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是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

时间:2019-05-12 21:4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制度创新是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制度创新是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

第一篇:制度创新是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以及加强新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个三位一体、三者并重的体系是对制度反腐的一个比较准确、比较完善的论断,是从权力反腐向制度反腐的一个转向。

一、加强制度建设是标本兼治、加大反腐败治本力度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带来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负面效应即腐败现象也在滋生蔓延。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沿用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新旧体制转换中的缝隙和漏洞等为反腐败的滋生蔓延留下了空间。因此,要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就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

反腐倡廉重在制度建设、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施行,是以民主监督的制度来防止腐败发生,是党内监督工作从根本上实现制度化的一个飞跃,一个升华;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相互配套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其核心也是制度建设;因而,加强制度建设是标本兼治,从源头上反腐治本的根本途径,反腐败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制度建设的过程。

二、狠抓三个环节,形成有效机制,确保制度反腐落到实处。抓教育,坚持教育制度化,筑牢思想防线,形成使人不想腐败的自律机制。主要突出三项教育:一是在反腐倡廉教育方面,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关、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进行树典型理想信念教育,重大案件警示教育,党纪政纪条规教育,民主集中制教育等,以更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二是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以广大公职人员为重点,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引导公职人员依法行政、勤政为民、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三是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以广大市民为重点,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抓好经常性教育,倡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社会文化氛围。

抓制度,创新体制建设,规划从政行为,建立使人不能腐败的保护机制。重点是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制度的创新,规范事权财权人权物权的运作。一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和招标投标中心,规范事权,防止重大决策的个人专断和失误。二是推进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会计中心,规范财权,避免资金违规运作。三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人事权,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四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按经济规律办事,规范物权,防止物资购销中以权谋私、暗箱操作。深化政务、厂务、村务等各项公开办事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工作的监督,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决策制度,发扬党内民主,坚持集体领导,广泛听取意见,严格执行程序,不断提高全党和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抓监督,完善制约机制,防止权力失控,形成使人不敢腐败的防范机制。重点抓好以下制度的落实:一是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并进行电脑化管理和上网公布,确保对干部的监督不留死角、有效到位。二是建立和落实廉政谈话制度,主要对新提拔任职的领导干部,采取任职廉政谈话、诚勉谈话、警示谈话三种,起到增强廉洁意识,规范从政行为的作用。三是建立信访回复制度。四是实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特别是“一把手”要向纪检监察机关进行专题述廉,使领导干部本人廉洁自律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做到有机结合。五是实行诫勉和末位淘汰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使领导干部产生危机感,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发挥积极作用。此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任前公示及用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以确保对领导干部监督到位。在加强党内监督方面,尤其要重点落实好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和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坚持用制度来强化监督、管好干部,努力形成一种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协调推进教育、制度、监督体系,形成源头治腐,建立综合防范机制。把教育、制度、监督三者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全过程以及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达到在这位一体的科学体系的作用下,靠教育的培养、靠监督的制约、靠制度的规范,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二篇:制度创新:反腐败的根本途径

制度创新:反腐败的根本途径

摘要

制度不完备、制度不适以及执行不力是当今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反腐倡廉建设的落脚点放在制度创新方面,这说明从制度上对权利加以制约,建立适应转型期需要的反腐败制度,以制度创新遏制腐败,才是治本之策。

关键词:十七届四中全会;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创新

前言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反腐败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全会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全会对反腐败的表述言简意赅。其中最大的亮点和含义最深的表述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全会坚持把制度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上,标志着我党的反腐败进程已经深入到了一种体制治理的新时期。这既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发展,也是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一、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制度归因

腐败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既有历史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法律上的原因。同时,还有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的主观原因。制度缺陷则是产生腐败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所谓制度,“是指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断重现的行为模式”[1]。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用“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的通俗说法,指出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腐败的发生与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1.1社会转型期制度不完备,是腐败现象大量滋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中难免存在大量的缺陷和漏洞,这些都为一些公职人员从事腐败行为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不管社会的制度化程度如何,制度都是相对的,制度适应性也是相对的。在打破旧体制、建构新体制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腐败是逐步显现出来的,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在一定的条件下滋生和蔓延开来的,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反腐败的制度设计,使人们习惯于待腐败现象出现甚至恶化后才设计相关制度,不少反腐败制度带有临时性、应急性和滞后性,没有经过周密规划,政出多门,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一些基础性法规不完善,也影响了工作质量。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如果法制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无法为市场主体的行为和政府的行为提供制度模式,那么腐败必然因此而产生。当前腐败现象在向两头发展,一方面是涉案人员级别升高、涉案金额增大、“群蛀”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就是向基层渗透,向非领导干部的人员渗透。这说明当前的反腐败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和漏洞,反腐败的制度需要修订和完善,需要推陈出新。

