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反腐败密切相关

时间:2019-05-12 21:3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与反腐败密切相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与反腐败密切相关》。

第一篇:改革与反腐败密切相关

尊敬的党支部:

深化改革和推进反腐败均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三中全会所要议决的改革是整体的全方位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社会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和政治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无论是哪一种改革,都与反腐败密切相关,都是反腐败的必须举措,而且是从源头上反腐、治本的必须举措。

就经济体制、机制、制度而言,旧的经济体制、机制、制度赋予政府干预市场以广泛的权力,政府通过大量的审批、许可、征收、收费、处罚、强制等控制企业和各种经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这不仅窒息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活力,而且给政府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了广泛的寻租、腐败的机会。因此,不下大力气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机制、制度,不仅我国的经济不可能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政府官员的腐败势头不可能得到根本扼制。

就社会体制、机制、制度而言,旧的社会体制、机制、制度限制了社会组织、团体和各种NGO、NpO的生长、发育、发展,使政府包揽大量本应通过社会自律解决的事务、事项。这不仅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而且使政府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行使公权力失去了强大的社会监督,为其腐败提供了便利。因此,要从根本上推进反腐败,必须改革旧的社会体制、机制、制度,下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团体和NGO、NpO,以为政府“瘦身”,转变职能和向社会转移公权力提供条件,同时为国家必要的公权力行使和运作提供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就政治体制、机制、制度而言,旧的政治体制、机制、制度导致权力过于集中,法治不彰,人治盛行,“一把手”说了算,权力没有制度的约束,即使有制度,制度的笼子也关不住过分膨胀的权力,一些官员甚至明目张胆地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买官卖官。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腐败,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治,编制强有力的能真正关住权力的制度笼子,使各级党委和党的一把手能真正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执政,依法行使权力。

反腐必须综合治理,但也要重点突破。综合治理包括制度反腐、法治反腐、教育反腐、惩治反腐。重点突破的方向应该是制度,是法治,即通过改革,改进和完善制度,推进法治。

所谓“制度反腐”,即是指通过推进经济、社会、政治的体制、机制、制度改革,消除产生腐败的根源,营造保障廉政的环境,以达成腐败现象逐步减少,最终消除腐败的目标。所谓“法治反腐”,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限制和规范公权力行使的范围、方式、手段、条件与程序,为公权力执掌者创设公开、透明和防止其滥用的运作机制,以达成使公权力执掌者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逐步减少和消除腐败的目标。

“制度反腐”与“法治反腐”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二者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交叉:“制度反腐”的制度很多是由法律确立的;“法治反腐”的法律(包括实体法和程序)则大多是要通过相应的制度或在相应制度的运作过程中实现的。

教育反腐和惩治反腐在整个反腐机制中,无论是现在和将来,始终都有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可以陶冶公权力执掌者的情操,培植其内心的理想信念;惩治可以通过惩罚公职队伍中的腐败分子、腐败行为,威慑和警醒其他有腐败倾向或苗头的公权力执掌者避免滑向腐败,鞭策所有公权力执掌者对腐败经常保持戒心,抵御各种腐败的诱惑,增强对腐败的免疫力。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和人性的复杂性,单纯依靠教育或惩治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腐败问题,实现反腐败的目标和任务的。要比较有效地解决腐败问题,还必须同时依靠制度,依靠法治。邓小平同志认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由于旧的体制、机制、制度对一些官员的思想的影响,由于一些官员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抛弃理想信念,过分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其世界观已经严重变形。对这些官员,单靠一时的培训、教育不可能使他们转而即时向善,单靠严刑峻法也不可能使他们因畏惧而即时“收手”。因此,我们必须更多地依靠营造“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制度环境去扼制腐败,并通过这种制度环境去逐步培育绝大多数官员“不想腐败”的世界观,通过这种制度环境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互动去培育和陶冶官员的廉政情操。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通过推进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机制、制度的整体的全方位的改革,有力地促进制度反腐和法治反腐,从源头上和根本上扼制腐败在我国的蔓延趋势。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6.28

第二篇: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心得体会

湘东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黄彩国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推进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彻群众路线、坚持执纪为民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方向和重要职责。通过积极投身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践行群众路线,从广大人民群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带头改进作风、带头反对“四风”,为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对一名县区纪委书记来说具有更加特殊而重大的意义。通过前段时间的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和接受红色教育、警示教育,本人觉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准抓手,持续发力,心无旁骛坚持好这条生命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抓住理想信念“总开关”,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理想信念是立身做人之本,也是从政之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员干部的精神动力。践行群众路线,解决“四风”问题,首先必须补理想信念这个精神上的“钙”,防止“软骨病”。

