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
如何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3 年 03 月 29 日 10 时 00 分
来源:国研室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科技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 置,并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 动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切实推动 科技改革创新。
一、要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 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科技 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目标任务。我们要扎实落实好中央提出的科技改革各项任 务,大胆革除影响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上有新 突破,把科技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真正使企业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 须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要切实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各类研究 开发机构,并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参与和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对于对行业影 响大、研发实力强的企业研发机构,认定为国家级研发机构,如国家工程技术类 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形成聚集技术、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平台。二是要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 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产业技术研发由政府主导 的局面。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链扶持力度,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 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三是要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通过对企业的创新调查,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发现和分析影响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制度、体制和政策因素,为优化企 业创新环境提供依据。
2、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是提升国家创新体 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必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紧密衔接和各创 新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一要引导创新主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要鼓 励和支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联盟,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二要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冲破阻碍创 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樊篱。三要支持新型的专业化研发组织健康发展,使其能够面 向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
3、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科技资源的
2、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必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紧密衔接和各创新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一要引导创新主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要鼓励和支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联盟,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二要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冲破阻碍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樊篱。三要支持新型的专业化研发组织健康发展,使其能够面向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
3、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和高效利用,已成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一要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开放科研设施的合理运行机制。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二要加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要提交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数据、流程和进展,并依法向社会开放;三要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
4、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的要求,必须使我们的科技管理从科研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一是要完善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科技重大决策机制;二是要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完善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加快建立与科技报告制度相适应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
二、要以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竞争视角进行创新布局,准确把握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变化最新动向。必须立足国际科技资源加快流动和重组的实际,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
1、要瞄准世界前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当今世界科技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一些重要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突破的先兆已显。要积极做好我国科研布局,努力在科学原理层面取得原创性突破,在战略必争领域取得先导性成果。
第一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科研水平。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对交叉学科的支持。强化对海洋科学、空间科学、量子通信、合成生物学等重要科学前沿的部署。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加强对页岩气成藏机理、PM25源头控制等重要科学问题部署。
第二要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加大对代表世界科技发展方向、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沿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对于方向明确的显国威、强国力、振民心的战略高技术,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拓展我国发展的战略空间。
第三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高起点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建设一批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推动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创新要素的全球合作。鼓励我国科学家到国际组织任职,鼓励企业全球配置科技资源。
