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万能八条终极总结版
申论万能八条终极总结版
(1)法律手段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来检验有关行为的正确与错误,衡量其是否合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来处理有关问题
通过有关法律程序(例如民事、刑事、行政诉讼、调解)来解决有关矛盾、争端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执法主体、依据、程序合法
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有关方面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快有关方面的立法步伐
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树立全民法治意识
深化司法制度改革
(2)行政手段
制定机关政策、贯彻执行政策
实施职能管理,例如城市管理、规划管理、市场管理、人事管理、文化管理改革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切实转变职能
推进行政民主化进程,实行透明管理
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
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加强督办、查办,强调落实,提高执行力
加强信息工作,加速推进电子政务
重视调查研究,充分体察民意
重视可行性研究,重大决策出台前举行听证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社会环境
各级领导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心为民想,事为民办,利为民谋”
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遏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正之风
遏止行政腐败,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建立预警机制,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实行政务公开,推进民主化进程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节约政府
构建和谐社会
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正确的群众观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经济手段
制定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政策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治理经济环境,政治经济秩序,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化改革开放
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杠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培育规范各种经济要素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熟悉WTO规则及有关经济法规,妥善应对经济纠纷
从实际出发,发展地方经济、特色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引入和建立全新的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分配机制
加强工商管理,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差距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
建立诚实守信的经济道德、社会道德
按规定对有关方面实施经济处罚、经济赔偿
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
实行政府采购制,公开招投标制
认真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预算
厉行解决,建设节约型社会
(4)管理手段
掌握管理规律,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探索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管理规章(规章制度)(建章立制),做到照章办事
明确职责、权利,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管理
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搞好有关工作
强化社会管理、社区管理、属地管理、行业管理
树立“人本”意识,加强人性管理、柔性管理
加强协调沟通,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上下级环境、劳资环境加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
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节约管理成本
(5)教育手段
继续实施普法教育,树立全民“法治”意识,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推行社会主义全民道德教育,提高全民公德水准
加强对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搞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扫盲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教育
加强有关适应性、针对性短期培训,加强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
努力培养选拔科技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和管理者队伍
深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改革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加强宣传教育,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6)监督手段
党纪国法监督
司法监督、新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内部监督
审计监督(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7)协调手段
树立协调意识
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利他观念
注意协调沟通,形成工作合力
互相尊重、理解、支持、帮助
统筹兼顾,注重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注意利益协调,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双赢多赢
注意协调方法与技巧
选择适当的协调方式
注意上下级协调、干群关系协调、矛盾各方协调,有关方面的协调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8)自律手段
建立有关机关单位的自我约束机制
有关方面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修正
领导干部要加强“四自”,即“自重、自省、自励”
领导干部要接受监督,更要加强自律
要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官德修养
自觉树立诚信观念
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严于律己,“慎独”
钟君万能八条口诀: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强监管、全面落实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一)“万能八条”钟君详解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1)根据
一个组织中的领袖和权威在团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灵魂作用。领袖和权威对事件的态度对于事件的解决具有重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在我国,政府中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对于某件事情的关注程度更是直接关系到此事解决的速度。温总理为农民工讨薪,以及由此产生的“清欠风暴”就是最好的社会例证。实际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在任何时候,解决某项具体问题或某重大社会问题,领导重视都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思想是源头”,解决问题不但需要领导重视,更加需要组织中所有人对该问题提高认识,密切关注。
(2)具体措施举例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把„„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增强„„的意识倡导„„的理念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根据
俗话说,“雄笔一支抵万军”,枪杆子和笔竿子都是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记者通常被称为“无冕之王”,正是由于媒体和舆论蕴含了无穷力量。媒体不但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孙志刚事件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就不会有我国救助制度的彻底改革;如果非典发生时,没有《南方周末》关于钟南山院士坦承非典真相的报道,非典造成的后果可能更加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共同关注》栏目对多名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可能就没有今年这么浓烈的关注贫困大学生、帮助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氛围。因此,要想使某个社会问题尽快的被解决,迅速的引起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除了依靠媒体,依靠各种形式的宣传之外,可能别无他法。党和政府历来也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力求牢牢地把握大众媒体和宣传工具的主动权。党和政府充分利用媒体传播面广、迅速及时、强大的影响力来宣传自己的宗旨、方针,通过媒体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以便于统一群众思想,提高认识,从而有利于迅速推动工作。
(2)具体措施举例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舆论关注
实行典型示范
社会示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1)根据
人是各类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各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所从事的各类社会活动的成功与否。要想有效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就必须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素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要想有效提高各级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广大领导干部公共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业日益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对相关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素质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必由之路。
(2)具体措施举例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1)根据
“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制度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好的规则和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和整合;能够界定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能够促进经济效率和实现资源分配;能够为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提供保障;制度还有利于人们在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环境下,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特定的认知模式,从而有利于指导个人和组织行为。因此,依靠制度和规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例如,一个分粥的故事就能非常形象地说明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
辛向阳在《谁能当中国的企业家?》一书中讲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分粥故事。
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想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在没有计量工具或有刻度的容器的状况下分食一锅粥。大家发挥聪明才智,试验了很多种办法,多次博弈后形成了以下诸种规则:
规则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成为专业分粥人士。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这碗稀粥中体现得一览无余。
规则二:指定一个分粥人士和一名监督人士,起初比较公平,但到后来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从权力制约走向“权力合作”,于是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分的粥最多。这种制度失败。
规则三:谁也信不过,干脆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又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人在—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一制度造成了资源浪费。
规则四:大家民主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开始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以后他就有意识地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放任其腐化和风气的败坏,还得寻找新制度。
规则五:民主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与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此制度效率太低。
规则六:对于分粥,每人均有一票否决权。这有了公平,但恐怕最后谁也喝不上粥。
规则七: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这就是规则。规则的确至关紧要,它比技术更重要。
而管理学中“热炉”法则则能说明制度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
①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则。领导者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处。②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也就是说只要触犯单位的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③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④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公平性原则。
(2)具体措施举例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制度、利益相关制度、分工制度、规则制度、惩罚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1)根据
政府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与整合,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的城管工作需要依靠公安、工商、税务、城管、市政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文明办网工作则需要依靠公安、文化、通信、工商等部门的齐抓共管。
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但需要组织协调,更加需要形成机制。我们常说的与“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等,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为什么要形成机制呢?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所谓有章可循,机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例如,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意愿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所谓万众之法,机制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例如监督机制,它既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也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2)具体措施举例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等
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第二篇:申论终极总结(范文模版)
申论终极总结
一、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以法为镜,可以断曲直。”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才能形成公正的社会氛围,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不断健全、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来促进材料中所提到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三、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任何问题的出现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社会来说总是带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问题的出现有助于我们清楚认识到我们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处理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对于我们来说反面是一个完善自己,完善社会相关体制机制的一个机会。
四、1、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和发展蔓延,值得我们去沉思和探讨。
2、从材料中所反映的情况来年,目前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
五、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在完善相关法律体制的同时,各级有关部门和机关 应当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和教育。使人民群众发解问题的严重性和政府对该问题的有关解决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民群众自发去预防和解决该问题,节省法律运作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法律的实际执行成本。
申论万用句型、模板
题目
立论法:确定资料主题,表述中心论点: 提高劳动者能力 拓展就业渠道、让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先打造节约型政府、加强反腐倡廉 构建和谐社会、诚信,不仅仅是私事、加强安全生产建设 推进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段:开篇语
开篇点题,陈述现象和相应的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目前产生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反响。
★近些年来。。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但与此同时。。(现象,政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的改革却明显落后,(后面引出材料反映问题)
第二段:原因分析
★检视。。面临的窘境,我们不难发现,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多、底子薄是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问题已经解决。当前及今后依然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
★现阶段我国的。。形势,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严峻的形势有浅层次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矛盾;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同时,社会组织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我国的。。。工作总体状况还存在着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以及与面临的国际新形势发展要求不向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三段:提出对策
衔接句的写法:
★。。,关键在于。有鉴于此,我国。。要进行一系列深层改革,要从。和制度的改革做文章;观念、意识、思想要开放,要确立。。全新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树立,解决。。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有机制上的引导与保障,同时也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领导,落实任务。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下大力气抓好。。的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的工作基本思路是: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实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采取果断措施遏 制重大事故的同时,加快实施治本之策,推动。文化、。法制。科技。投入等要素落实到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实现我国。。的明显好转。
★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社会深刻变革和问题的反映,有的是改革开放中伴发并生的问题,有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我们要正视困难和问题,并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积极予以解决。
★要解决。。问题,必须确保。。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力度,在。。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结束段的写法:
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有效解决。。问题/建立。。社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题目]
1、简明扼要,抓住材料的主旨
2、从小切入,切忌假、大、空
3、长短合适,最好不要加副标题
比较好的题目[例]“处处留意皆民生”、“圆城市低收入家庭安居梦”、治理网吧既要治“吧”也要治“网”、“献礼工程”当休矣、网上扫黄要建立长
效机制。
比较差的题目[例]“加快县域经济创新步伐”、“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正文]
★开头方法:开篇点题,陈述现象、阐明危害和解决好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说问题时最好用分号间隔)
目前产生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反响,如果该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和妥善地解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进而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套话要因情况而定)文章第二部分
★第二段主要叙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从材料给出的现象从中分析就能得出结论,下面就近期热点问题为例加以说明,不外乎根据材料从以下角度进行展开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政策体制不完善。(结合材料)
其次,国家财政投入力度不够。(结合材料)再次,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结合材料)最后,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结合材料)
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特殊性和群众必需性,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以药养医,药厂和医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医疗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医疗服务市场化,利益驱动;医风医德有待提高;群众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欠发达,投入不够,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缺少专业人才,缺少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城乡二元化的历史原因;农民与城镇居民待遇不同;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到农民;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三难为题在农村体现尤为突出;农民工流动频繁,职业不稳定,收入相对较低,文化素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农业受气候影响极大,收益难以实现保障,入不敷出; 贫富差距:区域性差异、行业性差异、城乡间差异、个体间差异;宏观政策、市场机制、法律体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导致;不公平现象
安全生产: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安全监督工作不彻底、执法检查工作走形式;重效益轻安全;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设备落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钱权交易;权利寻租
房价调控:土地审批、调控政策失衡;政府操盘;地方政府以扩大建设为政绩,为开发商充当保护伞,开发商无规划搞开发;信贷体系松懈;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房价上涨使一部
分人以购房为投资导致房价上涨的恶性循环;炒房团生态保护:水、大气污染;草皮、林区沙化;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淡水资源锐减;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均资源不足;
节约型社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能源需求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低效率、污染重;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现象严重;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 和谐社会:城乡不和谐;地域不和谐;阶层不和谐;城乡二元化;分配制度不健全;不公平现象;社会保障制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资源与经济增速矛盾所决定的;生产力发展造成对生态破坏,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灾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弱势群体:自身条件所致;社会条件限制;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欠合理;保障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不到位;监督监管不落实 循环经济: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必然要求;节能降耗(可参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文章第三部分
★第三段可参考以下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注意要以对应第二段提出的分析为主,以外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高度,把„„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推进。。建设,并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严格责任落实。
2、要做好。文章,增加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机制的平稳运行
3、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行为予以严厉的制裁和处罚,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于。。行为予以一票否决。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发现问题即使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5、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的作用和意义,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6.加强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新闻媒体要对。。行为大胆揭露,公开曝光,使。。无藏身之地,要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医疗体制改革:医、药行业分开,降低药价;院务公开,采取监督、举报措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专业素质提高与思想道德建设并重;加大政府投入,以农村为重点;建立一个覆盖全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大卫生常识宣传力度,动员全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三农问题:摆脱户籍制度束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收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包括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在外谋生和生活的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便利的条件,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适时纳入城镇保障体系之中,贫富差距: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限高保低;税收杠杆调节;公平分配;公平竞争;消除贪污腐败现象;消除不公平现象;完善监管制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安全生产: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普及安全常识和技术知识;规范生产单位生产行为;规范相关行业(安全评价、咨询、检验检测等)行为;执法监督;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专项治理整顿;舆论监督;安全保障制度;安全纳入企业绩效评价标准;