1.2.制度不适是腐败现象不断扩散的深层因素

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不适。我国滋生的腐败与政治体制的特征和经济体制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政治体系内部监督制度设计的缺陷与外部监督的乏力,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半生不熟、设计粗略、执行不完全的市场改革事实上促进了腐败现象的发展。一方面,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行政机构依然在经济生活过程中的基本方面发生作用甚至是基本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它适合国情,但也为政府权力大规模地控制和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机会。政府权力在经济领域的扩张导致市场经济活动具有严重的行政垄断性,政府公共权力机构与经济行为主体之间权力义务分配的混乱,大量创租寻租活动的出现。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重利性一面,刺激人的攀比心理,诱使见利忘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市场交换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这种市场体制的运行规则一旦溢出自己的适用范围泛化到政治领域,就会侵蚀政治体制的道德性,导致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发生。监督制约体制的不适。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我国现行的监督制度,在形式上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可分三大类:第一种是党内监督,主体是党的各级纪委检查委员会;第二种是国家权力监督,主体分别有人大、行政机关中的监察和审计部门、司法机关;第三种是社会监督,主体分别有人民群众、新闻机构、各民主党派和其他人民团体。虽然建立了一套庞大的监督体系,但从实际效果看,却存在着严重的“虚监”、“弱监”、“漏监”、“禁监”现象,这说明这套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自上而下的监督存在局限性。在当前的监督体系中,最有力、最权威的监督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督,但上级监督虽然有效,触及面却难以扩大,加上上级权力与下级权力有相当距离,腐败者往往欺上瞒下、逢场作戏,容易蒙混过关。第二,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十分薄弱。群众对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的行为很难行使了解权,在政治参与方面受到一定限制,而且群众监督只能通过有权监督的机关行使监督权才能达到目的,缺乏相应的强制性。第三,专职监督流于形式。纪委或监察、审计机关是党政机关的职能部门,在其领导下工作,而且其人财物的调配权属于地方政府,这就使监督机关对上级和同级的有些部门负责人无法超然行使监督权。

行政管理体制的不适。主要有:第一,干部人事制度不完善。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干部制度作了一些改革,但政府官员的升迁仍主要采用自上而下层层任免的委任制方式,容易形成“唯上不唯下,唯官不唯民”的官僚作风。另外领导突击提拔干部,甚至官员“带病提拔”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跑官要官,拉帮结派等人事方面不正之风大量存在。第二,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长期以来,我国法律很少规定行政机关公开其文件、各自的职权范围、与公民或组织有关的行政处理决定的依据、内容、证据、理由等义务,逐渐形成了“内部行政”、“秘密行政”的习惯。这在客观上为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贪赃枉法、权钱交易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行政权缺乏有效限制。我国行政权特别是对公民法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发生重大影响的行政处罚权、许可审批权、收费权等,其权力范围、自由裁量的幅度及强制力都较大。而立法机关提供的行为标准较模糊和抽象,同时立法机关的授权立法和行政机关的职权立法,使行政权的权力幅度、行使的方式和程度缺乏有效的限制和规范。第四,缺乏有效的程序法的制约。我国长期以来受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行政程序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已有的程序法规绝大多数由行政机关自行设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透明度不高,削弱了行政程序对行政权的控制和约束作用。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不按规定向当事人公开办事程序,对于违反程序的行为很少追究责任,为滥用职权搞私下交易提供了机会。第五,缺乏财政监督,中国目前的资金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招标制度等还很不完善,这都为腐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3.制度执行不力是腐败蔓延的关键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反腐败制度建设呈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一方面是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制定反腐败的专门法律;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世界上拥有与反腐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定最多的国家。但是,制度中所预设的种种监督、制约机制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以致贪官“玩程序”或把制度程序当摆设的现象时常发生,制度虚置、机构虚位、功能虚化等问题,使得规范的制度得不到遵循,而各种黑色的、灰色的“潜规则”却大行其道,大大打击了人们对制度反腐的信心和决心。制度执行是制度制定的直接目的和归宿,其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到反腐倡廉的效果。制度执行不力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首先,部分领导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有人对腐败的认识不足,认为“经济要上,腐败要让”;有人从个人前途出发,认为“抓经济升迁快,抓廉政坎坷多”,“不可不反,不可真反,不可大反”;有的领导干部法规意识不强,将制度束之高阁,或把制度当成教育别人的工具;此外,有些领导在利益的驱使下,不能以身作则,更使得制度的贯彻落实难上加难。其次,改革进程中的部分利益主体,作为在寻租活动中的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持在旧体制下的利益格局,成为妨碍制度执行的阻力。