2、加强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着眼于未来世界竞争格局,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一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目标任务凝练,整合优势力量和资源,着力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产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要加强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支撑产业结构调整。要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加快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高新技术的扩散、转移和应用。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围绕高产稳产、高效安全、优质生产,要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力度,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四是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促进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建立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对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等关键环节的系统支撑能力建设。
3、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夯实创新基础。把落实国务院《“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加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奠定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三、要着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必须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第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和落实现有创新政策,研究制定一批新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力度。重点研究和出台扶持新型研发组织的财税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第二要优化人才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第三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倡导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良好学风。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强化激励和导向作用。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激情。加强科技宣传,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二篇:浅谈创新和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
浅谈创新和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
引言:法治文化,顾名思义是以法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本质上,是人们对法治的崇尚和信守。法治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深入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文化在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法治文化是立法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是现代民主法治的灵魂;是正确使用法律的思想保证;更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所体现出的“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等精神也揭示了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于法治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这也为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对法治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和推进。2014年将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为法治文化建设创新和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要把握青奥会这一重要机遇,深入研究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分析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积极探索建设方式,努力营造法治氛围,最大程度的将法治文化渗透进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的多发挥青少年在法治文化建设当中的先锋队作用,以期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深化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全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课
题。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作为祖国的未来,这一代青年人,肩负着将中国从人治社会转变为法治社会的重要历史责任。所以在他们的身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浪潮中,懂得一定法律知识和具备较强法律意识的人才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肩负起更加重要的担当。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法治文化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他们增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长远方针。当前青少年接触社会的年龄较小,机会较多,加之社会因为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导致道德失范,青少年以及青少年为主体违法犯罪案件只增不减。生活在这个敏感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就更需要法律作为思想上的坚强支撑。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有利于形成更好地用法习惯,提高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有利于从犯罪年龄的低端抓起,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起到抑制犯罪低龄化趋势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少有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一些不健康书刊、非法出版物和不良网站,宣扬色情、暴力、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由于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而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容易误入歧途。长此以往一些青少年在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支配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诚然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需要优化,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会排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自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内心,用法律知识武装大脑,才能在社会这片汪洋大海上扬帆起航。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持久性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能量源泉。现在的社会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主要依靠社区工作人员,他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懂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社区工作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只凭借工作热情和工作经验边探索边工作,存在着不能首先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显然制约了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将在青少年人群中掀起一股学法浪潮,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学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热情足的法治专业人才,并投身到法治文化建设的大潮当中去,使学有所用,让用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打造出一支成熟能干且富有朝气的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为今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二、青少年法制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自建国初期起,中央领导历来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自此奠定了针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规划》把青少年正式列为普法的重点教育对象之一。多年来,在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宣传、教育、司法行政、共青团等部门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在联手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大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有了显著提高,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在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中,中央正式提出了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青少年人群的法治文化