房价调控:严格审批土地征用,控制土地一次性出让规模;提高信贷利率;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抑制高价位住房开发;对房产开发、保有和交易环节提高税率;杜绝形象工程;提高房产市场准入门槛;加强房产市场整顿监管,清理建设相关乱收费项目;控制建筑成本;规范销售行为;信息引导;价格检测调控 生态保护:人口管理;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监督管理;退耕还林;畜牧业采取游牧方式;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节约型社会: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约意识;抓住薄弱环节,依靠技术进步,推进系统优化,节能降耗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不合格、超标行业加强清理整顿;加强监督管理;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企业、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能耗标准纳入其中;
和谐社会:制度创新;调整社会结构;利用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和谐;实现阶层间和谐;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口和资源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经济兼顾环保;环保与个人利益冲突;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弱势群体: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机构;监督监管;法律保障;社区扶持作用;经济杠杆调整分配比例;缩小分配差距;建立稳定、发展、和谐的发展机制;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宣传力度;相关知识普及;科技投入;全民动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文章第四部分
该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结合材料,表表决心)
第三篇:超级推荐:最新终极申论奥义
申
论
一、概括题
答:(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问题主要是„„。说明了„„重要现象。(2)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3)原因何在呢?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利益„„思想„„素质„„制度„„技术„„国内„„国外„„优势„„劣势„„等等因素
(4)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内外因分析和多角度分析的写照)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强监督,依法监管,全面落实。„„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二.对策题
答:(可用万能八条)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强监督,依法监管,全面落实。„„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三.分析题
《1》分析评论两个或两个以上观点题
答:材料中提出了两种思路|观点|理念分别是A和B。
A的积极性表现在„„(或在„„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B的积极性表现在„„(或在„„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把A和B结合起来,在„„方面发挥A的优势,在„„方面发挥B的优势,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分析评论一个社会现象题
第三段: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是当务之急。我们应当采取一下相应措施: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把„„纳入议事日程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舆论关注 实行典型示范 社会示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对„„进行严厉的制裁和出发,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激励制度 利益相关制度 分工制度 规则制度 惩罚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应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应民意,广泛几种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智(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 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形成信息反馈机制
组织专家制定„„领域的实施细则。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7.加强监督,全面落实。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媒体监督,或舆论监督 领导或上级监督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二、存在问题
„„„„
三、下一步措施
„„„„
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指示(特此报告)
单位名称
XXXX年XX月XX日
《3》意见
关于XX的意见
XX,XX(单位名称):
„„, 为进一步(加强,解决)„„,现就„„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
二、„„
三、„„ „„„„
单位名称
XXXX年XX月XX日
《4》请示
关于XX的请示
XX,XX(单位名称):
„„, 为进一步(加强,解决)„„,现就„„问题请示如下:
一、„„
二、„„
三、„„ „„„„
妥否,请批示。(以上意见如无不当,请批准|以上意见当否,请批复|此意见如可行,请批转„„执行。)
单位名称
XXXX年XX月XX日
单位名称
XXXX年XX月XX日
单位名称
XXXX年XX月XX日
《
此以上建议仅供参考。(以上建议希望认真考虑„„)
单位名称
XXXX年XX月XX日
《8》规划
XX规划
„„(引句)。为了„„(目的)应„„,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X年。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三)规划目标 „„„„„„
三、主要任务 „„„„„„
四、主要措施
„„„„„„
五、规划实施
„„„„„„
„„„„(要求、分工、时间阶段等)
„„„„(远景展望,号召)
《9》公开信
致XX的公开信
XX:
„„说明原因
„„说明措施(阐述现象)
„„表明态度
„„发出号召
此致 敬礼
随后,各地代表分组进行了讨论。讨论会上,XX同志对如何开好这次会议还提出了宝贵意见。
在下午的会上,XX同志结合情况,进一步强调„„
本次会议就„„问题达成共识,进一步解决了„„,具有重要意义。
报送:(上级部门)发送:(主要收件人)抄送:(同级部门)
《13》实施方案
XX实施方案
按照„„要求,根据„„现就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工作的总体目标„„
(二)指导原则„„
二、重点内容
(一)„„
(二)„„
(三)„„ „„„„„„
三、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一)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二)监督检查„„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二)深化教育,营造氛围„„
(三)明确责任,务求实效„„
(四)深入调研,跟踪指导„„
(五)„„„„„„„„„„„
希望„„,进一步推动„„。
《14》工作总结
XX工作总结
XXXX年,XX工作,以„„为指导,全面推进„„,取得可喜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绩(一)基本情况
第四篇:申论八讲
申论八讲
2010年申论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之
四、申论介绍
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引者注:除此以外,基本都是抽象的、没有什么可以“嗅”的。基本等于没说。)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第一讲 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应试对策
申论作为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科目,近两年来的命题有了变化的趋势。这些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申论的考试内容、形式,对于多角度、多侧面地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为国家选拔合格的管理型人才,显得非常必要。而分析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掌握其中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考生同样显得十分必要。
申论命题招式
命题招式一
高度概括材料主旨命题模式 命题招式二 角色和情景模拟命题模式
命题招式三 建设性开放命题模式
命题招式四 三段式或者四段式命题模式
命题招式五 “有效性分析”模式
命题招式六命题或半命题的开放性作文模式
申论题以往多是三题,近年有两题、四题、五题的。对策是核心,考概括能力。分宏观对策和微观对策。宏观对策:多是从大局、从大的方面去考虑的。所以往往是关键性的,要害性的、实质性的,或者主要是治本的。微观对策大多是细化的、小角度的、具体性的,是对材料有较明确的针对性的对策,多属于治标的。申论考试不是学历考试,不全面考知识的全面性,而着重考分析和归纳能力。申论作答要求的层级化和区分度加强
从2007年开始,“国考申论”在作答时,为“地方职位”和“中央职位”分设了同一类的不同考题,两类考生各答一题。这样按不同的职位类型分设考题的层级化命题方式,显然比不加区分同作一题的笼统命题方式能更好地考察应试者与报考职位相适应的素质、能力,更有利于提高申论考试的科学性和对不同水平考生的区分度。因为“中央职位” 和“地方职位”对考生能力素质的要求是有差异的,职位的竞争难度也大不相同。以2008年为例:全国共有64万人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其中20万人报考只有2000个左右的“中央职位”,录取率为1/1000;而40多万人报考11000多个“地方职位”,录取率为1/36左右。二者的竞争难度相差何啻霄壤。如此悬殊的录取比例同考没有任何区别的试卷是不利于选拔出最优秀人才的。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07国考申论”开始尝试分设考题,但仅仅一个题不同,区分度太小,不能很好地显示出两类职位的差别。所以“08国考申论”加大了分类设题的数量,由2007年的一题扩大为两题,分值达65分,占总分的2/3左右,作答难度的区分度也有所加强。
2009年大纲“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010年新大纲对两类试卷的考查侧重点进行了界定: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市(地)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两类存在较大的共通性,存在的区别是前者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后者侧重考查考生贯彻执行方面的能力。两者的共通之中有不同,体现在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测查,前者侧重全面把握,准确理解含义并提炼观点,揭示本质问题的能力。后者更加侧重理解主要内容,把握关系,作出解释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通过几年的发展,申论试卷的结构已经很稳定了。考试时间始终为150分钟,满分100分。试卷分为三个部分:
1.注意事项:解释申论、考试时限、考试要求、答题时间方面的参考建议等。
2.给定材料:几年的发展,现在的国考材料字数已经稳定在5000—8000字之间。一般为分段材料,每段材料一般为几百字,材料的内容包括新闻报道、事例案例、说明性文字、数据、材料、采访记录、纲领性文件等,材料的排列大都没有规律性、顺序性、逻辑性,显得杂乱无章。
3.申论要求:答题内容、要求、字数等。
申论的作答要求从内容上来说,是稳定不变的三种基本题型:
(1)概括整篇或某段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一般为150—300字。
(2)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有些题目会让考生先进行原因分析)。一般为300—450字。(3)就某一主题(给定或自拟题目)发展自己的见解。一般为1000—1200字。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这三个题型存在严格的程序性特征,是个层层深入的过程,也就是说,必须按顺序作答,不能颠倒、不能跳跃。
从形式上来说,前面两个题型相对简单,就是便笺式和提纲式的简要文体,而第三个篇幅较长的题型除了议论文之外,有时还会采用其他一些文体,如:讲话稿、通知、报告、请示等。
2010年申论考试大纲的变化很大,说明国考在不断的成熟。从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计划中,要求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职位占多数的情况来看,突出测查考生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材料内容
这大概也是考生最为关注的一部分。因为申论的题型和作答要求基本稳定,随着这两年考生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考试规律的逐步暴露,在把握材料的基础上,作答已经形成模式化的方法。——而千变万化的就是申论的背景材料。
申论的背景材料,选择的都是社会公共事件,其具备五个明显的特征: 1.普遍性:是普遍性的、具备相当影响力的大问题。2.矛盾性: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需要国家发挥职能去解决。3.价值性:对于国家的发展具备明显的现实意义。
4.内部性:都是国家内部管理事务。不涉及根本制度、不涉及军事、外交,不涉及敏感话题(这个考生须自行理解)。5.时效性:一般在距离考试半年之内,该问题有突出事件发生。
目前的申论材料趋于综合化,通常一份申论材料涉及多个方面的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现象。申论材料不局限于考察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间段的问题,更多地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同类问题,甚至与国外的同类问题进行对比;不仅关注政府、百姓,而且提取多方意见以及多方的说法。申论材料难度的增加,主要从测查考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
四、申论的实质
许多同学对申论存在严重的误区,有的认为申论是单纯的写作考试,有的认为申论是靠政治理论水平,有的认为申论是考公文写作,有的认为申论是考察某方面的专业水平„„正是这些误区的存在,使得历年的大部分考生都背离了正确的备考方向,建立了错误的思路,采用了错误的方法,结果历年的国考申论平均分数都很低,40分左右。
实际上申论测查的内容是致力于成为国家公务员的考生的职业能力,是一种典型的“能力”考试。实际上它是模拟行政机关的日常工作,看你能否在这种模拟行政行为中体现出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看你能否以明确的自我身份 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以书面文字的形式传达你明确的意图,给你明确的受众(领导、同事或行政对象)。
没有对申论本质的正确认识,再好的方法、再多的练习,反而会适得其反南辕北辙。所以,同学们应对申论的实质有最精确的把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五、备考方法
结合以上对2010申论的分析、解读,给考生朋友指明备考的内容、方向。1.选择权威的辅导机构,系统学习申论的实质和写作方法。2.关注社会问题:
(1)熟悉近一年来可能成为申论热点的各种背景材料,多看政府网站和权威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阅读官方和权威媒体对这类事件发展的评论(尤其是领导的讲话稿!),学习它们的观点、评论语言和解决策略,从中建立语感、掌握词汇及表达方式,形成针对问题提对策的能力。
(2)有选择性地看新闻、读报纸: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党报。3.了解政府机关工作特点,深入把握国家公务员的身份特点。
(1)政策执行者。国家工作人员不等于领导。对于刚刚毕业要到机关工作的人员来说,他仅仅是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办事人员。他手中并没有权力,他的任务就是执行领导和上级的命令。而且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必须去掉个人的主观看法,按照命令的要求去执行,任何的情绪性的做法和主观修改上级的命令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说,初级国家工作人员就是工具,是会思想的工具。
(2)政策调研者。作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他的一项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政策调研。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收集数据,观察事物发展的趋势,回来后写成调研报告,上交给有关领导。在这个调研报告里面,有数据罗列,有不同的人的反映,有趋势的分析,还有政策建议。政策调研是一个初级国家工作人员的基本功。目前,在部分地方国家工作人员申论考试中,就已经出现政策调研的试题了。
(3)政策建议者。初级国家工作人员没有权力制定政策,也没有权力修改政策,只有对政策的执行和修改的建议权。在充分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上级提出政策的执行和修改建议。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正式公布新的政策之前,国家工作人员还必须严格地执行原有政策,不得有不负责任行为。
4.掌握相关文体的写作格式、写作方法。
5.学习相关中央文件,从文件中发现申论出题点,学习文件中的对策、语言。6.每天一篇真题练习(近两年的国考、地考真题均可)。
以上就是对2010年国考的分析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了广大考生一定的指导、建议。
在大纲解读环节,钟君老师就申论大纲出现的新变化及应对策略做了详细指导,他将此次申论解读的名称定为“申论考试变革之中的致胜之道”,就新旧大纲比较、新大纲内部两类考试的比较以及如何应对大纲新变化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2009年10月13日15时30分,“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0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及大纲解读新闻发布会”于华图教育集团总部隆重举行。钟老师指出,较之以往申论大纲,新大纲更细化、更有效、更客观,体现了不同岗位的区别性,彰显了各谋其位、人尽其能的宗旨,为广大考生备考明确的方向。同时,钟老师还就新大纲中两类考试的复习侧重点进行了详细解读,他分析,综合管理类考试主要考察综合分析能力,即具备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策略方案的能力;行政执法类考试主要考察贯彻执行能力,即体现措施的可操作性。在应对这两类考试策略上,钟老师将其归结为“准确定位,明确方向、勤而行之、高效备考”,强调考生根据所报考试类型进行创新性、多角度思维的锻炼。
一、近年来申论命题形式的变化趋势
从多年来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看,可以发现近年来申论命题显示出两个重要的变化:(一)命题模式的多样化
在2000年至2002年的三年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往往按照“三段模式”来进行命题,即人们常说的“概括”、“对策”、“议论”三大部分。然而,这种“三段模式”不久就被打破了。从2003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及一些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都先后出现试图打破“三段模式”的倾向。即:由命题的“三段模式”变为“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呈现出命题模式多样化的特点。
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只有两个部分:“对策部分”,明确规定的题目为《关于减少事故保证安全的建议》;“议论部分”,不写议论文,而要求写成“讲话稿”。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也只有两个部分:第一,要求“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要求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在西部,2003年广西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 题也展现出改革变化的风采——试题只有两个部分:第一,要求“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列举各种现状”;第二,要求自拟标题,“针对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并加以论证”。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东部,地方公务员考试的改革变化之风也自然相当强劲。200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在给定资料之后要求考生写四篇作文:第一篇,用150字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第二篇,要求写400字,题目是《别摁下了葫芦起了瓢》;第三篇,以政府官员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要求写500字;第四篇,以1500字的篇幅对有关对策进行论述。
(二)文体类型的多元化
过去的“三段模式”,主要是要求写成议论文体。而现在,要求写成的文体已多种多样。比如,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其对策部分要求写成一份“建议”。这种“建议”,实际上就相当于“意见”这一公文文种;在议论部分,它要求写成“讲话稿”,这又是另一种应用文体。又如,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第一部分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实际上就是将给定资料“改写”成说明文;第二部分,要求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这又是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来进行写作。申论试题中文体类型的多元化,表明申论试题已不再局限于议论文一种文体,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写作能力的考察。一个公务员所应具备的写作能力,不是一般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更不是文学创作的能力,而主要是应用写作的能力。因此,在申论试题中突出考察应用写作的能力,更能贴近公务员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
二、近年来申论命题变化的规律
2003年以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的试题,虽然在命题的模式、所要求的文体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变化,但是,这些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掌握规律,完全可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
(一)关于命题模式变化的规律
由申论命题的“三段模式”变为“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似乎令人扑朔迷离,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的变化,在本质上并没有变化。
“三段模式”应是申论命题的基本形式。申论考试,与高考作文考试大为不同。高考作文,除直接命题之外,最多是给出一二百字的阅读材料,由考生阅读材料之后抒写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而申论考试所提供的给定资料,就不仅仅是一二百字的阅读材料了。它的给定资料长达三千字左右,头绪众多,事件纷繁,时空跨度大,给考生展现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画面。申论考试要求考生所写的文章,不是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也不是那些谈论个人认识和体会的文章,而是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有关社会问题谈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在这些给定资料之后,“三段模式”的命题,一般是按照“概括部分”、“对策部分”、“论述部分”三个步骤提出申论要求的。通过申论考试,可以测试出考生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三鸟!“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则不过是“三段模式”的翻版。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属于“两段模式”,虽然只有“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但是,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对给定资料进行准确的分析概括,就不可能有效地提出对策,也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深入论证。2003年广西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只有“概括部分”和“论述部分”,也属于“两段模式”,但是,它同样需要考生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否则,“论述部分”无从谈起。可见,所谓“两段模式”,不过是在“三段模式”的基础上或隐含“概括部分”,或隐含“对策部分”而已。而“四段模式”,则少不了“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只不过在此基础 上又增加了文种的考察而已。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申论命题模式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对考生进行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是互为关联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概括”是提出“对策”的基础,“对策”是进行“论述”的依据,“论述”则是正确地进行“概括”和提出“对策”的必然结果。
(二)关于文体类型变化的规律
曹丕说得好:“夫文本同而末异”。据此考察申论命题所涉及的文体,便可抓住其中的规律。可以这么说,即使是议论文或是“建议”、“讲话稿”、“报告”以及其他文体,也都离不开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体类型不同,写作过程中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就不能平均使用笔墨,需要有主有次,有轻有重。
关于“建议”。“建议”性的文体,严格说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中“意见”这一文种。在申论试题中,要求写一 篇“建议”性的文体,这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它只是名称的变化,没有内容上的变化。因为,“建议”就是“对策”,“对策”也就是“意见”。在“建议”中,同样需要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把有关“对策”拿出来。而要拿出“建议”、“意见”,又免不了要反映情况、进行议论。不过,这种“建议”、“意见”,并不需要像议论文那样展开深入的论证。
关于“报告”。“报告”属于法定的公文文种。行政公文“报告”的主要用途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在申论试题中以“报告”的形式写作,就需要认真分析概括给定资料以便“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同时要谈到一些相关的认识,当然也需要议论。
关于“讲话稿”。“讲话稿”虽不是公文,但与公文一样同属于应用文体。与“讲话稿”相近的文体,就是“演讲稿”。不过,“演讲稿”并不在乎说话人的身份,领导人物可以“演讲”,一般人物也可“演讲”。“讲话稿”、“演讲稿”都是为了进行宣传和鼓动的,都需要进行议论,发表意见和主张,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讲话稿”、“演讲稿”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议论文。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讲话稿”、“演讲稿”的受体是听众,需要特别注意现场气氛,注意讲话人与听众的感情交流、互动,而一般的议论文的受体是读者,就不必突出现场的气氛和感情的交流、互动。
关于其他相关文体。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试题,第一部分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就是“改写”,把原来散乱无章的“给定资料”整理成一篇文章。所“改写”成的文章,不是说明文,便是调查报告,也都属于应用文体。
一般来说,“改写”有四种不同的方式和要求:①改写文体形式。即把某一种文体改成另一种文体,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或散文,把新闻材料改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等。②改变作品的人称。即把原作的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等。③改变作品的主人公。④改变作品的情节顺序,如将顺叙变为倒叙,将倒叙变为顺叙等。
在以上四种“改写”中,只有第一种改写适合于申论考试。因为,申论考试,需要考生申述治国之道,需要的是经国济世的文章,而不是什么抒发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申论中的“给定资料”,一般是各种新闻材料(或曰调查材料)的无序组合,要求对它加以整理,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要把“给定资料”改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也同样需要进行分析概括,也需要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主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申论试题中不管所写的文体是议论文还是其他文体,其实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需要分析概括,都需要提出对策,都需要进行议论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只不过是文体不同,在内容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罢了。
三、适应当前申论命题变化的对策
要适应当前申论命题的变化,考生必须注意打好基本功。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是应对申论考试所必需的第一项基本功。不管申论命题是“三段模式”还是“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这种分析概括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从历年试卷分析,分析概括能力的强弱对于申论考试的成败关系重大。分析概括不准确,所提出的对策必然产生偏颇甚至失误,致使后面的论述也将成为空谈或“乱谈”。而要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就必须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辩证思维,或曰逻辑思维,是我们分析一切事物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正确地分析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离不开辩证思维的方法。申论的给定资料,往往是一系列材料杂乱的无序的组合:其中有主要材料,也有次要材料;有与主要问题关系密切的材料,也有关系不大甚至是无关的材料;有性质相同的若干个材料,也有性质并不相同的其他材料。如若 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就能够准确地合并归类,就能够区分主次,从而有取有舍,最终能够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二)重视应用写作,熟悉和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与技巧
从历年申论的考卷分析,考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往往比较差,这就暴露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重理轻文”、“重文学轻应用”的弊端。不少人认为,文学写作能力强,应用写作就不在话下。这是相当错误的观念。学理工的不重视人文知识,学文学的不重视应用写作,是导致考生应用写作水平低下的两个重要原因。进行应用写作,需要人文知识的积累,更需要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巧。
