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时间:2019-05-12 13:5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第一篇: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是国家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法制健全,到以诉讼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司法体制改革,到司法人员素质提升,严格执法为民,再到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依法治国就会从“应然”走向“实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风气之先,首次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宣示了我们党高扬法治旗臶、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的坚定信念,展示了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依靠法治为改革保驾护航的坚实步伐。从科学立法做起,到严格执法,到公正司法,再到全民守法,依法治国,法治兴国之路越走越宽敞。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这就要求人民法院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确保司法公正,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投身法治建设伟大实践,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人民法院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道路前进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一位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也是我国司法体制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特征。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没有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人民法院工作就会举步维艰。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是人民法院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征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司法方向的关键,也是人民法院工作顺利开展和不断向前发展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学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要保持高度政治定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法院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关系,坚持和完善重大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充分发挥法院党组织政治保障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在人民法院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做到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和省委、市委保持一致,确保法院工作与党的决策步调一致,政治方向不偏,法院职能不变,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提高思想认识、坚定法治信念。人民法院要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刻分析人民司法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情况,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清醒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法治建设的特殊重要性,要紧紧围绕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以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根本任务,把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法院工作的全过程,勇于担当,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积极投身司法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过硬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奋力开创人民法院工作新局面,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时代重任,为建设法治中国做出应有贡献。

(二)牢记使命、狠抓执法办案。“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施,“公正司法”就是要求司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做到严格执法,秉公办案,让百姓在公正的判决中感受法律的力量,实现社会正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坚决把案件质量放在审执工作首位。一是把维护稳定臵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运用刑罚手段惩治犯罪的职能作用,重点惩处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财产、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

犯罪和毒品犯罪、职务犯罪,深入开展专项斗争。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切实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和制度,坚守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二是以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实现人民群众关切和期待作为工作目标,狠抓民生司法。加大巡回审判、就地办案力度,推进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的衔接联动,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诉前,减轻当事人诉累。三是依法审理行政案件,增强协调化解行政争议的能力,促进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关系的和谐。认真贯彻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切实维护为受到国家行政机关非法侵犯合法权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完善的法律救济。四是多措并举推动执行和信访工作,加大依法强制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执行威慑和联动机制,进一步破解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不断提升司法公信。五是努力健全法官业绩评估办法,完善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审判数据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化对诉讼过程各个节点的管控,全面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水平。

(三)深化司法改革、健全审判机制。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四项改革重点以及全会提出的优化司法职权配臵“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

改革试点”等部署,深入开展调研论证,进行预研,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作准备。二是进一步加强司法责任制,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按照“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完善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健全权责明晰、权责一致、监督有序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法院内部人员不得违反规定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建立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加快推进“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自觉接受监督,为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建构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做出应有贡献。

(四)优化服务、落实司法为民。一是坚持好传统与高科技并举,进一步加强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重点打造“两个中心”建设(诉讼服务中心、执行指挥中心),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引导、立案审查、查询咨询、材料收转、判后答疑等“一站式”诉讼服务。二是发挥“丽江中院网”各功能模块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的功能,积极开展“阳光司法工程”活动。既要继续坚持传统便民方式,又要立足信息化手段,扎实开展文书电子送达、远程视频接访等平台建设,方便群众了解法院、参与诉讼,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积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司法能力。法院队伍建设是人民

法院工作的永恒主题,是公正司法的根本保证。法官素质是实现公正司法的前提和基础。不断提高广大法院干警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法官队伍。一是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法官素质能力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法官的业务培训,突出新知识学习和司法技能训练,培养学习型法官,建设学习型法院,逐步优化法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升法官裁判案件、化解纠纷、做群众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切实提高审判技能,使每一位法官都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灵活的思维、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广博的社会阅历、高尚的人格和职业操守,以应对日益复杂化的司法需求。二是在选拔任用初任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时,严格职业准入制度,把好“进口关”,提高法官的遴选质量。要建立健全法院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建立适合人民法院工作特点的培训考核制度。三是持之以恒地加强司法作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司法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铲除司法腐败。“公生明,廉生威,威生信”,干净的内心,良好的品行、坚定的操守是公正司法的内在防线。要深入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六难三案”问题,切实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确保改进司法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绝不能让“四风”问题在法院系统反弹回潮;要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司法腐败,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努力促进干警清正、队伍清廉、司法清明。

