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和进步的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生机和活力的标志。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现在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任课教师只想自已如何教,不关心学生如何学;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而自己却不多加思考,不考虑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就应该以克服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 汉语言文学 创新思维
一、当代大学生提高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当代的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单调的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欠缺的现象。一些学生明显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只注重书本,不注重实践。如果只强调知识而不注重创新,那么社会就难以进步。学生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复制性的,即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以过去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选择自以为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法,而排除其他一切有可能更简单的方法。这种复制性思维方法会使思想僵化,大脑凝固。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对专业的不了解、不感兴趣而厌学的现象日益突出,表现在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经常旷课。要发展就要创新,要进步就要创新,要推动生产力就要创新,一切奇思妙想都源于创新之中。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强化时间观念,做好学习计划。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性的前提。只有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才能开发民族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走向进步,走向繁荣。
二、汉语言文学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1.,汉语言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中最灿烂的瑰宝,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将其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汉语因为其知识精深,应用人群范围广,人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内容越来越丰富,在各个行业领域都大有用武之地。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作家,剧作家,对中国人文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汉语言专业主要培养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要具备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与技巧的应用。汉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门有点枯燥乏味的专业,汉语言专业的理论课程和理论内容很多,死学理论不但枯燥无味,而且很难理解掌握;而联系实际,加强创新思维能力,不但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此外,汉语言专业的内容很多,所学知识种类多样,课程也很多,汉语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所学范围也挺广泛,我想这需要学生有极大的耐性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性,要有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汉语言文学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社会对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学习此专业的大学生应该突破专业限制,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所学内容的创新,并重视自己创新思维的构建。这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丰富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2,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与原动力。创新始于观察,源于问题,基于想象。创新源于创造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是具有新颖、独特而且有科学意义的间题。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一切创造性成果的获得,都起源于对汉语言文学理论上或实践中的创造性问题。创新思维是一种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能够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独特成果的高级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以及直觉和灵感等思维活动的综合表现。对汉语言文学问题的创新性思维有助于更好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有助于加深对涉及专业问题的理解。
三、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1.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
理论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在大学中,单纯依靠这些基础,大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还要学习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只有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增强学习知识的应用性。比如:在大学期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学习期间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这样我们在阅读中就拓宽了视野,在阅读中获得多门学科的一般知识,具有了较好的人文、科学和艺体素养。同时,我们自己应该具备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以积极的鉴赏态度,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其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其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2.转变思维方式,使自己由“被动”变“主动”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复制性的,即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以过去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老师告诉的经验为基础,选择自以为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法,而不去多加思索。这种僵硬的思维方法会使思想凝固。而运用创新性思维,则可能找到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我们要树立创新性思维模式,就像科学家那样,科学家们在从事创新发明时,需要对无法预知的事物作出多种多样的选择和推测,并在众多的选择中保留下最佳的思路。这种创新性思维过程往往是漫长的艰苦的,有时还会脱离已经获得的复制性知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如果永远按照惯常的思路去思考,得到的也永远是惯常的东西,只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才能最终抓住问题的实质。另外我们要把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是一种科学的创新,瞎闯蛮干是不会成功的。对汉语言文学问题的创新必须以坚实的科学的汉语言文化知识为基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转变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发展。
3,具有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制约。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复杂多样的。所谓发展,就是不仅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且还要认识到世界又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一个具有良好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就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问题时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而只善于进行单向性、单一性、顺向性和纵向性分析问题,是很难在头脑中有新思维“火花”闪现的。辩证的分析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而解决问题才是创新的关键。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把所学到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在求解问题之中发现新方法,创新新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4,敢于质疑,加强实践。
