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买现创新 贵在人才
买现创新
贵在人才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们迈开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实步伐。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争取用15年的时间,使我们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资源开发观念,由注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着重开发人力资源。历史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又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智力资源却是无限的。无数事实证明,人才资源是永不枯竭的第一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也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
正由于人才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围绕着创新型科技人才展开的争夺,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寻找最优秀的人才已经演变成为一场旷日持久、异常激烈的全球争夺战。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争夺,核心就是对人类智力资源的争夺,是对作为人类智力资源载体的科技人才的争夺。
全球化的人才争夺,要求我们必须以国际化的眼光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让具有潜力的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现在我们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一是部分科技人员缺乏创新精神,不能真正做到突破前人,有所前进。二是大量高水平研究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极其缺乏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高水平的工程师。这样一种结构性缺陷,直接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不够深入持久,曾经在中华大地上结出丰硕成果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建议等活动在许多地方也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创新型人才培育和成长的群众基础亟待加强和巩固。
创新是多层次的,包括科研院所进行的原始性创新、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创新型人才也是多方面的,蕴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只有动员多方面创新人才广泛参与,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创新活动,并能充分运用创新成果的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国家。没有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一句空话。
当前,我们必须着重加强三个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人才资源仅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而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5.5%左右。即便是在高层次人才资源中,能够把握世界科学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尖端人才也极为匮乏;二是加强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让中华大地涌现出更多的像海尔张瑞敏、华为任正非、奇瑞尹同耀、吉利李书福那样敢于向世界领先企业叫板、把企业命运与国家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企业家,在世界市场上推出更多的中国品牌;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培养一大批许振超、包起帆式的工人专家、乡土人才。有了这样一支规模可观、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有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第二篇:学习贵在创新
学习贵在创新
八(4)周倩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在学习和利用书本指导以及吸收前人教训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并不断探索研究,最终产生新发明,创立新学说。
创新,是学习的原动力,它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放射出光明,从而引导人们走向成功之路。
翻开历史之卷,哪一位大有作为的人不是通过点燃和盏明灯到达成功彼岸的呢?就拿自学成才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来说吧,他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基础上,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并突发奇想:能否实现磁能生电这一伟大构想呢?他做了大量的实验,终于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从而开创了电磁学事业的先河,他不正是由于创新精神才获得成功的呢?培根说过:“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的确,许多人的失败就是由于他们缺乏创新精神。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可谓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身毫无建树。可见,只积累而不去思索创新,只能让自己变成“两脚书柜”,最终一事无成。
创新就像是一面筛子,选出了成功者,也淘汰了失败者。我们国家现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从而改变目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学习贵在创新。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祖国建设的大潮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弄潮儿。让我们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
第三篇:组织工作贵在创新
组织工作贵在创新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日新月异的深入发展,变革创新已成为当代的主旋律,所以,组织工作创新已成为迫切探讨实践的客观现实。其中,当务之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新思维方式,树立战略意识。时代的进步,事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组织工作,要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需要进一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尤其需要开放的观念和超前的意识,尤其需要适应改革开放、率先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宏观把握、战略思考的宽阔视野。这就要求广大组工干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精神审视、谋划和推动组织工作,善于从全局的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要坚决克服和大力破除单纯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思想倾向和思维定势,坚持把组织工作放到整个时代大背景下来思考,不断拓展组织工作领域,延伸组织工作触角,增强组织工作的渗透性。
第二,围绕经济中心,找准任务切入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是全党全社会的中心任务,也是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如何实现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是组织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必须注重在发展市场
经济的实践中去锻炼干部,在重大改革决定、措施的落实中去考察识别干部。同时,也必须切实把那些坚定改革、勇于改革、善于改革、确有实绩、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打破地区、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不拘一格地选拔使用人才。另外,要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把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的实际效果作为衡量组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把为最大限度的调动干部、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工作目标。紧紧围绕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来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实现价值,从而进一步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第三,改进组织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新形势下,组织部门必须在加强宏观管理上下功夫,加强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要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以重点工作的突破,来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要善于协调、合作,注意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注重规范,严格按法律政策、客观规律和工作程序办事,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要强化督查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实行总责负责制和部门、个人责任制,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督促,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加强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加强规划指导、政策制定、法规建设、指导服务工作,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要推进组织工作的开放化,坚持走群众路线、扩大民主,实现组织工作的开放化,做到组织工作
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工作,学会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做好干部和人才工作。在干部培训基地的选择上,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培训项目公开招标制。要学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工作,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同时,要加强组织部门电子政务和网络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第四篇:学习贵在创新
学习贵在创新
创新,是学习的生命力。它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放射万丈光芒,引导人们不断前进,走向成功之路。
翻开人类历史长卷,有多少伟大的科学实践者不正是通过点燃创新――这盏明灯而达到成功彼岸的吗?就拿物理学家法拉第来说吧,他在奥斯特试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产生了新的研究思路,提出能否实现磁生电这一伟大的构想,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于探究,他终于成功了,从而开创了电学事业的先河。他不正是由于创新精神而获得成功的吗?
培根曾经说过,“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这些“拙劣的探索者”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创新的精神。科学发明需要创新精神,学习同样需要创新精神。英国有个人叫亚克敦,可谓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阅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可最终却毫无建树,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将书本只是加以创新,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
与之相反,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对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产生了疑问,正是抱着这种求索创新的精神,他不断深入工人群众,调查研究,终于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为了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学习必须有创新,否则,即便读万卷书,也是徒劳无益的。学习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学有所成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弄潮儿!同学们,行动起来,让我们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吧!
第五篇:文化建设贵在创新
朱铁志:文化建设贵在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全党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题、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号召全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继经济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个重要决定之后,中央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用一届中央全会来研究部署文化建设问题,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它明确透露出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一贯原则,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在为高增长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经济奇迹相比,我们的文化建设还比较薄弱,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互联网上,汉语信息所占比重很小,我国内地生成的网络信息比重更是微乎其微。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整个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真正具有世界影响的还谈不上,文化“走出去”战略依然任重道远。在国内,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并没有自然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和文化水准,在一些地方和一部分人中,还呈现出反向发展的趋势。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见死不救的冷漠心理、肤浅庸俗的审美趣味,呈现出有所蔓延的态势。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整体而言,与迅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不相称,与我国日益强大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与人民群众对两个文明齐头并进的热切期待不相称。文化的发展如果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表明发展的严重失衡,而且预示着价值失范、道德失落、社会失序、人民失信。如果这样的担忧成为现实,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再高,又有什么意义。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重新确立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规范,不仅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更是亡羊补牢、桑榆未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将这一命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决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使这一“共同思想基础”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高度认同、自觉践行的实际行动,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普遍奉行的行为准则,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创造,使之通俗化、大众化,简单易记、朗朗上口,沉淀为人们的“本能”和“潜意识”。
这需要思想理论工作者艰苦的劳动和精心的创造。文化建设贵在创新,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离不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自觉是前提,自信是过程,自强是结果。正如云杉同志所说,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历史进步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始终坚持文化的自觉、自信,才能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和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种“自觉”和“自信”源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源于我们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源于我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度认同;源于我们对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理性吸收;源于我们对外来文
化的科学扬弃和兼容并包。相信经过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创造,我们一定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进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