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局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工作经验交流
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和促推剂
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对保障和促进企业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局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竞争能力有很大提高的*年,也是内外部环境因素变化诸多的*年,因此,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企业内部控制
系统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西北局多次组织各级人员加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指导性文件的学习和领会,在加强和完善局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时,着重从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内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西北局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根据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不断的进行修订、补充和适时改进。
(一)建设与企业层面有关的内部环境。根据国家及总局有关规定,**局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和各项议事规则,明确了各管理层在决策、执行、监督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为实现发展战略,即把西北局建设成为综合实力更强、经济规模更大、运行质量更高、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更好、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软实力普遍提高的和谐地勘企业,西北局制定了“**”规划,从产业经济发展、地质勘查及开发、人才队伍建设、基地开发建设、队伍稳定五个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该局还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定了激励约束机制,设置了较为实际的业绩考核体系,例如,为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等,制定了《**局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和《**局人事管理纲要》以及《**局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另外,**局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了《总局文化构成要素及释义》,制定出台了《**局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
(二)加快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在风险评估方面,以《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为指导,制定了《**局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要点》,从财务风险、安全生产风险、劳动用工风险、法律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健全了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提高应对和处理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减少事故的损失,制定了《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规范生产现场的文明和安全生产,制定了《生产场所、施工现场安全文明生产规范》;为加强对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建立有效的危险源控制系统,制定了《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规定》;为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规范各单位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制定了《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实施细则》。
(三)加强业务控制活动过程的管理。针对国资委及总局在业务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西北局加强了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和绩效考核方面的工作。为加强财务管理,制定了《西北局财务管理办法》;为提高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制定了《**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加强投资管理,规范投资行为,制定了《西北局投资管理实施细则》;为加强应收款项管理,防范坏账风险,制定了《**局应收账款管理办法》;为加强成本费用控制,严控不合理开支,全面、真实的反映经营成果,制定了《**局成本、费用核算暂行办法》;为规范和加强合同管理,规避因合同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制定了《**局合同管理办法》;为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制定了《**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为完善基地管理处的经营收支预算管理,提高基地物业资源的经营效益,制定了《基地管理处收支预算管理办法》;为促进矿业权管理,制定了《西北局矿业权管理暂行办法》;为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和监督领导集体的决策行为,增加领导干部的团结和廉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制定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为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创新经营,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效率和效果,制定了《**局经营目标重任制考核暂行办法》;
(四)强化信息与沟通工作。为加强生产经营统计工作,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经营的实际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及时有效的信息,制定了《**局生产经营统计管理暂行办法》;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访条例》,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制定了《**局信访工作制度》,并建立了举报信箱,对职工公布了举报热线和举报邮箱;**年1月开始定期出版《**冶金地质》内部刊物,2004年底建立了西北局网站。每月定期召开各产业生产经营调度会,总结、研究生产经营形势。为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掌握第一手信息,制定了《**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工作制度》。
(五)重视内部监督工作。纪检、监察及审计部门行使我局日常监督检查的职能,定期对重大经济活动进行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开展自我评价,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制定了《**局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和《**局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及《**局经营业绩和综合建设考核程序管理规定》等。