必须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其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他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完整、最有体系、最令人信服的科学理论。践行群众路线,必须争做一名马列主义信仰者,熟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事业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真正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二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践行群众路线,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自觉抵制“渺茫论”,克服“信念危机”,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把思想信念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坚持以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不背离。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共产党员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做到思想上先人一步,工作上先人一拍,作风上先人一筹,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做到始终关心群众疾苦,重视群众问题,带给群众实惠,从群众中汲取力量,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永保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必须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民务实清廉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是党心和民心所向,是体现和衡量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要素,共产党员应以其为核心价值观,经常对照自省,做到知行合一。一是突出“为民”,践行正确的宗旨观。要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强化宗旨观念和群众路线意识,树立让群众满意意识,把最终评判权交给群众,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纠正本末倒置、不知大小的错位现象,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把群众作为老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保持耳聪目明,把才干的增长、力量的源泉植根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二是把握“务实”,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弘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过硬作风,多出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实招,言必信,行必果;多办顺应民意、惠及民生的实事,追求货真价实、不掺水分的业绩,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三是守住“清廉”,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清廉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共产党员要用党章规范一言一行,守住信念、道德和法纪防线,不断改进作风,坚决抵制歪风,崇廉

2敢于当面批评。对事实客观实际,要实事求是,敢于谏言,勇于纠错,坚决反对说假话。要自省所干。要以岗位为舞台,以工作为追求,当好人民公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是要严明规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树立规矩意识。在当前“为官不易”的形势下,懂规矩、守规矩,不仅是工作之所系,大局之所需,更是个人旅途顺畅,家庭幸福之保证。纠正行为失范,领导干部应自觉作懂规矩、守规矩、用规矩的表率,在党纪、国法、道德等各种规矩面前保持清醒、冷静和定力。要树立规矩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党员干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应切实做到真正懂规矩、带头用规矩、自觉守规矩。要把讲规矩当做一种责任,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自觉置身于规矩之下,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按制度程序办事,切实在制度的“笼子”里管人管事。要善于“把自己摆进去”。坚决纠正和杜绝连一些最基本规矩都不讲,毫无制度意识,毫无敬畏之心的现象,坚决防止口无遮拦,随心所欲,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干的无组织无纪律现象。要牢记公私之分。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是为政用权的基本准绳。“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公烛之下不展家书”。在古人看来,廉与贪之间的界线,就是公与私之间的红线。拿一分钱财,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一次失守,次次失守。领导干部只有公私分明,“有所行,有所止;有所为,有所戒”,才能用好手中的权力为事业谋发展、为人民谋福祉。

三是要大度。领导干部的职责不外乎两条:一是组织、二是服务,无论是发挥组织优势,还是服务人民群众,都需要宽容大度。要有大视野。善于从全局、宏观、长远上把握问题,坚持方向与原则,把握规律与节奏,做到游刃有余、从容不迫,沉得住气,受得了委屈,经得起检验,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有大胸襟。能够虚怀若谷,具有容人之心、容事之器、容己之能;能够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包容个性、尊重特点、善待差异,多交流、多沟通,以诚相待,比学赶超,不勾心斗角;能够互相学习,不嫉贤妒能;能够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能够吃得了亏,受得住批评。要涵养大气度。真正走出自我、超越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舍弃对名利的渴求,不为俗事所困;舍弃对财富的贪婪,不为物欲所累;淡泊名利,进入忘我境界,成为自我主宰,追求更多为群众认可的“名”,争取更多对群众有益的“利”。要成“大我”。“汤、禹罪己”而兴盛,“桀、纣罪人”而速亡。群众拥护的,就是我们弘扬的;群众期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群众反对的,就是我们禁止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发生冲突时,党员干部应坚决克服小我、服从集体。

第三篇:密切干群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密切干群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中央党校中青班第十四调研组