应用写作有着文学写作不可替代的特点和规律。从古到今无数事例证明,擅长小说诗歌写作的,不一定能够胜任应用写作。应用写作在文种的选用、材料的取舍、格式的限定、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与文学写作大相径庭。若以文学创作的手法来进行应用写作,所写出来的应用文,将可能会非驴非马,贻误工作。仅以公文标题为例,它的写法与一般议论文乃至文学作品的标题就很不一样。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公文标题必须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完整的公文标题,一般是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事由)、文种三个部分组成的。而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的标题就不受这些限制,它们追求的是灵活、变化,因而标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按照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写法来拟制公文的标题,那就不符合要求。一个人的应用写作能力如何,仅从公文标题的拟制中便可看出端倪。因此,不重视应用写作,不熟悉和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巧,那就很难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第二讲《申论》考试中扣分因素分析
《申论》考试中扣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根据对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阅卷情况的分析,发现扣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题粗心大意
《申论》考试题型变化不大,但答题要求每年都有所变化。这就需要考生会审题,搞清楚试题的各种要求,以免出差错。在进入考场之后,考生因心理压力大,加之紧张,有时会因理解上的一字之差而使答题谬之千里,导致出现“跑题”、“误题”和“错题”等现象发生。在保持心态平和的前提下,在答题之前,对试卷给定的题目进行认真、周密、详细的审读,真正弄清楚每一题目的内涵和各题的答题要求。
首先审读试题的第一项要求,搞明白是“概述”主要“观点”,还是“概括”主要“问题”。“概述”与“概括”是有较大差别的。其次,真正把握住是要求提出“建议”,还是提出“对策”
;是要求写“讲话稿”,还是撰写“情况报告”。也就是说,用哪一文种来答第二题,头脑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文种”概念。另外,对“虚拟身份”也要看清楚,明确是“政府职能办事人员”,还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是“调查组”,还是“调查组成员”,否则,身份不明确,答题扣分就是必然的了。
2007年《申论》试题中根据所报的岗位而设置了选择题。如第三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第四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可在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有的对两题都作了回答,有的应答第三题而实际上答了第四题。出现这些问题,均是审题时粗心大意造成的。例如下面这份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一、二题的答卷:
1.关于概括题
PPA话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各国对PPA的反映虽然不一样,但涉及的核心问题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人的生命关怀的态度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医疗部门,或者包括医疗工作者,对人的生命的责任感问题。为什么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把PPA列为禁药,而日本暂不采取类似“停止”、“禁止”的政策呢?其中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生命是否关怀、是否负责的大问题。
试题要求是“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而考生是概括主要问题,可见考生根本没有审清题意。这一题的分值是20分,而考生所答并非试题所问,属于跑题,扣分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2.关于对策题
(1)立即通知全国各地医院和药品经销公司,禁止销售含PPA的药品制剂。
(2)通知各新闻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公布含PPA药品的名称,防止大众仍误服含有PPA的药物。
(3)要求各地药品经销公司,对含有PPA药物购买者全额退款。
(4)通知有关机构加紧研制不含PPA的新感冒药品,以满足市场上的需求。(5)要求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督和检测工作。
试题要求是“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而考生所列五条,不是以“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提意见,似乎是以执法部门对此事作处理决定。如“立即通知”、“通知”、“要求”等用语,均不是“工作人员”提“意见”的用语。答此题时,不仅弄错虚拟身份,而且文种也弄错了。
3.关于论述题
《申论》最后一题要求写文章,这文章实际上是议论文,也是《申论》试题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试卷对该题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答题要求,可有的考生就是粗心大意,没有详细审题,更没有真正领会答题要求。如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第六题,在答题“要求”第2点中,明确提出“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在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根本忽视了这一要求。也许考生根本不知晓“人与自然”问题上有何种错误倾向,因而有意回避;也许因考试紧张而漏掉了这一答题要求。而这一点正是该题的重点,失分就成为必然的了。
二、混淆主次
在《申论》考试中,无论是阅读概括题、对策题,还是论述题,都有一个主次问题。这不仅是因为《申论》给定的材料较丰富,而且设定的“问题”绝不是一个两个。如淮河流域触目惊心的污染问题,有地方干部弄虚作假的问题,有百姓身体健康问题,有为民请命、仗义执言得不到支持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中,有主有次,有的考生在答题中,把干部弄虚作假当成主要问题,这就混淆了主次,因为主要问题是治污。抓住了“治污”就抓住了核心。如果围绕谁来组织治污,怎样制定治污方案,如何有效执行治污方案,谁来监督治污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治污方案和开展论述,就符合《申论》评分参考标准了。
我们还以淮河流域治污问题为例,一位考生在答第二题时,是这样设计方案的: 1.成立淮河流域治污领导小组。
2.深入调查,摸清淮河流域全部的污染源和因污染患病的人员数量。3.制定淮河流域治污整改方案,落实责任人。4.对淮河流域两岸的干部作风进行调查。
5.发动群众揭发干部弄虚作假的问题,按揭发问题的实际情况给予物质奖励。6.对因受污染的群众,给予恢复健康的物质补助。
7.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治污、治病整改的情况,对违法、违规、违纪的有关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公之于众。
8.组织淮河流域各省、市人大代表,不定期检查,听取当地人民群众的意见,监督整改方案的实施。
客观地讲,这份答卷考虑较为全面、细致,所提方案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既从组织上,又从人大监督上等方面做了全局上的设计,具有大局观念,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这位考生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干部作风问题,群众补偿的问题等等一应俱全地组合列入进来,这实际上冲淡了主要问题,分散了得分点,重点不突出,难以得高分,是得不偿失的。
三、脱离给定材料,想当然地答题
对《申论》试题作答,一定要依据《申论》给定的材料,即便稍有游离,也可能偏题或跑题。近几年在评阅《申论》试卷中,发现脱离给定材料而想当然答题的亦不少,这也是影响得分的主要因素之一。
以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的第三题中的第(2)题为例,“根据‘给定材料5’,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15分)”应该说,这是一道解释题。题目看似较简单,可考生却失分较多,分析其原因,发现不少考生是想当然地答题,没有认真、细致地阅读《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可以说,有的考生是望文生义式的答题。在解释“存量土地”的含义时,有的考生答为:“存量土地是城市为有计划地发展和建设的需要,通过规划预备出来的土地。”在解释“地荒”的含义时,有的认为“是开发商办齐土地使用所有手续后而没有动工建设的闲置未用的荒芜土地。”这两种答题都存在明显的问题。只要认真阅读《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就会很明显得出结论,这样答题的考生根本没有理解给定材料的意思。因为在给定的材料中,对“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都有明确的说明。
这暴露了哪些问题呢?一是这类考生存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问题。二是没有把给定材料作为答题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只要认真、细致阅读《申论》给定的材料,就会发现,即便是没有见过“存量土地”这个词的考生,也可以从给定的材料中明确地找到答案。如在“给定材料6”的第5自然段中:“大量的土地闲置,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 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大面积占用土地。同时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为一些地方变相非法批地,盲目征用或出让土地带来了可乘之机。当然,城乡规划之中的粗放用地也‘消耗了’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如果是有所准备的考生,无论是参加各种《申论》考试辅导班,还是购买相关《申论》考试教材自学,在答题时,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如解释“存量土地”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存量土地”有哪些特征?二是“存量土地”指的是城市用地还是农村耕地?三是产生“存量土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三个问题阅读、分析给定的材料,就知道“存量土地”的含义:“存量土地是指由于地方政府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土地管理措施不力或不当等原因,不合理占用未被充分利用或完全闲置的城市建设用地。”关于“地荒”的含义,从“存量土地”的解释中,可知存量土地过多是出现“地荒”的主要原因,其实,“地荒”是开发商们为扩大“存量土地”而对外声称土地存量缺乏或不足的一种宣传。我们从大量的答题中,发现很多考生既没有详细、认真阅读《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又没有分析“存量土地”与“地荒”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而这恰恰是《申论》考试中考查考生的重点之一。
四、论证乏力
国家录用公务员开考《申论》以来,试题的设置无论是三道题、四道题,还是五道题,都少不了议论文的写作。在分析《申论》答卷的最后一题时,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论证乏力。从总体上来说,主要论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一般考生能抓住,但为什么难以获高分呢?往往是述多论少,或是有论述,但论证乏力,要么空泛,要么大量引用给定的材料,要么把时下常用的一些大话、套话堆积,这些均是此题扣分的主要原因。例如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中的第6题(综合管理类):“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3.总字数1000—1200字。”其实,该题已提示得相当明确,一是阐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二是点明了重点,也就是说要求重点阐述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给予澄清。可有的考生在审题时粗心大意,没有突出重点,论证也仅仅是泛泛而谈,既没有涉及到“错误倾向”,更谈不上“给予澄清”。下面列举两位考生的答卷,只要比较分析一下,便明白论证乏力原因之所在:
A卷: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类逐渐认识了自然,发现自然中原来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宝藏,于是,人类开始学会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不再满足于对自然的简单利用,在利益和占有欲的强烈刺激下,妄图征服自然,于是,人类凭借科学技术这个强大的武器,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疯狂地攫取自然资源的宝藏,使自然的身躯千疮百孔。人与自然的关系急速恶化,二者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人类的贪得无厌终于激怒了自然,因此它向人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大规模的沙尘暴袭击人类,巨大的泥石流冲毁了人类的家园,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许多人无家可归,还有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绝种的危险„„一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无数次地袭击人类,人类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于是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想办法努力挽救自己的过失,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道路。
听完这个故事,很多人会有跟我一样的疑问:人究竟应该怎样跟自然相处,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在现阶段的我国,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落后的现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的矛盾严重存在,种种矛盾使我们不得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经济建设当然离不开资源的开发,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 首先,我觉得在现阶段我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走出两个误区: 误区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不是说自然资源就不能开发。
在上述内容中我已强调,在现阶段,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前提不能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发展经济开发资源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就不去开发,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是不现实的,也很难使社会进步。而且有些自然资源并不因为不开发就会永久存在,而有些自然灾害也不会因为人类的不开发就不发生,因此,那种因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因为涉及到自然资源的破坏就坚决反对的做法是不对的,是极端的,我们应该权衡一下利弊,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下,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
误区二:认为既然把发展经济作为前提,就应该以这个为基本标尺,只要是能发展经济的就可以去实施,对于自然资源的破坏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人类认识的另一个极端,如此做法便会让历史重演。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统治异民族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脑都属于自然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为了我们的长远发展,也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绝不是明智的做法。而且这种不计后果的开发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早就提出过这样的号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可持续发展,权威是这样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定义也可以看出,我们绝不能走以上两个极端和误区,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是这样理解的:坚持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坚持防、治相结合,即开发前要作好周密的自然环境的调查,对于开发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作充分的论证,周全地预测开发有可能带来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开发时,要坚持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破坏自然,精确地计算开发资源的度量;开发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采取补救措施,尽量使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
B卷:
首先,必须真正把人类与自然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要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自然界同时,更要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体,当自然在满足人类的需求的同时,其肌体也在超负荷地付出,损伤了大自然内在的平衡,由此,出现了自然生态危机。所以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倡导人类的生活方式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为基础。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强法制建设和教育宣传,以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使得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观念深入人心。要鼓励人们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进行绿色消费。人类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它必然要求人们节俭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如果人类社会确立了节俭生活和绿色消费的道德新风尚,那么人类就会在生产中自觉节约资源以及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使经济生产活动和生态平衡协调起来。
再者,必须正确地对待科学技术的作用,努力防止和消除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产物,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决不能被用来满足人类私欲或眼前利益,而成为人类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威胁。
此外,还要确立人对自然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道德责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社会应最终建立适合现实社会发展的生态伦理道德。生态道德责任体现在人类在利用自然万物时不仅用人类的恻隐之心去关爱动物和植物,而且对待动物和植物有一种仁爱宽厚之心。生态道德责任还要求人们在人类利益和生物生存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作出合理的选择,要求人类要公正而有差别地对待所有的生命。
总之,人类不仅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更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因此,人类在改造世界实践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保护,不仅要考虑到眼前价值,更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如何索取自然,更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从A卷中可知,该考生不仅较好地阐述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既提出了在控制人口、提高国民素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的设想,又论证了开发前、开发时、开发后的科学方案。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该考生按照答题要求,对“人与自然”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阐述,澄清了当前在人与自然关系处理上的两个误区。这也就是此答卷的一个亮点,而B卷内容较空,说了一些似曾相见的套话,对“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些错误倾向几乎没有笔墨,更谈不上去澄清“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上的偏见,因而显得内容单薄、重点不突出、论证乏力。
五、语言贫乏
从2000年开始《申论》考试以来,在答题要求上,对语言文字的表述,几乎都有明确的要求。2008年要求“语言生动”,2007年要求“语言流畅”,2006年要求“语言流畅”,2005年要求“语言流畅”,2004年要求“语言通畅”,2003年要求“语言通畅”,2001年要求“语言流畅”,2000年要求“有说服力”。由此可知,《申论》考试很重视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察。客观地讲,《申论》除写文章这一题外,其语言表述能达到准确、简洁、扼要就行了。而写文章这一题,应力争做到“生动”、“流畅”、“通畅”,在论证时力求具有“说服力”。应当说,这一题基本上是以议论为主,而议论就是讲道理、论是非。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指出的“理形于言,叙理成论”,就是用语言把道理表达出来,便成为议论的意思。议论是作者用来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明辨是非的一种表达方法,精当、生动的议论,往往是作者丰富学识和智慧的闪光,具有说明、说服的力量。如有一考生在2008年中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第4题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不再满足于对自然的简单利用,在利益和占有欲的强烈刺激下,妄图征服自然,于是,人类凭借科学技术这个强大的武器,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疯狂地攫取自然资源的宝藏,使自然的身体千疮百孔。人与自然的关系急速恶化,二者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人类的贪得无厌终于激怒了自然,因此它向人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大规模的沙尘暴一次次袭击人类,巨大的泥石流一而再、再而三冲毁人类的美好家园,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许多人无家可归,还有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绝种的危险„„人类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段论述的重心是人对自然的掠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语言较生动流畅。如“妄图征服”、“掠夺式开发”、“疯狂攫取”、“急速恶化”、“千疮百孔”等词的运用,把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既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了。更值得肯定的是,该考生把大自然人性化,用“激怒”、“报复”、“袭击”等动词,形象、生动又准确、清楚地阐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情掠夺的报复,这种运用动词以形传神的写作,不仅呈现出语言的生动性,而且有助于加强对中心问题阐述的深刻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既形象又生动的语言,必然会引起阅卷老师的重视,激起兴趣和获得青睐,加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押题是申论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实际上,押题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申论考试每年考查的都是一个或者几个社会热点,平时如果做好准备,考试的时候会轻松很多,写起文章来也会言之有物。但是押题本质上是一种投机行为,很多考生把重心全放在押题上面,而忽略了平时的常规复习,这样如果押题失败,反而得不偿失。而事实上,申论考试虽然考察的是社会热点,但是考察的角度都很新鲜、独特,想完全猜中也是很困难的。到底如何看待押题这种现象,押题是不是有益,我们应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看。
首先,不能用赌徒的心理去“押宝”似地复习,有些考生按照自己的猜测,准备几个自己觉得可能性最大的题目,然后背几篇文章,寄希望于申论考察的刚好是自己准备好的。这种侥幸心理十分不可取,往往是会得不偿失的。一来,自己准备的几篇文章可能根本就文不对题,考察的说不定完全不是这几篇文章的范围。二来,就算准备的文章和考试内容能对应的起来,可是申论得考试要求是具体的,是从材料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不是简单照搬两篇文章就可以的。
其次,押题也并非完全不可取。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押题不会完全猜中,但是考察的范围完全可以准备到。押题其实也是一种复习方法,只不过是带有倾向性地重点复习某个内容。考生经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对申论做出预测性判断,其实也是有道理的。我们可以把押题
做为一种学习方法,而不是投机性行为,通过押题来检验自己对考试的熟悉程度和了解程度。申论备考中的“押题”,要讲究“押题”技巧。“押题”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来说,押题要注意下面的方法:
第一,押题的范围要广。申论考察的无非是政治、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管理等领域的社会热点问题,可能是
第三讲 辩证地看待申论的押题问题 某个时间段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是考点,当然也有可能是几个社会问题的综合。事实上申论经常把几个社会热点问题放在一起考察,例如交通安全这个考点,可以考察公民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政府职能等方面。一个社会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押题也要注意这些,不能只看到一个单独的问题,眼光要开阔。这样,无论考试中的内容是关于哪个领域的东西,都会心中有数,就不会一下子乱了阵脚。
第二,押题要多思考。把历年的申论总结来看,都是常见的几个范围,但是内容会如何考察、重点会放在哪里,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考生押题也要提高技术含量,拿到文章多多思考,就算是背诵范文,也要重视对文章构成的分析和理解,分析哪些内容是别的文章也可以借鉴的,哪些内容是只适合这一篇文章的。
第三,押题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很多考生都在押题,押的范围也都差不多。如何在众多相同题材的文章中突出重围,关键就是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在同样的答案中加入自己的思考。押题除了范围要广,深度也要挖掘,能够抓住事情的本质才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否则押题就是一种泛泛的行为,起不到什么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申论还是要认真准备的,押题也只是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备考策略。各位考生在复习准备中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补充自己的知识、增强对考试本身的研究,全面准备,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辩证看待申论考前的“押题”现象
押题是申论考试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实际上,押题也是可以理解的。“押题”是所有的辅导站点、网络辅导站以及我们在高校重视“公务员考试知识”课程的教师都可能发生的行为,考生也会对“押题”问题感兴趣而议论纷纷。有议论,有猜测,有争论,有探讨,恰恰是好事。有些探讨申论写作的文章善意地提出希望考生考前不要押题、猜题。笔者认为,过多地、盲目地去猜题、押题固然不好,考生的注意重心应该是加强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文章的写作能力;但要辅导者和考生不猜题押题,实际是不可能的。对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
一、押题其实是带有倾向性地重点准备某个内容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版第206页。同样,在申论的考前准备上,人人皆知关心当前的社会热点,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热点涉及方方面面,要相对集中精力于“热点中的重点”并不容易。对这种“热点中的重点”,说白了,其实就是“押题”。指导教师辅导时的一个功能也就是大致地预测考题。押题其实也是提高分析能力的一种途径,是带有倾向性地重点准备某个内容。
申论的出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除了是热点问题以外,还应该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近年来考过没有?网上预测的题目要不要作为参考或者必须回避它?如果出某一方面的问题,根据一般考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是否适宜?有无副作用?等等。
我们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是从2000年开始设置申论这一考试形式的。此前的公务员考试一般都是把议论文作为一道大题目,也有一些地方的考试是提供了多方面的材料,然后要考生写一篇议论性的作文,后者已具有了申论的性质,仅不过那时还没有明确叫做“申论”考试。
笔者回顾自己从事写作教学的历程,有一件事真值得“回甘余味”。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下午,宝应县一位姓陆的青年来到寒舍,说他的哥哥是我过去的学生。他哥哥稍来一信,说其弟要报考扬州市公务员,希望张老师给以 辅导,尤其是谈谈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我尽自己的能力给以了一定的辅导。在谈到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时,我说,媒体上最近好像非常重视反对商业行为中的不洁文化倾向,估计党和国家最近有这方面的指示精神,我投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给《扬州日报》,该报一位理论编辑对我说,这篇文章来得正及时。我联系到国内商界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有些冷饮的名字叫“花花公子”、“小蜜傍大款”。北方出现了饭店名叫“座山雕”、“混世魔王”的,南方出现了饭店名叫“南霸天”的,理发店有叫“最高发苑(谐音最高法院)”的。我对姓陆的青年说,前几天我在有家大报上看到一篇小文章,指斥有一处饭店居然叫做“塔玛地”(十分明显,这是谐音所谓“国骂”)。如果要解剖这类现象,写作思路可以从申请者本身的素质、工商管理部门的失职等方面来谈。如果以饭店等企业而言,还可联系基本顾客群体来分析。拿那家饭店叫“塔玛地”来说,取这样令人可恶的名字,可见店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什么样子了。鲁迅先生说过:“长谷川如是闲说‘盗泉’云:‘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一个较有些素养的人能到“塔玛地饭店”去就餐吗?
