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思想史第二篇
资变动的规律。斯密还详细考察了资本积累、经济发展等因素通过对劳动力供求市场的变动,进而影响工资水平的变动。他认为在经济繁荣的国家,资本积累不断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时工资水平会提高。
李嘉图认为,工资是劳动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者自身的价值或价格。他从劳动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来分析工资,劳动的自然价格相当于平均工资水平,而市场价格是实际支付的价格,收劳动的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劳动自然价格上下波动,不断趋向于劳动的自然价格。还有,他否定了斯密关于工资随财富增长而增长的论断,认为资本主义下工人实际工资有下降的趋势,并提出了相对工资理论。最重要的是,李嘉图提出了工人在长期只得到最低工资的“工资铁律”。
在工资理论方面,李嘉图的科学贡献还在于他提出了前人未曾提出的相对工资理论。他指出,使用机器以后,也许工资、利润和地租都会增加,但如果工资没有像利润增加得那样快,那么工资就是降低了,而利润就是提高了。因为在劳动创造价值中,工资和利润是成反比例变动的。现在归工人所得的价值比以前少了,而归资本家的价值就比以前多了。他把工资和利润的这种变动称为相对变动。[3]③马克思认为,确立相对工资的概念,即确立
[4]和资本家利润相比较的工资的概念,是李嘉图的功绩之一。
二、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利润分配理论上的异同
一方面,斯密认为利润是工人创造出的价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由工人劳动对原材料加工所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另一面,斯密认为利润是工资的“自然报酬”,是构成价值的源泉之一;利润是资本家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收入,他说“利润就是他的收入,也就是他生活资料的正当资源”。利润是对劳动生产物的扣除,而利息则被看作利润的一部分,是由利润派生出来的收入。他说:“有资本不自用,而转借他人。借以取得收入,这种收入称为货币的利息或收益。出借人既给借用人以获取利润的机会,借用人就付给利息作为报酬。由借款获得的利润,一部分当属于冒险投资的借用人,另一部分,则当然属于使借用人有获取利润机会的出借人。利息总是一种派生的收入。”
李嘉图则始终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分析利润,从而发展了斯密利润理论中的科学因素,他始终把利润看成是劳动耗费的产物,是劳动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李嘉图说:“商品的全部价值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5]也就是说,利润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耗费的结果。李嘉图还认为,工资和利润在量上存在着反比例关系,而在工资和利润的变化中,工资是变化的原因,利润是变化的结果。引起这种变化的最终原因,是生产生活资料(主要是谷物)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当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下降,工资也就下降,从而使利润增加;当劳动生产率下降,生活资料的价值就提高,工资也就提高,从而使利润下降。李嘉图的利润理论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理论,他在利润理论中,揭示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③工资铁律:又称工资钢铁定律,指劳动的自然价格就是必须使劳动者能够共同生存,即使人类不增不减永世长存的价格。
④剩余价值理论: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它有区别于马克思剩余价值
理论。第 2页④
第二篇:经济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经济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一、重商主义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在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初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商业支配产业,流通支配生产,商业资本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产业资本,这些客观决定了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必然是一种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以流通过程为研究中心的理论体系。
二、代表人物:早期重商主义:约翰ּ海尔斯 威廉ּ斯塔福德 孟克列钦
晚期重商主义:托马斯ּ孟 柯尔贝尔
三、特征:
重商主义学说都是以流通过程为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研究对象,以维护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增加金银货币为目的。其认为金银货币是社会财富的惟一形态,财富的直接来源除开采金银矿外是流通领域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保护本国商业和工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封建伦理的束缚,开始用新的方式来考察现实社会经济生活,把经济现象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国民经济,推动了经济学说的发展。其次,最直率地吐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在于追求利润,最先看到货币作为资本的职能及货币是在运动中增殖货币的手段。以上这些,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威廉ּ配第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到17世纪中叶,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和政策,尤其是它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垄断对外贸易的主张和做法,已经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生产和流通关系的变化,产业支配商业,生产支配流通。重商主义已经过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正是在重商主义理论体系逐渐瓦解的基础上产生并取而代之的。
二、代表人物:威廉ּ配第
三、特征:
他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代表了当时英国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论述了如何增加社会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他不停留于观察经济的表面现象,而是力图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并首先应用抽象法。劳动价值论是其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础,地租论是其全部经济理论的核心。他最先克服了重商主义的影响。
四、影响:
他对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从而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的分配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特点,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第一次论述了地租(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对后来李嘉图的工资与利润对立、利润与地租对立的见解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配第虽然没有创立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但他的理论几乎触及了政治经济学所有的重要问题,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得出了一些科学的结论,从而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由于路易十四时期,柯尔贝尔推行极端的重商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整个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处于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使法国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重新探索振兴法国经济的道路中产生了法国政治经济学。
二、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
三、特征:
他极力主张以发展农业生产来促进其他行业的生产,主张经济自由,反对重商主义,主张国家要保护农业。他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理解财富,认为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银,而是维持人的生活的各种物品。他认为农业是财富的源泉,一切财富都源于土地耕种。
四、影响:
他关于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均衡生产理论,使他能够在宏观的高度把握商品的价值决定问题,把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视为由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在各个特殊部门来决定的。这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创见,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重要补充。他的这一思想,在西斯蒙第的劳动价值论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重农主义经济学说
一、理论来源:
重农主义学派继承和发展了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借鉴了重农学派的先驱者之一布阿吉尔贝尔的一些见解和原理,创立了比较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
二、代表人物:魁奈 杜尔阁
三、特征:
(一)重农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是“自然秩序”观念,指出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都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自然秩序”:指出:“人为秩序”的确定应以“自然秩序”为准则。
(二)重农主义学说是具有封建外观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
(三)重农主义学说重视农业,反对重商主义,大力提倡经济自由,为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开辟道路。
四、影响:
(一)重农主义者的“自然秩序”思想给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任务。
(二)魁奈的等价交换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交换是等价的,那么财富的源泉就不可能在流通领域,这不仅击中了重商主义的要害,而且使他把自己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生产领域,为他首次系统地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提供了可能。
(三)魁奈的纯产品理论为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奠定了基础。
(四)魁奈的资本理论中把资本和生产直接联系起来,抓住了生产资本,这样也就抓住了资本具有决定意义的形态,从而为从生产领域探寻资本的作用和意义,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开辟了道路。
