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经济形势与结构调整
当前经济形势与结构调整
2009年11月22日
一、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与结构调整的趋势
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是:金融市场趋于稳定,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但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实现全面复苏将是个缓慢和曲折的过程,其间经济结构的调整起着关键的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0月1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衰退正接近尾声,即将结束,全球经济复苏速度将快于先前预期,但金融体系仍然处于受损状态,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依然疲弱,复苏过程将是缓慢的,经济活动依然远低于危机前水平,预计全球经济在2009年收缩1.1%之后,2010年将增长3.1%。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继今年收缩3.4%后,明年将增长1.3%;新兴经济体经济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1.7%和5.1%;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在2009年收缩2.7%之后,2010年将增长1.5%;欧元区经济在今年收缩4.2%后,明年将增长0.3%;英国经济今年将收缩4.4%,明年有望增长0.9%;日本经济今年将下滑5.4%,明年则将增长1.7%。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在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8.5%和9%;印度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4%和6.4%;俄罗斯经济在今年收缩
7.5%之后,明年有望增长1.5%;巴西经济今年将下滑0.7%,明年则将增长3.5%。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10月3日宣布,近几个月来,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开始看到世界经济复苏和金融市场状况不断改善的迹象,金融市场形势继续好转,但因为增长前景依然脆弱,就业市场形势尚未好转,世界经济增长虽超过预期,但仍有可能发生倒退。
20国集团匹兹堡峰会指出,世界经济已出现复苏征兆,但复苏趋势并不是很牢固;尽管世界经济正在走向正常,但目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失业率高、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美国经济已经持续近两年的衰退终于结束,今年三季度取得了3.5%的增长;连跌8个多月的美元(今年3—10月美元对欧元已贬值18.6%)在10月有了轻微反弹(美汇指数从74.9升至76.4);但就业、信贷或住房领域在未来数月内尚难以出现实质性改善。这次复苏将是缓慢而痛苦的,很多行业都会在未来几年中感受到经济下滑的影响。今年9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9.8%,到今年年底,美国失业率有可能突破10%,2010年也很难有明显改善。在截至今年9月30日的2009财政年度里,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到1.42万亿美元,较2008财年多出两倍有余,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是194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奥巴马政府今年8月曾预计,2010财年的赤字将可能超过1.5万亿美元,从而给通涨埋下隐患。日本经济情况在好转,在海外经济改善等背景下,日本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好转的态势,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因此经济依然严峻。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10月8日表示,经济衰退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欧元区的整体经济形势已出现趋稳迹象。但欧元区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由于个人消费仍然低迷、工业生产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元区经济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3日发表的《2009年欧洲经济展望报告》认为,欧洲经济出现企稳迹象,受信心增强和经济活动增加的影响,欧洲经济于2009年年中探底,2010年开始适度复苏,之后开始强劲回升,但复苏将是缓慢和脆弱的。
金融危机正推亚洲经济站上高位势。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许多亚洲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在好转,亚洲经济回升势头比世界其他任何地区都更加“迅速和强劲”。如印度,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在外需因国际金融危机减弱时,这种由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显示出很强的弹性。2009年第二季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6.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1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在亚洲经济体拉动下,世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全面
1向好,发展中经济体预计今年整体实现1.5%的增速,明年整体增长5%。货币基金组织还认为,相比亚洲经济体,美国和欧洲经济复苏步伐较为缓慢。亚洲开发银行9月22日发表的《2009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报告称,由于中国和印度等区域内经济大国的复苏势头好于预期,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9年整体增速有望达到3.9%,亚洲各国政府采取的应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措施及时有效,避免了地区金融体系遭受重创,区域内经济大国的经济回暖较快,将引领全球从经济衰退中复苏。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经济目前正处于重要转折期,亚洲正在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但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就需要各经济体在进行艰难的结构性改革中需要相互支持,并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目前世界各国一方面注巨资救市。另一方面则采取积极行动调整结构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例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就提出要重振美国科技辉煌,并承诺把研发投入提高到超过GDP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生物经济、智慧地球(即互联网+物联网)和航天科技等领域引领世界潮流。欧盟也把提升竞争力关键定位于推动科技创新。2009年3月份,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本地区的“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正在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摆脱对能源出口的依赖,发展核工业以巩固和加强俄罗斯在世界核电市场的领先地位,并努力保持在航天领域的强国地位。
除了通过新的技术变革,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外,创意产业的逆势上扬同样也成为引领经济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之一。如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好来坞和迪斯尼的崛起,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动画王国的崛起,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韩流”的风靡,去年以来国际市场上的“口红效应”等等,这些经验表明,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中能找到其发展的机会。在全球金融风暴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复苏仅靠高新技术产业是不够的,传统产业的创新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工程,制造业将更注重与研发和设计。除了加强科技创新外,文化创意也是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的强大引擎。创意产业超越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范畴,是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的新业态,其特点就在于把文化、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行业都可借助创意产业的发展,或应用其成果,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策划,开辟新的“蓝海战略”、“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升级。2008年3月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NESTA)专门就创意产业支持并推动其他领域的经济创新进行了调研,并发表了研究报告。国家还发布了“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提出了要激发每个人的创意才能,缔造一流的创意企业、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为适应新的发展,德国等欧洲国家也改变了原先将创意产业等同于文化产业的提法,成立了诸如“创意柏林”的社团组织;今年2月德国也发表了关于文化与创意经济的调研报告,外交部还印制了介绍德国创意产业的年历,翻译成多国文字,由驻外使馆在世界各国广为散发、宣传。在亚洲,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出台了扶持和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日本,完善了东京内容产品国际交易市场(TIFFCOM),目标是使其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市场,以支持日本的内容产业进行海外扩张。同时实施“视频内容产品国际合作制作基础设施整备项目(J-Pitch事业)”。在新加坡,政府去年为应对危机,出资1000亿新元实施提高企业设计能力的培训计划,另外再投资1200亿新元实施“设计与企业”计划。