从近几年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来看,**局的内部控制系统基本上得以有效运行,不存在重要缺陷,基本上形成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有效的运行体系,对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保障和促推剂作用。
第二篇:内部控制系统审计报告
内部控制系统审计报告【模板】
2013-04-18 | 阅:1 转:26
| 分享 修改
内部审计报告目录
一、审计导言 第x页
二、审计结果汇总表 第x页
三、审计结果详细说明 第x页
四、组织结构图 第x页
五、流程图图例 第x页
六、流程图 第x页
审计结果汇总表
一、在对销售与收款环节的检查中我们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方面 序号 相关事项 制度规定 实际执行 存在风险 建议 赊销业务 不明确 随意性、混乱 建立具体程序和标准 销售文件分别归档 10日前归入财务 执行 繁琐、客户不满 建立客户代表制度 价格员的设制 三名价格员 执行 成本大 取消 4 销售佣金 销售金额1%提取 执行 虚假销售 确定暂扣比例
(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方面存在的问题 序号 相关事项 制度规定 实际执行 存在风险 建议 1 客户往来对账 季度终了10天内对账 流于形式 发生不该发生的坏账 安排人员查清原因 销货退回及折让 申请--审核--批准--货物入库--索取折让通知单 没有严格执行 货物丢失、多交税金 检查、督促,建立建全手续 款项送存银行 当日及时送存银行 没有严格执行 挪用资金、丢失 不定期限抽查 坏账处理 每年10月编制账龄分析表,提出坏账处理意见 流于形式 坏账得到处理、挽回,报表不实 对近三年的坏账清理
(三)相关部门反馈意见
序号 相关事项 涉及相关部门 反馈意见 原因 相关部门建议采取的措施 客户往来对账 财务部 不认可 人员少,无力完成 增加人员 销货退回及折让 财务部 建议向董事会提出 取得严格执行的制度 建立建全制度 款项送存银行 财务部 同意
立刻整改 4 坏账处理 总经理办公室 不认可 已经尽力了
二、在对购货与付款环节的检查中我们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方面 序号 相关事项 制度规定 实际执行 存在风险 建议 1 采购订单的发出 仓储部申请--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发出采购订单 执行 一旦仓储部失误,物资积压、资金占用不合理 建立财务部审核控制程序 付款 无/财务部审核并根据流动资金的周围情况付款 随意性强/以职权谋私利 制定付款政策 供应商的变动 采购部申请---主管采购的副总经理审批 执行 随意性强/以职权谋私利 制定相关方案 已报销入账的文件 无
重复入账 在报销后加盖标记
或打孔
(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方面存在的问题 序号 相关事项 制度规定 实际执行 存在风险 建议 1 采购业务招标比价 一次采购超过5万元向已选定的供应商招标 没有严格执行 随意性强/以职权谋私利 严格执行制度/财务监督 物资入库 清点、验收 流于形式 出现短缺无法确定由谁承担,最终公司损失 严格执行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沟通 已验收库资暂估入库手续 文件单据全,办理暂估入库 没有严格执行 库存物资信息失真,物资失控 严格文件不完整的物资采购暂估入库制度 库存物资盘点 定期盘点财务抽查 没有切实执行 账实不符,物资丢失 提高认识,保证盘点制度真实执行
(三)相关部门反馈意见
序号 相关事项 涉及相关部门 反馈意见 原因 相关部门建议采取的措施 采购订单的发出 采购部 同意
供应商的选择 采购部 同意
大宗采购项目招标 采购部 同意
已报销入账的文件 财务部 同意库存物资盘点 仓储部 同意/执行困难 定员过少
三、在对生产与成本循环的检查中我们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生产与成本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方面 序号 相关事项 制度规定 实际执行 存在风险 建议 1 价值较低的材料生产领用手续繁索 所有材料填写领料单 执行 工作量加大、成本浪费 采用预算管理 生产成本计算 品种法 执行 过细、成本过高 采用同行业计算方法 废品及边角余料 无
谋取非法个人利益 建立废品回收制度
(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方面存在的问题 序号 相关事项 制度规定 实际执行 存在风险 建议 1 员工招聘录用 部门申请----审批 不理想 增加人工成本 人事部切实承担招聘职责 领用材料计价 计价保持一致性 各期不一致 成本不准确 严格执行制度 对生产工艺文件的遵守 有规定 部分人员不遵守 降低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培训、提高意识
(三)相关部门反馈意见
序号 相关事项 涉及相关部门 反馈意见 原因 相关部门建议采取的措施 价值较低的材料生产领用手续繁索 仓储部 同意 正在解决 生产成本计算 财务部 同意但无法执行 以前未重视 建议改正 废品及边角余料 生产车间 不同意 惯例 员工招聘录用 人事部 同意,但无力执行 技术问题 设立专业招聘小组
审计结果详细说明
一、销售和收款循环
贵公司在销售与收款方面的内部控制流程见图一(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图)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贵公司在销售与收款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企业的特点,着力强调为客户服务意识和销售风险防范体系,在检查中我们发现,这些控制措施在实际工作中也基本上得到了执行。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方面
1、赊销业务的批准程序和批准标准不明确。贵公司的控制流程中规定,赊销业务由营销部审核,报经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批准。但是在制度中没有营销部有关赊销业务需审核的文件、审核的具体执行人、审核并上报副总经理的要求、审核的时限等具体可操作的流程规定。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对赊销业务是否批准的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规定。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总经理认为,市场情况经常变动,以一套固定的模式来决定赊销业务可能会影响销售业绩,而且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习惯于按经验办事。但是,没有标准势必会导致赊销业务的随意性,同一种业务,由不同的人执行,就会产生不同的审批结果。虽然经检查没有发现因此而产生的混乱现象,但长此以往,后患无穷。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建议,由营销部提出审批的具体程序和标准,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
2、销售订单、产品出库单、销售发票、发运单分别归集,不便于稽核。制度规定,财务部应在每月10日前将从各部门分别取得的销售订单、产品出库单、销售发票、发运单核对相符,以防止与销售相关的各部门发生工作失误。但是,由于前述单据分别来自不同的部门,财务部无力对每一笔销售业务都分别核对,只能核对这些单据的总额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查找
起来非常麻烦,尤其是,如果发生错误发货或错误开单,必然会导致客户不满,严重影响公司的销售业务。况且,既使核对相等,也并不意味着每一笔业务都正确。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在营销部设立客户代表制度,营销部每接到一票订单,就由营销部经理指定一名员工为客户代表,由其代表客户到各部门办理相关业务,货物发运后,由其将相关单据核对相等后交财务部审核。这样做既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又可以减少客户的麻烦,而且并不需要增加成本开支。
3、价格员的设置没有意义。贵公司在营销部设有三名价格员,负责核对销售发票中的价格是否正确。据我们调查,贵公司所销售的产品只有五个品种,二十一个规格,营销部一个合格的员工,在一个月内就可以记住所有的价格,而且可以打印价格表发给与销售价格使用和审核有关的员工,完全没有必要设置价格员来进行审核。按贵公司目前的劳资标准,每名员工的平均费用为22,500元,三名员工的费用就是67,500元,这笔开支根本没有必要。
我们建议,取消价格员,这样可以每年为贵公司节省开支67,500元。
4、销售佣金制度设计有缺陷。贵公司对营销部员工按销售订货金额和销售回款金额的1%计算提取销售佣金,这本是促进营销工作的一项激励措施,是合理的,但是,这项制度在设计时,没有考虑销货退回及折让因素,一旦发生,就会导致销