热度139票

浏览79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0月28日 12: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只有人际关系和谐了,社会和谐才有基础。在我国,干群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在新形势下,如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到吉林省、云南省的部分市、县、乡、村、街道社区和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召开了10多个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与100多名各行业干部群众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开展了1000份问卷调查,对当前干群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了解,对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对当前干群关系的基本评价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群关系问题,早在建党初期,就把坚持群众路线确立为党的基本政治路线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长期以来,各级干部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群众夺取了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了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促进了干群关系的进一步密切。从我们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干群矛盾总体上趋于和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构成干群关系和谐的稳固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200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25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人均GDP实现1700美元,比1978年翻了4番多。改革开放,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也为改进干群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干群关系现状感到满意的占39.6%,基本满意的占42%,不满意的占18.4%。由此可见,人们对当前干群关系总体上给予积极评价,干群关系的基础仍比较稳固。

(二)党的一系列亲民利民政策,是实现干群关系和谐的根本保证。党和国家从关系社会和谐与稳定、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高、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意义,把密切干群关系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期,我们党在坚持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等传统群众路线的同时,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为民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特别关注民生,倡导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问卷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密切干群关系工作重视的占48.5%,比较重视的占34.4%,不重视的占17.7%。这说明,群众对党和政府改善干群关系的努力总体是满意的,对干群关系的改善持乐观态度,干群关系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各级领导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解难,是推动干群关系和谐的直接动力。当前,大部分领导干部能够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入手改善党和政府形象,增强群众对党的信心;从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信访工作入手来缓和、化解社会矛盾。在农村,各级干部争做引领致富的带头人,带领群众理清发展思路,采取科学举措,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做关心群众的贴心人,把发展公共事业放在工作首位,为群众修路搭桥、引水送电、建屋立墙,着力解决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真心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基层民主的推进人,甘做政府和群众间的桥梁,积极协助党委、政府,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努力实现群众的政治民主。比如,近几年吉林省推行“村村通”工程,现在已经有80%的村通上了水泥路、柏油路,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城市,广大干部能立足实际,加大企业改制力度,认真落实低保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妥善安置下岗职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一些企业在改制后,仍然十分重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实行厂务公开,保证职工参与民主管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如我们调查的云南昆明卷烟厂,我们去时,厂党委正在组织劳模召开事迹报告会;厂内实行民主管理,各项制度上墙,职工收入、奖金张榜公布,干群关系非常和谐。通过实地了解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认为当地干部工作努力的占51.6%,比较努力的占40.7%,不努力的占7.7%;对当地干部满意的占54.6%,基本满意的占36.6%,不满意的占8.8%。数据表明,当前群众对干部总体上是认可的,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

(四)改革使大量社会矛盾得到化解,是促进干群关系和谐的有利条件。二十多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化解。通过农村改革,生产力得到解放,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企业改革,促进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国有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了民主法制建设,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力得到进一步保障;通过社会事业改革,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承受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伴随着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一定维护,社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文明,为干群互动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为密切干群关系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当然,在总体和谐的基础上,现阶段干群关系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改善干群关系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目前干群关系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干群关系的主流仍然是好的,总体上是和谐的,改善干群关系的群众基础、感情基础仍然十分坚实。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群众对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得不少,希望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的呼声很高;另一方面,又对当前干群关系的总体评价不低,对干部仍然寄予很大希望。这说明群众对干部总的来说仍是信任和理解的,仍是支持和爱护的,正可谓“民心犹在”。这一感情基础,是我们党在八十五年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积累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永葆生机的最大的政治资本。

当前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

(一)主要问题

当前,干群关系虽然总体趋势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四种矛盾:

1、利益需求与分配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利益需求与分配的矛盾是干群关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

一是社会分配不公,拉开了干部群众之间的距离。掌握公共权利和公共资源的干部与群众相比,总是处于强势地位。借助这种强势地位,他们往往比较容易实现自己的利益,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在农村,干部掌握着稀缺资源,在土地承包、山林管护、开矿建厂、经商办企业等方面占据有利条件,致富的天平一再向干部倾斜。在企业,利益分配也严重偏向干部阶层,企业经营者无论经营好坏都能获得较丰厚的回报,相比之下工人工资水平明显偏低,福利下降,形成了巨大反差;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由于身份、地位和行业的差别,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和部门,凭借国家特许政策和对公共资源的占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干部职工享受比一般行业高出数倍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导致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心理失衡,往往把不满情绪指向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

二是群众利益得不到应有维护,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一些干部宗旨观念不强,群众意识淡薄,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认真履行职责。对干群之间的“主仆”关系摆得不正,开展工作往往不能从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导致群众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利益得不到维护。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部分干部与民争利,借助自己手中的权力,谋求自身利益,损害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特别是在农民土地占用、城市拆迁、企业改制中,有些干部或者不按规定落实政策,或者滥用权力、违规操作,或者克扣、挪用各项费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大量农民、工人和拆迁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群众反响十分强烈,时常导致群体事件发生。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增加了群众负担或使群众利益受到较大伤害。

