湖南长沙人,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湖南 长沙 410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YBB31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173-0

2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创新人才体系结构的基础。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一项战略行为,既需要环境的营造,也需要项目的推动。

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特点与成长规律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长不但是积累技术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形成创新能力和良好素质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加速转向基于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的新模式,技术创新活动是多层次的,可以是重大发明、技术突破,也可以是流程再造、技术革新,因此,培养造就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既要把握现代应用技术活动的内在特征,又要把握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性人才特点与成长规律。(1)专业知识、人文素质和工程经验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知识基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只有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技术知识,选用与综合多个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站在技术应用的最前沿,持续地进行应用技术创新活动。(2)集成创新能力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能力基础。技术革新大多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运用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改革创新。(3)市场洞察力和科学管理能力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素质基础。创新的资源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是有限的,受到当时科学技术、经济条件、环境资源、法律道德的约束,并且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只有深刻理解市场与用户的潜在需求,才有可能创新成功。同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非常注重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创新成果是否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

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分析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因素及其之间关系的系统构成,是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和教育生态链。

(一)政策环境分析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建设教育强省、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一是政府要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设置高新技术专业,增加招生计划和专业建设投入,使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创新型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学校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引导,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特色型的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三是政府支持建立“产学研一体”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制度,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打破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困境。

(二)教学环境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理念滞后,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是教学安排上过于追求统一,学生入学后就选定了所学专业,按照已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学习,很难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选择其他课程,并且在课程设置中涉及科学前沿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容较少;二是教学方法主要是单向灌输式,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养成用固定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逐渐丧失创新思维能力;三是考核评价缺少创新导向,学生层面的课程学习考核主要采用统一标准化试题及答案,很少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层面的考核评比、职称评定等主要强调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很少考虑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的业绩,即使考虑所占比重也较少。

(三)竞争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发展呈趋同性以及片面强调通才教育,主要培养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人才;高职院校发展呈综合性以及片面强调实训教学,主要培养侧重于操作维护的技能人才,由此出现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缺失,导致目前我国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领军人才的数量严重匮乏,使行业企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成为制约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有鲜明行业背景,长期服务于所属行业,形成了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特色,在面向新型工业化、面向行业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四)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一是在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挑战前人已有的经验成果;二是在知识结构上,不仅具有较高的智商天赋,而且具有宽博性、专业性、交叉性的知识,及时将最新的专业知识社会化、工程化、综合化,不断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始终站在技术应用的最前沿;三是在创新活动上,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思维习惯,善于思考,独辟新径,保持普遍性、长链性的形态和百折不挠的特质,长期努力并持续承担技术改造和技术支撑活动;四是在工作方式上,注重个体创造与团队协作相结合,不仅要充分发挥个体的聪明智慧和探索精神,而且需要团队成员协助合作;五是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功利性,自主意识强,趋向多元化,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开展的创新性工作活动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的在于提升价值。

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营造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高技能、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统一体,通常在技术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时,为应用新技术、实现新业务进行技术规划、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并最终在应用过程中富于创造性地完成技术任务。目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却是潜移默化、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

(一)建立配套制度,完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

一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高职教育体制,建立终身教育模式,允许产学研及其从业人员全方位、多层次地合作与交流;二是政府把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优先发展教育的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资源向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集聚,达成全社会重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共识;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直接增加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投入,按照学校的规模和性质确定财政拨款基数,增加资源性经费;四是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的资金投入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上来,政府可以授权成立公益性的创新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学生的创新项目和创新活动;五是推动职教立法,解决高职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竞争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协调高职教育结构符合产业链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形成一批特色院校,促进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引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六是引入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增加在技术创新、教学创新方面的业绩所占比重,激励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富于创造性地完成技术任务、教学任务。

(二)面向新型工业化,构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要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所需的一线创新人才必须既懂专业理论,又会技术创新,还要掌握信息和软件技巧。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应面向新型工业化,构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使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贯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既能满足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需

要,又能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抓住机遇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证。