建设已被正式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但不可否认,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法制课堂内容生硬。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学校的法制教育课堂,聘请各种法律资深人士参与授课,把法制课堂纳入学校思想品德日常教育计划并进行考核。法制课堂模式重视的是法律知识教育,可以及时正确地反映相应时代的法律精神,快速改善青少年的知法状况,但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容易使“法制教学”陷入“法条教学”的泥潭之中,把法制教育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法律条文的传播和强记,从而导致了法制课堂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不能使学生对“法”这个字眼产生感性的认识,反而会产生厌倦情绪。很显然,现在学校的法制教育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施教,课堂上众多法学知识的讲解其实只是对具体法条的阐释,却未对法条背后法律的价值意蕴进行着力引导,即学生们所知的仅仅是“是什么”的理论,而并不了解其中“为什么”的内涵。学会法条并不等于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一味重视填鸭法条式的教学却忽视了对青少年法律精神的塑造,守法习惯的培养和用法能力的发展,那么在实践中广大青少年也难最终在“知”的基础上真正转化为 “行”,法制教育课能起到多少效果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二是法治活动流于形式。目前,针对青少年课堂外的法制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此类活动的初衷是锻炼青少年将在课堂上所学的各种法律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加深青少年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提升青少年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但近年来,青少年法治文化活动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校级活动内容单调乏味,主要依靠文艺表演、法制竞赛、法制征文等传统方式,单一的形式是青少年对于活动的热情下降,直接导致了各项活动的参与度低;大型活动形式流于表面,大型宣传活动往往伴随着接待上级领
导、迎接外界贵宾、活动开闭幕式等“政治”性任务,虽可以展现出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效以及青少年的风貌,却很难起到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应有的作用;政府组织活动参与面狭窄,政府组织的青少年法治文化活动面向社会,卓有成效,历次活动中展示出的青少年良好的法律文化知识底蕴均获得了参与群众的一致好评,但是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往往都是那些有参加经验的、乖巧懂事的、成绩优良的。这也导致了大部分的学生无法参与到类似的法治文化活动中去,学而不致用,学而不会用。诸如此类的问题着实的影响到了青少年法治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也未能紧抓法治文化建设的中心。
三是法治建设忽视校外。近年来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重心是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却忽视了另一类人的法制教育,这些人因为种种原因离开校园,辍学在家,亦或是外出打工,被称为“社会青年”。社会青年是平时最不容易接受到法制教育的人群,又恰恰是最易产生犯罪的青年人群。“五五普法”末期,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等部门曾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专项行动”。摸底排查结果不容乐观,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15万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达25万人,其中有16万人在18岁至25岁之间。而另据统计,全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每11人中就有1人属于闲散青少年,而每25名闲散青少年中,就有1人有过不良行为。这些人往往存在着家庭条件差,知识素质有限等各种不利于接触法律的条件。长期游离于家庭之外,混迹于社会之中,加之正处于青春躁动的年纪,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产生一时冲动,做出后悔终生的事,经过监狱看守所的交叉感染又容易滋生更多的不良品质,加上社会对于犯罪前科的歧视,使得部分青年人回
到社会后无法适应,从而走上多次犯罪的道路,造成恶性循环。作为一名曾在监狱工作过的同志,我深刻感受到当今社会犯罪年龄低龄化,手段残忍化,方式多元化。社会闲散青年的法治文化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创新和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首先,改变观念,增强实效。一方面,各个学校应改变对法治文化教育的看法,提高对法治文化建设的认识,把握要想“成才”先得“成人”的硬道理,在抓文化素质的“硬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法律观念“软实力”的提升,在“德育”教育研究上花心思,下功夫。法制文化教育不同与学术教育,教育重点不在课堂,而在于平日的耳濡目染,践行积累。学校应在充分落实法制课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班级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及仪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实践,只有转变观念,摆脱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开展生活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才能彻底展现青少年善于在生活中学习的天赋,提高青少年对于法治文化的兴趣,激发青少年学法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青少年都被定义成法治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其实不然,大多数青少年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优秀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怀抱着为社会发展出力的热情。这也是青少年往往在中国近代的各项运动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的重要原因。政府及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青少年不仅是法治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主动传播者这一点,转变固有观念,变“政府安排”、“ 学校配合”为“政府搭台”、“学生唱戏”。在具体实施中,政府要与学校加强配合,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青少年参与到法治文化传播当中去,加深青少年对其掌握法律知识的体会,教导青少年在活动中正确使用所知所学,发挥青少年在人群中的影响力,将青少年打造成法治文化传播建设的生力
军。