第二天上午十点半,市里公务员招聘考试的笔试结束,姓陆的青年打来电话,说感谢我昨天下午的辅导。他在电话中高兴地说:“你知道今天议论文考试题目是什么吗?──《从一家饭店的名字叫“塔玛地”说起》。”我一听,乐了,真是“瞎猫子逮了个死老鼠──瞎碰上了”。其实我不是神仙,也没有被“关禁闭”去出卷,出卷者无疑要等考试结束后才“放”出来的。我并不是猜准了要考这个题目,仅不过是昨天谈话中恰巧提到这个问题,并且有一定的分析。
时至2007年10月下旬,有人又到寒舍要我辅导申论。我和社会上所有辅导申论的老师一样,自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又加入自己的理解和预测,我(相信其他老师也一样)无疑要强调刚刚开过的党的十七大的精神,尤其是一些新的提法。我对前来的考生说,你要特别注意“生态文明”问题,因为“生态文明”这个提法是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来的,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特别的亮点。我不只是简单地说一下,而是具体地摘录了十七大文件以及其他资料中关于“生态文明”材料,总量也不过三四千字,叫这位考生重点看看,甚至适当背一些。结果,2008年中央、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试题果然是关系到“生态文明”的。试题要求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谈。这正切中了当前的一个重要社会热点,这个社会热点必须联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必须联系胡总书记报告中首次阐述的新概念“生态文明”等重大方针政策来考虑。从主体层次上说,这是一个包括国家利益(国防、国家政治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管理秩序、经济管理秩序等)、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环境资源保护——环境污染、水土耕地、草原植被、野生动物、资源能源节约等)和个人利益的问题。2007年10月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七大,由于“生态文明”是个新提法,而且中央非常强调。因此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日子里,不少辅导申论的老师和考生都十分注意生态文明问题,对这方面有所预测。
这样说来,申论题目似乎是可以猜到的(这里的“猜到”,只意味着预测申论可能涉及哪一方面的社会问题,还不能算是实质性猜到。关于这一点,本文后面还要讲)。是的,社会热点问题虽然多,但全国有那么多的辅导网站、辅导站、辅导老师,你说能没有人碰上吗?正如高考,中国那么大,独立命题的省那么多,全国的中学那么多,出题人员纵然是在出题地点现编作文题。但你能保证全国或全省没有一个中学做过类似的题目吗?有些公务员考试辅导站点的海报上惯于标示“××年猜到了申论考试什么样的题目,又在××年猜到了申论考试什么样的题目”,还有的号称“七次猜中申论考试题目”。诸如此类云云,无非以此招徕辅导班的学员。其实,瞎子吃汤圆──心里有数,谁不知道辅导时总要把一些重要的热点问题扫描一下。号称猜中题目者只是猜到了某个范围,要想猜中申论试卷在前面部分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根本是不可能的。至多只能瞎碰上一两个。有些号称“猜中”者,大概只是“事后诸葛亮”,或者只是曾经蜻蜓点水似的点过。至于有些号称已提前知道整个试卷内容而兜售试卷的,更是违法的和不经一驳的骗局。上当受骗者如果相信这种假试卷,那就把我们国家今日之命题场所的防范措施估计得太低了。
怎样才算真正预测到申论考题?不是靠辅导班的招生告示上“吹”的,而要以考前给考生讲的重点材料为证,以考生考后的反映为证。
2008年11月进行的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题2009年国家申论试题考查的核心问题是“粮食安全”。该试题体现了我国当前一个相当重要的国策——“粮食安全”作为突破口进行考查。当时考生注意的最大热点是新一轮土地承包问题,因为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核心。笔者感到,新一轮土地承包问题比较复杂,不宜让还未跨出大学门或跨出大学门不久的考生来考。而粮食安全问题,这个问题既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重要问题,也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规定教学课程《公务员考试基础知识》课上,特地把《半月谈》上一篇关于粮食问题的概括性文章拷给大家,并且作了重点讲解,这是有那么多的学生为证的。当然,2009年国家申论考试恰巧考到“粮食安全”问题,这也是瞎碰上的。
二、尽早进入申论写作的思维状态和语体状态
申论涉及的热点问题当然是很多的,要能实质性地猜中考试题目并能在考前重点辅导答题思路,并不容易。一个起码的常识:出题人员是在出题地点现编材料和题目,决不会从复习资料或网上套用现成的申论试题。试卷中出现那些材料,答题时以什么样的角色、身份、角度、人称来设计,问哪几个问题,就材料中的意思来解释名词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那是很难猜到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猜到的。
至于有些网站猜的题目更与申论考试这样一个大范围考试的特点有背。比如有家网站刊登了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预测题,竟然把殡葬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预测的第二个热点。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殡葬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最近媒体上也连续报道了好几例民政部门揪出靠殡葬业发横财的贪官的例子。但作为全国性考试,申论考关于殡葬的题目未免太沉重了。与考生都是生气勃勃年轻人的心理状况也是很不协调的。
话当然还要说回来。申论考试的真题虽然不容易猜得到,但是,多看一些申论方面的资料,或者参加辅导班,还是有不少好处的,因为正是在阅读资料和参加辅导班学习的过程中,考生有利于使自己尽早进入申论写作的思维状态和语体状态,重在热点的分析归纳,重在策论。
预习过程中看到的题目,有些毕竟是有联系、相互沟通、可以借鉴的。即使最后显示的真题考前没有重点思考过,但平时阅读资料或者参加辅导班也不能算是完全白费。这种过程正是苏格拉底说的“沿途看风景”的过程。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有关苏格拉底的这个典故: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发现,那座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去,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叫人太伤心了!”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就没有注意到?”拉克 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真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且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申论考试的预习也是这样,结果固然很重要,但过程也同样很重要。即使最后考的真题考前没有重点考虑到,但还是提高了不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
三、最好试一下“水“,打个申论写作的“热身仗”
毛泽东同志早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讲:“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03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版。)同样的道理,我们辅导申论,如果把国内的一些热点问题试图丝毫不漏地扫描一遍,反而加重了考生的思想压力和阅读负担。我们不是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对申论也许一窍不通,或许连“申论”这个名词也没听说过。让他来说申论、预测申论,只能是瞎说!──大家都知道,考试命题人员和考试辅导人员是两路人马。命题人员在一个特殊的地方“苦思冥想”,在各地进行辅导的人员也只是凭自己的认识和智慧在拉动着手中的“弓箭”。要想射中远方的“靶子”,真是非常困难的。考生最需要的还是打好文字基本功,平时要扩大视野,多多关心时事,多多思考社会问题,关注热点,关注民生。而且非常有必要掌握申论答题的一般规律,认真看看一些探讨申论写作规律的文章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里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在考试前,考生最好试一下“水”,打个申论写作的“热身仗”:选择一两套仿真题,真正按照规定的时间做一下。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应激”。应激是在危急或紧张的情况下引起的一种情感体验,主体可能迅速调动各种力量和措施,做到平时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正式考试,一般考生都可能焕发出这种应激机制。但如果一味依赖到真正考试时才去写完成一套申论题的应答,则缺少实战经验的积累,因为多数考生毕竟没有真正考过。正由于如此,笔者奉劝诸位考生,最好真正打个“热身仗”,完成后请内行的人看看: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哪些存在问题?一些宣传口径是否符合“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杂志)的宣传口径?写作基本功上暴露了哪些问题?比如错别字问题、标点移行问题也不可小看。有时这些基本功问题也可能成为强刺激信号左右阅卷者的判断。总之,打个“热身仗”,要比不打不试而匆匆上阵好。
第四讲 社会热点问题训练与指导
201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预测试题(一)节约型社会
热点一 2009年我国的经济问题
热点二 住房保障问题
公务员申论范文:透视新医改中出现的难题
公务员申论热点:认识传统文化的形势
公务员申论范文:官员究竟应当敬畏什么
申论范文:雇员制有利于打造“服务型”政府
申论热点:取消事业单位干部称号追求社会平等
公务员申论热点:应正视官员的功利价值观
公务员申论热点:公务员诚信不仅仅是“私事”
公务员申论范文:“招商热”还须冷思考
公务员申论热点:根治“车轮下的腐败”公务员申论范文:警惕金融腐败“期权化”
笔者认为此两题太部门化;此外涉及反腐的也不适宜大范围的考试(湖北高考卷,镜子)。再如“潜规则” “潜规则”,顾名思义,即潜在的规则。虽然号称规则,却又没有明文规定;虽然不具合法性,却又对人们具有约束力。其具体表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例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规则虽潜,却已经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盛行;规则虽隐,却早已经被人们心领神会。但媒体上谈潜规则,更多的是演艺界。
申论热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措施
题目太大。公务员申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途径。也大。
2010年公务员申论范文:让党内民主的步伐迈得更快些
(笔者认为:不少考生还不是党员,何谈“党内民主”?)2010年申论范文:筑牢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政策性很强,另外要防止有些考生在卷中说得不妥,传出去反而不利于民族团结。)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伴随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今明两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大力节约能源。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采用节能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工程。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大力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大力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木材节约代用。大力节约包装材料,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和用品等过度包装问题,大力推广散装水泥。
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大搞墙体材料革新,实施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计划。
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有机废水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产业转型、老工业基地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的调整和改 造。
突发与群体性事件事件
提纲: 1.金融危机;
2.面对甲型H1N1流感;
3.群体性事件(如:翁安事件.重庆出租罢运.云南丽江湖水利事件等); 4.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及其对策; 5.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
例题:群体性事件突发,为基层执政敲响警钟
“树立亲民理念,坚持文明执法,构建和谐城管。”
聚焦住房保障问题
一、住房保障问题的背景知识
1、住房保障问题的背景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以来,经过11年多的改革与发展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城镇居民住房水平显著提高,多数家庭住房财产较大幅度增加,安定了民心,促进了社会稳定。二是住房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显现,市场规则不断完善,多层次住房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快速发展,住房市场已成为实现居民住房需求的主要载体。三是初步搭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框架,包括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制度、面向中低收入居民的经济适用房制度,以及面向城镇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四是住房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建材、钢铁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五是住房市场宏观调控初见成效,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积累了一些住房市场宏观调控的经验。
总体来看,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住房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改革和市场发展的成果惠及了大多数城镇居民;住房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目前,住房领域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社会反响强烈、争议较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房价快速上涨,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涨幅过大,新建的中小户型住房供给严重不足;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发育缓慢;住房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二是住房保障覆盖面小,措施不到位,有些保障制度设计不合理,由此产生的一些“寻租”和腐败现象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三是住房市场宏观调控困难重重,调控政策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2、住房保障问题的原因
我国住房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是孤立和偶然的,其背景和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是在特定发展阶段多种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由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快速推进、婚龄人口大幅增加、部分居民的超前消费观念、居民对房价快速上涨的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叠加,促使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需求集中释放,导致住房领域各种矛盾凸显。
二是我国住房市场发育时间短、水平低,市场机制和规则尚不健全、不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同时,对政府在住房领域职责的认识尚不清晰,也影响了政府住房保障措施的实施。
三是由于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投机?因素加大等宏观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诸多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住房市场的矛盾。
3、住房保障问题的对策
(1)以廉租住房制度为核心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第一、较大幅度地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覆盖面。当前,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居住水平在住房保障标准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均应成为廉租住房制度的覆盖对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廉租住房制度的覆盖面还应不断扩大。在强化各级政府住房保障责任和明确保障标准的前提下,具体保障方式应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建立有利于住房保障制度实施的运作主体。在大中城市,可探索由政府组建非营利性的公营住宅机构或特殊企业,作为政府住房保障的执行机构,负责廉租住房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第二、从实际出发确定廉租住房的保障标准。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采用略低的标准,再根据实际情况相机适当提高。
第三、廉租住房的保障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廉租住房制度目前主要有三种具体保障方式:即租金减免、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其中,租金补贴应成为主要保障方式。各地政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减免租金,或者直接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住房。
第四、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进一步明确经济适用房的保障性质和保障对象,使其成为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和援助制度。在面积控制上,必须坚持适度的标准,原则上应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同时,借鉴一些城市的探索实践,将政府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各种优惠,量化为货币补贴,直接发放给符合补贴条件的家庭,以“补人头”为主。还应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房的“申入”和“退出”机制。