三是干部、群众所代表的不同利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干部在执行、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经常和群众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如修路、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占用农民土地,政府赔偿不到位或是群众漫天要价,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就会引发干群矛盾。此外,在对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关系的认识和权衡上,有时群众和干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产生一些矛盾。作为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干部往往考虑长远利益,注重长远发展,而大多数群众只重视眼前利益,与干部着眼长远的认识相去甚远,导致群众对干部不理解、不支持。

四是由于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物质资源有限,有时难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干群矛盾埋下了伏笔,有时还导致干群矛盾激化。

2、干部素质与现实要求的矛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有许多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在能力素质、工作作风、自身要求等方面与履行职责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与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干部文化素质低下,能力不强,素质不高,思想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面对贫穷落后局面和复杂问题束手无策,无力发展经济和改善群众生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群众很不满意。一些干部思想作风存在严重问题,缺乏群众情感,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引起群众的强烈反感。特别是干部队伍中的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给干群关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破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在调查中,有30.4%人认为当前干部脱离群众;群众对干部意见最集中的几个方面(多项选择)分别集中在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强占44.7%,自律要求不严占40.4%,工作作风不实占36%,工作能力不强占26.7%。

3、社会多样化与社会管理规范化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文化、利益、需求以及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多样化,导致人们的追求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与社会管理规范化要求之间常常会发生一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多样化的民主要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之间的矛盾。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是社会的进步,但是不加引导的民主意识容易产生较大的盲目性,时常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发生冲突。

二是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导致的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这种矛盾常常会形成对立关系,必须用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原则加以规范。

三是多样化的思想文化观念与党的思想路线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之间的矛盾。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与党的思想路线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发生碰撞。这些冲突和碰撞,必然使群众与行使社会管理权力的干部不断产生新的矛盾。

4、强烈的群众诉求与落后的沟通机制的矛盾。近年来,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平等要求明显增强,对自身利益和社会事务表现出了很强的关切,由此产生了包括利益诉求、民主诉求和情感诉求等在内的多种诉求,而且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些诉求,都需要通过畅通的干群沟通渠道来表达。但现阶段,干群沟通机制不完善、沟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比较严重。在调查中,有22%的人认为目前干部群众沟通渠道不顺畅。由于沟通不畅,群众的呼声不能及时反映到干部耳中,导致干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时常产生一些偏颇;当群众对有些方针政策产生不理解时,往往又得不到正确解答,导致干群间隔阂加重,误解加深。当群众的诉求在规范的、合法的渠道长期得不到畅通有效的表达时,就有可能选择非规范、不合法的渠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形成对抗。

透过这些矛盾,我们经过分析发现,当前干群关系存在着四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干部与群众的经济收入差距有愈来愈大的倾向;二是一些干部的“公仆”地位与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有倒置的倾向;三是出现了干部代表少数特殊利益阶层的倾向;四是出现了群众工作无人问津的倾向。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干群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因素,也有制度原因;既有历史的沿袭,也有现实的表现;既有干部作为不当,也有群众自身问题。总体上看,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诸多矛盾长期发展和各种现实问题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干群关系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1、经济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是引发干群矛盾的主要原因。经济不发达对社会矛盾所带来的影响是具有根本性的,由于经济不发达,群众的现实的生活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分配不公问题。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收入差距很大。部分群众不仅没有在改革中受益,反而失去了原有利益,有的处境十分艰难,面对高收入者,心理充满失望和愤怒,甚至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或被遗弃感。这种不满通过对干部的不满反映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干群关系和谐的“瓶颈”。在问卷调查中,针对“当前改善干群关系最迫切解决的问题”,选择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两项的分别占调查对象的前两位,分别为47.6%和49.2%(多项选择)。由此可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当前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