二、创新制度反腐败的战略意义

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在惩防体系基本框架中,教育要靠制度来保证,监督要靠制度来落实,改革要靠制度来巩固,纠风要靠制度来深化,惩治要靠制度来规范。坚持把制度建设和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上,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1.靠制度创新来反腐败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着重从制度建设入手,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来建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借此维护社会正常、高效运转。制度创新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开展反腐败斗争以来,我国的反腐败工作沿着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思路,逐步确立了依靠制度建设根治腐败的基本思路,表明党对腐败现象的成因和反腐败成功关键因素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这个理念的确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使我国的政治文明迈上新的台阶。

2.2.创新制度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正处于体制转换的特定历史时期,也正是腐败现象高发、多发时期。这是因为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反腐败的宏观制度结构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激励结构扭曲,机会机构示范,约束机制软化等重大制度性缺陷。从而使社会生活各方面无序程度加大,更为腐败产生与蔓延提供了制度上的空隙与盲点。还有,民主法制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导致社会管理系统的困乏无力,权力行使缺乏法度,运行秩序混乱,为腐败留下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转型期腐败程度的降低和反腐败工作的成效,取决于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反腐败和体制

改革有机结合的程度。事实表明,在体制转换时期,遏制腐败单纯依靠案件查处和腐败分子惩治是收效甚微的,只有找到腐败行为产生的制度根源,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反腐败才能收到成效。

2.3.制度创新贯穿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并能始终起到保证作用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现,它是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制度,是深入开展反腐败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相互配套的防治腐败体系。而制度建设将始终贯穿于反腐工作的其他环节。近年来实行的廉政谈话制度、廉政承诺制度、廉政情况报告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之所以取得了成效,就是因为制度建设打牢了教育这个基础。就监督而言,它在反腐败工作中处于关键地位。制度与监督在反腐败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监督靠制度作保证,制度靠监督去落实。只有加强制度监督,才能充分发挥监督的有效性。同时,在监督过程中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又能为实施有效监督提供制度保证。因此,在教育、监督等反腐败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进行制度建设和创新,充分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

三、加快制度创新,推进从源头防治腐败工作

改革和体制转换的过程为腐败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如果在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之前就对这些措施可能诱发的腐败机会进行认真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工作,反腐败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腐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革体制机制制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土壤的过程。只有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减少腐败得以发生的机会,并强化对权力行使的约束机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

3.1.加快制度创新的要求

制度创新要正确把握反腐倡廉的工作规律,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相适应,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制度创新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既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相适应,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重大措施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防止急于求成或者过于滞后;又要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相适应,把反腐倡廉的要求寓于各项政策和措施之中,使制定的制度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制度创新要科学有效、行得通、做得到。制度设计要考虑各种情况,努力做到使执行制度的人不吃亏,使不执行制度的人受惩罚。要对制度的内容作出量化和硬性、刚性的规定,减少制度设计的柔性和自由裁量权。使制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管用。制度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到严格按制度办事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制度建设的初衷,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反腐败作用。制度创新要充分发扬民主。特别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措施和规章的制定,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以科学的态度做好调研论证工作。有些制度应先在一定范围试点,然后逐步推开。

制度创新要抓住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即关键点。从制度创新来遏制腐败不仅是一个全面性的工程,更重要的是对容易发生腐败的环节进行变革,这样才能消除腐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是我们党一贯的工作作风,反