1.确立创新教育思想。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在“面向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发展产业”理念指导下,构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一是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把学生的创新特质培养作为主要目标,突出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注重传授前沿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推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的变革。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将现行的学年制改变为学分制,进而实现弹性学制,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学习进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三是建设创新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实践活动,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及省级基金科研项目,发挥教师作为实践创新教育思想的主体作用;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科研骨干参与专业研究,从事教学活动。四是面向新型工业化,做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促使各类教学资源向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集聚,将基于研究和探索的创新教学模式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采用探究教学方式。积极推进专业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将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提倡独立思考、逆向思维,摆脱思维定式,捕捉创新灵感,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以专题研究、产品设计、综合实验、开放式大型作业等为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研究的积极性,结合科研训练系列项目,使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的体验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3.构建创新实践体系。面向新型工业化,以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工作室、创新设计竞赛为依托,设置多层次的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活动,科学构建学生创新实践体系,使学生从研究思维方法到项目实践再到综合应用,接受系统化科技创新训练,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及关键环节,形成对科技创新的整体认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鼓励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发表科研论文、申报专利,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

1.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文化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倡导全社会尊重创新人才,崇尚创新精神,形成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舆论氛围;提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打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保证岗位提升和人才发展机会;提升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价值,以创新为导向,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回报机制。

2.形成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机制。政府针对国家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关键领域,积极鼓励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网络,对接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大力促进国内企业集团、高职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开发性合作研究,实现资源共享、效益共赢,其中产品创新是最广阔、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活动,将开发性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各类资源,坚持用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实训教学内容,提高实训教学效果,根据社会需求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提供开放的实践环境,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进行自主立项、自主管理,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践、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严密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

3.发挥创新团队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集聚作用。根据技术创新方向与专业教学任务的同质性、统一性,将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有机结合,以技术工程项目为载体组建创新团队,组织学生参加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进而转化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内容,学生通过参加技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不仅形成对技术工程的整体认识,而且积累实际工程经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以专业建设为纽带组建创新团队,主动与相关产业对接,企业专家和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创新服务实践中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升个人价值;以科研课题为基础组建创新团队,让学生接触并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安排科研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业务应用和技术前沿,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科技创新的基本技能。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对创新人才的拥有量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和重要象征,因此,为了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形成较强的人才资源优势,必须抓紧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观蕴涵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在政府层面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教育体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在学校层面要面向新型工业化,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学生创新实践体系;在教师层面要大力倡导潜心研究、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创新精神,在创新团队中发挥领军作用;在社会层面要营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求真务实、宽容失败的经济文化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叶山岭.创新人才观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观的革命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3]张晓拔.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社会网络机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36).

第二篇: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1班

季守群

20082989 摘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科教兴国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针对我国现阶段大学教育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针对研究型大学,从招生,硬件设施,课程设臵,师资力量,学生自主性,考试方式等6各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方法来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词: 创新

知识结构

思维方式

自主性

引言:在现代的信息是会里,知识的更新,开拓是极其迅速的,人的社会职业也在不断的变化。人所扮演的角色也出现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它所要求的人才,必须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未来的人才在今天的校园里,然而,我们现行下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存在很多不足。大多数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固化,不能创新甚至是不敢创新。这就与社会的要求严重的不相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做出相应的改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与社会接轨的大学教育。近年来我国针对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案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虽然这些措施也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然而效果却不慎明显,始终不能满足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从6各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以求对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帮助。

正文:传统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些问题,尤其是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固化,不能创新甚至是不敢创新。这已经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协调。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当从我国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对大学生的质量进行控制。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能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展现其价值。1 招生

招生是大学教育的源头,新生质量的好歹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因为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良好的招生政策才能将学生的特长鉴别出来,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以利于人才的培养。