三、健全监督机制、扩大司法民主

法律监督是保障公正司法的重要手段。一是积极探索人民法院接受监督的新途径、新形式,充分运用司法巡查、审务督察、集中约谈、述职述廉等方式,加强廉政教育监督。全面建立案件回访制度,公布24小时录音举报电话,在公众服务网设臵监督举报模块,畅通监督举报渠道。严格执行《关于禁止插手过问下级法院办理案件的若干规定》,规范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和指导工作。坚持“零容忍”和“终身禁业”不动摇,严格执行“五个严禁”和“四个一律”规定,认真受理、核查群众投诉和举报线索,切实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落实整改措施。二是积极探索扩大司法民主的有效途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畅通民意沟通渠道,建立健全司法决策征求群众意见机制,使我们的每一项司法政策都更加符合群众要求,符合司法规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机制,落实联系点制度,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建立健全工作整改情况向群众反馈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信心。三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舆论监督,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关切,争取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理解、支持和认同。只有法律监督脚踏实地,公正司法才得以顺利推进。

中国法治又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人民法院承担着法律实施的重要职责,必须信

仰法律,忠于法律,严守法律底线,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有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的勇气与担当,努力实践法律,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人民法院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法治的思维武装大脑,以法治的要求约束行为,以法治的力量促进公正,以法治的信仰追求正义,认真思考研究贯彻落实措施,紧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努力把人民法院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持续推进以司法公正和司法为民为核心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切实肩负起人民法院在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责任,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制度魅力,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

内容提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实现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方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治国的动态表现,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灵魂。而推进司法改革则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根本。建设高素质法官队伍又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司法改革在赋予司法机关独立权的同时也须加强和改进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以保证司法公正,在司法活动中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关键词:依法治国 司法公正 司法改革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重大发展,也是党的十五大对全民族的杰出贡献。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作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法治系统工程,其内涵十分丰富。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依法行政,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等,都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各级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实现司法公正,则是依法治国方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动态表现,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一、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灵魂。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严肃执法,秉公办案,实现法律所追求的社会正义。“法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活的力量。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另一只手握有为权利而准备的宝剑。无天平的宝剑是赤裸裸的暴力,无宝剑的天平则意味着法的软弱可欺。”①天平与宝剑共同构筑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律理想和信仰,也是法治社会的崇高目标。公正是司法的最高价值,司法公正是实现法治的保证,也是司法独立的基础和原因。②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执行,只有司法公正,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才能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只有司法公正,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而不公正的司法,则是对法治的否定和背叛,是司法权滥用的结果,它不仅混淆了是非,而且会造成人们对法律权威性的怀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借鉴了各种经验与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验和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惨痛教训,科学地提出并论证了树立法律权威的极端重要性,并为在中国实现和树立法律权威做出了贡献。早在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首次提出:“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新党章总纲中也再次重申:“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以后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又反复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有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这就是说,邓小平一贯不主张“个人至上”,而强调法律权威,并在讲话中多次使用“法律权威”一词。因此可以说,树立法律权威是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核心。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在题词和讲话中强调法治和法律权威问题。现在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权威无疑是个核心问题。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这不仅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性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树立法的权威性有赖于完善的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法的尊严,发挥法的作用,实现法的价值,通过制度来限制人的随心所欲,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治”对法的权威性的损害。

司法执法制度是法的权威性能否树立的关键,司法公正与法的权威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说一次犯罪是污染了水流的话,那么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污染了水源。西方哲人的这一比喻是形象的,更是发人深思的,它告诉人们:司法不公会带来怎样的恶果。