腐败进行制度创新也该如此。

制度创新,还要加强遏制腐败的预见性制度建设。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遏制腐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创新,还要从实体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可能性的腐败制定出预见性的防腐体系和机制,让新的腐败行为在制度的保障下不再能发生或减少发生。预防腐败也要像预防污染一样,做到预防在前,不能走先腐败后治理的道路。这样才能取得同腐败斗争的主动权和优势,才能够让腐败在制度中渐渐消解。制度创新要注意配套,并与其它手段相协调。实践证明,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制度就很难落到实处。反腐败制度创新要从大局着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章、准则等进行,力求制度配套,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另外,对于遏制权力腐败而言,创新制度是最根本的因素,但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要与其它手段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最后,制度创新要注意借鉴国外经验。反腐败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要立足国情,拓宽视野,吸收借鉴国外反腐败制度建设的有益做法。当前,尤其要做好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衔接工作,对于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

3.2.加快制度创新的内容

加快行政法规制度的创新。行政法规制度的健全,能够切断权力与私利的联系的桥梁。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创新。加快财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使腐败分子无法寻找财政制度上的腐败漏洞。加快创新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四项制度的创新。另外,要加快制定《廉政法》,尽快修订完善《行政监察法》。重点研究如何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实行问责的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另外,对官员的教育、官员的自我教育,也应作出制度化安排,强化执行力。其他方面的制度建设也是如此。

3.3加快民主公开制度的创新

民主与公开是制度建设的灵魂。积极推进民主选举制度,认真贯彻《选举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使选举的民主化落到实处。积极推进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集体讨论决定。积极推进民主监督、管理、参与、议事制度。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方面的立法,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积极推行公开办事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健全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等制度。总之,民主与公开制度是人民参与政治的前提,也是民主监督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党和国家的政务活动应依据一定的法律和程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使党政机关的事务和领导干部的活动置于社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使其形成不敢腐败的巨大社会压力。

3.4加快监督制度的创新

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要加快《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的修订,使其更加适应新形势下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客观需要。切实执行《党

内监督条例》,完善巡视制度、舆论监督制度、询问和执行制度、罢免或撤换制度。加快创新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制度,健全情况通报与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完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推行领导干部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等。此外,要抑制官员生活腐化,不仅要靠体制内的监控,还要借助民间的力量,要通过立法等途径,完善举报、检查、处罚等机制,使官员的“私生活”置于大众传媒和社会公众的全程监控之下。

最后,除在以上三个方面推进制度创新外,有两项具体制度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中被凸显出来。其中,一个是最引人关注的“问责”制度,而另一个是群众呼声最高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目前,问责制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的党风廉政制度,也的确在向“制度化、法律化”方向发展,但问责制的制度设计还不能说已经完善了。尤其是在问责主体、客体和程序等问题的设计上,都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首先是“有责必问”的实施并不彻底。其次是责任者应该追究到哪一层次不明确,问责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势必留下某些官员被问责后为复出而“跑官”的隐患,甚至不排除个别人欲借问责打击异己的可能。最后是应当给问责双方充分、平等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在问责程序的运行中,应当更多地关注被问责官员的权利,给他们开辟更有效的权利救济渠道。要根据实际效果不断地修正该项制度,以达到反腐的最佳效果。

在推进制度创新的要求中,“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群众呼声最高的。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反腐倡廉最为根本的制度保障,因而,被一些人认为是终极反腐制度,是反腐预警制度的核心。目前官员申报的个人情况,仅由其上级机关内部掌握,这大大削弱了监督的力度。对官员申报个人情况,还应加大核查力度,确保官员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对弄虚作假、隐瞒不报的官员,一经查实应严厉问责。对官员申报的个人情况,还应及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另外,笔者认为财产申报制度是针对官员的有形财产进行的申报,而那种由官员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所形成的无形“特权”或“资源”,又该怎样进一步去监督和控制,这也是在创新和完善这项制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行政管理08级郭童宇 总计:7534字

第三篇: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设想

任丘市房产管理局 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设想

制度名称:住房一体化管理平台 制定机关:任丘市房产管理局

一、背景分析和主要目的

当前,住房问题成为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为提高住房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整合住房管理资源,解决好群众住房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便于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杜绝住房领域腐败问题的发生,现提出建立“住房一体化管理平台”制度设想。

二、主要内容

开办房管窗口性网站,开通专门热线电话,建立房产交易有形市场,主要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投诉受理、集中交易等多项服务,在群众、企业和政府之间架设起相互交流的桥梁。

三、实施办法

(1)开通房产信息语音查询电话。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投诉受理等多项服务。

(2)开办房管窗口性网站。利用互联网,将住房政策法规、产权登记、交易过户、拆迁、基建、房产开发、物业服务、商品房预售、住房补贴、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等相关动态信息及时发布,借助网络更好更全面地向社会提供咨询、释疑、信息互通等优质服务,更快更及时地搜集反馈群众住房意见、建议和前沿信息,便于群众参与监督。