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反应快速、果断有力,于2008年11月5日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
来,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安定。
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包括四万亿的巨大投资计划出台后,紧接着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四万亿投资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并增加了对企业的创新基金投入。此外还先后出台了大幅度降息、“双扩张”政策、扩内需十项措施、金融三十条、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以及旨在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的珠三角、重庆、西藏、上海、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横琴、辽宁沿海等多个区域发展规划。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布后,今年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要积极发展创意产业,7月22日,国务院讨论并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政府还将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批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相继推出,如成品油税费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的就业政策等。最困难的几个月几乎每周都有新政策出台。
宏观调控有效贯彻了“快、重、准、实”方针,成功挽救了经济形势,重振各方信心,化解了流动性下降影响,避免了由债务收缩导致的内生性紧缩。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非常及时,也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从2009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看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正逐步增强,GDP同比增长7.7%,(分季度看分别为6.1%、7.9%、8.9%,稳步回升)。农业生产稳定,夏粮比去年增产5.3%。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7%,(生产逐季加快,三个季度分为为
5.1%、9.1%、12.4%),企业利润降幅减小。(1~8月降幅为10.6%,1~5月的降幅是22.8%)。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投资起了重要作用,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33.4%,为经济增长贡献了7.3个百分点;其次是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为经济增长贡献了3.2个百分点;但出口继续下降,前三季度同比减少21.3%,拉低了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幅度(城镇增9.3%,农村增8.5%),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正在调整。
在政府实施刺激经济政策1年之后,全年“保八”已无悬念,但由于十大产业规划旨在先调整后振兴,因而当前经济中结构调整并没有多大进展,产业结构依然落后,与国际经济调整趋势还存在较大差距。从各地的投资方向看,不仅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等仍存在盲目扩张的现象,在新兴产业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领域也因缺乏统筹规划,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一些地方的投资冲动借4万亿刺激计划之机再度升温,对项目缺乏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几乎来者不拒,由此导致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的现象较为常见。此外,地方负债规模扩大(估计总债务规模约达5万亿元),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部分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目前房地产价格回升,均价比07年上涨了约30%),不仅形成一定的泡沫,也较早地给居民带来通胀预期。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中国经济结构的未来调整方向
1、明确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重点方向
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甚至跨越性发展有赖于能够占领制高点的产业。当前应该利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抢占制高点的产业,而不应只满足于近期的最高经济增长率。否则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后,也只能继续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跑龙套”。争夺世界经济制高点首先必须将之作为国家战略重点,然后经过科学论证,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既符合国际发展方向和中国国情,又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在新能源、生物经济、创意产业、环保产业等领域,我国已有一定基础,甚至在部分产业领域已挤入世界前列。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有系统的规划,并在信贷、财税、投资等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引领更多的社会力量向与此相关领域集聚。同时要摆脱急功近利心态,防止一哄而起,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并真正破解长期存在的自主研发投入低、研发队伍建设不足、研发成果与市场脱节、配套措施跟不上等深层次问题。
此外,中国应将绿色经济作为一个发展方向,及时跟踪国际发展趋势。当前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是循环经济以及对传统领域进行改造。循环经济在减少碳排放方面比新能源的效果可能更好。事实上,为解决资源利用率低和污染排放高的问题,中国政府近几年一直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2009年1月1开始正式实施世界上第一部直接以循环经济冠名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目前,在空调、汽车等一些传统领域引入节能减排技术、调整产品结构也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远大空调以废热或天然气等燃料取代电能驱动压缩机,单位能效比传统空调提高了数倍;深圳比亚迪汽车公司推出了油电混合和纯电动汽车,引领中国绿色汽车研制。更进一步的发展应在打造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上下功夫,使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等因素相协调。
2、逐渐调整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多年以来,中国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GDP对外贸的依存度一度达到70%,对出口的依存度达到近40%。这一经济发展模式曾为中国在本世纪初带来了连续5年高达两位数的GDP增速。然而,中国对外贸的过度依赖相应带来了经济增长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萎缩,出口的巨幅下降在内需无法补上的情况下导致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下滑。通过外需市场消化大量过剩产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在外向型突出的广东东莞市,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18%,2009年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许多乡镇厂房的空置率超过10%。 尽管随着国际市场的逐步恢复,外贸出口这一驱动力不能放弃,但长远来看我国依靠外需拉动的趋势已经改变。过去十年中国幸运地走了一段依靠外需创造世界奇迹的路径,但同时我们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劳动力成本超低,制造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世界,还被别人就贸易顺差等问题大加指责。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中国在这条路上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危机逼迫我们必须由过份依赖外需向主要依赖内需转变,这应成为我国一个长期战略。此外,近年来,我国投资率持续攀升,消费率却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及2004年宏观经济过热,本来都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但我们都错失了。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较旺盛,以高投资和高出口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模式反而得到继续强化。