2、由于体制、机制和制度不健全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是引发干群矛盾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体制改革、机制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制度法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为调节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往往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调查中,有44.3%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体制、机制和制度还存在弊端。群众关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下岗失业、“三农”问题、城镇拆迁、贫富差距、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医疗服务和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上。其中,对社会保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和就业问题的担忧占据了社会问题的前三位,分别为52%、50.1%和38.1%(多项选择)。由此所引发的干群矛盾,是社会转型期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3、干部思想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引发干群矛盾的直接原因。调查显示,在影响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中,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占42.6%。在改革开放中,面对种种挑战,我们党的大多数干部是能够经得住考验的,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确有部分干部思想作风出现了一定问题,致使长期以来形成的干群间的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逐渐淡化,变成了“油水关系”,甚至是“水火关系”,破坏了干群之间的感情基础,成为引发干群矛盾的又一直接因素。调查显示,群众对干部队伍中的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反响尤为强烈,占调查对象的36.9%(多项选择)。

4、群众思想失范和行为失当,是引发干群矛盾的不容忽视的现实原因。在干群关系中,干部问题是主要方面,但不可否认,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也是引起干群矛盾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市场机制条件下,部分群众产生了急于求富和盲目攀比的心态,部分群众由于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产生了仇官仇富的心态,这些不正常的心态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有些群众只要权益,不承担义务;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要民主,不要法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借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甚至采取违法手段和过激行为,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在调查中,当问到影响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有36.3%的人选择了群众因素(多项选择)。

密切新时期干群关系的建议

密切新时期干群关系,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和支持,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因而,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大战略选择,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密切干群关系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发展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解决干群矛盾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密切新形势下的干群关系,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问题,端正两种认识。

解决好两个问题。一要注意解决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问题。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是社会矛盾最集中的地区和人群,也是最容易产生干群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地区和人群。各级党委、政府对此要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优先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认真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解决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的前提下,帮助落后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帮助弱势群体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好处,尽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二要注意解决统筹发展的问题。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因此,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十分注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当前,应重点解决好统筹发展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加大对农村投入,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区域发展,整合区域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区域经济分工,在资金、项目和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好社会公益事业,保证社会再分配的公平合理,使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

端正两种认识。一是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是有规律的,也是有条件的,发展过程中,切不可提过高的、暂时达不到的口号,以免把群众的胃口调高。如果群众的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又达不到,就会让群众产生不满。二是要正确认识发展和干群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可能会使矛盾减少和缓和一些,解决起来容易一些。但绝不等于说,发展了就没有干群矛盾了。矛盾是发展的,是动态的,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解决干群矛盾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深化改革,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要加快步伐,又要考虑社会可能的承受能力和改革需要支付的成本问题。速度过快,人们的社会心理压力加大;成本过高,暂时难以承受。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也使干群关系的处理更加困难。改革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干群关系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快以下四个方面改革:

一是加快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增加政府公益性财政支出。在发展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后,要逐步加大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和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少盖些楼堂馆所,把省下来的钱更多地用在群众身上。

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要根据社会普遍接受的分配原则,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其次要加强对利益分配领域的监督,用法制手段保证公民的合法收益,用税赋手段调节不同收入者的收益,靠二次分配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努力形成既注重效率,又兼顾公平;既能维护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又能有效防止社会成员的收入过于悬殊;既能保护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又能保证人们参与竞争和物质利益分配的公正性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需求。

三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公共权力健康运行。要形成制度。建立健全各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形成一整套包括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在内的监督体系和机制,规范领导干部的言行,防止权力滥用。要突出重点。重点针对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实施监督,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权力运行容易失控的关键问题,针对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的薄弱环节,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施监督。同时还要防止权力介入分配领域,避免出现灰色收入和权力寻租现象。要严肃法纪。对违法违纪干部,要坚决予以惩处,达到惩戒和警示作用。

四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健全完善基层民主议事制度,城市拆迁、企业改制、土地调整、低保评定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提交村(居)民会议和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继续坚持做好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党务公开,逐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和党员的知情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政府要通过群众代表咨询会、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考察论证后再实施。

(三)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干部队伍建设是伴随一个政党发展始终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当前,从密切干群关系的角度看,迫切需要抓好的是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作风问题,是事关形象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作风又折射着党风。作风正,干群关系就密切,党和政府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作风不正,干群关系就紧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就有意见。解决作风问题,就是要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坚持以人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廉政建设。腐败问题是当前群众反响最为强烈、对干群关系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因此,加强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和惩治腐败。反腐败已经成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无论到什么时候,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牢记“两个务必”,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自觉作廉政的模范。要坚决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加大惩治力度,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体系。既要从思想作风和源头上教育引导,还要从制度上监督制约,使各级干部廉洁自律、依法履行职责,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四)畅通沟通渠道,形成社会关系良性互动。沟通有释放压力、排解情绪、缓和矛盾的重要社会功能。畅通沟通渠道则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沟通不畅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沟通渠道。在党委领导、政府协调的前提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逐步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沟通格局。当前,要着重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党内渠道实现干群沟通;二要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通过民主渠道实现干群沟通;三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通过社会渠道实现干群沟通。

