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思维能力是领导工作取得成果的重要保障_1062
【创新思维能力是领导工作取得成果的重要保障】
摘要:领导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创新思维能力与领导工作密切相关,通过转变观念,培育新意识,提升新素质,掌握新方法,从而解决新问题,可见,创新能力的提高对领导干部开创工作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领导工作;创新能力;如何提高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我国兴起研究公共领导学以来,飞速发展的科技浪潮冲击着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观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领导者的思维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力的研究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开拓认识新领域,解决现实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是人的智力核心部分,也是人类创造力的首要条件和根据。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
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一种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能力。它要求领导者与时俱进、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领导者思维创新能力是保证领导活动成功的关键。行政部门的领导者是拥有国家法律所授予的权力、处于领导和决策地位的人,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行为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
一、创新思维能力与领导工作密切相关
(一)创新思维能力是领导综合素质能力中的一朵奇葩
领导能力是领导者以自己特有的远见卓识、领导方式和个人魅力,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科学确定组织的绩效目标,并有效地开发组织资源和运用群体的智慧与创造力的特殊本领。它包括权力和魅力、角色规定和个性特质形成的影响力、认知资源和人际资源的资源力、理性思维和内心直觉的思维力、领导意识和情境需求的应变力、影响过程和创造过程再加上激励过程的创造力五种能力。著名美国管理学专家华伦·本尼斯认为,领导就是“创造并实现梦想”。[1]无论“创造”或“梦想”,都体现一个“新”字,作为行政部门领导者其创新主要在于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要求领导者要大胆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制度、机制等,还要进行对原有机构的改革。今年,深圳市“告别铁饭碗、捧稳瓷饭碗”的改革将把公务员原来“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划分成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三档。其中69%的公务员将被划入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中,通过职位分类和聘任制的实施,部分公务员“官帽”将被摘掉,“铁饭碗”变成了“瓷饭碗”。深圳市人保局局长王敏曾说:“改革能走多远,突破的程度有多深,只是时间问题”。[2]改革或创新都是领导者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因此,要真正实现并完成领导工作关键在于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创造,有创造才能有变化,有变化才能有进步,有进步才能有新成果。
(二)领导的决策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
领导者决策的过程,也就是领导者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决策是一个过程。从认识论上考察,决策过程就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动态认识过程,是从实践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形成概念,再从抽象到具体形成决策以付诸实践的过程。实践既是决策的起点又是它的终点,决策过程是认识论中两个飞跃的中间环节。这个过程贯穿着人的逻辑判断,特别是创新性的思维活动。问题存在于实践中,而要从问题中揭示其固有的本质,保证概念开发的正确并作出科学的决断,必须靠理性
思维的抽象力。决策在实施中发现了偏离目标的震荡,发现了同客观规律的反差,经过反馈进行再认识,修正主观认识,调整决策以同实际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这就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创新性的决策过程。在现代复杂多变的条件下,领导者的决策更需要领导者具有科学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对领导决策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领导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领导的决策活动常常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对决策者来说,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具备创新意向。当今世界,任何一种停滞不前实质上就是一种退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具体单位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任何死抱陈旧的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的做法,只能被时代所淘汰。由此可见,没有创新的领导工作是无所作为的工作;没有创新素质的领导者是不称职的领导者。决策时创新性的活动,总是以变革现状为前提的,每一项决策,在本质上都包含着创新,因此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决策。[3]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草船借箭”反映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决策时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领导活动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领导者能力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领导干部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爱岗敬业,才能投入热情,只有投入热情,才能聚才聚智进行创新,创新就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为了使创新成为领导者主体的自觉思维,在领导工作中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摈弃旧观念,培育新理念
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关键是思维能力的竞争,而提高思维能力的前提是转变创新思维理念。当前,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摈弃旧观念,培育新理念,主动接纳新知识,掌握新办法,不断解决新问题。全球性危机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是对领导干部队伍的新考验。过去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用旧观念老办法想问题、做事情,工作缺乏创新思维,只会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新的时代要求领导干部要转变创新理念,学会要不断了解变化,了解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二)克服旧思维,培养新意识
要具有创新意识,就是乐于创新。什么叫做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说明白就是创新的欲望、动力和激情,这就是创新意识。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培养创新意识,要破除以“我”为中心的旧的封闭思维方式,克服狭隘封闭和目光短浅,克服旧观念的束缚。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要有世界眼光、创新意识,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处理新问题。
(三)学习新知识,提升新素质
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已成为立身做人之基,敬业善事之本。领导者素质全面提升是提高领导者思维能力的保证。现代社会新的边沿学科不断出现,知识更新换代较快,随着高学历背景的年轻人不断进入公务员队伍,他们思想解放,观念超前,而作为领导干部也要刻苦学习新的知识,充实新的理论使思想观念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转变更新,不断增长才干,提升自己的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去降服下属。