(五)魁奈的《经济表》的科学成就对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的创立有重要的批判继承意义。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一、理论来源:
他继承和发展了英国自配第以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先建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
三、特征:
(一)他的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增加社会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二)他最先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从经济上考察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
(三)他的著作《国富论》以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主线,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的三种收入理论为核心,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范畴,几乎包括了经济学科的各方面内容,已经形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四)《国富论》具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清晰的结构,并同时运用了抽象分析法和归纳综合法,既有对经济过程本质的一定分析又有对经济事物较充分的数量分析,既有对经济发展历史的分析又有对经济发展现实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较全面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问题。
四、影响:
(一)斯密的分工理论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分工问题,较为客观地说明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的作用以及分工对工人的不利影响,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他认为货币只要能起流通手段的作用,货币用什么材料都是可以的,并进而讨论了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的问题,开创性地探索了纸币的流通规律。其货币职能分析对货币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斯密不仅把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时所消耗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所凝结的劳动量。这就为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四)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斯密第一个正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他根据人们的经济地位和取得的收入的形式把国民划分为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
(五)斯密认为利润是随着资本的出现而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他从劳动决定价值出发,指出利润是工人创造出的价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由工人劳动对原材料加工所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这是斯密关于问题的一大功绩。
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是英国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也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业资 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迅速壮大,并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政权仍在地主阶级手中,这侵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于是在一系列问题上,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在政治方面,它表现在工业资产阶级要求通过议会改革,取得议会的多数,以便掌握政权。在经济方面,它表现为对谷物法的存废和货币改革的争议。
二、特点:
在方法论上,李嘉图力求克服斯密体系中的矛盾,始终一贯地使用抽象法,他把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作为分析一切经济现象的基础和出发点,因而他较为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得出了一些比较科学的结论.(一)肯定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但更进一步为: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以没有交换价值;但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不会有交换价值。事实上他已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李嘉图以分配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主要任务,但不是孤立地研究分配问题,而是从生产出发来研究分配的。他力图通过对各阶级之间分配问题的研究。阐明如何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三)他的货币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并把贵金属作为特殊商品来考察,认为它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
三、影响: 李嘉图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代表和完成者,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建立起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准绳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李嘉图的经济学说在当时以至对以后的经济思想的发展都城产生重大的影响。
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大生产对小生产的胜利,同时也给广大劳动群众带来了破产和贫困。小资产阶级一方面要保存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力图反抗大资本家对小生产者的威胁,因而产生了以理想的小生产方式阻止或延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幻想。西斯蒙第就是19 世纪这种思潮的主要代表。
二、特点:
(一)西斯蒙第虽然接受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若干经济范畴和原理,可他即比前人更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的缺陷和矛盾,并从中分析出涉及资本主义本貭的问题,得出了和古典经济学家截然不同的结论,否认了他们所宣传的资本主义自然性、合理性和永恒,提出了对资本主义进行重新分析研究的任务。
(二)西斯蒙第是用小资产阶级的眼光来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因而也不可能对资本主义制度做出科学的分析,错误地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归咎于人们的思想和国家政策,以及错误的经济学说和经济方针,并主观地寻求保证人类物质幸福的一般原则和政治措施,创立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或经济浪漫主义的思想体系。
(三)在西斯蒙第看来,消灭资本主义矛盾的途径,就是使现代社会回到被他所理想化了的小生产方式中去。他把中世纪宗法式的农业和行会手工业理想化的人类幸福生活的新境地,呼吁国家采取措施来保护和发展生产,建立资本主义和工人之间的宗法式的合作关系。
三、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说在李嘉图那里政治经济学无情地做出了自己的最后结论并就此结束,那么,西斯蒙第则表现了政治经济学对自身的怀疑,从而对这个结束作了补充。”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萨伊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法国大革命虽然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也吓怕了法国资产阶级,使得他们急剧地改变了斗争方向,走上了反对革命的道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以重农学派为代表的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庸俗化的进程。萨伊就是这一经济思潮的带头人。他以斯密学说解释人的面目出现,创造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庸俗理论体系。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被作为教材在欧美大陆流行一时。萨伊也因此被誉为经济学权威,亚当·斯密的“伟大继承者”。
二、特点:
(一)萨伊第一个把斯密经济学说中的庸俗成分分离出来并加以发挥和系统化,最先创立了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把政治经济学变为了研究人与物的关系、标榜为超阶级的、纯理论的学科,为整个庸俗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三)最先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了生产、分配、消费三部分,并把三者说成是超历史、超阶级、彼此孤立的部分。萨伊提出来的“生产三要素”论、供求平衡的“销售论”、“三位一体”的分配论来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抹煞资本主义矛盾,把资本主义说成是可以无限繁荣发展的美好社会。
三、影响:
(一)萨伊的三分法大体上规范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为其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内容划分和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萨伊的三种价值理论阐述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价值学说的各个基本理论,为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萨伊在销售论中认为生产创造需求;国家应该遵循经济的自身规律去指导经济生活,而不要乱加干涉;开展适当的对外贸易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观点,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一、来源:
马尔萨斯继承了斯密的庸俗因素,与李嘉图理论相对立,创立了英国早期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马尔萨斯是以人口论闻名于世的。
二、特点:
(一)他的理论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被压迫阶级残酷无情。
(二)马尔萨斯只是把斯密经济学中的庸俗因素分离出来加以继承和发挥,并用来反对李嘉图学说及一切进步思想。
(三)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只有在有利于贵族地主阶级时才是可能的,认为贵族地主阶级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最大贡献。
三、影响:
(一)他认识到人口增长受到生活资料增长的制约,人口增长应与生活资料增长保持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安定。
(二)他确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人口过剩的事实以及由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而产生人口盲目增殖的趋势,认识到了人口过剩的危害性,论证了人口、就业、收入之间的相互影响。
西尼尔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背景:
其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演变和发展,但其已不再打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旗号,而是转向公开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寻找新的理论来代替它或者肆意篡改其基本原理,以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达到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目的。
二、特点:
西尼尔依据萨伊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规定,把政治经济学定义为一门精密的抽象演绎的、研究一般财富的性质、生产、交换及分配的纯经济学。他主张把经济科学同研究与制度有关的以及研究财富和福利之间关系的经济艺术、经济政策区别开来,认为政治经济学家所要处理的对象,不是福利而是财富。他还认为经济学家的作用应该是纯学术的,对各种涉及到经济问题的社会方案和政策不应发表意见。经西尼尔大力压缩的所谓纯经济学被概括为四条不变的基本命题。
三、影响:
四条基本命题以及赖以建立的纯经济学理论是西尼尔将萨伊、马尔萨斯以及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加以概括、调和和补充的产物。这种处于初级阶段的实证经济学所依据的理论及其使用的逻辑演绎方式是贫乏的。然而,继萨伊之后的西尼尔是公开主张以实证分析为经济学科学化标志的首创者。
巴师夏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背景:
与西尼尔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同一时期
二、特点:
(一)他的服务价值论是为了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而提出的。
(二)他的延缓论是用来反对李嘉图关于工资和利润对立的理论的。总之,其理论实质在于美化资本主义,反对空想社会主义和李嘉图学说,并不是探讨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
凯里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背景: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国内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奴隶制农场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正在不断加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示出来,西欧不断发展和流行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也传到了美国,威胁着美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上述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美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未经历古典阶段,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庸俗化道路,极力鼓吹阶级调和论。
二、特点:
(一)他主张实行国家关税保护主义,防止英国竞争,积极发展本国工业。
(二)他指责李嘉图总是要在各个阶层之间和各个民族之间挑起竞争。
(三)他的价值论是其阶级利益和谐论的理论基础,认为价值是人们对自然的支配尺度。
三、影响:
(一)他的理论包含着关于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尽快赶上英法等国的思想,如强调严格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阻止外国竞争,以保证本国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力迅速发展。
(二)它强调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繁荣民族经济的思想,对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背景:
其产生在英法两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解体的时代。此时西欧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加剧,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更加扩大。受欧洲革命的影响,促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分为两派,一派是在巴师夏的旗帜下辩护庸俗政治经济学,另一派追随约翰•穆勒,企图调和那不可调和的东西。
二、特点:
(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大综合。
(二)具有显著的折衷主义特点和改良主义倾向。
(三)保持了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诚实性,而不象某些庸俗经济学家那样有意为资本主义辩护。
(四)宣告了政治经济学的破产。
三、影响:
(一)他提出分配规律是历史的可变的规律;把劳动看作是价值决定的一个因素,并把工业产品价值和农业产品价值的决定的法则区分开;坚持了资本不具有生产力,唯一的生产力是劳动的观点;他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中的科学因素。
(二)它的著作标志着研究生产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即将破产和一代经济理论的结束,从而走向研究消费、流通,并走上主观主义的道路。
德国历史学派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19世纪初,在德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一些思想家呼吁国家的统一,并企图依靠国家政权来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为此,他们把理论批判的矛头指向鼓吹自由贸易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从而为与古典学派相对立的历史学派的产生准备了思想材料。
二、代表人物: 李斯特 威廉·罗雪尔 施穆勒
三、特点:
(一)李斯特经济学说的特征:
他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反对英法古典经济学说,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他极力要建立一种新的学说体系,即“国家经济学”。他提出这种学说不是建立在空洞主义之上的,而是以事物的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为依据的。
(二)旧历史学派的理论特征
旧历史学派提出了自己的“历史的方法”他们认为,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体,因此只能用综合的方法,用归纳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的,因此经济规律只具有相对性,只能从历史的类比中去发现它。旧历史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最基本的特征,正是这种“历史的方法”。旧历史学派是在批判英国古典经济学方法沦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新历史学派的理论特征
其继续采用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作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方法,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分析法。但新历史学派对历史方法的看法及其运用比旧历史学派更加极端和彻底。他们否认在每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规律性。经济问题的分析必须运用历史方法,抽象演绎方法得不到任何结果,其极力主张采用“历史统计方法”。
四、影响:
(一)李斯特特别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论述了经济发展阶段和所应采取的经济政策的关系、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的关系,主张在当时的德国实行保护发展政策;提出了发展生产力的一系列措施;特别重视根据本国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发展自己国家的民族经济,这都是李斯特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
(二)旧历史学派提出了新的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拓宽了古典经济学所确定的研究的视野和范围特别是对于认识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新历史学派强调研究本国的特点及其历史发展,强调国民经济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不仅应研究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特点,而且应研究意识形态、国家政权等等对经济的影响,这对于考察一国经济的发展及制定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无疑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他们收集的大量资料和提出的 各种专题研究,推进了经济史这门学科的发展,也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进行理论抽象的某些基本依据。同时美国的制度学派就受了新历史学派的很大影响。
美国制度学派
一、来源:
其在某些方面受到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在经济学方法上强调所谓制度研究,以求对资本主义现实做出新的解释。制度经济学主要吸取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观点,采取历史主义和制度分析的方法,描述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宣扬社会改良主义。
二、代表人物: 凡勃伦 康芒斯 米契尔
三、特点:
(一)把社会经济看成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强调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二)根据19世纪末流行于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以本能作为一切行为包括经济活动的解释。
(三)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庸俗进化论来解释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四、影响:
凡勃伦在其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评和责难,阐述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方法和理论,为制度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边际效用学派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理论来源:
卡尔·门格尔在综合前人的主观价值和效用递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决定于商品的最不重要部分的效用理论,从而奠定了边际效用理论的基础。
二、代表人物:卡尔·门格尔 弗里德希·冯·维塞尔 欧根·冯·庞巴维克
三、特点:
奥地利学派反对德国历史学派的所谓历史的方法,主张采用抽象演绎法。其抽象演绎法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该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中把个人抽象出来。
(二)应从个人的心理动机出发,把人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即消费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三)把消费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首要问题。
四、影响:
庞巴维克的价格论是奥地利学派中最彻底的主观的价格论和供求平衡论的混合体。实际上,买卖双方对商品的主观评价预先就已把原已假定的价格为前提和起点,因为交换双方最感兴趣的是作为价值的倾向表现的价格。卖主对商品的评价(要价)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生产成本,社会必要劳动的耗费量。买主对商品的评价(出价)取决于他们在社会分配结构中的地位和购买力,而购买力又是以市场价格为转移的。这个集奥地利学派价格之大成理论完全用价格取代价值从而彻底割断价格与生产劳动的内在联系,并且把经济理论的重点转移到对市场、市场价格、货币和利率、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上来,为此后的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和发展划定了路标。
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来源:
他是边际效用论和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运用数学方法研究、论证和表述经济现象的规律。
二、代表人物: 杰文斯 瓦尔拉斯 帕累托
三、特点:
(一)把各种经济事物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用数学分析代替理论分析。
(二)以交换作为应用数学方法的出发点,把生产、分配、消费都说成是交换的不同形态。
(三)抛弃一切以因果关系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完全以经济现象的函数关系代替因果关系。
四、影响:
(一)数理学派在方法论原则的特点,并不就是在经济学运用数学方法,而是在于主张用数学符号和方法来表述、研究和论证经济现象及其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认为数学方法是研究经济学的主要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它是借用函数概念表达经济现象之间的依赖关系,借用微积分的语言来刻画经济规律,借用联立议程组来构造整个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
(二)帕累托独创性贡献有: 第一,他用序数效用概念取代了效用可测量的假定 第二,他引进了无差异曲线分析的技术
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来源:
它是美国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袭了凯里的阶级调和论,并以当时兴起于欧洲的边际主义作为论证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理论经济学,形成美国学派。
二、代表人物: 约翰·贝茨·克拉克
三、特点:
(一)克拉克体系的中心是分配论。他认为分配问题极端重要,它涉及“现存社会制度究竟有没有存在的权利”,“是不是要让这个制度自由无阻地按照自己的方向发展下去”。而在进一步探讨如何研究财富分配问题时,认为这种研究不能离开生产和交换,并且明确指出分配和交换的全部问题都应当纳入有组织的财富生产过程里。克拉克断定社会生产中包括着分配和交换,并强调应从生产领域去证明支配分配和交换的规律。
(二)新的三分法:克拉克把经济学分成“普遍规律”、“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英国庸俗政治经济学界分为以约翰·穆勒为代表三主张以生产费用决定价值和以杰文斯为代表的主张以最后效用决定价值的两个派别后,马歇尔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把争论双方的观点加以折衷,并收集了各种新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立了他的理论体系。
二、特点:
(一)马歇尔把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分析与边际学派的需求分析加以综合,形成了以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效用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相结合的新的经济学体系。
(二)在马歇尔的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特征有三点:连续原理、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分析。
三、影响:
(一)他的学说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更新。一方面他吸收了古典经济学关于生产成本的解释,参照了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分配学说,另一方面,他引入了边际分析,强调了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二)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新思维,尤其是均衡价格理论,为经济学创立了一套分析工具,因此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
(三)提出了有关不完全竞争问题。
(四)马歇尔的学说体系中,无论在供给理论还是在需求理论方面都加入了新的内容。但比较起来,需求理论更具特色。他关于需求规律、需求弹性的论述,关于消费者剩余的概念都是他的贡献。由于马歇尔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特点,并对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在他工作的剑桥大学里,形成了继承和发展他的学说的一大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如庇古·罗伯逊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凯恩斯等,他们不仅师承马歇尔,而且各自都有重要影响,于是逐渐形成在经济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剑桥学派,而且马歇尔则是这个学派创始人。
凯恩斯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这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凯尔斯经济学说产生的直接历史背景。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传统西方经济理论的破产,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传统观念是新古典经济学极力推崇的自由放任主义。但是面对当时的现实,这一传统观念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为了挽救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者首先从行动上突破了自由放任主义,采取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措施,祈求以此来摆脱经济危机。这一政策的实施要求在理论上加以配合,于是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就产生了。
二、特点:
(一)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在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纠正这种失调。
(二)方法上,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这一做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三)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特别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
三、影响:
(一)凯恩斯经济学说为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造就了资本主义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二)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第二个黄金时期”的出现。根据凯恩斯经济学说的主张,以保持充分就业作为施政目标之一,扩大公共事业开支,提供救济和社会福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局部地改善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凯恩斯主义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推广。当代各个西方经济学派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凯恩斯经济学说有关。凯恩斯的经济学说至今已以各种形式渗入了各个经济学派的思想当在中。后凯恩斯经济学
后凯恩斯经济学的内部大体分为两大支派:新古典综合流派和新剑桥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40-6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在欧美国家得到普遍传播和运用的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凯恩斯时代”。在这一时期里,美国取得了连续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这似乎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有效和适用。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又开始重新逐步回到一些人的经济理论观念中,并渗透和进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由相互对立转向共存与相互融合。新古典综合的理论体系就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和出现了。
二、代表人物: 保罗•萨缪尔森 托宾 索洛
三、特点:
新古典综合派在经济理论上的最显著特征是,在宏观方面接受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微观方面采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随着形势的发展,新古典综合派还表现出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对其他学派观点的吸纳。新古典综合派这种经济理论的运行背景是所谓的“混合经济”。
新剑桥学派
一、理论来源:
(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新剑桥学派继承了凯恩斯的“投资储蓄分析”,强调投资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作用。他们特别强调论述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以及推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没有食利者阶层的文明生活新阶段。
(二)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卡莱茨基在1933年发表的“经济周期理论大纲”一文中提出了几乎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相同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并把不完全竞争、垄断价格等因素的作用引进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强调投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三)斯拉法的理论。斯拉法于1960年发表了他将近30年的研究成果《用商品生产商品》。在这本小册子中,斯拉法以精炼的文字、严谨的逻辑重新恢复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为新剑桥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批判武器。新剑桥学派也因此而宣称要通过斯拉法的理论来返回李嘉图的古典传统,“重建政治经济学”。由于这个原因,新剑桥学派有时也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
二、代表人物:琼·罗宾逊 卡尔多 帕西内蒂
三、特点:
(一)新剑桥学派是作为新古典综合派的对立面出现的。它强调凯恩斯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经济理论之间的对立,坚持和发展前者而批判后者,坚决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把两者调和起来。
(二)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三)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四、影响:
由于新剑桥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比较激进,因而它从来没有被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所接受和采纳,更没有被付诸实施。当然,即便如此,新剑桥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仍然属于改良的性质。战后西方其他主要经济学流派