其次,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南京作为一座六朝古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具备得天独厚的文化传统;拥有厚德载物的道德积淀。发挥南京文化道德底蕴深厚的优势,将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法治文化环境,升华城市的道德文化氛围,把二者塑造成南京的城市精神核心,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应将课堂所学与法治与德治结合,渗透进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应组织相应专家学者挖掘整理南京历史上的法制名人、道德典范、法制典故等法制道德文化资源,并联系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将收集到的历史资源以动画、简报、竞赛等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形式融入到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中。这样不仅改变光靠书本灌输知识,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青少年的学法用法兴趣,增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还能增加青少年对城市的认同感,唤起他们对所生活城市的自豪感,激发青少年时刻谨记自己是这座城市的一员,以利于他们带动周围的人共同为维护城市的良好形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抓住机遇,扩大交流。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南京第一次举办的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各区应借青奥会这股“东风”,广开思路,拓宽渠道,大力开展各项面向社会的青少年法制文化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引导青少年活学活用,使每一次活动都能更加生动直观的塑造青少年法治文化修养。各区还应把握自身特色,更加深入的打造自身“法制学校”、“法制少年团”等法制校园品牌,并积极联系新闻媒体,推广成功经验,提升“品牌效应”,让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在学校中多点开花,在社会中形成亮点,以期带动全市青少年法治文化发展。明年十月,将会有近四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踏进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届时将是南京展示其古都新貌 的大好时机,将青少年法治文化的精髓作为城市法律建设的名片传递出去,利用青奥会的契机与国内外青少年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在展现南京青少年法治文化与时俱进面貌的同时汲取各国先进经验,为下一步更好的开展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拓宽新思路。
第四,齐心协力,多管并举。目前全国共有青少年上亿人,如何做好他们的法治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政府确立的学校、社会、家庭“三点一线”的观念可以在实行过程中实现逐步细分。其一,政府要与学校及家庭携手,把加强对“问题生”“后进生”的法治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法治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这类学生的法治文化教育,学校可以采取正面的榜样教育以及负面的警示教育,通过榜样教育使他们知道为家庭、社会做出贡献,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通过警示教育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政府要与学校及社会合作,社会各界应为因各种原因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青少年重返校园打开方便之门。政府、学校应通过上门拜访、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辖区内失学、辍学等青少年的家庭情况,给予关心帮扶,解决他们的顾虑,鼓励其子女重新投入学校的怀抱。对确有困难的青少年,由社区、街道开展义务的法律帮扶工作。其三,政府要与社会及家庭联合,在关注社会闲散青年的同时重视重新回归社会的青年的法治文化教育工作。对于社会上的闲散青年,我们不应在他们犯下错误后指望监狱等矫正机关进行事后教育,而应教育前臵,发挥各普法平台作用、法制宣传员的主心骨作用、舆论媒体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在各个小区设立专门的法制宣传橱窗,板报;在社会闲散人员聚集地,各区劳动力市场等处设立专门的法制宣传岗;在各大招工网站上开辟法治文化专栏。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法治文化传播网络,做到文化建设无“死角”。对
于回归社会的刑释青年,社会应加强与其家庭的联动,开展感化教育,以其父母、家庭、监护人为突破口,强化教育,以减少他们对社会的仇恨,消除其抵触、报复的情绪。在必要的时候,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干预,对于他们在生活工作生面遇到的问题,要及时了解并加以引导,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再次形成健全的人格,避免心理畸化。此外,舆论也应加大法治文化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群众对于身边的此类年轻人不要歧视,不要漠视,不要敌视,热心帮助身边的“边缘”人群,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法治文化的春雨洒满每一个角落。
结语:“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现。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需要以有力的领导,明晰的职责,有序的规范来整体推动落实。我们相信,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不断探索,紧抓落实,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一定会在南京不断创新和推进,成为提升南京的综合竞争力助推器。
第三篇:注重创新和创业 促进科技全面发展
注重创新和创业
促进科技全面发展
常州高新区管委会
省、市科技创新召开大会以后,高新区(新北区)及时采取学习传达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基本情况
在贯彻落实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注重培育创新主体,积极构建创新平台,着力完善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科技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浓郁。一是积极传达和落实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学习传达了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区乡两级逐步建立了党政一把手科技工作考核机制,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出台的有关扶持创新创业的《决定》、《纲要》和《政策》等有关文件,努力为科技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二是举办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在5月份举办了以汽车及零配件产学研洽谈会、软件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三药”产业合作洽谈会等“自主创新主题月”系列活动,在6月份成功召开了建区以来第一次科技创新大会,总结了新北区成立以来的科技工作,表彰了5家创新企业和1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继续实施引进研发机构,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扶持企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在美、日、欧盟成员国等国家和地区申请发明专利等一系列扶持企业创新发展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又制定出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决定》和《常州高新区(新北区)科技创新三年 行动纲要(2006~2008年)》等一系列科技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切实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围绕省专利试点区的建设,鼓励15家“江苏省专利试点企业”和2个“常州市专利试点乡镇(街道)”不断加大专利申请量,并提高专利转化率;并在各乡镇(街道)开展多层次的专利试点工作,骨干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进一步提高。1~6月份,全区共申请专利207件,授权114件。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在5月份的科普活动期间,开展了国际数棋、机器人等培训8次和科普讲座20场,引导和帮助各镇(街道)积极创建科普文明示范乡镇(社区),全民科学素养进一步提升。
(二)进一步推进创新载体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一是专题园区建设步伐不断推进。“三药”、软件、动画三大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和电子产业园、环保产业园、机电产业园、出口加工区等专题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出口加工区已顺利封关并进行验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基本形成。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实施了软件、精密传感器、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项目,正在培育高效太阳能光电效应玻璃等30项重点新产品开发,并为超短流程工艺及装备制造高品质铜带等7项重大成果转化提供跟踪服务,不断扶持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技术升级与改造,扶持了方圆制药和天合光能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品牌的行业骨干企业创新发展,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三是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不断强化技术创新源头工程建设,已引进2 家研发机构,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中,2 家研发机构正在创建中,同大、新科2家研发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开展科技项目和产品的申报工作,科技项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到目前为止,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334项、省市科技进步奖20项,并已有 6个项目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工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有12个产品通过2006年江苏省第一批高新技术产品认定,争取上级科技资金471万元。