(四)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掌握创新思维方法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如果方法没有掌握,思维创新就无从谈起。常见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发散思维法、收敛思维法、逆向思维
法、换位思维法、灵感思维法等。这些方法,只要理解并结合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善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思维,就能切实提高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总之,领导干部要以创新的思维对待自己的工作,提高领导水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经常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以思维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思路创新促进工作创新,不断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开创工作新局面。参考文献:
[1]华伦·本尼斯.重塑领导者-对话集[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1).[2]青年时报.2010-02-05.[3]屠春友.战略决定失败——现代领导者战略思考与运用[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8).=====本文结束=====TXT&DOC=====2010/7=====
第二篇: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因时因地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创新思维,才能推动发展、取得进步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说明了正是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智慧推动了社会更好地发展。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树立创新思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整体性进步,也就是要通过思维方式的创新,破除迷信,超越陈规,不断推进思想进步和实践发展。
创新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的进步,就没有中国的未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进步和贡献的取得,正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结果。失去了创新思维,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导致封闭和落后。旧中国的落后和挨打,从思维方式层面说,拒绝创新和排斥变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总书记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多有洞察,并基于这种历史认识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善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就正是我们党坚持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提高伟大工程的质量,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必须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和要求,以创新思维为动力,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正是通过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创新的新局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的辩证发展相反,形而上学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一是要破除对“本本”的迷信。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任何“本本”,包括马列主义的“本本”,都不能成为教条,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是要破除对“经验”的迷信。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总结经验是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但经验来自过去的实践,对过去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机械地盲目照搬。反对经验主义,是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三是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尊重权威、学习权威,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攀登,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客观要求。但是,如果把权威视若神明,顶礼膜拜,盲信盲从,就堵塞了创新思维的通道,不仅不能创新,还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实践进步的思维起点和贯彻工作始终的思维特征。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工作的基本哲学态度。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工作的基本哲学方法。发现问题是前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目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善于继承,才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善于创新,才会有现在超越过去、未来超越现在的前进运动。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100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也是在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新思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创新成果。
在解放思想中锻造创新思维。总书记指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提高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大突破。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必须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
在对外开放中培养创新思维。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在对外开放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把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推动变革和创新
使创新思维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能力,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化创新思维为创新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创新思维,而且还提出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建设,使创新思维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些论断与唯物辩证法一脉相承,既是继承,也是发展,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路径和着力点的精辟概括,是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的具体化。
实现科学技术的现实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只有转化了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落实人才驱动。营造鼓励和尊重创新思维的良好氛围,就必须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重点是在用好、吸引、培养人才上下功夫。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第三篇: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1)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前,各级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3)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猜测、预感、设想、顿悟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具有极强的直觉能力。他非常重视实验。大学时,他用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操作,迷恋于获得的直接经验。这些经验使他从马赫、休谟等人的著作中吸取合理的思想,抛弃其唯心论、不可知论的错误观点,从而形成自己一整套相对论的体系。一般来说,知识结构只是一种“间架”,其中存在着很多“缺口”。这些“缺口”对于非常熟悉这个问题的人,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素,他不仅有熟悉之感,而且能够对它“似有灵犀一点通”。这是过去长期积累的知识和辛勤劳动逐渐在头脑中搭起的一座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因此,在当前情境启发下,才会表现出一瞬间的直觉反应。但是直觉思维往往不完善、不明确,有时是错误的。要使直觉思维达到完善,逻辑思维可认为是它的一个必要的检验、修改和订正的完善过程。因此,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培养,会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四篇:浅析中小学校长领导工作创新