售佣金隐性提高。长此以往,还可能出现虚假销售问题,给贵公司造成更大的损失。
我们建议,由财务部根据贵公司近几年销货退回及折让金额占全部销售额的百分比,再考虑各种调整因素后,确定一个销售佣金暂扣比例,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佣金暂扣制度,待销货退回及折让期过后,如没有发生销货退回及折让事项,再将暂扣款发给营销员。
(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客户往来对账流于形式。制度规定,财务部会计员应于每季度终了后10天内向往来客户寄发并核对往来账目对账单,如发现不符应在三天内查出原因予以解决。但据我们检查发现,2002年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没有发出往来账目调节表,第四季度的往来账目调节表不相符但没有原因说明和处理意见。到2002年12月31日止,客户往来账目金额与客户认可往来金额相差2,150,336元(客户认可金额高于贵公司账簿金额的项目为379,624元,客户认可金额少于贵公司往来账面金额的项目为2,529,960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财务部人员不足,规定的对账调节期又与会计工作高峰期相冲突,财务部有关人员认为此项工作不应是自已的工作范围,有关部门的督促监督不力等。
基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重大的风险性,我们建议,应立
即安排得力人员,尽快查清往来账不符的原因,迅速解决问题,努力防止产生不应有的坏账损失。同时应调查财务部没有执行此项制度的真正原因,采取措施,使这些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2、销货退回及折让手续制度执行不力。制度规定,客户提出销货退回及折让申请的,经营销部审核、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批准后,可以办理销货退回及折让事项,但必须将退回货物经验收后填写入库单,并取得客户提供的“销货退回及索取折让通知单”、收款收据后才可以办理退款。但据我们审查发现,此项制度的执行很不理想。2002年共发生销货退回及折让事项35项,有2项没有入库验收单,金额合计164,515元,有8项没有取得“销货退回及索取折让通知单”,金额合计1,755,396元,因此多交增值税298,417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不力,财务部碍于贵公司有关人员情面,不严格执行制度,过后又不积极督促补充,听而任之。
基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建议,立即组织人员检查督促有关手续,补回损失,同时应处罚有关责任人。
3、未按规定及时将所收款项送存银行。制度规定,财务部收到款项,应在当日送存银行,以防止盗抢及挪用损失。我们抽查了三个月的收款业务发现,贵公司银行日记账每天记录的收款金额与银行提供的对账单金额不符,有时多有时少,这说明有时没有将所收款项于当天送存银行,经复核,全年的余额虽然相等(说明没有损失),但潜在的风险是存在的。产生
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财务部出纳员嫌每天存款过于麻烦,对不执行该项制度可能产生的风险认识不足,财务部负责人督促不力。
我们建议,应向财务部有关人员强调及时存款的意义,安排人员不定期抽查及时存款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4、坏账处理不符合规定。制度规定,财务部应于每年10月份,编制账龄分析表,对可能的坏账提出意见,交总经理办公室审批处理。但据我们检查发现,财务
部编制的账龄分析表虽然按期提交给总经理办公室,但只是例行地批准记入坏账,并没有对产生坏账的原因进行分析,也没有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更没有采取应急措施挽回损失。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有关人员嫌麻烦,不愿意去做挽回损失的努力。在内部又推托责任,没有人负责。主管领导好好思想严重,不愿得罪人。
我们建议,组织有关人员对近三年已产生的坏账进行清理,查清责任,及时处理。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挽回损失。
(三)相关部门反馈意见
我们按照《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要求,在本报告正式送交贵公司董事会前已将草稿送到相关部门,并要求他们提出反馈意见,在本报告正式编制前我们已经收到所有的反馈意见,现将这些意见整理归纳如下:
1、对于我们提出的与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有关的问题,相
关部门都表示赞成,并同意我们提出的修改建议。
2、财务部对于我们提出的收款不及时送存银行问题和销货退回及折让手续不健全问题表示同意,对前一个问题他们已经进行了整改,对后一个问题他们建议我们向董事会提出,以取得严格执行制度的要求。
3、财务部对于客户往来对账问题归责于他们表示不认可,认为如不能增加人员编制,他们无力完成此项工作。
4、总经理办公室参与人员不认可,对于他们关于坏账损失原因的责难,认为他们对此已经尽力了,产生坏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非进行讼诉别无它法,但他们又对讼诉的难度心存恐惧,对胜诉后的具体执行不抱希望。
二、采购和付款循环
贵公司在采购和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流程见图二(采购和付款内部控制流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贵公司在采购和付款方面的内部控制设置紧密结合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着重强调防范采购风险,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和控制采购费用,在检查中我们发现,贵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执行了这些制度。在这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采购和付款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方面
1、采购订单发出前未经财务审核。贵公司的采购流程规定,仓储部应根据生产计划的要求和实际库存情况,提出采购申请,经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后向供应商发出采购订单。这项控制制度在仓储部库存管理比较准确的前提下是合理的。但是,一旦仓储部的库存管理工作出现失误,就会出现继续采购已积压物资的错误,导致资金占用不合理增加等经营风险。在管理控制比较好的企业经营流程中,为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都在采购控制流程中,存在一个财务部审核控制程序,专门审核各种物资的生产需要量和现有库存量是否正确,以检查和防范仓储部的管理失误。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贵公司与采购相关的部门和主管领导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认识不够,只是认为增加一项审核控制会降低采购效率、提高控制成本而且根本没有必要存在这项控制。
基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贵公司相关部门和管理层的认识和要求,我们建议:增加此项控制,但是,考虑提高采购效率和降低控制费用的要求,可以要求财务部只审核采购订单申请表中的现有库存量一项指标。
2、付款无程序,无标准。贵公司的采购流程规定,由财务部审核供应商的付款要求和采购的有关单据文件,根据贵公司流动资金的周转情况决定是否付款、付款比例和付款时间。在贵公司流动资金充足和付款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这项控制流程规定是合理的。但是,贵公司由于生产经营高速增长,流
动资金比较紧张,无法保证所有的外欠款项都及时支付,而且由于供应商情况的复杂性,财务部也无法保证付款政策的一致性。在此条件下,财务部付款政策的执行就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长此以往,会导致因财务部付款过程没有监督而产生财务部有关人员以职权谋取私利情况的产生。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贵公司有关管理人员认为,各个不同的供应商情况复杂,在目前条件下,很难用一套具体的标准来决定付款政策,只能由财务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付款业务的实际运行。
