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
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
保证生命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首先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建设全面小康,首先建设“安全小康”。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科学理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资源开采业、建筑业、加工业、运输业、石油、化工等劳动密集行业,所占有的职工人数大,而这些行业自身又是传统的事故风险较大的行业。加之不少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到位、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一些行业管理弱化等多方面原因,安全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坚持安全发展,实现安全稳定好转任务繁重,面临着挑战
安全发展应当与人口、资源、环境一样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应当将反映经济和社会安全状况的四项安全指标,即意外事故死亡率、职业工伤死亡率、亿元gdp死亡率、安全投入比例等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到2020年我国安全生产必须达到根本好转阶段,实现重特大事故的有效控制,各类事故和人员伤害接近目前发达国家水平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健康和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将安全生产、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列入了规划,明确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安全发展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安全发展是指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和保障。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中,体现本质安全、全员安全、全过程的安全,它包括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社会安全及减灾防灾等相关的各类经济和社会安全。
保证生命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首先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建设全面小康,首先建设“安全小康”。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安全发展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好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否则事故不断,人的安全健康没有保证,发展就不持续。安全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坚持安全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科学理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要将安全发展同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将安全发展、安全小康指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实现全面的发展。
应当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扩大,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地受到各种灾害事故和意外伤害的威胁。我国人员伤害发生情况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7000万人发生各类伤害,死亡80万人左右。近些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面临的新情况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和人员伤害有所下降,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并向好的趋势发展。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是重特大事故还没有得到遏制,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事故总量过大。全国发生各类事故80.36万起,死亡13.67万人,伤残70余万人;加上职业病危害,我国每年大约近百万个家庭遭受不幸;事故造成约2500亿元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导致我国目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一些地方和单位思想观念不适应,忽视安全、管理松懈,安全欠帐,监管不扎实、执法不严格、责任和措施不落实外,还有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未能同步发展的问题。据国外统计,在农业经济为主时期和工业化初期,生产伤亡事故较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事故也呈快速上升趋势。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一方面,工业产品的产量和交通运输规模等急剧扩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大幅度上升,企业增产超产的冲动强烈;另一方面,安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的人数将会有巨大的增加。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资源开采业、建筑业、加工业、运输业、石油、化工等劳动密集行业,所占有的职工人数大,而这些行业自身又是传统的事故风险较大的行业。加之不少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到位、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一些行业管理弱化等多方面原因,安全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坚持安全发展,实现安全稳定好转任务繁重,面临着挑战。
坚持安全发展,建设安全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职业危害及经济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权益。为此,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有计划有重点地解决制约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人民群众的安康幸福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安全发展应当与人口、资
源、环境一样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应当将反映经济和社会安全状况的四项安全指标,即意外事故死亡率、职业工伤死亡率、亿元gdp死亡率、安全投入比例等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到2020年我国安全生产必须达到根本好转阶段,实现重特大事故的有效控制,各类事故和人员伤害接近目前发达国家水平。
为此,要采取以下战略措施:⑴科技兴安战略。发展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科学保障水平。⑵资源保障战略。加大国家和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明确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结构比例;推行安全生产国家投入的公益化政策。⑶安全文化战略。实施全民安全教育政策、安全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加强班组及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⑷系统工程战略。实施“监管-协调-服务”三位一体的行政执法系统;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自律机制。提高社会中介技术支持与服务能力。⑸创新机制战略。创新国家安全生产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监管体制。建立“政府监管与指导、企业负责与保障;员工权益与自律、社会监督与参与、中介服务与支持”的“五方结构”管理机制。⑹强化法治战略。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监管,提高安全执法监督覆盖率。⑺社区安全战略。建设安全社区,构筑城市安全保障屏障。⑻综合保险战略。充分利用各类保险手段,建立重大事故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强制性的、覆盖全社会的、赔偿、康复和事故预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伤保险机制;大力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的商业保险体系。
第二篇:政令畅通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令畅通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是中医学上的重要原理,把这条原理应用在时下的政府工作中,同样显得至关重要。政令畅通则效能高,政令不通,则效能低,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理了。因为,再优惠的措施,政令不畅等于白搭;再好的决策,政令不畅,也无法得到又好又快的落实。我们常讲政通人和,政令不通,何来人和?政令不畅,岂能国泰民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由此可见,政令畅通的重要性。