当代大学生要保持创新学习的独立性。一个只知道记忆知识而不会独立学习与思考的人,永远不可能有突破性成就。要充分行使独立学习权利,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自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结论。既满足动手、动脑需要,又满足探索的好奇心,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还要敢于质疑。学习的本质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要批判性地学。南宋 理学 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习者才能积极思考,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才有创新。创新离不开质疑、争论、批判、不从众、不迷信、敢冒险、敢挑战。要敢于向教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前人的结论挑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荒诞、离奇甚至与常规不同的见解,最后在实践中求知。因为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概念、结论的表面,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将其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理解,通过灵活运用而创新。要用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亲自实验、归纳推理而获得结论。
结论: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要依靠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来支撑。因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在吸收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开阔视野,拓展学科空间,提出新思路、新观点。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才能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方式,在领悟经典语言和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逐步了解和掌握文学和语言的客观规律和教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能提炼前人研究成果的精髓,结合个人感悟和体验,创造性地分析中国语言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适合社会的需要。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适应时代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创新思维俨然成为当下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创新 = 新颖 + 有价值,创新既不是刻板意义上的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也不是无意义地改造,而是对原有事物的功能和用途进行提高,升级,使其对社会有价值,才算的上是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创新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把创新思维变成一种习惯,将创新融入日常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首先,我们要突破心智枷锁,打破定势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国外某研究表明,儿童的创造力最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创造力却在不断减退。循规蹈矩的生活经验,略显刻板的应试教育是我们容易形成定势思维。当我们陷入心智枷锁、定势思维时,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来开拓思考方向,从目的逆向推演出开始的方法可以打破定势思维,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且,我们还可以灵活运用学到的方法,比如由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用集体的智慧发散思维激发创意;“智慧墙法”,大家匿名,独立地写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收集,整理后贴到墙上,最后大家再交流讨论,以此避免不同想法之间的影响。还有东尼·博赞在二十世纪提出的思维导图法,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再发散到各个方面,打破定势,创新思维。思考角度方面,我们要学会软性思考,找不同之物的相似点或用“假如”思考,可以运用形象思维,保留本质的现象,集中并强化;运用类比思维,根据两个相类似的事物的对比,以此从某一事物的已知特征来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运用直觉思维,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对问题答案进行判断、猜想、设想;运用隐喻思维,根据本文化带含义对目标事物运用通感式的方法进行生动形象地联想到其他事物。
其次,我们要学习创新思维方式。由于受教育和既往经验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接近于线性思维,把认识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而不是事物本质的抽象。为了丰富、强化我们的思维模式以陪养创新思维,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思维。要创新就要敢于挑战过去的权威,通过批判来剔除错误、片面的的认知,以此完善已有的事物、知识。但是批判思维不等于辩论思维、诡辩思维,切勿断章取义,偷换概念,避免思维的对立。批判思维基于逻辑和理性进行正确推理,适用于创新的实践。鉴于批判思维容易陷于对立,运用平行思维则能填补这个缺点,所有人向同一个方向思考,以此避免思维对立。其中经典的方法有爱德华博士发明的六顶思考帽法。可以与之一同运用的还有包容性思维,其并不是崇尚中庸之道,而是对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理论,方法,思路进行整合,以此激发创新思维。但是无论是批判还是包容,无论是从肯定出发还是从否定出发,我们都要主张理性分析,讲求证据,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最后,从我们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要重视创新思维对我们日常生活,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有意识地去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首先,我们有时要逃离虚拟的网络世界,多观察生活中身边的事物的,分析细节与本质,养成敏锐的观察能力,依此发掘生活中可创新的灵感,并不断尝试,而不是光想不做。其次,我们要培养足够的自信心,创新的第一步是自信,我们要敢于去想象,敢于去实践,要有自身主导的信心,不要轻易地被别人的观点影响,被别人的质疑打倒。再者,我们要敢于尝试,敢于冒险,不畏惧失败,有些领域的创新并没有先例可循,失败是常事,敢于面对失败,积累经验,走向正确的方向,进行伟大的创新。最后,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主观臆断就瞎编乱造,只有在社会实践、实际操作和经历中,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得到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培养创新思维是我们适应时代之必需,学起来,思考起来,一起头脑风暴,一起创新吧!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新闻专业上课通知
文学院二学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上课时间定于2012年2月25日(周六)开始上课。具体时间地点如下: 教材自己解决,教材版本向任课教师咨询。
2.赛罕校区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学位赛罕校区课程表
课号 课程名称 时间
中国现代文学
(一)周六上午1--4节中国古代文学
(一)周六下午5--8节文学概论 周日上午1--4节中国当代文学 周日下午5--8节地点 田楼201 田楼201 田楼201 田楼201 任课教师刘绪才 张丽华 吴玉英 王俊义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本文提出从两个角度指导该专业的教学:从实用性的角度,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从创新的角度,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中国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
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3.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74-76.[3]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
文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专
业概况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能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能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原理,能较扎实地掌握汉语和文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主干课程
中文方向:语言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汉语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文论专题、艺术欣赏(本)、专题写作等
师范方向:语言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汉语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文论专题、现代教育思想、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等
三、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1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