在现行条件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可是面临高校扩张的严重性,也不可避免的使得招生方案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的质量不能很好的保证。针对这一现象,我想我们的高校应当严把招生这一环节,要严格的与学校的发展相协调,而不能盲目的扩招。同时我们的高校也可以采取以高考为主,多种招生方式相结合的策略。比如可跟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一些合理的自主招生方案。硬件设施 环境,不管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文明环境都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我们。不可否认良好的环境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有这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学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基地,其硬件设施的好坏将对人才的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再则大学是与社会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脊梁。要使他们很好的与社会相适应,为他们提供社会必须的硬件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更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舒适的物质环境。为此,大学应当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娱乐及网络设施等。3 课程设臵

由于中学教育的一些弊端,比如过早的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等。使得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两级分化,一些是只见树木不见森里的理科生,一些是只见森淋不见数目的文科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不能全面系统的考虑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在课程设臵上做出一些努力。例如在前两年的基础教育中注意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一些必修的人文学科课程,为文史哲类等提供必修的一些数学,物理学等课程。当然要给学生留够必须的课余时间,以使得他们能够学会如何自主安排时间,更好的抽空认识自己等。同时也可仿效一些学校推行的三学期制,即增加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生活感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在后两年的专业课设臵上,要注意知识的更新,而不是多少年更古不变的教材,同时也可适当的加深的深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能更好的在实际实践中发挥出来。4 师资力量

所谓名师出高徒,可见老师的重要性。对于大学,这里的教师教授的是祖国的饿栋梁之才,他们的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状况和祖国的未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当然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下面针对从事教学这一环节的老师提出一些要求。首先,学校应当严格控制教师的质量,在教师的聘请方面,要对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严格要求。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提供一些很好的思考方式比如:发散,收敛,反向,系统等。最后,教师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度的调研项目等,以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 考试方式

考试作为考察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的状况的一种方式,有着很好的效果。然而,不当的考试策略使得我们的一些学生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往往思想僵化,不能举一反三,更别提实际运用。这就要求我们适当的改变一下考试制度,不能一味的凭借一张试卷来定成绩,而应当引导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比如毛概课的课改方案可提供一个案例。或则为学生提供相关学科的经典案例,有学生组织团队去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6 自主性 师傅领进门,修身在个人。外界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环境,我们不去运用也是枉然。知识不是灌输进来的,是我们主动接受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首先,我们应当全面的自我剖析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针对于自己的不足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严格的执行下去以求去全面的提高自己。其次我们要清楚自己的追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要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发展策略。最后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自己,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书本同时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总结:大学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成败关系重大。大学教育应当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把握好大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只有使得每一个环节达到相对最优才能使得整体有值得飞跃,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第三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要: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本文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趋势。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要求人们不断地培育和开发出高创造力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后备的高级人才,他们肩负着时代的重托,其知识和能力能否跟上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能否以优良的素质来应对当前全新的挑战,已成为我国高校新时期教育工作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一个需要。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根据创新的含义,“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创造性体现在人才身上,表现为人的一种特质和与众不同之处。创新人才就是指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创造性应用方面,做出比较大贡献的人才,当然也包括在管理、文化创新等方面做出比较大贡献的人才。

对于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品格,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科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创新型人才应该六个方面具备的素质和品格。第一,要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德才兼备。第二,要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要有严谨的科学思维的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进行研究。第四,具有扎实的专业的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准确地把握科技发展的创新方向。第五,强烈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第六,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不谓艰难,勇攀高峰。这六点要求明确了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现今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要使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报告在论述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期刊/jyqk/时指出:“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强调,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时代新课题。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虽然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效果和成绩已开始初步显现。尤其是一批名牌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已走在高等院校的前列,充分发挥了其示范带头作用,但是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观念上还没有完全到位,创新教育体系还没有完整形成,创新型教师团队也没有完全形成,充足的资金投入还有很大的差距,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使培养教育仍未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三、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综观高等学校近年的发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进展得较为缓慢,真正在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学校较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体制创新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创新和教学科研体制的创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但是传统观念和一些旧有的模式还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以致高等教育仍然部分延袭已有的的招生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推动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没有对创新的教育体制给予足够的保证和推动。