时下的政令不通主要表现为“中梗阻”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两个方面。具体而论,主观上的“中梗阻”主要表现为对上级的政策或随心所欲,或熟视无睹,一切以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为准绳,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并千方百计寻找不执行的借口。客观上的“中梗阻”主要是能力低下所致,不会作为,不敢作为,得过且过,面对上级的政令不懂得如何积极主动地去作为。于是,政令不畅便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梗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则完全是个人利益或部门利益作祟、驱使的主观所为。他们或阳奉阴违、口是心非;或有意曲解、随意肢解政策,取其所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但其所为或所不为皆是为了权利受用或谋取私利。于是,上级的政令被架空,政策被走样。时下各级领导之所以强调政令畅通,就是因为在现实工作中,存在着诸多政令不畅的实际问题,使得原本一些切合实际而又急需实施的决策得不到较快、很好的贯彻执行,一些本应能够解决而又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也是百姓所诟病的机关顽疾。
分析政令不畅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私欲熏心,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私有化;二是惩处不力,对那些“中梗阻”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不制止、不惩处;三是政令、政策不透明、不公开,缺少阳光下的民主监督机制。保证政令畅通需要识大体顾大局,需要落实民主监督机制,需要严明政纪,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者们无处藏身。来源齐鲁晚报)
第三篇: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是国家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法制健全,到以诉讼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司法体制改革,到司法人员素质提升,严格执法为民,再到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依法治国就会从“应然”走向“实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风气之先,首次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宣示了我们党高扬法治旗臶、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的坚定信念,展示了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依靠法治为改革保驾护航的坚实步伐。从科学立法做起,到严格执法,到公正司法,再到全民守法,依法治国,法治兴国之路越走越宽敞。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这就要求人民法院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确保司法公正,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投身法治建设伟大实践,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人民法院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道路前进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一位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也是我国司法体制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特征。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没有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人民法院工作就会举步维艰。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是人民法院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征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司法方向的关键,也是人民法院工作顺利开展和不断向前发展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学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要保持高度政治定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法院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关系,坚持和完善重大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充分发挥法院党组织政治保障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在人民法院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做到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和省委、市委保持一致,确保法院工作与党的决策步调一致,政治方向不偏,法院职能不变,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提高思想认识、坚定法治信念。人民法院要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刻分析人民司法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情况,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清醒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法治建设的特殊重要性,要紧紧围绕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以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根本任务,把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法院工作的全过程,勇于担当,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积极投身司法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过硬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奋力开创人民法院工作新局面,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时代重任,为建设法治中国做出应有贡献。
(二)牢记使命、狠抓执法办案。“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施,“公正司法”就是要求司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做到严格执法,秉公办案,让百姓在公正的判决中感受法律的力量,实现社会正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坚决把案件质量放在审执工作首位。一是把维护稳定臵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运用刑罚手段惩治犯罪的职能作用,重点惩处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财产、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
犯罪和毒品犯罪、职务犯罪,深入开展专项斗争。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切实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和制度,坚守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二是以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实现人民群众关切和期待作为工作目标,狠抓民生司法。加大巡回审判、就地办案力度,推进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的衔接联动,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诉前,减轻当事人诉累。三是依法审理行政案件,增强协调化解行政争议的能力,促进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关系的和谐。认真贯彻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切实维护为受到国家行政机关非法侵犯合法权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完善的法律救济。四是多措并举推动执行和信访工作,加大依法强制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执行威慑和联动机制,进一步破解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不断提升司法公信。五是努力健全法官业绩评估办法,完善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审判数据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化对诉讼过程各个节点的管控,全面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水平。
(三)深化司法改革、健全审判机制。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四项改革重点以及全会提出的优化司法职权配臵“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