二是建立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的制度。通过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和信息发布、接受垂询等方式,在干群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让干部随时听取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的疑惑,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及时向群众宣讲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随时随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

三是建立健全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充分听取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缓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建立健全利益维护机制,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努力协调化解社会矛盾。形成民意畅达,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调处格局。

(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当前,做好群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提高对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群众是我们党赖以生存的基础,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没有其他特殊的利益,党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向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党的干部什么时候能自觉地坚持不懈地维护群众利益,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就能取得胜利;反之,就要脱离群众,就要失败。因此,我们必须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高度重视群众工作,认认真真地把群众工作抓好、抓实。

二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增强群众工作的合力。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干群关系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把“能不能做群众工作、会不会做群众工作”作为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作过细的工作,解决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包括可能出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各级领导干部既不能回避矛盾,也不能激化矛盾,而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化解矛盾。

三是进一步构筑群众工作的总体格局。强化各级党组织的群众工作职能,着手建立专门的群众工作机构,统一部署、协调群众工作,把全体社会民众都纳入到群众工作的体系中来,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以及其他群众组织和社区,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针对不同层面的群众,有针对性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责任机制,明确各级干部的群众工作责任制。建立群众工作工作评价体系,把是否具备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前提条件。

四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注意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工具对群众进行正确的引导,联系实际宣传好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时刻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防止由于舆论的误导使群众产生偏激情绪和过激行为,避免干群关系对立。

五要着重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的落脚点,增强责任意识,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群众关心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生活问题,逐步改善群众生活;解决就业、养老、贫富差距拉大、公共卫生安全等社会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在实践中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深切地感到,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第一要务。有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其他社会关系就能理顺。只要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一定能够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调研组成员:韩光宇 刘素丽 陈佐夫 阎宝泰 江海燕 赵东花 范继英 陈启明)

【本文来自】:求是论坛(http://bbs.qstheory.cn/)【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qstheory.cn/viewnews-3069.html

第四篇:班主任密切与科任教师联系,

班主任密切与科任教师联系,主要做好下列几方面的工作1.经常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主动将每学期班工作目标、打算、基本做法等与科任教师商量,便于他们在教学中配合。同时,主动将班上学生的情况向科任教师介绍,(尤其是班上后进生的情况、特点)沟通情况,取得教育目标的共识。千万不能“几套马车,各顾各”,更不能“互相拆台”。

2.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多数科任教师都注意主动搞好师生关系,这为他们完成学科教学、完成育人任务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对于这样的科任教师,班主任应该更主动依靠他们,积极开展班工作。而当科任教师一旦与学生产生矛盾、误会时,班主任应该成为双方沟通的桥梁。在一个班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物理教师,看到班上学生物理单元测验成绩不好,心里十分焦急,她在做测验分析时,不慎讲了一句“你们班的人真笨!”学生听后极为反感,少数学生上课专找教师的岔子。班主任了解情况后,用这位教师带病坚持工作的事实教育学生,又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教师偶尔讲错一句话,出点差错是难免的,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善意地提醒教师,而不能说怪话,故意挑毛病,抓住不放。另方面,班主任善意向这位教师提及了这件事,反映了学生的意见。这位老师主动向学生作了自我批评。同学们被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感动了,自此,对这位老师更加尊重了,全班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也赶上了其他班。同样,科任教师对班上学生有意见,班主任也应该通过恰当的途径传达给学生,使师与生、教与学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二)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的效应

《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中指出:“对学生进行德育,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各实施途径均应以《德纲》为指导,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家庭,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素质对子女的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可以通过亲缘关系、爱的感化对子女产生影响。通过有形的言传身教和无形的家庭气氛来实施教育。家庭教育是贯彻学校德育要求的又一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取得配合。1.家访。班主任应在普访的基础上,对需要重点帮助的学生经常家访。

普访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包括经济情况、教育情况、或特殊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等,掌握教育好学生的第一手材料。

重点家访,目的是沟通家长,取得共识,步骤一致,配合教育。这类家访,最好是家长、学生、教师三方面都在场,大家坦率诚挚地讨论问题。一定要调动教育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最失败的家访是,教师在家长的面前数落学生的不是。它之所以失败在于:学生被“数”得一无是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同时,家长也灰溜溜的,只顾责备子女,却不知如何去教。