我们建议,由贵公司主管副总经理协调采购部和财务部,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采购欠款付款政策,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一般情况下,应力求保证付款政策的一致性,出现特殊情况需要优先保证某供应商付款时,应由采购部提出申请,经财务部审核后报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3、供应商变动无审核标准。贵公司的采购流程规定,由采购部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选择所需物资的供应商,报主管采购的副总经理批准后确定供应商。在此项制度中,没有规定采购部根据什么标准选择供应商、副总经理根据什么条件批准供应商、在什么情况下应变更供应商。由于没有标准,贵公司在供应商的选择和变更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也没有必要的监督,采购部经常受到以权谋私的指责,虽然这些指责大多没有确切的证据,但贵公司各方面(包括采购部)对供应商选择的随意性的不满是很明显的。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供应
商提供的条件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采购部受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不能绝对保证所选择的供应商总是最优的。从贵公司自身的情况来看,不同时期对供应商的要求也不同,很难确定一套稳定的、具体的供应商选择标准来进行供应商管理。
我们建议,由采购部根据贵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套供应商选择和变更的标准及所需要提供的资料,经主管副总经理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如果出现需要变更标准的情形,应由采购部提出申请,经主管副总经理审核报总经理后才能进行。
4、已报销入账的单据文件没有核销处理制度。贵公司的采购与付款循环流程中规定,物资采购业务结束后,财务部应依据有关单据的文件记录应付账款明细账。但是,没有规定已报销入账的单据文件必须进行核销。这样,就存在已报销入账的单据文件重复入账、欠款重复支付的风险。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财务部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只要认真检查,是不会出现问题的,他们也是从没有在这方面发生过错误。
我们建议,贵公司在采购与付款业务执行完毕,进行账务处理时,应将已报销入账的单据凭证和相关文件上加盖“已入账”标记,或在其上用打孔机打孔。财务部在进行付款和账务处理时,只要发现所处理的单据或文件上有“已入账”或已打孔,就应拒绝接受并报财务部主管处理。
(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采购业务没有采购招标比价文件。制度规定,贵公司一次超过50,000元的物资采购都必须向已选定的供应商招标,由这些供应商提供投标文件,贵公司采购部编制采购招标分析表并确定最终供应商。贵公司2002年一次金额超过50,000元的采购业务305笔,我们采取统计抽样的方法,共抽取了其中的85笔进行检查(可靠程度95%,总金额15,045,140元),发现有5笔没有已选定供应商提供的投标书,其采购金额合计1,385,476元;有8笔没有物资采购招标分析表,其采购金额合计2,556,771元。不符合规定的采购业务占全部采购业务的15%,这说明贵公司在这方面的工作存在的问题较大,虽然并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但如此严重地破坏控制制度,长此以往不经处理,必将给贵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采购部有关人员认为,其实他们已经执行了公司制度规定的程序,只不过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及时补充所需的文件,而且他们认为,只要是执行了规定的程序,文件资料只是个形式,有没有都没关系。
我们建议,必须严格执行采购招标文件资料制度,应该要求财务部,凡是招标文件资料不完整的采购业务一律不得入账和付款。
2、物资入库时清点验收工作流于形式。制度规定,采购的物资在入库时,应由仓储部有关人员进行清点和验收,确认
实际入库物资的品种、规格、等级、数量等项目,以保证入库物资的准确性。我们在检查中,观察了三次实际的入库清点验证过程,发现仓储有些人员只对入库物资的品种进行检查确认,对于其他项目没有按规定清点验证,而是按照采购订单副联和供应商提供的货运单直接填写入库单。这样,一旦供应商的货运单发生错误,贵公司的入库记录就将随之发生错误,库存账簿的记录也将出现错误,库存物资管理就会出现混乱。一旦发现某种库存物资短缺,根本无法确认是库存保管问题,还是入库验收问题,更无法确认是哪个供应商存在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就只能由贵公司自己承担。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仓储部有关工作人员认为,供应商是采购部通过规定程序确定的,都是管理方面很规范的公司,不可能发生实际入库物资与货运单不符的情况,他们的工作只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
我们建议,必须执行严格入库物资清点验收制度,对于在清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实际清点与货运单不符的情况,应立即通知采购部与该供应商沟通,以保证与采购订单相符。同时,该通知单还可作为采购部考核和更换供应商时的重要参考。
3、已验收入库物资暂估入库制度执行不力。制度规定,对于已验收入库但由于单据文件不完整的业务,不得按正常的方式报销入账,必须按估定的价格做暂估入库处理。但在我们的检查中发现,2002年贵公司共发生此类业务104笔,我们按统计抽样的要求检查了15笔(可靠程度95%),发现有3笔没
有办理暂估入库手续,占所抽查业务的20%。其金额合计为784,329元。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库存物资核算的准确性,导致库存物资信息失真,损害管理层决策的准确性。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仓储部有些工作人员认为,这些物资入库单据文件不完整是暂时的,所短缺的单据文件很快就会补齐,没有必要劳神费力去办理暂估入库手续,其后,所短缺的单据文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补齐,他们因忙于其他事务而忘记了办理暂估入库手续。
我们建议,必须严格执行单据文件不完整的物资采购暂估入库手续制度,仓储部有关负责人员应不定期观察物资入库业务,一旦发现此种情况,应及时处理并按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必要的处理。
4、库存物资定期盘点制度流于形式。制度规定,仓储部
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以便及时掌握物资的实际库存情况。财务部应在每年年未前对库存物资进行抽查,以确保仓储部有关库存物资的报告的正确性。但据我们检查发现,贵公司的库存物资定期盘点检查制度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2002年12月15日贵公司仓储部编报的库存物资盘点表显示,贵公司的库存物资实际盘点数与账面库存数完全相符,没有一点差异。贵公司财务部在2002年12月27日编报的库存物资抽查表中,反映被抽查的15种物资的实际库存数量与账面数量也完全相
符。从这两份文件中,似乎贵公司的库存物资管理水平非常高,有关库物资定期盘点的制度也得到了切实的执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贵公司2002年12月31日库存物资明细账中反映的存货共有5794种,我们按照统计抽样的要求(可靠程度95%),抽查了219种物资的实际库存情况,发现其中有57种物资的实际库存数量与账面数量不符,差异金额超过20%的库存物资数量达到18种,重大错误率达到8.2%。这说明,贵公司的仓储部并没有认真的盘点库存物资,贵公司财务部也没有认真地进行抽查。贵公司的库存物资管理并不像其报告中反映的那么高效,相反,存在的问题却很严重。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贵公司仓储部和财务部有关人员认为,贵公司的保安制度很严格,不会产生库存物资的丢失现象,库存物资实际盘点是否准确意义不大,既使不准确,也不会给贵公司造成损失。
基于库存物资实际盘点制度对于贵公司强化管理水平,保证库存物资信息准确性,提高贵公司与库存物资相关的决策质量的意义,我们建议,应切实加强对库存物资盘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措施,保证这项制度的真正实施。
(三)相关部门的反馈意见。
1、采购部已认识到了财务部审核对于采购订单制订的重要性,已经与财务部协商具体的审核办法,对于我们提出的建议表示认可。
2、采购部对于供应商选择与更换的标准问题早已有所体会,并对此深感忧虑,主管副总经理也有同感,他们已经开始着手标准的制度工作。