二、推进司法改革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根本。

当前司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没能提供应当提供的救济;公民的法律信仰阙如;司法公正未能达到必要的程度;司法未能有效遏制腐败,司法部门本身亦受到腐败的侵蚀;执行难往往使司法判决成为一纸空文。这些不良司法现象的产生,除了各种社会外部原因以外,主要产生于司法制度本身。因此,笔者建议应主要围绕信仰、专业、独立、公正、统一这五大目标,对有关司法制度作相应的改革。但颇令人遗憾的是,“在缺乏理论和知识准备的情况下,许多改革所起到的常常是负面的作用。”“我们与法制发达地区之间在司法制度上最大的差异乃是,在中国,建立在法律知识专业化和司法人员职业化基础上的司法独立还是一个正在争取的目标,维护这种独立的相关制度还远未建立,学术界与司法实务界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③“司法的良窳关系着民心的向背,司法能获得人民的信赖与尊重,是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 ④因此,“只有将每一项改革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之上,今天的改革才不至于成为明天的改革对象。”⑤在司法改革的方式上笔者建议采取以下

人员是能够做到公正执法、秉公办案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少数法院和少数工作人员中确实存在着执法不公甚至枉法裁判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从外部执法环境看,社会上种种不正之风对人民法院执法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是非常普遍的。当事人通过各方面的关系托人说情,请吃送礼;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也给法院执法造成了很大障碍。从内部因素看,主要是一些工作人员政治素质不高,立场不坚定,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人情的拉拢,导致枉法裁判;此外,有的法官审判业务素质不过关,运用法律有偏差和失误,也容易造成执法不公。为此,“要使每一位审判员都成为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灵活的思维方式、丰富的司法经验、广博的社会阅历、高尚的人格和职业操守的优秀法官。”⑨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每一名职业法官的追求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方针正在进一步落实。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日益对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保证司法公正,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

四、加强监督制约,保证司法公正,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使监督充分发挥作用,既要切实使监督机构能行使监督职能,更要在制度上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当前在加强监督制约,防止司法权力滥用上,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全面理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二是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的监督制度有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明确提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监督的思想也批判地继承了西方理论家提出的权力制约学说的合理因素。即,国家权力机关同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关系,不是几权鼎立的关系,而是决定和执行的关系,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同时又是分工合作的关系。江泽民同志说:“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实践已经证明,人大监督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意志进行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来说,它是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同样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同其他地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的监督相比较,在本地区也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它们的监督机构,都必须置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之下。当然,对司法权的监督也应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对于非法干预法院独立办案的,人大应予以制止,支持法院实现司法公正。关于公民的监督应当看到,公民是最广泛的监督主体,在不危害国家的安全和不侵犯国家秘密及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应当逐步扩大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范围,增强国家机关活动的透明度、公开性,使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享有较充分的知情权。鉴于国家机关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应当建立完善的权利救济制度,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对权利及时、公正、有效的救济来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实现司法公正,同样离不开公民的监督。人民法院一方面要通过公开审判增加审判活动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建立、健全一些必要的制度,如法官违法违纪举报制度、当事人评议法官制度等以确保公民监督权的实施。

总之,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不仅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作为公民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更重要的是,法治的存在以其本身的价值取向为支柱,它蕴含着人类对公平、文明、秩序、和平等理想的追求,要求法从制定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对任何社会主体都是公正的。司法作为使法治从“应然”走向“实然”的关键环节,是实行法治的保障,要求其公正是必定无疑的。因而,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

注释:

①梁慧星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2页。

②刘晓军:《改革中的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以审判委员会为考察对象》,载 中国民商法律网—首页>>程序法学>>青年学术2002年 9月26日。