改革试点”等部署,深入开展调研论证,进行预研,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作准备。二是进一步加强司法责任制,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按照“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完善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健全权责明晰、权责一致、监督有序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法院内部人员不得违反规定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建立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加快推进“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自觉接受监督,为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建构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做出应有贡献。
(四)优化服务、落实司法为民。一是坚持好传统与高科技并举,进一步加强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重点打造“两个中心”建设(诉讼服务中心、执行指挥中心),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引导、立案审查、查询咨询、材料收转、判后答疑等“一站式”诉讼服务。二是发挥“丽江中院网”各功能模块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的功能,积极开展“阳光司法工程”活动。既要继续坚持传统便民方式,又要立足信息化手段,扎实开展文书电子送达、远程视频接访等平台建设,方便群众了解法院、参与诉讼,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积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司法能力。法院队伍建设是人民
法院工作的永恒主题,是公正司法的根本保证。法官素质是实现公正司法的前提和基础。不断提高广大法院干警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法官队伍。一是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法官素质能力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法官的业务培训,突出新知识学习和司法技能训练,培养学习型法官,建设学习型法院,逐步优化法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升法官裁判案件、化解纠纷、做群众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切实提高审判技能,使每一位法官都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灵活的思维、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广博的社会阅历、高尚的人格和职业操守,以应对日益复杂化的司法需求。二是在选拔任用初任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时,严格职业准入制度,把好“进口关”,提高法官的遴选质量。要建立健全法院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建立适合人民法院工作特点的培训考核制度。三是持之以恒地加强司法作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司法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铲除司法腐败。“公生明,廉生威,威生信”,干净的内心,良好的品行、坚定的操守是公正司法的内在防线。要深入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六难三案”问题,切实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确保改进司法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绝不能让“四风”问题在法院系统反弹回潮;要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司法腐败,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努力促进干警清正、队伍清廉、司法清明。
三、健全监督机制、扩大司法民主
法律监督是保障公正司法的重要手段。一是积极探索人民法院接受监督的新途径、新形式,充分运用司法巡查、审务督察、集中约谈、述职述廉等方式,加强廉政教育监督。全面建立案件回访制度,公布24小时录音举报电话,在公众服务网设臵监督举报模块,畅通监督举报渠道。严格执行《关于禁止插手过问下级法院办理案件的若干规定》,规范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和指导工作。坚持“零容忍”和“终身禁业”不动摇,严格执行“五个严禁”和“四个一律”规定,认真受理、核查群众投诉和举报线索,切实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落实整改措施。二是积极探索扩大司法民主的有效途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畅通民意沟通渠道,建立健全司法决策征求群众意见机制,使我们的每一项司法政策都更加符合群众要求,符合司法规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机制,落实联系点制度,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建立健全工作整改情况向群众反馈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信心。三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舆论监督,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关切,争取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理解、支持和认同。只有法律监督脚踏实地,公正司法才得以顺利推进。
中国法治又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人民法院承担着法律实施的重要职责,必须信
仰法律,忠于法律,严守法律底线,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有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的勇气与担当,努力实践法律,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人民法院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法治的思维武装大脑,以法治的要求约束行为,以法治的力量促进公正,以法治的信仰追求正义,认真思考研究贯彻落实措施,紧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努力把人民法院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持续推进以司法公正和司法为民为核心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切实肩负起人民法院在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责任,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制度魅力,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
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校长范晓路
(定稿)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是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以这样的要求,联系育才初级中学的办学现状,结合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和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访谈或个别交流中,在各组室的意见征询中,在为学校管理的献计献策中,大家都谈到:我校在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是良好的自主发展愿望与学生自主发展的时空严重匮乏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时空保障,再美好的教育理想也只能是空想。
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是学生在校时间过长,而老师和学校的管理者在校工作的时间更长。一般教师平均的工作时间为上午7.30----5.00(还不包括在家里的批改作业、备课和家长联系等),这中间除费时不到半小时的午餐时间外,教师们几乎没有停顿地在工作。管理者的工作时间往往是从上午的7点到晚上的6点,甚至更晚。长此以往的疲劳战和不堪重负的压力,不仅使多数的学生厌学,也使多数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这一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今天这样的社会转型期,由于理念和制度以及行为方式改变的不同步,义务教育既承受着过高的期望,也承担着过多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在实现教书育人宗旨的同时,必须为民解忧和顾及社会稳定,教育中的每一小小事件都牵连着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思想和思考问题时,其最佳路径就必然是先审视自我,从可改善的教育行为入手。基于这样的认识,从整个学校层面而言,作息制度(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和课表安排)代表着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是学生一切学习活动开展的依据,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提升与学生的自主发展休戚相关。为此,在科学合理地安排作息制度方面提出如下改进的设想:
一、执行课程计划,控制学习时间
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以立法的高度保障和规定了教育方针的实施,其中的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三条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1