除此以外,写信、组织班干部上门、与家长通电话等,都是沟通情况,取得家庭配合教育的好方法。

2.家长会。学生家长会,每个学期2-3次比较恰当。家长会上班主任应该通报学期工作计划、要求,对家长如何配合德育工作提出具体的意见;如实汇报班工作情况,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一起重点讨论研究班上突出问题,虚心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对班工作的意见,今后分别向学校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反映。

要开好家长会,重要的是会前作好准备,收集材料,列好统计数字,做到心中有数。对具体问题应有调查、有分析。有时为了调动家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家长会的效果,可以让学生也来参加家长会,让他们向家长们汇报自己的情况,直接听听家长、叔叔、阿姨的意见。3.家长接待日。家长接待日,就是请学生家长到校参加一日(或半日)活动,让他们与子女坐在一起听教师讲课,让他们在旁看子女做实验,让他们观看子女做眼保健操、课间操,让他们与子女一起参加班的主题活动或者学校的其他活动。家长接待日能够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活动情况,便于配合学校,同步教育,这样的活动,学生家长是欢迎的。

家长接待日活动的组织,涉及学校多个部门的工作,要由学校统筹安排为好。

4.举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一个好办法,它深受各层次家长的欢迎。

补充:

指导团、队、班委会工作,建立坚强的班集体

(一)协助团、队开展工作

团、队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股最有生气的力量。班主任一方面要支持它们的工作。团、队组织要根据各自的任务和工作特点,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青少年组织起来,配合学校落实德育大纲的各项任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另方面,班主任要协助他们开展工作。团、队要开展工作,必然要依靠基层(班或年级组),而学生干部毕竟阅历不深、经验不足,在开展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困难,甚至会出现差错,这就需要教师的爱护、理解、帮助和指导。总之,教师应该是他们坚实后盾“和”参谋“。

(二)指导班委会工作,培养学生干部自治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形成班内坚强的核心力量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同有一个坚强的班委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教师把班委会干部比作班主任的左右手、”火车头",它能够使班主任的工作意图贯彻到全班。不定期地组织班委会干部学习、交流,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弱点,发挥班委会干部在班上的作用。

(三)创建良好的班级集体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

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班集体,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它能使每个成员感到温暖,受到鼓舞,更激发他们对集体的热爱,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相反生活在一个纪律松散、不求上进、无心向学的群体里,即使是一个思想、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也会受到沾染,变得懒散。班级集体的组织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班级集体具有如下特征:

1.具有全体成员所认可的奋斗目标。

2.有一个坚强的班级核心--班委会、团、队组织和相当数量积极分子组成的队伍。

3.有和睦、上进的人际氛围。

4.有能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5.有勤奋、好学的良好班风。

要造就具有上述特征的班级集体,须做好如下工作:1.培养群体意识。这要假以时日,决不能一蹴而就。群体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它的整体性,而整体性体现在成员的行为、情绪和认识的一致上。群体意识要在为共同目标奋斗中生成的。班级集体要有一个明确的,为同学们所认可的努力目标。

第五篇:密切党群关系

如何密切党群关系

班级:09机设四班姓名:胡军军学号:20091031043

3摘 要:党群关系是当今中国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组关系,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基础,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主题,在执政的条件下,要密切党群关系,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必须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必须加强廉政建设,消除腐败现象,必须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永葆党的生机。

关键词:党群关系群众路线廉政建设 制度建设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讲话时强调,中共9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概括起来就是要处理好党群关系,其关键在拜人民为师。那什么是党群关系呢?

党群关系,宏观上讲,就是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微观上讲,是指政党与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公民、选民以及自治性组织的关系。党群关系是世界上所有政党都必须高度关注的内容,对于在野的选举型政党来说,处理好党群关系是获得政权的唯一通途;对于执政党来说,处理好党群关系是为了巩固执政基础,扩大执政资源,提高执政能力。在新形势下如何密切党群关系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共产党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特有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传世之宝。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形势和条件下,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党的宗旨没有变,因而,群众观点作为我们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根本的领导作风、工作方法也决不能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为民,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放在心上。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儿子,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同群众建立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党员干部头脑中深深扎下根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二)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为人之道,立身之本。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所有党员干部铸造自己的灵魂、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有共产主义信念,今天我们战胜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有力武器,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住,仍然是共产主义信念。有了这种理想、信念,就能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经受住各种考验。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党员领导干部不论职位高低,党龄长短,如果放弃了世界观的改造,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私的手段,就会身败名裂。因此,一定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应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勤政为民,为政清廉,淡泊名利,一心为公。像孔繁森那样,时刻不忘“咱是党的人”,甘当“铺路的泥土”,甘心情愿“吃亏”,用实际行动证明,党员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三)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