③贺卫方:《改革司法改革》,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4日,第3版。

④翁岳生:《迎接新世纪从尊重人性尊严出发,建立温暖公正全民信赖的司法》,载《法令月刊》2000年第1期。

⑤贺卫方:《改革司法改革》,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4日,第3版。

⑥张志铭:《当代中国的司法独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6月7日第三版。

⑦邓科:《司法改革:现实与可能》,载《南方周末》2001年10月25日第7版。

⑧胡玉鸿:《马克思恩格斯论司法独立》,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3页。

⑨崔积明:《提高审判员个体素质之我见》,载《人民法院报》理论专版2003-02-08。

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论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党的十五大对全民族的杰出贡献。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作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法治系统工程,其内涵十分丰富。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依法行政,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等,都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各级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实现司法公正,则是依法治国方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动态表现,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一、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灵魂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严格执法,秉公办案,实现法律所追求的社会正义。司法公正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律理想和信仰,也是法治社会的崇高目标。公正是司法的最高价值,司法公正是实现法治的保证,也是司法独立的基础和原因。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执行,只有司法公正,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才能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只有司法公正,才能维法律的尊严,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而不公正的司法,则是对法治的否定和背叛,是司法权滥用的结果,它不仅混淆了是非,而且会造成人们对法律权威性的怀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借鉴了各种经验与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验和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惨痛教训,科学地提出并论证了树立法律权威的极端重要性,并为在中国实现和树立法律权威做出了贡献。早在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就提出:“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新党章总纲中也再次重申:“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以后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又反复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有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因此可以说,树立法律权威是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核心。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权威无疑是个核心问题。法具有最高权威性,这不仅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树立法的权威性有赖于完善的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法的尊严,发挥法的作用,实现法的价值。通过制度来限制人的随心所欲,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治”对法的权威性的损害。

二、推进司法改革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根本

当前司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没有能提供应当提供的救济;公民的法律信仰阙如;司法公正未能达到必要的程度;司法未能有效遏制腐败,司法部门本身亦受到腐败的侵蚀;执行难往往使司法判决成为一纸空文。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除了各种社会外部原因以外,主要产生于司法制度本身。因此,笔者认为应主要围绕信仰、专业、独立、公正、统一这五大目标,对有关司法制度作相应的改革。

1、切实推进人权和普法宣传教育,造就一群被法律重塑的新型公民。要特别强调司法独立不是司法者的一种特权,而是国人的一项基本人权。独立的司法是实行法治的民主自由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求。这种独立意味着司法功能的行使不受行政或立法部门的干涉,但并不意味着法官有权恣意妄为。司法独立更多的是正义享受者的一项人权,而不是司法者自身的特权。在强调司法改革不是司法者的“专利”、司法独立也非司法者攫取自身利益的工具的同时,必须真正下大力气开展全民的法律知识教育,让公民汲取法的养分,提高法律意识,从灵魂上重塑和改造那些漠视法律的民众。

2、改革法学教育制度和法官任职资格制度,大力提高法官的专业水平。法学教育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律精神的重要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差距,法学教育的“产品”--法学人才在政治、经济、司法等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尚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升法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为法学人才在各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在法官的挑选上应当切实遵循独立、能力和正直的原则,注重被挑选对象的品德操守与业务技能,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强调政治素质轻视业务素养,重使用轻培训的传统做法。在对法官业绩的评价上,也亟需更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论资排辈、重行政级别轻专业技能、重温驯听话轻尊重个性的旧的做法,努力为法官提供一个宽和、严谨的人文环境。

三、建设高素质法官队伍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司法公正就法院而言就是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从近年来人民法院执法情况看,可以说多数法院工作人员是能够做到公正执法、秉公办案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少数法院和少数工作人员中确实存在着执法不公甚至枉法裁判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从外部执法环境看,社会上种种不正之风对人民法院执法活动的干扰和影响非常普遍。当事人通过各方面关系托人说情,请吃送礼;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也给法院执法造成了很大障碍。从内部因素看,主要是一些工作人员政治素质不高,立场不坚定,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人情的拉拢,导致枉法裁判;此外,有的法官审判业务素质不过关,运用法律有偏差和失误,也容易造成执法不公。为此,应当努力提高法官素质,使每一位审判员都成为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灵活的思维、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广博的社会阅历、高尚的人格和职业操守的优秀法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方针正在进一步落实。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日益对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保证司法公正,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