福利经济学
一、产生:
福利经济学正式产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出版。30年代后,许多经济学家运用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的序数效用论和“最优化理论”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二战后福利经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代表人物: 庇古 帕累托
三、特点:
(一)福利经济学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把价值判断,即是非善恶的标准引入经济学,来判断经济行为的好坏。
(二)把是非善恶的标准引入经济学中,就使得经济学成为一种规范性的科学—“规范经济学”,以区别对经济行为本身进行说明的实证经济学。
(三)从分析方法来看,福利经济学通常采用长期、静态和微观的分析方法。应用边际效用论、最优化原则以及消费者主权论,提出了“福利标准”和“社会福利最优状态”。
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一、理论来源:
熊彼得在学术上先后受奥地利学派的维塞尔和庞巴维克、新古典学派的马歇尔、洛桑学派的瓦尔拉斯和帕累托的影响,把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用“创新”的概念来解释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趋势。
二、特征:
(一)在研究方法上,熊彼得强调生产技术革命和生产方法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用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发展过程,力图把历史的发展和理论的分析结合起来。
(二)在研究对象方面,熊彼得着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使动态经济学理论体系化的先行者。
(三)他从资产阶级经济学出发,得出了“资本主义不能活下去”,“长驱直入社会主义”的结论。
三、影响:
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不仅对西方经济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他的追随者还把他的理论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两个新的分支:“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一、理论的产生:
罗斯托的经济思想主要是受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凯恩斯经济学说和熊彼得创新理论的影响。德国历史学派是以提倡在经济学中应用历史的分析方法而著称,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时惯于采用“阶段论”的分析方法,这对于罗斯托从经济史的研究出发,探索经济过程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特征:
(一)他运用了“主导部门”分析法,提出了“主导部门”的作用。他认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和重要经济部门的变化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二)他采用了心理因素分析法,提出了所谓“布登勃洛克式动力”的作用。
(三)他把“主导部门”分析和“布登勃洛克式动力” 心理因素分析统一起来解释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
三、影响: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在理论观点、分析方法以及政策主张方面自成体系,有其独特之处,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新保守主义经济学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保守主义思想实际上是19世纪上半期就已经产生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7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高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证明了战后他们奉行的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据的经济政策的失败,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破产。在这种情况下,新保守主义经济学便逐步扩大影响,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特点:
(一)相信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主张采用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政策。
(二)肯定私人企业制度的优越性,主张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充分的自由。
(三)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四)主张维持市场竞争、反对垄断。
(五)坚持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反对通货膨胀。
三、影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竞争的市场力量始终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说,新保守主义经济学的自由经营论将在西方国家长期存在下去。
货币主义学派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它属于新保守主义学派。战后实行凯恩斯膨胀经济政策的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也同时带来了通货膨胀等严重的经济问题。70年代初“滞胀”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陷入了窘境。货币主义公开反对凯恩斯主义,提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企图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
二、代表人物: 米尔顿·弗里德曼
三、特征:
(一)强调两种意义的自由,即人们相互关系的自由和个人的自由。
(二)强调人们相互关系的自由在经济活动中主要靠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来实现,在政治活动中则主要依靠某种形式的少数服从多数来实现。
(三)强调人是一种“不完善的实体”,“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四)自由只有在政府的保护下才能实现。
(五)运用了预期量分析法和名义量分析法。
四、影响:
(一)弗里德曼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的虚伪性,同时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到了自由与市场经济和政府作用的关系。
(二)弗里德曼运用的预期量分析法和名义量分析法对研究市场经济下的货币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
理性预期学派
一、产生:
它最初是货币主义学派的一个分支。理性预期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最初是穆斯注意到了理性预期的问题。直到70年代理性预期理论才逐渐形成一派。其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理性预期方法对宏观经济进行了一场“理性预期革命”。
二、代表人物: 卢卡斯 华莱士 萨金特
三、特征:
(一)他们将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理论的假定和前提进一步发展,把微观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反对凯恩斯主义,反对政府干预,但不同意把货币政策放在第一位和实施单一的货币政策。
(三)把“理性预期假说”引入了宏观经济分析,强调理性预期在经济行为者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四、影响:
理性预期学派要求减少国家不必要的、过多的干预,并不是完全不要国家干预。主张国家干预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或使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对付严重的经济问题。这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供给学派
一、产生:
供给学派的创始人是孟德尔,他首先提出减少税收,增加供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面对滞胀的局面,凯恩斯主义者提不出新的解救方案,货币主义和其他保守主义学派也拿不住有效的措施,而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却能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供给学派就逐步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一个新的流派。
二、代表人物: 孟德尔 拉菲尔
三、特征:
供给学派强调供给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不是通过对构成供给的一些要素的分析来解决现实中的供给问题,而是从政府的税收政策对生产率的影响来解决供给问题。凯恩斯强调的是“需求刺激”,供给学派强调的是“减税刺激”。
四、影响:
由于凯恩斯经济学说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只注重调节需求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供给学派的产生使资本主义国家在解决经济问题时更加注重供给的调节。
伦敦学派
一、产生:
伦敦学派是新自由主义的四个中心之一。20世纪20-4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问题的大论战。哈耶克的新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正是在这场争论中形成的。
二、代表人物: 埃德温·坎南 哈耶克
三、特征:
(一)纯理论性和纯学术性,不直接提出具体改革建议来影响一国经济,而是通过影响其他的经济学家来影响一国的经济。
(二)研究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到一切社会科学学科。
(三)完全否定国家干预,是彻底的自由主义者。
(四)在方法论方面,他把经济学看成是社会科学之一,并从社会科学的广义上研究经济学的方法论。
四、影响:
哈耶克的理论对新经济自由主义各派以及整个西方经济思潮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哈耶克之于经济自由主义各学派,正如凯恩斯之于各种凯恩斯主义一样。
弗莱堡学派
一、产生:
弗莱堡学派即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弗莱堡学派的经济理论恰好满足了二战后德国社会的需要,其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被德国政府付诸实践,创造了经济奇迹。
二、代表人物: 瓦尔特·欧根
三、特征:
(一)欧根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即“显著特征提炼抽象法”
(二)欧根提出了第三种经济秩序,即“竞争秩序”。
公共选择学派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公共选择学派是美国的一个新自由主义学派。
(一)传统经济学缺乏政府经济理论,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国家被看作是经济体系的外在因素。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应当把政治决策过程作为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
(二)30年代以来的新福利经济学激起了公共选择理论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过程的关注。
(三)战后纠正市场失误的国家干预越来越多,促使公共选择理论通过非市场的集体决策过程来探讨国家干预失误的原因。
二、代表人物: 布坎南 图洛克
三、特征: 公共选择理论以公共选择为研究对象,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结合。