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学校教育怎样才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保证教育质量呢?义务教育法中的第五章对教育教学作了规定,其中的第三十四条指出: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他的几条分别对课程设置、教科书编写、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在此不一一转述。
是否能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看似一个简单的课表安排和执行问题,实质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教材以及学习方式、教学行为等诸多问题的综合反映。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教育部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对如何落实新版《义务教育法》作出了规定。其中的第五条是“依法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它的详细表述为: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不得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也不得随意减少非考试科目的教学时间。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中关于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证小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0天,初中学生每学年不少于20天。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提出中小学学期、寒暑假和学校作息安排的指导意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而反观我们现时的教育实践,这方面可改进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只有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只有坚决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控制住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才能保障学生有一定的时空参与社会实践等其他活动,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专业发展,拓展学习时空
当学校的作息制度固定后,教育质量的高低与每节课的实际效率直接相关。向研修要质量已成为管理者的共识,但提高研修质量犹如提高教育质量一样,不能以牺牲参与者的健康为代价。因为这种短视的行为将影响人们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从而也不利于学校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以这样的视角看教师研修质量的提高,笔者以为下列两方面也是值得关注并加以改进的:
1)厘清研修范畴实际工作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误区,如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是要求教师人人会做多媒体课件。事实上作为个体的教师关键在于会用信息技术,既表现在能甄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对提供的课件进行修改等。为此,呼吁市教委要组织专家力量,不断完善教学资源的配套服务,切实减轻教师的过重负担。在教学资源的配套上也努力与国际接轨,则教师会有更多的时空去探讨如何根据自己的生源特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益。
2)提高研修效益作为中心城区的学校,有相对充足的研修经费保障,也已形成了相应的研修制度和一定的研修资源,老师们呼声最高的是提高研修效益。现在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由于平时的疲于奔命,教研活动时闭目养神的大有人在,这样的研修状况何来质量?因此,若能激活各种培训资源,多用网络培训方式,扩大对化式培训面,鼓励教师们亲身的卷入或体验,加强校本培训的专业引领力度等,就能通过培训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育才教师而言,校本培训的近阶段目标就应围绕着不同学科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八字”教学法。通过“读”让学生自学能够领会的学习内容;通过“议”,让学生的经验与文本对话;通过“讲”为学生释疑解惑;通过“练”,串联和巩固学习成果。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三、合理错时服务,惠及更多学生
学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教育资源通过合理的错时安排后,可以服务于更多的学生。如:一般学校的图书馆和心理室的开放时间与学校教师的上、下班制度同步,能否调整到与学校的校门开启时间同步。如再通过合理的人员调配,则既保证延长服务时间,惠及更多学生,又不增加相关老师的工作负担。
我校有些毕业班老师已经在为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上成功地运用了错时辅导策略,在学生本人和相关的主课老师均愿意的前提下,主课老师协作好利用空课为个别困难学生开小灶个别辅导,并配有具体的辅导纪录,用以跟踪和反思,这样的错时体现的是老师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但在错时运用上也有反证,如:有个别老师总喜欢让不完成作业的同学利用非考试科目的上课时间到办公室补做作业,这样的错时首先违背了义务教育法的相关
规定,侵犯了学生的学习权;其次是由于时间、地点的选择错误,使得老师想借此帮助学生改正不按时交作业的原意走向了反面。由于教师办公室的条件要远远优于教室,因此很多学生都把能到教师办公室做作业视作为一种特权。最终这样的错时是强化了学生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习惯,效果适得其反。
四、重视个体差异,更加凸显自主
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学校的作息制度与课表的配套执行是以班级为单位而进行的。但事实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会表现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也会反映出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间的学习差异。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就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同时以合适的教育对学生的潜能加以开发。
如我校推行多年的免修制度就是在固定的作息制度下,为资优学生搭建的自主发展平台。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现正尝试让免修制度由考试科目延伸到非考试科目,目的就是进一步激励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又如:为了加强人文教育,学校自定了统一的午间阅读时间和要求。但在“一刀切”执行的过程中,是否应考虑到随着季节的转换,春困或夏乏影响了部分学生下午上课的效益。如果我们能灵活机动地执行原定的制度,让这部分学生利用午间阅读时间小睡片刻,既不影响其他学生的阅读,也能提高他们下午课的学习效益。提高了学习效益后,他们可以用其他的时间用于阅读,弥补中午的阅读损失。同理,如果我们把既定的制度视作为“切一刀”,而不等同于“一刀切”,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则也可作为在有限的时空中扩大资源利用的思路之一,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综上所述,学生在校的作息安排问题,实质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教材以及学习方式、教学行为等诸多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笔者呼吁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作为素质教育最佳实践区,我们应探索学校作息制度的科学合理安排。这样的探索既可减轻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过重负担,帮助走出高负担、低效益的怪圈,也可为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空,从而回归教育本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教育方针,保障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009年11月
第五篇: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
全民素质,是国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各中小学校都应立足国家战略全局,深入贯彻《国防教育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国防教育。
加强国防教育,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切
实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要懂得,只有常备不懈,才能长治久安;只有平时注重加强武装工作,增强国防实力,才能在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只有在平时想着打仗、准备战争,才能在战时把握主动、赢得战争。从而,增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入细致、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军队和国防建设跨越式发展,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国防教育,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加强国防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
加强国防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加速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