因此,必须抓住“十二五”契机尽快推出“一揽子”转型规划。扭转投资率持续高增、消费率明显不足的问题,由生产主导型的增长方式,逐步向消费主导型的增长方式转变,由投资和外需拉动为主向内源驱动转变。以此为基础,尽快出台“一揽子”战略规划,包括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市场化改革、落实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等诸多方面,并通过全面推进改革,扫清阻碍经济转型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3、积极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为各产业的创新服务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同样逆势上扬,如去年动漫游戏产业就增长了97%,将近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1%,而文化创意产业增长达17%。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为保增长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在促进消费和推动产业创新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就消费而言,可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三种。后两种消费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创意产业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另外,金融危机引发我国产能过剩的矛盾还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加强品牌建设,从而促进了创意设计、广告会展、咨询策划等行业的发展。如2008年上海创意设计和咨询策划业比06年都增长了50%以上。浙江宁海是文具之乡,就与上海的创意设计业合作,为开拓市场进行创新设计,共渡难关。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抓住机遇,努力以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去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于深圳“设计之都”称号,成为我国第一
个进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深圳通过创意产业的发展把产品设计和品牌运营紧密结合起来,使产业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投资和贸易的新热点,今年5月在深圳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盛况空前,参观者超过了350万人次,比去年增加近90万人次,各类项目成交金额达877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75亿元。
因此,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应将发展创意产业纳入国家创新计划。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创意产业是解放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不仅要推进文化的产业化,还要推进产业的文化化,使各行各业的产品与服务都成为一定文化的载体;同时要整合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应用技术的嫁接,为各产业的创新服务。另一方面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借危机中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之力,在国际上掀起一股强大的“汉风”。“汉风”的形成将有助于富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为中国传统制造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快我国新媒体、动漫、网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产业的发展也是弘扬中华文化,输出中国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让世界更客观地了解中国,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4、抛弃单纯以低价竞争占领海外市场的模式
中国频遭贸易摩擦,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倾销反补贴的头号对象,除了由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更为活跃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中国外贸企业由于过份采取价格竞争而致使出口产品价格过低。高额反倾销税意味着中国政府因出口退税而承担的财政成本或企业本该获得的利润,成了外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因而必须彻底抛弃通过单纯的低价竞争去占领海外市场的方式。提升出口产品价格,既有利于堵住海外贸易保护势力的嘴,也能够增加利润,还能够保护环境和提高员工待遇,同时还迫使企业努力创新,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中国的经济发展,曾经拥有过一个低成本发展阶段,包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以及人力成本,价格都曾非常低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低成本的状况给中国企业的成长提供了一种竞争优势。但低成本无疑是把“双刃剑”,在给不少企业带来价格竞争力的同时也是在透支未来、牺牲环境。
如今应该认识到,那种依靠低成本、粗放式的增长模式渐渐走到了尽头,中国的未来,必须选择一种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而发展方式的转变,自然或不自然地伴随着发展成本的不断上升,包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换言之,提高使用成本,有助于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并使资源价格更清晰地反映出价值的变化。
当然,短期来看,出口产品的价格提升,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竞争力。“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不再之时。但在一个高成本到来的阶段里,转型是一条无法回避的路径。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竞争力,这是避免贸易保护主义损害的有效途径。
5、大力发展小额金融服务业
中国应该意识到发展小额金融业务有助于扩大内需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市场发展,抵御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我国基层金融业务比较薄弱,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需求。(1)农村金融弱。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需求失衡非常明显。目前农村中能够享受到贷款服务的多是中等以上富裕农户,而且就全国范围来看,农村金融的发展很不平衡。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35000多个乡镇中,目前有2900多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网点,其中金融服务空白的乡镇有700多个;只有一个金融网点的乡镇在2800个左右。(2)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弱。上千万户的小型、微型企业,几千万个体户,2亿农民工和城市新增待业大学生。
我国应促进小额金融服务发展,填补基层金融发展的不足。事实上,部分地区已经在试点之中。调查显示,目前有100多个社会团体在国家级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从事小额金融活
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2008年6月,格莱珉银行和海南省农信社建立项目总部。截至2008年年底,格莱珉琼中项目部累计向105户家庭妇女发放105笔只凭信用无需任何抵押担保的贷款,金额33.5万元,累收7.9万余元,余额 25.5万元,收息3972元,业务覆盖两个乡镇11个村庄,已建立21个小额信贷小组,成立了11个小额信贷中心。截至目前,所有受贷农户均按期足额还款,收回率达100%。除“琼中模式”外,海南各地在因地制宜的探索中还开创出屯昌格莱珉模式、三亚政府风险补贴金及全省推广的“一小通”等十多种小额贷款业务模式。
6,积极促进民间投资,着力于扶持中小企业
在政府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投资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但是在快速的投资增长中民间投资却偏冷。今年上半年,国有和集体的投资增幅达48.5%,非国有和集体的投资增幅则只有24.8%,两者相差近一倍。在这种投资发展格局下,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比较小,而且在部分领域国有大企业的垄断性增强,市场活力和创新都可能受限。中小企业因其规模较小,获得的资源少,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危机使不少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难以发展,甚至倒下。然而中小企业却是我国社会经济中投资少、机制活、就业广、创新成果多的生产部门,因此政府应积极促进民间投资,并着力于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降低门槛;提供财税支持和融资服务支持,减轻他们的社会负担,充分发挥它们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篇:当前经济形势
一、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支撑作用增强;工业平稳增长,农业生产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这些情况说明,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成效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高企,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目前又出现了两个变数。一是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推动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成双重冲击;二是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短期内将严重影响日本经济,不可避免要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除了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的方向,关键是要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今年以来,我们已经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广义货币增速趋近调控目标,但成果需要巩固和加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大环境没有改变。