浅析中小学校长领导工作创新
【字体 大 中 小】作者:赵福录2012-12-14来源:《中小学校长》
第 1 页
一、思想观念创新: 变封闭为开放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教育是知识创新、塑造创新人才的基地,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领导科学基础》一书中明确指出“任何事物总有改进的余地,唯有创新,唯有及时抓住群众感觉到而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你才能带动群众前进。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可能成为好的领导者,即或本人不是一个非常有创见的人,你也应该善于鼓励和运用别人的创造力。”长期以来,有些中小学校长仍习惯于传统的领导方式,故步自封,不愿接受新事物,不去研究新问题,他们所领导的学校信息闭塞,竞争无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更新封闭办学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校长的视野才能开阔,才能把学校办好。
变封闭为开放,校长必须做到:第一,要有勇气,注重实行。改革是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改革必然要冲击某些陈旧的思想意识,这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这就要求校长要有勇气,知难而进。(如学校考评制度、聘任制度建立等。)如果没有勇气,就砸不碎桎梏,冲不破束缚,更不会去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要使新思想、新方法源源不断出现的秘诀,那就是尽快地将已形成的新思想、新方法付诸实施,并通过实践检验而不断增生。如果想“改革”,又怕“乱套”,想“开放”,又怕“无缰”,那么即或是再宏伟的蓝图,也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因此,一个中小学校长,应该纵览全局,立足当前,大胆创新,注重实行。第二、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这是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一旦中小学校长有了强烈的事业心,那么他就会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党的教育事业献身的坚强信念,热爱学生、热爱教师、热爱教育工作,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校长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能使他增强探索教育新路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至于对学校涌现的新事物表现出极强的敏感性,并给予热情的扶持。第三,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系统的思维方式是指将各个环节中有联系的诸因素集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借助于判断和逻辑推理,运筹帷幄。用这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周密而全面,具有连贯性,其显著特点是在安排工作时充分考虑它的“超前”与“预后”。(即体现前瞻性,又考虑到了这样做的后果。)一些工作有方的校长,都是利用这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他们大都工作起来井井有条,丝丝入扣,一旦出现棘手问题、突发事件,亦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因此,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这种系统的思维方式,用以开阔新思路,减少盲目性,从而使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管理方法创新: 变独断为民主
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成功的学校教育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集体智慧的发挥,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民主观念指导下的民主管理。当今时代单靠一个人的智慧是很难管理好所从事的事业,是无法调动起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的。民主才反映管理者的文明、开明和英明,民主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职工的思想变得更加活跃,民主意识日渐增强,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校长,很有必要加深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一是校长要从自己认识水平的有限看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重要性。校长不可能未卜先知,也不可能无事不知,即便是知之颇多也会有“一失”之时,加上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快,知识更新快,中小学校长要想高屋建瓴,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就必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博采现代社会的高信息。二是校长要从自己管理水平的有限看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必要性。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长对学校工作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因此,在管理上要充分运用民主手段和机制实行双向运动,即双向管理。实行双向管理,有助于校长的管理工作,也有利于被管理者自律、自理,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佳境。(提倡教职工、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校长要从自己知识水平的有限看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可能性。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本身就是一项特殊的管理。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而校长所涉猎的知识范围毕竟有限。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发动教师,利用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学校实行民主管理,除加深对其认识和理解外,还存在一个如何决策的问题。决策按其形式可分为常规型决策和非常规型决策,所谓常规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解决的一般性决策问题,它以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式重复出现。其产生的背景、特点、内部与外部的有关因素,全部或基本被决策者所掌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较容易解决。(但习惯于决策的校长很容易滋长独断意识,常规型往往“一人说了算,事情大家干”。)一旦处在信息社会的学校里引进竞争机制,更新的技术,更新的知识,需要更新的环境时,这种决策形式就会受到冲击。这就需要进行那些无先例可循,具有大量不定因素的决策活动,即非常规型决策。如何实行这种决策?答案就是处变应变,处变应变靠什么?一靠学识,二靠优化方案。(学识即知识和修养,优化方案即 90%的情报信息加上 10%的判断所形成的方案。)学识是处变应变的基础,优化方案是处变应变的前提。(学识水平高,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就强,要想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必须得有一定的学识。任何问题如果有好的解决方案,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反之亦然。)实行非常规型决策就必须实行民主管理,民主治校。只有这样,才能博采信息,集思广益,抉择出优化的决策方案。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决非轻而易举之事,为了确保民主管理不流于形式,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机构和制度,切实保障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和机会。(如教代会、校务委员会、财物监督小组等。)二要创造和谐融洽的民主氛围,尊重教职工的意愿,充分发扬民主,让教职工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比如,学校制定新政策和重大决策前,可召开教师代表、教研组长会,让大家充分酝酿,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还可以开展征集合理化建议活动、开展“假如我是校长活动”,设立校长信箱等途径,经常收集教职工的意见和要求。)三要超越自我。校长要超脱自己的主观意识,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尤其要放下领导架子,真正听得进群众意见。四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群众有决策权、管理权,还要有监督权,作为校长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校务公开,特别要要坚持把学校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进行公开。