四、加强监督制约,保证司法公正,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使监督充分发挥作用,既要切实使监督机构能行使监督职能,更要在制度上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当前在加强监督制约、防止司法权力滥用上,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全面理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二是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的监督制度有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明确提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监督的思想也批判地继承了西方理论家的权力制约学说的合理因素。即:国家权力机关同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关系,不是几权鼎立的关系,而是决定和执行的关系,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同时又是分工合作的关系。江泽民同志说:“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实践已经证明,人大监督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来说,它是最高层次、最权威的监督;同样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同其他地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的监督比较,在本地区也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当然,对司法权的监督也应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对于非法干预法院独立办案的,人大应予以制止,支持法院司法公正。关于公民的监督应当看到,公民是最广泛的监督主体,在不危害国家安全和不侵犯国家秘密及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应当逐步扩大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范围,增强国家机关活动的透明度、公开性,使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享有较充分的知情权。鉴于国家机关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应当建立完善的权利救济制度,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对权利及时、公正、有效的救济来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总之,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不仅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作为公民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更重要的是,法治的存在以其本身的价值取向为支柱,它蕴含人类对公平、文明、秩序、和平等理想的追求,要求法从制定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对任何社会主体都是公正的。司法作为使法治从“应然”走向“实然”的关键环节,是实行法治的保障,要求其公正是必定无疑的。因而,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

第四篇: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

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

保证生命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首先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建设全面小康,首先建设“安全小康”。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科学理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资源开采业、建筑业、加工业、运输业、石油、化工等劳动密集行业,所占有的职工人数大,而这些行业自身又是传统的事故风险较大的行业。加之不少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到位、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一些行业管理弱化等多方面原因,安全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坚持安全发展,实现安全稳定好转任务繁重,面临着挑战

安全发展应当与人口、资源、环境一样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应当将反映经济和社会安全状况的四项安全指标,即意外事故死亡率、职业工伤死亡率、亿元gdp死亡率、安全投入比例等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到2020年我国安全生产必须达到根本好转阶段,实现重特大事故的有效控制,各类事故和人员伤害接近目前发达国家水平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健康和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将安全生产、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列入了规划,明确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安全发展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安全发展是指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和保障。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中,体现本质安全、全员安全、全过程的安全,它包括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社会安全及减灾防灾等相关的各类经济和社会安全。

保证生命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首先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建设全面小康,首先建设“安全小康”。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安全发展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好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否则事故不断,人的安全健康没有保证,发展就不持续。安全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坚持安全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科学理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要将安全发展同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将安全发展、安全小康指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实现全面的发展。

应当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扩大,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地受到各种灾害事故和意外伤害的威胁。我国人员伤害发生情况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7000万人发生各类伤害,死亡80万人左右。近些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面临的新情况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和人员伤害有所下降,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并向好的趋势发展。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是重特大事故还没有得到遏制,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事故总量过大。全国发生各类事故80.36万起,死亡13.67万人,伤残70余万人;加上职业病危害,我国每年大约近百万个家庭遭受不幸;事故造成约2500亿元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导致我国目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一些地方和单位思想观念不适应,忽视安全、管理松懈,安全欠帐,监管不扎实、执法不严格、责任和措施不落实外,还有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未能同步发展的问题。据国外统计,在农业经济为主时期和工业化初期,生产伤亡事故较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事故也呈快速上升趋势。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一方面,工业产品的产量和交通运输规模等急剧扩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大幅度上升,企业增产超产的冲动强烈;另一方面,安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的人数将会有巨大的增加。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资源开采业、建筑业、加工业、运输业、石油、化工等劳动密集行业,所占有的职工人数大,而这些行业自身又是传统的事故风险较大的行业。加之不少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到位、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一些行业管理弱化等多方面原因,安全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坚持安全发展,实现安全稳定好转任务繁重,面临着挑战。

坚持安全发展,建设安全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职业危害及经济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权益。为此,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有计划有重点地解决制约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人民群众的安康幸福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安全发展应当与人口、资