一是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在低位,银行体系流动性与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结售汇顺差处于较高水平,造成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购规模较大,仍存在对冲流动性压力。三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仍然较强。因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是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同时,要着力优化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调节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例,防止短贷长用、挤占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紧张。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二是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是第一位的。当然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三、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去年以来,我国通胀预期压力一直在加大,特别是四季度后物价上涨较快,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对通胀问题,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我们就提出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去年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一季度情况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这一轮物价上涨原因比较复杂,许多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加剧趋势,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还在加大。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走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目前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原油期货价格攀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点。特别是在全球流动性宽松、投机活跃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金融化特性增强,价格并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我国能源、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二是食品和住房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三是要素成本涨幅加大。今年劳动工资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不可低估。
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仍然处于可控区间。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翘尾因素比新涨价因素影响要大一些,新涨价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总的来说还是一种结构性上涨。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较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稳定物价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我们要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信心。
国务院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强化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加强春播科技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春播作物,突出抓好早稻等粮食生产,搞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加强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保障,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供应,保障春耕备耕物资充足供应,努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继续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市场供应。二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给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三是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要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促进产供销良性循环,避免对生产和供应形成抑制。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努力稳定市场预期。[!--empirenews.page--]
四、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
当前,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房地产价格走势。这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中央加强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应该看到,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入推进,市场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市场出现了一些降温迹象。这说明,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是正确的。也要看到,当前市场仍处于相持阶段,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与调控目标和群众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有的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有的地方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够有力,总的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
房地产市场调控,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还要努力增加市场供应。一方面,要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中央财政为此拿出1030亿元,但光靠中央财政是不够的。各级政府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并优先保证用地供应。要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避免寻租和暗箱操作,促进这一制度长期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督促开发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如期推出全部房源并明码标价上市销售,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是保持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并始终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要切实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合理衔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
房地产调控要真正见到成效,关键要抓落实。目前市场正在观望,如果政策不能真正得到贯彻,流于形式,就很难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很难引导开发商合理定价,老百姓也很难建立起信心,我们的调控就会功亏一篑,最终,政府就会失信于民。各级政府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强化责任,确保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计划等安排公之于众,以便群众监督。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督察。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
五、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一季度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口增速比出口快,出现10.2亿美元的逆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当然,这种因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顺差减少,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总体上趋于好转,企业订单有所增加。但是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影响出口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持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挤占外贸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在进出口趋于平衡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着力点要放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上来。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特别注重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条件,为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渠道,争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走出去”是一项长期战略,要继续积极推进,同时要注重防范风险、提高效益。