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现阶段,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了,集体实力增强了,就可以修建更多的文化教育设施,进而促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反过来会促使物质文明更快的发展,就可以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使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协调。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党的凝聚力就会削弱,威信就会下降,就会从根本上削弱党群关系的基础。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求真务实,把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要勤勤恳恳,扎实工作,力戒骄奢浮夸,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经受考验,建功立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自然就会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

(四)加强廉政建设,消除腐败现象

党风不正、腐败现象滋生,是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也是党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对此,全党上下都引起了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加强了党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反腐败斗争,并已收到一定效果。但目前党风和腐败问题还相当严重。问题在哪里呢 ? 根本问题在领导干部身上。孔子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胡锦涛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人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这句话反复说明领导干部带头严以律己的重要性。哪里的干部作风不正,哪里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就难以清正,领导干部动用公款吃喝玩乐,必然上行下效;领导干部收受贿赂,就会有人挖空心思送上门来;领导干部追逐名利地位,就会有人前呼后拥抬轿捧场;领导干部向往女色,就会有人为其牵线搭桥。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长此以往,必践危亡之地。我们的各级干部,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工作。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像焦裕禄、孔繁森、王彦生那样,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过好名利关、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人情关,做广大党员群众的表率。其次要坚决从严治党,对那些腐败分子,发现一个清除一个,决不姑息养奸。同时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堵塞一切可能发生腐败现象的漏洞,以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以保持和发展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五)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

党的制度建设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措施。制度有无或好坏,对党的建设及事业关系极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只有加强党的各项制度建设,才能有效地反对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党的制度建设,包括党内民主制度、民主集中制、干部人事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当前要着重健全党的机关和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如领导干部亲自处理来信来访制度、领导干部群众接待日制度、领导机关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锻炼和帮助工作的制度以及反腐倡廉制度等。同时要针对现实中有章不循、有制度不执行情况,建立各种监督机制,包括党组织的监督、党员的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舆论媒介的监督等,以促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我们还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人民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化,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也突出出来,各级干部要改进工作方法,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紧紧依靠群众,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及时化解可能导致不安定的因素。严禁强迫命令,欺压百姓,切实解决作风粗暴,办事不公的问题。同时要切实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群众情绪。为此,一是继续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打黑”斗争,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现代化事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要下决心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出现各种名目的“隐性负担”反弹的现象。三是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以及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问题。四是积极采取措施调节收入分配,解决分配不公和行业、地区之间差距过大的问题,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下载改革与反腐败密切相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与反腐败密切相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腐败与反腐败

    刑事司法1143班1120478320雒莹 论腐败与反腐败【摘要】 腐败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危险。当前中国出现了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的现象,群体腐败呈上升的趋势;腐败犯罪更具......

    反腐败与制度创新

    反腐败与制度创新 李小勇【专题名称】中国共产党 【专 题 号】D2 【复印期号】2004年03期 【原文出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福州)2003年12期第20~24页 【作者简介】李......

    论反腐败与政治体制改革(模版)

    论反腐败与政治体制改革 【英文标题】On Anti-corruption and the Reform of Political System XU Yao-min (Editorial DepartmentofJournalofChenzhouTeachersCollege, Che......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形势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形势 第一部分: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认识和判断 一、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问题的认识 (一)对如何跳出王朝兴亡历史周期律的深......

    浅议反腐败与政治体制改革五篇

    浅议反腐败与政治体制改革 (乾安县国家税务局 朱发学) 内容提要: 腐败是国家公职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腐败对国家、人民的害处众......

    《行政许可法》与反腐败

    《行政许可法》与反腐败(姚魏 上海社会科学院 本文原载于《社会观察》2003年第3期,有删节)今年8月27日,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一部备受关注的法律——《行政许可法》获得通......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汇报材料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汇报材料 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紧密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注重防范,强化监督,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汇报材料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汇报材料 2009年12月2009年度即将过去,回顾过去的一年,牛田镇中小在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纠风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对照细则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