(三)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积极性不断增强。一方面,企业主体地位逐渐突出。通过制定和实施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设了联合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和各类技术创新组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请有关专家对我区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创新政策的宣讲和培训,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获得政策的最大扶持,逐步引导和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灵活的机制优势和外资企业的资源优势,鼓励和扶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创建研发机构,广泛引导它们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与市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创业之桥”——经济科技项目对接会,为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搭起有效的沟通合作的桥梁。1~8月份,开展重大产学研活动2次,组织实施国际化项目4个,共签订合作协议38项,其中共建实验室意向性协议4项,聘请了12位专家作为“三药”基地技术顾问。
(四)进一步推进“人才特区”试点建设,智力支撑不断增强。一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力推进“人才特区”试点建设,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引进留学人员、博士后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导向作用,不断推进“510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来区创新创业,同时大力扶持企业吸纳和培养创新实用人才,尤其是软件、动漫等新兴产业的复合型实用人才。二是人才机制不断完善。不断探索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评价机制,对区干部陆续在清华大学和新加坡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拓宽了发展思路,真正做到既能引得进,又能留得住,更能用得好,人才的效益得到最大发挥。三是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积极营造各类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良好政策环境、创业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五)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科技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一是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在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市有关科技投入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并确保各类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大了对形成大企业、大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关键产品攻关研发的资金扶持和补贴,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高端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二是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逐步形成。利用财政专项资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外商资本介 入科技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上柜交易,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新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难题。
(六)进一步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创业孵化平台不断完善。不断强化常州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测试检测、科技咨询、投融资等创业服务功能,建设专业化孵化服务队伍,进一步拓展创业服务中心孵化空间,建立了3.5万平方米的创业中心三井分部,用于软件、通讯等IT产业的企业孵化,同时继续加强软件园和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业孵化器的建设,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二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加强。引进了工业设计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国内外知名的科技服务机构,逐步健全了技术交易、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代理事务所、麦可罗泰克(常州)实验室、高新技术风险投融资服务平台等中介服务机构,不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技术、资金、检测等多层次、专业化服务。三是技术合作迈出了新步伐。以常州博恩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载体,通过与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常州对外交流中心的合作,逐步打开了对外合作的渠道;相继与以色列和俄罗斯等国家在孵化器的经营与合作及在国际技术转移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进一步加强了产业技术发展水平。
(七)进一步加快软件、动漫等新兴服务业和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是软件产业不断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软件园吸引重大项目、知名企业,软件企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常州软件园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市、区2500万元软件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今年已兑现了1000多万元,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扶持软件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软件产业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以OKI公司为依托,积极建立对日软件外包测试平台,组织了4家企业开展CMM/CMMI论证,加大了软件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软件开发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截止到目前,共引进上海微创、中科华融、金思维软件等47家知名企业,其中,内资企业45家,注册内资13329万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79%;外资企业2家,注册外资259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的51.8%。二是动漫产业发展迅速。积极扶持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发展,鼓励远东股份、红星美凯龙等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存量房源积极投身动画产业,为入驻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企业提供厂房、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服务,基地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目前,动画基地共引进45家企业,注册资金2.3亿元,拥有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形成了从动画原创、动画产品生产加工、动画衍生产品开发、动画人才培训的产业链,已初步搭建了公共技术服务、人才培训、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四大平台,今年有32部动画片已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立项,其中将有12部动画片在今年完成制作,总长度6251分钟。