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是开局之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认真做好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一要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不放松。“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抓紧把目标任务分解下去。我国能源资源短缺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当前节能减排形势有反复苗头,对此决不可忽视,放任自流。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尽快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二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抓紧制定标准,细化具体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三要抓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随着部分刺激消费政策到期,今年一季度名义和实际消费增速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关键是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费环境,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四要正确处理内需外需关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着力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促进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继续用好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市场加快自身发展,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增强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第三篇:当前中国与世界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与世界经济形势
【摘要】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我们应正确判断和把握经济形势,看到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增强战胜挑战、克服困难的信心,不断提高经济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现状 影响 政策全球经济复苏步履蹒跚,全球经济复苏至今已3年,但复苏步伐依然沉重。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动荡时期。近两年,随着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财政状况窘迫。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以及国内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对当前世界经济现状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预判未来趋势以及主要经济政策走势和影响是我们分析和解决目前和未来经济问题的前提。只有正确判断和把握经济形势,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水平。
一、中国与世界经济现状
1)世界经济现状
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赤字、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可能进一步分化。
同时,全球流动性泛滥也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和日本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流动性泛滥,美元指数再创历史新低,推升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升,使得股市虚假复苏和波动,风险更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伴随着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全球股市会出现分化。世界经济不平衡复苏,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显分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缺乏信心。同时,全球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
2)中国经济现状
08年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欧洲债务危机使全球经济走向二次低底,经济危机的持续即调节恢复期一般是3-5年,而我们当前正处于危机的尾声阶段,这一时期是消化库存,平复心态,等待产业升级或变革的时期。而要走出危机最主要的是需要产业变革或升级。当前2012年应该是危机末期,目前从各种经济数据来看国内商品库存依然严重,房地产悬而未跌,外贸出口正在减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以及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等现象。
1、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2012年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2年,我国将发生两大历史性变化:一是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将由中低收入组进入中高收入组;二是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50%。
2、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看,2008年、2009年发放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集中到期,同时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款来源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应当值得关注。
3、货币金融环境处于较快变化中,2009年开始我们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是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下调,贷款的增长不断加快。
4、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过程中(1)要保证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的供给。2)保持货币供给量的合理,要和整个稳定增长的目标结合起来。一要保证企业必须的经营资金需要;二要对于合理的买房需求,在信贷政策上加大支持。
二、影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因素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中低速增长将成为一种常态,2013年增速与2012年基本持平或轻幅上扬,但仍然存在着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一,欧洲债务危机仍旧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尽管危机整体上维持在可控水平,但不排除个别重债国债务危机恶化,由此产生的政治分歧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政治、社会问题,从而拖累整个欧元区经济,并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第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释放流动性的规模、速度和波及面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一系列影响。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仍旧是制约贸易健康增长的因素之一。全球复苏动力不足,贸易不平衡持续存在,国内利益集团的博弈,针对国有企业的所谓“竞争中立框架”的推行,均会催生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
第四,大宗商品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美国能源产出的增长态势和伊朗核危机的走势是影响全球能源供给的两大基本变量。未来世界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意味着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大宗商品需求总体稳定,但其价格波动幅度还取决于流动性的数量和流向。
第五,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前景值得关注。
第六,地区安全危机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
(一)全球经济放缓,特别是美、欧、日经济减速,可能对我国的外需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慢可能会加大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三)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产品和农产品价格继续走高会加大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四)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美元继续贬值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中国的经济应对政策
只要外部环境不出现系统性风险,中国必须增强经济改革的“定力”,牢牢坚持改革开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谋求较长时期的优良环境。针对世界经济走势和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变化趋势,提高政策主动性、前瞻性和灵活性,制定长短结合的对策:
(一)短期内: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动向,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
一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
二是加强短期跨境资本监控。
三是加强地方债务监管。应客观全面评估全国财政和债务状况,并区别债务类型,建立债务风险防控体系;同时,为地方政府找到风险可控的投融资渠道。