3、采购部对于大宗采购项目招标文件问题表示认可,现在他们已采取措施补充所缺少的文件资料,并保证今后不会再有此类事情的发生。
4、财务部对于已报销单据和文件的的注销问题表示认可,并已经开始实施我们提出的建议;对于付款标准和付款程序问题,他们承认问题的存在,但对于我们提出的解决建议表示无力实现。
5、仓储部承认在入库清点、暂估入库问题和盘点中存在的问题,但不承认我们对于产生原因的分析,他们坚持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工作量较大,时间性要求较强,而他们的定员人数过少,无力完全执行规定管理控制程序。
三、生产和成本计算循环
贵公司在生产和成本循环的内部控制流程见图三(生产和成本计算循环内部控制流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贵公司在生产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强调生产消耗的控制和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这些制度基本上也得到了实施执行。在这个循环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产和成本计算循环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方面
1、对于价值较低的标准件、工具的生产领用手续过于繁琐。制度规定,生产车间及其他辅助生产车间领用所有的库存物资都要填写领料单,由仓储部根据生产需要批准发放库存物资。这对于专用的生产材料和贵重材料来说是必要的,但对于通用的、价值较低的标准件和工具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生产中经常用到这些标准件和工具,用多少领多少,虽然可以降低生产消耗,但给仓储部造成的工作量会大大提高,贵公司仓储部与库存物资发出有关的工作人员比同行业相同规模的企业多四名,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我们测算,2002年贵公司因实行此项制度,可以降低标准件、工具的消耗35,000元,而多付出的工资费用却要增加80,000元,多支付45,000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该项制度的设计者过于强调生产消耗成本,没有考虑到为达到目标所需付出的代价。
我们建议:对于贵公司生产过程中常用的通用标准件、小工具等物资可以采用预算管理的办法,由生产部根据需要一次性领用一个生产周期的需要量,具体的消耗量由生产部去控制,由此可节省成本45,000元。
2、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过于细致,导致核算成本过大。贵公司的生产成本核算采用品种法,为了准确,不仅把每一种产品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而且把每一种产品的每一个规格也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采用了目前最
准确的代数分配法。这种成本计算方法确实可以提高成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财务部与成本计算相关的人员比行业同规模的企业多出五人。提高成本计算准确性的经济意义有多大难以确认,但增加五名工作人员就要多付出100,000元的费用。产生问题的原因与前述相同。
我们建议,放弃这种过于繁琐、过于细致的成本计算方法,改为目前大多数同行业企业通用的成本计算方法,虽然准确性有所降低,但降低成本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3、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及边角余料的处理没有规定。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品和边角余料,对于废品产生的责任和废品的处理会影响到贵公司的生产效率的进步和生产成本的变动;边角余料的处理会影响到生产成本的变动、环保法规的遵循和生产车间的利益。据我们检查,贵公司2002年共发生废品2,500件,由此影响的成本为2,800,000元,其中可折解重复使用的价值1,780,000元。边角余料已由生产车间处理给废品收购商,取得处理款156,396元,此款已收入生产车间,并已作为机动奖金发给生产车间的有关人员。这种做法对贵公司的不利影响是巨大的,产生如此巨额的废品成本无人处理,会助长废品的进一步增加;边角余料处理款不交财务部统一处理,会助长各部门谋取非法利益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贵公司整体的利益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害。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贵公司有关部门认为,各生产车间已实施了成本目标预算
考核制度,各生产车间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到自身的经济利益,没有认识到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我们建议,应尽快建立并实施废品责任处理制度和边角余料的统一处理制度,将废品成本和边角余料回收成本与生产成本目标考核紧密结合起来。
(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1、员工招聘录用控制执行不力。制度规定,各单位、部门需要增加员工,应由该部门提出增加员工申请,提交增加员工的理由,报人事部申核后交总经理批准。但此项制度在贵公司执行得很不理想,据我们检查发现,贵公司2002年各部门增加员工的申请数为368人,实际增加员工368人,而且各部门的实际增加人数恰好等于其申请人数,这就意味着,只要各部门提出增加员工申请,都能得到保证,而对于申请的合理性、必要性,人事部并没有考核和审查。据我们实际调查测算,在2002年增加的员工中,至少有49名是不必要的,由此给贵公司增加的人工成本是68万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人事部认为,各部门已实施了费用预算考核,各部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会没有理由地增加员工,一旦申请增加,他们一定是必须,人事部的审核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
我们建议,人事部应切实承担起员工招聘录用控制的职责,在审批各部门提交的增加员工申请时,必须认真审查申请部门
提交的申请资料,按岗位职责说明书和生产工艺文件及生产任务单的标准,复算申请部门的员工需要量,并以此为标准确定是否批准增加员工的申请。
2、领用材料计价、成本计算方法各期不一致,财务指标严重背离公司实际情况。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保持一致性,一种方法一旦被采用,没有特殊的原因并报请有关部门批准,不得随意变更。贵公司在这方面执行情况较差。据我们检查发现,贵公司在2002年内就对生产领用材料的计价先后使用了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人为造成生产成本下降1,200万元。成本计算时,实际领用材料与领料单不符,采用价格差调减成本1,500万元。生产车间的在产品完工约当量随意调节,并没有按实际情况列示,导致目前生产车间在产品的单位成本已经高于完工产品成本,由此降低的完工产品成本达到850万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贵公司对各部门及各级管理人员采用预算考核管理,在无法完成考核任务的条件下,贵公司部分管理人员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放弃了对原则的遵守。贵公司正在申请上市,此种做法如不能及时改变,很有可能受到法律诉讼。
我们建议,贵公司应督促各部门切实执行国家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采用聘请外部社会中介审计的方法检查发现和防止成本随意调节现象的存在。
3、部分生产人员不认真遵守生产工艺文件的要求。在生
产过程中遵守生产工艺文件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基本要求,但据我们观察发现,在部分生产人员中存在不遵守生产工艺文件的现象。例如,在组装车间的最后组装工序的工艺文件中,要求将组装螺丝正拧8圈然后反拧一圈,而部分生产人员只是正拧7.5圈,甚至只正拧5圈;车床在生产员工交接班时,工艺文件要求检查并加注润滑油以保证车床的使用寿命,但部分生产员工却不遵守这项规定;工艺文件规定,生产工具使用完毕,应放在规定的位置以便其他人使用,但部分生产员工却按照个人的习惯,怎么放的都有。诸如此类的现象大量存在,如不及时改变,将严重影响贵公司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贵公司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对生产员工的工艺纪律方面的培训和监督不力,不重视工艺文件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影响。