(3)建立房产集中交易制度。规范住房交易行为,建立商品房预售许可网上即时发布制度,完善住房交易信息公示制度,将全市新建商品住房预售(销售)、“二手房”交易和廉租房配租等集中起来,建立有形房产市场,禁止私下交易,确保廉租房建设和分配过程的全透明,杜绝领导干部在廉租住房问题上以权谋私。

实行网上备案,通过加强系统建设,促进管理监督和社会监督,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从源头上避免商品房销售“一房多卖”、“张冠李戴”等现象,使房地产交易与产权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有效减少行政纠纷。

建立完善并严格落实信息统计及披露制度。成功实现商品房预(销)售网上签约和预售登记备案管理。既加强了社会监督作用,避免了以前商品房销售中可能存在的“一房多卖”、“张冠李戴”的漏洞,又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区房管局牵头的廉租房建设与分配这个重要环节,我局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监督管理制度。在廉租房的分配方面,引入区级相关部门及媒体舆论监督,江苏强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驻院纪检组法学博士 高波

江苏作为经济先发地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反腐败向纵深发展”,收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良好制度环境的互动效果。对此,我院重大国情调研课题组在10月下旬对江苏的实地调研中,获得了真切的体会。

一、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率先形成了教育、医疗、拆迁等反腐倡廉的创新“制度群”

江苏以“排民忧、解民难、化民怨”为宗旨,在多个领域扎扎实实做了开创性工作:

1、加快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药房托管”和“管办分离”,切断商业贿赂的利益链条。南京市对民怨沸腾的医生收受“红包”、开大处方等进行专项整治,以“药房托管”治理“看病贵”:药品使用单位权责不变,通过公开招投标,将“供药”工作委托药品经营企业按合同经营,压缩医药代表“开单提成”空间,降低药费虚高。从试点医院看,药占比下降23.12个百分点,平均门诊人次药费由57.9元下降到33.2元,住院病人平均药费由1278.2元下降到1074.7元。

针对医疗领域“公益与营利不分、医药不分、管办不分”的难点,无锡市探索了“管办分离”,把“办医院”交给代表市政府的“医院管理中心”,砍断了卫生局与市属医院之间的利益链条。这不但拓展了环境卫生、传染病控制等公共卫生发展空间,而且使医管中心着力建设城乡联动的疾控体系:一年来,市民小病进社区的就医格局基本实现,农民参保率达99%。

2、探索“一保三放开”教育改革,缓解“上学难”问题。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机会不平等引发群众意见,宿迁市实行了“一保三放开”改革,即:保证义务教育,放开学前、高中和职业教育。全市对外资、民资兴办的民办校“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级待遇、同步发展”,建立监督保障机制。如建立党组织和工会;强化年审和考评;引进“校长不任命搞竞争,教师不调配进市场,奖金不封顶论贡献”的竞争机制,保障了乡镇村在内全市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和机会平等。

3、推行“市场+保障”的拆迁新政,最大程度保护群众利益。一是阳光化制度公示。拆迁办法和文件全面公示,10万多市民参与讨论,最终12类意见占修改文本1/3以上。二是多层次拆迁保障。拆迁补偿由政府定价改为市场评定;最低单价和最低总额“两条保障线”保护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权益。三是规范化拆迁运作。行政干预退出,企业和中介进行市场化拆迁。四是全方位拆迁监管。建立公示、信访等“六项制度”,成立市、区两级机构对拆迁资金等实施监管。南京动迁11462户,未发生一例暴力冲突和越级上访。

二、找准公共权力的腐败易发高发点,用市场机制和公开透明办法构建“拦截大坝”

1、运用市场机制挤压公权主体干预市场和资源配置的空间。江苏全省年土地招、拍、挂收益681亿元,居全国前列。近来又推出“廉政准入”制:取消列入“黑名单”企业两年内的市场准入资格。全省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建起综合性招投标大市场,公交、环卫、绿化、医药购销、机电设备配置等都采用集中管理、市场运作,减少了人为“出错”、干部“出事”。