四是防范短期金融风险。虽然中国的“影子银行”并不需要过虑,但是也需要对部分过度创新的金融产品加强监管,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
(二)中长期:继续深入推进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1.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保持经济增长活力
从发达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以及纾困措施看,我们必须找到国内经济的风险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中长期经济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一是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青年人就业问题。应继续完善资本市场和现代金融体系,创新消费金融和科技金融模式,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尤其是为青年人提供创业环境;同时设计更加灵活的用工制度,提高就业弹性。二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以来,银行信贷、尤其是大银行信贷主要服务大客户,中小银行和其他信贷工具主要服务中小客户。三是加大科技创新。
2.继续扩大对外财经交流与合作步伐,更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无论是环境保护、公共安全还是经济社会稳定,都是全球公共产品,需要全球齐心协力来维护和治理。应树立积极主动心态,创造更多有利时机制定对中国有利的规则。一方面,通过各种国际场合和对话机制表达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的诉求,争取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应广泛团结和联合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经济体正确对待宽松货币政策给其他国家造成的负外部影响,并承担起保持全球经济稳定的共同责任。同时,在加强调研的基础上,在 G20峰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等多种国际场合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规则,争取占领规则制定的制高点。另一方面,继续强化多边主渠道,同时加强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一直旗帜鲜明地将多边作为表达诉求的主渠道,推动构建有利于投资便利化的多边投资规则、减少跨国投资的政治障碍,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也是对全球负责任。
第四篇: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
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
邱健
当前,我国正步入增长动力切换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下,近期国家宏观调控节奏和政策取向已相机调整,侧重点由稳定经济增速转向保障民生与促进增长的健康可持续。从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精神来看,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即将启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贯穿明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我国正逐渐步入增长动力切换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从外部形势看,全球复苏总体态势不变,但基础仍不稳固,我国目前尚不会面对主要经济体过早退出刺激政策的风险。从国内情况看,经济增速趋缓,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我国正逐渐步入增长动力切换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1.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出现滞胀特征的风险加大。从短期看,在库存回补结束、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基数抬高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周期进入增速逐步回调阶段。从三季度国内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趋势判断,我国已结束上一轮库存回补周期,制造业再次进入去库存化阶段。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5.2%,连续第四个月出现回升,但主要得益于购进价格指数的持续走高(11月购进价格指数再度大幅上升至73.5%,创下2008年7月以来最高值),与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密切相关。其中,11月份新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生产指数虽呈现上涨,结合近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速趋缓判断,很可能是在强烈通胀预期下,企业为应对通胀而加大采购,同时降低销售量并增加库存所导致的囤积现象,不容盲目乐观。
从长期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制度性、结构性问题显现。一是通货膨胀将向成本推动和需求带动的双轮驱动型转变。流动性过剩与资本异常跨境流动依然突出。同时国内环境资源约束趋紧,要素价格形成和环境有偿使用机制改革将推动资源品价格向供需均衡水平回归,并促使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熟练工人开始出现大范围短缺,劳动力成本也将不断攀升。二是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调整,中国经济发展内外条件的基本面出现重大变化,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难以为继,依靠粗放式要素投入推动低层次产能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到了发展的临界点。而国内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难度将不断加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有待形成。
2.房地产市场观望期过长可能导致多方面不利影响。自今年4月国家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总体量跌价稳态势明显。虽然在“金九银十”的传统销售旺季出现了一次集中释放的小高潮,但观望情绪依然浓厚,加息政策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一是房地产企业资金回笼速度明显放慢,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二是从近期房地产开发贷款环比增速明显下滑来看,房地产开发商特别是中小开发商资金压力趋紧。在开发商今年1—11月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占比已由年初的24%下降到17.79%,自筹资金占比上升到37.66%。市场退出加快将可能导致市场垄断程度提高、市场活力降低,并引发下一轮商品房供给不足。此外,住房销售面积明显下降将对家具、家电、建材和装潢等相关产业带来不利影响。观望期过长、政策前景不明朗,也使消费者、金融机构、开发商、相关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难以形成合理预期,给经济活动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3.地方投融资平台清理增大融资紧缩压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通过地方平台内部操作,部分银行贷款摇身一变,以自筹资金形式投入项目建设,从而撬动更多贷款,使之实际使用信贷资金可能超过金融主管部门的统计数字。由于地方平台融资规模巨大,一旦清理规范工作的力度失度,将通过融资需求萎缩间接导致宏观紧缩效应,变相加快刺激政策的退
1出速度,加剧经济波动。同时,在清理规范过程中,多数商业银行实行“只收不贷”,流动性投放减缓,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明显弱化。部分平台承担的建设项目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继而波及在建工程的后续投资及前期已投放贷款的还本付息,形成“烂尾工程”。此外,2012年左右将进入地方融资平台还本付息的高峰期。在加息政策背景下,企业资金成本上升,由于地方平台普遍采取借新还旧机制,平台融资困难将可能导致平台偿债风险提前暴露。加之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于项目投资拉动依赖更大,地方平台清理可能拉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
4.防治恶性通胀成为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当前我国仍处于信贷天量扩张的滞后影响期,通胀呈现成本和需求双轮驱动特征,正日益从农产品和住房价格引起的人工成本上涨向全社会生产服务成本上涨转变,从供需结构失衡引发价格上涨向预期下自我生成的通货膨胀转变,从一般商品服务价格上涨向资产与消费品交互推动型价格上涨转变。
11月份,CPI同比上升5.1%,已连续10个月高于2.25%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10月20日起上调到2.50%),创下28个月来的新高。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及收入分配改革不断推进,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成为长期趋势。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下,银行体系窖藏资金的能力明显减弱,银行存款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和资本市场持续震荡下,大量进入农副产品市场进行投机保值,不利于引导流动性注入实体经济。同时,今年以来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价持续上涨,近日美二度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加剧美元跌势,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增大国内物价上行压力。
内外经济形势与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指向,将构成我国下一步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