2.高等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进展较为迟缓当前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创新的力度不足,不能深刻反映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科学研究方法和求实创新精神方面均没有形成体系,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方面也同样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制约,以教师、教室、教材和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仍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占统治的地位,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结合。3.高校教师队伍创新能力薄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主体因素,自始至终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之中。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开展教学。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素质虽然在不断地增强,但新进的高学历者大多缺乏教育经验,使得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高校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施创新教育、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又系统的工程,创新教育必须坚持“探索实践第一”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更新旧有的教学及实验设备、师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的升级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去实施完成。当前,政府对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划拨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自身这的投入也远远不够已成为制约高校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瓶颈。

四、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速度,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体制、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是进一步转换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教育理念,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精心育人”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对落后于时代要求的体制与机制问题进行革新,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化发展融入到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去。树立适应时代创新精神的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的整个教育领域进行弃旧立新的创造性革命,对于一些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同时,把重塑大学的创新型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作为当前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实现的头等的重要事情来做,一旦观念转变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自然就会被放到高校办学的重要位置。

2.加快高校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转变了教育观念后,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推动切实可行的教育体制的创新。要加快高校的体制创新,去健全和完善原有的体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组织保证。完善高校的体制创新,首先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软硬实力;其次是办学体制的创新,在办学格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上,在多种办学层面的融合等问题上加大创新的力度;第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高校应组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逐步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创造性的能力,培养出许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创新工程,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比如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各类考核奖惩制度;对在校大学生的各项管理规定等,都应该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快创新,改革和完善,为人才的培养创造科学的良好的氛围。

3.采取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着力建设“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积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高校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知识和科研水平。为了带动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一些高校在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不断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参加过企业新发表论文产品研发和科研院所研究经历的比例,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适当适量地改变现有教师队伍的成分;二是有计划地安排或引导现有的高校教师深入到企业、科研院所去进行产品研发和科研实践活动,可采取阶段性实践,甚至挂职的方式去参与。另外,欢迎或鼓励以兼职的形式使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人员到高校从事教学和实践活动。

除了建立健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机制,还要制定高校教师创新素质的基本标准,制定围绕创新教学环节,把科研和实践引入到教学的考核措施,考核措施都必须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师的创新素质得到逐步的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出一批知识渊博、人格魅力突出、能让

学生终身铭记的学术大师和教学名师。

第四篇: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交流 -

凤凰商业服务中心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交流

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集团公司层面,都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尤其在我们公司,关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交流在历届项目管理研讨会中都重点讨论,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有的已经制度化,有的在实践成功后大力推广,有的也得到公司领导一致认可。具体到项目管理部层面,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公司培养与项目培养相结合,并在很多优秀项目部管理实践中产生很多好的值得推广管理经验,下面,我仅代表凤凰商业服务中心项目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方面浅谈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确保一定的经费投入

项目部对公司分派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工作十分重视并确保一定的费用投入,不管是从工作还是生活角度,对于基本的需求配备都十分到位,同时,对于用于生产研究工作所需的各种设备投入到位,如BIM培训所需的软硬件设施、部分仪器设备购买,进行绿色施工技术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示范研究等设备设施投入等。

二、将公司创新激励机制宣传到位

项目部通过组织对新老员工学习武汉建工管理制度和程序文件(如最近项目管理手册)等,让他们在工作中熟悉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同时,争做武建人,传播武建文化,维护武建信誉,把各项制度融入于实际工作中,各部门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学习公司《专项奖励办法》后,都表示创新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起来。2015年下半年,项目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取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拟总结施工工法两个,在绿色施工技术和新技术应用方面成绩也很显著)。

三、有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带头人

项目创新氛围浓厚,项目部定期进行创新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还同兄弟项目部进行互访,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等。项目部形成了以项目经理桂高斌同志为创新带头人创新团队,其中以项目经理桂高斌同志为第一完成人的《预制混凝土薄板胎膜制作及安装施工技术》从实用新型专利到完成国家级工法的申报并逐步实现产业化,是一个非常典型非常成功的产学研创新案例,在项目部乃至公司都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在2015年下半年,以桂高斌为第一完成人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和一篇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四、创新人才的识别及创新团队的建设

