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14、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采取“让利不让市场”的策略,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国家鼓励进出口的各项政策,巩固提升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着力培植新的外贸增长点。积极争取利用外资审批权限。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努力吸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外向度高、规模效益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稳定外资规模,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规,着力培植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加大与“国字号”外派劳务经营公司对接,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借助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稳步推进高层次劳务输出。
第二篇: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总体要求: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原则,坚持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增强规则、法律意识、完善法律法规,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贸易的高素质人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管理经济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国际国内。
二)具体要求:
1、要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要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加强国家口岸管理和检验检疫工作。
2、要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注重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优化结构,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引导跨国公司把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转移到我国,吸引外资加快向中西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符合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和规范。优化投资环境,规范招商引资行为,纠正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变相给予优惠政策和层层下达分解指标的做法。
3、要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完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有实力、有信誉、有竞争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加强引导和协调,避免企业在境外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办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进程,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制定,稳步推进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
三)重点工作:
——努力形成新型的对外开放利益协调机制
在我国未来的对外开放进程中,扩大出口规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不应当只是片面地考虑其对GDP增长可能产生的拉动效应,更要重视对实际国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对国内经济利益关系的影响。
——吸引资金与吸引要素、资源并举
在注重吸引外资数量增长的同时,要充分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做到吸收外资与集成全球市场要素并举,学会利用全球性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产品的配置体系,形成引进资本、技术、知识、管理、观念、人才、品牌、市场的“一揽子”的方式。
——学会成为国际金融体系重要参与者规则制定者
全球化时代,一国的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程度已成为衡量其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一国驾驭国际经济关系的综合能力。因此,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通过有序、有条件开放资本项目,逐步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减少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带来的震荡与冲击。
——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有机结合一是通过对外投资,组合全球要素在中国创业。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类型的高科技企业,虽然其资金、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市场等高度国际化,但企业主体在我国国内;
二是通过对外投资获得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国内企业已有实力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获得先进技术和人才;
三是政府要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预判和扫除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全面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
第三篇:怎样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怎样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世界政治经济总体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在起伏中进一步增长,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更加活跃,东亚正成为最有活力的增长带,经济全球化、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要竞争、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未来世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努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使进出口贸易与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对外援助和其他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紧密结合,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利用外贸、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也是适应世界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的迫切需要。必须在继续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把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实现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扩大货物贸易,积极发展我国具有优势的服务贸易,提高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要调整进出口结构,形成出口增长主要依靠质量效益的机制,建立有利于改善进口结构,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创新的机制。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必须实行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的多元化,才能增加回旋余地,发挥我国比较优势,保持主动地位。并鼓励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跨国经营,抓紧建立有效的配套服务和支持、监督体系。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组织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使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相互促进,做到互补互利,实现市场多元化。
实行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是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条件。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建立统一、健全的对外经济关系,维护国家利益。加快转换各类企业的对外经营机制,赋予具备条件的生产、科技、服务企业对外经营权、扩大实行外贸经营依法登记制。进出口贸易要以市场为导向,取消指令性计划,减少行政干预,对少数实行数量限制的进出口商品的管理,要按照效益、公正、公开的原则,逐步实行配额招标、拍卖或规则化管理。国家主要运用汇率、税收和信贷等经济手段调节对外经济活动,使我们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服从国家宏观调
控的要求和目标。
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是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要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在进一步扩大外资引进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商投资结构上来,使外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向我国急需发展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投向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中低档住宅项目,严格限制高档建筑和娱乐设施。同时,考虑到现在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引进外资决不能再单纯追求数量,而要把重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关键是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对于不同行业的开放,还要按照它们的各自特点,区别对待。对于有些行业,如金融、保险市场的开放,更要谨慎从事,不能一哄而起。要逐步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要依法保持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保持中外投资者和职工的正当权益,并依法加强对它们的引导和监管。并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国内企业对外投资,鼓励那些有实力的企业进一步开展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支持那些引进能够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企业,促进规模经营,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决不能受制于人,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经济风险。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对全国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使它们争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并鼓励它们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的前面,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第四篇: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对外开放