1.城市化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抓手。从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重要表述的变化,及近期政策调整所释放的信号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发展现代城市群、加快推进城市化为抓手,推动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发展现代城市群,突破城镇化这一过渡形态的约束,向与工业文明和现代市场经济相伴生的城市化这一高级形态转变。
城市化的进度加快,将推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加速增长,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发挥重要的导向与促进作用。特别是针对当前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可通过加快市政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城市化进程还将提高实体经济领域的资金回报率,将剩余流动性吸纳到与实体经济有关的领域。
2.货币政策继续总体趋紧,人民币汇率改革加速推进。世界主要经济体推迟退出刺激政策,为我国相机调整政策重点,压缩高能耗与过剩产能,组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回收流动性腾出空间,特别是缓解了采用价格型工具应对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的后顾之忧。预计后期国家将会立足保障民生,侧重币值稳定目标,继续实施货币政策结构性微调。一是灵活运用数量型工具,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继续放慢货币投放速度。但年初预定的 7.5万亿元信贷控制规模将出现松动。二是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通过削弱当前国内实际利率过低、资金为对冲通胀风险而购买甚至囤积部分商品以保值增值的动力,从根源上抑制当前资产泡沫和部分农产品价格不合理上涨的势头。预计如果近期CPI同比涨幅继续高居不下,央行将很可能再次加息。三是除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常规手段外,还将从宏观审慎的角度,强化对杠杆率、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监控。
从汇率政策来看,美元二度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美元跌势。在人民币尚未与美元脱钩的条件下,也将削弱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升值速度。为化解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有效控制输入型通胀势头,并减少资本跨境流动带来的货币被动投放,预计我国将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
3.配合产业政策,着力优化财政支出与信贷结构。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满足在建项目
后续投资需求和既定投资建设需要,扩大社会消费需求,中央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财政支出突出促进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并加大对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支持,力求方向明确、进度均衡、力度适当。基础设施投资则主要保证在建项目投资需要。
信贷政策将重点保证流动资金需要和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要,加大对就业、“三农”、助学、灾后重建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以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确保符合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及时落实到位,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提高用于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消费以及支持存量调整的并购贷款比重,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4.资本市场可能扩容。针对当前市场流动性充足,通胀及资产价格泡沫压力依然较大的局面,且从吸纳流动性方式的安全性、积极性和建设性来看,在对募集资金严加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引导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不仅有利于疏导吸纳过剩的流动性,避免其进入农产品和房地产投机投资领域,降低通货膨胀压力,还有利于促进资本的形成,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未来证券市场扩容的步伐将可能加快。
5.清理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节奏和力度将微调。全国性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还本付息高峰期将于2012左右来临,届时地方平台所诱发的财政金融风险可能加大。预计国家有关部门会抓住高峰年来临之前的缓冲期,加快进行规范清理和风险排查。同时,为避免引发融资需求萎缩和宏观紧缩效应,预计国家将进一步区别政策对象、细化分类处理,并适度调整清理工作和力度和节奏。此间如果调控失度或出现严重的风险暴露,中央很可能通过再次放松流动性以实现风险展期,避免大规模融资紧缩对经济的破坏。
6.房地产市场调控将长期持续,并逐步调整侧重。本次调控是国家具有综合性、长远考虑的战略举措。如果不出现经济明显下滑,国家将继续保持政策压力相对稳定。预计短期将重点贯彻执行好已出台各项政策,不会继续密集出台相关抑价措施,中长期针对购房群体和商业银行的部分限购措施则将逐步退出,对房地产的调控侧重点将从直接针对购买行为转向增加供给并改善供给结构,从权宜性的调控手段向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制度建设切换。
一是房产税改革试点可能逐步推开,通过引导对中长期房价的预期抑制市场投机活动。二是将大力构建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重点加强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鉴于全国大范围推开房地产税制改革尚需时日,短期内难以发挥较大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间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将为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在不影响住房总供给的条件下,兼得改善民生与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两利。
此外,针对近期房地产调控和加息政策背景下开发贷款环比增速和房地产新开工项目数急速下滑态势,国家可能加大对中小开发商资金筹措难等问题的关注,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因大面积出现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引发新一轮商品房供给不足。
7.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将启动。“十二五”时期,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将启动。譬如,将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深化农村产权改革,促进土地依法流转;将启动房产税改革,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并赋予省级政府一定税政管理权限;将试点存款利率适度上浮,通过金融要素定价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这些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出中国经济的活力,从体制机制上切实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资料来源:《学习时报》2010年12月20日
第五篇:如何认识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形势
201×-201× 年第×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
考查卷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成 绩:
醒醒吧西方世界!发展需要和平!
——如何认识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形势
摘要:2008年的经济危机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感受到切肤之痛。如果把西方经济比作考试的话,这一次“上帝”(特指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讲时说的最多的那句话“GOD bless America”中的“GOD”)阅卷人又给资本主义和西方经济体制打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再看一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的答卷,哎呦!!也是一团糟,利比亚、叙利亚、伊朗深受战争威胁;日本、菲律宾充当炮灰,左右为难;当然还有美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殖民主义”,正式拉开了帷幕!
关键词:新殖民主义、和平、发展
一、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形成的背景及原因
1、政治格局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英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发战争之财,尤其是美国迅速充实了本国的国力。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二战结束“雅尔塔会议”以后形成了“雅尔塔体制”促进了两极格局形成。而两大阵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及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彻底覆灭。当前的世界政治格局:旧的格局已经结束,新的格局政治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也只能在曲折中发展,这就是当前的世界政治格局。
2、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三大经济集团:西欧、北美、亚太三大区域组织的新格局。当前世界经济格局:
用几个词来概括: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
3、形成原因
究其原因,根本原因就是各方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绝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具体原因是第一,美国想建立单极