项目部对项目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进行人才识别与有针对性的培养及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项目部有以项目经理桂高斌同志为代表的创新管理和商务经理贺梅芳为代表的造价管理以及以魏义佳同志为代表的宣传管理等方面典型人物,同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个个团队,对项目不同岗位管理人员的特长进行识别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使他们迅速成长成才,最终为公司驻外项目输送了一批优秀管理人才,因此,凤凰商业服务中心项目各项管理工作都较为出色,较好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法

在凤凰项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方面,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借鉴: 1.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

凤凰商业服务中心项目制定集体学习制度,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由项目领导组织,委派有一定学术专长的人进行一次专业课题讲座和专业技术交流等。如已经进行的有专利创作培训学习、BIM技术交流、鲁班奖工程创优资料及视频学习、QC创作学习等。同时项目还成立了一下团队及小组,BIM团队、绿色施工小组、新技术推广应用小组、QC小组、创新兴趣小组等。在集体学习之余,就是个人制定一些学习计划,项目定期检查指导。2.一对一培养及指导交流

对于公司新员工,根据师徒协议要求,项目部安排师傅与徒弟一对一指导,定期交流培养的心得。在这方面,我作为项目部2015年新员工王展展的师傅,我第一次带徒弟,没有什么经验,但是我把我在公司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结合项目管理工作,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对他进行传授和指导,在很多方面,他的表现超过我同期水平。他的BIM技术及计算机操作技术、有限元分析软件应用及学术论文撰写等方面能力都已经远远超过我,所以我觉得压力很大。但是我不断给他加压,他的成长速度非常快。

六、岗位的轮动

按照现在创新人才的标准,应该既有技术创新人才,同时也有管理创新人才,还有技术创新兼管理创新复合型人才,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公司所欣赏和重视的,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必须要进行岗位轮动才能培养出来。以项目交流出去的邓鑫、石磊为例,都是在技术与管理两个层面轮岗后培养起来的复合型人才。

以上是我代表凤凰商业服务中心项目进行的一些创新人才培养经验交流,做得好的仅供参考,不好的请批评指正。

武汉建工凤凰商业服务中心项目

夏文才 2015年12月

第五篇: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高技能人才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本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及形成原因,重点从职业再教育的角度出发论述如何作好公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技能、人才、转型、职业再教育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人员。他们不仅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核心,更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树立的“大国工匠”典型还是制造产业高端人才供求矛盾均体现对高技能人才的求贤若渴。大国重器、工匠精神早已深入人心,不断地激发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只有满足工业发展对技师和高级技工的需求,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才能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本公司当前高技能人才现状

(一)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公司在册员工706人,其中,管理人员68人,占员工总数的9.6%。硕士6人,本科275人,专科202 人;高级职称者2人,中级职称者46人;人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专业覆盖管理、财务、印刷工程、包装工程、包装设计等领域。

公司管理人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3人,中层管理人员23人,基层管理人员42人;硕士0人,本科44人,专科20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均具有5年以上管理经历,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

(二)高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关于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流失的问题

2011年至2014年间厂部员工回流主业或子弟考入总厂,新进员工文化程度较高但专业不对口。受招聘渠道和招聘政策限制,近十年来对外招聘技术人才少之又少;近五年关键技术岗位又有7名技术人员临近退休。由于各种原因,通过对外招聘入司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 重相继离职,一定程度影响相关岗位工作的开展,尤其近期时值我司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关键环节,而材料理化分析员的离职造成我司国家实验室认定工作的被动,大量科研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归总和交接短时期无法完成。此类现象凸显我司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急需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弥补公司转型发展外部市场技术力量的不足。