2、实行“请人民评判”的政府效能评估制度。民主监督是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万人评议省级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力求“人民满意、人民评判”,82个机关厅局和部分中央直管单位,交由各界人士10457人组成的评议团打分,结果满意和基本满意合计达99.3%。2005年“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县,提出“效率和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公务员是服务生”,首创“效能评估法”:根据部门不同特点,细化出20多项、30多个扣分指标;规定考核与社会问卷测评结合,试行效能票决,明确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挂钩。昆山以全国0.1‰的土地吸收了全国23‰的外资,政府的服务升级功不可没。

3、实行“党务公开”,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运行制度。镇江在全国率先探索了综合运用会议、文件、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对党委重大决策、干部考察预告等进行“党务六公开”。在“镇江经验”基础上,2005年江苏省全面推行了党务公开。

三、在干部个人消费与公款消费的模糊地带,探索能够产生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的廉政制度 职务消费的“灰箱”是监督的难点。2004年,江苏把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列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任务。

1、积极稳妥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南京成为“车改”和招待费改革的示范。南京“车改”一是货币化不搞“一刀切”;二是补贴不搞“一般粗”,有统一测算公式,又有地区差异系数;三是不搞“一阵风”,从镇到区县,先易后难。车改后,街道及镇一级用车成本降低32%,全年节省新增车辆购置费1800万元。南京还将推出无法做其他消费,无法自行冲值取款的公务交通专用IC卡。

招待费改革难在“国家、集体、个人”都满意。南京在秦淮区房地产局和秦虹街道两个改革试点,“锁死”招待费“总盘子”:30%—40%作公共消费,集中限额使用;60%—70%为个人消费,提取其15%为个人包干费每月现金发放。个人包干费节余30%归公、30%滚存来年、40%奖给个人,超支自付。公共部分节余滚存来年,超支须从领导个人包干中按比例扣除,来年调整方案时提高公共部分比例,削减个人包干费。结果两单位接待费同比都下降了30%左右。

2、引导和规范公职人员的个人消费行为。江苏对全省各级机关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容易发生腐败的个人消费行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清理和规范工作:公费住宅电话和移动电话一律折价过户;干部公有住房,低价购房者按市场价补差,多占住房的腾退或补差,享受优惠购房后又委托建房的,责令停建或面向市场公开销售。

3、试行廉政保证金等激励制度。最近,江苏省纪委试行了廉政保证金制度:每月从公务员收入中按比提存“廉政保证金账户”,单位补贴一定配套资金作奖励。如果公务员廉洁奉公,到退休时一并返还。以“明码实价”的收入调节方式量化廉政价值。

四、提升反腐倡廉的制度设计理念

江苏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秉持了“突出群众利益、重视民主参与、重在权力制衡、强调执行有效”的理念:

1、从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入手,通过制度建设消除不和谐因素。反腐倡廉制度就是要调整社会利益以实现公平正义。江苏强调“以人为本”、“民生为本”,努力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贵、拆迁烦、欠薪苦等问题,把维护群众利益当作制度之本。

2、制度创新秉持“阳光作业”精神,从“少数人定制度”向“多数人定制度”转变。江苏提出“阳光立法”:修法立法要吸收各方面意见要求,切忌从个别人主观愿望出发,更不能从少数人的利益出发。在民主参与中,让制度成为保护人民的安全带。

3、把执行力当作制度的生命线,坚持制度制定与执行的“知行合一”。江苏的同志一再强调,“制度的生命在执行”,坚决不能向群众打“制度白条”,要通过各种配套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和公信力。

4、针对可能的部门利益和认识局限,实行适度分权制衡原则。如考察推荐干部由纪检和组织部门同时参与、分工合成;公安、工商、税务、质监等执法部门,普遍推行了执罚岗与执收岗的分权机制。

我们从国情调研中感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已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工程”。2005年,江苏GDP达1.83万亿元,占全国十分之一;江苏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为全国最低。外商评价江苏:“基础设施好,劳动力素质高,干部风气正”。据2005年民意调查,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和“较满意”占70.09%,比2002年上升18.19个百分点。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江苏正在收获着廉政制度建设带来的“红利”。

第四篇:企业创新是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论企业创新

——苹果公司创新实例

摘要:

企业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管理创新与管理规范的关系,积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组织柔性及组织扁平化等措施,对于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对策企业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更加艰难。提高企业竞争力最迫切、最根本的途径便是搞好企业创新,以适应环境变化,抓住发展机遇。