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不仅可以弥补校长自身能力的局限,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高效化,而且有助于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人际关系创新: 变逆反为相容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校长与领导成员之间,校长与教师职工之间的关系。要抓好学校工作,就得下真功夫,花大气力来研究、处理这种人际关系。
一个单位、组织、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如何,决定着整个事业的成败。如果校长与领导成员之间合作关系是长期稳定的、诚挚友好的、相容正常的,那么,这个学校的工作就一定会有起色。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校长必须尊重信任其他领导成员,建立起同志情谊。其次是领导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相互依赖、推心置腹、真诚相待。无端的猜忌,各自为政,钩心斗角都是处理正常人际关系的大敌。校长协调好与领导成员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而校长与教师职工的心理相容更不能忽视。校长与教职工的关系从组织上讲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从对学生而言,他们又都是在共同教育活动中不同的分工关系,这种分工关系又是彼此平等的同志关系。只有校长对教职工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体贴同情,才能赢得教师职工的尊敬、信赖、拥戴。没有最好的教师,只有用好的教师。全体教师同心协力相互补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建立这种关系,主导的一面在校长,不仅要求校长的组织才能、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管理才能,成为教师职工尊重信赖的条件,还要求校长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有宽容精神。宽容并不等于放任,也不是搞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自由主义,而是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根本,作为校长,首先要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让步;在抓纲定向的决策中,不容得半点马虎,这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但在具体工作中,校长应该把自己视为教职工的同志、朋友,对他们要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体贴同情。校长还要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一道工作,既坚持原则,又注重策略,掌握分寸,从而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二是要能引咎自责,即敢于承担责任。也就是要推功揽过。如果校长在学校的工作有成绩时,功劳就扯到自己名上,工作出现问题时,责任就推到别人身上,这样做就会使教师职工产生逆反心理,反之,则产生相容心理,即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融洽的心理交往状态。具有这种心理状态,才能提高管理效能。三是要有求实的思想作风。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评价自己,客观公正,勇于自我批评。要做到这一点,务必消除在大众面前亮真相会“掉底子”,“丢面子”,会失去威信的顾虑。实践证明,越是能正确评价自己越能赢得人心。
四、知识结构创新: 变单一为复合单一的知识结构,有时会使校长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校长要通过各种继续教育途径,以及自我研修,努力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长知识、长才能,变单一为复合,只有这样才能始终掌握教学教研工作的主动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些中小学校长大都只会教一门主课,而对其他学科则研究不多,知之不深。单一的知识结构使中小学校长时常处在教学教研工作的被动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广度和深度。大学生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后,中小学校长的文化结构虽然有了改观,但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学历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校长既掌握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又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成为多面手,一专且多能,让中小学校长单一的知识结构日益趋近复合。同时,中小学校长还应加强自我研修,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这样,中小学校长就可以掌握教学教研上更多的主动权。
总之,要想中小学校长工作不断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关键,管理方法的创新是重点,人际关系和知识结构的创新是基础。我们只有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打好两个基础,才能使学校的领导工作事半功倍。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小学校长工作创 新 之 路,就一定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黑龙江省青冈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学特级教师、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省级骨干校长)
第五篇:思维能力是理解力
维能力是理解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与配合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是看他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最根本的办法是培养思维能力。
凡是那些对事物有着独到的眼光的人,在这份“眼光”的背后,必然靠着独到的思维能力——分析力、鉴别力、判断力做支撑,拥有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拥有主动权的人。
成功者的思维与失败者的思维往往截然相反,成功者拥有正向思维——积极的开放的建设性的导向成功的思维方式;失败者拥有负向思维——消极的封闭的破坏性的导向失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正向或负向、积极的或消极的心智模式决定的。
思维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心里因素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最大,大到令人不可想象的地步。
恐惧的情绪可以使人草木皆兵,骄傲的情绪可以使人目空一切;紧张的情绪可以使人惴惴不安;愤怒的情绪,可以使人不顾一切,不计后果;急躁的情绪可以使人心绪不宁,忙中出错。心态的变化往往使人思维判断错误,产生与实际真实情况的差距。人们常说:热恋的女人智商等于零。由于心理情绪对思维的巨大作用,所以情令智昏的现象非常普遍。
思维能力比知识的占有量更重要,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当前,互联网高度发达,网上资源非常丰富,你想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甚至专业知识,只需上网便可查知。就拿摄影拍照来说,随着照相机制造业的高度发展,照相机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摄影师手中的照相设备功能差距越来越小,那么,摄影师在同一个景色面前,为什么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取决于“颈头”而不是“镜头”。究其本质,是思维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冰雪认为: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竞争核心是思维能力强弱的竞争。
培养思维能力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摒弃浮躁,勤学静思,修炼心性,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