2.关于员工职业生涯通道不完善的问题

公司现有岗位体系是2011年由管理咨询公司根据公司现状设计,分为管理岗、技术岗、工人岗。经过快速发展,现有岗位体系已不能适应员工职业生涯通道的发展。由于职业发展通道单一,缺乏横向和多重职业通道,造成部分员工人浮于事,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工作效率。

随着公司七期技改、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大量引进,对从业者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技能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诱因。建立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促进企业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二.如何做好本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从职业再教育的角度出发,努力提高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明确制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努力开展实践。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格局。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准确定位职业再教育重要地位

突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树立科学的职业再教育理念,倡导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和谐氛围。加强对公司技术人才的学习和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专项培训项目比例。加强内训师队伍建设,提高培训教学质量。在培训师资方面内部兼职讲师和外聘师资同时启用,优势互补。在专家技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下,逐步引导技术工人建立起正确的职业再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并掌握先进的职业技能、方法。

(二)做好职业再教育的培训课程设置

按照职业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合理选择职业再教育的专业、开设相应培训课程,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专业的选择和课程设置与公司转型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不能根据公司转型发展的调整、技术进步的变化作适时调整,仅依托已有的资源量体裁衣,被动地适应社会,培养目标仍偏重于经营管理人员,专业、课程设置雷同化、单一化、偏文化、缺技能实践的现象比较突出。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并整合公司现实资源,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与专门能力分解,确定专业和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具体来说,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课程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 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培养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中,应突出一专多能的培训课程设置,满足职业再教育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课程体系。

(三)积极拓展高技能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特殊之处是在于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外,需偏重实践环节的培训,主要有如下三点:

1、积极开展与教学、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公司领导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支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交流。双方建立完备的双向交流机制,涵盖了从基础教学到科研创新不同层面的全方位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2、将请进来面授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随着公司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设备操作人员应与时俱进,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学习,消除知识盲点,提升技能水平,满足操作需求。为此,公司应在现场写实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结合生产经营情况分批组织实施。基本原则是:优先考虑公司内部师资力量,在没有相应内部师资的条件下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前往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等专业技能高校、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力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加强与政府部门工作上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各项政策支持,积极组织公司高技术人才的推荐和申报工作。

加强与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宣贯政策信息,受理员工政策咨询,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申报,审核推荐材料,按时完成向上级部门推荐或申报工作。

(四)建立高技能人才职业晋升通道、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搭建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专长的职业平台

根据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结合我司转型发展对职业化团队建设的要求,需培养一批核心技术人才队伍,为激励员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需进一步打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如可设置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主管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总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从高级工程师就可以销售中层副职待遇,副总工享受忠诚正职待遇,总工享受副总经理待遇,从职业层级上打通现有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激发技术人才的技术创新,打造属于我司的核心技术人才的职业化团队。

综上所述,培养高技能人才,任重而道远,公司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上下齐心努力为公司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的人才,满足公司可持续发展需要,为企业转型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蔡丽娟 殷忠祥 参考文献:

1、王纪安《深化高专高职教学改革努力形成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石油教育,2000(6)、教育部高教司.面向21世纪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A].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C]

3、《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校也要出能工巧匠》《人民日报》(2004年12月14日第十一版).7

下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doc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doc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技能人才培养(本站推荐)

    高技能人才培养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高技能人才对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主要从各级职业技术院校的角度,......

    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方法和机制分析研究调运科郭..

    供电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方法和机制分析与研究当前,徐州矿物集团经济形态开始转型,基础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引发和促进了企业由传统的煤炭资源效......

    自动化系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自动化系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汇报 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 王栋 前 言 2013年1月15日,国务院刊发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提出要“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

    创新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南通大学 [摘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高等院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不仅要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还要不断拓展高校人才的......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年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用“五动”措施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定稿)

    机电工程系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党小组:单兴兴 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较高技术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更加需要大量的......

    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 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根据学校现状,积极探索,努力发掘现有的培训项目、培训场地,扬长避短,寻求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拓职业技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