第五、强化各级政府实施住房保障的责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使住房保障的主体、责任、实施方式、保障标准等问题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六、多渠道筹集和解决廉租住房资金。一是预算拨款。将住房保障支出纳入国家财政正式预算。具体资金来源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将压缩基本建设和行政成本支出的部分资金用于住房保障,以及将每年财政收入增量中的一部分用于住房保障等方式来安排。二是土地出让金。适当提高土地出让净收益中用于廉租住房的比例,逐步由目前的5%增加到10%左右。三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入。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落实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资金。四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将廉租住房的建设和经营打包成完整的招标项目,由政府提供土地,并对廉租住房建设和经营的适度回报率予以承诺,同时,对廉租住房建设和经营提出明确标准要求,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廉租住房建设和经营。(2)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
第一、明确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目标。政府对住房市场进行调控的长期目标,应是保持住房供求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考虑到近年来住房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社会反映强烈的现实情况,政府近期调控目标应重点集中在防止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和增加中小户型的供给方面。
第二、加强各部门在住房市场调控中的协调。围绕调控房价和调节供给结构的近期目标,进一步加强各部门在住房市场调控方面的协调力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调控的职能分工,统筹协调各种调控政策,防止出现各自为政和政策措施相互矛盾的情况,提高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增加对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的用地供应。在坚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改善土地供应结构,提高用地效率,特别是应增加对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的用地供应。
第四、完善财税与金融政策,调控住房需求总量与结构。例如,结合住房面积和购买性质,制定住房消费信贷分类管理制度和差别“首付比例”政策,在首付比例、贷款年限和利率上,对中小户型、第一套自住房给予适当优惠。通过调整契税税率,引导居民对中小户型的消费,对大户型和别墅征收高契税率。同时,加快推进物业税改革试点,加大对住房保有环节的调节力度。还应研究鼓励适度消费的住房消费税政策。用经济手段调节消费需求,引导居民形成梯度的住房消费模式。
第五、完善稳定住房价格的政策调控机制。一是清理现有的调控政策措施,对可能推动住房价格上升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或停止执行。二是严格执行已出台的相关税收调控政策,建立健全抑制房价上涨的税收“稳定器”机制。三是改革完善相关税制,将征税环节从流转环节向保有环节转化,弱化流转环节税负过高对房价上涨的拉动作用。四是严格执行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自有资金比例的规定,明确单一金融机构向单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信贷规模与信贷比例。
第六、积极引导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给。地方政府要积极落实建设规划,在土地供给上支持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给予开发企业相应的信贷、利息、税收方面的优惠,引导和鼓励开发商积极开发建设中小套型、中低价位住房。促进资源消耗低,循环利用率高和集成度高、功能全、质量好的节能省地型住房的开发。
(3)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第一、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促进各层级市场协调发展。完善一级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活跃二手房市场。简化旧房交易手续和流程,清理相关税费,促进存量房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下大力培育、规范住房租赁市场。适当降低个人出租住房的税收,使大量闲置住房从“地下”转为“地上”;通过开征物业税,“挤出”更多的存量住房进入租赁市场;通过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市场主体投资租赁房市场。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向二手房交易市场和租赁市场分流。
第二、探索多渠道住房供应途径。改变由房地产开发商单一供应的模式,探索多层次住房供应渠道,允许城镇居民自己组织集资建房,鼓励合作建房。改革目前住房开发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使多种供应方式得到相应的体制和制度支持。
第三、完善住房市场的法律法规制度。应尽快着手研究和起草《住宅法》,对我国住房市场发展规划、管理机构、市场主体和市场运行的监督管理,以及住房保障制度等予以法律规定,作为规范市场的基础法律。根据住房市场的现 实情况和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款加以完善、修改和细化。同时,对急需解决的问题可先以部门规章或文件的形式及时出台,规范市场行为。
第四、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责。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配合,防止因职能交叉、管理空白出现扯皮推诿现象。要求各部门在职能范围内,突出监督管理的重点,保证住房市场有序运行。
第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住房预售制度。提高预售房的执行标准,至少在住房施工进度达到三分之二以上或结构封顶时才允许预售,并严格监督管理、按标准执行。对弄虚作假、降低执行标准的开发商要严肃处理,对管理不力的职能部门要追究失查责任。
第六、完善相关的住房统计信息制度。加快建立居民收入水平认定与分类系统,为政府有效推行住房保障制度提供技术基础。例如,健全住房产权认定系统、住房档案登记制度等。加快推进房地产价值评估体系建设,为开征物业税、实施住房保障制度和差别性调控政策提供基础条件;完善住房开发、建设、销售、存量的统计信息系统,并通过政府信息公示制度,使各类市场主体及时了解住房市场运行情况,增强市场的透明度。
第七、充分利用信用体系提高行业公信力。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体系和个人信用制度。严格监控有失信行为的房地产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运用社会惩罚机制,使失信者在获得公共服务、银行贷款等方面丧失便利机会;对失信情节严重者,依法依规予以披露、曝光和惩处。同时,加强行业自律,提升整个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第五讲 申论备考与写作中的三个辩证关系
一、点面关系: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讲“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公务员考试备考,尤其是申论的备考与写作,也应该做到这一点。
对于申论备考与写作说来,什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我觉得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对重点热点问题的思考,二是对申论语体的把握,三是看准题目中指定的角色和文体(包括文种)。这里着重讲对重点热点问题的思考。
对重点热点问题的思考,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一般来说,专家分析或网上出现的预测题是“点”,其余各种现实问题则是“面”。
“点”和“面”这两个概念都有不同的层级之分。一个大的上位点,例如对十七中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这是目前申论备考中很重要的一个“点”。围绕这个“点”着重要记忆的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允许农民参与开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项目;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比例;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资;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户籍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如果把“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作为下位点的重点,那就要聚焦记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其他若干重大问题(允许农民参与开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项目;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比例;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资;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户籍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等)就是要注意的下位点的“面”。
再如,假若把食品卫生问题作为一个“上位点”,下位层次上的“点”──关于三鹿奶粉中发现三聚氰氨的问题,则是重中之重,其他涉及食品卫生问题,如围绕冠生园月饼问题、围绕苏丹红问题等展开的思考,则是下位层次的“面”。在同一个层级上,要把“点”和“面”联系起来思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二、异同关系:异中见同 同中见异
申论真题的出卷是在特定的地点“封闭”进行的,不可能直接套用现成的书本资料和网上资料。申论真题的命题专家是根据掌握的资料(包括最新资料、最新发生的事件)重新组织和整合的,因此如果有些辅导站在海报和广告中声称过去多次猜中申论题,只能是在抽象意义上的猜中,不可能是在很大程度上的猜中。不要说是专家,就是一般考生,他们对重点、热点也都是有一定准备的,他们也可以在考后声称自己猜到了要考这方面的问题。而这个“这方面”就非常笼统,弹性就很大了。问题的关键是在考试进行过程中如何精到地概括,提出什么样的对策,引申出什么样的议论。尤其要在提供的众多材料中找出异同关系,做到异中见同,同中见异。
比如环境保护问题与节能减排是两个密切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之“同”,都关系到生存环境、生态平衡、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第六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也可以把节能减排看作是环境保护的“因”,把环境保护看作是节能减排的“果”。
这两个问题之“异”:环境保护问题可以少谈节能的意义,少谈如何节能,而节能减排既涉及减排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又涉及节能问题,比集中谈环境保护问题更具体化了一步。环境保护问题更需要全民行动,节能减排虽然也需要成为全民节能减排行为,但就申论而言,主要又要考虑工业。这是文章详略布局上的“详”。
近年来,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党和政府倡导搞循环经济,特别是制定《循环经济法》,绝对不是赶时髦,是根据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迫切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来说,又是党和政府所抓的节能减排工作的迫切需要。谈到节能减排,更要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考虑一些对策和措施。比如:对高耗能、高污染重点行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在项目审批中,坚持支持先进、制止落后、控制过热、限制排污量大的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总量减排控制闸的作用,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全面开展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现场执法监察力度,增加现场检查频次;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狠抓重点环境治理工程污染减排。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不折不扣地落实。
再如李家洼矿难与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的比较: 2008年7月14日9时左右,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李家洼煤矿新井发生特别重大炸药燃烧事故,造成35人死亡(其中1人为抢救人员)、1人受伤。事故发生后,矿主无视法律,恶意瞒报事故,将遇难矿工遗体秘密转运至山西省广灵县和河北省阳原县进行处理,封闭井口,拆除井架,破坏现场。为达到封锁消息的目的,还以高额赔偿遇难者家属、收买部分记者等手段,进一步实施隐瞒。此外,蔚县和南留庄镇少数领导干部组织、参与瞒报。县、镇少数领导干部有的组织,有的直接参与事故瞒报,企图掩盖事故真相。甚至还组织所谓的调查组,搞假调查,弄假材料,写假报告,以欺骗上级;在上级有关部门组织核查时,县、镇有关人员故意回避事故井,转移视线,提供虚假材料,企图贿赂核查人员,封锁消息。这个材料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瞒报者分散和异地进行遇难者遗体的火化,说明恶意瞒报事故的新动向。
2008年9月20日零点,山西霍州霍宝干河煤矿闷死一名矿工。虽然死难人数远远低于李家洼煤矿死难人数,但霍宝干河煤矿领导狂发“封口费”、职能部门和煤矿联手上演的“双簧”却更为突出。据调查,拿到“封口费”的只有两个是正式记者,而其余全是假记者。按照“证件”上媒体影响力的大小,抵达煤矿的时间等等,把发放的费用分为三六九等,金额为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外地真记者怎么知道矿难事故的?原来是某些假记者做的“媒子”,于是又出现真假记者串通的情况。因此关于山西霍州霍宝干河煤矿矿难事件,更可能放到对媒体思考的申论题目中去。
三、长短关系:扬长避短
变短为长
《庄子•外篇•骈拇》中云:“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用来说明无论什么事物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这个观点。后人也常引用这两句话说明这样的道理:凡事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蠢事。
但是,如果我们错误地认为不管什么事情一切听其自然,一切“有为”都不如乐天命的“无为”,那就忽视了人类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凫胫虽短,续之固然是忧,鹤胫虽长,断之固然是悲,但现代医学的整形手段,又可能将人和某些动物的身体结构以及某些部分进行长短改造、大小变化、移植接合。(英国一男士瞎折腾)
长与短的关系都是相比较而言的。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长短关系。申论的备考与写作,应考者需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比如说有些考生先前的知识结构中,关于管理学的知识是个强项,也许在申论写作中就可以有机地发挥管理学上的知识,比如管理的九大基本效应(1、短板效应;
2、鲶鱼效应;
3、蝴蝶效应;
4、破窗效应;
5、护花效应;
6、海潮效应;
7、雁阵效应;
8、森林效应;
9、“二八”效应)针对眼前的考试题而切入其中的一种效应理论。有些考生平时积累的哲理语言和古人关于治国安家的名言警句比较多,也可以在引用和阐释上适当地发挥几句。如果一个申论考试真题不是专门谈金融问题的,那么一些非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就不宜多联系世界金融危机问题以及国内金融改革问题。
“扬己之长”是对的,而“避己之短”又是一种消极的办法。真正积极的办法是在备考的过程中,适当地补己之短,变短为长。任何申论真题都难以兼顾到各种学科的毕业生。要想使考题对任何一种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绝对“公平”、“均等”、“平衡”是不可能的。一般说来,考到金融、贸易问题,金融和贸易专业的考生当然是优势,考到农业问题,农学方面的考生更能一显身手。当前,对“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因此凡是准备冲击公务员考试者理当熟悉农业问题,一些非农专业毕业的考生更要在这方面变短为长。例如面对国际农产品 价格变化农民该怎么种粮、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就不得不加以思考。
在2007年年底,美国农业部就公布了美国主要农作物2008意向种植面积调查报告。由于2007年玉米价格涨幅远小于大豆、小麦等,因此2008年意向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了8%,相反,大豆则增长18%,小麦增长6%。美国农业生产者能够敏捷地根据市场信号调整种养结构,而我国农民则转身步伐较慢,不善于“见风使舵”,因此在农业竞争中往往吃亏。可喜的是,我们国内有些农民也能根据国际市场信息而适时调整种植结构了。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2007年,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三省有15%左右的种粮农民参照大豆、玉米期货价格种地卖粮。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全球联系愈益密切的今天,作为市场的主体、作为新时代的农民,如果继续延续昔日的“只低头种地,不抬头看天”的习惯,继续奉行等、靠、要等观念,不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就会遭受更大的冲击与损失。我们千万不要低估新型农民,尤其是种粮大户的智慧。现在,很多农村都开通了网络,经过简单培训,上网搜集一些农产品市场变化的信息已非难事。如果再加上自己的学习和政府的培训,按照市场需求这个“指南针”来调整种植结构,结果肯定要比盲目种田好得多。因此,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助他们按照市场导向发展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一些非农专业毕业的考生也要熟悉这方面的问题和信息,变短为长。无论那种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适当熟悉涉及专业以外的重点、热点问题,使自己成为一个初级的“通才”。做到这一点,不仅是为了迎接申论考试,也有利于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把社会现实问题、潜在的问题联系起来、综合起来思考。
关于粮食问题 见后
管理的九大基本效应:
1、短板效应;
2、鲶鱼效应;
3、蝴蝶效应;
4、破窗效应;
5、护花效应;
6、海潮效应;
7、雁阵效应;
8、森林效应;
9、“二八”效应。
1、短板效应: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获“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更进一层,我们可以知道:
1、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高出越多,浪费越大;
2、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这是来自生活中的经验,但朴素的道理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鲶(音如年)鱼效应 激活“沙丁鱼”
沙丁鱼有个习性,喜欢密集群息,被捕捞上来之后常常因为挨得太紧而容易窒息休克而死。所以,挪威渔民出海捕沙丁鱼,每次都要在鱼槽里放一条大鲇鱼。鲇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而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而习惯群息的沙丁鱼受这个“异类”冲击,也会变得紧张起来,四处游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捕捞上来的沙丁鱼的成活率。
一位公司老总在考查之后发现,公司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约占20%的不可缺少的干将之才;二是 占了约六成的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材,这种人约占20%。那么,如何使前两种人增多,使第三种人减少呢?