我们建议,选择合适时间对现有的生产员工进行工艺文件重要性教育,开设培训班和咨询小组对生产工艺文件规定的各种工艺要求所生产产品的意义进行讲解,明确遵守工艺文件对生产员工个人利益的影响。
(三)相关部门反馈意见
1、仓储部确认,他们对于低价值物资的领用手续问题早已不满,同意我们提出的改进意见,正在与财务部、生产车间
商讨我们提出建议的操作方法。
2、财务部承认成本核算方面的确存在如我们所发现的问题,但他们说,作为专业人员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公司整体的利益,他们不愿意独立承担此项责任。
财务部对我们提出的成本计算方法过于繁琐的指责表示同意,并强调他们也是按制度办事,至于为什么设计这样的成本计算方法,他们表示不清楚。
3、生产车间对于我们提出的员工不遵守工艺文件问题表示认可,但不同意我们的产生原因分析。他们认为,工艺文件当然应当遵守,但需要时间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工艺文件规定需要一定的周期。
生产车间承认存在废品和边角余料问题,但他们强调产生的废品只占全部产量的3%,已达到同行业的较高水平,进一步降低废品难度很大;他们强调,边角余料处理收入用作奖金分配,是经过总经理同意的,原因是生产车间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生产车间员工收入水平低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代价,这笔奖金只不过是对他们的补偿。
4、人事部承认在员工增加方面审核工作未遵守规定,但他们坚持认为,由于他们在与生产有关的专业技术方面存在缺陷,他们没有能力审核各部门增加员工的合理性。
四、货币资金控制循环
贵公司有关货币资控制的内部控制流程见图四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流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贵公司在货币资金的管理控制方面,制度的建设是很健全的。我们对贵公司现有的有关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流程进行了详细地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制度缺陷。对贵公司有关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我们对每一类业务都进行了抽查,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将这些问题详述如下:
1、银行存款余额调节未实现分离。制度规定,每月月初,财务部都应指定一名员工对出纳员经管的银行业务进行检查,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如发现有违规情况应立即向财务部主管汇报。但据我们检查发现,贵公司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一直都是由出纳员自己编制的,财务部指定人员只是在已编制完毕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上盖印,并没有实际编制或检查。这就存在出纳员挪用公款的可能性。我们在2002年8月份的银行存款业务检查中发现,2002年8月2日有一笔款项,金额150万元出账,2002年8月29日,这笔款项又全额入账,这两笔业务在贵公司开户银行提供的银行对账单中有反映,而在贵公司的所有账簿中都没有反映,说明这笔金额为150万元的款项有可能曾被挪用。
2、支票与印鉴没有实现分离。制度规定,支票由出纳员
保管并填写,印鉴由财务主管或其指定人员保管并鉴章。据我们观察,贵公司的支票和印鉴都由出纳员一个人掌握,没有实现规定的分离,虽然经检查没有发现货币资金的非法开支,但存在这种可能性。
3、特殊支出管理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制度规定,贵公司所有的固定资产支出和与个人生活消费有关的大额资产性开支都必须取得董事会的书面指令。但在贵公司2002年发生的342笔此类支出中,有27笔没有董事会的书面指令,总金额达86万元。
4、员工占用公司资金过多,现金管理制度没有被认真执行。制度规定,员工个人因出差等公事需要,经批准可以向公司财务部借款,但在与借款相关的事务结束后,应立即办理报销结账手续,否则应从其工资中扣除。据我们检查发现,贵公司个人欠款已达153万元,产生的原因多数都与报销不及时而扣款政策未执行有关。
上述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有关人员对其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贵公司有关方面又缺乏监督,导致问题越发严重。
财务部对此问题的解释是,这些问题都是所有企业的通病,他们这样做更多的是出于习惯和方便,但出现这么多问题,后果如此严重却从来没有想到。
组织结构图
流程图图例
1.过程.活动.工作为
2.一式一份文件为
3.一式多份文件为
4.由„„至„„为
5.核对为
6.业务起点
7. 存档
采购与付款循环表一
供应科
仓库 车间 财务科
部控制流程内图
供应单位送来发票
符号说明:
业务起点 存档 合并文件 30
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流程图 销售科
仓库 装运部门 车间 财务科
接受客户订单
入库
赊销 现销
授权
产成品出库
符号说明:
发货
业务起点 存档 合并文件 30
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流程图 销售科
仓库 装运部门 车间 财务科 接受客户订单
赊销 现销
授权
产成品出库
货币资金付款业务流程图
各部门
入库
发货
是 否
授权范围内 超出授权范围
审核后付款
第三篇:内部审计工作经验交流
大部制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新随县在建县之初即以大部制理论为基础,进行设计、管理、运行,因此其机构编制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县级政府,在保留了必要的业务机构时,砍掉了一些机构,如内审机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当前,随县共有县级党政群团、人大政协、政法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等单位共计53个,名义上保留内部审计科室的的单位仅有10个(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人社局、教育局、文体局、农业局、粮食局、城投、供销社),覆盖面不足20%;明确设立审计科的仅有1个(教育局),其余的大致都是与财务科室合并而成。而财务与审计合并的作法,在编制紧缺的情况下,使得大多数单位财务和审计人员其实就是同一人,内部审计变异为“自己监督自己”。目前随县的内部审计仍处于“单打独斗”的无序发展阶段。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忽视。它是由部门、企事业单位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其目的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查错揭弊,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了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及时纠正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审计机关作为一个地区内部审计业务指导和监督机构,有义务、更有必要组织好,开展好内部审计工作。笔者以为,当前通过“三步走”,实现内部审计工作良性发展。
首先,应当获取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支持。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的内容、范围、职能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其作用也在不断显现:一是对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二是对单位的领导负责,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单位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揭示经营管理薄弱环节,监控财产的安全,促进单位财产物资的保值增值,内控制度不断完善。摆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后,不难获得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支持,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的问题将不难解决。