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国各地都在竞相招商引资历的新形势下,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对外开放,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当前,招商引资已成为各地经济的工作,加快发展的动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投资商到一个地区投资,越来越注重当地的产业投资环境,包括产业的配套和产业的聚集效应,即产业链的形成状况。一方面,由于有了产业配套、产业链的科学分工,企业才能实现零库存、降低企业成本;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循环经济;才能降低经营风险、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能够产生巨大的吸附效应,可以源源不断地吸引相关企业加入到这个良好的产业链中,寻求最大的商业利益。特色经济、品牌经济与规模经济、产业集群是密切相关的。产业链的壮大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投资环境和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
一、产业链的内涵
产业链,也就是产业集群,是把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企业群体在地理上集中,既包括同一类企业集中,也包括其上下游产业链
和相关支持性服务行业的集中。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实质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目标是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中心城镇。一个大企业,可以带出一片大产业,进而形成一个特色城。产业链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地域化集中特征。产业相对集中的地方,自然会形成地域优势,根据地域优势进行科学分工,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企业集群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集中布局,由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通过衍生、扩张、拓展形成更大范围、更大影响的区域布局,从而集中生产要素和释放规模效应。同时还带来了信息的集中、人才的集中,甚至竞争的集中,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二是专业化分工特征。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这也正是其能够不断成长的重要原因。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社会化分工网络,把人员培训、销售网络的建立、运输成本的降低、原材料的供应全部纳入到专业化的分工之中。这种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可能形成地区性新产品、新技术的孵化器,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就会向该地区聚集,形成企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机制。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将促进劳动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并使生产效率成倍提高。
三是社会化协作特征。随着产业集群发展,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服务性工种逐步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将出现一批专司服务的企业,提供专业的产前、产中、产后
服务。同时,产业集群发展所集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还会带动运输、仓储、电信、餐饮、旅馆、娱乐、教育、卫生、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二、产业链招商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依照产业链招商,有利于增强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提高招商工作效益。各地的招商工作都经历了几个阶段,起初是政策招商,打政策牌,拼优惠度;后来发展到项目招商,推出各类招商项目,联系投资者。这些做法,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同大海捞针,效益低下。现在各地招商竞争已经发展到产业招商,比产业投资环境,比产业链集集中度。政府部门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依照产业发展目录进行招商,这使招商引资工作上升了一个层次,使招商引资的目标对象更加明确。构筑产业链,依照产业链招商,会极大减少招商工作中联系对象的范围,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益高,是一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招商引资方式。
二是依照产业链招商,有利于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由于招商部门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并受工作性质、接触范围和知识面的限止,招商成效有限。进行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是扩展招商力量的重要途径。如果当地的产业链已具雏形,特别是龙头项目或关键性项目已经引进,产业链内的投资者也会为了自己企业的发展,积极引进上下游生产企业或产前产后的服务性企业,与之配
套,以减少自己的经营成本,改善自己的经营环境,扩大招商力量,形成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的局面。
三是依照产业链招商,有利于提高招商工作的专业水平。政府招商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也是五花八门。招商是一项要求综合素质高、公关能力强、专业知识面广的工作,如果只局限于一般性的政策宣传和客商接待,就难以激发工作人员的求新求知心理,日久便会产生怠慢情绪。若制定了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依照产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熟悉该行业的专业知识,力争成为内行,有利于招商工作人员提高专业水平。
产业集群是一种必然性趋势,依照产业链招商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方法。必须把产业链招商提升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和推广。把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转向放在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上;放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诚信政府、效率政府上;放在根据国际国内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及启示,建设自己的产业集群发展体系上;放在一个又一个具体项目的落实上,加强基础设施等项目载体建设,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这是当前招商引资工作的最大任务。
江南街道科协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十七大报告学习问答之二十六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问:为什么要突出强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对于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干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置于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尊重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权利的重要体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强不强,作风好不好,实绩突出不突出,群众自有公论。但在少数地方,个别干部漠视群众利益,却通过拉“小圈子”、跑关系,得以“带病提拔”,这不仅对别的干部不公平,而且让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产生怀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就是让群众的意见成为决定干部升迁与否的主要因素,任何一名干部要得到升迁,必须怀着做“人民公仆”的真诚心态,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党在新时期干部任用标准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在新时期选拔任用干部一贯坚持的根本标准,是选拔群众公认、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且政绩突出的人。这一标准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党的干部工作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德才兼备原则的本质体现和具体化,是被实践证明唯一正确的标准。只有不折不扣地坚持这一标准,选人用人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一根本标准,使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认和信任。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对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要求干部选拔任用更加自觉地坚持走群众路线,拓宽发扬民主的渠道,改进群众参与方式,进一步落实广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群众公认原则的本质要求和具体实践。公信度反映公众认同、群众信任的程度,反映群众的观点,也是衡量具体工作的标尺。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对人选和选人的双重要求,要把具体人选的素质要求和组织上选人用人的要求统一起来。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为基本方向,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也是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在本质上和方向上相一致,扩大党内民主和扩大人民民主,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由党的性质、任务和地位所决定的。党作为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的意愿、国家的意志,达到这样的目的,必然要求完善党内民主,扩大人民民主。
要形成正确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离不开用好的制度和好的作风选人。用好的制度选人,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必须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各项制度,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干部考核、考察的制度和办法,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防止和纠正考察失真、“带病提拔”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用好的作风选人,必须严格遵守干部工作原则,坚持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不搞团团伙伙;坚持公道正派,不拉关系、徇私情;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坚持按程序办事,不搞临时动议。选拔任用干部要特别注重群众公论,多数群众不拥护的干部不能提拔;特别注意选作风好的干部,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古人说:“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任务的高度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建设一支能够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重任的干部队伍,以抓好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正确使用为重点,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优秀人才放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从制度建设上保证选人用人客观、公正、公平。
(省委讲师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