如果对第三种类型的人员实行完全的淘汰,需要面对来自工会组织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会让企业的形象受损,显然不是好办法。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公司充满活力吗?这是当年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碰上的一个棘手问题,而据说,解决的灵感,最后来自于鲇鱼。
激活“沙丁鱼”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田宗一郎找来公司的一位副总裁商议此事。这位副总裁给宗一郎讲了一个挪威渔民捕沙丁鱼的故事,最终让宗一郎豁然开朗。
受此启发,本田宗一郎立即开始对公司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不是要淘汰第三种类型的人,而是着手向外部引进“鲇鱼”,以激活那些缺乏活力的“沙丁鱼型”员工。
改革首先从气氛沉闷的销售部门着手,本田从其他公司挖来了一个年轻的销售部副经理担任本田的销售部经理。此人出任销售部经理后,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业绩也是接连上升。更重要的是,在销售部的带动下,公司其他部门的员工也受到冲击,热情和活力被激发出来,整个公司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对于这个故事,本田中国公司的人士表示,此事的真实性已经很难考证。也许,这个故事中不乏演绎的成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本田公司确实有每年从外部重点“中途聘用”生力军的制度。根据本田中国公司提供的数据:2004年,本田中途聘用的人员约占当年招聘总数的15%,今年,这一比例约为16%。
这后面有一个背景值得一提。日本是一个推崇终生聘用制的国家,大多数人喜欢从进入一家公司开始一直待到退休。相应地,用人单位也大都倾向于招聘第一次就业者,很少采用中途聘用的方式。本田每年都保持这么大的中途聘用比例,在日本的企业中显得非常“另类”。
“我们把中途聘用人员此前的工作经历和感受当做是一种财富。正是他们,把其他企业的思维和资源引进过来了,有比较才明白差距,找到差距才能进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是本田目前在中国最大的合资企业,作为具体的执行者,广州本田人事科科长董烈锋对中途聘用人员的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
差异化生存
当然,激活休克“沙丁鱼”的,不只局限于那些“中途聘用”的人员。性别、专业、受教育程度、生活背景等的差异性,都被本田用来充当“鲇鱼”的功用。
“想法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多余的。”这是“本田名言录”里的一句,其潜台词是:正因为两人的意见并不相同,为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公司才得以减少犯错的风险。这正是本田式的差异化生存之道。
对于差异化的作用,董烈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了说明。
董烈锋刚到广本人事科的时候,人事科共有9个人,除他之外,其他8人都是已婚妇女。为改变这一人员结构,广本特意打破了原有的内部推荐体制,招聘了4个男性应届毕业大学生进入人事科。“我们原先多采用打印胶片的形式播放幻灯,4个大学生进来后,一下子全部换成了PPT文件。这让人事科的老员工很是触动,充分意识到自己在电脑技能方面的不足。” 当然,这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更多的差异性在随后的时间内一一体现出来。比如说,老员工主要考虑的是稳定,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对发展前途、薪酬福利等有更强烈的要求,这就触发了整个公司的薪酬福利体系改革。老员工一般下班后就回家,而年轻人则对文化、体育等活动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顺应这种需求,广本的大型文体中心也建起来了„„
董烈锋表示,正是意识到其中的巨大作用,差异化的思想贯穿了广本人力资源工作的全过程。在招聘时,广本会充分考虑学历、专业、性别、地域、生活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具体的岗位分配方面,在考虑工作需要的同时也尽量兼顾差异性,“很可能学汽车制造专业出身的人去了公关部门”。
甚至,广本在选送员工参加大学里的MBA学习班时,也向校方提出了一条硬性要求:非广本人员要在学习班占到一半。“如果学员都是广本的人,差异性小,思维碰撞不激烈,学习的效果就体现不出来”。
让“沙丁鱼”带上“鲇鱼”的DNA
任何一项好的想法,要在企业得到切实的执行并产生好的效果,必须要有来自企业文化方面的结合点作为基础。否则,再好的想法也会被扭曲、异化,最终只能停留在空想的层面。受访者一再向记者强调,本田之所以这么做,正是缘于其充分尊重每一个员工个性的企业文化。
上个世纪60年代,本田为发展水冷式发动机还是空冷式发动机展开过一场争论。最开始,本田宗一郎一口回绝了发展水冷技术的要求,主张发展水冷技术的年轻研究员久米是志不服,为此罢工一个月。最终,本田宗一郎不得不作出让步,让久米是志回来继续主持水冷式发动机的研发工作。后来,水冷技术成为发展主流,曾与本田宗一郎公开顶牛的久米是志在没有受到任何阻挠的情况下顺利地成为了本田的第三任社长。
本田尊重个性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学徒工出身的本田宗一郎自己没有上过什么学,但却创立了一个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王国和全球性的主流汽车企业。因而,本田宗一郎对学历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本田公司内部,宗一郎一直大力宣扬“不看学历看实力”,目的在于告诉员工,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没有天然的优劣之分,发挥好你的个性,就有可能成功。
董烈锋对尊重个性的理解是:在认同企业文化的前提下,保留和发展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公司所有的员工在认同本田这个整体的同时,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防止逐步同化导致的激情和活力丧失。换句话说,尊重个性,实际上就是要把“鲇鱼效应”扩散到每一个人身上,让每一条可能休克的“沙丁鱼”的血液里都带上一点儿“鲇鱼”的DNA。
在本田中国公司的人士看来,本田人员结构的多元化和尊重个性的文化,有着非常现实的考虑。本田是一家涉及汽车、摩托车、通用动力产品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国际企业,不同的领域需要有不同个性的人来推动。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本田一直保留着创业的心态和激情,把自己视为有着无限发展可能的企业,“拒绝长大”。保留不同个性的人员,也就保留了发展未来产品的可能。
正如本田可以“不务正业”地在那个叫ASIMO的机器人身上持续不断地投入十多年精力和几十亿美元一样,谁也不知道本田下一个盈利点将会出现在什么地方。起码,ASIMO体现出来的强大技术实力已经开始让竞争对手们感到紧张。丰田就正在加紧对机器人的研发,以在这方面追赶开路先锋本田。
3、蝴蝶效应 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句话的来源,是由于这位气象学家制作了一个电脑程序,可以模拟气候的变化,并用图像来表示。最后他发现,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蝴蝶张开的双翅,因而他形象的将这一图形以“蝴蝶扇动翅膀”的方式进行阐释,于是便有了上述的说法。
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于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蝴蝶效应在混沌学中也常出现。又被称作非线性。
4、破窗效应
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玻璃窗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协调,显得格外刺眼。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维修,大楼上反而多了几个带烂玻璃的窗子„„
这一发现使她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诞生。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凯琳的“破窗理论”的主要意思是外在的恶劣环境也是一个导致犯错或犯罪的诱因。
说到这里想来大家应该可以了解什么是“破窗效应”了。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有了新的物品总要好生爱惜的。小孩子新得一玩具,爱不释手,无论谁要借,哪怕只是一小会,也要好生斟酌一番,然后找一借口不借给你;即使你面子很大,借到手,他也要商定一个还期,更要再三叮嘱,不要弄坏。及至后来,玩具有些磨损或是破旧,那时你即使不要,他往往也要问你要不要玩他的玩具。这就是生活中的“破窗效应”。
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也有相类似的“破窗效应”。
经常听有老师说起,班里的某某某调皮捣蛋,几乎没有办法管教,或者是某某某不够聪明,屡教不会,要丧失继续教的信心与勇气。这时老师们多会恨恨地说,不教也罢!事实上,亲爱的老师们。这是你在打碎一扇窗子的“玻璃”哦。你放弃的只是一个孩子,不过不久你将发现,自己对大多数的孩子失去了教育的热望了。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想到,这孩子也许只是调皮捣蛋,仅是不够聪敏。可他在别的方面应该具有叫人欣赏的方 面,我们为什么要抓住他的这扇“破碎”的窗户不放?寻觅一下他身上闪光的地方,遮掩住他破旧的“窗户”,关爱每个孩子,做到严于自律,不轻言放弃任何孩子。那样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可爱的。
5、护花效应
网上一般称“护花原理”
在威尔逊生活的那个城市里有一座公共花园。每当春天繁花盛开的时候,都会有大批的游客来此驻足欣赏。然而,可恼的是,游客中总有一些不自觉的摘花者。许多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它的美丽,就被折了下来。这些花朵有些被游客带走了,有些就被抛在了花园里,很让人心疼。尽管公园的管理者在公园里写了许多牌子,如:“摘花可耻”、“禁止摘花”、“摘了花朵,丢了修养”等等,然而,人们似乎对这样的牌子视若无睹,照摘不误。
后来,公园的管理者就找到了心理学家威尔逊,向他诉说了苦衷。威尔逊说:“你们何不换一个角度来提醒人们呢?”于是,他亲手为公园写了一些警示语,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等。
于是,公园的管理者就用这些诗一样优美动人的警示语换下了以前的牌子。从此,这个公园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变,摘花的人骤然减少。后来威尔逊这样解释:“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以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他的话,就被人们称为“护花原理”。
6、海潮效应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依据这一效应,作为国家,要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7、雁阵效应
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生物专家们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即雁群这一飞行阵势是它们飞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因为它们在飞行中后一只大雁的羽翼,能够借助于前一只大雁的羽翼所产生的空气动力,使飞行省力,一段时间后,它们交换左右位置,目的是使另一侧的羽翼也能借助于空气动力缓解疲劳。管理专家们将这种有趣的雁群飞翔阵势原理运用于管理学的研究,形象地称之为:“雁阵效应”。
[编辑]雁阵效应的启示
“雁阵效应”带给人们这样的启示:靠着团结协作精神,才使得候鸟凌空翱翔,完成长途迁徙。雁阵如此,管理建设亦如此,惟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才能带领企业走得更远、更好。有了协调共融,阵中大雁就可以收到单独远行所不能有的效果。在雁阵中,雁阵的飞行是一个过程,其中组织运作的科学性和自身本能协作的精神性不仅具有美国企业管理模式,也全部包含了日本企业管理模式。通过飞行过程融合协调,实现了美、日“模式”的融合协调,所以雁阵成员才能取得比具有同样能量而单独飞行的大雁多飞70%路程的良好效果,实现管理界一直梦求的最佳效果:即 1+1>2。
8、森林效应
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也多半是枯矮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丛中,则枝枝争抢水露,棵棵竞取阳光,以致参天耸立郁郁葱葱。管理专家们将此现象称之为“森林效应”。森林效应告诉我们:个人的成长是在集体中通过与人交往、与人竞争而成长的,集体的要求、活动、舆论评价和成员素质等都对个人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健康的人,不良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不健康的人。
[编辑]森林效应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森林效应对企业管理工作颇有启迪:企业领导要善于利用集体的作用来促进下属个人心智的健康成长,即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下属之间、下属与其它企业下属之间多一些交往的机会,通过交往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加速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营造竞争、向上的良好集体氛围,让下属在这种良好集体氛围的长久熏陶下,寻找到竞争对手,感受到工作压力,激发出工作动力„„“一木不成林”,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
如今一些企业也懂得竞争的真谛,但是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往往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却又不愿融入到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去,不思进取,不敢创新,抱着“饿不死胀不坏”的小农经济意识,懒惰的思想观念,在那里“小打小闹”,结果很难成气候,最终逃脱不了“冷水煮青蛙”慢慢死去的厄运。要永立市场潮头,就应像树木那样,融入到市场经济的“森林”之中,予争抢“水露”,竟取“阳光”,才能彻底改变“畸形”、“矮小”局面,在市场经济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9、“二八”效应 就是2080原则。
财富 :其中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
事情:其中20%的人能起到80%作用。
事件:20%的原因决定了80%的结果。
等等,以此类推。
以上为管理学上讲的“九大效应”。跳蚤试验一:
有人做了下面的试验:将一只跳蚤放到杯中,开始,跳蚤一下就能从杯中跳出来。后来,他在杯上盖上个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是碰了几次盖后,碰疼了,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他再把盖子拿走,却发现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那杯子了,因为跳蚤经过几次碰壁后,把目标定到了不及盖的高度。这说明什么呢? 值得人们思考!求上则可能居中,求中则可能居下。跳蚤试验二:
向跳蚤试验学学绩效管理
管人的制度为何管不好人
在昆虫中,跳蚤可能是最善跳的了。以前有个生物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群跳蚤放在桌子上,跳蚤迅速跳起,跳起的高度均在其身高100倍以上,甚至400倍。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生物。后来,他在跳蚤的头上盖上一个透明
玻璃罩,于是很多跳蚤都撞上了盖上的玻璃罩,不断地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跳蚤的头撞上玻璃的声音)。过了一阵子,生物学家将玻璃罩拿开,发现竟然所有的跳蚤依然在跳,只是都已经将跳的高度调至接近玻璃罩即煞车,以避免撞到头。再后来,生物学家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经无法再跳了。于是,生物学家将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都变成“爬蚤”了
后来生物学家将这些“爬蚤”又放在玻璃杯中,在下面放了一个酒精灯并且点上了火.,不到五分钟,量杯烧热了,所有的跳蚤自然发挥求生的本能,每只跳蚤再也不管头是否会撞(因为它们都以为还有玻璃罩),全部都跳了出来!
日前,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MBA高级研修班上,华北电力大学余顺坤教授用生动的案例告诉在场的学员们,如同环境之于跳蚤,考核制度能够最大地激发员工的潜能,也能压制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制定卓有成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公司的良好运作是非常重要的。
百度编辑词条集约化
一、集约化经营的基本内捅
集约化经营的基本内涵有本义和现代义两种解释。《辞海》解释其本义为:“集约”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现代意义的“集约化经营”的内涵,则是从前苏联“引进”的。1958年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解释其义为: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人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简言之,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二、集约化经营的主要特性
一是质量经营的特征。应把质量经营放在重要位置上,从过去一贯性以“外延扩大”和“争地盘,壮块头”为主的经营思路转向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的经营思路上来,在资产质量、负债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
二是集团规模经营的特征。集约化经营要求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因此“分散、按区划设医院”和“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局面必须坚决改变。
三是效益效率经营的特征。集约化经营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坚决杜绝“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费”的状况,全力向“低投入、高产出”和“多、快、好、省”的经营目标努力。
四是高科技经营、电子化经营的特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尽快实现“手工”向“电子化”的转变,实现服务手段电子化是集约化经营的突出表现。
五是人才经营的特征。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启用优秀人才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集约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
土地——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土地制度创新的有效方式。如在稳定现在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提高失地农民的政策补偿水平;启动农村与城市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收益”试点。
第六讲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的四大误区
多年来,申论考试内容在不断变化,考试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在借鉴国外的经验,以及分析了大量案例后,申论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区分度也越来越高。
在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录取公务员的申论考试中,40万考生只有一万多人过关,过关率还不到10%。
这是为什么呢?概括能力不行?表达能力不行?还是准备的理论材料不足?华图专家钟老师认为,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关键问题在于对申论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懂得申论之“道”。
所谓“道”,指的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申论》之“道”就是关于申论考试的正确理念及其写作规律。要想掌握《申论》之“道”,需要对《申论》的考试目的、写作规律、评卷标准有一个准确而又深刻的了解,这是我们取得公务员申论考试成功的关键性前提。但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说明,这种理念和规律往往是不容易被人所把握。这是因为“道”往往和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因此,要掌握这些法则和规律必须首先从转变思维方式入手。由于人们通常陷入一个思维定势的怪圈之中,所以,形成一个关于《申论》的正确的理念及其相关的思维路径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取得《申论》考试的高分,必须要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新的思维框架的建构,克服畏惧心理和思想误区。
误区一:申论考试就是写作考试,老师辅导和考前准备不会有很大提高
在准备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复习申论的意义不大,不会取得很大的提高。而热衷于报名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辅导班,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行测”的试题。实际上,这是关于申论考试最大的一个误区。其实,现在的申论考试已经不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申论考试了,并不是单纯的写作考试,而是基于材料的案例分析,首先是一个大的材料分析题,然后才是写作考试。
申论考试取得成功的关键是“用材料说话”。根据阅卷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把三成熟的材料通过消化加热到八成熟或九成熟,那么一切都是空话,因为第一题和第二题的答案往往都来自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而不是自由发挥。同时,对策的提出也需要根据问题来回答。所以,要用解“行测题”的眼光来看待申论考试,而不是从单纯写作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另外,申论考试的难点和重点就是提出对策建议的部分,这部分的内容并非无章可寻,根据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式和现实的工作经验,我们华图概括出了万能“十条”。这是迅速提高申论考试的关键技巧,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制胜法宝。类似的经验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我们会在华图的辅导班里进一步讲解。
误区二:申论考试是个性化考试
关于公务员考试的这个理解是大错特错的。不可否认,公务员考试是选拔性考试,但绝对不是个性化考试。(一)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说。公务员考试不同于选拔副处级、副厅级领导干部的考试,它选拔的是普通的公务人员,可以说选拔的“庸才”,请注意,这里的“庸才”丝毫不带有任何贬义的色彩。这里的“庸”是平和中庸的意思,“庸”不代表不优秀。实际上,中庸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品格,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mean”,也就是“中庸”,是一种很大的美德。在公务员的队伍里混,讲的就是中庸之道,是不能有自由个性的,要夹着尾巴做人。大多数领导们喜欢的是那些处事要不煴不火,不急不躁,圆融练达,谦恭谨
慎的部下。而相反,要是锋芒毕露、出尽风头,则是木秀玉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所以说,你可以有个性,但这种个性不属于你,只能属于你的上级或你的领导。
(二)从申论考试的性质来看,申论考试是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考试,而决不是求新求特的个性化考试。从阅卷的经验来看,申论就是现代八股,要求你做四平八稳的大文章。从风格上来说,要平和、中庸、凝重、沉稳。申论在实质上就是比较活泼的公文文体。