世界,但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第二,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重新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第三,科技和经济因素影响单极世界的存在;第四,经济全球化进程降低了单极世界存在的可能性;第五,国家与地区集团力量的增长导致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与问题
1、当前世界政治发展及问题
政治多极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上面我已经阐述过原因。世界政治的发展我以两大鲜明的对比来阐明当前世界政治的发展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两大鲜明的对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首先来谈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等等。自从二战以后,这几个国家就没有消停过。冷战时期,美国为了控制欧洲各国,与英、法等国家缔结了所谓的北大西洋军事公约组织,这不可谓不是一个邪恶的军事同盟。
第一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参与战争。
1992年——1995年的波黑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再一次直接参与战争,他们打着和解的旗号,实际上是搞垮南斯拉夫,是西方控制巴尔干,进而控制整个欧洲的关键环节。
1999年3月24号,北约轰炸南联盟,中国的大使馆无辜受难,我们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这一时刻,北约无视《联合国宪章》,置世界人民于不顾,这一卑劣的行为,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2001年阿富汗战争,同样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以反恐为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在阿富汗发动了战争。
2003年以美英为首的联军在伊拉克发动战争,同样是以反恐为由。从上述事例可以体现出,1991年——2005年的世界上的战争都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直接参与。不管他们以何种理由加入战争,他们都是战争的直接制造者或者是参与者。
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实际上有着他们肮脏的目的。
第一、这是美国控制中东,进而控制世界石油的中东政策。
第二、从时间上再联系经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1992年、2003年正是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怎样才能短时间内恢复其经济,发动战争是最快也是最有效果的做法。郎咸平有句话:“和平时期美元的汇率与黄金的价格成反比,战争时期美元的汇率与黄金的价格成正比”。其实这句话的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殖民主义。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结束以后发现,伊拉克新的政权并不完全听从于美国的指挥,于是美国开始实行新殖民主义。
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美国一直再寻求战争的机会,来平息国内糟糕的经济局势。直到2011年美国以人权为由,在利比亚扶植的代理(称反对派)与利比亚政府军开战。这场战争美国并没有直接参与,而是退到了幕后,英、法直接参与战争。美国向反对派提供战争物资,与利比亚政府军对抗。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卡扎菲被击毙,反对派利比亚建立过渡政府。
同样是2011年美国以同样的方式在叙利亚发展反动势力。现在的叙利亚
如果不是因为有中国和俄罗斯,恐怕局势早就和利比亚一样了。
伊朗局势也不容乐观,美国打出的牌是“抑制核扩散”。
相反,我们再看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自从我国提出和平外交方针政策之后,我国一直坚持这一基本外交原则,同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和平发展的政策,比如:亚太经济合作、东盟经济区、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等等,还有本来马上就能启动的中、日、韩三国贸易因为日本的外交失败(日本实行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而暂时搁置。我国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从对比中不难发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奉行的强权政治,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奉行的和平外交大相径庭。
2、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及问题
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上面已经阐述过。
二战以后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从而对全世界的经济实行了经济殖民。欧洲为了防止美元的侵害组成了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建立了以欧元为中心的欧元区。有效的遏制了美国的经济侵略。近几年东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发展,为东亚人民摆脱美元统治提供了出路。
虽然欧洲建立了欧元区,但是他们自身体制的弊端却没有能够解决,以至于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深受危害。我国收到的损失同样不小,出口萎靡,内需不够。但是我们并不是危机的制造者,而是危机的受害者,美国欧洲才是危机的制造者。
事实证明,资本制度周期性的生产过剩是造成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其实是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世界经济遇到的挑战并不比政治挑战简单。我会在第三大部分阐述我的观点。
3、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其中的利害关系极其复杂。
在这之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国家:委内瑞拉。
2012年10月7日,委内瑞拉举行新一届总统选举,总统查韦斯第三次连任总统。委内瑞拉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实际上摒弃了资本主义民主,实行了社会主义变革。
上世纪9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政府奉行西方倡导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已全面市场化推卸社会责任,结果纷纷掉进中等收入发展陷阱,贫富悬殊拉大,社会动荡加剧,接连发生的金融危机更是重创拉美地区经济。大部分拉美国家民众不仅没有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反而处于日益边缘化的困境。要求改变国家发展模式和方向的呼声持续高涨。
正式这样的政治土壤,成就了拉美左翼政党上台的时代机遇。面对时代机遇,拉美左翼及时转身,放弃暴力和军事手段,打出“推动社会公平和公正”的政治口号。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左翼政党在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秘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等拉美国家先后上台执政,拉美“向左转”引起全世界震动和关注。
不难看出,拉美“向左转”的国家政治稳定的同时,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富裕,社会的和谐!
经济关系的改变正在影响世界政治格局。作为爱好和平的我们中国应该抓好时机,大力发展经济,突破西方的经济、科技、军事封锁,创造一个崭新的和平、和谐、可持续、生态文明的世界。
三、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的新力量以及出路
当前的世界政治与经济问题,首先要解决文化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异己文化的态度是消灭。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军事。怎么样去对付外来文化。而文化是人类最美丽的财富,是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最终载体。虽然文明起源于野蛮,但绝对不等同于野蛮!
如果你知道斯巴达,那么你就会了解为什么要解决文化问题。在斯巴达统治希腊的300年间,只关心军事的发展,他的军事很强盛,但是在希腊文化这块人类的瑰宝中,斯巴达这300年的历史对文化的贡献几乎为零!
同样现在的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心只想扩张,对异己文化很排斥。他们是该醒醒的时候了,只有文化认同,才能和平共处。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亚非拉第三世界作为新的爱好和平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并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世界政治需要和平,不需要强权,不需要干涉!这是时代的呐喊!
至于经济问题,亚当·斯密以及凯恩斯的理论并没有真正给出解决西方经济衰退的答案。其实,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理论西方可以借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我国的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也相当严峻,过去我们太过于限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所以失去了活力。现在十八大对于加强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做出了一系列调整。我国就是在平衡市场与宏观调控。
我认为资本主义也可以实行多一点的宏观调控,来预防自由经济带来的弊端,但是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西方的利益集团不喜欢政府宏观调控,他们奉行自由经济。宏观调控对他们的利益造成了损害。至于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如果真的想解决现状,只有一条出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抛弃“上帝”,拜马克思为师,发展具有其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