三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围绕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原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源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16个和草莓、无花果茶片等无公害农产品21只,成功实施了工业化固态发酵生产霉菌系列生物防治剂、奶牛夏季疫病预防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和太湖白鱼的鱼种培育与养成技术研究等33项农业科技项目,在区内形成了以水产、苗木、畜禽、果蔬为特 色的现代农业,建成了新绿高科技和三新园艺2个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1、企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区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组织与整合科技和人才资源的主导力量,尚未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组织主体和产出主体,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高层次人才缺乏。当前,我区优秀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还不够多,严重制约着创新能力。
3、投融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严重缺乏发展资金,基本无可抵押资产向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方面,创业风险投资的企业需求不足,投资无法深入。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破解创新发展的难题,今后将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
1、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一是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不断优化“一个中心、三大产业基地、三大产业带和五大专题园区”空间布局,不断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做优做强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做大做新高新技术产业链,重点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动画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上形成强势。力争到2008年,软件园和“三药”科技产业基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40亿元和80亿元。二是加快建设步伐,不断提升产业基地和专题园区发展规模。按照产业发展定位,立足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网络安全 软件和软件外包项目,加快推进软件园二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大软件企业招商引资力度,以国内外著名的软件企业为招商重点,依托日本OKI软件公司,建立软件公共测试平台,加快提升软件企业标准化(CMM/CMMI)水平,推进国光、OKI等2~3家企业年内通过CMM认证,争取认定省级软件企业10家;立足全区“三药”产业发展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三药”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三药”产业基础设施与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三药”基地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动漫产业多元化招商路子,建好创业、保纳、远东三大动画园区,再为动画基地装修2万平方米企业用房,进一步提供投融资、人才培训、技术平台等专业化服务,不断打造常州动画知名品牌,争取全年引进50家企业,注册资金1亿元。充分发挥各专题产业园区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把技术创新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技术含量高、科技水平领先的技术研发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引资力度,更加注重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开展国际研发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同时依托现有产业优势,重点选择一批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和项目,加强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技术和产品,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品牌的行业骨干企业,不断提升我区产业发展层次。力争到2008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40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00只,高新技术产 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以上。
2、突出创新主体地位,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一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除了要大力引进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外,更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加大自主研发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力度,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培育核心技术。扶持和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将培养和巩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贯彻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项目进行突破。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机制优势和外资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外资企业在区内设立研发机构,并推动研发活动本地化,利用国外科技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同时引导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以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重大产品为重点,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从跟踪模仿生产转向自主创新制造的转变,尽快形成面广量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和产品群,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到2008年,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项,组织重大产学研活动10次,签订合作协议80项。三是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区内大多数企业创新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水平低,解决难题的关键除了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外,企业还要善于寻求区内外高校和研发机构的技术支撑。区内企业要利用资金和项目优势,与全国、全省和全市科研院所进行长期紧密合作,充分利用 9 他们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鼓励派遣专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扶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大力吸引高新技术成果来区转化,缩短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强化我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能力。