关键词:企业创新苹果公司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制的企业管理,是以法律规范和政府政策为准绳,以服务于顾客的社会目标和利润目标为导向,通过对企业内运行稳定和谐的一致性和对外部市场持续不断的适应性来承担有限的责任和创新管理。管理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更体现在对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及至在公司文化整合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企业管理创新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面向市场,积极参与竞争,竞争的核心是争取消费者,必须集中精力研究消费者,而不是研究竞争对手。企业的高层次竞争

1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信誉,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领导人的文化,其实现则有赖于符合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望。从粗放式经营到精细化管理;从家长专断型和随意管理到建立基于广泛咨询的科学决策和授权、分权管理;从职工的形式化约束到建立互动式自我教育与激励型行为规范,都是对已有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的超越和创新。

第二,经营战略和战略管理的建立和创新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是企业面对竞争和适应环境变化,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凝聚员工的动力,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方向的定位。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应具备对环境变化和内部条件的敏感把握力,采取战略分析、选择和实施的步骤,对投资收益、风险和利益相关者反应及可行性作出评价,确定并建立企业核心能力,并能领导、组织管理好战略变革的过程。

第三,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条件建立适合自身的管理体制,设置部门机构,做到集权与分权的有机结合,根据发展战略的需要设置简单型结构,职能型结构、事业部制或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在管理结构设置中应减少层级,根据条件实行扁平化结构,加快信息传递,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决策。注重团队建设,增加组织的柔性。

二、企业创新实例

苹果公司的成功印证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动力。苹果公司原称苹果电脑公司,其核心业务是电子科技产品。苹果开创的apple个人电脑助长了个人

电脑革命,而其最广为人知的iphone手机,更是使苹果公司打破了诺基亚连续15年销售量第一的地位,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生产商。在高科技企业中,苹果是以科技创新而闻名的。然而,苹果公司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产品开发及市场销售数度大起大落。苹果公司从10年前的低迷状态发展到今天的全面复兴,已成为一个标志性企业。其品牌实力部分来自公司创始人乔布斯10年前将公司从濒临破产挽救回来的独特故事,而其最大的活力主要来自它发明上的威望,公司多年来一直在世界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中排名第一。从其1977年第一台个人计算机,1984年的鼠标驱动视窗,2001年的iPod,到当前推出的iPhone,苹果一直走在时代前列。苹果公司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技术的包容性

创新可以起源于公司内部和外部。苹果被大众认为是像爱迪生和贝尔那样的传统创新公司,将工程师集中起来酝酿新思想,激发创新产品的灵感。其实,真正的诀窍在于将自己的思路与外界技术相结合,并加入软件及巧妙的设计。例如,iPod正是起源于开发此项目的一位咨询师的梦想。采用了货架上的零件,将其与自制部件结合成为特别的、便于使用及控制的系统。其设计还令其可与苹果改进的iTunes自动点唱机软件密切配合工作。总之,苹果集成并协同各种技术,不断从外界吸收技术,并总要加入自己的思想。这种“网络创新”方式不仅限于电子企业,如宝洁、BT和若干大制药公司都采用。他们知道不是所有好主意都来自内部。网络创新要力争与创业公司及研究界接触,不断寻求新思想,保证职工不会罹患“不是自己发明的”综合症。

第二,面向用户的设计

苹果向来强调用户需求,而不是按技术需求设计新产品。多数技术企业以为有内部智慧就可卖出产品,结果却是工程师的小发明。苹果一贯擅长将精明的技术与简洁的用法相结合。iPod不是第一个数字音乐产品,却是第一个通过网络

传送、组织和购买音乐的产品,简单到任何人都能玩。同样,iPhone不是第一个可做音乐演奏、网络浏览及电子邮件的移动电话,却是无需技巧就可用的,其他多数智能电话却要掌握各种技巧才能用。苹果也不是仅有的追求简洁的公司,荷兰的飞利浦也在尝试。瑞典的两位奇才将原有的需要专业技术的网络电话变成普通公众都能用的Skype,他们还想做网络电视。可惜,很少有公司将便于应用作为其最终目标。

第三,以超前性引导市场

听取用户意见固然好,却嫌不足。苹果的经验是,聪明的公司有时要无视市场今天的声音。当iPod于2001年推出时,反映有点怪,但乔布斯坚持自己的目标。任天堂受欢迎的运动控制视频游戏Wii也一样,与其设计一款现有市场的游戏机,不如拼出去,做一个从来没有的、市场尚未开发的、有更大诱惑力的游戏机。