(一)公共选择是在政治过程中进行的,消费者按照政治程序间接决定公共物品的产量。
(二)公共选择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消费者要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三)公共选择的个人支付与单个公共物品的消费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在公共选择中民主的竞选促使政府努力为投票人服务和选民服务。
四、影响:
(一)公共选择学派第一个将政策决策过程作为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
(二)首次从政治过程的经济研究中分析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根源所在。
新制度经济学
一、来源:
50年代以后,加尔布雷恩、缪尔达尔等人继承了前人的观点,特别是凡勃伦的制度因素分析和米音斯等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观点,提出了权力转移理论、二元体系论、技术决定论、后工业社会论等理论,被称为新制度经济学。但他们的理论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理论,因此被称为左翼新制度经济学。60年代以来,威廉姆森等人从契约角度来论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的产生及其合理性,把制度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他们被称为右翼新制度经济学。
二、代表人物: 加尔布雷恩 缪尔达尔 威廉姆森 科斯 诺斯
三、特征:
左翼:
(一)反对主流经济学把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作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张从制度方面来研究社会。
(二)强调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的重要性,反对局限于抽象的经济因素范围内的分析,反对传统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右翼:
(一)他们批评新古典经济学把制度看成是外在的。
(二)他们忽视了制度变革过程中受益人与受损人之间的矛盾分析,这反映出其保守主义的特征。
四、影响:
左翼:
(一)其具有改良主义的色彩,对现代资本主义作了许多揭露和批判,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
(二)其力图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改革,使它能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这些主张至今在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右翼:
(一)其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使微观经济理论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析市场价格形成问题的一个工具,而且成为一种关于人的行为的一般理论。
(二)其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的脱离现实的假设前提,提高了微观经济理论的现实性,从而提高了由此到处的经济政策的可操作性。
(三)其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加尔布雷思的二元体系理论
一、产生的条件:
50年代后由于凯恩斯主义未能解决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一批制度经济学家起来批判凯恩斯主义,并提出了改良资本主义的新理论,被称之为新制度经济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加尔布雷思。
二、特征:
(一)强调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的重要性,反对抽象的“纯经济”分析。
(二)继承了制度学派的规范分析方法,提出把经济价值和经济以外的其它价值总和起来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即“生活质量”。
产权理论
一、理论来源:
产权理论是在对新古典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一些根本缺陷的批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代表人物: 科斯 德姆塞茨 张五常
三、特点:
产权理论是研究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通过界定、变更和确定产权结构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目的。
四、影响:
(一)科斯首先把产权和交易成本引入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中,并指出了产权、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他的理论启发了整整一代经济学家。
(二)德姆塞茨等人的研究为产权理论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企业理论
一、理论来源:
企业理论是产权理论在企业制度研究中的应用。
二、代表人物: 科斯 阿尔钦 德姆塞茨 威廉姆森 张五常
三、特点:
(一)其指出外部性是没有意义的,问题的实质在于交易成本
(二)当企业用劳动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时,劳动市场的外部性会代替中间产品市场上的外部性,从而企业外部性内在化的论点是不成立的。
四、影响:
科斯首先用产权理论对企业制度进行了分析,开创了分析企业制度的新方法。
制度、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理论
一、产生:
诺斯通过对经济增长现象的思考和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意识到了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在其一系列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史学理论,并用这套理论考察和解释了自史前人类经济生活至现代经济增长的漫长历史。
二、代表人物: 诺斯 戴维斯
三、特点:
(一)他运用产权理论来研究经济史,使交易成本的概念具有了分析一切经济组织的一般意义。
(二)他对经济学家总是用投资和技术创新等原因来解释经济增长提出了质疑。诺斯提出了国家、产权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影响:
诺斯从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和人类社会的演进,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第三篇:经济思想史专业详解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经济思想史专业详解
经济思想史专业详解:
专业概览
以经济领域的发展历史、经济状态的变迁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专业排名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优势学科单位:山西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郑州大学
就业前景
可继续深造,从事研究类工作,毕业前景就应用来而言较差。
运城中公教育
本文转自运城中公网。————————————————————————————-百度文库
第四篇:宪法思想史
三、宪法学的历史发展宪法学作为法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明晰的历史轨道,因此,对宪法学史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把握这一学科发展的脉络。唯其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宪法学更加繁荣。
(一)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7页。
1.萌芽时期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但从思想渊源来说,思想家们就宪法中有关问题进行的分析和阐述,则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从古希腊、罗马到封建社会末期,就是宪法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萌芽时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乌尔比安、福德斯库、博丹和科克等。在他们的思想中,与宪法问题存在密切联系的主要有政体问题、法治问题、关于基本法的问题、关于国家主权的问题等。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民主、自由、人权和法治的呼唤,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近代宪法的颁布实施,宪法学也开始进入初创阶段,并随着资产阶级宪政实践的不断推进,资产阶级宪法学者的不断探索,而日益完善,从而在19世纪末最终建立起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宪法学。因此,从资本主义形成到19世纪末是宪法学的创立时期,其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汉密尔顿、麦迪逊、埃斯曼、戴雪、狄骥等。尽管格老秀斯等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学家们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宪法学说,但他们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宪法与宪政问题所作的阐述不仅深刻、独到,而且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中,除继续讨论政体、法治、主权等问题,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外,还涉及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分权、政治法等问题。
2.创立时期在创立时期,以政治家和政论家身份阐述宪法问题的主要有美国建国前后的杰弗逊、潘恩、汉密尔顿、麦迪逊、马歇尔等人。当然,在这一时期真正对作为一门学科的宪法学的创立和成熟做出更为直接贡献的还是以宪法作为自己主要研究领域的宪法学家。主要包括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的一些宪法学家。在德国,盖尔伯为适应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立宪君主制的现实,构思了德国国法学体系,提出了国法学的基本原则。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拉班德奠定了实证主义宪法学的基石,叶林涅克作为19世纪德国宪法学理论的完成者,也致力于法实证主义宪法学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在法国,由于其宪法学的理论基础是大革命中奠定的,因而其一开始形成就具有鲜明的政治学色彩。一方面法国的宪法学通常不包括基本人权。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宪法学不包括的内容,如政治制度、比较宪法制度、政党、舆论、压力集团等,法国宪法学则都予以研究。在19世纪后半叶,推动法国宪法学发展的学者,主要是埃斯曼等人。埃斯曼是法国古典宪法管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法国现代宪法学的创始人,其理论主要体现在《法国宪法和比较法纲要》中。在英国,这一时期最具影响的宪法学家是戴雪,其宪法学理论核心是两个部分,即议会主权原则和法的统治原则。在日本,宪法学诞生于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之后,其主要标志是1889年6月伊藤博文出版的《宪法义解》一书。1897年前后,日本宪法学进入了形成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首先是一木喜德郎的《国法学讲义》。