误区三:申论是写杂文评论
申论是申而论之,有申辩、论述、论证之意,但是现代申论考试“在申不在论”,重点是要把案例提出的问题申述清楚,并且提出解决办法。
有人认为,申论就是词藻华丽、语言犀利、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杂文评论。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大,这个误区不但是广大考生经常犯的错误,也是很多公务员考试辅导老师的误区。
误区四:申论是写学术论文
有人认为申论是使用概念、范畴和严密的逻辑进行观点阐述的学术论文。这也是大错特错的。学术研究和论证是社会科学的科研人员的本职工作,绝对不属于普通公务员的业务范围。
《半月谈》2008年第8期 【半月评论】国际农产品价格涨幅不一农民该怎么种粮
(注:结果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的粮食问题)
最近,美国农业部公布了美国主要农作物2008意向种植面积调查报告。由于玉米去年以来价格涨幅远小于大豆、小麦等,意向种植面积比去年大幅度下降了8%,相反,大豆则增长18%,小麦增长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一部分农产品与国际市场关联度很大。相比而言,美国农业生产者能够敏捷地根据市场信号调整种养结构,我国农民则转身步伐较慢,不善于“见风使舵”,因此在农业竞争中往往吃亏,难以从中分享合理利润。
按照市场需求种粮,这为农民朋友提出了新的要求。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2007年,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三省有15%左右的种粮农民参照大豆、玉米期货价格种地卖粮。但是这种类型的农民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农民不要说国际信息,就是本省、本县的市场信息,因物质条件与文化素质所限,也很难得到。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全球联系愈益密切的今天,作为市场的主体、作为新时代的农民,如果继续延续昔日的“只低头种地,不抬头看天”的习惯,继续奉行等、靠、要等观念,不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就会遭受更大的冲击与损失。有人会说,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普通老百姓怎能弄得懂?实际上,世上无难事,只怕肯攀登。东北一些农民能根据期货市场的变化来种地,说明我们的潜力很大,我们千万不要低估自己的智慧。现在,很多农村都开通了网络,经过简单培训,上网搜集一些农产品市场变化的信息已非难事。如果再加上自己的学习和政府的培训,按照市场需求这个“指南针”来调整种植结构,结果肯定要比盲目种田好得多。因此,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助他们按照市场导向发展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当然,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承受着自然灾害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从世界范围看,农
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扶持。要提高中国农业“见风使舵”的能力,在中国的现阶段,既要靠农民自身,靠合作社与协会,也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引导。
美国农业生产者今年对种大豆、小麦“感冒”(?敢冒尖),是因为去年下半年以来,期货市场这两项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期货具有规避风险与发现价格的功能,是农产品市场变化的“风向标”,对改变中国农民“去年什么涨今年种什么”的传统习惯为“未来什么涨种什么”将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已初步形成了小麦、大豆等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体系,让农民得了实惠,但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的期货交易还未正式推出,不利于避免生猪市场大起大落。因此,加速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刻不容缓。
即使知道种什么、养什么赚钱,一些农民还是顾虑重重。见了“风”不敢使“舵”,是怕风险太大容易翻船。例如生猪养殖,前年价格大跌,去年大涨,但是很多农民不敢养,担心价格跌,担心猪瘟,担心饲料涨得没边,忙乎一场后大亏。我国政府从2004年开始向农民发放多种种粮补贴,今年更是大幅度提高,而且坚持出台粮食收购最低价,对化解农民的种粮风险、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功不可没。然而,这和欧美国家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强力培育发达的农业保险相对照,还有很大差距。
提高农民“见风使舵”的能力,仅仅靠他们自身是不够的。今年南方发生冰冻灾害,交通堵塞,贩运户没法进出,导致湘西农民近来调整结构、大栽特栽的椪柑大面积滞销。尽管当地政府在找市场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但相当多的椪柑无法采摘,眼看着烂在地里,农民损失惨重。湘西农民的痛楚,实际上是当地椪柑加工能力弱、产业链短酿成的苦果,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不强的一个缩影。
欧美有发达的农业产业化体系,表面上是美国农场主调整种植品种,实际上是为他们提供合作服务的产前信息搜集、产中生产服务、产后加工与销售等环节都在呼应调整,从而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近年来国内各地也组建了不少协会与合作社,还有不少龙头企业也起带动作用,但与农民利益风险结合紧密、规模很大、产业能力带动强的还不多。单个农民或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化竞争中往往难堪一击。加强对各种农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带动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是政府该做的事。
细细品味,中国农民调整种养结构的能力较差,实际上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解决这个问题也非一朝一夕,也不能拔苗助长,既要靠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要各级政府多方面采取对策,一步一步化解。期待并相信终有一天,中国农民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者一样,在农业竞争的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
第七讲
申论写作中的双向建构
随着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趋热,申论的写作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写作教学中也应重新调整教学方案,把申论的教学和实践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或者说需要适当地加大比重。
“申论”的语源出自孔子的话语“申而论之”,即申述、论述、论证、引申的意思。申论考试是根据机关工作的需要,考察应试者实际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申论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应试者的发挥主要看平时的功底,不一定需要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因此,自从2000年公务员考试设置申论以来,无论是专家、应试者、用人单位,对这一考试形式都表示赞同。以
2006年11月份进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来讲,考生从考场出来后的感觉都比行政能力测试轻松。但考得轻松不一定等于考得好,要把申论写好亦非易事。
一些有关申论考试的辅导材料中,是这样给“申论”下定义的:“申论就是根据所给的材料引申开来,在对案例分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和应对的方案,并就此阐发出议论。”这个定义最早出自国家人事部门编写的辅导教材。笔者觉得,这种概括似乎还不全面,它让人觉得,申论就是剖析社会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谈对策的,正如许多人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印象,觉得该栏目的功能就是专门进行曝光的。其实不然,“焦点访谈”栏目也有不少是歌颂英雄人物、先进人物、赞美著名科学家或其他著名人士,赞美某种新生事物、赞美某种新的做法的。同样,申论的考题中也有要求围绕某单位的成功经验来谈的,比如曾有一道模拟试题所提供的资料讲的就是“海尔”公司的成功经验,应试者的角色认定是模拟省经贸委的工作人员。“要求你通过‘海尔’的成功,探询其成功的奥秘,从而为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提出有见地的方案和对策。”按照前面关于“申论”的定义,“找出问题的症结”这句话的感情色彩就不太吻合。因此,申论的定义还应周密些。笔者觉得可以概括为:“申论就是根据所给的材料引申开来,在对案例分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和应对的方案,进行引申论述;或者就某一新生事物、某一成功经验、某一新的做法引发议论。”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申论就是特殊的、较高层次的“供料作文”。并且是“供料的议论文”、“供料的策论”,这就决定了,申论的写作更需要注意客体与主体的双向建构,是“料”与“申”的辩证对立统一。材料是一种客体,客体影响、支配着主体的思维方向、思维进程,但主体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可以反过来影响客体,通过中介环节,把自己的某种优势有机地渗透、发挥到客体中去。
在心理学领域,主客体的双向建构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1896—1981)提出来的,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的序言中说:
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字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15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皮亚杰对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提出新的看法,也基于他主客体的双向建构理论。皮亚杰深刻地指出,在心理学中运用条件反射学说,走的仍然是旧的传统的道路,因为它对有机体本身在形成条件反射过程中的主动性仍然是估计不足的。没有主动性也就没有内在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没有内在的结构。皮亚杰冲破了巴甫洛夫学说的某些束缚,在心理学领域内独树一帜。就其最一般的状态而论,皮亚杰研究心理活动的方法可以称之为“系统结构分析方法”。皮亚杰又指出,在运用系统结构分析方法时,就其本身而言,是不可能成为科学地说明现象的完备工具的,只有通过研究事物发生的条件和结构发展的规律,才可能说明它们的机能作用的本质和规律性。因而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发生学方法是指导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理的论点。他强调了系统结构分析方法与发生学方法两者必然的不可分性,于是,又概括这两种分析心理的研究方法为“结构发生法”。这种“结构发生法”,是与所谓“没有结构的发生过程”和“没有发生过程的结构”那样两种理论所持的方法是对立的。前者如斯宾塞、泰恩、李播等联想主义理论和当代美国的一些
理论就是“没有结构的发生过程的”理论。在斯宾塞等人看来,联想的发生、发展现象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系统,而是一些离散个体处于经常变动之中的结合;“没有发生过程的结构”理论,代表人物是生物学中的魏斯曼主义、心理学中的胡塞尔学派和格式塔理论的信奉者。持这种理论者企图研究现象的结构而不揭示现象的发生过程。皮亚杰针对两种理论的弊端,而综合出“结构发生法”。
皮亚杰也非常重视认识的中介作用。他说:“如果从一开始就既不存在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存在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物,那么,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这些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作为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21-22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申论的写作和其他文体的写作一样,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自觉的行为和意志行动。是“认识—反映活动”在文字信息传播中的体现。任何写作活动都必须要有写作的主体和客体,两者之间形成对象性观照。正如照镜子,人照镜子,镜子中的影像也影响人的情绪、感情和联想思索。凡是和写作主体形成对象性观照的事物,凡是为写作主体所感知、所思虑、所表达、所描述、所议论、所说明的对象,都是写作的客体。申论提供的材料绝大多数是取自媒体报道的事实材料,它们就是申论写作活动中的客体,是这种客体引发申论写作者的具体写作行为。应试者读原材料时,通过感受、理解和建构,显现文本意义,也是申论写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在该文本中的对象化。同时,原文提供的材料只有经过写作主体的感知、认识、理解、归纳、加工、发挥,才能构成文章。
一方面要看到,应试者是“资料”和问题的受动者,他不能撇开原材料,不能撇开卷子上提出的问题另外进行宿构性的写作,去谈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无论是“拎”(归纳)、“析”(分析)、“策”(对策)、“申”(引申),都应该紧紧围绕原材料来进行。应试者要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认真阅读材料,紧扣材料答题,无论概括主题、陈述看法,还是提出对策、引申议论,都应该围绕试卷给定的材料,就给定材料和从中概括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阐述和论证,不能信马游疆,天马行空,脱离给定资料,任意发挥。另一方面又应当看到,申论的写作客体主要是触发写作动机和欲望的诱因,它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只是媒介、外因或条件,而写作主体的思想、感情等内在因素,才是胚胎、内因或根据。因此,写作主体在写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笔者在申论写作的教学和辅导中深深感到,最需要强调的是加强议论,尽量减少材料的转述或材料的联想堆砌。我们知道,资料中提供的材料或者由联想而产生的事实材料往往是大量的,比如说谈食品卫生问题,你可能联想到的事实很多,但决不能被事实、被写作中的客体牵着鼻子走,把申论写成材料的堆砌,也不能让观点淹没在材料之中,而一定要从事实的“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并且重在议论分析,概括提炼,这样的论据和论证才是有力的。有句谚语说得不错:“人总是知道自己鞋子最挤脚的地方。”在申论写作方面,有些人也知道自己议论分析的能力有限,于是主要依赖于从提供的资料中摘抄材料,或依赖于材料的联想和堆砌,或依赖于就事论事,以这样的办法拉长篇幅,达到规定的数字底线。甚至美其名曰:“扬长避短”。岂不知,扬长避短实质上还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办法,积极的办法是平时提高议论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考试时有意识地把思维重心放在议论分析、概括归纳上,变短为长。
按照主客体双向结构理论,写作行为总是在一个主客体双向映照的结构中进行。写作主体和写作客体的相互作用,处于双向选择、双向建构、双向转化的过程之中。写作中的双向建构不是刻板的对接,往往有原先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渗入。申论的写作,也可以主动发挥自己的某种优势,从记忆库存中寻找材料、认知图识、名词术语、精彩的哲理性语言等,通过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这些中介环节,主动发挥进去。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必要时运用名词术语。运用名词术语不是为了吓人,而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应试者的知识结构和平时的阅读面。我们的时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无论是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媒体工作人员等,都很有必要掌握一定的经济领域的名词术语,原先学工、学理、学医、学农、学文学、学历史等方面的应试者,更应该补充这方面的不足。
比如说,申论中如果谈到现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请问下面这样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与“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越来越小。” ──哪种更能给阅卷老师留下比较好的印象呢?笔者认为是后者。用“芝麻开花节节高”这种语言来形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显得有点陈旧,或者说不是今日机关文书、今日应用文语体的用语了。恩格尔系数则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常见名词术语。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再如,如果申论中谈到贫富差别的加大,也可以用上这样一个经济学的专有名词: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应试者在申论写作中需要避开经济学上那种过于抽象的表述,尤其是公式,但基本意思是可以借用的,能动切入,点到为止。用和不用,有时效果就不一样。
当然,从记忆库存中寻找材料、认知图识、名词术语、精彩的哲理性语言等,必须紧紧围绕申论中提供的资料,紧紧围绕论题,假若硬在外表贴上去,那就可能方枘圆凿,不合文章内部的运行规律了。
学生申论习作
正因为2009年刚设置此罪名,因此此条练笔很有意义,考试不排除可能涉及。第一题
在我国,个人信息被随意买卖的现象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安定的大问题。主要体现在个人身份证、银行卡被窃取和伪造,使公民财产受到损害;移动电话用户的个人信息被买卖,让用户饱受垃圾短信的困扰;网络交易平台安全性不足,无法保护网民资金账户的安全;孕妇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使孕妇及其家人受到各种推销商的持续骚扰等。这些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我们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
第二题
为有效地保护客户个人信息安全,本行业将进一步做到自律,切实做到以下四点:
1、建立客户个人信息保密机制,加强安全措施,防止客户个人信息失盗。
2、在行业内部明确严明的纪律,防止一些利欲熏心的人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之便将用户信息卖于第三方。一旦发现此类事件,必须严肃处理当事人。
3、积极配合政府、公安系统相关部门对本行业进行监督管理,并提出宝贵意见。
4、欢迎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和举报。
相信做到上面四点,本行业可以切实地实现保护好客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使客户放心。
第三题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犯罪越来越多,网络已经越来越不安全了。
大量监测发现,现在“钓鱼”网站成为了在网络领域里对个人信息窃取的主要途径。这些网站伪装成为银行、网购平台等网站形式,窃取用户的账号和密码。
网民在使用杀毒软件等有效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不轻信网上的信息,断绝贪图小便宜的念头,因为很多骗子网站正是利用人们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引诱网民上当受骗的。
第四题
个人信息包括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账号密码等等,是个人隐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绝对的保护。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让自己十分气愤又无可奈何的事情。被莫名其妙的电话骚扰,电子信箱中堆满了垃圾邮件,各式各样的推销上门服务„„自己的这些信息都是怎么到了他们手中的?许多人在纳闷之余不禁打个冷颤,他们还知道些什么??
2009年的“3•15”晚会上对山东省移动公司出售用户信息、逆势发送垃圾短信的行为进行了揭示。移动公司使用短信群发器、小区短信等方式向用户发送垃圾短信,平均每条8分钱。
无独有偶,一个叫海量信息科技网的网站公开叫卖个人信息,价格也极其低廉,任何人只要花上100元就能买到1000条各种各样的现象,上面详细记录了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等,应有尽有。
为什么买卖个人信息的现象那么严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又是如此不堪呢?
首先是利益的驱使。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都在拼命地挣钱,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最重要的莫过于信息的掌握。于是一些企业就想到了一些歪门邪道,卖个人信息来赚钱。有人卖有人买,对他们来说,在利益面前,所有的都可以抛弃,于是一笔笔肮脏的交易就这样成交了。
其次是法律上出现了空白。过去我国没有一个完整的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这让买卖个人信息的人钻了空子。也
变相地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痛苦,越来越不堪忍受。夸大化,建议删去
再次是政府监管工作的缺失。受到骚扰的人中不乏在政府工作的公务人员,他们发现了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群众意见也越来越大的这个事件,却迟迟没有哪一个、哪一级(不要把话说绝,多用弹性语言,留一点余地为好)的政府部门出面管一管这些越来越嚣张的偷卖信息者。这也不禁让人们开始对政府的办公效率打上了个大大的问号了。
对如何更好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特建议如下:
加强行业自律,从源头阻断个人信息的外泄。俗话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只要我们从源头就保护好用户的个人信息,就不用害怕再有什么人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来做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了。
完善法律,尽快制定和保护个人信息有关的法律,弥补法律在这一项上的空白。这就可以让执法部门做到有法可依,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击胆敢违反法律的不法分子,还老百姓一片艳阳天。
政府的有关部门切实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保护老百姓的个人信息安全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只有加强管理工作,从源头阻止个人信息泄露、法律的有效保护工作才会有基本的保证,老百姓才能放心。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安定,经济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工作刚刚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各个行业自律组织和人民大众一起努力,开拓思路,不断的摸索新的更好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这项事业做好。
要提一下最近公布的九大罪名之一。十一届全国人大七次会议修改了刑法,增加了有关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规定。有些建议供参考:
1、窃取个人信息是否一定指利用木马病毒?
2、更应该警惕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个人信息制造事端,如一些从电子邮件上进入的政治煽动。
3、关于倡导红色短信也可进入复习准备中思考的一个问题。祝你胜利在握!