第二步,成立地区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协会是内部审计行业管理的自律组织,是为所有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者服务的社团组织。为了提升基层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加强内部审计自律性行业管理,发挥内审人员的能动性,推进基层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基层成立内部审计协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机关只有将具体管理内部审计业务的职能交给协会,由协会通过制定业务准则和职业道德标准,总结交流经验,培训内部审计人员,宣传内部审计成果等业务的开展,对内部审计进行专业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第三步,支持并督促内部审计协会常态化运作。审计局要依托内部审计协会,定期上门进行业务指导,或者集中开展业务培训,或者引导不同单位之间内审人员交流心得,促使内审人员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改进和提升审计手段、技术方法,从而提高内审效力,更好地履职尽责。此外,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促使内部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职业规范,按照制度规范开展审计工作,不断提高内审项目质量与内审工作水平。
第四篇:幼儿园内部机制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幼儿园内部机制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幼儿园在校园内部机制改革工作 总结交流大会上的汇报交流
06年9月在“四制”改革实施意见精神指导下,幼儿园实行了“园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四为一体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这次改革是在幼儿园近7年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基础上进行的,前期经过的艰难历程和积累的经验教训为这次改革全面推行打下了良好基础。从整个工作情况看,改革的条件更为成熟。由于有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和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所以进展比较顺利,基本达到了这次改革推行的目的——转变了人员思想观念,激发了队伍活力,有效促进了工作质量,推动了单位的建设和发展。
一、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
1、有效促进了广大教职工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由于各种因素,幼儿园教职工几年来的改革,经历了最初的茫然、迫于无奈改革——中间的不愿改革、抵制改革——当前的接受理解改革,响应改革三个过程。大家现在对待日常工作检查、绩效考核中指出的问题态度上转变明显,能客观地认识和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调整好心态,积极接受和改进。
2、教职工参与改革的主体性增强。在原幼儿园改革工作基础上,改革实施方案更全面,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建立和重新完善了各项配套细则和制度;按照组织规范程序成立了相应的改革组织领导实施机构,明确和规范了组织领导机构的工作职能,理顺了重大问题决定的渠道;进一步明确了各类人员的责、权、利,并较好的兼顾了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二、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1、改革经费保障乏力,激励效能有待研究。由于多种原因,幼儿园自筹经费能力有限。幼儿园尽管已按规定拿出了总经费收入的50%投入在教职工的绩效工资、奖励、福利上面,但由于总的盘子少,负担项目多,除正常福利、奖励外,真正用于推动改革的月、期绩效工资很不够。绩效工资不多,要从岗位和多项涉及工作质量指标内容进行考评,所能体现和起到的激励作用实在是很有限,显得底气不足,不利于长远工作发展。
2、转聘到工勤岗位的教师思想还不稳定。主要是到新的岗位工作适应与胜任以及面子思想问题,思想情绪有波动起伏。同时由于同情弱者的思想情绪影响,教职工中出现了“情感补偿”思潮。
3、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各项配套制度、细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改进和完善。在考核指标中考虑各层面工作指标比较周到,但过于平面,对突破和解决质量提升这一根本问题激励不够。
4、党支部工作和教代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党支部工作缺乏制度性和系统性,教代会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教代会主席津贴享受未明确,说服力不强,操作难度大,反映强烈。
三、已做的改进完善工作:
1、结合幼儿园收费标准调整,在规定允许和经费可能的情况下,已调节出部分经费用于教职工的月、期绩效工资发放和福利改善。
2、有针对性地对各类人员在其生活、工作和思想方面进行关心、帮助和引导教育,使大家进一步地明确了改革的实质,澄清了模糊的认识。一方面对转聘到工勤岗位的两名教师从工作适应、帮助支持、生活关心,精神引导等方面给予经常性的帮助和教育引导,度过工作、精神适应关;另一方面结合评优中出现的“情感补偿”对当事人晓之以礼,耐心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以及该如何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并在全园进行教育引导,使大家形成成熟的思想观念。结合幼儿园学期工作需要,适当对岗位进行了调整,用事实让大家进一步地明确了改革的实质,澄清了模糊的认识。
3、结合上学期绩效考核实施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学期结束组织召开教职工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大家提出的问题发动群众思考解决的办法。经过上下反复几次研究讨论,在今年5月对园月、期绩效考核细则中的指标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基本解决了前期出现的问题,在现有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发挥了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4、对教代会进行了学习培训,组织教代会学习了“教代会章程”,帮助教代会成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能。结合幼儿园工作需要和出现的问题,引导教代会开展有效的工作。与教代会主席个别谈话交流,引导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正确履行工作职能,大胆开展工作。
四、感受与体会:
应该说改革不管是对单位还是个人都应该是一件大好事。但为什么大家往往都怕改革,对改革不理解?一方面不排除个别人因能力水平问题适应不了改革的需要而怕改革的因素,可能更多的人不是怕改革,而是怕由于改革条件不成熟和改革实施过程中人的执行能力水平有限而导致的改革问题影响到自身的利益。由此看来,改革是否成功,一要看人的思想观念基础、政策支撑度、经费保障程度是否具备,二要看组织实施改革的人员执行能力水平如何,二者缺一不可。
在这次教育系统进行的四制改革推行工作中,我们也深感改革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总结回顾,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1、改革关系一个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出路的问题,牵扯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党组织是我们的依靠,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2、管理者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本单位的实际,结合基地改革精神指示全面考虑单位改革推行工作及实施方案。领导在改革工作中要随时保持清醒头脑,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要深入广泛听取上下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上下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既要符合上级精神、要求,又要适合单位实际。