第四,正确对待失败

苹果的许多成功的产品来自过去的失败。例如,Macintosh是来自早期Lisa的失败;iPhone是对它曾经与摩托罗拉合作开发的原创电话产品失败的回应。这两次经验都是从失败中学习,并再次努力尝试的结果。其新近的计算机是基于1980年在NEXT时开发的、失败了的计算机技术。更重要的教训是,不以失败为耻,而是容忍失败,从失败中学习。欧洲未能造就一个对抗硅谷的地区,主要在于过于严厉的破产法

自然,所有这些无二可保证成功:必须从外界吸取智慧,追求简洁,重视受到关注的群体,吸取失败的教训等。苹果几乎都一一做到了。无疑,妄自尊大的乔布斯会再次走回头路:iPhone还不一定能保证成功。但至少在当前,还有哪家大公司比苹果公司更能代表富于创新的艺术。

总结: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包括很多方面: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如科层制带来的信息传递不畅通;思想创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领导者思想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参考文献:

① 《企业管理学》郎宏文等编著 科学教育出版社

② 百度百科

第五篇:党建创新的根本途径

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如何将党组织的工作制度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规则相结合,进一步明确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党组织的职责定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一定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企业党的建设;一定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企业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的始终;一定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不断发展。这是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国企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党建工作重心转变。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及时调整和转换思路,由过去单纯靠完成上级党委指示和依赖企业行政支配为主线,向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主导的方位转移。把党建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的深层次环节之中,取得党建工作主动权。

三要着眼于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党建工作由“务虚”向“务实”转变。一是要在企业经济发展上求实绩。在生产、经营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使党建工作带动企业经济建设出实绩。二是要在企业改革中讲实效。从制定工作规则和管理办法入手,将考核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细化,定期、定性、定量考核。

四要实现人才使用机制的创新。一是要选拔干部时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二是要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的干部“四化”方针;三是要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走群众路线;四是要坚持对干部的全面培训、教育考核,监督检查;五是要坚持对中层以上干部的任免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的程序。

五要打造党组织与群团组织相融合的工作机制。国有企业党组织应全面领导、指导和协调企业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企业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形成这种“面”“线”相融合的工作机制,才能大力促进企业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需健全企业党组织与群团组织相融合的工作机制,放手让各“线”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企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六拓展党建工作的“创新”载体。当前,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创新党建活动的载体:即创新组织载体,通过党建把企业中基层组织、优秀分子整合起来,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党建共同体;创新服务载体,党组织运用宣传、教育、思想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等载体,更新干部员工思想观念,为企

业改革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创新制度载体,建立起与企业改制相一致的党建工作环境氛围,为党组织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政治制度保证。

第六,着眼建设和谐创新型企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改革创新的和谐环境。企业的和谐稳定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检验企业党组织凝聚力、亲和力与向心力的重要标准。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在社会变革中还没有完全解决的老问题和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干扰企业的各项工作。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各种矛盾更加突出,职工思想更加活跃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是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要在搞好生产、市场营销,促进企业又好

又快发展的同时,通过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群团工作维护企业的和谐稳定。如坚持以人为本,培育企业成长基因,打造企业文化标志性工程,弘扬“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开展“送温暖”活动,通过“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八一”等节日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困难党员、困难职工、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军专干困难户。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还要积极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带头作用。在为洪水、地震灾区和贫困地区的捐赠活动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总之,创新现代企业运作机制、人才机制、党组织与群团组织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作用,保证机制的落实,是党建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推动企业经济快速发展重要保证。

下载制度创新是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制度创新是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调研报告

    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调研报告根据《关于在全县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的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结合西部大开发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工作要求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

    创造政绩根本途径是求真务实

    申论热点范文-创造政绩根本途径是求真务实 陕警院教师 育路公务员考试网北京金路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祖华???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

    朱光磊:制度建设是反腐败的根本途径

    朱光磊:制度建设是反腐败的根本途径 过程防腐是当前中国制度反腐的最薄弱环节,其缺位直接导致了制度反腐效果的不理想。它作为制度反腐向更深层次推进的重要途径,应当成为反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共5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突出人民的权力为核心,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提高制度执行力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提高制度执行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提高制度执行力

    强化制度意识 争做和谐乌审绿色使者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抓好反腐倡廉建设的要......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提高制度执行力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提高制度执行力 制度的生命在于创新、执行,再好的法规制度,如果不去创新和执行,也会形同虚设,和一滩死水没什么差别。许多腐败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提高制度执行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突出了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要求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