3、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一是完善创业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继续加强常州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和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业孵化器的建设,进一步拓展孵化空间,不断强化测试检测、技术转移、科技咨询、投融资等创业孵化功能,继续搭建新的技术检测、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产学研合作交流等创新平台。同时畅通高起点孵化项目引进渠道,促进引进技术的水平和创业企业的档次均有新的提升。力争到2008年,创业中心孵化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总数达300家以上。二是搭建研发平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充分发挥引进研发机构的政策导向,以区内三大支柱产业、六大高新技术产品群和重点发展领域为基础,以特色产业基地、专题园区和创业中心为载体,采用政府扶持、企业投入、多方共建等方式,积极引进具有先进水平的国内外研发机构,同时注重提升区内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争取到2008年,引进和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三是拓展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创新创业保障。整合优化资金、设备、人才等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引进面向市场和企业的科技中介机构,加大对 已有的技术交易、专利服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服务优良、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中介骨干机构,开展适应市场运作、符合企业的创新需求的常规业务、特色业务,为区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
4、强化人才资源建设,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一方面,壮大各类人才队伍。积极推进“人才特区”试点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加强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推进“510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以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和各类研发中心为载体集聚一批我区急需的电子信息、软件、“三药”、生物工程等重点产业领域高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来区创新创业;结合区内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扶持企业吸纳和培养创新实用人才,尤其是软件、动漫等新兴产业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探索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人才发展的培养使用机制,把竞争机制全面引入人才开发、培养、使用全过程,进一步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有效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积极探索技术、管理能力等作价入股办法,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现代分配制度,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科学评价体系,坚持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制度,真正发挥出人才的最大效益,为推进区域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5、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加投量,根据科技发展的需求,确保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进一步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加大对技术创新尤其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争取到2008年,区科技三项经费累计投入9000万元以上,组织实施重点科技计划300项。同时进一步优化投向,扶持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重点研发机构,引导和鼓励国内外投资公司来区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二是充分发挥企业投入的主体作用。针对区内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的状况,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财税、金融政策,促使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大幅度攀升,更多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形成大产业、大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上。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利用财政专项资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大力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外商资本介入科技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上柜交易,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新型企业。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6、加强领导,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一是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工作责任制,加大对科技创新目标考核力度,切实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城区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 论环境。全区各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决定》,积极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纲要》,找准重点,狠抓落实,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企业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转变发展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二是抓好政策环境。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政策环境与之配套,结合全区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和动漫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制定和完善人才、金融、财政和税收等各项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自主创新给予倾斜,保证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和积极性能长期持久地继续下去。三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的资助,推进乡镇专利试点工作,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和人才培训工作,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企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名牌战略,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08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1500件,其中发明专利180件,实施专利转化项目500件。四是优化科普环境。建立全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全区科普工作,推动我区社会化科普网络建设和科学管理新机制建设。以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科普文明单位的创建、验收工作为抓手,加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基层科普画廊的设立,最大限度地满足公 众的科普需求,扩大科普的受众面,提高科普亲和力。
四、建议
1、进一步细化创新政策。建议细化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如在软件和动漫享受的政策方面,目前,占我省大比重的嵌入式软件产品不能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将不利于软件产业的发展。有关文件对软件服务企业没有优惠政策,但目前软件外包和增值服务类企业越来越多,建议参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动漫产业的优惠政策,给予软件企业营业税减免;动漫企业存在着著作权、版权税收计算问题,且现在杭州的动画企业享受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优惠税收政策,深圳、长沙、成都的动画企业享受软件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上海实行包税制,但目前我省、市对动画企业还没有优惠的税收政策。建议动画企业参照兄弟省市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或软件企业的税收标准。
尽快制订有关政策的实施细则。