张宏梁10月25日
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第一题:
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一些机构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力,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利益而造成个人信息的泄漏。2.立法不完善,存在法律漏洞,法律中规定的处罚较轻,无明显的威慑力。3.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4.一些机构的数据库系统存在漏洞,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可以通过网络和一些木马病毒获得其数据库中的信息。5.民众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不强。第二题:
在个人信息管理方面,有很多的商家充当着信息控制人的角色,他们掌握着客户的个人信息,也得到了客户信任,但
是很多的商家却没有做好信息控制人。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分公司为了经济利益,将客户的信息出售给一些商家,使很多的移动客户遭受了垃圾短息的骚扰。所以信息控制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行业自律:
1.树立保护客户信息的意识,让从业人员从思想上给与充分的重视。避免客户信息成为从业人员的盈利资本。2.加强对信息控制人的数据库管理,加强安全性的建设,避免黑客利用系统漏洞进行窃取个人资料。3.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管,提高违反行业自律的违规成本,让出售客户信息的行为成为高压线,不能触碰。4.对于违规出售客户信息的行为应该在行业内部给予通报,警示其他从业人员。第三题: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达,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网络环境中,人们获得了便捷的服务,但是也将自身暴露于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中。我认为在网络条件下重视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在网络环境下许多不法分子利用木马等病毒入侵个人电脑或者一些相关部门的系统,获取个人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时刻注意防范自己的信息安全,在个人电脑中安装杀毒软件,注册信息时要注意网址域名,避免上到钓鱼网站的钩。在一些信息控制人的机构方面,应该加强数据库系统的维护,及时补充漏洞,避免黑客入侵系统,造成大规模的信息泄露。
在各方面的共同防范下,网络会给民众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减少更小的风险。第四题:
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强,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很多商家占领市场的重要筹码,占领市场就是将自己的产品卖给更多的人,客户个人信息则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许多商家赢得商战的关键点,所以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比较严重,很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泄露个人信息的“零成本”和“高收益”已经使得个人信息或者其他隐私的贩卖成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而且由于个人信息泄露造成刑事案件也时有发生。2008年在河南新乡发生的由于“人肉搜索”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四川籍女子和安徽籍男子网恋分手后被此男子杀害,酿成惨剧;还有许多网站公开叫卖个人信息资源,个人信息内容一应俱全,包括个人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甚至包括股民信息,银行用户数据等重要信息,价格还极其低廉,这使得我国居民的信息安全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中。除了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获取的个人信息外,还有一些我们很信任的信息控制人也将变卖客户的个人信息变成了他们盈利的一个手段。2009年的3.15晚会上曝光的山东移动出售用户信息、逆势发送垃圾短信的行为进行了曝光。2008年6月也有媒体报道深圳的孕产妇信息库也发生了泄漏,而且信息每月“滚动更新”,不法分子将这些信息批量出售,影响了孕产妇的正常生活。除了信息的泄漏外,还有很多房地产公司、医院、网吧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获得居民的身份证复印件后再转卖给信息公司牟利。除了故意的泄露行为外,现在还有“钓鱼”网站成为网络领域的大隐患,也应该引起网民的高度重视。
个人信息泄漏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七次会议修改了刑法,增加了有关侵害公民个人信
息的规定。我认为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应该齐抓共管,全面重视,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完善立法,用法律途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通过立法规定相关的行政和刑事责任,对违法的行为进行严惩,对相关个人起到威慑力量。
2.加强行业自律,当好信息控制人。一些相关行业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起到重要的责任,对其内部加强行业自律的约束,形成违规高压线,防止机构本身或者内部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利用个人信息来盈利。
3.加强行政监管,监督各行业的信息保护。利用行政手段来监督各行业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制定行政规章,加大企业或者个人的违规成本,减少违规行为。
4.加强技术防范,保护网络安全。相关部门应该提供技术支持,防止部分人员利用网络手段,钓鱼软件和网站窃取相关的部门的数据库或者入侵个人计算机系统窃取信息。
5.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个人信息自我保护意识。利用媒体宣传,提高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信息防范意识,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我相信在全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全面防范,一定会提高我国个人信息的安全程度,有效的保护个人隐私,提供更安全的生活环境,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世界地理终极总结
1.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2.欧洲十字形工业带:横轴西起英国英格兰中部和东南部,向东经荷,比,卢,法国北部,德国中部,捷克,波兰南部,知道俄罗斯和乌克兰;纵轴北起北欧的瑞典,挪威,丹麦,经德国鲁尔区,延伸至瑞士,意大利西北部(以米兰-都灵-热那亚为顶点的三角洲地区)
3.五大湖:组成: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位置:加美交界。特点: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苏为最大淡水湖),湖泊间多急流瀑布,北美洲地中海之城,尼亚加拉大布。
4.美国的玉米带:该区位于牧草乳酪区以南,在北纬40到北纬45之间,这里地势低平,肥沃的草原黑钙土土层深厚,无霜期长,春夏气温高,温度大,年降水量大,极有利于玉米生长,是美国玉米的主要产地,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与大豆牧草轮作,作为精饲料饲养猪和肉牛,因此又称为玉米肉畜带或玉米大豆带。
5.美国的制造业带:美国工业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西起密西西比河,东至大西洋沿岸,南起俄亥俄河和波托马克河,北至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以及新英格兰的南部,一狭长地带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八,集中二分之一以上的制造业,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业带。
6.俄罗斯铁路分布格局:俄罗斯铁路网以莫斯科为枢纽,形成12条铁路组成的放射状网络覆盖其西部地区。7.地名:蒙贝利亚尔,里昂,马赛,图卢兹;国家:法国。首都: 巴黎;最大海港: 马赛。地名:库兹巴斯;国家:俄罗斯;首都: 莫斯科;最大海港: 圣彼得堡。地名:珀斯;国家:澳大利亚;首都: 堪培拉;最大海港: 悉尼。地名:蒙特利尔;国家:加拿大。首都: 渥太华;最大海港: 温哥华。地名:休斯顿;国家:美国。首都: 华盛顿;最大海港:纽约。
地名:阿伯丁,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爱丁堡;国家:英国。首都: 伦敦;最大海港: 伦敦。地名:圣保罗;国家:巴西。首都: 巴西利亚;最大海港: 里约热内卢。
地名:慕尼黑,莱比锡,斯图加特,法兰克福,科隆;国家:德国。首都: 柏林;最大海港: 汉堡。
8.美国经济基本特征:1经济规模大,部门结构完整,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经济高度发达。2劳动生产率水平是世界上最好的,很多方面技术最先进。3工业对农业占绝对优势的工农业国家,第三产业发达。4垄断程度高,并存在大量的小企业。5居民贫富差距悬殊
美国东北部经济区先发达起来的原因(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1美国是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英国移民国,没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和保守生产方法的束缚。2具有有利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3工业化较晚,且充分利用欧洲各国现代的技术和资金,特别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熟练的操作技术。4美国在辽阔肥沃的土地上,按着美国式道路建立起强大的资本主义农业,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横财。
9.澳大利亚经济基本特点:工业占主导地位,工业体系完整,强大。农牧矿产品的出口率高,对国际市场依赖性较大。国民经济被国内外垄断资本所控制。生产分布不均衡,呈半环状,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具有双重性:殖民地性(长期输出农矿产品为主);后起的发达国家。
10.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里的澳大利亚:1畜牧业是农业中历史最长,地位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在畜牧业中,养羊业是最突出的部门。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草原辽阔,地下水丰富气候适宜。多年培育出的生产性能高的细毛产品,加之养羊业比较节省劳动力,所以养羊业一直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2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是澳大利亚的传统工业部门,采煤业发展较早且发展迅速,采矿业发展较晚,但十分迅速,其他金属开采是古老工业部门发展之一。澳大利亚有不少的金属矿的产量居世界前列。战后澳大利亚稀有金属的开采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1.加拿大经济基本特征:1后起的工业发达国家。2主要经济部门受到外资控制。3主要的农矿原料出口国。4经济的双重性。5地区分布不平衡:工业-五大湖与圣劳伦斯河谷;农业-大平原南部地区。
12.俄罗斯经济特征及成因:特征:1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原因:自然物质基础雄厚,经济基础雄厚,人口素质高,科技人员高,投资与发展场所潜力巨大)。2中等发达的经济水平。3二元化的制造业结构(军用重,民用轻)。4剧烈变革中的经济体制和结构。
13.俄罗斯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利弊: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使俄罗斯的经济综合发展。广阔的森林带是俄罗斯林业发展的基础。丰富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农业发展,但就农业的综合自然条件全面分析,土地生产力低。水热资源在地域组合上不协调,是其自然条件地域组合中的突出问题。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有完善的工业体系。主要资源分布高度集中,形成大型工业基地。分布不均导致运输压力大,布局不合理(东多西少,东闲西缺)。能源资源百分之90在东部,因此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
14.英国经济基本特征:工业比重大大超过农业,产业布局变化显著。
15.法国经济基本特征: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战后增长迅速,法国经济逐渐走向外向型发展。
16.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十分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注重增加资本积累,固定资产投资额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17.德国生产力布局特点及成因:特点:布局较为均衡,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集中于内地。原因:自然条件较均一,没有高寒酷热、干燥的地区,均适宜人类的生产活动。自古以来就是欧洲东西,南北的交通十字路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德国处于封建割据局面,各个邦国各自为政,形成了各自的经济中心。各区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发展自己的 特色工业。德国政府注意分散设置第三产业和政府机构。具有大批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其生产灵活利于吸收各种劳动力,而且宜分散分布。发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业为德国均衡的生产格局提供了可能性。
1.美国发展钢铁工业的资源条件有:苏必利尔湖西南岸有丰富的铁矿,阿巴拉契亚山区有丰富的煤,钢铁工业中心高度集中在东北部 2.咖啡王国指巴西,该国最重要的工农业分布在东南部
3.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以南及东北部地区是农业专业化地区中的乳酪带,主要生产乳制品,主要养奶牛
4.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汽车城是底特律,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叫硅谷(旧金山),最大的钢铁和肉类加工工业中心是芝加哥,最大的铁路枢纽是芝加哥,最大的城市和海港是纽约,曾被称为钢都的是匹兹堡,世界石油之都是休斯敦,汽车轮子上的城市是洛杉矶,其郊区的好莱坞是最大的电影业中心,华侨和华裔人口最多的是旧金山
5.澳大利亚在世界上居前列的矿场资源有煤炭,铁矿,铝土,铀等;其中铁矿主要分布在皮尔巴拉地区。该国居世界首位的畜牧业产品是羊毛
6.世界最主要的小麦出口国有: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铝土矿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巴西,几内亚。7.阿根廷最重要的农牧业区是潘帕斯草原,这里最主要的牲畜是牛
8.巴西汽车制造业规模居拉美第一位,由于该国缺少石油资源,所以生产后部分汽车以酒精为动力,其原料是甘蔗。圣保罗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
9.加拿大森林资源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巴西);以枫树最著名,该国象征。
10.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经济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澳大利亚居世界首位的畜牧业产品是羊毛,居世界前列的重要农产品是小麦,是主要的矿产国之一,铁矿开采主要集中在皮尔巴拉地区,铝土矿产量居世界首位,其开采主要位于约克群岛的韦帕,还有丰富的黄金矿和煤矿。
11.巴西工业主要集中在以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为中心的三角形地区。在巴西和巴拉圭国交界的巴拉那河上建造的伊泰普水电站,水电占该国发电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12.英语和法语同为加拿大的官方语言
13.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的美洲国家和地区。
14.美国的三大石油产区是:墨西哥湾沿岸的西部,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发源地是芝加哥。美国工业在分布上很不平衡,明显集中在东北,南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其中以东北部的制造业带最为集中,它西起密西西比河上东至大西洋沿岸,南起俄亥俄河与波托马克河,北至五大湖沿岸
15.国家书目最少的州是南美洲,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是澳大利亚,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16.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
17.世界八大石油产区:西亚、北非和几内亚湾沿岸、北海、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区、东南亚、俄罗斯、美国、中国。18.中国在南极的考察站有: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
1.欧洲工业地带的分布和成因:分布:十字形工业地带,横轴西起英国英格兰东南部,向东经荷,比,卢,法国北部,德国中部,捷克波兰南部知道俄罗斯乌克兰;纵轴北起北欧,瑞典,挪威,丹麦经德国鲁尔区延伸到瑞士,意大利西北部。成因:交通便利:莱茵多瑙河及各运河组成完善的内河航运网,铁路交通的发展,海洋深入内陆使海上运输发达便捷。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北海油田,鲁尔煤田,洛林铁矿等,丰富水资源,核电,水电等使能源资源丰富;渔业资源 森林资源等。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推动使工业迅速发展。
2.英国新老部门的差异:1发展:老:传统工业发展与产业革命,以蒸汽为动力。新:二战后,应第二次科技革命发展起来的。2部门:老:采煤,钢铁,冶金,机械,造船,化工,纺织等。新:电子,电气,汽车,飞机,石化,原子能等。3特点:老: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布局不合理。新:垄断度高,企业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专业化,协作程度高。4布局:老:主要布局在产煤区附近,主要城市有曼切斯特,利物浦,伯明翰,格拉斯哥,纽卡斯尔等。新:布局在沿海等交通发达地区,主要城市有伦敦,伯明翰,阿伯丁。
3.比较英法新老工业部门的差异:一:1传统部门:英:采煤,钢铁,机械,造船,化工,纺织等部门。法:纺织,食品,服装,化妆品等部门。2特点:英: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布局不合理。法:食品是其优势部门,纺织钢铁长期不景气了化妆品久负盛名。3分布:英:产煤区及附近岛屿如曼切斯特,利物浦,伯明翰。法:食品化妆品、服装靠近市场大城市及周围,钢铁沿岸。
二:1新兴部门:英:电子,电气,汽车,飞机,石化,航空航天。法:同英。2特点:英:垄断程度高,企业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专业化协作程度高。法:尖端工业化,比美日英等国起步晚,微电子规模小但航空宇航、核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3分布:英:沿海交通发达地区,伦敦,伯明翰,阿伯丁。法:东部地区,沿河沿海交通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蒙特利尔,图卢法,格勒诺尔等。
4.英法自然条件和农业方面的差异:1自然条件差异:英: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温和湿润,降水较多,但热量不足。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有利于西风进入使气候更加湿润多雨。法: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气候湿润,纬度较低,热量较为充足。地中海气候冬暖夏热,热量充足,降水较多利于农作物生长。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2农业差异:英:欠发达,主要农产品进口国,产值极低。由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使得畜牧业比较发达,产值占百分之七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种植业进占20%,分布在英格兰东南部。法:重要农场生产国,农业增长迅速。种植业畜牧业综合发展。现代化水平高。地区专业化水平高。形成农业专业区。
5.为什么鲁尔区在德国举足轻重: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地位:曾各工业产值占40%,现在鲁尔区生产占全国的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三分之二,在德国举足轻重。特点: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容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区域工业综合体。现状:70年代以后,电气,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同时服装,纺织,啤酒等轻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在制造业向多样化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当前鲁尔区已成为轻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均发达地区。优越条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丰富的煤炭资源。水陆交通便利。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有充足的水资源。农业基础好,位于黄土带上。1.对比俄罗斯东西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地理特征及形成条件:西部: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水平高,科学技术先进,现代化程度高,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机械化程度高,重工业为主。东部:经济发展缓慢,落后于西部,生产力水平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科技较为落后,经济结构不太合理,重工业为主,地区分布不均衡,集中于西南部。
1.加拿大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加拿大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就矿产品种而言是世界第一,故矿产业十分发达,是世界第三矿产大国。2寒冷的气候和森林资源。3草原面积大,畜牧业佔优势,南部水热条件好的五大湖区,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4纽芬兰岛东南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渔业发达。
2.加拿大采矿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世界矿产资源富国,就矿产种类而言是世界第一,有60多种,矿业产值仅次于美俄,居世界第三,矿产资源多样,产值高,出口量大,是加拿大最主要出口物之一,硝酸钾第一,钴第二,镍、铜、铝、黄金、铂、石棉居世界前列。
3.加拿大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分工,世界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农牧并重,小麦,大麦,玉米,大豆,大草原三省的南部,生产全国90%的粮食,小麦50-70%出口——世界面包筐。世界乳肉市场主要竞争者,渔业海洋捕捞为主,有一定地位(纽芬兰渔场)
4.美国人口分布和生产布局向阳光地带转移的原因:1自然方面:南部比北部有着更为优越的气候条件,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平原面积比北部广阔。2社会经济方面:二战后,南部农业,石油工业等有了很大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3.1960年后,北部经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而南部工资低,工人组织程度差,低价便宜,原材料丰富,所以北部财团送至外国资本到南部建厂的逐渐增多,南部工业发展速度也超过北部,人口增长速度也超过北部。
5.美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重要性:1水力资源:密西西比河纵惯大平原中部同五大湖有运河相沟通能力并通过圣劳伦斯河,伊利运河和哈得孙河通往大西洋形成联系全国主要地区的内陆水运网,众多的河流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西部高原潜在水能尤为巨大。2煤: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中北部,储量大,质量好,中央平原,落基山地3铁矿石:苏必利尔湖西岸,南岸80%,阿巴拉契亚山地南缘4石油:加利福尼亚,阿拉斯加,墨西哥湾沿岸,为美国提供了巨大的现代能源5有色金属:广大的落基山脉藏量丰富6平原面积广大,耕地资源丰富,利于农耕及栽培多种作物7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32%,蓄积量世界第三。
1.拉丁美洲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矿产资源及分布:白银:分布于玻利维亚,智利北部,迷路的安第斯山地的白银矿,以后白银更大储藏,都出现在墨西哥。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产银地位,没有。与白银有共生关系的铜,铅,锌,锑等等。有色金属矿同样富存于,安第斯山区。智利,秘鲁,墨西哥玻璃维亚等国的铜矿储量占世界三分之一,其中智利北部的铜矿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铜矿区。钢铁:著名的铁矿,包括位于委内瑞拉境内圭亚、那高原北麓的博利瓦尔铁矿,巴西高原在东南部,被称之为巴西铁四角的伊塔比拉——奥罗•普列托——科伦巴地大铁矿。巴西卡拉雅斯铁矿(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玻璃维亚在其西部,安第斯山麓地区新发现一个估计储量在400亿吨的特大铁矿。锡:位于玻璃维亚西部形成一条长1000米的锡矿带玻利维亚东部和巴西西部。两国交界地区的朗多尼亚锡矿带。铝土:南美大陆东北部和加勒比群岛地区。石油:分布在中美地区,即墨西哥沿岸及大陆架,加勒比海南岸河,南美北部沿岸大陆架。
2.为什么说巴西东南部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1巴西东南部面积仅占全国的11%,都集中了全国的44%的人口,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2巴西工业化以该地区为中心开展的。这里集中了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全国最大的三个城市,比这三个城市为顶点的三角区,聚集了巴西工业的精华。3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以集约化的混合农业为特色,中产阶级队伍庞大。4圣保罗为巴西第一大城市,也是南半球最大的城市,集中发展了钢铁,汽车,机械,电子,石油,化学等工业,为巴西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里约热内卢是著名的天然良港,为巴西最大的海港。
3.澳大利亚农业采矿业的重要性:农业:1天然草场和可耕地面积广阔。2中西部的炎热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对农业发展不利而其余地区气候条件比较优越。3农牧业是澳大利亚的,传统的重要的经济部门。4澳大利亚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现在翻地,播种,施肥,收割,剪毛,挤奶,屠宰等已全部采用机械操作。5农业生产专业化较强,农畜商品性很高。采矿业:1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丰富。2采矿业是澳大利亚的传统工业部门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部门。3澳大利亚有不少的金属矿的产量居世界前列。3澳大利亚在战后的稀有金属开采,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对比:1人口与面积的关系特点:加拿大:地广人稀。澳大利亚同。2人口集中分布地区:加:东南部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谷沿岸。澳:东南部沿海。3共同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4农作物分布:加:大平原南部。澳:墨累达令河流域。5居世界第一出口产品:加:纸浆。澳:羊毛。6形成这种产品的资源条件:加:森林资源丰富。澳:羊场资源丰富。7经济的双重性:后起的发达国家;具有发展中国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