3.发展时期在20世纪,尽管有些国家宪法学理论尚未全面展开,但就世界范围而言,宪法学毫无疑问处于繁荣和发展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立后,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宪法学,以及随着世界范围内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一大批新兴民族主义国家的形成,又出现了虽然在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宪法学范畴,但在内容上又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些国家要求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愿望的宪法学,从而使宪法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而丰富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德国,宪法学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在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围绕宪法本质问题出现了以凯尔森为代表的纯粹法学派和以鲁道夫•斯蒙特为代表的政治宪法学学派,在宪法学基本理论方面出现了规范主义宪法观、决断主义宪法观和综合过程论的宪法观三大派别。在法国,狄骥和马尔佩是20世纪前期最为著名的宪法学家,狄骥将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理论和社会学方法引入宪法学领域,创立了法国社会连带主义宪法学理论。马尔佩受欧洲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理论的影响,提出了法的一般理论必须在分析法之后得出的观点,从而变革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宪法理论。随着第五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法国宪法学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其主要特点仍然是宪法学与政治学合为一体,许多宪法学原理融于政治学理论之中。在英国,20世纪以后宪法学获得了发展,这种发展主要围绕坚持、补充、批判戴雪的宪法学理论而展开,其代表人物是詹宁斯。除围绕对戴雪学说的评价之外,现代英国宪法学还涉及一些其他重要课题,主要包括英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英国宪法的渊源,宪法的概念、范围和性质,国王、内阁、议会、法院及相互关系,地方政府、政党、文官制度,法的统治,英联邦组织,英国与欧共体、公民身份、移民和引渡,各种自由与权利的保障等。在美国,20世纪以后宪法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初的美国学者们日益强调宪法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宪法学重点研究了司法行为和最高法院判决的决定过程。70年代以后,围绕宪法解释的基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解释派和非解释派。此后,批判法学研究也推进了美国宪法学的发展。日本在1910年前后,宪法学进入了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点是以美浓部达吉等为代表的民主主义宪法学初步形成,以及与此唱反调的以穗积八重为代表的保守宪法学理论的登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宪法学既继承了战前宪法学的合理因素,又根据宪法的价值发展了宪法学理论,最突出的表现在:强调“作为社会科学的宪法学”;强调比较宪法学的必要性;重视“宪法解释学的实践性”等。
(二)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591页。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法学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学两大阶段。为了便于从宏观上科学地把握宪法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可分为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新中国宪法学时期。1.萌芽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宪法学在中国的萌芽时期。在此期间,通过对西方宪政制度的介绍和中国应进行立宪思想的提出,人们对民主宪法、共和、议会等问题的认识开始从直观走向理性并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即是宪法学在中国产生的萌芽状态。日本宪法学在中国早期宪法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所以说萌芽形态的中国宪法学是在中西宪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此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王韬、郑观应、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王鸿年等,代表著作是王鸿年撰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宪法学著作——《宪法法理要义》(1902年版)。2.形成时期从1991年到1930年是宪法学在中国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宪法学已从分散的理论与知识,形成为初步容纳各种宪法学知识的体系。随着宪法学说的发展,宪法学教育也开始在中国得到发展;同时,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研究宪法学的组织机构;此外,对外国宪法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从单纯介绍日本宪法转向介绍研究欧美国家宪法的状况,还开始出现采取比较方法研究宪法和宪政的比较宪法学著作,从而使宪法学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3.发展时期从1930年到1949年是宪法学在中国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宪法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这一时期宪法学发展最具特色的是宪法学专题研究的开展和新民主主义宪法理论的产生。就宪法学的专题研究而言,五权宪法理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宪法学研究的重点。就新民主主义宪法理论来说,一些进步学者既研究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又对苏联宪法理论进行介绍和研究,这既促进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发展,也为在中国产生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4.新中国宪法学时期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新中国宪法学时期。1949年到1956年是新中国宪法学的初创阶段,学者们根据当时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探讨了宪法学的理论问题,试图建立系统的宪法学理论。1957年到1965年是新中国宪法学的曲折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政治色彩过于浓厚,宪法学自身的科学性与学术性缺乏,研究成果也基本上属于宣传性、注释性的内容。1966年到1976年,由于宪法实际上名存实亡,宪法学者们也失去了进行学术研究的条件和环境,因此,宪法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1978年以后,特别是1982年宪法制定和颁布以后是新中国宪法学走向恢复和繁荣发展的阶段。
第一章
古希腊的宪法思想
一、柏拉图
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四种政治制度,分别是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柏拉图对这四种政体分别给以了批判。第一个是斯巴达政体,这是一个军人掌权的国家,他们争强好胜,贪慕虚荣。第二种是寡头政体,从荣誉政治中产生,在社会采取财产私有制后出现,是一种根据财产标准确定资格的制度。政治权力掌握在富人手里穷人是没有什么权力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崇拜财富,贪欲之心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在这样的国家里,统治者的奢靡使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党争、内战很容易爆发。第三是民主政体,在这种政体下,他们打着人人平等的口号,不加区别的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而不管他们是不是事实上的平等者。这种极端化的自由破坏了民主社会的基础,最终导致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第四是僭主政体,这个应该说是从民主政体发展而来,民主制下极端的放任和自由使人民不屑于任何的约束,不管是个人还是法律,最终走向了极端的奴役。那些起初扮演穷人保护者的人民领袖利用民众的力量获得政权后便开始鱼肉人民,当人民发现他们培养和拥护的人的真实面目时,“他已经足够强大,他们已经没有办法把他赶出去了”。这就是僭主政治。
柏拉图详细的评述了四种政体,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但并没有接着给我们一个可以替换这四种政体的理想政体。到他的《法律篇》,在他的新理想国里,柏拉图认为存在着两种国家政体即君主制和民主制,其他政体形式均由此演绎而来。“一切其他政制实际上都是这两种母制的变种”。因此,如果要选择自由与法律的密切结合,在一个国家中就要有具备这两种因素的政体。
所以,在《法律篇》中,柏拉图在法治的大框架下,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混合政体,即君主制和民主制相结合的“混合政制”。这是一种在节制、平等、自由以及智慧等法治伦理基础上建构而成的政治模式。他认为只有在在这种“ 混合政治”中,自由、和平以及智慧等政治精神才能真正的生根、成长并获得很好的发展。在这种政治观的指导下,柏拉图认为在《理想国》中他曾经批判的四种政体都不是一种体制,而只不过是一些体制的主导性成分, 只有这种“ 混合政治”才是现实的最优体制,才是各种善理念的现实的体制根基。对于君主制和民主制,柏拉图曾说“一个是极端的服从,一个是极端的不服从,那么其结果在两个社会都不能令人满意。” 可以看出,柏拉图在此揭示了极端君主制的极权法则与极端民主制的自由原则,这两类权力原则由于违反权力的制约
原则而在现实中无法取得理想的结果。柏拉图主张以法治为核心内涵的混合政体, 在法律统治下的“混合政治”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政治模式,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二、亚里士多德
亚翁对法律本质的认识可以说开后世社会契约论、自然法观的先河。探讨法律的本质,离不开对国家本质的认识,但亚翁与我们所奉行的马恩列斯经典学说不同,他认为国家是自然起源的,是一种为追求全民幸福的社会团体,国家之形成是出于人类本性的自然要求。他说:“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种政治动物)。”[4]城邦国家的建立是出于人类的自然需求,而法律则是这种需求的保障,因而,国家不能没有法律,而正义是治理国家的最基本的原则,是立法的最高依据。同时,亚翁又说:“自然正义在任何地方都具有相同的效力,并且不依赖于接受。”[5]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把国家看成是基于人类滋生要求而结成的最高的社会团体,这种观点与后世的社会契约论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的源头即是亚翁之理论,只不过卢梭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又对其进行了文采飞扬、逻辑严密的发挥罢了。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保障国家正常运转的法律,实际上被亚翁认为是正义的化身且不依赖于接受,这种法律观与西塞罗的永恒法思想,霍布思、洛克、孟德斯鸠的自然法思想亦是极其相近。尽管我们今天可能不尽赞同亚翁的论述,但试想在远古的古希腊时期,这种思想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亚翁是在比较研究了一百五十八种政体之后得出的结论,他强烈的反对君主专制,他说:“最高统治权的执行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又可以是多数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一人或少数人或多数人的统治的要旨是照顾全邦共同的利益,则由他们掌管的公务团体就是正宗的政体。反之,如果他或他们掌管的公务团体只照顾自己一人或少数人的私利,那么就必然是变态政体。”[7]因而,他得出结论说:“应由多数人来治理国家„„似乎是很正确的„„。” “相对于一人之治来说,法治(The Rule of Law)更为可取。”
第二章
古罗马的宪法思想
一、波里比阿