2、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软件、动漫企业严重缺乏发展资金,难以向金融机构贷款,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建立专门的担保资金和风险投资资金,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顺延有关优惠政策。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常州软件园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关于进一步加快常州软件园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常政发[2004]234号)出台以后,软件企业入园数量、园内软件开发项目均有明显增加,软件园年销售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该政策将于今年到期,为加快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市政府研究制订新的软件优惠政策。去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鼓励和扶持动画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将于明年第到期,但一个动画剧本制作完成需要三年时间,收回成 本需要七年,这超出了政策优惠期,建议市政府研究制订新的动画优惠政策。
第四篇: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考核办法-分公司
技术创新考核办法
为了有效的与集团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衔接,调动公司各部门、各市公司及员工的积极性,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单位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创新的长期发展和工作实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技术创新考核办法。
一、适用对象和范围
适用对象:本办法适用于各市公司。
适用范围:技术创新含科技创新和业务服务创新两部分,以下均称技术创新。
二、考核指标
(一)指标体系
(二)评分说明
技术创新考核最高加分为2分,分为三个评分项:科技创新项目培育、科技成果引入和专利申报,其权重分别为:50%、20%、30%。
1科技创新项目培育(权重:50%)
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考核分以下4部分内容。1)科技创新项目下达数(30%)
指标描述: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由分公司每季度提交一次,经省公司认定立项的项目,以省公司下达项目计划任务书为准。
评分方法:该指标考核各分公司最终被立项的项目数量,达到要求数量得满分。地市分公司分三类,杭/宁/温为第一类公司,台/绍/金/嘉/湖为第二类公司,丽/舟/衢为第三类公司,第一类公司要求年立项6件以上;第二类公司要求年立项4件以上;第三类公司要求年立项2件以上。立项数量没达到满分的按线性计分。分公司应加强对申报项目的审核,通过率低于50%的每低于10%扣10分。
2)科技创新项目进展跟踪(10%)
评分方法:根据月度项目进度进展情况报表上报情况酌情打分,未报一次扣1分。
3)科技创新项目评审-通过省级评审(30%)
指标描述:通过省级评审推荐到集团的项目数量。
评分方法:第一类公司要求推荐项目在3件以上;第二类公司要求推荐项目在2件以上;第三类公司要求推荐项目在1件以上。达到要求数量的得满分,没达到要求的按线性计分。
4)科技创新项目评审-通过集团评审并推广(30%)
指标描述:通过集团科技创新评审并推广的项目。
评分方法:分公司有一个项目被集团认定推广的即得满分。有二个项目以上每增加一个项目得该子项指标50%的加分,最高加分不超过150%。科技成果引入推广(权重:20%)
科技成果引入推广考核分以下3块。
1)科技成果引入数量-外省(30%)
指标描述:分公司主动引入外省经集团统一组织科技创新评审并推广项目的数量。评分方法:每主动引入1项得10分,本项指标最高得30分。
2)科技成果引入数量-本省外市(20%)
指标描述:分公司主动引入本省经规划部组织评审项目的数量。
评分方法:每主动引入1项得5分,本项指标最高得20分。
3)科技成果引入效果体现(50%)
评分方法:采取年终检查评估的形式,对各分公司当年引入成果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发明专利申报(权重:30%)
公司鼓励分公司申报专利。专利分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发明专利申报考核分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获得专利申请号的数量2块进行考核打分。
1)发明专利申请数量(40%)
指标描述:根据当各分公司提起的有效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打分。有效发明专利申请是指通过公司内部技术审核,同意申报的专利申请。
评分方法:分公司申请一件有效发明专利即得满分,每增加一件得该子项指标50%的加分,最高加分不超过150%。
2)发明专利受理数量(60%)
指标描述:发明专利受理数量即在该内得到发明专利受理,获得发明专利申请号的数量。
评分方法:根据分公司获得的发明专利申请号数量进行打分。获得一件发明专利申请号即得满分。
第五篇:江苏省政协助推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
广泛动员 多重角度
江苏省政协助推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
本报讯(记者 江迪)近日,江苏省政协举行十届五十次主席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案》。
为了这件建议案的诞生,从今年2月起,江苏省政协从多个层面,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一议题做了大量工作。
4月下旬,江苏省政协在扬州市举行住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2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自主创新主体的活力、提高人的素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话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江苏如何与全国其他省区共同发展?全国其他省区的发展道路可以给江苏提供什么经验?带着这些问题,江苏省政协组成了三个调研组分赴山西、宁夏、福建、黑龙江、湖北等地学习考察。在山西、宁夏,考察组着重考察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以此为依托,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福建、黑龙江,考察组对海西经济区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格外关注。江苏产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转化率
低等问题。在湖北,考察组将目光更多投向建设产业园区标志性品牌、加大科技项目资金对企业投入力度及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
经过对比,结合自身实际,江苏省政协提出了创新投融资机制,促进和优化产业投资;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建设高水平的成果转化经纪人队伍;进一步加快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建设高水平科技园区为载体,构筑转型发展的创新高地;以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为保障,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建议。
为了更好建言,江苏省政协向各位常委,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各专门委员会,各市政协发出‚英雄帖‛,提供了66个参考选题,为召开专题议政会积累素材。‚参考选题中给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题,这与民进江苏省委的优势十分契合。我们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夯实创新人才队伍基础’为主题开展了调研。‛民进江苏省委副主委徐菊英说。江苏省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都纷纷围绕参考选题,结合自身专长进行了调研。
旨在更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江苏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围绕主题先后举办了省政协委员和有关单位座谈会,16位省政协委员从产学研各个角度、环节建言献策。5月22日至23日,江苏省政协十届十八次常委会议在南京举行,会议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展开专题议政。会议共收到大会发言材料52份,有17名常委、委员先后作了大会发言。为了拓宽委员们知情明政的渠道,常委会议上,江苏省副省长许津荣代表省政府就江苏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情况做了通报。江苏省发改委等8个厅局也就各自职能范围内的相关工作向会议提供了书面材料。
委员们认为,江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要更加重视高端引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重视扩大内需,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更加重视企业研发,进一步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视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更加重视知识产权,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更加重视人才优先,进一步为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更加重视创新文化,进一步形成推进创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