源、环境一样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应当将反映经济和社会安全状况的四项安全指标,即意外事故死亡率、职业工伤死亡率、亿元gdp死亡率、安全投入比例等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到2020年我国安全生产必须达到根本好转阶段,实现重特大事故的有效控制,各类事故和人员伤害接近目前发达国家水平。

为此,要采取以下战略措施:⑴科技兴安战略。发展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科学保障水平。⑵资源保障战略。加大国家和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明确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结构比例;推行安全生产国家投入的公益化政策。⑶安全文化战略。实施全民安全教育政策、安全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加强班组及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⑷系统工程战略。实施“监管-协调-服务”三位一体的行政执法系统;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自律机制。提高社会中介技术支持与服务能力。⑸创新机制战略。创新国家安全生产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监管体制。建立“政府监管与指导、企业负责与保障;员工权益与自律、社会监督与参与、中介服务与支持”的“五方结构”管理机制。⑹强化法治战略。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监管,提高安全执法监督覆盖率。⑺社区安全战略。建设安全社区,构筑城市安全保障屏障。⑻综合保险战略。充分利用各类保险手段,建立重大事故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强制性的、覆盖全社会的、赔偿、康复和事故预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伤保险机制;大力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的商业保险体系。

第五篇:政令畅通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令畅通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是中医学上的重要原理,把这条原理应用在时下的政府工作中,同样显得至关重要。政令畅通则效能高,政令不通,则效能低,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理了。因为,再优惠的措施,政令不畅等于白搭;再好的决策,政令不畅,也无法得到又好又快的落实。我们常讲政通人和,政令不通,何来人和?政令不畅,岂能国泰民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由此可见,政令畅通的重要性。

时下的政令不通主要表现为“中梗阻”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两个方面。具体而论,主观上的“中梗阻”主要表现为对上级的政策或随心所欲,或熟视无睹,一切以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为准绳,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并千方百计寻找不执行的借口。客观上的“中梗阻”主要是能力低下所致,不会作为,不敢作为,得过且过,面对上级的政令不懂得如何积极主动地去作为。于是,政令不畅便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梗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则完全是个人利益或部门利益作祟、驱使的主观所为。他们或阳奉阴违、口是心非;或有意曲解、随意肢解政策,取其所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但其所为或所不为皆是为了权利受用或谋取私利。于是,上级的政令被架空,政策被走样。时下各级领导之所以强调政令畅通,就是因为在现实工作中,存在着诸多政令不畅的实际问题,使得原本一些切合实际而又急需实施的决策得不到较快、很好的贯彻执行,一些本应能够解决而又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也是百姓所诟病的机关顽疾。

分析政令不畅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私欲熏心,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私有化;二是惩处不力,对那些“中梗阻”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不制止、不惩处;三是政令、政策不透明、不公开,缺少阳光下的民主监督机制。保证政令畅通需要识大体顾大局,需要落实民主监督机制,需要严明政纪,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者们无处藏身。来源齐鲁晚报)

下载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党员素质 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提高党员素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大庆油田脱胎换骨式的重大改革,管理局成了脱离油气主管的存续企业,管理局所属各单位也成了油气生产的辅助单位。如何保证创建百年油田大......

    国家安全的作文: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国家安全的作文: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的重要保障。 旧社会,中国人受尽了外国侵略者的欺凌,这都是因为中国国防方面不够重视,没有一支比较强大、比较有力......

    司法公正

    浅谈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实现途径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03-06 16:08:00 ]作者:许蕊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提要: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

    司法公正范文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在二十一世纪的工作主题。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是新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审判工作的灵魂和生命。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法官,应当把锲而......

    强化党内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重要保障

    强化党内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重要保障 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强化新形势下......

    作风建设是干成事的重要保障

    作风建设是干成事的重要保障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作风建设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如果是干部作风是积极的、认真的、公而忘私的,就......

    法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保障5篇

    法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保障 “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鼓舞人......

    项目管理是公司战略执行的重要保障

    项目管理是公司战略执行的重要保障项目管理是公司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我们把公司的战略分解成若干目标,我们把每个目标理解成项目,如果每个项目顺利实施了,整个公司的战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