叙述罗马共和国崛起的过程中,波里比阿不止一次地强调,罗马人能够在战场上无往而不胜,是因为罗马共和国政体的优秀。所以,他会在适当的时候,对罗马共和国政体做专门分析。[3]在《通史》的开头,波里比阿就指出,“不可能有任何人是如此偏狭、如此漠然,以致他不愿意寻找罗马人是用什么方法、在何种政治制度下,在不足53年的时间里,将几乎整个有人类居住的世界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如此成就,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 [4]在第3卷有关全书计划的说明中,他再次声明要对罗马共和国政体进行专门研究;第6卷称“我已经多次明确指出,我一直认为这一分析是我的计划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5]因此,波里比阿特意在第6卷、当罗马于坎奈遭遇惨败后的关键时刻,中断有关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叙述,专门论述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以揭示罗马政体在其命运最低谷时所具有的优越以及坎奈之后的逐步复兴。[6]在此过程中,他提出了自己的政体循环论。
波里比阿认为,人类历史上一共存在过6种基本政体,其中3种为正常形态,分别是王政、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另外3种则是正常政体的变态,更准确地说是堕落形态,分别是僭主政治、寡头政治和暴民政治。对政治社会的产生,他是这样来解释的:因为时常降临到人类头上的灾难,如洪水、瘟疫、饥荒等,人类的大部分被消灭,知识和社会制度随之湮灭。随着幸存者人口的重新增长,人类再度组成集团。“因为他们天然的弱点,我们只能期待他们同类相聚,在这种情况下,那个体力和勇气超群的人成为领袖,统治着其他的人。” [7]因体力和勇气而树立的统治,被称为君主政体。“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家庭和社会关系开始在这类共同体中发展起来,王政观念开始诞生,于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关于善、正义以及与之对立的观念。”所以,王政与君主政体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每个个体开始形成一种理论观念和义务意识,而它们乃正义的发端和目标。” [8]王政时代,统治者虽仍是一人,统治方式却与君主制下不同,王的统治“被他的臣民们自愿接受,对臣民的统治诉之于理性,而非恐惧或暴力。” [9]国王们修建宫室,建造要塞,为人民开疆拓土,给他们创造优良的生活,并因此得到人民的认同。
二、西塞罗
第三章
中世纪的宪法思想
一、教会法学派
二、人文主义法学派
三、马基雅弗利
四、布丹
中篇
近代宪法思想
第四章
宪法与启蒙运动
一、科克
二、孟德斯鸠
三、卢梭
四、休漠
五、康德
六、黑格尔
第五章
宪法与近代革命
一、洛克
二、潘恩
第五篇:管理思想史
科目:管理思想史
学院:
班级:2008
姓名:
学号:20080511404
历史与社会*历史学 级(1)班 郎治伦
浅析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及对中学课堂管理的影响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类本科生,在本学期选修了“管理思想史”这门课程后,受益良多。其实,在以后的中学课堂生活中,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运用到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在“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中,有着太多的伟人提出了纯理论的或者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理论,但是在这其中,我最为推崇的是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他被人们尊称为“管理过程之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同泰勒的科学管理主张不同的是,法约尔从总经理的办公桌旁,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管理理论体系;这不仅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这是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所在。他第一次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了管理活动;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五大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这三个方面也构成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一般管理理论的内容简介:
(一)、独立管理活动和分析管理五大职能
法约尔首先从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这6中基本的企业活动中把管理和其他活动加以区分,这成为了以后的管理过程学派和组织理论的重要基础。
法约尔把管理活动划分了五大职能,分别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就如同在课堂上,现实按照课前设想进行教学,再在课中组织学生学习,并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个时候的班级就好比一个有了良好的管理系统的企业。
1、计划是否具有统一、连续、灵活和精确的特性,对管理工作具有首要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整个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2、组织职能则是进行管理活动的基础,组织职能就是要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3、指挥职能即运用领导艺术以推动组织业务、促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减少无效耗费的过程,使组织成员的活动得到保证。要进行有效的指挥的话,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a.对职工有深入地了解;b.对组织和职工之间的协定要很了解;c.对组织要进行定期检查,并使用概括的图表来促进这项工作;d.召集主要助手开会,以便统一指挥和集中精力;e.力争使组织成员团结、主动、积极和忠诚;
4、协调职能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即要分清主次,就是使事情和行动都有合适的比例,从而良好的协调好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进度。在课堂上也应当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立秋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5、控制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最终手段,是用来防止和改正在执行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偏差。没有控制,其他四种要素活动的效果既得不到验证,也得不到保证。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有 :首先是要及时采取行动;其次是要检查人员应具备必要的条件;最后则是应注意控制的度,避免对各部门的领导和工作进行过多的干预。这也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能够良好的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变
化,控制好课堂教学的方向!
统观以上管理的五大职能,这五大职能互不干涉,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它们基本概括了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具有全面性;管理活动浓缩为五大职能,简洁易懂,具有很强的简洁性。法约尔提出的这五大职能的三种特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后人难以取代。管理是以计划为中心的各个管理职能交替发挥作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法约尔被人们称为“管理过程之父”。其实,当课堂上能够良好的运用这五大职能过后,课堂也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管理的十四大原则
1、劳动分工:这是合理的利用个人力量和集体量的最好的方法,这使得大规模生产和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了可能;
2、权力与责任:权力指挥与要求别人服从的力量,权力与责任二者互为因果,有权必有责;
3、纪律:纪律对于企业取得成功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几率是企业同雇员之间关于服从、勉励、积极、规矩、尊重的契约;
4、统一指挥 :一个下属都应该接收而且只应接收一个上司的命令;
5、统一领导 :凡是具有同一目标的全部活动,仅有一个领导和一套计划;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组织要考虑的首要目标,获得个人利益不可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
7、合理的报酬:薪给制度应当公平,对工作成绩与工作效率优良者应有奖励,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既能够奖励有益的努力和激情,又不超过合理限度,达到双方的满意;
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要根据本组织的实际情况,适应改变集权与分权的程度这一原则已经成为了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问题和原则问题;
9、等级制度:在取得授权的情形下,不同部门的低层级管理人员越过上级权力与信息链直接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是执行权力的路线;
10、秩序: “凡事各有其位”(各有其位,各称其位),即保证一切工作都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
11、公平:善意和公道.公道是执行已订立的协定,善意地对待员工,关注平等.12、保持人员稳定:任何组织都有必要鼓励职工做长期的服务,因为这是组织相对稳定的基础所在;
13、首创精神:是创立和推行计划的动力,也是企业发明和建议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的可能性的大小的关键点;
14、人员的团结:全体成员的和谐与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的力量,努力地实现组织内部的和谐,避免组织内部的纷争和分裂!
对于这是四点原则来言,课堂中老师应当尽量的保持在教学事务中的公平、有序、团结、积极向上,并且老师也应当合适的估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以求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
二、对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分析与评价:
(一)、法约尔的贡献
法约尔是“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他对于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的开创性
研究,其中特别是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以及管理原则的描述,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法约尔系统性、理论性的提供了科学的管理理论构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适用于各行各业,给实际管理人员带去了很大的帮助。法约尔还强调要使管理真正有效,还必须积累自己的经验,并适宜地掌握合理运用这些原则的尺度。
(二)、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1、管理原则缺乏弹性,以至于有时实际管理工作者无法完全遵守;
2、有些概念关系还有些混乱:如管理与领导之关系,领导之于指挥、协调、沟通等。
三、法约尔的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法约尔指出管理理论具有普遍性,因此,他认为可以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通过进行管理教育来培养所需的管理人才。因此,法约尔的管理思想还具有计划的重要性;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的实践性。如果一个老师良好的理解的法约尔的主张过后,又能够很好的运用到中学课堂上的话,那么法约尔的主张就是一份很好的课堂管理守则!遵从这些守则,有助于良好的进行中学的课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