3、要注意运用沟通策略把改革的基本思想传达给教职工,引导大家沿着统一的目标方向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思想动员工作不是口号和指令,而是和风细雨式的渗透。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
实施三个对接 促进互动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国家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围绕小城镇建设发展工业园区又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我镇是修水的东大门,全镇人口3.2万人,其中集镇人口近1万人,被列入省级重点建制镇
和全市14个重点示范镇之一。近几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强工兴城”的发展战略和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相向发展的要求,依托县工业园太阳升项目区建设的优势,结合本镇的区域和产业特点,全力实施城镇河东新区、太阳升工业项目区、蚕桑产业示范区三区联动,推动城镇与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对接、产业项目对接、服务配套对接,加快城镇和工业园区的自然融合,促进城镇和工业园区的互动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两年,太阳升镇三区联动总投资达到5亿元,城镇面积增加2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扩展2000亩,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新增项目资金、财税收入连续两年翻番的历史性突破,镇党委被评为全县综合先进单位和全县“强工兴城”突击队。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启示:
一、实施基础设施对接,不断增强城镇与园区互动发展的承载能力
基础设施是城镇和工业园区互动发展的先行条件。我镇按照城镇承载工业化、工业催生城镇化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对接,提高城镇和园区互动发展承载能力。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自然融合。规划是地域经济发展的蓝图,也是城镇和园区互动发展的前提。我镇突破原有城镇发展模式,积极融入县域产业规划,把太阳升镇纳入县工业项目区总体规划,注重城镇和太阳升工业项目区的衔接,着力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构架。在基础设施布局上,注重“一河两岸”新老城区的衔接、集镇与工业园区的衔接、集镇街道与工业园区主干道的衔接。开发河东新区,一河两岸东西呼应;联接工业园区,集镇园区南北相向发展。
二是拉开框架,拓展空间,推动规模发展。我镇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产业带动的发展途径,按照城镇和园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规划要求,拉开城镇框架。在辖区范围内不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相向发展,不断拉开城镇的空间框架;在用地规划上充分考虑工业园发展要求,为工业项目发展留足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效应。近两年来,我镇启动河东新区,征地1000多亩,拉开近2平方公里集镇架构,满足集镇5万人规模需要。同时,配合县工业园完成了征地2000亩、拆迁150户的任务。为园区达到10平方公里的规模打下了基础
三是建设路网,接通水电,提升承载能力。随着城镇和园区的互动发展,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人口增多、项目入园、产业聚集。基础设施特别是路、电、水等承载能力是满足城镇和园区互动发展的基本保障,近两年,我镇举全镇之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全长7.18公里的滨河大道、黎明南路、梅园路、东风路等主干道和全长800米防洪景观河堤工程,拉开了河东新区“六纵四横”的路网框架,完善了水、电、通讯等配套工程,园区的承载能力大大提升。
二、实施产业项目对接,不断增强城镇与园区互动发展的产业后劲
城镇和园区的互动发展,必须有项目来推动,有产业来支撑。只有建立“城镇﹢园区+项目”的产业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城镇与园区的发展互动。我镇坚持以太阳升工业项目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推力,以产业聚集为导向,实施产业项目对接,努力形成太阳升工业增长极,增强城镇与园区互动发展的产业后劲。
一是借力园区平台,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太阳升工业项目区是县工业发展主战场的优势,全面做好太阳升项目区内涉及我镇辖区范围内的工业企业用地服务,借力太阳升工业项目区平台,培育新兴产业园。在园区建立了缝纫机产业园,形成缝纫机及其配件的产业聚群。重点培育了微电机、缝纫机、国鸿养殖、鑫源建材等企业,增强了园区工业的发展后劲。
二是推行产业招商,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园区的优势,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起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效应。优化招商服务,健全项目跟踪服务,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近两年引进缝纫机产业园等项目8个,项目资金达到3个亿。
三是利用资源优势,壮大支柱产业。我镇是江南蚕桑大镇,全镇有蚕桑面积1万亩,蚕桑是我镇的支柱产业。我们积极引入园区的修水逸家蚕业公司在太阳升建立公司加农户加蚕桑基地的模式,引进蚕茧收烘公司,形成桑、蚕、茧、丝产业链,使支柱产业得到壮大发展。充分利用水电资源,引进投资1.5亿元的三都水电站项目。利用劳动力资源,引进了制鞋、服装、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化了工业结构。
三、实施服务配套对接,不断增强城镇与园区互动发展的服
务功能
城镇化的形成主要靠人口的聚集和产业的支撑。而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必须有完善的服务配套公共资源。工业园区的发展同样需要有适应园区工作的工人和能提供完成生产生活要素的配套设施服务。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发展的互动性,要求实施服务配套对接,不断增强城镇与园区的服务配套功能。“产城一体”,自然融合,生活互补,生产互动,相互作用,协同发展。集镇规划和各项配套日益完善,各项服务功能日益齐备,就能为工业园区提供了后勤保障,就能为城镇带来活力。
一是建设服务设施。我镇充分发挥城镇集聚生产要素、生活服务配套的功能,将工业园区纳入城镇服务设施规划。在城区规划公务区、商业区、文教区、居住区、休闲区等功能区,完善行政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功能,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市民广场、滨江公园、商业街、廉租房小区,拆迁安置小区,同时启动明德小学扩建、中心幼儿园、医院、星级酒店和农贸交易市场等公益性服务设施。
二是完善服务功能。按照城镇和园区互动发展的需要,加强交通、供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既要满足园区生产的需要,又要保证城镇生活的需求,形成城镇服务园区、园区支撑城镇的良性格局。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实施服务配套对接,还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理念上要有新认识。坚持“有限投资,无限服务”,把改进服务、提高效率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效率上要有新提高。提倡在园区集中办事,精简手续、减少环节、下放权利、压缩办事时限,推广全程代理,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条龙服务。在服务措施上要有新举措。及时帮助园区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真正使园区企业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